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金御芳鐵觀音是紅茶嗎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八六茶人陳椽:武夷巖茶四起永不落

為了攻破對武夷茶史的種種唯心論者的曲解,特寫《武夷茶三起三落》——武夷茶起源考證。發(fā)表在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廣東茶葉科技》1984年第四期。還我武夷茶史真實面貌,引起全國茶業(yè)工作者的重視。尤其是福建茶葉學會通告全省會員共同研究這篇文章,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了。

1992年武夷山市成立巖茶總公司,為建立《東方茶城》打基礎,1993年又要舉辦第三屆巖茶節(jié),為大力發(fā)展巖茶產銷,筑成千古不滅的堅固基礎。特寫《武夷茶四起永不落》慶祝紀念。

陳椽先生手跡

武夷茶起源初釋

北宋范仲淹詩:“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表明武夷茶為天下茶之冠,名聞全國。從“仙人古栽”做文章,追根可及源。結合茶樹從原產地傳至全國的歷史研究。早則在漢朝就有。西漢初期,“蕭何答漢高祖問,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西漢末年,王褒《僮約》記載,既要家僮煎茶,又要去武陽初級市場買茶市集中的成都中級市場出賣,西漢末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

東漢華陀《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華陀是江淮兩岸名醫(yī)。當時茶葉已是江蘇、安徽的普遍飲料了。

遲則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武夷茶最早被人稱頌,則在南北朝齊時(479-502年)。清朝閩北蔣衡在《晚甘候傳》追述武夷茶史說:“先是森伯之祖,嘗于王肅善”。據這篇傳記記載:晚甘候是武夷茶之名,表字是森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奧。關于森伯二字的來歷,宋朝陶谷的《苑茗綠》說:“湯悅有森伯頌,蓋茶也,方飲而森然嚴乎齒牙,既久,四肢森然,二義一名,非熟夫湯甌境界者,誰能目之”。從這篇文章體會,森伯之意是來自品飲武夷茶后的人體感覺,森伯是超群的好茶,要能體會森伯之意,非熟練地評茶者不能。

宋朝熟知茶事的葉清臣在《述煮茶小品》說:“王肅癖于茗飲”。說明王肅可算得“熟夫湯甌境界者”。王肅的父親王奐在當時(479-502年)齊的國都建業(yè)(今南京)任尚書右仆射(中書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進貢的武夷茶禮品。由此可表明,武夷茶約在一千五百年前就以晚甘候之名而聞于世,那么武夷茶的起源時期更早于此。

公元二世紀,茶樹已從原產地沿長江進入四川的瀘州(瀘縣),然后分路流傳到東南各省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到了南北朝,東南各省茶葉生產豐盛,促進佛教的推廣,佛教推進茶葉生產發(fā)展。俗謂“茶佛一味”是至理名言。

如從“武夷茶”三字考證,則至唐朝的史書中也很少看見。武夷茶始于唐朝之說不可慎也。按我國茶葉生產到二世紀,由西南向東南推進,武夷山早該有茶了。據史書記載,武夷茶在六朝時已頗有名氣,得行家嘗識。但當時武夷山交通不便,崇安尚未設縣,屬建陽管轄,離崇安南三十里的武夷山,更為一般人所不知。加之文人的形容渲染,或以誤傳誤,使武夷茶名久未顯露。直到宋朝以后,崇安建縣,武夷茶的名稱才漸漸為人所知。

武夷茶發(fā)展時期

唐朝建茶(含武夷茶)未普遍見聞,故陸羽《茶經·八之出》說,福州、建州等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到了唐朝元和年間(806-820年)孫樵的《送茶焦邢部書》說:“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之”。從此說明,武夷茶在當時已作為饋贈珍品了。

唐天寶七年(748年)封天下名山大川,登仕郎顏行之至武夷山,申采樵之禁,歷至五代。限制了武夷茶的生產。唐時,江淮茶區(qū)大至發(fā)展,交通方便,流通各地。武夷茶區(qū)所能提供甚少,自然就無名了。由于這兩個原因,所以,武夷茶在唐朝時少聞。

北宋是我國制茶技術變革時期,民間斗茶風俗盛行。名茶很多,僅貢茶就有數十種。當時的建茶、北苑貢茶,以品質日異翻新,而能在“斗品充官茶”的風浪中,盛行北宋半個世紀之久。武夷茶作為北苑貢茶的一部分,雖然被聲勢浩大的建茶、北苑貢茶所掩蓋,但由于北苑茶的興旺,技術和品質的不斷更新,推進武夷茶的發(fā)展。所以,至元朝北苑貢茶衰落,而改貢武夷。

明朝王應山的《閩大記》說:“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明制造充貢”。表明武夷茶為宋時北苑貢茶的一部分。明朝何喬運的《閩書》說:“宋時貢茶制造品式多端,而皇朝武夷不過貢茶斤耳”。當時武夷茶屬建茶的一部分。正如《崇安縣志》記載:“宋時貢額尚少”。

武夷茶自宋始漸聞其名。宋朝的蘇子瞻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ㄎ迹┖蟛蹋ㄏ澹┫鄬櫦印?。這兩句話,是說武夷茶專門為貢茶。宋朝的徐珂在《可言》里解釋武夷山名的由來說:“相傳昔有神人武夷仙居此,故名。”作為“武夷仙人從古栽”的注腳。這些記載說明,由于宋朝武夷茶的發(fā)展,武夷茶名聲日漸擴大,為人們共同認識,至元朝方才封為貢茶。

元朝武夷蒸青貢茶一起一落

所謂起落,“起”是興起,“落”是衰落;衰落未必至于滅亡。有的名茶至今尤存,有的名茶,改進制法,尤以新“面目”出現。

宋末,北苑蒸青貢茶衰落,武夷蒸青貢茶興起接替。元朝大德年間(1302年),浙江省平章高興始采制充貢,設御茶園于四曲。造喊山臺,通仙井在園邊。設官采制貢茶。每年到驚蟄,有官為文致祭。祭畢,敲鑼打鼓,臺上揚聲同喊曰:“茶發(fā)芽”,井水既滿,用以制茶上貢,共九百九十斤,制畢,水遂渾濁而縮。

宋朝貢茶,都是碾碎而揉之,為大小龍團,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茶,采茶芽進貢。其品類有四種,一曰探春、二曰先春、三曰次春、四曰紫筍。宋、元貢茶都是蒸青團茶,到明初,武夷山才罷蒸青團塊貢茶,而改芽茶進貢。

在立春以前,采制芽茶進貢,叫探春。立春以前,茶芽未萌發(fā)或萌發(fā)很少。茶農從早到晚跑山一天也采不到茶芽。受不了壓迫剝削,紛紛砍掉茶棵,導致茶園荒蕪。貢茶免不了,不得不采制延平(今南平)茶冒充武夷茶。品質低下,武夷真茶久絕。貢茶只能供宮中洗濯瓶盞之用。武夷貢茶至此已衰落了。武夷茶自十三世紀末開始進貢,到十四世紀末一起一落,經歷了約一百年的歷史。

武夷蒸青貢茶的滅亡,其原因有三:一是,受貢茶之害,使得茶山枯荒,茶農離家外逃;二是,茶久荒。喊山歲猶供祭費,輸官茶購自他山,遍采春芽三月內,搜盡深山粟粒雪。官令禁絕民蒙惠。當時的茶農除了每年貢新茶和受地方官吏的敲詐外,還要負擔喊山祭費,也不得不購自他山茶,以輸官茶。茶山枯荒之原因,遍采春芽三月內,凡歲九百九十斤,大大摧殘茶芽生長,久而久之樹死山荒,無茶進貢,不得不罷御茶園,改貢延平;三是,炒青技術興起,品質比蒸青好。這就是蒸青貢茶在中國茶史中的一起一落史。

陳椽先生手跡

明朝武夷小種紅茶二起二落

武夷小種紅茶,二起于明朝中葉,而衰于清朝初期,歷經一百多年,是明朝突出產品。武夷山自從安徽傳入松蘿制法后,則蒸青綠茶改為炒青綠茶。由于炒制技術和品質都不如國內其它產品,銷路不好。武夷山勞動人民發(fā)揮聰明才智,創(chuàng)制小種紅茶,輸出國外,揚名國際市場。外國人爭購小種紅茶。于是全國大興紅茶生產。小種紅茶制法,走向綠茶相反,鮮葉殺青改為曬青(萎凋)后揉捻,轉色后過紅鍋,復揉重焙后,薄攤在水篩上過夜,翌早揀梗,簸除碎片,復火后即成毛茶。制法繁復,費時費工。各產區(qū)逐漸改進,簡化加工步驟為萎凋、揉捻、轉色、干燥,創(chuàng)制工夫紅茶。簡化鮮葉加工,繁復毛茶加工,故名工夫紅茶。工夫紅茶一經出口,亦名振世界,很快掀起了工夫茶熱,于是小種紅茶落,工夫紅茶興起,這就是武夷小種紅茶在中國茶史中的二起二落史。

據史書記載,約在十五世紀初,武夷山就有炒青綠茶的制法。十六世紀前,就有小種紅茶制法了。而盛于十七世紀初。據崇安縣令陸廷燦1734年寫的《續(xù)茶經》中引《隨見錄》說:“凡茶見日則味奪,惟武夷茶喜日曬。武夷造茶,其巖茶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遂選擇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謂之白毫,(國外稱紅茶為白毫,由此而來。)又名壽星眉。據此,武夷山小種紅茶約在十六世紀前已興盛了。

武夷小種紅茶極盛時期,大約在1700年前。植物分類學家林奈在1763年再版的《植物種類》一書中,就誤認為武夷星村小種紅茶是武夷變種(Varbohea),以武夷變種代表紅茶的品種。說明當時星村小種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極負盛名,人人周知。當然小種紅茶創(chuàng)制年代遠早于林奈寫在書中的年代。

武夷小種紅茶的衰落,約在十八世紀中葉。武夷小種紅茶制法傳遍福建各縣。咸豐年間,福安縣坦洋村的姓胡者在小種紅茶的制法上加以改進,創(chuàng)制坦洋工夫紅茶,遠銷西歐,頗受歡迎,獲利甚厚。政和、福鼎相繼仿效,改制工夫紅茶,大量出口,號稱三大閩紅。在國際市場逐漸取代小種紅茶,著名于世。1876年工夫紅茶制法傳到安徽祁門,試制成工“祁紅”,以其自然條件和品種適制紅茶,品質超過閩紅,亦揚名于國際市場。自此,“祁紅”興旺,聲名大振,大量輸出國外,而武夷星村小種紅茶衰落。

清朝武夷青茶三起三落

這里所說的青茶三起三落,主要是指武夷巖茶,兼及閩北建陽、建甌的奇種、水仙、烏龍等茶樹品種所采制的成茶。有些人把武夷茶與武夷巖茶劃等號,凡歷史記載的武夷茶都以為是指武夷巖茶。是食書不化,不會運用辯證法比較分析是非,攪亂茶史特大的二大錯誤:其一,把小種茶、工夫茶、花香……等等,都誤認為武夷巖茶了。其二,根據其一發(fā)展到明朝就有武夷巖茶制法。這兩大錯誤都不符合歷史事實,不是唯物論還是陷入唯心論的泥坑里。花香是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的副產品;又是武夷巖茶的正產品之一,一名兩解才是正確的,不容攪亂茶史,此其一也。

據明朝徐渤《茶考》、清朝周亮工《閩小記》的記載,改貢延平半巖茶也是武夷蒸青團茶,不是武夷巖茶。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禁止蒸青團茶,改貢芽茶,很明白說明不是武夷巖茶。

據《閩小記》和《鼓山志》以反徐渤《靈源雨茗》和謝肇制中的《采茶曲》記載,鼓山半巖茶都是炒青綠茶??傊瑤r茶不冠武夷,武夷不連巖茶都不是現在所指的武夷巖茶。如以字論史,未加分析考證,指鹿為馬,就不是歷史唯物論的史觀。此其二也。

陳椽先生手跡

青茶起源,據長期在安溪縣政府工作的黃志農說,縣府內部檔案記載,安溪如創(chuàng)烏龍品種青茶,是在雍正年間(1723-1735年),這與安溪人蘇龍始制烏龍的記載相符合。(注:沒有提供史料根據,只是“黃志農說”。)

唐永基、魏德端合編的福建調查統(tǒng)計叢書之五《福建之茶》上冊(福建省政府統(tǒng)計處,民國三十三年即1944年出版的。)說:“烏龍茶發(fā)源地安溪,以鐵觀音馳名海外1868年,僅從廈門出口,為35721擔,翌年增至85967擔,1872年達83170擔,1877年突升至九萬擔,為閩南茶葉出口達到最高水平。

《福建之茶》都以青茶歸類。莊晚芳說:“按福建所產烏龍茶,商品名稱未見以‘青茶’命名?!笔强床灰娺@部書和在福建茶管理局局長時,莊晚芳主編的《閩茶》季刊,以及任農林公司總經理編印的《閩茶》月刊等,亦是以青茶歸類是出爾反爾的自打自己的屁股,是一貫的作風?!堕}茶》月刊第一卷第四、五期,“香港茶訊”文中說:“本港茶葉價格,目前以巖茶為最高,且缺貨,每擔一千元港幣,其次為水仙每擔五百元港幣、烏龍每擔三百五十元港幣。據此香港茶葉市場,亦以巖茶、水仙、烏龍之名,總稱為青茶,巖茶與烏龍價格相關天淵,如以烏龍歸類,巖茶也屬烏龍,則巖茶價格跌至35%,豈不是茶價自殺政策嗎???

從福州出口的茶葉以工夫紅茶為主,最高輸出量為1878年。自從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大興紅茶輸出后,侵占我國紅茶市場,中國紅茶逐漸衰落,茶農、茶工、茶商三者大受影響,于是不紅不綠的青茶應時而興。

咸豐年間,外國紛紛侵入,國內大亂。內地土匪到處興起,尤其是福建閩南的土匪最為兇狠,民不聊生。由是安溪農民,紛紛逃難,有的向東過海到臺灣,有的向北到漳州而達廣東潮州,有的向閩中沙縣而達武夷山。安溪人逃到那里就在那里發(fā)展茶葉生產,如安溪烏龍制法。所以臺灣、漳州、潮州、沙縣先后生產茶葉都叫青茶。

據《沙縣縣志》載:“沙邑茶有兩種,一名烏龍,一名紅邊。制烏龍則用火烘,制紅邊則日曬,制法略異?!币幻麨觚埵侵盖嗖瑁幻t邊是指小種紅茶,當時紅茶是日光萎凋,日光曬干的。這兩種制法確略異。莊晚芳未深入研究分析,兩相混淆,張冠李戴,攪亂茶葉分類。

青茶興起是在咸豐年間,工夫紅茶衰落,同治年間(1862-1874年)繼起大量發(fā)展生產出口外銷。1868年廈門就出口8596擔。光緒年間就逐漸衰落至1千多擔,民國初年只剩數百擔。因此,促發(fā)勞動人民努力奮斗,改進技術,提高品質,而創(chuàng)制武夷巖茶。

歷史上所記載的武夷茶都不是指武夷巖茶,武夷巖茶是青茶的發(fā)展。武夷巖茶的創(chuàng)制是從閩南安溪居民先逃至沙縣而后逃來武夷山定居后。沙縣很早也生產青茶。當時,武夷山僅有廟寺和尚,居民很少。安溪難民就定居武夷山巖上,至今巖上的農民仍是安溪人,也是制巖茶的能手。武夷山可耕地不多,一部分安溪難民無以為生,又遷居到江西上饒、廣豐鄉(xiāng)下定居,到了茶季才來武夷山做茶。武夷巖茶采制都是安溪人。凡是到武夷山的人都知道的,事實勝于雄辯。(注:沒有提供史料根據。)

武夷巖茶采制的茶工,除定居的安溪人外,大部分均為逃難到江西的閩南人后代。于春茶前,由上饒、河口一帶來崇安,茶季終了,除了留少數長工外,余均清算工資返回江西,現在還是這樣不變。

安溪難民來武夷山定居后,在閩南青茶和閩北青茶的制法基礎上,結合武夷山小種紅茶制法,創(chuàng)制發(fā)明武夷巖茶的高超的制茶技術。如安溪鐵觀音午后曬青,改為早上曬青。兩曬兩晾是小種紅茶的復式萎凋,先日光萎凋而后陰處萎凋,控制萎凋程度。安溪大笳簍搖青改為水篩搖青制法,控制“發(fā)酵”程度,制成三紅七青的紅綠茶的高超品質。雙炒雙揉改進小種紅茶紅鍋的炒揉不勻,半紅半青的花青,小種紅茶毛火后即篩分揀梗,巖茶毛火后攤放過夜,把葉梗的液汁分散葉面,增進巖茶的香味。然后去梗,簡化加工技術,并使復火均勻。最后低溫久烘的燉火,是提高巖茶香味突出的技術措施。近來生產高香紅茶都到武夷山學習巖茶的制法。武夷巖茶創(chuàng)制技術,獨一無二,為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勞動人民雄視世界。

武夷巖茶制法,是取烘青、炒青和小種紅茶的精華,去紅、綠茶不科學的技術措施。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在鮮葉適制性的基礎上,采取細致地、復雜的技術措施。因此,色香味吸收紅綠茶之長,揚去紅綠茶之短,品質優(yōu)美,為紅綠茶所望塵莫及。

搖青和厚攤靜放交叉進行,是巖茶做青關鍵過程。邊促進內質變化,邊限制水分繼續(xù)蒸發(fā),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緊密結合,是質量互變與互相制約的過程,是決定毛茶品質好壞的主要關鍵。作者曾同研究生、畢業(yè)學生三次到武夷山各茶廠實習,每過程都有詳細記錄,運用制茶的科學理論,分析其優(yōu)點,公之于眾參考。在此從略,請參閱《中國名茶研究選集》中,《武夷茶三起三落》的拙作。

武夷巖茶起源于清末而盛于民國初年。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最盛時期年產五十萬斤,1914年還達四午五百斤。后受世界大戰(zhàn)影響而減產。到1924年只剩二千五百斤。除內銷年平均一萬二千斤外,余均銷于南洋各地,如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菲律賓、仰光、泰國、安南、香港和澳門地區(qū),以及美國舊金山等地。經營運銷者,都多為閩南僑商。每年茶季時,匯款委托赤石茶莊代為收購毛茶加工、包裝。或者攜款來赤石臨時設莊,自行收購毛茶加工,拼配為各種茶名牌號,裝運出國。

崇安自從1908年后,迭遭匪患,茶園被破壞,房屋圮廢,居民背鄉(xiāng)離井,外出謀生。武夷巖茶受害嚴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戰(zhàn)爭造成勞工缺乏,經濟枯竭,運輸阻滯與市場消失,種種不景氣現象,因而使巖茶生產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巖茶僑銷中斷,致茶園荒蕪,廠舍圯頹。1935年匪患雖告平靖,正待蘇醒,而戰(zhàn)爭發(fā)生,海口封鎖,外銷茶無法出口。1941年,南洋淪為戰(zhàn)區(qū),巖茶僑銷告絕。建國前,武夷巖茶一落千丈,產量只剩一萬斤,不及全盛時期的五十分之一,落得可憐。

當今武夷巖茶四起永不落

武夷茶三起三落經歷元明清三朝數百年歷史,跟著歷史向前推進,制茶技術三次革命、創(chuàng)造三種新茶類。制茶技術登上世界最高峰,為任何產茶國所望塵莫及。炎黃子孫的勞動人民,為世界人類作了突出貢獻,真了不起!

元朝一起,蒸青貢茶,雖然到明朝改貢芽茶,但蒸青技術還未消沉。如著名綠茶:恩施玉露和日本玉露都是蒸青技術的產品。傳到日本逐漸機械化、連續(xù)化生產,獲得成功后,為蘇聯(lián)、印度生產綠茶的模范。八十年代初,我國曾從日本進口大小不同五套蒸青機具,分給福建松溪鄭墩、浙江余杭、江西河口、安徽宣郎廣等茶廠,生產蒸青煎茶,暢銷日本。后因機具陳舊,加以蒸青技術未加研究,品質下降,先后要求停產。最近西南農業(yè)大學劉勤晉教授應用蒸青技術生產生產竹葉青外銷綠茶。據寄來的樣茶看,可作外銷綠上品。蒸青技術值得深入研究,可再創(chuàng)新奇跡。

明朝二起小種紅茶,到了清初,雖被工夫紅茶取代,但依制法的不同,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松木或棗香的香味,有獨特的風格,為個別國外人民還難忘。武夷山桐木關仍繼續(xù)少量生產,供應國外市場。

清朝三起青茶,推廣迅速。產區(qū)擴大出口到福建、臺灣和廣東三省地區(qū),都以生產青茶為主,由青茶再發(fā)展為武夷巖茶。由于民國初年,戰(zhàn)亂影響,受了挫折。但建國后,產地人民積極改進技術,采用機制,擴大生產,雖然品質不夠穩(wěn)定,但保存風味,也暢銷國內外。

陳椽先生手跡

現在武夷巖茶四起,有很多優(yōu)越條件,為三起所未有的,預測永不落,略述于下:

一是,過去三起都是勞動群眾自發(fā)的,未有組織領導,現由政府組織武夷巖茶總公司,有堅實的領導,制訂武夷巖茶生產規(guī)劃,指導向國內外銷售,農茶、工茶、商茶三者,沒有虧損的風險。

二是,建國前后,設立武夷山茶葉研究所。開展選育優(yōu)良品種,深入研究栽制技術。育種專家們選擇育優(yōu)良肉桂品種成功后,擴大栽培面積,采制肉桂商品茶,擴大生產有足夠的產量,供應市場的需要。1992年參加農業(yè)部舉辦的展覽會,獲得首批金獎。名聲四溢。加以擴大茶王大紅袍生產,供不應求。茶葉研究所繼續(xù)選育良種,也獲得新品種成功。

三是,時任的育種專家們又在星村協(xié)助建立示笵茶場(廠)。一方面培育新品種,如金鎖匙、黃龍等;另一方面研究巖茶初制新技術和新機具縮短做青時間,一次重搖青,可相當三次搖青的效果,正在繼續(xù)試驗,如試驗成功,可大大縮短生產時間。

以上優(yōu)越條件,為巖茶四起奠定堅實基礎,為今后發(fā)展巖茶提供有力的保證。但是為了四起永不落,必須解決以下的問題。

一是,外形的選定:原來巖茶的條索,一般要求壯大勾結,卷曲結實沉重,大小一致。條索松偏輕飄的不合格。大葉形的品種,如水仙,條索粗大疏松,與最低級的紅綠茶類似。

二是,創(chuàng)造如篩搖的機具,仍能控制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相適應,制成優(yōu)美的內質。巖茶分大巖和小巖。一般巖茶條索粗大,色澤青翠,鮮潤有光澤,香氣馥郁,滋味醇和。大巖湯色深而鮮艷,香氣高而長,愈嗅愈香。小巖香氣高而短,與大巖不同。

武夷水仙條索比一般的巖茶粗大,色澤青翠黃綠,而鮮潤有光,湯色深金黃色而鮮艷,滋味濃厚醇正,入口爽快,濃郁生津,葉底明凈清沏。這種優(yōu)良的內質,都是篩搖工具所形成的。要恢復巖茶原有的香味,篩搖工具的創(chuàng)造極為重要。否則,仍以手工生產,則產量不大,成本高,阻礙銷路。

來源于:茶貴人,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八六茶人陳椽:武夷巖茶四起永不落

為了攻破對武夷茶史的種種唯心論者的曲解,特寫《武夷茶三起三落》——武夷茶起源考證。發(fā)表在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廣東茶葉科技》1984年第四期。還我武夷茶史真實面貌,引起全國茶業(yè)工作者的重視。尤其是福建茶葉學會通告全省會員共同研究這篇文章,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了。

1992年武夷山市成立巖茶總公司,為建立《東方茶城》打基礎,1993年又要舉辦第三屆巖茶節(jié),為大力發(fā)展巖茶產銷,筑成千古不滅的堅固基礎。特寫《武夷茶四起永不落》慶祝紀念。

陳椽先生手跡

武夷茶起源初釋

北宋范仲淹詩:“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表明武夷茶為天下茶之冠,名聞全國。從“仙人古栽”做文章,追根可及源。結合茶樹從原產地傳至全國的歷史研究。早則在漢朝就有。西漢初期,“蕭何答漢高祖問,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西漢末年,王褒《僮約》記載,既要家僮煎茶,又要去武陽初級市場買茶市集中的成都中級市場出賣,西漢末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

東漢華陀《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華陀是江淮兩岸名醫(yī)。當時茶葉已是江蘇、安徽的普遍飲料了。

遲則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武夷茶最早被人稱頌,則在南北朝齊時(479-502年)。清朝閩北蔣衡在《晚甘候傳》追述武夷茶史說:“先是森伯之祖,嘗于王肅善”。據這篇傳記記載:晚甘候是武夷茶之名,表字是森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奧。關于森伯二字的來歷,宋朝陶谷的《苑茗綠》說:“湯悅有森伯頌,蓋茶也,方飲而森然嚴乎齒牙,既久,四肢森然,二義一名,非熟夫湯甌境界者,誰能目之”。從這篇文章體會,森伯之意是來自品飲武夷茶后的人體感覺,森伯是超群的好茶,要能體會森伯之意,非熟練地評茶者不能。

宋朝熟知茶事的葉清臣在《述煮茶小品》說:“王肅癖于茗飲”。說明王肅可算得“熟夫湯甌境界者”。王肅的父親王奐在當時(479-502年)齊的國都建業(yè)(今南京)任尚書右仆射(中書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進貢的武夷茶禮品。由此可表明,武夷茶約在一千五百年前就以晚甘候之名而聞于世,那么武夷茶的起源時期更早于此。

公元二世紀,茶樹已從原產地沿長江進入四川的瀘州(瀘縣),然后分路流傳到東南各省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到了南北朝,東南各省茶葉生產豐盛,促進佛教的推廣,佛教推進茶葉生產發(fā)展。俗謂“茶佛一味”是至理名言。

如從“武夷茶”三字考證,則至唐朝的史書中也很少看見。武夷茶始于唐朝之說不可慎也。按我國茶葉生產到二世紀,由西南向東南推進,武夷山早該有茶了。據史書記載,武夷茶在六朝時已頗有名氣,得行家嘗識。但當時武夷山交通不便,崇安尚未設縣,屬建陽管轄,離崇安南三十里的武夷山,更為一般人所不知。加之文人的形容渲染,或以誤傳誤,使武夷茶名久未顯露。直到宋朝以后,崇安建縣,武夷茶的名稱才漸漸為人所知。

武夷茶發(fā)展時期

唐朝建茶(含武夷茶)未普遍見聞,故陸羽《茶經·八之出》說,福州、建州等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到了唐朝元和年間(806-820年)孫樵的《送茶焦邢部書》說:“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之”。從此說明,武夷茶在當時已作為饋贈珍品了。

唐天寶七年(748年)封天下名山大川,登仕郎顏行之至武夷山,申采樵之禁,歷至五代。限制了武夷茶的生產。唐時,江淮茶區(qū)大至發(fā)展,交通方便,流通各地。武夷茶區(qū)所能提供甚少,自然就無名了。由于這兩個原因,所以,武夷茶在唐朝時少聞。

北宋是我國制茶技術變革時期,民間斗茶風俗盛行。名茶很多,僅貢茶就有數十種。當時的建茶、北苑貢茶,以品質日異翻新,而能在“斗品充官茶”的風浪中,盛行北宋半個世紀之久。武夷茶作為北苑貢茶的一部分,雖然被聲勢浩大的建茶、北苑貢茶所掩蓋,但由于北苑茶的興旺,技術和品質的不斷更新,推進武夷茶的發(fā)展。所以,至元朝北苑貢茶衰落,而改貢武夷。

明朝王應山的《閩大記》說:“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明制造充貢”。表明武夷茶為宋時北苑貢茶的一部分。明朝何喬運的《閩書》說:“宋時貢茶制造品式多端,而皇朝武夷不過貢茶斤耳”。當時武夷茶屬建茶的一部分。正如《崇安縣志》記載:“宋時貢額尚少”。

武夷茶自宋始漸聞其名。宋朝的蘇子瞻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渭)后蔡(襄)相寵加”。這兩句話,是說武夷茶專門為貢茶。宋朝的徐珂在《可言》里解釋武夷山名的由來說:“相傳昔有神人武夷仙居此,故名?!弊鳛椤拔湟南扇藦墓旁浴钡淖⒛_。這些記載說明,由于宋朝武夷茶的發(fā)展,武夷茶名聲日漸擴大,為人們共同認識,至元朝方才封為貢茶。

元朝武夷蒸青貢茶一起一落

所謂起落,“起”是興起,“落”是衰落;衰落未必至于滅亡。有的名茶至今尤存,有的名茶,改進制法,尤以新“面目”出現。

宋末,北苑蒸青貢茶衰落,武夷蒸青貢茶興起接替。元朝大德年間(1302年),浙江省平章高興始采制充貢,設御茶園于四曲。造喊山臺,通仙井在園邊。設官采制貢茶。每年到驚蟄,有官為文致祭。祭畢,敲鑼打鼓,臺上揚聲同喊曰:“茶發(fā)芽”,井水既滿,用以制茶上貢,共九百九十斤,制畢,水遂渾濁而縮。

宋朝貢茶,都是碾碎而揉之,為大小龍團,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茶,采茶芽進貢。其品類有四種,一曰探春、二曰先春、三曰次春、四曰紫筍。宋、元貢茶都是蒸青團茶,到明初,武夷山才罷蒸青團塊貢茶,而改芽茶進貢。

在立春以前,采制芽茶進貢,叫探春。立春以前,茶芽未萌發(fā)或萌發(fā)很少。茶農從早到晚跑山一天也采不到茶芽。受不了壓迫剝削,紛紛砍掉茶棵,導致茶園荒蕪。貢茶免不了,不得不采制延平(今南平)茶冒充武夷茶。品質低下,武夷真茶久絕。貢茶只能供宮中洗濯瓶盞之用。武夷貢茶至此已衰落了。武夷茶自十三世紀末開始進貢,到十四世紀末一起一落,經歷了約一百年的歷史。

武夷蒸青貢茶的滅亡,其原因有三:一是,受貢茶之害,使得茶山枯荒,茶農離家外逃;二是,茶久荒。喊山歲猶供祭費,輸官茶購自他山,遍采春芽三月內,搜盡深山粟粒雪。官令禁絕民蒙惠。當時的茶農除了每年貢新茶和受地方官吏的敲詐外,還要負擔喊山祭費,也不得不購自他山茶,以輸官茶。茶山枯荒之原因,遍采春芽三月內,凡歲九百九十斤,大大摧殘茶芽生長,久而久之樹死山荒,無茶進貢,不得不罷御茶園,改貢延平;三是,炒青技術興起,品質比蒸青好。這就是蒸青貢茶在中國茶史中的一起一落史。

陳椽先生手跡

明朝武夷小種紅茶二起二落

武夷小種紅茶,二起于明朝中葉,而衰于清朝初期,歷經一百多年,是明朝突出產品。武夷山自從安徽傳入松蘿制法后,則蒸青綠茶改為炒青綠茶。由于炒制技術和品質都不如國內其它產品,銷路不好。武夷山勞動人民發(fā)揮聰明才智,創(chuàng)制小種紅茶,輸出國外,揚名國際市場。外國人爭購小種紅茶。于是全國大興紅茶生產。小種紅茶制法,走向綠茶相反,鮮葉殺青改為曬青(萎凋)后揉捻,轉色后過紅鍋,復揉重焙后,薄攤在水篩上過夜,翌早揀梗,簸除碎片,復火后即成毛茶。制法繁復,費時費工。各產區(qū)逐漸改進,簡化加工步驟為萎凋、揉捻、轉色、干燥,創(chuàng)制工夫紅茶。簡化鮮葉加工,繁復毛茶加工,故名工夫紅茶。工夫紅茶一經出口,亦名振世界,很快掀起了工夫茶熱,于是小種紅茶落,工夫紅茶興起,這就是武夷小種紅茶在中國茶史中的二起二落史。

據史書記載,約在十五世紀初,武夷山就有炒青綠茶的制法。十六世紀前,就有小種紅茶制法了。而盛于十七世紀初。據崇安縣令陸廷燦1734年寫的《續(xù)茶經》中引《隨見錄》說:“凡茶見日則味奪,惟武夷茶喜日曬。武夷造茶,其巖茶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遂選擇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謂之白毫,(國外稱紅茶為白毫,由此而來。)又名壽星眉。據此,武夷山小種紅茶約在十六世紀前已興盛了。

武夷小種紅茶極盛時期,大約在1700年前。植物分類學家林奈在1763年再版的《植物種類》一書中,就誤認為武夷星村小種紅茶是武夷變種(Varbohea),以武夷變種代表紅茶的品種。說明當時星村小種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極負盛名,人人周知。當然小種紅茶創(chuàng)制年代遠早于林奈寫在書中的年代。

武夷小種紅茶的衰落,約在十八世紀中葉。武夷小種紅茶制法傳遍福建各縣。咸豐年間,福安縣坦洋村的姓胡者在小種紅茶的制法上加以改進,創(chuàng)制坦洋工夫紅茶,遠銷西歐,頗受歡迎,獲利甚厚。政和、福鼎相繼仿效,改制工夫紅茶,大量出口,號稱三大閩紅。在國際市場逐漸取代小種紅茶,著名于世。1876年工夫紅茶制法傳到安徽祁門,試制成工“祁紅”,以其自然條件和品種適制紅茶,品質超過閩紅,亦揚名于國際市場。自此,“祁紅”興旺,聲名大振,大量輸出國外,而武夷星村小種紅茶衰落。

清朝武夷青茶三起三落

這里所說的青茶三起三落,主要是指武夷巖茶,兼及閩北建陽、建甌的奇種、水仙、烏龍等茶樹品種所采制的成茶。有些人把武夷茶與武夷巖茶劃等號,凡歷史記載的武夷茶都以為是指武夷巖茶。是食書不化,不會運用辯證法比較分析是非,攪亂茶史特大的二大錯誤:其一,把小種茶、工夫茶、花香……等等,都誤認為武夷巖茶了。其二,根據其一發(fā)展到明朝就有武夷巖茶制法。這兩大錯誤都不符合歷史事實,不是唯物論還是陷入唯心論的泥坑里?;ㄏ闶切》N紅茶、工夫紅茶的副產品;又是武夷巖茶的正產品之一,一名兩解才是正確的,不容攪亂茶史,此其一也。

據明朝徐渤《茶考》、清朝周亮工《閩小記》的記載,改貢延平半巖茶也是武夷蒸青團茶,不是武夷巖茶。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禁止蒸青團茶,改貢芽茶,很明白說明不是武夷巖茶。

據《閩小記》和《鼓山志》以反徐渤《靈源雨茗》和謝肇制中的《采茶曲》記載,鼓山半巖茶都是炒青綠茶??傊?,巖茶不冠武夷,武夷不連巖茶都不是現在所指的武夷巖茶。如以字論史,未加分析考證,指鹿為馬,就不是歷史唯物論的史觀。此其二也。

陳椽先生手跡

青茶起源,據長期在安溪縣政府工作的黃志農說,縣府內部檔案記載,安溪如創(chuàng)烏龍品種青茶,是在雍正年間(1723-1735年),這與安溪人蘇龍始制烏龍的記載相符合。(注:沒有提供史料根據,只是“黃志農說”。)

唐永基、魏德端合編的福建調查統(tǒng)計叢書之五《福建之茶》上冊(福建省政府統(tǒng)計處,民國三十三年即1944年出版的。)說:“烏龍茶發(fā)源地安溪,以鐵觀音馳名海外1868年,僅從廈門出口,為35721擔,翌年增至85967擔,1872年達83170擔,1877年突升至九萬擔,為閩南茶葉出口達到最高水平。

《福建之茶》都以青茶歸類。莊晚芳說:“按福建所產烏龍茶,商品名稱未見以‘青茶’命名。”是看不見這部書和在福建茶管理局局長時,莊晚芳主編的《閩茶》季刊,以及任農林公司總經理編印的《閩茶》月刊等,亦是以青茶歸類是出爾反爾的自打自己的屁股,是一貫的作風?!堕}茶》月刊第一卷第四、五期,“香港茶訊”文中說:“本港茶葉價格,目前以巖茶為最高,且缺貨,每擔一千元港幣,其次為水仙每擔五百元港幣、烏龍每擔三百五十元港幣。據此香港茶葉市場,亦以巖茶、水仙、烏龍之名,總稱為青茶,巖茶與烏龍價格相關天淵,如以烏龍歸類,巖茶也屬烏龍,則巖茶價格跌至35%,豈不是茶價自殺政策嗎!?

從福州出口的茶葉以工夫紅茶為主,最高輸出量為1878年。自從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大興紅茶輸出后,侵占我國紅茶市場,中國紅茶逐漸衰落,茶農、茶工、茶商三者大受影響,于是不紅不綠的青茶應時而興。

咸豐年間,外國紛紛侵入,國內大亂。內地土匪到處興起,尤其是福建閩南的土匪最為兇狠,民不聊生。由是安溪農民,紛紛逃難,有的向東過海到臺灣,有的向北到漳州而達廣東潮州,有的向閩中沙縣而達武夷山。安溪人逃到那里就在那里發(fā)展茶葉生產,如安溪烏龍制法。所以臺灣、漳州、潮州、沙縣先后生產茶葉都叫青茶。

據《沙縣縣志》載:“沙邑茶有兩種,一名烏龍,一名紅邊。制烏龍則用火烘,制紅邊則日曬,制法略異?!币幻麨觚埵侵盖嗖?,一名紅邊是指小種紅茶,當時紅茶是日光萎凋,日光曬干的。這兩種制法確略異。莊晚芳未深入研究分析,兩相混淆,張冠李戴,攪亂茶葉分類。

青茶興起是在咸豐年間,工夫紅茶衰落,同治年間(1862-1874年)繼起大量發(fā)展生產出口外銷。1868年廈門就出口8596擔。光緒年間就逐漸衰落至1千多擔,民國初年只剩數百擔。因此,促發(fā)勞動人民努力奮斗,改進技術,提高品質,而創(chuàng)制武夷巖茶。

歷史上所記載的武夷茶都不是指武夷巖茶,武夷巖茶是青茶的發(fā)展。武夷巖茶的創(chuàng)制是從閩南安溪居民先逃至沙縣而后逃來武夷山定居后。沙縣很早也生產青茶。當時,武夷山僅有廟寺和尚,居民很少。安溪難民就定居武夷山巖上,至今巖上的農民仍是安溪人,也是制巖茶的能手。武夷山可耕地不多,一部分安溪難民無以為生,又遷居到江西上饒、廣豐鄉(xiāng)下定居,到了茶季才來武夷山做茶。武夷巖茶采制都是安溪人。凡是到武夷山的人都知道的,事實勝于雄辯。(注:沒有提供史料根據。)

武夷巖茶采制的茶工,除定居的安溪人外,大部分均為逃難到江西的閩南人后代。于春茶前,由上饒、河口一帶來崇安,茶季終了,除了留少數長工外,余均清算工資返回江西,現在還是這樣不變。

安溪難民來武夷山定居后,在閩南青茶和閩北青茶的制法基礎上,結合武夷山小種紅茶制法,創(chuàng)制發(fā)明武夷巖茶的高超的制茶技術。如安溪鐵觀音午后曬青,改為早上曬青。兩曬兩晾是小種紅茶的復式萎凋,先日光萎凋而后陰處萎凋,控制萎凋程度。安溪大笳簍搖青改為水篩搖青制法,控制“發(fā)酵”程度,制成三紅七青的紅綠茶的高超品質。雙炒雙揉改進小種紅茶紅鍋的炒揉不勻,半紅半青的花青,小種紅茶毛火后即篩分揀梗,巖茶毛火后攤放過夜,把葉梗的液汁分散葉面,增進巖茶的香味。然后去梗,簡化加工技術,并使復火均勻。最后低溫久烘的燉火,是提高巖茶香味突出的技術措施。近來生產高香紅茶都到武夷山學習巖茶的制法。武夷巖茶創(chuàng)制技術,獨一無二,為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勞動人民雄視世界。

武夷巖茶制法,是取烘青、炒青和小種紅茶的精華,去紅、綠茶不科學的技術措施。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在鮮葉適制性的基礎上,采取細致地、復雜的技術措施。因此,色香味吸收紅綠茶之長,揚去紅綠茶之短,品質優(yōu)美,為紅綠茶所望塵莫及。

搖青和厚攤靜放交叉進行,是巖茶做青關鍵過程。邊促進內質變化,邊限制水分繼續(xù)蒸發(fā),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緊密結合,是質量互變與互相制約的過程,是決定毛茶品質好壞的主要關鍵。作者曾同研究生、畢業(yè)學生三次到武夷山各茶廠實習,每過程都有詳細記錄,運用制茶的科學理論,分析其優(yōu)點,公之于眾參考。在此從略,請參閱《中國名茶研究選集》中,《武夷茶三起三落》的拙作。

武夷巖茶起源于清末而盛于民國初年。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最盛時期年產五十萬斤,1914年還達四午五百斤。后受世界大戰(zhàn)影響而減產。到1924年只剩二千五百斤。除內銷年平均一萬二千斤外,余均銷于南洋各地,如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菲律賓、仰光、泰國、安南、香港和澳門地區(qū),以及美國舊金山等地。經營運銷者,都多為閩南僑商。每年茶季時,匯款委托赤石茶莊代為收購毛茶加工、包裝。或者攜款來赤石臨時設莊,自行收購毛茶加工,拼配為各種茶名牌號,裝運出國。

崇安自從1908年后,迭遭匪患,茶園被破壞,房屋圮廢,居民背鄉(xiāng)離井,外出謀生。武夷巖茶受害嚴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戰(zhàn)爭造成勞工缺乏,經濟枯竭,運輸阻滯與市場消失,種種不景氣現象,因而使巖茶生產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巖茶僑銷中斷,致茶園荒蕪,廠舍圯頹。1935年匪患雖告平靖,正待蘇醒,而戰(zhàn)爭發(fā)生,??诜怄i,外銷茶無法出口。1941年,南洋淪為戰(zhàn)區(qū),巖茶僑銷告絕。建國前,武夷巖茶一落千丈,產量只剩一萬斤,不及全盛時期的五十分之一,落得可憐。

當今武夷巖茶四起永不落

武夷茶三起三落經歷元明清三朝數百年歷史,跟著歷史向前推進,制茶技術三次革命、創(chuàng)造三種新茶類。制茶技術登上世界最高峰,為任何產茶國所望塵莫及。炎黃子孫的勞動人民,為世界人類作了突出貢獻,真了不起!

元朝一起,蒸青貢茶,雖然到明朝改貢芽茶,但蒸青技術還未消沉。如著名綠茶:恩施玉露和日本玉露都是蒸青技術的產品。傳到日本逐漸機械化、連續(xù)化生產,獲得成功后,為蘇聯(lián)、印度生產綠茶的模范。八十年代初,我國曾從日本進口大小不同五套蒸青機具,分給福建松溪鄭墩、浙江余杭、江西河口、安徽宣郎廣等茶廠,生產蒸青煎茶,暢銷日本。后因機具陳舊,加以蒸青技術未加研究,品質下降,先后要求停產。最近西南農業(yè)大學劉勤晉教授應用蒸青技術生產生產竹葉青外銷綠茶。據寄來的樣茶看,可作外銷綠上品。蒸青技術值得深入研究,可再創(chuàng)新奇跡。

明朝二起小種紅茶,到了清初,雖被工夫紅茶取代,但依制法的不同,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松木或棗香的香味,有獨特的風格,為個別國外人民還難忘。武夷山桐木關仍繼續(xù)少量生產,供應國外市場。

清朝三起青茶,推廣迅速。產區(qū)擴大出口到福建、臺灣和廣東三省地區(qū),都以生產青茶為主,由青茶再發(fā)展為武夷巖茶。由于民國初年,戰(zhàn)亂影響,受了挫折。但建國后,產地人民積極改進技術,采用機制,擴大生產,雖然品質不夠穩(wěn)定,但保存風味,也暢銷國內外。

陳椽先生手跡

現在武夷巖茶四起,有很多優(yōu)越條件,為三起所未有的,預測永不落,略述于下:

一是,過去三起都是勞動群眾自發(fā)的,未有組織領導,現由政府組織武夷巖茶總公司,有堅實的領導,制訂武夷巖茶生產規(guī)劃,指導向國內外銷售,農茶、工茶、商茶三者,沒有虧損的風險。

二是,建國前后,設立武夷山茶葉研究所。開展選育優(yōu)良品種,深入研究栽制技術。育種專家們選擇育優(yōu)良肉桂品種成功后,擴大栽培面積,采制肉桂商品茶,擴大生產有足夠的產量,供應市場的需要。1992年參加農業(yè)部舉辦的展覽會,獲得首批金獎。名聲四溢。加以擴大茶王大紅袍生產,供不應求。茶葉研究所繼續(xù)選育良種,也獲得新品種成功。

三是,時任的育種專家們又在星村協(xié)助建立示笵茶場(廠)。一方面培育新品種,如金鎖匙、黃龍等;另一方面研究巖茶初制新技術和新機具縮短做青時間,一次重搖青,可相當三次搖青的效果,正在繼續(xù)試驗,如試驗成功,可大大縮短生產時間。

以上優(yōu)越條件,為巖茶四起奠定堅實基礎,為今后發(fā)展巖茶提供有力的保證。但是為了四起永不落,必須解決以下的問題。

一是,外形的選定:原來巖茶的條索,一般要求壯大勾結,卷曲結實沉重,大小一致。條索松偏輕飄的不合格。大葉形的品種,如水仙,條索粗大疏松,與最低級的紅綠茶類似。

二是,創(chuàng)造如篩搖的機具,仍能控制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相適應,制成優(yōu)美的內質。巖茶分大巖和小巖。一般巖茶條索粗大,色澤青翠,鮮潤有光澤,香氣馥郁,滋味醇和。大巖湯色深而鮮艷,香氣高而長,愈嗅愈香。小巖香氣高而短,與大巖不同。

武夷水仙條索比一般的巖茶粗大,色澤青翠黃綠,而鮮潤有光,湯色深金黃色而鮮艷,滋味濃厚醇正,入口爽快,濃郁生津,葉底明凈清沏。這種優(yōu)良的內質,都是篩搖工具所形成的。要恢復巖茶原有的香味,篩搖工具的創(chuàng)造極為重要。否則,仍以手工生產,則產量不大,成本高,阻礙銷路。

我愛武夷巖茶,謹此祝賀第三屆巖茶節(jié)盛大展銷會完滿成功!預祝賀“東方茶城“早日實現!

1993年中秋節(jié)于安徽農業(yè)大學品茗小居(來源:武夷山茶產業(yè))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傅傳耀:喝茶這事兒,只有中國人玩出了美!

6月5日,貴陽觀山湖區(qū)黔貴國際商務中心華彩文化大講堂中茶香陣陣,詩詞繚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傅傳耀與大家共賞中國茶詩之美。

現將現場演講內容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這個演講是首長安排的,接不接受是態(tài)度問題,講得好不好是水平問題,希望大家原諒。

作為茶文化研究會的會長,有點兒慚愧,五六年前連茶都不會喝,后來接受這個任務以后,研究倒是談不上,但是學習確實還是挺認真的。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茶與詩詞,他們之間的關系,他們是怎樣一路走來,準備去哪里,以及這個茶和詩都給我們講述了些什么。

首先,我們看這首童謠。

《茶鄉(xiāng)童謠》 (節(jié)選)

長的矮矮丫,開的白白花,

綠了千千嶺,清醒萬萬家。

這首童謠是湄潭、遵義這些地方將它印入教材的,幼兒、小學、初中、茶學,教材里都有這一首詩。雖然短,但是說了三個特性:生物,生態(tài),功能特性。所以這首童謠非常流行,還有一年,把它譜成了一首歌,參加了貴州歌曲創(chuàng)作大賽,還獲得了三等獎。

那么,詩是什么時候和茶結緣的,茶又是什么時候走到詩里去了呢。首先,我們來看《詩經》,《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公元前11-6世紀的詩305篇,分為:風、雅、頌,運用賦、比、興手法??鬃釉u價它: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帮L”講的是林間,就是相當于我們現在全國各地唱山歌的那種;“雅”就是皇城周圍的事,比如春游,郊游;“頌”就是宮廷里面祭祀用的。

1、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邶風·谷風)

2、采荼薪樗,食我農夫。(國風·七月)

3、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鄭風·東門)

“荼”有被譯成小野茶,白毛根的,無論怎么理解翻譯,只要貼近就行,我是將它譯成茶。5000年前也有荼,即茶之說。

下面,我們來到漢代,最近我去了陜西一趟。漢代文景之治的皇帝劉啟他的墓打開以后呀,里面找到了茶葉,是用罐子裝的,并且罐子打開后茶葉就跟剛開封的一樣,非常的新鮮。他們已經申報了吉尼斯紀錄,這是最早的茶。漢代關于茶的詩很多,我們介紹一位叫左思的詩人。他這個人長得非常丑,個子又比較矮,形象不咋的,但是才華橫溢。左思——曾作《三都賦》,造成洛陽紙貴,陸機輟筆。

《嬌女詩》左思 (節(jié)選)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畫。

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

心為荼荈據,吹噓對鼎立。

這首詩非常有趣,是寫自家兩個女兒的,詩人寫詩不要去寫遙遠的地方,就寫身邊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他將兩個女兒天真稚氣,活潑可愛的情態(tài),淘氣的性格,聰惠嬌憨的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

接下來,就是唐朝。唐朝的茶文化,我們茶界有一句話“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明清時遍及中華?!边@里面還有很多歷史,最近我把它們都理清了,包括每一個朝代,都與茶有關。唐朝的茶文化,有三個標志性的事件。

1、入詩;數以千計。

2、《茶經》橫空出世;陸羽一生為墨客,數代為茶仙,尤其對貴州茶推介詞,婦孺能頌,老少皆知,現在仍然是教科書式的,所以稱他為“茶圣”。世人評價他“一生為墨客,數代為茶仙”。

3、絲綢之路,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到日本、韓國。日本和韓國現在的茶文化茶道就是當時唐朝和宋朝流傳過去的。所以,唐朝的茶不僅影響中國,更影響了世界。

這里面有許多詩,我們先來說說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屢試不第,靠認識賀知章和玉真公主,出仕翰林成玄宗伴友,厭倦這種有名無實宦官生活,自醉自縊,呼不上朝,安史之亂為永王作詩,后被流夜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圣。有《將進酒》、《望廬山瀑布》、《蜀道難》等,都是名篇。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馀興,長吟播諸天。

茶就是生長在這樣一個亂石當中,所以非常的好,采這樣的茶喝了以后,皮膚都不用補水,肌骨也會很健康,這上面一段講了玉泉山神話,它的茶和水都非常的好。

下一首,是元稹?!霸ぐ住?,新樂府詩人。

《一七令·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寶塔詩,從嫩芽開始一直到飲后感覺,騷客慕,和尚愛,紅綾包,玉石碾,非常珍貴。煎出花心黃色,碗轉生著小花,喝到深更,直飲到日出,談盡人生煩惱還在喝,誰說茶不好,茶真的就非常好。

下面的這首詩很有趣,勸我們多喝茶,少喝酒。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驅趕瞌睡,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得道成仙,酒鬼畢卓丟人,笑陶潛已飲酒,崔候你崔刺史醉酒失態(tài),頌道人,唯有丹丘子懂茶,諷酗酒,勸飲茶。這是寫得非常生動的,就是告訴我們要多喝茶,少喝酒。

《七碗茶》這首詩是一定要仔細認真介紹的,因為盧仝他寫的詩不多,這位老先生破屋幾間,窮困潦倒,他的圖書滿架,終日苦讀喜歡讀書,都是靠和尚或者鄰居贈米才能過日子,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愿仕途,人敬茶仙,“甘露之變”與王涯幾位好友在宰相家喝酒,后來被人逮住誅殺。

《七碗茶》(節(jié)選)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很直白生動,把茶的功能描繪得淋漓盡致。

說了這些人,還有一個人給你們說一說,杜甫。他六七歲時就特別有思想,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也是終身無第,文憑都不高。他爹是知府,那時的他玩得很開心,游遍了北方的名山大川,有點不思進取了。最后呢,長于動亂當中,安史之亂這些對他都有影響。雖然他的職務不高,但是詩確實寫得好。

《重過何氏五首》(節(jié)選)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

這是一幅山水田園,恬淡悠閑的水墨畫,非常美,非常漂亮。

現在,說過了杜甫,我們再說一個有重量級的人物一白居易。白居易他的父親也是做官的,父親擔任過縣令,他自己是個進士。后因敢于直言被貶謫,他也是現實主義詩人。他喜歡喝茶養(yǎng)身,活到了78歲,算是那個時期年齡最大的詩人了。

《茶山境會亭歡宴》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他寫的這首詩,有兩種解,但是我覺得呢主要是我選取的這一種,是唐朝喝茶,開始斗茶,看你的茶好還是我的茶好。就像現在的斗茶賽,貴州這類活動就特別多,像秋季斗茶賽、春季斗茶賽等活動。他把當時茶藝表演、茶事活動以及斗茶的盛況寫下來,讓我們身臨其境,很生動。

下一首呢,也是白居易的詩,選了幾句,因為白居易他以茶為主題的詩有8首,涉及茶的有70多首,在這幾個詩人當中他是寫詩寫得最多的。比如說《自題新昌居止》這一首:春風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茶酒不分家,愛酒不棄茶。何其的灑脫舒適呀。

還有《山泉煎茶有懷》: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所以,這個寫出了儀式感、祭祀感。喝茶本來就是很有儀式感的,現在清明節(jié)祭奠時還會倒一壺茶,廟上那些敬的都是茶而不是酒。唐朝關于這方面的詩很多,我就選取這幾首給大家分享。

然后我們進入宋朝,“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幾個巔峰,我們說宋朝,就是詞。我們來看看詞又是怎樣描繪茶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陸游的,陸游(1125年—1210年)南宋愛國詞人,出官宦之家,名門望族,其父宰相陸佃,游兩仕應考,與秦檜有怨,未第。仕途不暢,后檜亡,升官至大理寺司直兼宗正薄,兼具浪漫與現實,詩好于詞,重于詞。兼具浪漫與現實主義。

《漁家傲·寄仲高》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與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這首詞是在他落魄時所寫,雖然調到四川工作,按照他們看來就是被貶謫啦。蜀越萬里之遙,給家里信哪年哪月才能收到回信,我的兄弟家人何時能相聚,借茶消愁,夜不能寐,以茶相伴,兩鬢染霜。

蘇軾,進士,文筆很硬,晚年被貶,他很有特點,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泛,清新豪健,獨具風格。

《西江月(茶詞)》

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

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

湯發(fā)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人間誰敢更爭妍。斗取紅窗粉面。

谷簾珍泉,北苑雪芽,這是舉世無雙的絕配。

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雙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yǎng)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月夸。

寶云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

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

西江雙井茶,早于百草生,特別獨芽,那是珍品,就連長安達官貴人喝了都贊不絕口,不是其它不好,人們喜歡棄舊寵新,建溪龍團鳳餅,色、香、味都非常好。

還有一位老先生,黃庭堅,他是江西九江雙井人,21歲進士從縣尉到吏部員外郎,太平知州,書香門第,人才輩出,有30多位進士因鐵龍爪治河直言,被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彭水)。他后來貶謫的范圍就是貴州銅仁、道真這些地方,所以他對貴州特別了解。

《品令·茶詞》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

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xiāng)路、成佳境。

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他還有一首《阮郎歸》,專門寫貴州茶,為貴州茶做的廣告。

《阮郎歸》黃庭堅

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

月團犀胯斗圓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絳紗囊。品高聞外江。

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

春天里黔中桃花時節(jié),正是人們采茶時候,龍團鳳餅是圓是方,碾好膏烘焙提香,用粽葉包裹,再用絳紅色囊裝,要品到高香,要到外江去。一陣光觥交錯之后,都濡的春茶味道正,韻味長。

我今年花了許多功夫,整理了貴州茶的歷史,從一百六十四萬年擬到近代,貴州茶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有其特點,說不謙虛一點,可能在全國都是非常好的。那為什么影響不大呢,因為我們大家傳授得少,還有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家都覺得非常好,我們反而覺得不好。

宋詞還有白玉蟾寫得也非常好,他寫的是怎么采茶。

《水調歌頭·詠茶》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頭雀舌,

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香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水、試將來,

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

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一陣春雷,一夜春雨,茶出芽了,還是建溪的早哇,采兩葉一心,來不及等了,搗碎成紫云堆,用剛取井水來煮,砸了一口放下杯子,回味無窮,頭腦清醒,睡魔逃盾,沒有夢臆,兩腋生風,直上蓬萊。他寫的這個詩,就是對喝茶的一種感覺形式,這是白玉蟾。

那么接下來我們到了元朝了,元朝是元曲,元朝的曲,最流行的《劉行首》二折念白中是這樣說的: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經成為現在的日常生活,這代表了宋朝茶的普及。

我跟朋友之前在北京去了馬致遠的故居,在半山腰上,有一個房子。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1207年向孛兒只斤·真金獻詩獲贈官員,且念己身自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后真金亡故,到浙江做官。

《青衫淚》(節(jié)選)

遮莫他耳聽春雷,茶吐槍旗。

著那廝正趕到五嶺三湘建溪,干相思九萬里。

《沉醉東風》(節(jié)選)

這茶呵采的是一旗半槍,來從五嶺三湘。

泛一甌瑞雪香,生兩腋松風響,潤不得七碗枯腸。

辜負一醉無憂老杜康,誰信您盧仝健忘。

五嶺三湘一芽一葉茶好,還沒有像盧仝七碗茶,酒也醒了,神亦清了,辜負了老酒杜康,正如李時珍說的益思健腦。所以喝茶不會有老年癡呆癥,他會刺激我們的多巴胺,不斷產生多巴胺然后更新新的,人就不會有老年癡呆癥了,喝茶的人都不會有老年癡呆癥,這就是喝茶的好處。

還有王實甫,寫了《麗春堂》、《破窯記》啊,他是談戀愛的專家,所以他寫這些詩寫得非常生動形象。

《麗春堂》(節(jié)選)

也無那采薪的樵子,耕種的農夫,往來的商賈,談笑的鴻儒,做伴的茶藥琴棋筆硯書。

不管你是樵夫、農民、商人、騷客,做為人生最好伴侶是茶、藥、琴、棋、筆、硯、書。其中就有茶。

虞集他也有很多經典之作。

《題蘇東坡墨跡》虞集(節(jié)選)

老卻眉山長帽翁,茶煙輕飏鬢絲風。

錦囊舊賜龍團在,誰為分泉落月中。

下面,我們來到明朝。唐伯虎大家只記得她點秋香,其實他不僅僅是點秋香,他是書法家,是詩人,也是畫家,畫畫得非常好。鄉(xiāng)試解元,京師參試,卷入徐經科場舞弊案,被貶為浙藩小吏,窮困潦倒,畫筆墨細秀,布局疏朗,書法奇峭俊秀,灑脫飛逸。

《事茗圖》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賞持。

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

無所事事,端碗嗨喝,兩耳不聞窗外事,歲月逝去腮白發(fā),頭發(fā)都喝白了。

《詠惠山泉》文征明(節(jié)選)

少時閱茶經,水品謂能記。

如何百里間,惠泉曾未試。

大概意思就是:小時能記得陸羽茶經,怎么沒有見過惠泉水呢,實在是很珍貴啊。

《和竹茶爐詩》祝枝山(節(jié)選)

仙掌分來自玉泉,呼童試向竹爐煎。

這又講到了玉泉山,看來玉泉山的茶是真的好呀。來了玉泉,有仙人掌茶,叫小伙伴在竹爐上慢慢煮。

《茶煙》瞿佑(節(jié)選)

石鼎火紅詩詠后,竹爐湯沸客來時。

最開心的是什么?朋友詠詩后,有杯熱茶,正好碰上。他是描寫了品茶的這種感覺。

到了明清時期,這個時期的小說特別出名,明清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合”,喝茶的形式也融合在了一起。

我們先來看看乾隆,在位60年,實際63.4年,掌權最長,也最長壽89歲,與祖父、父親創(chuàng)造康乾盛世,落日輝煌,文治武功,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民族融合,但史治腐敗,閉關鎖國,名言是“為君不可一日無茶”。

我們來看看他《冬夜烹茶詩》這首詩。

《冬夜烹茶詩》

清夜迢迢星耿耿,銀檠明滅闌膏冷。

更深何物可澆書,不用香醅用苦茗。

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

葵花玉銙舊標名,接筍峰頭發(fā)新穎。

燈前手擘小龍團,磊落更覺頭炯炯。

水遞無勞待六一,汲取階前清渠井。

阿童火候不深諳,自焚竹枝烹石鼎。

定州花瓷浸芳綠,細綴慢飲心自省。

飲罷長歌逸頭誼,舉首窗前月移影。

深夜月明星亮,點燈油脂膏清冷,深夜是用什么伴讀書,只用比較苦的茶,武夷山葵花都非常好,小龍團喝起來,頭腦更清醒,小伙伴不太懂烹茶,把竹枝爐都燒糊了。用青花瓷浸泡綠茶茶湯,慢慢品心情舒暢,乾隆愛茶、品茶非常專業(yè),是喝茶健康長壽,益智的鐵證。

《小廊》鄭燮

小廊茶熟已無煙,折取寒花瘦可憐。

寂寂柴門秋水闊,亂鴉揉碎夕陽天。

說的是家里面非常貧窮,只是有著煮熟的茶,茶并沒有幫他解決掉孤悶。

曹雪芹是必不可說的,曹雪芹(1715年—1763年)出身豪門,時運不濟卻寫成不朽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我總結了三句話: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半盞清茗香。里面有五六十回寫道茶,其中還有一個章節(jié)專門寫茶。

《夏夜即事》(節(jié)選)

倦繡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

窗明麝月開官鏡,室靄檀云品御香。

講的是茶普及到鸚鵡都叫倒茶,倒茶。家里比較講究,檀香茶案上品,茶香。

《冬夜即事》(節(jié)選)

女兒翠袖詩懷冷,公子金貂酒力輕。

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

小姐們翠袖搓手還冷,公子們穿貂衣用酒也還未暖身,好在丫環(huán)侍女們到外面掃雪烹茶也很愜意。

最后,到了近代。

《詠鐵觀音茶》陳彬藩

鐵色皺皮帶志霜,含英咀美入詩腸。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觀先聞圣妙香。

他提倡觀型、品味、聞香是品茶三道程序,現在也很適用。

《吟茶詩》趙樸初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盧仝七碗是至愛,一壺體會乾坤,對百千偈語設有理解真諦,不如去喝茶。

《煮茶品茗》無名氏

清池竹舞引高朋,玉樹搖香翠笛笙。

一陣蛙鳴催雨落,茶煙縹緲送荷風。

湖邊朋友聚會絲竹繚繞,蛙鳴雨下,茶縹荷風,一種萬事皆空純享受。

《煮茶》

設茗邀雨煮風塵,

甌碗投云戚戚斟。

園外喧囂名利過,

小樓嘉客賽茶神。

看淡紅塵煙雨,朋友聚會賽過神仙。

蘇步青(1902年—2003年)教育家、院士、數學之王,體現了大家博學。

《試新茶》

客中何處可相親,碧瓦樓臺綠水濱。

玉碗新承龍井露,冰瓷初泛武夷春。

皺漪雪浪纖纖葉,虧月云團細細塵。

最是輕煙悠揚里,鬢絲幾縷未歸人。

我們提倡的是貴州沖泡,只有茶湯,看不到茶葉。這個老人也是飲茶健康的形象大使,一百零一歲。

至此,古人就將喝茶的時間說得差不多了,簡而言之,我建議大家每天10克茶,工作高效8小時,健康工作50年,快樂生活一輩子。

其中,茶給我們帶來的益處太多了。首先,茶有:醒腦、提神、愉心怡志、潤膚、健骨、祛濕、解毒等功能。古人是憑借感覺和印象,現在是有科學依據的。

說到這里,就算告了一個段落,貴州到處都在炒古茶樹,貴州有200多萬株古茶樹,細說起來沒有哪里的古茶樹能有我們貴州省那么多。貴陽普安縣就有5萬多株,貴安新區(qū)一個小小的村就有8萬多株。

《茶王自擂》

雄踞龍頭上,立地破天窗,

環(huán)顧八萬里,舍我敢稱王。

在普定林場,龍頭山上有古茶樹,相傳有3000多年歷史。

那么哪里的茶早呢,水城春有一句話叫“萬綠從中一翠芽,深藏貴州屋脊下。神州尚未聞驚雷,贏得東風第一把”水城春的茶非常甜,特別好喝。

《普安紅茶》

藝出武夷正山宗,金湯回甘味爽濃。

茶客欲問哪杯好?仙家首推普安紅。

貴州最好的紅茶就是武夷山紅茶。

最后,把一首《鄉(xiāng)愁是一片茶葉》送給大家。

《鄉(xiāng)愁是一片茶葉》(余光中原韻)

離家時,

鄉(xiāng)愁是一座茶山,

采茶的山妹子在上頭,

搓茶的老阿媽在下頭。

后來呀

鄉(xiāng)愁是一個茶罐子,

滾燙的茶水在里頭,

殘缺的土碗在外頭。

再后來,

鄉(xiāng)愁是一碗茶湯,

歡笑掛在父親的眉頭,

說不完的故事飄蕩在屋頭。

現在呢,

鄉(xiāng)愁是一片綠綠的茶葉,

游子的腳步在天涯那頭,

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埋在心頭。

尤其是遠方的游子,遠在他鄉(xiāng)想起自己家鄉(xiāng)時候的場景,這首詩是在“天下貴州人”一次演講上的一首詩。當時,說好多人熱淚盈眶,甚至還有一個人淚流滿面,然后仰天長嘯,說:“這也算詩嗎?”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趙宇飛先生。

謝謝大家!

來源:貴州茶香

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