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景德鎮(zhèn)茶具的特點

找到約108條結果 (用時 0.168 秒)

中國茶具的演變(二)

明代是我國茶葉“創(chuàng)新采制”“開創(chuàng)千古飲茶之風”的改革年代。

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廢團茶為散余,推動了散茶發(fā)展,名茶輩出,飲茶由點茶改為泡茶。泡茶程序簡化,飲茶工具減少。

1.由繁到簡,茶具減少

唐代較老的茶餅,只好用“煮茶法”。宋代龍團鳳餅很細,棄煮而用“點茶法”。

不論“煮茶法”,還是“點茶法”,都是程序復雜,茶具繁多。

明代散茶沖泡,就比較簡單了,撮一點茶放在杯(壺)中,沸水一沖就可以喝了,所以宋代泡茶也叫“撮茶法”。

這時飲茶只需燒水的壺、泡茶的杯(壺)就可以了。

由于是散茶,儲茶器具就顯得比較重要,所以這時的飲茶器具主要是三大件:燒水壺、泡茶杯(壺)、儲茶罐。

2.壺的興起

壺是在湯瓶的基礎上演變來的。壺,它比碗,盞更容易保溫保香,干凈衛(wèi)生,可以獨飲,也可以幾個人分飲。

所以很適合散茶沖泡。壺由大逐漸變小,《茶箋》中載:“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

明代的茶壺主要是景德鎮(zhèn)的白瓷壺和后來的青花瓷壺及宜興的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的發(fā)展,除了它自身的特點外,還得益于明代散茶的出觀、泡茶方法的興起。

3.茶碗由黑變白

由于明代散茶絕大部分都是緑茶,茶泡在碗(盞)中,碧湯綠葉,在白色的映照下更是賞心悅目。黑色卻沒有這種效果。

因此,宋代獨領風騷的黑色茶盞,隨著"點茶”的消失,而逐漸退出茶具市場,兔毫盞也成了一種歷史文物。

由于泡茶的需要,白瓷越來越精,藝術價值越來越高,造型美觀,料精式雅,古稱“甜白”。

景德鎮(zhèn)的瓷窯成了全國白瓷中心,在明代一度封其為官窯。

景窯所生產(chǎn)的白瓷茶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做工出神入化,成為藝術精品,把茶具推向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明代茶具除了棄黑從白以外,宜興的紫砂茶具也迅速興起。

它使眾多的飲茶者愛上了顏色古樸、紅潤、造型精美,泡茶“既不奪其茶香,又無熟湯之氣”的紫砂壺。

4.茶罐地位的上升

由于明代是散茶,絕大多數(shù)是易變質(zhì)的綠茶。因此,茶葉的儲藏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各窯都制出了盛茶的“罌”,造型各異,雅致大方。如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茶罌和宜興的紫砂茶罌。

綜合明代茶具主要是白瓷壺、紫砂壺,碗(杯),罐三大茶具。

四,清代茶具的特點

清代茶具基本沿用前朝的茶具,沒有根本的變化。

因為飲茶仍是明代的泡茶法,所以茶具的變,只是在原來的框架上更加細化、精確。但是,也出現(xiàn)了幾個亮點。

1.茶具制作工藝有了長足發(fā)展

清代的制壺藝術,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陶瓷茶具的制作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色彩紛呈、爭奇斗艷。

景德鎮(zhèn)瓷茶具在釉色上取眾之長,盡人工之巧,花樣繁多,不斷翻新。除了生產(chǎn)五彩瓷外,還創(chuàng)新生產(chǎn)了琺瑯、粉彩兩種新釉。

至此,中國的瓷器茶具由青瓷白瓷、黑瓷到彩瓷,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2.新茶具爭妍斗艷

清代的茶具另一個亮點是新材料、新茶具的不斷出現(xiàn),呈現(xiàn)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

如福建的脫胎漆茶具、錫制茶具,玉、水晶、瑪瑙茶具。四川的竹制茶具、海南的植物(如椰子)茶具等,相繼出現(xiàn),造型獨特,各具一派。

3.三才碗的興起

蓋碗雖然產(chǎn)生于唐代,但到清代康熙年間才驟然興盛,成了茶具的主體。

從宮廷到貴族,再到民間都興起了這種三件套的“三才碗”。

它寓意著儒家的天地人和的哲理,用它喝茶,有蓋利于保潔保溫,且內(nèi)壁漸斂利于茶葉沉積,且能凝氤氳,茶香久不能散。

碗敞口利于注水,內(nèi)壁漸斂利于茶沉積,托可防止茶水溢出,又避免端之燙手。

用它品茶,一手托碗,一手持蓋,先以蓋慢慢撥動漂浮在水面上的茶葉,使茶湯上下翻動,茶味濃淡均勻,再細品茶香。

展示出端莊沉穩(wěn)、從容不迫的風度。蓋碗不但可一人品飲,也可以代替茶壺,配以小型茶甌幾人品飲。

蓋碗多種多樣,但較為莊重的是黃釉盤龍蓋碗,多為宮廷使用。青花瓷蓋碗,多為文人雅士使用。

來源:茶館網(wǎng)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器為茶之父”看茶具的前世今生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擁有茶文化的文明古國。茶第一次被中國人所發(fā)現(xiàn)和利用始于遙遠的先秦時期,在經(jīng)歷了千年的積淀與發(fā)展以后,茶逐漸在中國形成了其獨有的韻味與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除了有不同品類的茶葉來滿足人們?nèi)粘o嫴璧男枨?,更衍生出了一套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外的精神品質(zhì)以供人們陶冶情操、培養(yǎng)性情。

中國地大物博,美食種類繁多,因此古往今來便有“美食配美器”一說,茶道也不例外。飲茶注重“色、香、味、形、器”,“器”指的便是飲茶的用具。


隋唐之前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茶具也是伴隨著茶葉的發(fā)現(xiàn)與利用而出現(xiàn)的。隋唐以前,人們將茶以藥用和菜肴的形式采用,茶食不分,由此煮飲茶葉與烹煮飯菜的器具幾乎無異,茶、酒、食混用。歷史上最古老的茶具被稱作缶,小口大肚,用陶土做成,形狀古樸笨重粗糙。隨時間推移,后也有初具雛形、外表光亮平滑的釉陶茶具,色調(diào)絢麗美觀,凸顯出其藝術性。

隋唐時期

到隋唐,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質(zhì)量的追求與對茶飲的推廣普及,茶逐漸在社會上得到重視。人們探討飲茶藝術,將儒、道、佛融入其中,首創(chuàng)了茶道精神。在藝術品茗階段,人們除享茶味本身之外,也開始講究茶具的精美完備程度,由此逐漸有了專門針對茶飲的器具系統(tǒng)。上唐前期,社會風氣淳樸,飲茶之風盛行,茶具也由陶器的青釉、白釉發(fā)展成陶瓷為主,以樸素、實用為美。盛唐時期,社會奢靡風華,在飲茶文化中茶具更是被推向了高潮,在富家甚至有金、銀、銅、錫等金屬茶具,以茶具之美映襯品茗之佳。

陸羽在《茶經(jīng)》中提到“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边@其中所說的茶具二十四事,即:風爐(生火煮茶)、笤(竹絲編制用以采茶);炭撾(鐵器用來碎碳);火夾(夾碳);釜(煮水烹茶用具);交床(木制品,放釜);紙囊(儲茶用具);碾、拂末(碾茶,拂茶);羅合(羅篩茶,合貯茶);則(量茶用具);水方(貯水);漉水囊(過濾用具);瓢(杓水);竹莢(煮茶時環(huán)擊湯心,以發(fā)茶性);鹺簋、揭(唐代煮茶加鹽去苦增甜,前者貯鹽花,后者杓鹽花);盂(貯熱水);碗(品茗用具);畚(貯碗用具);扎(洗刷用具);滌方(用以貯水洗具);渣方(收納各種沉渣);巾(擦拭器具);具列(用以陳列茶器的物事);都籃(飲茶完畢,收貯所有茶具)。當然茶具二十四事在唐代也并非是尋常百姓家用的,一般是文人墨客和貴族之家才可裝備如此齊全的茶具。

宋朝

與唐代所講究自然之風的飲茶之道不同,隨社會奢靡風氣的高漲,宋代飲茶的習俗“斗茶法”逐漸興起。《茶錄》中提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自不用?!睘楦玫拇钆洳枭c茶香,人們在茶具的選用上也別有一番風格。

宋代飲茶的茶具以茶盞為主,有黑釉、青釉、青白釉、白釉、醬釉五種,造型飽滿、外觀精美。其中更是以“建盞”為上品,以凸顯茶色的醬黑釉瓷碗、臺盞及盞托等為主,注重陶瓷的成色與“盞”自身的質(zhì)地紋理以及薄厚均勻。斗茶時,雪白的茶湯色與建盞外圍的黑釉相稱,水痕分明,便于人們分辨茶葉的優(yōu)劣;建盞的形狀口大底小,猶如一個漏斗,足夠容納翻滾而入的湯花;盞壁較厚,以維持恰到好處的溫度,保證茶水可以“久熱不冷“。偶爾,也可以在建盞的表面看到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的美麗花紋,有的如兔毛一樣細密,被稱作“兔毫斑”,有的如鷓鴣頸項上的云朵紋,被稱作“鷓鴣斑”,十分珍貴。


明朝

元代茶文化和茶具的發(fā)展同樣與其歷史發(fā)展相適,因保持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重武輕藝,因此茶及茶具的發(fā)展并未有明顯的改變,元代擔當了承上啟下的角色。而進入明代,茶具前期頗有返樸歸真之感,后又由節(jié)儉淳樸向紛華靡麗過渡,人們對茶道的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也更有講究。明人飲茶,重視茶味,講究茶趣,因此十分強調(diào)茶具的選配得體,茶具在實用性和藝術性上達到統(tǒng)一。受此影響,明代開始,茶具終于被完整定義,不再與食、酒等容器混用,主要指飲茶之器,延續(xù)至今。

明代的茶具主要以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為主,人們不再追求茶湯和茶具本身的搭配,而是把注意力逐漸轉(zhuǎn)移到茶葉本身的韻味上。明代以前瓷器通常以青瓷為主,而后轉(zhuǎn)為白瓷,特別是青花和五彩極受人歡迎。例如人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景德鎮(zhèn)青花瓷,藍白花紋交織徘徊于瓷器本身,釉質(zhì)彩料明亮清透,色彩素潔沁人心脾,有心曠神怡之感,增添其青花茶具的魅力。明代有名的茶具還有紫砂壺,它是由紫泥、紅泥、團山泥燒制而成,胎質(zhì)細膩,透氣而不滲漏,耐熱而不破損。據(jù)《長物志》記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鄙皦乜梢员WC人們品味到茶葉高質(zhì)量的色澤與色香,所以砂壺被視為茶具中的佳品。紫砂壺講究對品茗、水質(zhì)、器具的美韻,既包含中國茶藝崇尚自然、古樸的一面,也融合了儒家道家喜平、內(nèi)斂的一面。

清朝

清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民族融合,經(jīng)濟繁榮,清人的生活豐富多彩。康熙、雍正、乾隆“不可一日無茶”之上層社會的民族文化、精神風俗也逐漸轉(zhuǎn)向民間大眾,使得茶具類型眾多,色彩多樣,同時配以琴棋書畫加持,將茶具制作與品茗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

清代茶具名目繁多,其釉彩、工藝及紋樣等都各有特點。清代的釉彩不同于明代,僅以紅、藍、黃、綠、絳、紫等幾種含量飽和的原色為主。清代手工藝人通過苦苦鉆研,調(diào)制出高達幾十種的中性間色釉,例如紅釉又分朱紅、柿紅、棗紅等,青釉又分冬青、豆青、豆綠等,使茶具瓷繪藝術的裝飾風格更多樣獨特。此外,清代瓷器也大量使用創(chuàng)意性的加金抹銀等裝飾手法,創(chuàng)制戧金、炙金、描金、泥金、抹金、抹銀等種類,高超的新品種和新技術加持使得清代茶具藝術更為豐富多彩,欣賞性也得到提升。而茶具上的銘文繪畫也增添了茶具的人文性與藝術性,民間茶具筆鋒豪邁,寫意與寫實共存;御用茶具標致規(guī)范,工藝繁復。


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對于茶文化的描繪與刻畫部分還體現(xiàn)在中國的絢麗文學中,以文以載道的精神傳承并傳播著中國茶文化的內(nèi)涵?!都t樓夢》是作者曹雪芹傾注大量心血所完成的百科全書式作品,它的文學和藝術價值極高,一直以來各路學者為此前赴后繼、白首窮經(jīng)。曹雪芹將文字的精華唯美與品茶的修身養(yǎng)性相融合,《紅樓夢》上下兩冊提到“茶”共有兩百七十余處,茶事約有三百余處,后更是有“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專門品茶論水,進行深刻的描寫與解讀。其精美茶具以“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配以成窯五彩小蓋鐘”“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綠玉斗”“貯藏梅花雪水的‘鬼臉青’茶甕”等著稱,曹雪芹將這些富麗堂皇的茶具栩栩展開于中國茶文化的美好風俗畫卷之上,反映了明清之際茶具的精巧與繁華。

飲茶從物質(zhì)活動轉(zhuǎn)向精神藝術活動,茶具也隨之越來越精進。除了滿足人們?nèi)粘o嫴璧男枨笸?,茶具也被賦予了審美、精神內(nèi)涵等意義。在品茗這項高雅的精神藝術活動中,茶、水、器、火四部分缺一不可,而這任何一個步驟都離不開茶具,“具”的選擇與使用可以直接決定“色、香、味、形”的終極形態(tài)。唐代茶具典雅蘊藉,宋代茶具瑰麗絢爛,明清茶具返璞歸真……茶葉本身無法順著時間歷史的長河從遠古時期流傳到現(xiàn)在,但是茶具可以,它是傳承茶文化的重要媒介。古人將各時期的茶具遺留給后人,正是等待茶的文化歷程被揭開。

來源:文旅中國,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器分類以及經(jīng)典的杯型

“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湯成于水,四者相顧,缺一則廢。”愛茶之人,對于茶器總少不了癡迷。人們自古就把茶器列為飲茶品茗的必要藝術條件,可以映襯其色,馥郁其香,發(fā)揮其味,從而得到色、香、味俱佳的茶湯,讓人充分領略茗茶的芳香,感受飲茶的意趣。

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為別樹一幟的優(yōu)秀茶具,明代大為流行。

紫砂壺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當?shù)氐淖夏?、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

由于成陶火溫高,燒結密致,胎質(zhì)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jīng)久使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可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

瓷器茶具

我國茶具最早以陶器為主。瓷器發(fā)明之后,陶質(zhì)茶具就逐漸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1.白瓷茶具

具有坯質(zhì)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

因色澤潔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時,河北邢窯生產(chǎn)的白瓷器具已"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

白瓷以景德鎮(zhèn)的瓷器最為著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

2.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晉代開始發(fā)展,那時青瓷的主要產(chǎn)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種叫雞頭流子的有嘴茶壺。宋朝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了鼎盛時期,生產(chǎn)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甌江兩岸盛況空前,群窯林立,煙火相望,運輸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榮的景象。

3.黑瓷茶具

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續(xù)于元,衰微于明、清,這是因為自宋代開始,飲茶方法已由唐時煎茶法逐漸改變?yōu)辄c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為黑瓷茶具的崛起創(chuàng)造了條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為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xiàn)的遲早,以"盞無水痕"為上。

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都大量生產(chǎn)黑瓷茶具,成為黑瓷茶具的主要產(chǎn)地。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產(chǎn)的"建盞"最為人稱道。

4.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顧名思義是運用彩繪瓷器制作而成的茶具,彩瓷技法多樣,因而彩瓷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釉下彩、釉上彩及釉中彩、青花、新彩、粉彩、琺瑯彩等茶具豐富多樣,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涂上一層透明釉,爾后在窯內(nèi)經(jīng)1300℃左右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艷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5.玲瓏瓷茶具

玲瓏瓷是在瓷器坯體上通過鏤雕工藝,盛行于明代,器物成型后在坯上鏤雕透空花紋,再用釉將透雕花紋填平,雕鏤出許多有規(guī)則的“玲瓏眼”,然后以釉燒成,燒后鏤花處得以墁平花紋清晰可見,具有玲瓏剔透、精巧細膩的特色,十分美觀,被喻為“卡玻璃的瓷器”。

玲瓏瓷茶具即為運用玲瓏瓷制作而成的茶具。

玲瓏瓷往往與青花相匹配,而有青花玲瓏瓷,而在創(chuàng)新技法上,將玲瓏眼與青花圖案進行有效結合,與一般的規(guī)則對稱的玲瓏眼相比,更靈活而有趣味。

景梅文化瓷青花玲瓏瓷的創(chuàng)作就是這樣,將玲瓏鏤雕與青花山水、花鳥、圖案相融合,達到一種賞心悅目的效果。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產(chǎn)于福建福州一帶。福州生產(chǎn)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品種。

采割天然漆樹液汁進行煉制,摻進所需色料,制成絢麗奪目的器件,這是我國先人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之一。

福州生產(chǎn)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品種,特別是創(chuàng)造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以后,更加鮮麗奪目,逗人喜愛。

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稱之為流璃或琉璃,實是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礦物質(zhì)。

用這種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給人以色澤鮮艷,光彩照人之感。我國的琉璃制作技術雖然起步較早,但直到唐代,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斷傳入,我國才開始燒制琉璃茶具。琉璃茶具唐代已經(jīng)起步,在當時堪稱珍貴之物。

金屬茶具

金屬用具是指由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

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紀前的1500年間,青銅器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世80年代中期,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

特別是從明代開始,隨著茶類的創(chuàng)新,飲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包括銀質(zhì)器具在內(nèi)的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制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為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但用金屬制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這樣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

因此,用錫制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錫罐多制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效果。

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單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堅固耐用,圖案清新,輕便耐腐蝕而著稱。

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傳入歐洲。明代景泰年間,我國創(chuàng)制了琺瑯鑲嵌工藝品景泰藍茶具。我國真正開始生產(chǎn)搪瓷茶具,是本世紀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

在眾多的搪瓷茶具中,潔白、細膩、光亮,可與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飾有網(wǎng)眼或彩色加網(wǎng)眼,且層次清晰,有較強藝術感的網(wǎng)眼花茶杯;式樣輕巧,造型獨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溫作用,且攜帶方便的保溫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壺、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盤,受到不少茶人的歡迎。

但搪瓷茶具傳熱快,易燙手,放在茶幾上,會燙壞桌面,加之"身價"較低,所以,使用時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國飲茶雖漸次推廣開來,但屬粗放飲茶。當時的飲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間多用竹木制作而成。

陸羽在《茶經(jīng)·四之器》中開列的28種茶具,多數(shù)是用竹木制作的。這種茶具,來源廣,制作方便,對茶無污染,對人體又無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歡迎。

但缺點是不能長時間使用,無法長久保存,失卻文物價值。

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現(xiàn)了一種竹編茶具,它既是一種工藝品,又富有實用價值,主要品種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壺、茶盤等,多為成套制作。

竹編茶具由內(nèi)胎和外套組成,內(nèi)胎多為陶瓷類飲茶器具,外套用精選慈竹,經(jīng)劈、啟、揉、勻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細如發(fā)的柔軟竹絲,經(jīng)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內(nèi)胎形狀、大小編織嵌合,使之成為整體如一的茶具。

這種茶具,不但色調(diào)和諧,美觀大方,而且能保護內(nèi)胎,減少損壞;同時,泡茶后不易燙手,并富含藝術欣賞價值。因此,多數(shù)人購置竹編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擺設和收藏。

經(jīng)典的杯型

宋代黑釉茶盞

▲盞: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

事實上,從宋朝開始,盞成為喝茶的專用器具,也意味著喝茶這件事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層面。

永樂青花壓手杯

▲壓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豎直,自下腹壁內(nèi)收,圈足。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wěn)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敞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zhì)細潤,這個形狀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見的,茶湯入口的圓潤度高于上一個,但比較真實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個,總體感覺比較自然和真實。

▲“折腰”杯:

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晉書`陶潛傳》。在此以后,“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為有骨氣的代稱。折腰杯高度大小適中,聚香,聚味,也貼合手部曲線。

▲六方杯:

任何一個喜歡收藏汝窯口杯之人,應該對六方是沒有免疫力的。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

▲蓮瓣杯:

施以汝釉,區(qū)別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點綴的小小蓮瓣,宛如新生。古樸典雅、光潤有度、實用大方。杯體開片如魚鱗、蟬翼狀,久用之后,茶色會上著于裂紋處,形成變幻莫測、美麗絕倫的花紋。

▲斗笠杯:

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yōu)雅,燒成難度高,于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

▲圓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徑略內(nèi)收,但也比較真實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顯更好一些,綜合口感是最好的。這個杯子好,大肚能容。

▲方斗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時期的一種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時制作方形器,不似圓器那樣能利用陶車的旋轉(zhuǎn),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藝比較特殊,需要將坯泥制成片狀粘接而成。

由于工藝復雜,技術局限,嘉靖時期方斗杯多不規(guī)整。清康熙時期,出現(xiàn)一種提梁式方斗杯。杯內(nèi)有一橫梁,將兩側內(nèi)壁連接起來,由此加強了方斗杯在燒制過程中的強度,使器形十分規(guī)整。

雞缸杯

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斗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一只杯子好幾億哦!

雍正胭脂臥足杯

▲臥足杯: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nèi)凹的臥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雍正審美的代表作!

▲鈴鐺杯:

也稱仰鐘杯、金鐘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萬歷時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種,發(fā)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這種杯子目前在市場上也是最多見的了。

▲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內(nèi)凹底小平底,官窯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狀倒置似馬蹄。明代以回青、灑藍、孔雀藍、白釉等品種為常見。清代雍正年間較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飾四團花者為常見。

▲孔明碗:

由兩只碗粘合而成,兩碗間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稱孔明碗,亦稱諸葛碗。始于北宋龍泉窯,明代景德鎮(zhèn)有燒制?,F(xiàn)在隔熱杯的結構就是從這來的。

花神杯

源自康熙時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畫花卉,后根據(jù)這種杯型,陶瓷工藝師傅用各種釉水制瓷,并畫出各式的紋路。杯壁上的花紋皆是手繪師一筆一劃在素胚上畫出來,屬于釉下彩?;y清晰,簡約大氣。

高足碗

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盛燒,明清繼續(xù)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

爵杯

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后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谖⑵玻滋庁S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jié)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斗彩等。

臥足杯

臥足杯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nèi)凹的臥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羅漢杯

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傳統(tǒng)羅漢缸,以佛教十八羅漢為主題,采用純手工拉坯制作,并獨創(chuàng)性地將粉彩工藝手法與釉下五彩工藝相結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粉潤、柔和的畫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瑩光亮、潤澤飽滿的水份感以及安全無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觀賞、收藏與實用為一體的藝術珍品。

宮碗

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故名。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茶杯,自品茗伊始,自甘成為配角,或形單影只,或成雙成對,環(huán)繞在壺與茶器周邊,或因如是“不起眼”而身處于茶器中的細微末節(jié)。然而,杯小卻藏無盡之美,是與我們生活最貼近的用器!

小小的茶杯,蘊含著無窮的奧秘。

它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賦予品茗之時的美感與趣味,是與我們生活最貼近之用器,茶杯與茶湯的交融,藏無盡之美,讓愛茶之人在把玩杯器之時,別有一番興味。

來源:澤青茶道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05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