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陸羽茶經

找到約3,789條結果 (用時 0.046 秒)

宋時磊:陸羽《茶經》與唐代茶文化

湖北省地處北緯29-33度,是世界公認的優(yōu)良茶樹生長黃金地帶。湖北茶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是“萬里茶道”重要的茶源區(qū)和集散地,也是茶圣陸羽的故鄉(xiāng)。陸羽是唐朝復州竟陵人,即今湖北天門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世界上第一本茶葉專著《茶經》,其本人也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的《茶經》是唐代茶文化滋養(yǎng)出的碩果和菁華,其非凡成就和崇高地位,反過來又助推唐代茶文化邁入“灼灼其華”的繁盛景象。

1

陸羽其人

陸羽,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唐代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其事跡在《新唐書》《文苑英華》《唐才子傳》《全唐文》等文獻中有所記載。陸羽的著作頗豐,據陸羽《陸文學自傳》上元辛丑(761年)之時所錄,其詩詞作品有《四悲詩》《天之未明賦》,書稿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三卷等。不過以上作品大部分已散佚只存部分內容,唯有《茶經》三卷完整存世。

從陸羽活動的地域空間范圍來看,其人生軌跡大致可以分為湖北竟陵、浙江湖州和隱居周游三個階段,分別對應陸羽的成長時期、創(chuàng)作旺盛期和晚年時期。

陸羽原是孤兒,被棄置于竟陵西門外西湖畔,被當地寺廟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他在自傳中記錄了自己的這段經歷,并解釋了自己的姓名來源:“不知所生?;蜓杂猩弥T水濱,畜之。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取鴻雁在陸地上空盤旋、開始著陸之意,故自名陸羽,字鴻漸。

陸羽成長于寺廟,到9歲時從智積禪師處獲得一些佛經,智積禪師希望他學習。雖然陸羽本人成長期受到佛教寺院影響很大,不過當時的陸羽對佛教相對而言表現(xiàn)得不是特別熱衷,他更想要去學孔孟之道。智積禪師對此起初是不理解的,就安排陸羽做一些雜役,希望這些工作能夠鍛煉陸羽的心性。陸羽早期學書缺紙,就以竹子在牛背上寫寫畫畫來練習寫字,并向周圍一些有學問的人請教。到了10歲時,陸羽離開了寺廟,去參加演出,主要是四處游走,表演為市井社會喜聞樂見的木偶、參軍、藏珠等戲,主要以插科打諢、玩笑戲謔為特征。雖然此行在當時被視為賤業(yè),但是陸羽做這一行仍舊十分認真,他曾著《謔談》三篇,不過這些內容也失傳了。后來智積禪師找到了陸羽,“今從爾所欲,可捐樂工書”,也認可了陸羽的選擇。雖然陸羽的人生軌跡跟智積禪師所希望的有較大不同,但是陸羽對收養(yǎng)他的智積禪師始終有感恩之心。多年之后,智積禪師去世消息傳到隱居江南的陸羽處,他作《六羨歌》以懷之,《唐國史補》載:“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其略曰:‘不羨白玉盞,不羨黃金罍,亦不羨朝入省,亦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p>

到了公元746年,曾任河南尹的李齊物被貶謫到竟陵。李齊物在竟陵參加郢人的滄浪酺會(唐人在春日的一種宴飲活動),其時遇到任“伶正之師”的陸羽。李齊物對陸羽極為賞識,捉手拊背,親授詩集,后介紹陸羽到竟陵之北的火門山鄒夫子處讀書,從此陸羽結束了流浪生活,也由此正式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儒家經典著作。后世學者推測,陸羽在這一段學習期間也走訪了附近的茶區(qū),了解茶的生產、飲用等方面的信息和資料,研究品評當地水質。

經過此后大約六年的學習,公元752年,陸羽又結識了貶謫竟陵的禮部郎中崔國輔。崔國輔是當時非常著名的文士,陸羽與其相談甚歡。隨后三年時間里,兩人在竟陵周邊地區(qū)的義陽(今河南信陽一帶),西至巴山、峽川(今湖北宜昌)等地周游,我們推測陸羽在這一時期可能對當地產茶區(qū)的情況有深入了解。

青年時期的陸羽可謂磨礪多艱,同時也逐步發(fā)展了其儒釋道合一的文化思想,而且也是他認知和習茶的肇始。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戰(zhàn)亂波及之下陸羽也離開竟陵。至德初年(公元756年),陸羽沿長江而下,途經鄂州、黃州等地,流落到吳興(今浙江杭州),這一時期他作《四悲詩》,對自己的命運轉折和唐王朝的由盛轉衰表達了隱憂。當時江南有眾多來自北方及中部地區(qū)的士子文人來此避難,他們在江浙一帶匯集并形成了新的文化中心,身處其中的陸羽,其交游空間也得到大大拓展,這成了他重要的人生轉捩點。據不完全統(tǒng)計,陸羽這一時期在湖州交往的人士,在典籍中可查到的有60人之多,間接交往的人達上百之多。我把陸羽的交往圈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宗教人士,以皎然、張志和、李冶等為代表;二是隱居高潔之士,包括顧況、孟郊、懷素等人;三是士大夫文人,代表人物包括顏真卿、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袁高、劉長卿等。他們在湖州地區(qū)舉辦過很多次茶會,通過擴大自己的“朋友圈”,陸羽得以擴展了知識渠道;同時江浙地區(qū)也是核心產茶區(qū),這對陸羽的茶葉知識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唐肅宗上元年間,陸羽“結廬于苕溪之湄,閉關對書”,終日道家打扮:“隨身惟紗巾、藤鞵、短褐、犢鼻”,縱情于山水之間,“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

《茶經》何以為開創(chuàng)之書

陸羽的《茶經》是一部開創(chuàng)之書,唐末詩人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中評價《茶經》“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認為《茶經》分清了飲茶的源流,確定了制茶基本工具,教導人如何制作高品質茶葉,設定了飲茶整套器具,還確立了煮茶的方式?!恫杞洝芬虼顺蔀槲覈谝徊肯到y(tǒng)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學著作,而且是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恫杞洝吠瑫r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百科全書,對我國乃至世界茶葉的開發(fā)以及茶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茶經》全書7000余字,分為上中下3卷,共10章節(jié)?!恫杞洝废到y(tǒng)地總結了唐代中期以前茶葉發(fā)展、生產、加工、品飲等方面的情形,并深入發(fā)掘飲茶的文化內涵,從而將飲茶從日常生活習慣提升到了藝術和審美的層次。

具體來說,上卷三節(jié)分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耙恢础保饕撌霾璧钠鹪?、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系,指出茶葉的栽培方法、品質鑒別、顏色與形狀、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飲茶的生理保健功能等。比如今天大家看到的“茶”字,實際在陸羽之前多被古人寫作“荼”字,自唐朝開元年間開始,時人逐漸開始使用“茶”字,陸羽在此基礎上撰寫《茶經》,其中行文全部使用“茶”字,由于《茶經》的影響力廣泛,從此“茶”字的地位被確定了下來。而且陸羽在這一節(jié)中提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認為茶能夠涵養(yǎng)人的品格,“精行儉德”從此成為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岸摺?,主要介紹采茶的19種用具,詳細說明制作餅茶所需各種工具的名稱、材質、規(guī)格和使用方法等?!叭臁敝饕v茶葉的種類和采制方法,說明了采茶的具體要求,逐一分析了茶葉制作蒸、搗、拍、烘、穿、封等6道工序,并提出餅茶按外形和色澤等不同等級分類的依據。在陸羽之前,古人很長時期里喝茶采取的方式是混飲式的羹飲,在茶葉里放入蔥、姜、蒜、桂皮之類再煮成羹狀。而陸羽在《茶經》里提出要把茶葉本身當作單獨的品飲對象來飲用,不要混飲。當然他這一時期的飲茶法跟現(xiàn)在我們的沖泡法還有很大不同。

中卷一節(jié),為“四之器”。該節(jié)主要論述風爐(灰承)、筥、炭撾、火筴、鍑、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鹺簋、碗、熟盂、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都籃等煮茶和飲茶器皿的材質、尺寸、功能及使用方法等。

下卷六節(jié),分別為“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拔逯蟆保饕榻B煮茶的方法,品評各地水質宜茶情況的優(yōu)劣,敘述茶湯調制,講述烤茶的方法和烤炙、煮茶的燃料,剖析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觀察煮沸之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的精髓和神味?!傲嫛?,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注意事項和各種禁忌?!捌咧隆保瑪⑹霾璧墓适?、產地和功效,系統(tǒng)地搜集整理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價各地所產茶之優(yōu)劣,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qū)域劃分為八大茶區(qū),又對每一茶區(qū)茶葉的等級做了詳細區(qū)分?!熬胖浴保菍χ爸蟛栾嫴杵髅蟮囊粋€補充,之前所列是正常情況下應使用的器皿,而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哪些煮茶、飲茶器皿是可以省略的。

第十節(jié)“十之圖”體現(xiàn)的是陸羽的自信,陸羽認為自己所撰《茶經》必然在后世不朽,所以他提出人們應該把《茶經》所述內容以白絹繪成圖,懸掛于墻上便于觀看,這說的是《茶經》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關于《茶經》的成書時間,學界素有爭論,大致有四種說法。第一說公元761年,這一年陸羽上元辛丑作《陸文學自傳》,其中提到“茶經三卷”。第二說是公元764年,因為《茶經》中提到陸羽自制風爐,其足銘文有“圣唐滅胡明年鑄”,這里提及的歷史事件是公元763年唐軍討滅了“安史之亂”的最后一股勢力史朝義。根據銘文判斷,此風爐鑄于“安史之亂”平叛的次年,即公元764年,因此有人認為《茶經》最早成書于同年,不過我推測這也可能說明《茶經》成書之后在公元764年經歷過一次修訂。第三說是公元775年。年代推斷依據源自唐代筆記《封氏聞見記》中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遇陸羽著《茶經》一事之記載。第四說是公元780年,認為《茶經》最終刊刻付梓成書應是在公元780年前后。我們該如何理解《茶經》成書時間的“四說”呢?唐代書籍印刷方面雖有了雕版印刷,不過在陸羽生活的年代,《茶經》成書后的傳播仍以抄書為主,無論是公元761年、764年還是775年,都可能確實存在過陸羽自撰版本、修訂版本,以及不同人對《茶經》的手抄版本,而在公元780年前后,《茶經》的最終印刷版本終于確定下來。根據中國社科院沈冬梅研究員對《茶經》的考證,《茶經》在中國古代先后刊刻出版過60多個版本。

《茶經》在海外的傳播也十分廣泛。在日本,據京都大學森鹿三教授《中國茶書的日本傳入》一文稱,公元1191年7月榮西從宋國攜帶其手寫的《茶經》入日本,是為《茶經》引入日本之開端。大阪大學布目潮沨教授認為明代萬歷年間日本開始出版《茶經》的單行本,公元1692年的《廣益書籍目錄》錄有春秋館發(fā)行的《茶經》兩冊,這是最早的日語版本《茶經》。截至目前,日本《茶經》版本已達20多種。日本之外,《茶經》流傳最廣的國家是韓國。韓國有茶文化本、崔凡述韓國之茶道本、韓雄斌茶文化之研究資料本、徐延柱茶經本、金榮學韓國茶文化本、李圭正茶經刊本、金明培茶經刊本等。另外,美國有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本、弗朗西斯·卡朋特(Francis Carpenter)的《茶經》本(Little & Brown Company,1974年),英國有大百科全書本,意大利有馬克的《陸羽茶經》本,另外法國和德國也有《茶經》譯本。由此可見,《茶經》在國際上也很受歡迎。

“茶神”“茶仙”

陸羽及所著《茶經》在唐代就已經有很大影響,唐人筆記中也記載了一些相關的故事。中唐張又新著《煎茶水記》中有一段記載: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于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杓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笔乖唬骸澳宠凵钊耄娬呃郯?,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笔辊耆淮篑敚Y下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蕩覆半,懼其尠,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此故事說的是當時的官員李季卿在江南遇到陸羽,兩人商量著要喝好茶,又久聞當地揚子江南零水煮茶最好,于是李季卿派一名軍士前去打水。軍士乘舟到南零處打水,返程時舟近岸處遇到波濤顛簸,南零水灑了近半,軍士既恐任務有失,又憊懶不愿返回補水,于是就在近岸處舀水充數。軍士攜水返回后陸羽以勺揚水觀之,說這是揚子江水,卻不是揚子江南零水,軍士自然強辯,不肯承認。陸羽直接把水盆傾倒一半,然后又以勺觀之,說這些才是南零之水。陸羽所斷,與軍士所為嚴絲合縫,軍士大驚之下只好坦白了自己的過錯。如果從史實來判斷,我認為這個故事有80%以上概率是假的,這是唐代流傳的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陸羽“段子”。這個故事是為了顯示陸羽的“鑒水”神通。但是這個故事的流傳,也說明了唐人對陸羽茶之貢獻的認可程度。

唐人對陸羽的推崇,還體現(xiàn)在唐代流傳的陸羽成神傳說。唐人李肇《唐國史補》記載了一則神事:

江南有驛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白曰:“驛中已理,請一閱之?!贝淌纺送跻娨皇?,署云“酒庫”,諸醞畢熟,其外畫一神。刺史問:“何也?”答曰:“杜康。”刺史曰:“公有余也?!庇忠皇?,署云“茶庫”,諸茗畢貯,復有一神。問曰:“何?”曰:“陸鴻漸也?!贝淌芬嫔浦?。又一室署云“菹庫”,諸菹畢備,亦有一神。問曰:“何?”吏曰:“蔡伯喈?!贝淌反笮υ唬骸安槐刂么恕!?/p>

這個段子說的是當時的江南以杜康為酒神、陸羽為茶神、蔡邕為菹神。這說明陸羽在唐代后期不僅地位很高,甚至被奉為茶業(yè)圖騰。陸羽在唐代的這種神化趨勢,在歷史文獻中也得到了印證:

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新唐書》)

鞏縣陶者,多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唐國史補》)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經》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時號“茶仙”,天下益知飲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為神,買十茶器,得一鴻漸。(《唐才子傳》)

值得注意的是,《唐國史補》中記錄的給陸羽瓷像澆灌茶水的做法,似為今日茶寵的原型?!短撇抛觽鳌分械年懹鹣窀浅蔀椴铇I(yè)買賣的促銷贈品,側面也說明陸羽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還有一個關于陸羽“神通”的段子。北宋董逌在《陸羽點茶圖跋》中說:

竟陵大師積公嗜茶久,非漸兒煎奉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載,師絕于茶味。代宗召師入內供奉,命宮人善茶者烹以餉,師一啜而罷。帝疑其詐,令人私訪,得羽,召入。翌日,賜師齋,密令羽煎茗,遺之師。捧甌喜動顏色,且賞且啜,一舉而盡。上使問之,師曰:“此茶有似漸兒所為者?!钡塾墒菄@師知茶,出羽見之。

這個故事說的是唐代宗邀竟陵智積禪師入宮供奉。代宗命宮中善茶者奉茶,智積禪師接過來只喝一口就不喝了。原來智積禪師嗜茶雖久,但是以前都是他所撫養(yǎng)的陸羽給他煮茶,陸羽離開竟陵之后,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提供滿足智積禪師口味的茶了。代宗得知此事后并不相信,于是派人訪來陸羽入宮。又一天奉茶時,密令陸羽煮茶,茶上來之后,智積禪師表現(xiàn)與以往大不同,他捧著茶看了看就興高采烈起來,一邊觀賞一邊喝,全都喝掉之后說,這茶很像我家陸羽所煮。這個段子也是與史實相悖,之前我們說過,陸羽離開竟陵之后,與智積禪師再未相見。但是通過這樣的故事,不僅顯示了智積禪師陸羽師徒情深,也強調了陸羽煎茶是獨一無二的。這也說明,唐人對陸羽的推崇,延續(xù)到了宋代。

不僅至宋,延至明清,古人對陸羽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明代陳文燭《茶經》序有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稷樹藝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茶而天下之飲。羽之功不在稷下,雖與稷并祀可也?!鼻宕端膸烊珪偰刻嵋芬舱f:“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樸雅有古意?!?/p>

隨著《茶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陸羽之于茶的地位也獲得了更廣泛的認可。日本美術評論家岡倉天心曾評價陸羽:“我們的第一個茶的改革家是八世紀中葉的陸羽。他生于釋、道、儒三教尋求相互融會貫通的時代。那個時代泛神論的象征主義教人們從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中尋求整個宇宙的反映。詩人陸羽從飲茶的儀式中看出了支配整個世界的同一個和諧和秩序。在他的偉大著作《茶經》中,他制定了茶道。從那時起,他就被崇拜為中國茶商的保護神。”美國茶學專家威廉·烏克斯則評價說:“自此陸羽成名,其所成就,在其國內實屬罕見,茶業(yè)界崇奉其為祖師,……無人能否認陸羽之崇高地位?!?/p>

唐代茶文化生活

我認為,唐代已經形成了茶文化的范式。這個范式的形成,得益于唐代飲茶的風行。唐代飲茶風氣遍及南北,流于邊疆塞外,并向域外傳播。

唐人封演的筆記《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碑敃r唐代社會各階層飲茶的風氣都很興盛,上至宮廷、官員、文人,下至城鄉(xiāng)百姓,均熱衷于飲茶。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載,當時黃河流域一帶關西、山東等地,閭閻村落之百姓皆吃茶,甚至超過了對食物的欲望,“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當時唐朝皇宮中飲茶之風也是如此,唐朝詩人張文規(guī)《湖州貢焙新茶》有云:“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泵枋龅木褪菂桥d新產紫筍貢茶被快馬加鞭送來京城的情景。大家如果未來有機會去陜西法門寺的話,可以去參觀一下出土的唐僖宗供奉的全套御用茶具,這套茶具金銀質地,極其精美。唐代君主為了鞏固君臣關系,也經常賜茶給大臣,大臣獲賜要寫表謝茶,當時有武官自己完成不了謝表,還要請人代寫。唐代文人也經常互贈新茶,舉行茶會。

茶風的盛行也帶來了城市鄉(xiāng)村中的茶業(yè)興起。中晚唐時期日本和尚圓仁入中土求佛法,著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錄其行跡,其中就記載他進入一個村莊后村里人會供茶給他飲用,而這樣的村莊在他的行記中出現(xiàn)了將近十個。而城市中的茶館也出現(xiàn)了。不僅在當時的中原地區(qū),茶葉在回鶻、吐蕃、南詔等地也廣受歡迎,一些地方甚至到了“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的程度。當時的朝鮮、日本、越南以及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開始接受飲茶風俗。飲茶風尚的傳播為茶葉的生產和貿易提供了發(fā)展動力。

唐代早期及之前,人們最普遍飲用的是野生茶,大家認為人工培育的不如野生的茶。隨著茶風在唐代的流行,野生茶的產量較少,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而人工培育的茶不僅產量充足而且滋味更加醇厚,因此獲得了更多人的青睞。陸羽《茶經》在“八之出”中載茶葉產地共8道43州44縣,這反映了唐代中期茶葉生產情況。根據后世學者考證,唐代最多時有98個州郡,也就是說,接近總數1/3的地方都有產茶,我們現(xiàn)在的茶葉生產格局基本在唐代就已經成型了。

唐代的茶葉貿易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fā)展。茶葉作為消費品具有特殊性,它的產地和消費地不是重合的,當時北方飲茶消費人口更多,而南方產茶剩余較多可以輸送,遂形成了“南茶北運”的商貿格局,出現(xiàn)了行商和坐商、官商和私商等群體。由于茶葉的單位價值較高,成為當時理想的長途大宗貿易商品,于是唐代浮梁、歙州等地成了國際性的茶葉交易中心,形成了茶區(qū)貿易市場、草市貿易市場、城市貿易市場、邊疆貿易市場等不同層級市場,并各自承擔相應功能,共同構成了唐代茶葉貿易流通網絡體系。茶葉貿易可以獲得巨額利潤,一些茶商因此成為富商大賈。

在茶藝的定型化方面,陸羽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將茶藝定型化:通過采、蒸、搗、拍、焙、穿、藏等七個工序制作團餅茶,講究“采時精,造時潔”;烹茶有取水、炙茶、碾茶、羅茶、取火、烹煮等環(huán)節(jié),各節(jié)皆有法度和規(guī)矩;品茗則賞湯形、觀茶色、識茶香、品茶味、賞茶具、悟意境,處處充滿美感。在頻繁的茶藝活動中,唐人逐漸擺脫了前朝茗飲原始粗糙的習氣,用藝術氣息點綴于日常生活,以達到物與我的交融、天與人的合一。茶道思想初步形成,為茶文化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唐代儒、釋、道各家繁榮鼎盛,茶文化浸淫于諸家思想并充分地汲取了滋養(yǎng)。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最早提出茶道思想:“孰知茶道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敝螅徙搿恫枋觥?、元稹《茶》、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等詩文中又進一步闡發(fā)了茶道。

茶不僅融入唐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還激發(fā)了唐代士子文人的情思和審美,中唐以后,越來越多的詩歌、小說等把茶作為主角來抒寫。從統(tǒng)計來看,唐代以前的茶詩寥寥無幾,而在唐代,這種情形為之一變。就數量而言,《全唐詩》詩名中含有“茶”或“茗”的有109首,多是以茶為歌詠對象的詩歌。而從詩歌內容分析,含有“茶”字的詩歌394首,含有“茗”字的詩歌153首,兩者共計547首。從歷史發(fā)展序列來看,茶詩呈現(xiàn)快速增多的趨勢,唐代前期無人寫茶詩,唐代中期共58人創(chuàng)作158首茶詩,唐代后期共55人創(chuàng)作233首茶詩。這一時期的茶詩,不僅數量上實現(xiàn)了突破,創(chuàng)作質量也頗為上乘,不僅種類齊全,在不同時期風格也多有變化。盛唐茶詩以五言律詩為主,中晚唐古詩、絕句、律詩兼?zhèn)?,體裁廣泛,五言、七言、雜言等句式并存。從詩歌旨趣方面看,唐代茶詩呈現(xiàn)的是攢天地于尺牘、容時光于瞬間,體現(xiàn)的是輕松、細膩、活潑、自由且易于親近的氣氛。

這一時期,茶也與小說戲劇進一步結合。記錄唐人事跡的作品中,馮贄的《云仙雜記》、尉遲偓的《中朝故事》、劉肅的《大唐新語》、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蘇鄂的《杜陽雜編》、王定保的《唐摭言》、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孫光憲的《北夢瑣言》、佚名的《玉泉子》等,都記載了不少唐人茶事。在唐代,茶還與繪畫、書法、碑文、雕繪等藝術門類深度融合。比如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佚名《宮樂圖》和周昉《調琴啜茗圖》、草書書法家懷素《苦筍貼》等,進一步增加了藝術氣息。

小結

綜上所述,陸羽《茶經》是唐代茶文化滋養(yǎng)出的碩果和菁華,因其非凡成就和崇高地位,反過來又助推唐代茶文化邁入“灼灼其華”的繁盛景象。我認為陸羽和他的《茶經》為茶文化帶來了三重“革命”:首先是學理“革命”,他把前人在產茶、制茶、煮茶、飲茶等各領域的經驗加以總結,并上升到了系統(tǒng)的知識和理論層面;其次是程式“革命”,陸羽的貢獻讓茶葉的采摘、制作、品飲等都有了規(guī)制可循;最后是茶人“革命”,陸羽促進了茶與人的品性和道德氣脈相通,至今我們都可以通過茶來修身養(yǎng)性。

最后我想結合近年來的研究所見所聞,分享自己的一個想法:千年之前,出生于湖北的年輕人陸羽開啟了中國茶的一個全新時代;而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們歷史悠久的中國茶,它值得期待的未來落在了在座各位年輕人身上。

作者 | 宋時磊

來源 | 光明日報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陸羽《茶經》流變史

  

一、唐宋茶經流變史

在茶學史上,現(xiàn)存史料里,最早提及陸羽《茶經》的是唐代的皮日休,據他的說法,茶經共三卷:「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飲之者除痟而去癘?!顾源蔚诤徒癖尽恫杞洝啡?。

到了宋代,陳師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畢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張氏四卷本等四種,都是因為繁簡有別。陳氏并據上述諸本合校成了新鈔二篇本??芍未詠?,《茶經》即有各種不同版本。大致現(xiàn)存《茶經》有四種,一是有注本最早為宋代左圭本、二是無注本,傳世惟有百卷《說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圖贊》,最早為明鄭思本,后來有《宜和堂》本。四是刪節(jié)本,即割裂刪節(jié)原文,歷來代有明代王圻本。這四種版本里,有注本是《茶經》主流?,F(xiàn)存宋本有左圭《百川學?!繁?,文中已有完備注文。后代《茶經》多屬此版。

二、明代茶經流變史

明代從嘉靖起至萬歷年間,對《茶經》開始做增添工作,大致上是在原有《茶經》以后附加其他資料,而名之為《茶經外編》,例如吳旦本、孫大綬本、汪士賢本。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后加入《茶具圖贊》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鄭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刪節(jié)本,即割裂刪節(jié)原文,如王圻《稗史匯編》本。

三、清代茶經流變史

清代《茶經》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經》大多保存于叢書里,較少單獨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二:

一.最特殊者為雍正年間,福建茶官陸廷燦的《續(xù)茶經》,冠《茶經》于卷首,以己作續(xù)之,全據《茶經》之次第分章,補錄《茶經》以后的歷代史料。

二.至于最完備的《茶經》版本當為清末常樂所刊《陸子茶經》本。書后附刻史料多達二十三種之多,歷代無出其右。本書近承歐陽勛等景刊,裨益良多。

三.刪改字句:自古以來,茶界視陸羽《茶經》為至寶,不敢作任何更動,唯有《四庫全書》本。以犯「胡」諱而略有更動。

四、民國茶經流變史

民國以來,《茶經》流行狀況大致上和前朝相同,有二點值得別記錄:

一.大量以珂羅版影印古茶書:拜受科學之賜,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書,于是左圭《百川學?!繁?、《華珵百川學?!繁镜雀邇r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

二.張宗祥校《說郛》本:???。這是唯一無注本,頗資研究參考。

五、臺灣茶經流傳史

臺灣茶史上最早從事《茶經》工作者為林荊南,它在一九七六年,即據張宗祥刊本,將《茶經》今注今譯,這是近代最早的茶經譯注本。接著是張迅齊在一九七八將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國之茶書》里的《茶經》譯成中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據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國之茶書》,將《茶經》譯入《茶史茶典》里。此后《茶經》的譯注就沒有進展了。

倒是張宏庸的對陸羽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整理工作,計已出版的有《陸羽全集》的輯校工作、《陸羽茶經叢刊》的蒐錄古書工作、《陸羽茶經譯叢》的收錄外國圖書、《陸羽書錄》的總目提要、《陸羽圖錄》的的文物圖錄,以及《陸羽研究資料匯編》的相關史料整理??上Ш髞聿⑽蠢^續(xù)刊載研究成果,使整個陸羽的研究懸宕未完。

六、大陸茶經流傳史

大陸對于陸羽的研究始于八○年代,短短的幾年,陸羽就有數個譯本:鄧乃朋《茶經注釋》,張芳賜、趙從禮、喻盛甫《茶經淺釋》,傅樹勤、歐陽勛《陸羽茶經譯注》,蔡嘉德、呂維新《茶經語釋》,吳覺農《茶經評釋》,周靖民校注《陸羽茶經校釋》。八年內有六個譯本,這是在整個陸羽研究里,任何一個國度都沒有出現(xiàn)的大豐收狀況??梢姶箨懙臐摿χ鴮嶓@人。

在大陸的研究成果里,我覺得有三個研究者,值得特別提出:一是吳覺農。是當代最有代表性的茶學專家。他是一位農學者,對古典茶學能有如此的功力,實在令人佩服。他對古典茶學的貢獻是大陸之冠。他的《茶經評譯》,雖然也有些瑕疵,但畢竟是可圈可點,為大陸最具代表性的茶經注本。二是歐陽勛。他所主持的陸羽研究會,前后有了不少成果,例如集結茶經研究圖書,諸如《茶經論稿》。翻刻《陸子茶經》,最重要的是他自已的研究成果,例如《陸羽茶經譯注》、《陸羽研究》。三是江西上饒的呂維新,呂維新的《茶經語釋》稍嫌單薄,在《茶藝月刊》所刊的陸羽研究篇章,則頗資參考,至于新作《從唐詩看陸羽茶經》則尚未寓目,或有可觀之處。

七、日本茶經流傳史

日本的《茶經》流變,早先是《茶經》的翻刻,這在江戶時期做得很多。其中最流行的就是鄭思刊本的覆刻。到了一七七四年,日本的大典禪師就《茶經》加上訓點,并用片甲名混雜中文詳加注解,這是日本研究《茶經》早期成果,對日本茶學影響深遠。日本近代茶經研究,以諸岡存為最。(說詳張宏庸︿日本茶學大師--者岡存﹀《茶藝月刊》第七十八期 一九八八年一月。)他的《茶經》著作主要有:《茶圣陸羽傳》 《陸羽與茶經》、《茶經評譯》、《茶經評釋外編》。此外他更實地考察陸羽遺跡地,對當代大陸的陸羽研究專家貢獻良多。

至于當代研究成果,則以布目潮渢為最。他的貢獻有二:一精校茶經,見于《茶道古典全集》卷一,及《中國之茶書》。二是收錄并刊行《茶經》,他的《中國茶書全集》雖然是一個相當夸張而且不實的書名,但是畢竟刊載了八種陸羽《茶經》,其中還有幾種是罕見的孤本,以一個外國學者,能夠有這種水準,實在難能可貴。

八、韓國茶經流傳史

事實上韓國從事于《茶經》的研究還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最早是崔凡述在一九七三年《韓國之茶道》一書,收錄了《茶經》的一之源至六之飲。嗣后一九八一年,金云學的《韓國之茶文化》,將陸羽《茶經》全書譯成韓文,并將所謂的鄭思本中文排版,列為茶書附錄之首。從此韓國對于陸羽《茶經》才算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

其后,經過徐廷柱、李圭正、金明培、韓雄斌等人的努力,韓國人對《茶經》的譯介才算較為完備。其中以金明培的貢獻最大,他的《茶經譯注》,收入他所撰《韓國之茶書》中,內容包括《茶經正文譯注》收錄于頁二一○至三九八,《茶經相關資料》收錄于三九九至四四五頁。引證翔實,資料豐富??盀轫n國之最。

九、西方茶經流傳

西方有關茶經的流傳,宏庸所知有限,沒有深入研究。僅能枚舉目前知見資料如下。

一.英譯本有三:?WILLIAM UKERS:ALL ABOUT TEA。系一節(jié)譯本。文句典雅,頗有可取。英國《大百科全書》本,此據歐陽勛說法,疑即BRITANICA ENCYCROPEDIA的一九二八年版。FRANCIS ROSS CARPENTER:THE CLASSIC OF TEA。系全譯本。并非嚴謹的學術之作,有通俗水平,而由HITZ所繪的插圖,則相當精彩。

二.至于義大利學者馬克的《茶經》,則是近些年來漢學家的一個典范,該書印刷精美,條目清晰,引用書目史料繁多。以一個義大利人,能把《茶經》治得如此,實在不易。

來源:善本古籍,作者華寶齊,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深入剖析陸羽《茶經》與唐朝社會的聯(lián)系

我們研究歷史文獻需要和歷史現(xiàn)實結合起來,近期有些學者指出歷史研究過于局限,需要與當時社會情況、民眾生活狀態(tài)等相結合理解。因此,我們需要站在一個新的社會角度來研究,接下來就讓我們具體聊聊陸羽《茶經》與唐朝社會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影響。

總述

《茶經》是歷史長河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本茶書又可稱茶類的百科全書。由唐朝的陸羽先生在758——761年撰寫而成,《茶經》的著成與傳播,大大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

陸羽的《茶經》是以傳統(tǒng)社會史學為主體開展研究的,現(xiàn)代學者們通讀后發(fā)現(xiàn),《茶經》不僅是一本講茶類知識的書籍,還與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陸羽的《茶經》與唐朝社會史實有很大關聯(lián),這為咱們研究傳統(tǒng)社會史學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關于《茶經》的研究,莊晚芳先生有一篇最早的論文——《關于陸羽及茶經的一二事》,文章中整理出來了很多有關陸羽的資料,對其寫作的背景進行了分析,莊先生后續(xù)也一直深入研究。

葉靜先生梳理了學者們對陸羽以及《茶經》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研究的復蘇階段(1978-1989),最開始研究《茶經》都是茶葉界的相關學者,他們?yōu)槲覀兒罄m(xù)研究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是研究的調整階段(1990-2002),隨著學者們的深入研究,論文的數量在增加,不同人員的加入也開拓了研究的視野,繼而轉向對茶文化的研究。第三個階段是研究的提升階段(2003-2011),在這期間《茶經》的研究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主要代表作品有《陸羽<茶經>解讀與點?!?、《茶經校注》。

關于陸羽《茶經》的研究總體囊括為可以歸納為五個大點。

一《茶經》的批注與注釋;

二《茶經》的實體書與各個版本的研究;

三《茶經》的本體研究;

四《茶經》作者研究與文化內涵,五《茶經》衍生的其他問題。

宋時磊在《唐代茶史研究》中,列舉了對陸羽《茶經》的研究結果,表示《茶經》是唐代茶史研究的核心。

在不斷的推進研究中,立意較新的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上進行研究;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上進行研究;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上進行研究;從語言學角度上進行研究。

綜合以上幾點研究內容分析,《茶經》的研究還是有待深入,我們可以引入社會學、人類學之類的研究方式,為《茶經》研究注入新的力量。

陸羽、《茶經》與社會、個體、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

陸羽(733-804),字鴻漸,另一個名字為陸疾,字季疪,今湖北天門人。據相關研究,陸羽的名、字、號,綜合而論有34個之多。在唐朝社會中,這反映了一個人的社會關系網,其中“號”反映著他的人生經歷與關系結構,這也側面反映了陸羽的社會閱歷豐富。

陸羽在“而立”之前的經歷我們可以在《陸文學自傳》中查出。29歲的陸羽在小傳的千余字里面,描述了他是一個唐代的寒門子弟,在生活中守誠信,面對坎坷時,保持著詼諧與執(zhí)著。

陸羽自傳中稱自己“不知所生”,三歲的時候被遺棄了,后來被龍蓋寺的僧人智積收養(yǎng)。九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寫文章,智積師傅只允許他看佛經,但是陸羽更喜歡儒家著作,因此兩人之間產生了矛盾。在寺廟的生活,也并不輕松,每天陸羽也需做寺廟里面的打掃工作,在此期間也受罰過。智積也一個愛茶之人,他教會了陸羽煮茶、品茶的基本方法,啟蒙了陸羽對茶葉的愛好與興趣。宋代著作《紀異錄》中我們可以理解,陸羽當時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制茶工藝。

他離開龍蓋寺后,成為伶人入朝為官,與很多當朝名流來往。他的生活、事業(yè),受到了朋友們的很多幫助。例如746年河南太守李齊物,以及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雖仕途受創(chuàng),但他對陸羽很賞識。李齊物、崔國輔的圈子為陸羽提供了調查茶區(qū)和寫作的便利。

陸羽追求獨特品格也和這些閱歷有很大的關系。

文化的傳播和再創(chuàng)

《茶經》的成書,成為了一個新的學問“陸學”,《茶經》的具體成書時間還是有爭議。不同的完成時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文獻生成和傳播的周期性。

到了宋代,《茶經》影響進一步擴大,從唐朝的“真人真事”,演化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宋代茶文化受陸羽影響很深,一度達到了農耕社會的鼎盛狀態(tài)。

沈冬梅指出,中國茶文化受到《茶經》的實質性影響,以“經”冠于茶,表明茶與社會的關聯(lián),體現(xiàn)茶對社會個體的影響,有實踐性的表征,教育人們需要保持實事求是的民族品格。

從茶文化的本身來談,自中唐后,有關于茶的操作不斷增加,賦予實用性的學問,進一步匯聚儒釋道“三教”文化。自唐后,流行的“茶”文化,被認為是個人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上來分析,據統(tǒng)計,出現(xiàn)“陸羽”兩字的的作品有120個,其他暗指就更多了。大量的詩詞文章宣傳了《茶經》,對《茶經》的傳播與聲譽塑造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陸羽的《茶經》是人與社會結合的產物,這也為我們研究它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新思路。

社會背景的支撐與促進

陸羽的《茶經》在唐朝產生巨大的影響,主要因為,陸羽在茶葉方面付出的努力與得到的成就,在文人圈子里被認同,并且有很好的人際交往圈。把社會角度納入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唐朝茶葉的興起與《茶經》脫不了干系。陸羽寫《茶經》以及在后期的影響,與唐朝的歷史變遷有很大關系。飲茶文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唐是魏晉風俗的延續(xù),中唐時期“煎茶法”,晚唐時期茶風鼎盛。這幾個階段為我們勾勒出,茶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相互交融。在這幾個階段中,茶葉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主要有以茶入藥,以茶為飲,以茶為供,以茶為禮,以茶為禪食,以茶為商品,以茶為政治,這七方面。這些也側面的闡述了茶葉具有了豐富的社會屬性。

關聯(lián)的必然性和前提茶葉在唐朝大興盛的原因,我們需要關注茶葉本身和唐朝宏觀的社會情況。唐朝各個時期對茶葉的重視,為茶葉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為理解茶葉文化與《茶經》提供了一種結構性的視角。這其中又能細分為以下幾點,其一,隋代以后,唐朝政局結構穩(wěn)定,為茶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適宜的發(fā)展空間;其二,唐初中期人口發(fā)展迅速,商業(yè)發(fā)達,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社會支持;其三是唐朝具有寬松的文化政策;其四是與唐朝政治格局相結合。安史之亂之后,唐朝鼓勵茶鹽貿易以增加稅收,武宗時期出現(xiàn)了種茶為業(yè)的現(xiàn)象。

多民族之間的交流

茶葉不僅在上層社會流行,在民眾之中也廣為流傳。宋時磊指出,唐朝的士農工商各層民眾,構成了民間飲茶的群體。不過因為缺少“記言”,流傳下來的很少。但我們在《茶經》還是能夠窺見豐富的民間茶文化內容。《唐本草》中將“荼”統(tǒng)一改為“茶”,這一改動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標志中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在《茶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南北方間的互通。主要產茶區(qū)有金州、梁州等北方區(qū)域。在茶葉的傳播方面,存在于南方向北方輸出,但是這種關系是階段性的,隨著茶葉的實踐興起,與之相伴的是茶園的管理、加工、貿易、財稅等,由北方向南方傳輸。

茶葉的異名據《茶經·一之源》中記載,“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這些茶的異字,隱含著民族關系信息。有研究指出,這四個異名有三個與少數民族有關。布依語、侗語承襲了古百越語。茶的異稱“茗”和“荈”,與古苗瑤語有關。荈屬于連音字,他的聲母為去聲聲母,在南方少數民族中,只有古苗瑤語有去聲聲母。茶樹的維護我們由《茶經》中可知,古代漢族居民認識茶樹是源于南方少數民族,同時接受了他們培育茶樹的技術,然后形成了自由的培育體系。《茶經》中明確了茶樹人工培育的技術,在形成人工栽培的過程中,北方的農耕文化也對這個技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仿生種植的方法延續(xù),我們能夠推測,陸羽對研究的深入。

茶事中的相互包容

在唐朝時,茶葉賦予了文化交流官的職能,在與吐蕃互市中發(fā)展了“以馬易茶”的形式??梢娞瞥瘯r期,茶葉貿易成為了民眾交融、政治互通的文化體系。多民族對于茶葉的接受,包括共同推動茶文化的發(fā)展我們都能在《茶經》中觀察出?;矢︻UJ為至少有三處,一是巴蜀老人將稻谷和茶葉帶到洛陽,沖擊了麥子的市場,后由傅咸平息,這反映了文化沖擊與磨合;二是晉武帝時期,秦精去少數民族地區(qū)采茶中發(fā)生的“引路采茶”事件;三是北魏后,北方人王肅至南方為官接受飲茶文化;后在隋唐時期,邊陲民族回遷,飲茶習俗回傳,進行了文化交融。

結語

本篇主要講述了陸羽《茶經》從社會學、人類群體和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來推動茶文化的研究。我們可以以唐代的審美來研究《茶經》,可以得到新的啟發(fā)。世界茶文化史對《茶經》給予了高度的肯定,這同時也肯定著中國社會與世界之間的相關聯(lián)系。

唐朝時,中國屬于世界文化的中心,他成為其他國家吸取文化的源泉。日本的茶道、韓國茶禮、東南亞地區(qū)以及北歐地區(qū)的茶文化,都受《茶經》的影響。

在亞洲文化圈,主要是靠文字轉述、翻譯,在歐美地區(qū),主要是殖民等傳播途徑。

陸羽《茶經》被大量翻譯出版,時的很多國家都深受其影響,這種向海外傳播的形式研究,也同樣可以與人民群眾和社會環(huán)境相關。

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茶經》,采用新社會式的范例來研究,可以為我們研究社會歷史提供一個新的嘗試角度與思路。

【參考文獻】

沈冬梅.陸羽《茶經》的歷史影響與意義[J]形象史學研究,2012(0).

[2]葉靜30年來陸羽《茶經》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農業(yè)考古,2012(2).

[3]胡耀飛.貢賜之間:茶與唐代的政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4]莊晚芳關于陸羽及其茶經的一二事[J].茶葉通訊,1963(1)[5]宋時磊.唐代茶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來源:敏銳說史,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703條結果 (用時 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86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