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擂茶是怎么做的

找到約18條結果 (用時 0.008 秒)

T三有機茶園入選廣東省清遠8大旅游線路目的地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發(fā)出《關于首批廣東省鄉(xiāng)村旅游精品線路名單的公示》擬認定全省100條鄉(xiāng)村旅游精品線路,其中清遠共有8條精品線路入圍。

  英德市(英西峰林鄉(xiāng)村休閑線路)洞天仙境—九龍峰林小鎮(zhèn)—英西峰林走廊—彭家祠—德高信T三有機茶園—老虎谷漂流—九重天。

  德高信T三有機茶園成為清遠唯一一個以茶園為旅游目的地的茶園。

  德高信T三有茶園位于廣東省英德市黃花鎮(zhèn),地處“南天第一峰林風光”之稱的英西峰林核心景區(qū)內。德高信茶園處在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群山環(huán)抱,無污染,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3000余畝的全有機種植模式,茶園氣候條件獨特,其空氣、水質、土壤均達到有機種植的高要求。

  廣東十大最美茶園

  英西峰林核心景區(qū)之一

  10年傾力打造

  全園3000畝有機茶園

  4證30國有機認證

  擁有世界上唯一茶品種:可可茶

  首批廣東省鄉(xiāng)村旅游精品線路目的地——德高信T三有機茶園茶文化體驗詳解

  玩法1:茶園觀景

  從山腳花15分鐘徒步到萬峰嶺,一睹英西峰林的盛景,1300多座的山峰、山峰形狀豐富多彩,茶園前方的峰群從左至右延伸約21公里,看不見的開頭、也望不到尾的盡頭,山峰重巖疊嶂。到達山頂的拍照標準必定離不開,左側:背靠茶壺山(長壽),右手托筆架山(福氣),左右承金蟾山(財富),一副極具寓意的“福祿壽”全景照躍然而現。右側:背靠群山、湛藍的天空下隱逸著仙境般的山野。

  玩法2:茶園徒步

  茶園徒步是最能將觀賞風景和鍛煉身體結合的運動之一,茶園內有2000多米的環(huán)山大道,從山腳到山之巔,從山之巔到山腳,在路上或許會偶遇山雞媽媽帶著小山雞穿過路道、或許色彩斑斕的雄性山雞會從你身旁飛身而起;茶園里鳥類豐富,四處傳來鳥鳴,讓你置身于一處世外桃源。

  玩法3:茶園體驗

  T三有機茶擁有35個品種的品種園,有專人講解茶葉采摘標準,什么叫有機茶?有機茶是怎么種植的等,在茶園里體驗有趣的有機茶種植科普講解、采茶、手工制作提香茶、擂茶、尋找茶苗、茶藝表演、品茶等,做一天愜意的茶農,將采摘的新鮮茶葉帶回家,做最天然的有機面膜。T三有機茶一直堅持有機種植,形成原生態(tài)的完整生態(tài)鏈,更多的樂趣等您去發(fā)現。

  1.茶葉知識講解

  我們有專人講解科普有機茶:種植、土地圖樣改良、茶園蟲害物理防治、標準生產下的茶葉采摘要求等等,更多的硬貨分享等你來襲。

  2.體驗采茶

  采茶也是一門技術,在茶園講解員教導下,學習采茶手勢并分辨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的采摘標準,在T三有機茶園里的茶葉是可以直接采來吃的。

  3.師傅示范炒綠茶

  學習手工制作綠茶的具體步驟和技術,把親手制作的綠茶帶回家給家人或者朋友分享。

  4.體驗炒茶

  5.體驗擂茶

  把親手采摘的茶青擂成茶末,可以直接沖水喝,可以帶回家做美食、做面膜。

  6.尋找茶苗

  茶行之間有些自然脫落的茶果,偷偷地發(fā)了芽,找到它種起來,可愛的小茶樹充滿希望,看著它慢慢長大。

  7.茶藝表演

  一首詩詞《欲醉茶園賦詩書》在音樂與茶園風光交映之下,一邊欣賞茶藝表演,一邊觀賞茶園風光。

  茶園攝影

  在眼下這個時間段成為很多攝影人追逐的熱門。手持“長槍短炮”、操作無人機的影友們各顯神通,多樣的茶園照片大量涌現。既然是人人都拍,如何才能獲得“人無我有”的照片?T三有機茶園內既能捕捉到朝霞下勞作的茶農,也能捕捉到山與晚霞相互映襯的鏡頭,深秋時節(jié)更能觀賞到“日月同輝”的現象······

  品有機茶·與親友共享

  茶園山腳下有T三有機茶接待中心,室內全冷暖器覆蓋,可容納300人,室外有廣場,這里空氣清新,讓人心曠神怡,欣賞茶藝表演,品一杯香茗,覓一處休閑。

T三有機茶接待中心
容納80人會議室
瘦西湖
T三有機茶產品展示區(qū)
T三有機茶產品
茶室品茶
茶室品茶  

  T三殊獲

  高新技術企業(yè)(2018年國家級)

  國家生態(tài)原產地產品保護單位

  全國光彩事業(yè)重點項目

  廣東省傳統文化教育基地

  廣東省環(huán)境教育基地

  多所高校教學實習基地

  清遠市重點推薦旅游景區(qū)

  精準扶貧“百企扶百村愛心企業(yè)”

  廣東省生態(tài)與健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英西峰林,位于廣東英德市西南60公里的九龍鎮(zhèn)、黃花鎮(zhèn)(明逕+巖背),是群山環(huán)抱的一片谷地,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觀似桂林,故有“英西小桂林”之稱,這里密集分布著上千座石灰?guī)r山峰,溪澗、巖洞,古建筑點綴其間,是廣東省最長、最密集的峰林景區(qū)。

溪村峰林航拍/黑豹    

  英西峰林周邊景點

  周邊美食

《茶經》三句義:1 陸羽喝的是蒸青綠茶嗎?

第一章《茶經》三句義

《茶經》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重要的茶學著作,世界三大茶書之首,也是影響深遠的作品。盡管古今有眾多的人物對其進行解讀,但對于最核心的精義,仍然沒有展現出來,多年前我寫《茶經的秘密》也只是開了一個頭,今天我們談茶性,談人與茶的關系,也要從《茶經》開始。

實際上,《茶經》不僅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礎,也蘊含了茶與人之間關系的多重答案,這就是《茶經》三句義。在進入這座中國茶道根本殿堂之前,我們先來做點外圍基礎的工作,初步感受一下陸羽時代,人對茶是怎樣認知的,人和茶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我們恍然發(fā)現,也許很多年來,我們都誤讀了這本小冊子。

1陸羽喝的是蒸青綠茶嗎?

如果今天問一句,唐代人喝的是什么茶?稍有茶史茶文化知識的人都會回答:蒸青綠茶!

真的如此嗎?這其實是六大茶類劃分后的思維模式,這會讓我們錯過最重要的部分,其實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最基本的一點,我們來看唐茶的湯色。在《茶經·四之器》講到“碗”的部分提到:“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什么叫“紅白之色”,我們可以理解成紅色,因為這里面也提到了“白”,也可以理解成淺紅色或者粉紅色。這個記載是否有誤呢?可以肯定的說沒有。因為后面說:“邢州瓷白,茶色紅”,以白色為背景,就是紅色?!皦壑荽牲S,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因為壽州瓷碗的黃并不是現在三原色的黃,而是黃褐色,所以茶湯呈現出來的是紫色;而洪州瓷是更深的褐色,茶湯呈現出來的是黑色。

從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確定,當時的茶湯肯定不是現在綠茶茶湯的顏色,現在的綠茶的茶湯一般是淡淡的綠或者淡淡的黃綠。雖然《茶經》說的具體是什么紅,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但是四條記錄基本一致,茶湯偏紅色這個方向是肯定的。

那么紅色茶湯的茶,我們是否能把它按照現在的定義歸為綠茶呢?恐怕不行,按照現在綠茶的定義,這個如果是綠茶,也是工藝有嚴重問題的。

現在有沒有茶湯偏紅的綠茶呢?其實也是有的,只不過一般人很少接觸到,這個我們后面再說。

這一切的關鍵,是因為對一件事古今的理解不同。在現代六大茶類的思維框架里,綠茶最后一道工序叫“干燥”。而實際上唐茶最后的工藝是“焙”。有什么不一樣嗎?有本質不同。

我們不要小看名字,名字的背后是見地,是你對這件事的理解。

所謂干燥,衡量的指標是含水率,你含水率達標了,茶葉穩(wěn)定了,這個工序就完成了。而衡量焙火是否完成,要看你是不是通過火完成了茶性的變化。頗為遺憾的是,以六大茶類為框架的現代茶葉工藝當中,除了烏龍茶之外,所有茶類最后的工序的定義都是干燥,而不是焙火。

“干燥”這個名詞的局限性其實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后面可能要講到普洱茶烘青和曬青的問題,當年生產了大量無法轉化的“普洱茶”,實際上也是被這兩個字誤導了,忽略了背后的變化。這些我們先不展開,我們要慶幸還有烏龍茶還保留了焙火的傳統。

如果我們去問烏龍茶的老師傅,干燥和焙火一樣嗎?肯定不一樣,當然不一樣,焙火是很深的學問,是要轉茶性的,那怎么看茶性的變化呢,高級一點通過香氣,簡單一點的方法就是看湯色,湯色上一定有變化。

如果是紅色,那么這個茶在今日烏龍的判斷來說,至少是中高火以上,不僅程度是比較深的,而且單從火溫上來講也是比較高的。為什么要焙火,而且要程度比較深呢?因為在唐代,人們已經普遍認可,茶性是寒的。

《茶經一之源》:“茶之為用,味至寒”。茶性是不是寒,這個問題有點復雜,我們后面再詳細討論,但是如果茶的本味是寒,那要想人體接受,就需要轉化這個寒性。這種觀念在陸羽之前即已形成,在唐宋時期成為制茶的主流考量。

現代綠茶的審美是強調滋味的鮮香和外形的完整,這和明清時代江南市井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而且經歷了工藝改良和斷代之后,其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有些綠茶品種,本來是有焙火傳統的,比如六安瓜片,現在的焙火程度也大大減輕了,喝起來與普通綠茶略有差別,但并不大。

在廣東的客家地區(qū),有一種炒老茶的做法,雖然不是焙火,但是綠茶不斷翻炒,吃火很深,湯色橙黃或橙紅,這種綠茶滋味醇厚,不求鮮香,可以常年存放,頗有藥用價值??图胰吮A袅撕芏喙爬系闹性幕牧曀?,包括擂茶等等,這種深度吃火的綠茶,大概也算是中古時代的遺風了。

非常有趣的是,這種重火客家綠茶,在當地被稱為暖肚茶,尤其是多年存放的老茶,有暖胃祛濕,化痰止咳等功效。為什么被陸羽稱作“味至寒”的茶會有這樣的功效,包括老普洱的暖,老六堡祛濕等等功效究竟是怎么回事?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們先留一個懸念,不是賣關子,而是需要更多內容的鋪墊,我們才更好理解這件事,容我們慢慢道來……

來源:生活三昧 明洲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不懂點茶歷史,怎么好意思跟別人聊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扎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作為茶的發(fā)源地,每個中國人都感到自豪。


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中國茶簡史,作為愛喝茶的中國人,知道了這些才敢說真的懂中國茶。



目錄

?1??? ??利用茶的三個階段??

?2??? ??飲茶方式的轉變

?3?? ? ?歷朝歷代茶的發(fā)展? ??? ? ?


利用茶的三個階段


1、藥用

發(fā)現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我國第一步藥物專著《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辈枳鏊幱茫纼确?,清熱,外敷消炎解毒。

?

2、食用

從生嚼到煮食,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撈起,加調料。今云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

?

3、飲用

飲用源于食用,從食用到飲用,是出于對茶之本味的追求?,F代仍然有食用茶的風俗,牧區(qū)將茶摻入牛奶共飲,少數民族地區(qū)有擂茶和打油茶。




飲茶方式的轉變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葉碾碎,燒開水后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歡往茶湯里添加調味料,如鹽、蔥、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時陸羽極力反對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時候最多加一點鹽調味。此后唐人飲茶開始提倡茶湯的原味,為茶道之興奠定基礎。


?

2、宋代點茶法

宋代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到達了極致。他們在茶餅上裝飾了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致,叫做“龍鳳團茶”。


喝茶時,先將餅茶碾成細細的粉末,用沸水沖點茶。為了使茶末與水融為一體,用茶筅快速擊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飲茶法一再簡化。朱元璋大力推廣散茶導致了茶類的異化,以前只有綠茶,后來慢慢又出現了別的茶類。明朝人認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


茶葉沖泡的方法也延續(xù)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調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時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簡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傳播。




歷朝歷代茶的發(fā)展


1、神農時代

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

2、西周、東周

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

3、秦代

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

4、漢代

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yè)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制作茶餅,以便運輸。

?

5、唐代

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唐代飲茶文化盛行。

?

6、宋代

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斗茶成了一種風潮。


7、元代

700年以前,開始出現散茶。民間則以散茶為主,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開始出現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為明代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

8、明代

600年以前,朱元璋廢團改散,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

9、清代

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制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

10、近代

1846-1886年: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fā)展。


1886-1947年:中國茶葉生產的衰落時期,政治、經濟方面、國際茶葉市場競爭失敗。


1950-1988年:中國茶葉生產的恢復發(fā)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wěn)定發(fā)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經歷了從藥用到食用到飲用,又經歷了從煮茶到點茶到泡茶,歷朝歷代不斷發(fā)展演變。

歷經千年,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對中國人而言,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寄托。

-END-

找到約18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