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金茶圣茶具

找到約161條結果 (用時 0.012 秒)

“器為茶之父”看茶具的前世今生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擁有茶文化的文明古國。茶第一次被中國人所發(fā)現和利用始于遙遠的先秦時期,在經歷了千年的積淀與發(fā)展以后,茶逐漸在中國形成了其獨有的韻味與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除了有不同品類的茶葉來滿足人們日常飲茶的需求,更衍生出了一套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外的精神品質以供人們陶冶情操、培養(yǎng)性情。

中國地大物博,美食種類繁多,因此古往今來便有“美食配美器”一說,茶道也不例外。飲茶注重“色、香、味、形、器”,“器”指的便是飲茶的用具。


隋唐之前

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茶具也是伴隨著茶葉的發(fā)現與利用而出現的。隋唐以前,人們將茶以藥用和菜肴的形式采用,茶食不分,由此煮飲茶葉與烹煮飯菜的器具幾乎無異,茶、酒、食混用。歷史上最古老的茶具被稱作缶,小口大肚,用陶土做成,形狀古樸笨重粗糙。隨時間推移,后也有初具雛形、外表光亮平滑的釉陶茶具,色調絢麗美觀,凸顯出其藝術性。

隋唐時期

到隋唐,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質量的追求與對茶飲的推廣普及,茶逐漸在社會上得到重視。人們探討飲茶藝術,將儒、道、佛融入其中,首創(chuàng)了茶道精神。在藝術品茗階段,人們除享茶味本身之外,也開始講究茶具的精美完備程度,由此逐漸有了專門針對茶飲的器具系統(tǒng)。上唐前期,社會風氣淳樸,飲茶之風盛行,茶具也由陶器的青釉、白釉發(fā)展成陶瓷為主,以樸素、實用為美。盛唐時期,社會奢靡風華,在飲茶文化中茶具更是被推向了高潮,在富家甚至有金、銀、銅、錫等金屬茶具,以茶具之美映襯品茗之佳。

陸羽在《茶經》中提到“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边@其中所說的茶具二十四事,即:風爐(生火煮茶)、笤(竹絲編制用以采茶);炭撾(鐵器用來碎碳);火夾(夾碳);釜(煮水烹茶用具);交床(木制品,放釜);紙囊(儲茶用具);碾、拂末(碾茶,拂茶);羅合(羅篩茶,合貯茶);則(量茶用具);水方(貯水);漉水囊(過濾用具);瓢(杓水);竹莢(煮茶時環(huán)擊湯心,以發(fā)茶性);鹺簋、揭(唐代煮茶加鹽去苦增甜,前者貯鹽花,后者杓鹽花);盂(貯熱水);碗(品茗用具);畚(貯碗用具);扎(洗刷用具);滌方(用以貯水洗具);渣方(收納各種沉渣);巾(擦拭器具);具列(用以陳列茶器的物事);都籃(飲茶完畢,收貯所有茶具)。當然茶具二十四事在唐代也并非是尋常百姓家用的,一般是文人墨客和貴族之家才可裝備如此齊全的茶具。

宋朝

與唐代所講究自然之風的飲茶之道不同,隨社會奢靡風氣的高漲,宋代飲茶的習俗“斗茶法”逐漸興起?!恫桎洝分刑岬健安枭祝撕诒K,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自不用?!睘楦玫拇钆洳枭c茶香,人們在茶具的選用上也別有一番風格。

宋代飲茶的茶具以茶盞為主,有黑釉、青釉、青白釉、白釉、醬釉五種,造型飽滿、外觀精美。其中更是以“建盞”為上品,以凸顯茶色的醬黑釉瓷碗、臺盞及盞托等為主,注重陶瓷的成色與“盞”自身的質地紋理以及薄厚均勻。斗茶時,雪白的茶湯色與建盞外圍的黑釉相稱,水痕分明,便于人們分辨茶葉的優(yōu)劣;建盞的形狀口大底小,猶如一個漏斗,足夠容納翻滾而入的湯花;盞壁較厚,以維持恰到好處的溫度,保證茶水可以“久熱不冷“。偶爾,也可以在建盞的表面看到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的美麗花紋,有的如兔毛一樣細密,被稱作“兔毫斑”,有的如鷓鴣頸項上的云朵紋,被稱作“鷓鴣斑”,十分珍貴。


明朝

元代茶文化和茶具的發(fā)展同樣與其歷史發(fā)展相適,因保持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重武輕藝,因此茶及茶具的發(fā)展并未有明顯的改變,元代擔當了承上啟下的角色。而進入明代,茶具前期頗有返樸歸真之感,后又由節(jié)儉淳樸向紛華靡麗過渡,人們對茶道的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也更有講究。明人飲茶,重視茶味,講究茶趣,因此十分強調茶具的選配得體,茶具在實用性和藝術性上達到統(tǒng)一。受此影響,明代開始,茶具終于被完整定義,不再與食、酒等容器混用,主要指飲茶之器,延續(xù)至今。

明代的茶具主要以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為主,人們不再追求茶湯和茶具本身的搭配,而是把注意力逐漸轉移到茶葉本身的韻味上。明代以前瓷器通常以青瓷為主,而后轉為白瓷,特別是青花和五彩極受人歡迎。例如人們現在所熟知的景德鎮(zhèn)青花瓷,藍白花紋交織徘徊于瓷器本身,釉質彩料明亮清透,色彩素潔沁人心脾,有心曠神怡之感,增添其青花茶具的魅力。明代有名的茶具還有紫砂壺,它是由紫泥、紅泥、團山泥燒制而成,胎質細膩,透氣而不滲漏,耐熱而不破損。據《長物志》記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砂壺可以保證人們品味到茶葉高質量的色澤與色香,所以砂壺被視為茶具中的佳品。紫砂壺講究對品茗、水質、器具的美韻,既包含中國茶藝崇尚自然、古樸的一面,也融合了儒家道家喜平、內斂的一面。

清朝

清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民族融合,經濟繁榮,清人的生活豐富多彩??滴?、雍正、乾隆“不可一日無茶”之上層社會的民族文化、精神風俗也逐漸轉向民間大眾,使得茶具類型眾多,色彩多樣,同時配以琴棋書畫加持,將茶具制作與品茗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度。

清代茶具名目繁多,其釉彩、工藝及紋樣等都各有特點。清代的釉彩不同于明代,僅以紅、藍、黃、綠、絳、紫等幾種含量飽和的原色為主。清代手工藝人通過苦苦鉆研,調制出高達幾十種的中性間色釉,例如紅釉又分朱紅、柿紅、棗紅等,青釉又分冬青、豆青、豆綠等,使茶具瓷繪藝術的裝飾風格更多樣獨特。此外,清代瓷器也大量使用創(chuàng)意性的加金抹銀等裝飾手法,創(chuàng)制戧金、炙金、描金、泥金、抹金、抹銀等種類,高超的新品種和新技術加持使得清代茶具藝術更為豐富多彩,欣賞性也得到提升。而茶具上的銘文繪畫也增添了茶具的人文性與藝術性,民間茶具筆鋒豪邁,寫意與寫實共存;御用茶具標致規(guī)范,工藝繁復。


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對于茶文化的描繪與刻畫部分還體現在中國的絢麗文學中,以文以載道的精神傳承并傳播著中國茶文化的內涵。《紅樓夢》是作者曹雪芹傾注大量心血所完成的百科全書式作品,它的文學和藝術價值極高,一直以來各路學者為此前赴后繼、白首窮經。曹雪芹將文字的精華唯美與品茶的修身養(yǎng)性相融合,《紅樓夢》上下兩冊提到“茶”共有兩百七十余處,茶事約有三百余處,后更是有“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專門品茶論水,進行深刻的描寫與解讀。其精美茶具以“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配以成窯五彩小蓋鐘”“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綠玉斗”“貯藏梅花雪水的‘鬼臉青’茶甕”等著稱,曹雪芹將這些富麗堂皇的茶具栩栩展開于中國茶文化的美好風俗畫卷之上,反映了明清之際茶具的精巧與繁華。

飲茶從物質活動轉向精神藝術活動,茶具也隨之越來越精進。除了滿足人們日常飲茶的需求外,茶具也被賦予了審美、精神內涵等意義。在品茗這項高雅的精神藝術活動中,茶、水、器、火四部分缺一不可,而這任何一個步驟都離不開茶具,“具”的選擇與使用可以直接決定“色、香、味、形”的終極形態(tài)。唐代茶具典雅蘊藉,宋代茶具瑰麗絢爛,明清茶具返璞歸真……茶葉本身無法順著時間歷史的長河從遠古時期流傳到現在,但是茶具可以,它是傳承茶文化的重要媒介。古人將各時期的茶具遺留給后人,正是等待茶的文化歷程被揭開。

來源:文旅中國,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大唐帝國|從宮廷茶具,看大唐匠心之美

 

前言

preface

大唐

DATANG

618年—907年

世界之顛

The world

這里有強大的凝聚力

有文化的傳統(tǒng)

有博大的胸懷  有包容的氣度

這里有山川的睿智  有大海的氣魄

這里有有趣的靈魂

節(jié)選《東澗西藏》 DK.Lee

 

 

 

大唐

DATANG

 

奢華

extravagant

 

宮廷茶具

Court Tea

 

eat

Tea

 

 

唐代宮廷茶具

DATANG  Court Tea

 

1987年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塔地宮后室出土

這批茶器是迄今世界上發(fā)現最早  最完善  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物賬碑》載

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

同時

鎏金飛鴻紋銀則  長柄勺  茶羅子上還刻有“五哥”兩字  “五哥”是宮中對僖宗小時的稱呼

從實物中來看

《物賬碑》中的“七事”應為:

茶碾子  茶碢[tuó]軸  茶羅子  鎏金飛鴻紋銀器中標出的茶器。

另外

還有玻璃器皿的茶碗  茶盞子兩枚

《物賬碑》載明為茶器。

從這組奢華的御用茶具可以看出,唐人極為重視吃茶,環(huán)節(jié)工序也是極為繁瑣的。

 

第一個步驟:準備工作——烘干茶餅

茶籠

唐代飲茶用的“茶葉”,要經過加工,壓制成茶餅,平時用紙或蒻[ruò]葉之類包存,放在茶籠里,掛在高處,通風防潮。飲用時,隨手取出,如果茶餅已受潮,還需要將茶籠放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餅干燥,便于碾碎。

法門寺博物館藏

金銀絲結條籠子

 

通高15.0厘米

全重335克

有蓋,直口,深腹,平底,四足。蓋為穹頂,籠有提梁,蓋與提梁間有鏈相連。整個籠子用極細的金銀絲編織而成。

 

 

這件茶具以金銀絲編制而成。

中國飲茶法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

粥茶法  末茶法  散茶法

三個階段

 

唐以后 

粥茶法漸為世人不取

這時貴用

 末茶法

茶筍  茶芽  春間采下  蒸炙搗揉  和以香料  壓成茶餅 

茶餅平時要懸掛高處,涼爽通風,保持干燥。取用時還要焙烤,將放置茶餅的籠子置于炭火上方,焙去茶葉中的水汽,以保持其色、香、味,然后再將焙烤后的茶餅碾碎成末進行煎煮。

 

 

 

 

 

法門寺所出的鎏金銀籠子

唐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

 

法門寺所出的鎏金銀籠子

 

制作精美。籠底焊有四足,籠子體積不大,據估計這樣大小的籠能盛放四五兩小串茶餅。

 

 

第二個步驟:燒水

風爐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爐煮水。民間風爐通常由銅、鐵,甚至揉泥制作而成。但作為宮廷御用茶具,無論是材料與制作,還是工藝與裝飾,都非常講究,顯然是民間風爐所無法比擬的。

法門寺所出的唐壺門高圈足銀風爐

唐壺門高圈足銀風爐

通高為56.0厘米

蓋高31.3厘米

口徑17.7厘米

爐身高25.2厘米

全重3920克

 

通體素凈,鈑金成型,由蓋和身組成。爐蓋的頂部有三層銀片做成仰蓮瓣,并承托錐頂狀蓮蕾。蓋面為半球形,上部鏤空,還有兩層蓮瓣。蓋沿有漸收的三層棱臺。爐身系斂口,深腹,筒狀,平底,圈足,其口沿亦有三層漸收的棱臺。腹部上小下大,有穩(wěn)定感。腹壁分內外兩層;內層與爐底鉚接;外層亦作圈足。腹的下部有六個壺門,以利通風發(fā)火。爐底與爐壁鉚接,下焊十字銅片,以承托木炭,供燃燒生火。爐身兩側,各裝一個提耳,以便移動。出土時,蓋面貼有封簽,墨書:“大銀熏爐,臣楊復恭” 字樣。表明這件高圈足座銀風爐,是由楊復恭奉獻的。

 


 

 

火筋

 

唐系鏈銀火筋

 

筋,又稱箸、筷子。古人對茶具的認識,不同于今人。古人認為凡與烹茶飲茶有關的器具,都稱為茶具。

 

 

 

 

 

 

這樣,煎茶燒水時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歸納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別是唐宋期間的一些茶道著作中,凡提到茶具時,都提到了火筋。民間用的火筋,常用鐵或熟銅制成;而作為宮廷或達官貴人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銀制作而成。

 

第三個步驟:碾茶

茶槽子  碾子

取出的茶餅,需要碾成細末。地宮所出的茶槽子和碾子,便是用來碾碎茶餅的。

 

 

 

 

 

 

唐鎏金鴻雁流云紋銀茶碾子

 

 

唐鎏金團花銀碢軸

皇室飲茶作為一種高雅文化活動,用茶量小,輕推慢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因而碢軸顯得小巧別致。后來的宋徽宗認為:“凡碾之制,槽俗而峻,輪俗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葉聚;輪銳而薄,則遠邊中而槽不戛。”他沒有想到唐人已制作出他認為最理想的碾茶器。

 

第四個步驟:篩茶

茶羅子

茶餅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尚需過羅篩選,羅篩是點茶程序上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唐代的點茶,茶末放于碗內,先要調膏,以茶瓶煮湯,再注湯入碗中,經過拌攪,碗中之茶便能產生粘懈適度的膠體狀態(tài),如果茶末很粗,或粗細不勻,拌攪時就得不到較佳效果。因此,茶羅子成為點茶的關鍵茶具。

唐鎏金仙人駕鶴紋壸(kǔn)門座茶羅子

通高9.5厘米

羅身長13.4厘米

寬8.4厘米

屜長12.7厘米

寬7.5厘米

高2.0厘米

座長14.9厘米

寬8.9厘米

高2.0厘米

全重1472克

通體呈長方形,由蓋、羅、屜、羅架、器座組成,均系鈑金成型,紋飾涂金。蓋頂鏨兩體首尾相對的飛天,并襯以流云。蓋剎四周各飾一和合云。羅架兩側飾執(zhí)幡駕鶴仙人,另兩側為相對飛翔的仙鶴,四周飾蓮瓣紋。羅和屜均為匣狀,中夾羅網,屜面飾流云紋,有拉手。羅架下有臺形座器,設鏤空壺門。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件茶羅子,是我們能見到的古代第一件茶羅實物,十分難得。茶羅分羅框和羅屜,同置于方盒內,上層的羅框上尚殘存一些用絲線織成的紗羅,網眼極細密,下層羅屜,接住篩下的茶末,可以拍出盒外。篩好的茶末,為保持茶葉的香味要用盒密存。

 

唐鎏金銀龜盒

 

 

 

 

通高130毫米

長280毫米

寬150毫米

 

龜狀,昂首,曲尾,四足內縮,以背甲作蓋,內焊橢圓形子口架,尾與龜腹焊接,各部位紋飾與龜體相近,形象逼真。

 

此龜腹部用于供貯放碾碎的茶細末。取茶時,既可揭蓋(甲)舀取,也可以龜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第五個步驟:調茶

 

為烹茶時投放茶末之量具。

《茶經》云:“則者,量也,準也,度也。”


唐鎏金飛鴻紋銀則

 

 

通長19.2

縱徑4.5

橫徑2.6厘米

下段近匙面處寬 0.7 厘米

上段頂端寬 1.3 厘米,

匙面呈橢圓形,微凹。匙柄長,前窄后寬,呈三角形。  均鏨花鎏金,上段為流云飛鴻,下段為聯珠菱形圖案,并間以十字花。

 

 

 

調達子

唐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

 

 

 

通高24.7厘米

直徑13.2厘米

腹深11.2厘米

圈足徑12.6厘米

全重為883.5克

 

鎏金人物畫銀壇,為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壇子系直口,深腹,平底,高圈足,有蓋。 蓋鈕呈寶珠形。蓋面隆起,分成四瓣,每瓣沖出一只飛獅,并施以鏨刻,襯以纏枝蔓草。蓋與腹以子母口扣合,腹壁分為四個壺門,分別鏨有四個典故人物畫,其畫面為: 仙人對奕(棋)、伯牙俸琴、簫史吹簫、金蛇吐珠,將繪畫技巧與金銀鈑鏨工藝融為一體。

 

古代飲茶猶如吃茶一般。調達子就是供調茶、飲茶時使用的。先將茶末放入其內,加上鹽、姜、蔥等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調達子內將茶等調成糊狀;再加沸水調成茶湯供人飲用。

 

 

 

 

 

 

 

鹽臺

唐摩羯紋蕾鈕三足架銀鹽臺

 

 

 

 

通體高25.0厘米

 

三足鹽臺由蓋、臺盤和三足架組成。蓋上有中空的蓮蕾提手一個,有鉸鏈,可開合為上下兩半,并與蓋相焊。中空的提手,通常是放胡椒粉用的。與之相連的蓋心,飾有團花一周,還飾以摩羯四尾,蓋沿為卷荷形,其下是一個與之相配的臺盤,用于存放食鹽。三足架與臺盤焊接,整體形似平展的蓮蓬蓮葉。支架以銀管盤曲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頭為兩花蕾、兩摩羯。支架上鏨有銘文,曰: “咸通九年文思院準造涂金銀鹽臺一枚。”表明該三足鹽臺制造年份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是文思院為皇上專門制造的;它作為盛鹽的鹽臺是確定無疑的。陸羽《茶經·五之煮》中說: “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而鐘其一味乎?” 其意是說,煎茶待水初沸時,須放適量鹽調味。當然,也提出不應使太咸,否則豈不成了喜歡喝鹽水一種味道了嗎? 茶湯中用鹽等佐料調味,在唐以前用得較多。所以,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曾提到茶具“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蚱?、或貯鹽花也。”這與上述提及的三足鹽臺,其用途同出一轍,亦為煎茶器具之一。不過陸羽還提及與“鹺簋”配套的有“揭”。它用竹制成,是取鹽的用具。這在出土的唐三足鹽臺中未曾見到。唐時已有人提出反對在茶湯中用鹽調味,唐薛能就認為“鹽損添常誡”( 參見《蜀州鄭使君寄鳥嘴茶因以贈答八韻》),說鹽有損茶味,不宜加得多。所以,唐以后,很少再見到在茶湯中加鹽調味的了。

 

 

 

 

唐盤絲座葵口素面小銀鹽臺

 

第六個步驟:點茶

唐鎏金蔓草紋長柄銀匙

攪拂的技術高,能產生蓬勃煥發(fā)的白色泡沫,稱做湯花。長柄銀匙為烹茶時拍擊湯面之工具。不過唐代的茶盞一般為瓷質,色以白釉和青釉為主。

 

通長35.9

勺長4.3

勺寬2.7厘米

 

鍛打成型,紋飾鎏金。勺面呈卵圓形,微凹,勺柄偏長,上寬下窄,柄上部套箍7毫米寬的銀片。柄面自上而下鏨飾三段卷草紋,其間以凸起的蓮蕾作欄界。柄背光素,中部豎鏨“重二兩”三字,并有“五哥”劃文一處。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銀碟

 

 

碟緣為五曲菱形,淺腹,平底。腹壁以凹棱分作五瓣,每瓣內鏨刻飾一朵十字形折枝花,碟心飾一朵闊葉團花,口沿鏨刻一周簡化的蓮瓣紋,此銀碟或是盛裝茶點之用。

 

從這套茶具可見,唐代宮廷茶事興盛,形成了一種尚繁縟、群體,重等級、禮儀,表現了高度藝術化的茶文化活動和唐宮廷茶道。

法門寺出土的大唐系列宮廷茶器,不但為后人提供了唐代大興飲茶之風的佐證,而且還為人們提供了復原大唐宮廷茶道的依據。

法門寺地宮珍藏的茶器,并不止“七事”,還有鹽臺、籠子、茶碗、茶托等器,其中部分茶器,亦為唐懿宗御用之物。上述茶器,質地之貴,做工之精,造型之美,價值之高,堪稱茶器中的國寶。它是大唐茶文化興盛的綜合體現,更是大唐宮廷茶道興隆的集中表現。

 

茶碗

Tea bowl

 

南青  北白

北  邢窯白瓷  

南  越窯青瓷

與越人  皆能造瓷器  圓似月魂墜  輕如云魄起 

《茶甌詩》皮日休

請茶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的“茶圣”陸羽

《茶經》

邢瓷類銀  越瓷類玉  邢不如越  一也 

若邢瓷類雪  則越瓷類冰  邢不如越  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  越瓷青而茶色綠  邢不如越  三也 

再請

法門寺博物館藏

 

 

 

 

“茶圣”陸羽的八卦真多!最后一條太勁爆……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從古至今,陸羽都是所有愛茶人深深敬仰的“茶圣”。

不過,正史、野史中,有不少關于陸羽的八卦,有些甚至是讓人三觀盡毀“黑料”,為人們呈現了一位別樣的“茶圣”。

石灣窯紫砂加彩陸羽像

1

陸羽也曾混過娛樂圈

《新唐書?陸羽傳》

陸羽是個孤兒。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和尚收養(yǎng)了他,教他識字誦經,并希望將來能接過衣缽??墒?,陸羽并不愿在青燈古佛前終此一生。

智積很生氣,就罰他干泥墻、掃廁所這樣的累活臟活。陸羽很倔,就是不屈服。智積就把他關小黑屋,派人看管,很像現在緬北電詐的手段。后來,陸羽不堪折磨,就逃了出來。

湖北天門市西塔寺,昔日的龍蓋寺,陸羽就是在這里長大的

生活無依,他便進了一個戲班子學演戲。他長得很抱歉,又有些口吃,卻是幽默機智,演丑角極為成功,成為小有名氣的諧星,還編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唐·優(yōu)伶俑(故宮博物院 藏)

也正因這段演藝生涯,他在一次政府舉辦的“公演”中,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貴人——太守李齊物。李齊物很賞識他,親授詩集,還推薦他到火門山書院鄒夫子那里讀書,由此播下了著《茶經》的夢想種子。

陸羽為鄒夫子煮茶(央視《典籍里的中國·茶經》截圖)

2

陸羽是枚“怪咖”

唐?陸羽《陸文學自傳》

明·陳洪綬《隱士十六觀圖冊·之十》(圖文無關)

話說陸羽隱居湖州苕溪畔寫《茶經》期間,常常乘一葉扁舟,往來山寺。

獨自一人行走山野時,一會兒誦佛經,一會兒又吟古詩,用手杖敲打路旁的樹木,或手弄流水,走走停停,來來回回,直到天黑興盡,又哭又喊地回家去。

他這些怪異的行為,就像春秋時楚國裝瘋賣傻的著名隱士——陸通,如假包換的一枚“怪咖”。

3

陸羽的“女票”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

origin

陸羽雖稱“圣”,但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也有七情六欲,也是有女票(朋友)的。她就是唐代著名女詩人李冶(字季蘭)。

陸羽年幼時曾被智積寄養(yǎng)在儒士李公家中。季蘭是李公的千金,二人青梅竹馬,并親昵地喚這個其貌不揚的小伙伴為“季疵”。

季蘭從小就是美人坯子,作詩彈琴都很會。6歲時,曾作《薔薇》詩。詩云:“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崩罟春?,認為這詩不吉利:“架卻”諧音“嫁卻”,小小年紀就知懷春,也太早熟了吧!于是,11歲那年把她送到道觀出家,改名季蘭。

明·陳洪綬《隱士十六觀圖冊·之十》(圖文無關)

話說陸羽隱居湖州苕溪畔寫《茶經》期間,常常乘一葉扁舟,往來山寺。

獨自一人行走山野時,一會兒誦佛經,一會兒又吟古詩,用手杖敲打路旁的樹木,或手弄流水,走走停停,來來回回,直到天黑興盡,又哭又喊地回家去。

他這些怪異的行為,就像春秋時楚國裝瘋賣傻的著名隱士——陸通,如假包換的一枚“怪咖”。

3

陸羽的“女票”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

陸羽雖稱“圣”,但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也有七情六欲,也是有女票(朋友)的。她就是唐代著名女詩人李冶(字季蘭)。

陸羽年幼時曾被智積寄養(yǎng)在儒士李公家中。季蘭是李公的千金,二人青梅竹馬,并親昵地喚這個其貌不揚的小伙伴為“季疵”。

季蘭從小就是美人坯子,作詩彈琴都很會。6歲時,曾作《薔薇》詩。詩云:“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李公看后,認為這詩不吉利:“架卻”諧音“嫁卻”,小小年紀就知懷春,也太早熟了吧!于是,11歲那年把她送到道觀出家,改名季蘭。

明·陳洪綬《閑話宮事圖》(圖文無關)

病榻上的季蘭,思緒紛亂。暌違多年的陸羽,不期而至,令她既驚喜,又感慨。

然而,她終究還是以陸羽“女性朋友”的身份走完了一生。他們朦朧的愛情,沒有結果。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水,空見年年江草齊。

——陸羽《會稽東小山》

她,終身未嫁。他,終身未娶。也許,有遺憾的愛情才凄美吧。

4

陸羽神技辨水

唐?張又新《煎茶水記》

陸羽品水辨水的功夫也十分了得。

代宗時,時任湖州刺史的李季卿到揚州,遇見了陸羽。久聞陸羽精通茶道的盛名,又素聞?chuàng)P子南零水為天下一絕,二妙相遇,乃千載難逢。于是,就派人駕船到江中汲水。

不一會兒,南零水取到。陸羽用勺在水面輕輕一蕩說:“水是揚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像是岸邊的?!比∷咿q解道:“我親手取的,還會有假?!”陸羽默默將水倒盆里,一半時忽然止住,又用勺蕩了蕩:“這里的才是南零水。”

取水者被他這波神操作嚇尿了,立馬認慫:“我從南零取水回來時,船身晃動,水溢出一半。怕水不夠,就到岸邊取水加滿。沒想到還是被陸先生識破了!”

聽罷,所有人都驚呆了,像極了你手機里的表情包。李季卿問:“先生您品過的水,孰優(yōu)孰劣?”陸羽給出了一份水的排行榜單。

陸羽辨水功夫,神乎其神。不管是不是真事,陸羽還著有《水品》一書,與《茶經》雙璧同輝??上?,現僅存佚文一句:“金蓋多云氣?!?/p>

唐·魯山窯雪灰花釉湯瓶(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

5

智積喝茶識陸羽

宋?董逌《陸羽點茶圖跋》

智積愛喝茶,且只喝陸羽煎的茶。后來,陸羽逃走,他就再也沒喝到煎得這么好的茶了。

唐代宗召智積入宮,命精于茶道的宮人烹茶招待,智積一啜而罷。

代宗懷疑智積不懂茶,就派人找到陸羽。次日給智積奉齋時,代宗密令陸羽煎茶。智積捧著茶甌,樂壞了,邊喝邊夸。

代宗一臉懵逼,智積說:“這茶就像陸羽煎的?!贝谶@才信智積懂茶,馬上叫陸羽來見他。

元·趙原《陸羽烹茶圖》

6

陸羽喝酒也封神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

《海錄碎事》是宋人輯錄的筆記,每條內容不過三數語,類似于微博。

書中說陸羽是茶癖,也是酒狂。陸羽是否喝酒,酒量如何,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他有首《六羨歌》:“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崩?、杯都是酒器,他飲酒是可能的。

更何況,茶與酒,兩生花。文人雅士,左手茶,右手酒,再平常不過。

唐·白玉杯(洛陽博物館 藏)

7

代表作不只《茶經》

唐?陸羽《陸文學自傳》

陸羽很博學,也很高產。

除《茶經》及前述《謔談》《水品》及存世的詩文外,還著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占夢》三卷、《顧渚山記》一卷。

可惜,除《顧渚山記》有殘篇外,其它都沒有傳世。

唐·陸羽《茶經》書影(宋·百川學海本)

8

陸羽“毀茶”

《新唐書?陸羽傳》

時任御史大夫的李季卿到江南,他愛茶,也久慕陸羽的盛名,便把他請來。

喝完茶,叫仆人付了30文錢給陸羽。陸羽羞愧難當,又寫了《毀茶論》。

唐·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局部)

“毀”應非詆毀,試想:“茶圣”用畢生精力著《茶經》,怎會如此“玻璃心”呢?就算有精神潔癖,也不至于如此孩子氣。因此,有學者認為,“毀茶”是“論茶道之毀壞”。

9

憋屈的“祖師爺”

唐?趙璘《因話錄》

陸羽被后世奉為“茶神”“茶仙”,并制成陶像作為茶行業(yè)祖師爺供奉,希望賣茶能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不像其他行業(yè),業(yè)者對祖師爺都是畢恭畢敬,陸羽這位祖師爺有點憋屈。

鞏縣一帶,有陸羽模樣的瓷偶,買十件茶具,送一尊。如果茶葉生意不好,就用開水澆頭。

五代·陸羽瓷像(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

10

陸羽殺奴

宋代《蠻甌志》

陸羽在越江采茶時,讓小奴看著茶焙。怎料小奴睡著了,茶烤焦了。

陸羽大怒,用鐵索把小奴綁起來扔進火里,活活燒死。

現代復原的顧渚紫筍茶餅(楊巍 攝)

天啦嚕!這還是我們所認識的那個倡導“精行儉德”之茶人精神的陸羽嗎?!簡直是條惡棍!

個人認為,這則“黑料”很不靠譜,純屬瞎編亂造。

這些八卦,真真假假。

但,這絲毫無法抹滅陸羽的偉大功績?!恫杞洝穯柺篮?,“天下益知飲茶矣”。

陸羽開創(chuàng)的是茶道,也是飲茶的盛世。他和《茶經》,照亮心靈,賦予力量,激勵著我們一路前行。

來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159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