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季菜泡茶喝好嗎

找到約5條結(jié)果 (用時 0.014 秒)

鄭承東:一溪流水香的坦洋

(一)

或臨崖傍水,或在水行舟。

閩東山河的主色調(diào)大都是青綠的,即所謂青山綠水。

福安更是如此,也因為給它的排位是閩頭浙尾,所以最重要的地理標志便是鷲峰山脈,夾雜于太姥山脈與洞宮山脈之間,從北而來,如一個矯健的登山運動員,一路拾階而下,向南奔往春暖花開的大海。而一路依偎著鷲峰山脈的則是長溪,她如窈窕淑女,朝霧夕嵐,芳顏疊翠,婀娜多姿間,曲流百折如風吹羅帶,經(jīng)賽江,義無反顧地投向三都澳的蔚藍。

一路開疆拓土的長溪兩岸便是狹長的谷地,社口的坦洋便在其上游的沖刷中,成就了一塊如板一般坦坦平平的溪坂,民間俗稱:板洋。早期有可能產(chǎn)竹子,又稱:竹坂里。又因村后山多桂花樹,香飄四溢,也稱:桂香山?!疤寡蟆钡恼酱迕麆t出現(xiàn)在1762年官修的《福寧府志》。

一抹秋陽把這條流經(jīng)的坦洋溪照得透綠。

農(nóng)耕時代,水運便是高速公路。那時,長溪水系溪河密布,皆可行船,沿溪村莊都有碼頭。坦洋的碼頭就在真武亭橋下,雖然現(xiàn)在已是水平面下降,只象征性系泊著一艘烏篷船,但在那時卻是可以駛著1噸左右的小溪船,裝載著貨物,從坦洋碼頭出發(fā),運到社口的溪口村,再沿長溪干流順溪而下,朝發(fā)夕至賽江碼頭,過駁出洋。

南方有嘉木。這樣的青綠山河,必定藏著奇珍異葉。

人類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植物而生存。因為植物,文化和文明誕生了。因此,植物的機遇也是一種文化的機遇。

坦洋也因為一片樹葉的枝繁葉茂而迎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詭異的朝代。農(nóng)民出生的朱元璋不僅是權(quán)術(shù)大師,而且是中國最懂茶的制茶大師。從某種意義來說,沒有他的“廢團改散”與“廢蒸改炒”詔書,或者就沒有了后來的“工夫茶”。

在他執(zhí)政的第四年,第一次將茶貿(mào)與政治掛鉤。

自唐宋以來,茶葉一躍成為國家戰(zhàn)略物資。邊遠的夷族需茶,中原文明缺馬。“彼得茶而懷向順,我得馬而壯軍威”茶馬貿(mào)易由此成為中央王朝掌握華夏邊疆地區(qū)的命脈。

1371年,也就是明洪武四年,朱元璋執(zhí)政才四年,他便在戶部設置"茶課司"與"茶馬司",確定以陜西、四川茶葉易番馬,于是在各產(chǎn)茶地設置茶課司,定有課額。明代的茶馬政策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成為"制服西戎之術(shù)"。

也就在這一年的八月,坦洋的桂香山漫山奇香,茶香與桂花香成天作之合,桂香茶由此得名。

而一位叫胡有才的村民在野生叢林中發(fā)現(xiàn)一株神異的古茶樹,它可以從清明一直采到白露,時歷三春,平均畝產(chǎn)鮮葉近七百斤。因為這種茶樹葉大如菜葉,所以當?shù)厝司头Q為“坦洋菜茶”。于是在那年開始,“坦洋菜茶”在這個小村落的溪流兩岸蔓延。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朱元璋體恤民情,認為唐宋制作龍鳳團茶為貢茶,制作程序太過繁雜,費工費財,卻只能喝那么一點點茶,勞民傷財,于是下詔罷造團茶,改革制茶技藝。

那時,朱元璋的兒子朱權(quán)也是個品茶大家,他助力父皇推廣制茶新工藝:“廢團改散”與“廢蒸改炒”,即把團茶變成散茶,把蒸青法改為炒青法。以烘焙團揉方式制茶;而在泡法與茶具上,喝茶的工具從碗變成杯,熱水沖進茶壺里,茶葉在壺中閃展騰挪,葉瓣的舒展,叫醒了白灼似的茶之原味。

唐宋時期的“煎茶”“煮茶”和“點茶”的飲法在明代褪去了繁花似錦,散葉茶回歸質(zhì)樸,撮泡法亦日漸流行,而“工夫茶”便以撮泡法為主,也因此成就了“工夫茶”在明清走向鼎盛。

撮泡法成為主流,身在中國南方的坦洋菜茶也迎來了升級版的新貴。

從地圖上看,12.4萬平方公里的東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綠的茶葉。茶之于閩粵也如這片嫩綠的茶葉一樣,已是葉脈相連。

北宋的時候,在閩粵交界處,有個地方叫饒平,潮州人非常喜愛福建武夷的烏龍茶,因此閩粵茶商便在此交易。交易時,彼此用小盅來品茶鑒定制茶之工夫、泡飲之工夫,“工夫茶”一說就在這地方叫開了。因此,工夫茶在北宋源于閩粵是個大概率的說法。

關于工夫茶的緣起,有閩粵之爭,但較為完整的說法應該是:源于福建,盛行于閩南、廣東潮州和臺灣乃至東南亞一帶,并由此形成閩式、潮式和臺式三大派系。

福安坦洋工夫雖算是后起之秀,但福安茶史其實也大部和中國茶史同頻共振。

茶葉在商周時期,由于限量生產(chǎn),還屬于貴族的享受。到了兩晉北朝,茶才開始以文化的面貌出現(xiàn)在文人雅士的聚會中。只有到了隋唐,茶葉在四川大規(guī)模種植,茶不再是顯族的獨有,而進入尋常百姓家。

無獨有偶,1972年,在福安一個叫溪北的小村挖掘出一個墓葬,券頂磚上刻有“大業(yè)三年”字樣,也就是隋煬帝執(zhí)政第三年。在出土的隨葬品中有3件青釉茶托杯。福安有1400年的飲茶史就這樣坐實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隋煬帝為了打通西域,派出裴矩為黃門侍郎,常住張掖,主持與西域的聯(lián)系,兼管與西方各國的通商往來,而裴矩撰寫的《西域圖記》三卷,記載著以敦煌為總出發(fā)點,到地中海的三條大道,其中的中道和南道正是到達伊朗、羅馬等西亞、歐洲各國。這便是后來的絲綢之路。到了唐代,茶葉與絲綢、陶瓷一并成為絲綢之路的主角,一路高歌,經(jīng)由阿拉伯人到達西歐,以及借由蒙古人到達俄國。

在中國歷史上,唐宋人的文化品位、生活質(zhì)量恐怕是世界地標。像喝茶,也非常精細繁復。

到了唐朝,喝茶以烹煮為主,以蒸青方式處理茶葉,烘焙碾碎,研磨后篩濾成粉狀,放進容器里保存,然后煮水放進鹽巴、生姜調(diào)味去苦味。

唐時的福安人則將飲茶叫為“食茶”。那時,福安的茶品也即為蒸青餅茶和蒸青緊壓團茶。所謂的餅茶和團茶,即是將茶葉碾成細末,加上油膏、米粉制成。要喝的時候,和著蔥、姜、橘皮、薄荷、棗及鹽等調(diào)料,再烹煎食用或湯飲,故有“食茶”一說。

宋代人的煮茶比唐人的煎茶更加講究。唐人該有的工序一樣都不少,還多加好幾道工序。他們將茶葉壓縮制成團,然后再取下茶葉烘焙磨粉,將茶葉研磨的更細致。唐人多把茶葉加入水中煎服,而宋以后則燒開水后再注入茶葉。北宋貢茶“龍鳳團茶”更是裝飾極致,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的紋飾則是用純金鏤刻而成。

1986年,在蘇陽村先后出土了兩塊專供斗茶用的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殘片??梢韵胍姡菚r的福安人也有了點茶、斗茶?!捌呦?,乞巧。是日俗以桃仁、米糕點茶”(明萬歷《福安縣志》)。

到了元明時,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統(tǒng)治者與中原農(nóng)民出身的朱元璋都不喜歡這種過于精細委婉的茶文化。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沒有能力和時間品賞。他們更喜歡的是新工藝制作的條形散茶。于是,散茶漸漸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元時福安,也出現(xiàn)了沖泡茶,茶香也隨之在里巷漫溢。這一簡單直接粗暴的飲法改革,激發(fā)了民間對茶葉的大量需求,種植面積隨之蔓延,依山傍海、山河青綠,鷲峰山脈、長溪兩岸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更是成了東方神葉的種植天堂。

到了明萬歷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08年,按謝肇淛游歷閩東后所著《長溪瑣語》所記:環(huán)長溪百里,諸山皆產(chǎn)茗,山丁僧俗半衣食焉。隨著量的增加,福安的茶質(zhì)也得到提升,得到朝廷的垂青,福安的貢茶時代來了。公元1522年至1566年期間,明嘉靖版《福寧州志》記載:福安縣常貢芽茶67斤8兩,葉茶50斤9兩。

一個地方產(chǎn)業(yè)的興起必定是和它的經(jīng)濟基礎相關聯(lián)。

經(jīng)過康熙、雍正兩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到乾隆接手時,康乾盛世達到了真正的頂峰。人民安居樂業(yè),人口達到1.5億。國庫存銀從乾隆即位之初的3453萬兩,到乾隆三十九年則增長到了7390萬兩。但這期間,歐洲已經(jīng)開始工業(yè)革命,而大清王朝的財政收入依然靠農(nóng)業(yè)和手工制造業(yè)。茶葉的貢獻更是大宗。

康乾盛世也外溢到了南方黃金海岸。清乾隆中期,福安的商業(yè)經(jīng)濟隨之起舞。不僅商貿(mào)市鎮(zhèn)在長溪兩岸星羅棋布,而且水運碼頭鎮(zhèn)鎮(zhèn)不缺。隨著水運交通的崛起,早期的商幫也應運而生。他們在各市鎮(zhèn)碼頭將土特產(chǎn)品裝上船舶,出白馬門,或北上溫州、寧波,或南下省城福州。他們用轉(zhuǎn)手的差價利潤再采購家鄉(xiāng)所需。福安會館也在福州占有一席之地。商人、商船、商幫與會館,一條成熟的茶貿(mào)流通鏈已然形成,實為坦洋工夫的后繼勃發(fā)歷練了一支見多識廣、人脈通達的營銷團隊。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后,英國人捷足先登,于1644年將福建茶葉運到英國。英國政府為了保證國內(nèi)有一定量茶葉庫存,便令東印度公司在廈門設立商務處,組織閩茶運回英國??滴醵?1684年)海禁開放后,茶葉輸出逐漸增多,促進各地開荒種茶,茶葉生產(chǎn)得到快速發(fā)展,手腳勤快的福安坦洋人也趕上了開荒種茶的熱潮。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規(guī)定“遍瑜香船,嗣后口岸決定于廣州”,同時還規(guī)定茶葉出口只能茶商行代辦,禁止民間交易。由于福安水路可通達廣州,茶葉運銷對遠銷有利。頭腦靈活的坦洋人,紛紛改開荒種茶為試制新茶,開設茶莊,做起茶行的生意。他們以“坦洋菜茶”為原料,細制桂香茶,打開國內(nèi)外市場。

1850年正月丙午日,道光皇帝去世,他的第四個孩子愛新覺羅· 奕寧繼位,第二年即1851年改年號咸豐。

在這一年,中國的茶界發(fā)生了兩件大事。

這一年,英國倫敦舉辦首屆世博會——倫敦世博會,長期在江浙滬經(jīng)營茶葉、絲綢的廣東籍商人徐榮村寄出12包“湖絲”參加展覽,經(jīng)博覽會評定,公推為第一名。維多利亞女王賜金、銀獎牌各一面,并賜贈“翼飛洋人”執(zhí)照一份,允許“湖絲”進入英國市場。這是中國產(chǎn)品首次在世界博覽會上取得金獎,1853年之前,中國茶出口的茶葉主要是紅茶和綠茶,并由廣州口岸輸出,廣州茶商控制了閩茶貿(mào)易。因此,由廣州茶商帶到這屆世博會亮相的白毫茶、工夫茶和烏龍茶實為出自武夷山?!队鴤惗氐谝粚檬澜绮┯[會評獎委員會報告書》如此記載:“中國茶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品種齊全,品質(zhì)卓越,含有罕見的和昂貴的成分,還具有不小的科學研究價值……展出的各種品種的白毫茶,有一些能賣到50先令一包……工夫茶或?qū)庩柌柚饕隹诘矫乐奘袌?。烏龍茶在加爾各?印度城市)是最好的飲料?!?/p>

這一年,“茶葉間諜”英國人羅伯塔·福瓊從武夷山桐木關帶走23982株茶樹苗、17000粒茶樹發(fā)芽種子、1000多件制茶工具和8位中國茶師,通過海運從福州、廣州、香港到達印度加爾各答,這才有了后來中國紅茶的強勁對手:印度、斯里蘭卡紅茶產(chǎn)業(yè)。在此之前,全世界的茶葉生產(chǎn)幾乎都是中國壟斷,而茶種與制茶技術(shù)也是常年封鎖,不準出口。此后,英殖民地印度成功培育出茶葉,羅伯塔·福瓊開始污蔑中國茶有毒添加,中國茶在國際市場走向衰弱。

1851年,對中國茶界來說是個喜憂參半的年份,但對坦洋菜茶來說卻是開天辟地的好年份。

明洪武四年(1371年),當?shù)夭柁r(nóng)將在野生叢林中發(fā)現(xiàn)的那株神異的古茶樹母本原株移到家園中,經(jīng)悉心培育分離選育出有性群體小葉種,即“坦洋菜茶”。在一般條件下,“坦洋菜茶”三月中下旬萌芽,四月上旬開始采摘,全年生長期220天,枝繁葉茂萌發(fā)四至五輪次。易栽培好管理的栽培特點令福安茶鄉(xiāng)遍蒔小葉種菜茶。制工夫紅茶,條索緊結(jié)細秀,色澤烏潤,香氣清高鮮爽,滋味醇和甘甜,是制坦洋工夫的主要原料。

有了坦洋菜茶的好胚子,那么,坦洋工夫的創(chuàng)制與崛起也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關于它的創(chuàng)制有兩個版本:

一說是清朝乾隆版。

坦洋早期的茶商有胡姓、施姓、王姓、吳姓和郭姓等,他們將細制的桂香茶通過水運通達廣州,銷往海外市場。期間,胡氏家族不僅在明末清初趕上了開荒潮,在坦洋周邊開辟了許多茶園,而且研制新茶,開設茶莊,做起了通過海運到廣州的茶葉生意。有一年,胡氏第四代——胡福四(1722—1791)在前往廣東探親途中發(fā)生了意外,與他同船的人都淹死了,胡福四死里逃生,遇一過往船只搭救,這船的主人是一對母女,恰巧是廣東某英商洋行買辦的眷屬。買辦得知胡福四來自茶鄉(xiāng),便告訴他英國人喜歡喝紅茶,或許是為了下一步的合作,買辦把發(fā)酵紅茶、加工紅茶的技術(shù)教授給了他,并囑咐他返鄉(xiāng)后如果能做得出來,便可運抵廣州,由其洋行銷往英倫。胡福四回村后,立即以本村的“菜茶”為原料,將買辦教他的紅茶制作技術(shù)反復改進,終于制造出一種風味獨特的紅茶,因為其制作工藝繁雜,要花時間、見工夫,他便把它命名為“坦洋工夫”。

另一說便是1851年的清咸豐版。

這一年,也是胡氏茶商外出,在一客棧遇見一位建寧茶客身患痢疾。

胡姓茶商便以坦洋茶,加生姜、紅糖泡沖為藥,叫那人服下,即康復。

感激之余,建寧茶客即與胡氏結(jié)拜為兄弟,并傳他來自崇安桐木關的“正山小種”的自然萎凋、手工揉捻、室內(nèi)發(fā)酵、炭火烘焙等制作技藝。后胡氏以坦洋菜茶為原料,制作工藝如法炮制,更有所創(chuàng)新。更因頗費工夫,胡氏有感而發(fā),稱之為“坦洋工夫茶”,其產(chǎn)制的茶莊便是后來赫赫有名的“萬興隆”茶莊。

這一說法,我們在陳宗懋教授主編的《中國茶經(jīng)》得到了佐證:“產(chǎn)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桐木關的小種紅茶稱‘正山小種’”;而“外山小種”指的是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縣及江西鉛山等地所產(chǎn)的仿制正山小種品質(zhì)的紅茶,或稱“人工小種”。

就這樣,以坦洋菜茶鮮味做原料生產(chǎn)出來坦洋紅茶,在萬興隆茶莊的包裝下,最早以茶標“坦洋工夫”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余個國家與地區(qū),年創(chuàng)收外匯茶銀百余萬元。而它特有的鮮紅呈金邊的湯色,則開啟了一段閩紅的傳奇。

一時間,坦洋商賈滿鎮(zhèn),而茶船則遍于長溪,一溪流水香。

(二)

每年二月初二,“土地?!眲傔^,手腳利索的吳庭元便乘船從坦洋出發(fā),趕往設在福州蒼霞洲的“元記茶棧”,向老客戶收取茶銀定金。等到當年的春末秋后,再給客商發(fā)去一船船“坦洋工夫”茶。

那時,銀元是用桶裝的,每千塊銀元裝一桶。幾十擔茶銀用船運送,進入黃崎港后,沿長溪逆流而上,直達社口的溪口碼頭,再雇挑夫從陸路挑回坦洋。那時,坦洋有民謠唱著:銀桶比冬下的番薯擔還多。

吳庭元將收取的茶銀第一次運回時,一隊挑夫挑著銀元桶,穿過熱鬧的坦洋街,迎著的都是一張張喜悅的笑臉,聞著的都是“吱呀”的扁擔聲與“嘖噴”的稱贊聲。而在吳家大宅里,吳庭元的老母親看到那一桶桶白花花的銀元,還以為兒子當了劫匪,心都要跳沒了。

銀元多了,自然招來匪患。坦洋街有70多家財主。為了保坦洋平安,豐泰隆茶行老板、武舉人施光凌獲福安知縣特許籌辦團練。施光凌身先士卒,多次擊潰山寇。清末民初,到了吳庭元繼承祖業(yè)時,社會更是動蕩,吳庭元等茶行老板便組織村民自衛(wèi),筑起一道十余里的城墻,每道柵欄門都建有四方形的炮樓,12座炮樓環(huán)繞坦洋周圍。武裝自衛(wèi)隊最多時有360多人?!疤寡蠊し颉钡氖紕?chuàng)家族——胡氏家族,經(jīng)營著25家茶行,是坦洋開設茶莊最多的家族,因此,殷實的茶資和顯赫的茶界大佬地位,令胡氏在安全保障上更是耗資巨大:胡氏大院高墻連接著兩座炮樓,防護門、彈藥庫、糧倉和秘密水井樣樣俱全,易守難攻。

1903年,“坦洋工夫”正火。接下父親吳步云、叔父吳步升的茶葉生意,吳庭元打出一連串的“組合拳”:在坦洋開起了“元記茶行”商號;在福州開設茶棧,掛英國人的牌照,專接老外的生意;在香港注冊“元記”商標,用自己頭像做LOGO,凡“元記茶行”茶品都會貼上中英文“元記”商標。這樣的營銷手段,發(fā)生在1907年,開了福建省茶界之先河,放到現(xiàn)在也不落后。

吳庭元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那是因為他在坦洋街上擁有鋪面36間,伙計百余人,茶山4座,精制茶廠1家,揀茶工、制茶師傅兩三百人,年產(chǎn)精制“坦洋工夫”2000余件、200多噸,遠銷英國、俄國等地。

接下祖業(yè)的那一年,吳庭元才20歲。少年得志,便成為閩茶界之巨商。

從1851年坦洋人創(chuàng)制紅茶開始,到1899年清政府在三都澳設立福海關,三都澳便成為閩東茶區(qū)天然的航運中心。從賽岐港啟運的茶葉不再走飛鸞嶺官道,而是到三都澳過駁,經(jīng)過6個多小時的航程,直達福州口岸,再出口歐洲。

早期,福建茶區(qū)產(chǎn)的茶都是貢茶,衙門不發(fā)茶引(指運銷執(zhí)照),不許外銷。但外地茶商可以到福建茶區(qū)購茶。后來,中國與各國通商,但清政府禁止茶葉從海路出口,閩茶只能水陸兼程,運入江西,再輾轉(zhuǎn)廣東,由廣州十三行進行收購,再轉(zhuǎn)口出洋。行程1450多公里,耗時近2個月,其運輸成本與苦累可想而知。

1899年,福海關的設立,閩東茶葉到福州比到廣州的貨價至少可以下降25%,運輸時間也大為縮短,這令“坦洋工夫”出口銷量倍增。隨著財富水漲船高,茶區(qū)家族興旺,茶商南來北往,坦洋茶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那時的坦洋茶街上,最靚麗的是茶商家的女孩。穿著旗袍與時裝,打扮時尚不亞于大都會。她們自信款款地走在坦洋茶街上,引來各地茶商回頭追光。長達一華里的茶街有茶行36家,主人大多為本地人,也有外地的茶商。僅雇工就有3000多人。外姓的大量遷入,人口猛增,市井興隆。

坦洋茶行規(guī)模最大的也是元記茶行。后面依次是宜記茶行、福奎茶行、冠新春茶行、裕大豐茶行等。茶行都是臨街的鋪面,房內(nèi)有寬敞的天井、廳堂和兩邊廂房,樓層或二、三層,也有四層的,底層專收購茶葉,二層為精制茶作坊,三層做倉庫,四層則是雇工宿舍。一律的通間木結(jié)構(gòu),三面三合土墻,一面店門板。為防賊(火),門皆包鐵皮,內(nèi)襯巴掌大的竹葉。

與茶街一溪之隔的商業(yè)街,140余家酒肆、飯館、客棧、布店、魚貨、藥鋪、京雜比鄰相肩,媽祖廟、真武橋、戲臺點綴其間。福安稅務局,當時叫“厘金局”,設在坦洋也是自然在理。

就在吳庭元擔任福安縣商會會長期間,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和貴州茅臺同獲金牌獎章。消息傳到坦洋小村,猶如投下震蕩彈,瞬間又將坦洋蝶變?yōu)橹苓叢鑵^(qū)巨大的虹吸平臺。這一年,經(jīng)三都澳出口的紅茶比1912年增加了43%。

因此,每到茶季,政和、壽寧、周寧和泰順的茶商連夜把毛青茶裝在布袋里,再雇挑夫透夜挑到坦洋,制成工夫紅茶。那時的挑夫為了趕夜路,都要跋山涉水,憑著一雙鐵腳板,每人備一盞蠟燭燈籠裝在長竹蔑一端,照著前方起起伏伏的夜路,另一端則別在挑夫后背固定著。一到茶葉旺季,坦洋周邊茶區(qū)的山間小路,常有火龍在崎嶇山間蜿延,往坦洋方向趕路。第二天早上,坦洋茶街便迎來各個茶區(qū)的挑夫長隊,滿街的“吱呀”聲,滿街的茶青香。

吳庭元的“元記茶行”便也寄托著茶區(qū)茶農(nóng)的希望。男人們除了下田種地,就是到“元記茶行”等茶行打工,而女人們就是在茶行當揀茶工,實實在在賺些銀元過日子。在茶季最繁忙的季節(jié),“元記茶行”還會雇外地人幫工。村里住不下了,這些外地人就在村旁的山腳搭起草寮棲居。到最高峰時,“元記茶行”年雇工百余人,揀茶工二百多人,年產(chǎn)精制“坦洋工夫”干茶2000多擔,利潤5萬銀兩。每年發(fā)放“茶銀”時,“元記茶行”則需要七十多人挑著140多桶(每桶裝1000塊銀元)銀元,從坦洋挑到產(chǎn)茶基地嶺下村,發(fā)給當?shù)夭柁r(nóng)。

采茶、揀茶、制茶,各個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雇的工人多了,便需要小額銀幣支付,但當時小額銀幣流通量不足,吳庭元等茶商便開始各自發(fā)行小額“茶銀票”,用于支付雇工的工資?,F(xiàn)存最能體現(xiàn)專為支付揀茶工發(fā)行的“茶銀票”是坦洋“振泰興”茶行發(fā)行的“茶銀票”:票面為橫版印刷,“茶銀票”正中間為一閩東古民居依山而建,疑似“振泰興”茶行全景。左右兩邊豎直印“壹角”,錢幣上方為坦洋“振泰興”字號名稱,中間下方橫書:民國二十二年印,底部注:整拾角換通用大洋壹元,各豎印“揀工”“暫用”二字,證實當時“振泰興”茶行發(fā)行“茶銀票”只為支付工人小額工資。

有了銀元,吳庭元便在臨街的茶行后蓋起了五座連環(huán)大厝: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和五仙堂,每座“仙堂”都有六間堂屋和八間廂房,雕欄玉砌,寬敞的天井、大廳、回廊、魚池、花壇氣派之至。吳家宅院旁還建起了一棟小洋樓,二層土木建筑,紅漆門窗,半圓彩色玻璃,旋轉(zhuǎn)樓梯,扶手雕花。后院還有橘園,可遠眺坦洋茶山。小洋樓專門接待外商。1910年,有一俄羅斯茶商來考察“元記茶行”,便住在這座洋樓里。

閩東雖然依山臨海,臨海但少有腹地,依山卻溝壑縱橫,因此大多的村莊都選在谷地中臨溪的沖積小平原,地貌是狹長的,往往是臨溪一條街逛到底,沒有縱深。那時的坦洋茶街也是如此,熱鬧,但街道很窄。為了給俄羅斯客商留下好印象,他便以生意很忙為由,躲得遠遠的,并交待家里人要把客人留在家中,好生招待。直到俄羅斯客商要走了,吳庭元才露面陪著他到街道上逛了一圈,還說,這里只是坦洋的小街,你匆忙要走,后面的大街我就不帶你看了。這位俄羅斯茶商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聽得一愣一愣的,反而還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最后,俄羅斯商人和“元記茶行”簽下一筆50噸“坦洋工夫”茶的大單。吳庭元的這一大手筆,在當時的福建茶界也是擲地有聲。

早期,福安坦洋運往福州的茶葉除了全程走水路,還有一條是水陸兼程,“坦洋工夫”茶運到白馬門后,再過駁輪船運到寧德飛鸞碼頭上岸,然后要雇挑夫翻越飛鸞嶺,循官道經(jīng)羅源、連江,到達福州口岸,遠銷歐美等。這條路也是充滿艱辛。在崎嶇的山路上要走上兩三天的路程。吳庭元的父親吳步云熱心公益,為人仗義。不僅出資修通了曉陽往福安城關的咽喉要道嶺頭亭和寧(德)羅(源)交界處的五福亭,而且還與福安茶商一起出資重修飛鸞嶺官道。這一善行基因也傳給了吳庭元。

民國初年,有兩個女人找到設在福州蒼霞洲的“元記茶行”避難。一聽說這兩人是被通緝的革命黨人楊正國的妻女林秀欽、楊云英。吳庭元二話不說,就把他們藏匿起來,還盛情款待。吳庭元的豪氣令楊云英心生戀意,后來和吳庭元結(jié)合,生一女,名:桂珠。1938年2月,其女桂珠成婚,吳庭元以每年三百擔稻谷田租、還有洋樓、花園作為陪嫁。女婿高誠學是當時的福安縣長,又用這些嫁妝在福安溪柄創(chuàng)辦了“歸田農(nóng)場”,也就是現(xiàn)在的寧德市農(nóng)科所。

民國23年(1934年),也就是吳庭元31歲那年,正是“元記茶行”最紅火的時候,鋪面突遭大火,全部被焚。吳庭元連死的心都有了,但他心有不甘,想重建“元記茶行”。他到村里瓦匠家訂購瓦片,而那瓦匠卻和他說:“吳老,這些錢不多,您先拿著,等來年茶銀發(fā)放時再還吧?!?/p>

鄉(xiāng)人對他的信任,這又給了他重振雄風的信心。

終于,擁有12個鋪面的“元記茶行”重建起來了,并以十二生肖逐一標注鋪面門板和茶具。

吳庭元雄心勃勃,但戰(zhàn)爭烽火卻又阻斷了通往東南亞和英倫的海上茶路,“元記茶行”和吳氏家族再度門庭冷落,擁有30多家茶行、各類店鋪140多家的坦洋茶街,也頓別車水馬龍,僅剩11家茶行。“坦洋工夫”產(chǎn)量由10萬箱降至4萬余箱。

雖然不景氣,“元記茶行”產(chǎn)量也銳減至二三百件,但心氣甚高的吳庭元還是堅持了6年。后來日本人投降,吳庭元把關停了2年的“元記茶行”傳給了兒子吳奇玉。

吳奇玉雖然不付重托,讓“元記茶行”重新開業(yè),最高峰時,也曾生產(chǎn)五六百件“坦洋工夫”紅茶,但已是日暮西山。解放前夕,“元記茶行”香隕人散。

1982年,“元記茶行”第3代傳人吳潤民在社口鎮(zhèn)區(qū)復出,他墾荒山,種茶園,辦茶莊,做綠茶,希圖喚醒吳氏家族的百年茶夢。但一次生意的失敗,卻讓吳潤民退出茶界,只能每年做上幾十斤的“坦洋工夫”紅茶,面上是為了打發(fā)生計,其實他是不想讓祖上傳下來的傳統(tǒng)手工制作“坦洋工夫”技藝在他這一代消逝。

2018年開春,坦洋村里的茶商又多了起來,好的“坦洋工夫”紅茶每公斤能賣到四五千元,這讓吳潤民看到“坦洋工夫”的新希望,心一熱,便收了40歲的侄兒吳高峰做徒弟,還一起合辦了“坦洋工夫”菜茶育苗場,復墾了三四十畝老茶園。

作為村里沿用傳統(tǒng)手工技藝制作“坦洋工夫”的幾位老茶人之一,吳潤民還重操技藝,親手制作了200多公斤“坦洋工夫”紅茶,沒想到銷路還很好。這又讓他重燃“元記茶行”復興之夢。他和族人商量,要將在別人手里使用的“元記茶行”買回來……

現(xiàn)在,“元記茶行”已重回吳氏家族,由吳潤民弟弟的兒子在經(jīng)營,只可惜,吳潤民老人已經(jīng)去世……

茶帶給人繽紛的愉悅,但茶葉的歷史卻充滿著無盡的痛苦與欲罷不能的奮斗。

(三)

這是一段一百四十一年前的文字記錄,最真實還原了福建茶區(qū)的茶季,那些挑夫在古官道上長途跋涉的辛苦——

“這個地方在福州北部的北嶺,走半天就可以到。坐兩小時的轎子到山下,再沿著陡峭,但鋪得很好的花崗石板的山路拾階而上,直到2000英尺左右的高度。清晨5點即可看到三四個苦力結(jié)幫成伙地下山,每個人都挑著兩個大布袋裝著的茶葉,約有120 斤重。天越亮,人數(shù)越多,形成了一條綿延不斷的人流,蜿蜒通向港口。許多大樹參天的地點擠滿了吃飯、睡覺的苦力,小路上都是竹扁擔和茶包。這苦力不全都是從北嶺來的,因為這條路通遠方各產(chǎn)茶區(qū)。這些苦力要在崎嶇的山間小道上走二、三天,在5、6、7月份間,這里喧嘩吵鬧,充滿了生機?!?/p>

這一段文字寫于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七年)間,作者是閩海關稅務司愛格爾。那年的茶季尤其的旺,經(jīng)閩海關出口的茶葉達663000擔。閩海關已然超越上海、漢口,成為當時中國茶葉出口的第一大貿(mào)易港。春風得意的愛格爾到福州北嶺茶區(qū)視察,那筆調(diào)也是輕松,內(nèi)心的喜悅也躍然紙上。

泛船埔天主教堂

至民國時期,福建茶區(qū)東西南北四路是以福州為中心劃分的,北路茶區(qū)基本等同于今天的閩東地區(qū);西路茶區(qū)就是閩北地區(qū);南路茶區(qū)以安溪為中心,涵蓋了今天的閩南閩西區(qū)域;福州掌領東路茶區(qū)。

福州北嶺是當時福建北路茶運的主要通道。也正是這一年,福安一縣茶葉出口42000擔,產(chǎn)值100萬大洋,創(chuàng)下歷史記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也是由此進入福州港。

這段文字被愛格爾記錄在了《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因此,把《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當做福建茶史來讀也未嘗不可。

那么,在《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中,我們可以依稀聞到“坦洋工夫”的余香嗎?

有的——

1856年(清同治四年),《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首次提及福寧府生產(chǎn)紅茶和銀針白毫。

1875年(清光緒元年),《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最早提及坦洋紅茶的官方記載:“板洋紅茶比初期也提價3兩”。

而正式出現(xiàn)“坦洋茶葉”提法的是1883年的《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特別應當提一下兩個最重要地區(qū),坦洋和邵武的茶葉。坦洋茶葉火候不到……”但隨后的大多數(shù)年份,《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還是以“板洋茶”相稱。

坦洋工夫首創(chuàng)于1851年,其實也是正當時。在此之前,福州口岸雖然開放,但清政府仍禁止閩茶從海路出口。曾任福州的英國領事衛(wèi)京生在《福州開辟為通商口岸早期情況》中回憶說:“1852年叛亂分子(太平軍)蹂躪江西全省,使該省境內(nèi)一切貿(mào)易和交通等活動陷于中斷,結(jié)果使原來通過江西陸運到廣州出售,再由廣州運去歐洲的福建茶葉,那一年竟無法運到廣州市場……福州這時已成和各產(chǎn)茶區(qū)維持交通的唯一口岸”。

福州港舊照

英國人是率先到達福州的。1844年,英國人駐福州領事到達福州,開設了第一家領事館。英國人堅持要開放福州,但清政府認為已經(jīng)開放了廈門港,沒必要再開放福州。清政府為此和英國人展開了近十年的拉鋸戰(zhàn)。太平軍的侵入,茶葉的大量囤積,迫使清政府最后同意開埠福州。但開放后的商機卻被精明的美國商人搶了先機。

這時,美國第二個在福州設立了領事館,美國旗昌洋行也瞧準了商機,派員攜款到武夷茶區(qū)大量收購茶葉,然后包租船運到福州口岸出洋,至此,福州口岸不準出口茶葉的禁令被打破。1854年,清政府開放茶葉貿(mào)易。到1855年,在福州專事茶葉貿(mào)易的洋行已有五家。

1861年,閩海關新關正式成立,而閩紅新銳坦洋工夫正借此機會,水陸與水路并進,向著福州口岸進發(fā)。

倉山老街區(qū)圖

走陸路的,一般都是“京莊綠茶”所用的毛茶,挑夫用布袋包扎,每袋五六十斤,袋內(nèi)襯白竹葉防潮,扎緊的袋口加蓋印章,挑到福州后再窨花精制成茉莉花茶,銷往北京地區(qū)。福安坦洋也產(chǎn)綠茶,每年也有幾萬袋的銷量。

走水路的,有兩類。一類是蘇莊紅茶,多是茶梗、茶末等精制紅茶的下腳料制成,每件一二百斤,用篾簍包裝,船運到蘇州,再轉(zhuǎn)華北、蒙古、西藏等地。

另一類就是洋莊紅茶,也就是工夫茶,主要銷往海外市場。這類茶全用木箱包裝,每箱有五十至七十五斤不等。箱內(nèi)套轉(zhuǎn)錫箔紙防潮,再內(nèi)襯扣紙。茶葉轉(zhuǎn)箱后,釘箱、外貼棉紙、加蓋商號、再刷桐油,包裝十分考究。

水是茶的紅顏,更是茶的手足。

福安的長溪水系和蕉城的霍童溪水系是閩東的兩大水系,它們不僅為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資源,也是茶葉運輸?shù)闹匾降溃B同兩大水系出??诘谋姸嗵烊涣几?,也構(gòu)成了得天獨厚的茶葉運輸樞紐,這是其他茶區(qū)無法比擬的。

坦洋下街

坦洋溪上有一種船叫溪船,一噸左右,類似江浙的烏篷船,便是長溪上的“速遞小巴”。每到茶市,坦洋溪上的真武橋便是最繁忙的茶市,來至壽寧武曲的茶農(nóng)挑著茶青到這橋上和坦洋茶行交易,而橋下流水潺潺,便是“速遞小巴”搶生意的好時光。此時,溪船密密麻麻的停滿坦洋溪,等候著茶葉成品的外運。橋上熙熙攘攘,橋下溪船穿梭是透夜的。所以夜晚的真武橋也是熱鬧著。挑夫柱杖的敲地聲和船夫啟運的吆喝聲相交融,此起彼伏。茶市一般時的照明工具是松明燈、煤油燈和竹篾火把。夜幕降臨,真武橋上下徹夜交易或搬運,也是一線如螢火閃動,格外興旺。除了十一、十二月日子清淡,剩余的十個月,坦洋都因茶熱鬧非凡,普通采茶女都能賺得“白銀三百兩”“衣衫三十箱”。

溪船大約能裝載10擔的洋莊紅茶。從真武橋下啟運,二個船夫,前者撐篙,后者操槳,一路順流而下。坦洋到賽岐31海里,賽岐到馬尾98海里。坦洋溪船到賽岐碼頭,朝發(fā)夕至;再過駁大船運往福州口岸,也是一潮可達。

1899年,清政府在三都島設立福海關,生產(chǎn)于閩東北的工夫紅茶都要在三都福海關完稅后,由航行三都至福州之間的輪船公司與各茶幫簽訂裝運合同后,再過駁輪船運往福州口岸出口。1918年,福安實業(yè)家王泰和購買輪船,開辟了三都至福州的航線,從賽岐出發(fā)的北路茶運到三都后即過駁到王泰和的“江門號”輪船,再直抵福州口岸。到了1927年,坦洋茶商胡修誠在賽岐創(chuàng)辦了“裕通輪船公司”“裕泰來茶葉有限公司”。隨后,福安茶商又合資成立了“福壽輪船公司”,實現(xiàn)了用輪船將茶葉從賽岐經(jīng)三都福海關報稅后,不再過駁,而直接運往福州口岸的夢想。

三都港到馬尾的航線距離僅74海里,按當時的普通輪船每小時20至25千米航速計,6個小時即可到達。而武夷山的茶葉沿閩江水系順流而下到福州卻需4天。海運交通的優(yōu)勢令以北路茶逐占先機。雖然三都澳福海關在福建茶葉出口貿(mào)易中,只充當中轉(zhuǎn)港的角色,但1899年至1949年,從三都港中轉(zhuǎn)出口的茶葉占福建出口茶葉的47-60%,甚而占全國茶葉出口的6.422-30.19%卻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福州的茶港設在哪里呢?

最早在倉山的泛船浦、海關埕一帶,后來隨著茶市的欣榮,便漸漸外延到了臺江,在閩江及其周邊水域建了大量簡陋的道頭。但泛船浦一帶始終是茶港的核心區(qū)域。歐美建筑也是翡翠于此。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四日,由洋人介入的閩海關新關在倉前山泛船浦宣告成立。隨后,閩海關稅務司公署在此建了一座兩層的西式辦公樓,這地方因此被稱為“海關埕”。閩海關也隨之成立了“閩海關俱樂部”。怡和洋行大樓更是矗立在海關邊。許多洋行也趨之若鶩。隨著洋人和華人員工暴增,倉庫、驗貨廠、碼頭、員工樓房也是雨后春筍,密布泛船浦。

每到茶季,泛船浦人潮如蟻,一派繁忙。坦洋工夫茶從賽江出發(fā),順著潮水,一船船的運到泛船浦。由于泛船浦屬于內(nèi)港,許多外國商船多位大噸位船舶,無法駛?cè)雰?nèi)港航道,只得將商船停泊在馬尾羅星塔對岸的伯牙潭水域,所以通關后,坦洋茶商還要雇傭閩江上絡繹不絕的舢板、烏篷船,將茶葉過駁,泛船浦碼頭的岸邊搬運工人則忙著卸貨,分類包裝,再裝到舢板、烏篷船,運到停泊在羅星塔海域的外國商船。清政府為便于管理,干脆在伯牙潭設置了閩海關伯牙潭分關,建起了辦公樓、住宅樓、瞭望臺等,大量洋人在此生活和辦公。

羅星塔

文章在工夫之外。坦洋工夫茶在福州口岸的異軍突起,其實也靠更廣義的“工夫”之外的“工夫”——

茶葉,是清朝的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鴉片戰(zhàn)爭之前,茶葉長時間占據(jù)中國出口商品的榜首。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出現(xiàn)了茶葉“代購”,幫外國人購買中國茶葉。此后,在通商口岸陸續(xù)開設了專門和外國人進行茶交易的茶棧,數(shù)百家茶棧成了內(nèi)地茶商和外國洋行交易的中間人。

坦洋茶街最熱鬧時,大茶行就有36家,都有很成熟的公司化運營。商號、商標和茶銀票家家皆有。從發(fā)放銀票、收購茶青、精制出廠和售后服務已經(jīng)形成完整的營銷鏈條。甚而到了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們更接上了運輸?shù)逆湕l。從這層面看,坦洋茶商應該是閩東最早的實業(yè)家。坦洋工夫之所以能遠銷海外,和坦洋茶商對茶貿(mào)的踔厲試水是分不開的。

當然,這36家茶行在福州口岸都有自己的茶棧,專門負責和外商、洋行接洽。

茶棧,茶棧亦稱箱茶幫。茶葉運往福州后,箱茶(紅茶)即放在茶棧出售,茶棧處在采制商(內(nèi)地茶莊)與出口洋行之間,專事介紹輸出貿(mào)易,從中抽取傭金。此外茶棧常貸款給茶商,利率為一分六厘半,茶棧本身資本也不雄厚,多轉(zhuǎn)向福州錢莊告貸,定期還款,謂之期票,以一分或一分二厘為利率,利率相差,即茶棧之利益。

茶棧品茶室

福安茶商在福州口岸的茶棧還運用了記賬的營銷手段。

當時,在上海和漢口購茶都要付現(xiàn)款,其中在上海購進茶葉每包過磅后第二天就得付款。而在福州,包括福安茶商開設的茶棧,貨款是可以記帳,茶商還允許有大筆結(jié)欠,可拖延幾個月甚至跨季節(jié)付款。年成好時,這些欠款得以清償;年成不好時,就轉(zhuǎn)到下一年支付。有的不需要貸款的商行,還利用匯率進行投機,即在匯率高時按市價賒購茶葉,到發(fā)貨量下降以致匯價出現(xiàn)下跌時再付款,從而使他們能夠獲得一筆額外的財富。靈活的金融運營方式,令福州口岸超越上海、漢口兩大茶港,成為當時中國茶葉出口的第一大貿(mào)易港。

而這種記賬的營銷手段卻是以誠信為根本,更是福安坦洋工夫異軍突起的重要推手。

清朝后期,福安茶商“旭哥”開設了“旭記茶行”,平時靠收購茶農(nóng)的茶葉后,與別人“拼件”雇船或跟“順風船”運到福州販賣。據(jù)說有一次,旭哥運三十袋茶葉到福州茶行,其中10袋為精茶,20袋為統(tǒng)貨。帳房先生開出銀票后,旭哥也沒細看。當夜,旭哥回客棧,掏出銀票認真一看,帳房先生將三十袋不同等級的茶葉記反了,變成了精茶20袋和統(tǒng)茶10袋,要知道,精茶和統(tǒng)茶的差價是很大的,這讓旭哥一夜翻來覆去沒睡好。第二天黎明,旭哥就懷揣銀票,直奔茶行,向老板道明緣由。茶行老板頓生信任,當即交待店伙計:以后旭哥送來的茶葉,其等級和重量,一律就按旭哥自己的帳單計算,免檢入庫。從此,旭哥茶行因為誠信而在福州茶商界揚名,生意也如旭日東升!

這些茶棧還吸收了西方經(jīng)營方式。茶棧里專設評茶室,所有盛茶的玻璃瓶上都有編號,茶客可以聞香氣,辨茶色,挑出心儀茶品,據(jù)編號點茶。坦洋茶香之所以綿綿不絕,與其順應中外交流是分不開的。

隨著出口茶貿(mào)的興隆,報關業(yè)也愈加發(fā)達。最興旺時,倉山區(qū)有六十多家報關行。開關后僅僅兩年,1863至1864年的茶葉旺季,由閩海關出口到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茶葉總計達到5800萬磅。再過12年,到1886年,閩海關出口茶葉達到45000噸。其中一半出口英倫。六年后,俄羅斯茶商就直接在泛船浦開辦阜昌茶廠,福州和漢口成為中國最早機械制茶的城市。

那么,以坦洋工夫領銜的北路茶是如何乘風破浪到達英倫呢?

金秋時節(jié),泰晤士河口何時出現(xiàn)來自中國的茶船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社會關心的話題。從19世紀的50年代開始,為了更快地將茶葉從福州運到英國,倫敦茶店的貨主們便重金懸賞,看哪艘運茶船首先到達泰晤士港,于是從中國到英國的萬里海上茶路上,就出現(xiàn)了運茶船之間爭奪錦標的競速比賽。

1866年5月,一共有16艘裝滿閩紅的英國運茶船停泊在羅星塔下,等待著5月末開始的西南季風,以便開始運茶船的競速比賽。

運茶船“愛麗兒”號模型,英國格林威治博物館藏

5月28日17時,第一艘運茶船“愛麗兒”(Ariel,鐵脅木殼船)攜帶550余噸閩紅茶,沐浴著晚霞,沿著波光如綢的閩江緩緩而行,經(jīng)閩安江峽,過五虎門。一進入公海,“愛麗兒”便鼓起風帆,向著萬里之外的倫敦飛剪而行,也揭開了運茶船競速比賽的序幕。

這些運茶船的航跡便被現(xiàn)代人稱為中國海上茶葉之路:全程超過22500公里,從羅星塔出發(fā),經(jīng)臺灣海峽進入南中國海,穿過爪哇島附近的巽他海峽,橫跨印度洋,再繞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好望角,駛?cè)氪笪餮螅詈髲挠⒓{轉(zhuǎn)入泰晤士河,到達目的地倫敦。這條航路雖然一路驚濤駭浪,是人類航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航程,但也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一葦貫通的黃金通道。

但關于茶葉出口貿(mào)易,并不僅僅是牧歌式的詩與遠方。

坦洋茶也和其他閩紅一樣,常常在茶葉中加入少量茶末,可以使茶葉在海上長時間運輸過程中能夠保持一定的香味。

但閩茶商在出口茶中摻雜大量茶末,從而引起洋行反感,為此抑價,雙方打起價格戰(zhàn),常常也是硝煙四起。

1876年《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北嶺茶和板洋茶價格與上年差不多,但質(zhì)量差于往年……繼則有一些極品板洋茶和一些普通茶葉啟運倫敦,價目不明?!薄氨灸甑牟栀|(zhì)很差,除第一批茶葉,包括板洋茶在內(nèi)的某些數(shù)量外,質(zhì)量低劣,摻有大量茶末,這已成為老規(guī)矩?!?/p>

板洋(坦洋)茶一開始,就充當了福州口岸輸出茶葉中最重要的角色,有“極品板洋茶”和“普通(板洋)茶”之分別。但是普通板洋茶是歐洲普通市民的飲品,價格低,市場廣闊,需求量特別大,所以價格反而穩(wěn)定。但板洋茶實際上是一個“聯(lián)合品牌”,因為集中了福安、壽寧、周寧、柘榮、寧德等地生產(chǎn)的眾多工夫紅茶茶源,來源廣泛復雜,改造起來也就特別不容易,所以不時有關于板洋茶質(zhì)量的差評。

茶商弄虛作假,嚴重影響到了外銷茶葉的質(zhì)量,并進而導致了出口量的下降及茶葉貿(mào)易的衰退,并為印度、錫蘭等國茶葉排斥福州茶葉市場提供了口實和機會。

這樣的貿(mào)易戰(zhàn)年年開撕,常常令華商與洋商兩敗俱傷。據(jù)1866-1908年福州海關貿(mào)易報告和英國領事商務報告中對中、外茶商經(jīng)營狀況統(tǒng)計,在20個有關華商的記錄中,獲利者有6個年份,損失者有14個年份;洋商亦有20個記錄,獲利者僅4個年份,損失卻有16個年份。

19世紀70年代,英商退出漢口茶市,轉(zhuǎn)而發(fā)展印度、錫蘭等地的殖民地茶業(yè),在國際市場上排擠中國茶。至1902年,中國茶出口萎縮到占世界茶葉市場總量的6.5%。與中歐貿(mào)易聯(lián)系疏遠相對應的,是中俄貿(mào)易聯(lián)系的加強。1880—1914年間,中國輸往俄國的茶葉增加了近兩倍,占中國全部出口茶葉的一半以上,中國茶業(yè)對俄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

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坦洋工夫更因為繁重的關稅和運輸費用,也被迫收縮國際市場。

1899年,三都澳福海關的設立,再次為坦洋工夫東山再起創(chuàng)造了戰(zhàn)略機遇期。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茶品質(zhì)的挑戰(zhàn),全省第一家地方性茶業(yè)研究機構(gòu)——福安茶業(yè)研究會成立,專事改進茶品質(zhì)的研究。

1905年,西伯利亞大鐵路全線貫通。精明坦洋茶商再次搶占了商機。1908年,俄羅斯茶商第一次大批采購坦洋工夫紅茶,開啟了坦洋茶進入俄國市場的歷程。坦洋茶從福州口岸海運到大連或符拉迪沃斯托克,再經(jīng)西伯利亞鐵路運輸?shù)蕉韲蜌W洲。

1915年2月20日12時,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舊金山市,一場全球大派對在這里舉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盛大開幕,美國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到會致辭,副總統(tǒng)托馬斯·馬歇爾和前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前來助興。當天有超過20萬人參觀展館。中國政府仿照宮廷建筑風格搭建了中華政府館,亭臺樓閣,雕梁畫棟,飛檐拱壁的“中國風”吸引了8萬之眾參觀。

1866年運茶船大賽航路示意

主辦國美國從各參賽國中聘請了500名審查員組成這次大賽的評委會。中國由于展品最多,獲得了16個席位。審查分為三步,第一步為分類審查,將參賽品分細類,如絲、茶、油、麻等各為一類。第二步為分部審查,將參賽品分大部,如工藝部、教育部、食品部等。最后為高等審查,由分類、分部審查長會同各參賽國賽會委員會代表組成專門審查組,對某參賽品提出申請的得獎說明,進行評定,再由最高審查長派專員復勘,確定是否給予各等獎章。

由福建實業(yè)廳選送的福安商會茶(坦洋工夫茶)參加茶葉類展賽,這其實也是對坦洋工夫茶品質(zhì)的嚴峻考驗。在賽會上,印度的紅茶和日本的綠茶因由機器制造,色香具佳,規(guī)格整齊,幾乎奪去中國市場。

最后根據(jù)《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要覽》記載:“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茶葉獲得金牌獎章共21個,分別是江蘇江寧陳雨耕雨前茶;上海茶葉會館三星牌紅茶;上海茶葉協(xié)會祁門紅茶;福建福安商會茶……”

折桂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坦洋工夫幾乎可以說是茶界的黃袍披身,一洗之前的“茶末”之恥,確立了民族品牌的王者之尊。但一戰(zhàn)恰此時如火如荼,坦洋工夫折桂之后潛在的市場空間恰被硝煙戰(zhàn)火彌漫。到1921年,跌倒谷底,根據(jù)當年三都澳福海關統(tǒng)計,全年僅出口茶葉4622擔,不及1915年的6.4%。

到1922年,歐洲逐漸從戰(zhàn)后的重建中恢復了元氣。生靈涂炭的世界被舌尖上的世界替代。紅茶,再次成為東西方文明邂逅的“紅顏知己”。閩東茶葉,尤其是坦洋工夫茶也隨之迎來了黃金蜜月期。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坦洋茶商胡兆江后人印刷了茶行防偽標志原件(每一箱出口茶葉箱內(nèi)均附上一張“防偽標志”,隨茶同行)。這張“防偽標志”的最上端是以大字體中文正楷寫著“勝大來茶公司”,隨后以英文寫著“中國茶是最好的茶”“我要采最好的茶青,由最好的制茶師傅,做出最好的茶供給你們……”又承諾“我坦洋的茶要從好做到更好,要從更好直到最好?!?/p>

一溪流水香的坦洋,三百年茶路,漂洋過海,去者如逝,敢問路在何方。

坦洋茶人世代都有一個執(zhí)念:我香,故我在!

本文章來源自閩東日報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2023第28屆上海國際茶文化旅游節(jié)指定用茶——福建福安“坦洋工夫”紅茶

2023第28屆上海國際茶文化旅游節(jié)作為上海旅游節(jié)的重要品牌項目,聚焦上海、輻射全國、著眼全球,今年首次以“一場市集、四項評選、全城有茶”作為核心內(nèi)容,聯(lián)結(jié)全國、全城發(fā)動、共建共享,著力將上海城市資源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文旅賦能“大產(chǎn)業(yè)、大民生”的全新范例?;顒訉⒂?月15日-10月4日舉辦,并于9月17日在靜安區(qū)吳江路休閑街舉辦開幕儀式暨茶文化市集。

今年的活動全面創(chuàng)新突破,推出浙江景寧慧明紅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景寧“惠明茶”和福建福安“坦洋工夫”紅茶作為活動的兩款“指定用茶”;聚焦上海對口支援工作,推出“卓瑪泉西藏天然雪山水”作為“指定用水”;聚焦品牌合作,與上海老字號雷允上分別合作“指定用水”——薄荷鹽汽水、“指定茶禮”雷氏匠茶茶固體飲料;與潮流茶館T9Tea推出指定茶禮——午后伯爵冰咖,不斷提升節(jié)慶品牌的海派特色辨識度。


“指定用茶”——

福建福安“坦洋工夫”紅茶

(一)

或臨崖傍水,或在水行舟。

閩東山河的主色調(diào)大都是青綠的,即所謂青山綠水。

福安更是如此,也因為給它的排位是閩頭浙尾,所以最重要的地理標志便是鷲峰山脈,夾雜于太姥山脈與洞宮山脈之間,從北而來,如一個矯健的登山運動員,一路拾階而下,向南奔往春暖花開的大海。而一路依偎著鷲峰山脈的則是長溪,她如窈窕淑女,朝霧夕嵐,芳顏疊翠,婀娜多姿間,曲流百折如風吹羅帶,經(jīng)賽江,義無反顧地投向三都澳的蔚藍。

一路開疆拓土的長溪兩岸便是狹長的谷地,社口的坦洋便在其上游的沖刷中,成就了一塊如板一般坦坦平平的溪坂,民間俗稱:板洋。早期有可能產(chǎn)竹子,又稱:竹坂里。又因村后山多桂花樹,香飄四溢,也稱:桂香山?!疤寡蟆钡恼酱迕麆t出現(xiàn)在1762年官修的《福寧府志》。

一抹秋陽把這條流經(jīng)的坦洋溪照得透綠。

農(nóng)耕時代,水運便是高速公路。那時,長溪水系溪河密布,皆可行船,沿溪村莊都有碼頭。坦洋的碼頭就在真武亭橋下,雖然現(xiàn)在已是水平面下降,只象征性系泊著一艘烏篷船,但在那時卻是可以駛著1噸左右的小溪船,裝載著貨物,從坦洋碼頭出發(fā),運到社口的溪口村,再沿長溪干流順溪而下,朝發(fā)夕至賽江碼頭,過駁出洋。

南方有嘉木。這樣的青綠山河,必定藏著奇珍異葉。

人類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植物而生存。因為植物,文化和文明誕生了。因此,植物的機遇也是一種文化的機遇。

坦洋也因為一片樹葉的枝繁葉茂而迎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詭異的朝代。農(nóng)民出生的朱元璋不僅是權(quán)術(shù)大師,而且是中國最懂茶的制茶大師。從某種意義來說,沒有他的“廢團改散”與“廢蒸改炒”詔書,或者就沒有了后來的“工夫茶”。

在他執(zhí)政的第四年,第一次將茶貿(mào)與政治掛鉤。

自唐宋以來,茶葉一躍成為國家戰(zhàn)略物資。邊遠的夷族需茶,中原文明缺馬?!氨说貌瓒鴳严蝽槪业民R而壯軍威”茶馬貿(mào)易由此成為中央王朝掌握華夏邊疆地區(qū)的命脈。

1371年,也就是明洪武四年,朱元璋執(zhí)政才四年,他便在戶部設置"茶課司"與"茶馬司",確定以陜西、四川茶葉易番馬,于是在各產(chǎn)茶地設置茶課司,定有課額。明代的茶馬政策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成為"制服西戎之術(shù)"。

也就在這一年的八月,坦洋的桂香山漫山奇香,茶香與桂花香成天作之合,桂香茶由此得名。

而一位叫胡有才的村民在野生叢林中發(fā)現(xiàn)一株神異的古茶樹,它可以從清明一直采到白露,時歷三春,平均畝產(chǎn)鮮葉近七百斤。因為這種茶樹葉大如菜葉,所以當?shù)厝司头Q為“坦洋菜茶”。于是在那年開始,“坦洋菜茶”在這個小村落的溪流兩岸蔓延。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朱元璋體恤民情,認為唐宋制作龍鳳團茶為貢茶,制作程序太過繁雜,費工費財,卻只能喝那么一點點茶,勞民傷財,于是下詔罷造團茶,改革制茶技藝。

那時,朱元璋的兒子朱權(quán)也是個品茶大家,他助力父皇推廣制茶新工藝:“廢團改散”與“廢蒸改炒”,即把團茶變成散茶,把蒸青法改為炒青法。以烘焙團揉方式制茶;而在泡法與茶具上,喝茶的工具從碗變成杯,熱水沖進茶壺里,茶葉在壺中閃展騰挪,葉瓣的舒展,叫醒了白灼似的茶之原味。

唐宋時期的“煎茶”“煮茶”和“點茶”的飲法在明代褪去了繁花似錦,散葉茶回歸質(zhì)樸,撮泡法亦日漸流行,而“工夫茶”便以撮泡法為主,也因此成就了“工夫茶”在明清走向鼎盛。

撮泡法成為主流,身在中國南方的坦洋菜茶也迎來了升級版的新貴。

從地圖上看,12.4萬平方公里的東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綠的茶葉。茶之于閩粵也如這片嫩綠的茶葉一樣,已是葉脈相連。

北宋的時候,在閩粵交界處,有個地方叫饒平,潮州人非常喜愛福建武夷的烏龍茶,因此閩粵茶商便在此交易。交易時,彼此用小盅來品茶鑒定制茶之工夫、泡飲之工夫,“工夫茶”一說就在這地方叫開了。因此,工夫茶在北宋源于閩粵是個大概率的說法。

關于工夫茶的緣起,有閩粵之爭,但較為完整的說法應該是:源于福建,盛行于閩南、廣東潮州和臺灣乃至東南亞一帶,并由此形成閩式、潮式和臺式三大派系。

福安坦洋工夫雖算是后起之秀,但福安茶史其實也大部和中國茶史同頻共振。

茶葉在商周時期,由于限量生產(chǎn),還屬于貴族的享受。到了兩晉北朝,茶才開始以文化的面貌出現(xiàn)在文人雅士的聚會中。只有到了隋唐,茶葉在四川大規(guī)模種植,茶不再是顯族的獨有,而進入尋常百姓家。

無獨有偶,1972年,在福安一個叫溪北的小村挖掘出一個墓葬,券頂磚上刻有“大業(yè)三年”字樣,也就是隋煬帝執(zhí)政第三年。在出土的隨葬品中有3件青釉茶托杯。福安有1400年的飲茶史就這樣坐實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隋煬帝為了打通西域,派出裴矩為黃門侍郎,常住張掖,主持與西域的聯(lián)系,兼管與西方各國的通商往來,而裴矩撰寫的《西域圖記》三卷,記載著以敦煌為總出發(fā)點,到地中海的三條大道,其中的中道和南道正是到達伊朗、羅馬等西亞、歐洲各國。這便是后來的絲綢之路。到了唐代,茶葉與絲綢、陶瓷一并成為絲綢之路的主角,一路高歌,經(jīng)由阿拉伯人到達西歐,以及借由蒙古人到達俄國。

在中國歷史上,唐宋人的文化品位、生活質(zhì)量恐怕是世界地標。像喝茶,也非常精細繁復。

到了唐朝,喝茶以烹煮為主,以蒸青方式處理茶葉,烘焙碾碎,研磨后篩濾成粉狀,放進容器里保存,然后煮水放進鹽巴、生姜調(diào)味去苦味。

唐時的福安人則將飲茶叫為“食茶”。那時,福安的茶品也即為蒸青餅茶和蒸青緊壓團茶。所謂的餅茶和團茶,即是將茶葉碾成細末,加上油膏、米粉制成。要喝的時候,和著蔥、姜、橘皮、薄荷、棗及鹽等調(diào)料,再烹煎食用或湯飲,故有“食茶”一說。

宋代人的煮茶比唐人的煎茶更加講究。唐人該有的工序一樣都不少,還多加好幾道工序。他們將茶葉壓縮制成團,然后再取下茶葉烘焙磨粉,將茶葉研磨的更細致。唐人多把茶葉加入水中煎服,而宋以后則燒開水后再注入茶葉。北宋貢茶“龍鳳團茶”更是裝飾極致,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的紋飾則是用純金鏤刻而成。

1986年,在蘇陽村先后出土了兩塊專供斗茶用的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殘片??梢韵胍?,那時的福安人也有了點茶、斗茶?!捌呦?,乞巧。是日俗以桃仁、米糕點茶”(明萬歷《福安縣志》)。

到了元明時,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統(tǒng)治者與中原農(nóng)民出身的朱元璋都不喜歡這種過于精細委婉的茶文化。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沒有能力和時間品賞。他們更喜歡的是新工藝制作的條形散茶。于是,散茶漸漸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元時福安,也出現(xiàn)了沖泡茶,茶香也隨之在里巷漫溢。這一簡單直接粗暴的飲法改革,激發(fā)了民間對茶葉的大量需求,種植面積隨之蔓延,依山傍海、山河青綠,鷲峰山脈、長溪兩岸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更是成了東方神葉的種植天堂。

到了明萬歷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08年,按謝肇淛游歷閩東后所著《長溪瑣語》所記:環(huán)長溪百里,諸山皆產(chǎn)茗,山丁僧俗半衣食焉。隨著量的增加,福安的茶質(zhì)也得到提升,得到朝廷的垂青,福安的貢茶時代來了。公元1522年至1566年期間,明嘉靖版《福寧州志》記載:福安縣常貢芽茶67斤8兩,葉茶50斤9兩。

一個地方產(chǎn)業(yè)的興起必定是和它的經(jīng)濟基礎相關聯(lián)。

經(jīng)過康熙、雍正兩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到乾隆接手時,康乾盛世達到了真正的頂峰。人民安居樂業(yè),人口達到1.5億。國庫存銀從乾隆即位之初的3453萬兩,到乾隆三十九年則增長到了7390萬兩。但這期間,歐洲已經(jīng)開始工業(yè)革命,而大清王朝的財政收入依然靠農(nóng)業(yè)和手工制造業(yè)。茶葉的貢獻更是大宗。

康乾盛世也外溢到了南方黃金海岸。清乾隆中期,福安的商業(yè)經(jīng)濟隨之起舞。不僅商貿(mào)市鎮(zhèn)在長溪兩岸星羅棋布,而且水運碼頭鎮(zhèn)鎮(zhèn)不缺。隨著水運交通的崛起,早期的商幫也應運而生。他們在各市鎮(zhèn)碼頭將土特產(chǎn)品裝上船舶,出白馬門,或北上溫州、寧波,或南下省城福州。他們用轉(zhuǎn)手的差價利潤再采購家鄉(xiāng)所需。福安會館也在福州占有一席之地。商人、商船、商幫與會館,一條成熟的茶貿(mào)流通鏈已然形成,實為坦洋工夫的后繼勃發(fā)歷練了一支見多識廣、人脈通達的營銷團隊。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后,英國人捷足先登,于1644年將福建茶葉運到英國。英國政府為了保證國內(nèi)有一定量茶葉庫存,便令東印度公司在廈門設立商務處,組織閩茶運回英國??滴醵?1684年)海禁開放后,茶葉輸出逐漸增多,促進各地開荒種茶,茶葉生產(chǎn)得到快速發(fā)展,手腳勤快的福安坦洋人也趕上了開荒種茶的熱潮。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規(guī)定“遍瑜香船,嗣后口岸決定于廣州”,同時還規(guī)定茶葉出口只能茶商行代辦,禁止民間交易。由于福安水路可通達廣州,茶葉運銷對遠銷有利。頭腦靈活的坦洋人,紛紛改開荒種茶為試制新茶,開設茶莊,做起茶行的生意。他們以“坦洋菜茶”為原料,細制桂香茶,打開國內(nèi)外市場。

1850年正月丙午日,道光皇帝去世,他的第四個孩子愛新覺羅·奕寧繼位,第二年即1851年改年號咸豐。

在這一年,中國的茶界發(fā)生了兩件大事。

這一年,英國倫敦舉辦首屆世博會——倫敦世博會,長期在江浙滬經(jīng)營茶葉、絲綢的廣東籍商人徐榮村寄出12包“湖絲”參加展覽,經(jīng)博覽會評定,公推為第一名。維多利亞女王賜金、銀獎牌各一面,并賜贈“翼飛洋人”執(zhí)照一份,允許“湖絲”進入英國市場。這是中國產(chǎn)品首次在世界博覽會上取得金獎,1853年之前,中國茶出口的茶葉主要是紅茶和綠茶,并由廣州口岸輸出,廣州茶商控制了閩茶貿(mào)易。因此,由廣州茶商帶到這屆世博會亮相的白毫茶、工夫茶和烏龍茶實為出自武夷山?!队鴤惗氐谝粚檬澜绮┯[會評獎委員會報告書》如此記載:“中國茶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品種齊全,品質(zhì)卓越,含有罕見的和昂貴的成分,還具有不小的科學研究價值……展出的各種品種的白毫茶,有一些能賣到50先令一包……工夫茶或?qū)庩柌柚饕隹诘矫乐奘袌?。烏龍茶在加爾各答(印度城市)是最好的飲料?!?/p>

這一年,“茶葉間諜”英國人羅伯塔·福瓊從武夷山桐木關帶走23982株茶樹苗、17000粒茶樹發(fā)芽種子、1000多件制茶工具和8位中國茶師,通過海運從福州、廣州、香港到達印度加爾各答,這才有了后來中國紅茶的強勁對手:印度、斯里蘭卡紅茶產(chǎn)業(yè)。在此之前,全世界的茶葉生產(chǎn)幾乎都是中國壟斷,而茶種與制茶技術(shù)也是常年封鎖,不準出口。此后,英殖民地印度成功培育出茶葉,羅伯塔·福瓊開始污蔑中國茶有毒添加,中國茶在國際市場走向衰弱。

1851年,對中國茶界來說是個喜憂參半的年份,但對坦洋菜茶來說卻是開天辟地的好年份。

明洪武四年(1371年),當?shù)夭柁r(nóng)將在野生叢林中發(fā)現(xiàn)的那株神異的古茶樹母本原株移到家園中,經(jīng)悉心培育分離選育出有性群體小葉種,即“坦洋菜茶”。在一般條件下,“坦洋菜茶”三月中下旬萌芽,四月上旬開始采摘,全年生長期220天,枝繁葉茂萌發(fā)四至五輪次。易栽培好管理的栽培特點令福安茶鄉(xiāng)遍蒔小葉種菜茶。制工夫紅茶,條索緊結(jié)細秀,色澤烏潤,香氣清高鮮爽,滋味醇和甘甜,是制坦洋工夫的主要原料。

有了坦洋菜茶的好胚子,那么,坦洋工夫的創(chuàng)制與崛起也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關于它的創(chuàng)制有兩個版本:

一說是清朝乾隆版。

坦洋早期的茶商有胡姓、施姓、王姓、吳姓和郭姓等,他們將細制的桂香茶通過水運通達廣州,銷往海外市場。期間,胡氏家族不僅在明末清初趕上了開荒潮,在坦洋周邊開辟了許多茶園,而且研制新茶,開設茶莊,做起了通過海運到廣州的茶葉生意。有一年,胡氏第四代——胡福四(1722—1791)在前往廣東探親途中發(fā)生了意外,與他同船的人都淹死了,胡福四死里逃生,遇一過往船只搭救,這船的主人是一對母女,恰巧是廣東某英商洋行買辦的眷屬。買辦得知胡福四來自茶鄉(xiāng),便告訴他英國人喜歡喝紅茶,或許是為了下一步的合作,買辦把發(fā)酵紅茶、加工紅茶的技術(shù)教授給了他,并囑咐他返鄉(xiāng)后如果能做得出來,便可運抵廣州,由其洋行銷往英倫。胡福四回村后,立即以本村的“菜茶”為原料,將買辦教他的紅茶制作技術(shù)反復改進,終于制造出一種風味獨特的紅茶,因為其制作工藝繁雜,要花時間、見工夫,他便把它命名為“坦洋工夫”。

另一說便是1851年的清咸豐版。

這一年,也是胡氏茶商外出,在一客棧遇見一位建寧茶客身患痢疾。

胡姓茶商便以坦洋茶,加生姜、紅糖泡沖為藥,叫那人服下,即康復。

感激之余,建寧茶客即與胡氏結(jié)拜為兄弟,并傳他來自崇安桐木關的“正山小種”的自然萎凋、手工揉捻、室內(nèi)發(fā)酵、炭火烘焙等制作技藝。后胡氏以坦洋菜茶為原料,制作工藝如法炮制,更有所創(chuàng)新。更因頗費工夫,胡氏有感而發(fā),稱之為“坦洋工夫茶”,其產(chǎn)制的茶莊便是后來赫赫有名的“萬興隆”茶莊。

這一說法,我們在陳宗懋教授主編的《中國茶經(jīng)》得到了佐證:“產(chǎn)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桐木關的小種紅茶稱‘正山小種’”;而“外山小種”指的是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縣及江西鉛山等地所產(chǎn)的仿制正山小種品質(zhì)的紅茶,或稱“人工小種”。


就這樣,以坦洋菜茶鮮味做原料生產(chǎn)出來坦洋紅茶,在萬興隆茶莊的包裝下,最早以茶標“坦洋工夫”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余個國家與地區(qū),年創(chuàng)收外匯茶銀百余萬元。而它特有的鮮紅呈金邊的湯色,則開啟了一段閩紅的傳奇。

一時間,坦洋商賈滿鎮(zhèn),而茶船則遍于長溪,一溪流水香。

(二)

每年二月初二,“土地?!眲傔^,手腳利索的吳庭元便乘船從坦洋出發(fā),趕往設在福州蒼霞洲的“元記茶?!?,向老客戶收取茶銀定金。等到當年的春末秋后,再給客商發(fā)去一船船“坦洋工夫”茶。

那時,銀元是用桶裝的,每千塊銀元裝一桶。幾十擔茶銀用船運送,進入黃崎港后,沿長溪逆流而上,直達社口的溪口碼頭,再雇挑夫從陸路挑回坦洋。那時,坦洋有民謠唱著:銀桶比冬下的番薯擔還多。

吳庭元將收取的茶銀第一次運回時,一隊挑夫挑著銀元桶,穿過熱鬧的坦洋街,迎著的都是一張張喜悅的笑臉,聞著的都是“吱呀”的扁擔聲與“嘖噴”的稱贊聲。而在吳家大宅里,吳庭元的老母親看到那一桶桶白花花的銀元,還以為兒子當了劫匪,心都要跳沒了。

銀元多了,自然招來匪患。坦洋街有70多家財主。為了保坦洋平安,豐泰隆茶行老板、武舉人施光凌獲福安知縣特許籌辦團練。施光凌身先士卒,多次擊潰山寇。清末民初,到了吳庭元繼承祖業(yè)時,社會更是動蕩,吳庭元等茶行老板便組織村民自衛(wèi),筑起一道十余里的城墻,每道柵欄門都建有四方形的炮樓,12座炮樓環(huán)繞坦洋周圍。武裝自衛(wèi)隊最多時有360多人?!疤寡蠊し颉钡氖紕?chuàng)家族——胡氏家族,經(jīng)營著25家茶行,是坦洋開設茶莊最多的家族,因此,殷實的茶資和顯赫的茶界大佬地位,令胡氏在安全保障上更是耗資巨大:胡氏大院高墻連接著兩座炮樓,防護門、彈藥庫、糧倉和秘密水井樣樣俱全,易守難攻。

1903年,“坦洋工夫”正火。接下父親吳步云、叔父吳步升的茶葉生意,吳庭元打出一連串的“組合拳”:在坦洋開起了“元記茶行”商號;在福州開設茶棧,掛英國人的牌照,專接老外的生意;在香港注冊“元記”商標,用自己頭像做LOGO,凡“元記茶行”茶品都會貼上中英文“元記”商標。這樣的營銷手段,發(fā)生在1907年,開了福建省茶界之先河,放到現(xiàn)在也不落后。

吳庭元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那是因為他在坦洋街上擁有鋪面36間,伙計百余人,茶山4座,精制茶廠1家,揀茶工、制茶師傅兩三百人,年產(chǎn)精制“坦洋工夫”2000余件、200多噸,遠銷英國、俄國等地。

接下祖業(yè)的那一年,吳庭元才20歲。少年得志,便成為閩茶界之巨商。

從1851年坦洋人創(chuàng)制紅茶開始,到1899年清政府在三都澳設立福海關,三都澳便成為閩東茶區(qū)天然的航運中心。從賽岐港啟運的茶葉不再走飛鸞嶺官道,而是到三都澳過駁,經(jīng)過6個多小時的航程,直達福州口岸,再出口歐洲。

早期,福建茶區(qū)產(chǎn)的茶都是貢茶,衙門不發(fā)茶引(指運銷執(zhí)照),不許外銷。但外地茶商可以到福建茶區(qū)購茶。后來,中國與各國通商,但清政府禁止茶葉從海路出口,閩茶只能水陸兼程,運入江西,再輾轉(zhuǎn)廣東,由廣州十三行進行收購,再轉(zhuǎn)口出洋。行程1450多公里,耗時近2個月,其運輸成本與苦累可想而知。

1899年,福海關的設立,閩東茶葉到福州比到廣州的貨價至少可以下降25%,運輸時間也大為縮短,這令“坦洋工夫”出口銷量倍增。隨著財富水漲船高,茶區(qū)家族興旺,茶商南來北往,坦洋茶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那時的坦洋茶街上,最靚麗的是茶商家的女孩。穿著旗袍與時裝,打扮時尚不亞于大都會。她們自信款款地走在坦洋茶街上,引來各地茶商回頭追光。長達一華里的茶街有茶行36家,主人大多為本地人,也有外地的茶商。僅雇工就有3000多人。外姓的大量遷入,人口猛增,市井興隆。

坦洋茶行規(guī)模最大的也是元記茶行。后面依次是宜記茶行、福奎茶行、冠新春茶行、裕大豐茶行等。茶行都是臨街的鋪面,房內(nèi)有寬敞的天井、廳堂和兩邊廂房,樓層或二、三層,也有四層的,底層專收購茶葉,二層為精制茶作坊,三層做倉庫,四層則是雇工宿舍。一律的通間木結(jié)構(gòu),三面三合土墻,一面店門板。為防賊(火),門皆包鐵皮,內(nèi)襯巴掌大的竹葉。

與茶街一溪之隔的商業(yè)街,140余家酒肆、飯館、客棧、布店、魚貨、藥鋪、京雜比鄰相肩,媽祖廟、真武橋、戲臺點綴其間。福安稅務局,當時叫“厘金局”,設在坦洋也是自然在理。

就在吳庭元擔任福安縣商會會長期間,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和貴州茅臺同獲金牌獎章。消息傳到坦洋小村,猶如投下震蕩彈,瞬間又將坦洋蝶變?yōu)橹苓叢鑵^(qū)巨大的虹吸平臺。這一年,經(jīng)三都澳出口的紅茶比1912年增加了43%。


因此,每到茶季,政和、壽寧、周寧和泰順的茶商連夜把毛青茶裝在布袋里,再雇挑夫透夜挑到坦洋,制成工夫紅茶。那時的挑夫為了趕夜路,都要跋山涉水,憑著一雙鐵腳板,每人備一盞蠟燭燈籠裝在長竹蔑一端,照著前方起起伏伏的夜路,另一端則別在挑夫后背固定著。一到茶葉旺季,坦洋周邊茶區(qū)的山間小路,常有火龍在崎嶇山間蜿延,往坦洋方向趕路。第二天早上,坦洋茶街便迎來各個茶區(qū)的挑夫長隊,滿街的“吱呀”聲,滿街的茶青香。

吳庭元的“元記茶行”便也寄托著茶區(qū)茶農(nóng)的希望。男人們除了下田種地,就是到“元記茶行”等茶行打工,而女人們就是在茶行當揀茶工,實實在在賺些銀元過日子。在茶季最繁忙的季節(jié),“元記茶行”還會雇外地人幫工。村里住不下了,這些外地人就在村旁的山腳搭起草寮棲居。到最高峰時,“元記茶行”年雇工百余人,揀茶工二百多人,年產(chǎn)精制“坦洋工夫”干茶2000多擔,利潤5萬銀兩。每年發(fā)放“茶銀”時,“元記茶行”則需要七十多人挑著140多桶(每桶裝1000塊銀元)銀元,從坦洋挑到產(chǎn)茶基地嶺下村,發(fā)給當?shù)夭柁r(nóng)。

采茶、揀茶、制茶,各個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雇的工人多了,便需要小額銀幣支付,但當時小額銀幣流通量不足,吳庭元等茶商便開始各自發(fā)行小額“茶銀票”,用于支付雇工的工資?,F(xiàn)存最能體現(xiàn)專為支付揀茶工發(fā)行的“茶銀票”是坦洋“振泰興”茶行發(fā)行的“茶銀票”:票面為橫版印刷,“茶銀票”正中間為一閩東古民居依山而建,疑似“振泰興”茶行全景。左右兩邊豎直印“壹角”,錢幣上方為坦洋“振泰興”字號名稱,中間下方橫書:民國二十二年印,底部注:整拾角換通用大洋壹元,各豎印“揀工”“暫用”二字,證實當時“振泰興”茶行發(fā)行“茶銀票”只為支付工人小額工資。

有了銀元,吳庭元便在臨街的茶行后蓋起了五座連環(huán)大厝: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和五仙堂,每座“仙堂”都有六間堂屋和八間廂房,雕欄玉砌,寬敞的天井、大廳、回廊、魚池、花壇氣派之至。吳家宅院旁還建起了一棟小洋樓,二層土木建筑,紅漆門窗,半圓彩色玻璃,旋轉(zhuǎn)樓梯,扶手雕花。后院還有橘園,可遠眺坦洋茶山。小洋樓專門接待外商。1910年,有一俄羅斯茶商來考察“元記茶行”,便住在這座洋樓里。

閩東雖然依山臨海,臨海但少有腹地,依山卻溝壑縱橫,因此大多的村莊都選在谷地中臨溪的沖積小平原,地貌是狹長的,往往是臨溪一條街逛到底,沒有縱深。那時的坦洋茶街也是如此,熱鬧,但街道很窄。為了給俄羅斯客商留下好印象,他便以生意很忙為由,躲得遠遠的,并交待家里人要把客人留在家中,好生招待。直到俄羅斯客商要走了,吳庭元才露面陪著他到街道上逛了一圈,還說,這里只是坦洋的小街,你匆忙要走,后面的大街我就不帶你看了。這位俄羅斯茶商不懂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聽得一愣一愣的,反而還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最后,俄羅斯商人和“元記茶行”簽下一筆50噸“坦洋工夫”茶的大單。吳庭元的這一大手筆,在當時的福建茶界也是擲地有聲。

早期,福安坦洋運往福州的茶葉除了全程走水路,還有一條是水陸兼程,“坦洋工夫”茶運到白馬門后,再過駁輪船運到寧德飛鸞碼頭上岸,然后要雇挑夫翻越飛鸞嶺,循官道經(jīng)羅源、連江,到達福州口岸,遠銷歐美等。這條路也是充滿艱辛。在崎嶇的山路上要走上兩三天的路程。吳庭元的父親吳步云熱心公益,為人仗義。不僅出資修通了曉陽往福安城關的咽喉要道嶺頭亭和寧(德)羅(源)交界處的五福亭,而且還與福安茶商一起出資重修飛鸞嶺官道。這一善行基因也傳給了吳庭元。

民國初年,有兩個女人找到設在福州蒼霞洲的“元記茶行”避難。一聽說這兩人是被通緝的革命黨人楊正國的妻女林秀欽、楊云英。吳庭元二話不說,就把他們藏匿起來,還盛情款待。吳庭元的豪氣令楊云英心生戀意,后來和吳庭元結(jié)合,生一女,名:桂珠。1938年2月,其女桂珠成婚,吳庭元以每年三百擔稻谷田租、還有洋樓、花園作為陪嫁。女婿高誠學是當時的福安縣長,又用這些嫁妝在福安溪柄創(chuàng)辦了“歸田農(nóng)場”,也就是現(xiàn)在的寧德市農(nóng)科所。

民國23年(1934年),也就是吳庭元31歲那年,正是“元記茶行”最紅火的時候,鋪面突遭大火,全部被焚。吳庭元連死的心都有了,但他心有不甘,想重建“元記茶行”。他到村里瓦匠家訂購瓦片,而那瓦匠卻和他說:“吳老,這些錢不多,您先拿著,等來年茶銀發(fā)放時再還吧?!?

鄉(xiāng)人對他的信任,這又給了他重振雄風的信心。

終于,擁有12個鋪面的“元記茶行”重建起來了,并以十二生肖逐一標注鋪面門板和茶具。

吳庭元雄心勃勃,但戰(zhàn)爭烽火卻又阻斷了通往東南亞和英倫的海上茶路,“元記茶行”和吳氏家族再度門庭冷落,擁有30多家茶行、各類店鋪140多家的坦洋茶街,也頓別車水馬龍,僅剩11家茶行?!疤寡蠊し颉碑a(chǎn)量由10萬箱降至4萬余箱。

雖然不景氣,“元記茶行”產(chǎn)量也銳減至二三百件,但心氣甚高的吳庭元還是堅持了6年。后來日本人投降,吳庭元把關停了2年的“元記茶行”傳給了兒子吳奇玉。

吳奇玉雖然不付重托,讓“元記茶行”重新開業(yè),最高峰時,也曾生產(chǎn)五六百件“坦洋工夫”紅茶,但已是日暮西山。解放前夕,“元記茶行”香隕人散。

1982年,“元記茶行”第3代傳人吳潤民在社口鎮(zhèn)區(qū)復出,他墾荒山,種茶園,辦茶莊,做綠茶,希圖喚醒吳氏家族的百年茶夢。但一次生意的失敗,卻讓吳潤民退出茶界,只能每年做上幾十斤的“坦洋工夫”紅茶,面上是為了打發(fā)生計,其實他是不想讓祖上傳下來的傳統(tǒng)手工制作“坦洋工夫”技藝在他這一代消逝。

2018年開春,坦洋村里的茶商又多了起來,好的“坦洋工夫”紅茶每公斤能賣到四五千元,這讓吳潤民看到“坦洋工夫”的新希望,心一熱,便收了40歲的侄兒吳高峰做徒弟,還一起合辦了“坦洋工夫”菜茶育苗場,復墾了三四十畝老茶園。

作為村里沿用傳統(tǒng)手工技藝制作“坦洋工夫”的幾位老茶人之一,吳潤民還重操技藝,親手制作了200多公斤“坦洋工夫”紅茶,沒想到銷路還很好。這又讓他重燃“元記茶行”復興之夢。他和族人商量,要將在別人手里使用的“元記茶行”買回來……

現(xiàn)在,“元記茶行”已重回吳氏家族,由吳潤民弟弟的兒子在經(jīng)營,只可惜,吳潤民老人已經(jīng)去世……

茶帶給人繽紛的愉悅,但茶葉的歷史卻充滿著無盡的痛苦與欲罷不能的奮斗。

(三)

這是一段一百四十一年前的文字記錄,最真實還原了福建茶區(qū)的茶季,那些挑夫在古官道上長途跋涉的辛苦——

“這個地方在福州北部的北嶺,走半天就可以到。坐兩小時的轎子到山下,再沿著陡峭,但鋪得很好的花崗石板的山路拾階而上,直到2000英尺左右的高度。清晨5點即可看到三四個苦力結(jié)幫成伙地下山,每個人都挑著兩個大布袋裝著的茶葉,約有120斤重。天越亮,人數(shù)越多,形成了一條綿延不斷的人流,蜿蜒通向港口。許多大樹參天的地點擠滿了吃飯、睡覺的苦力,小路上都是竹扁擔和茶包。這苦力不全都是從北嶺來的,因為這條路通遠方各產(chǎn)茶區(qū)。這些苦力要在崎嶇的山間小道上走二、三天,在5、6、7月份間,這里喧嘩吵鬧,充滿了生機?!?

這一段文字寫于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七年)間,作者是閩海關稅務司愛格爾。那年的茶季尤其的旺,經(jīng)閩海關出口的茶葉達663000擔。閩海關已然超越上海、漢口,成為當時中國茶葉出口的第一大貿(mào)易港。春風得意的愛格爾到福州北嶺茶區(qū)視察,那筆調(diào)也是輕松,內(nèi)心的喜悅也躍然紙上。

泛船埔天主教堂

至民國時期,福建茶區(qū)東西南北四路是以福州為中心劃分的,北路茶區(qū)基本等同于今天的閩東地區(qū);西路茶區(qū)就是閩北地區(qū);南路茶區(qū)以安溪為中心,涵蓋了今天的閩南閩西區(qū)域;福州掌領東路茶區(qū)。

福州北嶺是當時福建北路茶運的主要通道。也正是這一年,福安一縣茶葉出口42000擔,產(chǎn)值100萬大洋,創(chuàng)下歷史記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也是由此進入福州港。

這段文字被愛格爾記錄在了《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因此,把《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當做福建茶史來讀也未嘗不可。

那么,在《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中,我們可以依稀聞到“坦洋工夫”的余香嗎?

有的——

1856年(清同治四年),《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首次提及福寧府生產(chǎn)紅茶和銀針白毫。

1875年(清光緒元年),《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最早提及坦洋紅茶的官方記載:“板洋紅茶比初期也提價3兩”。

而正式出現(xiàn)“坦洋茶葉”提法的是1883年的《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特別應當提一下兩個最重要地區(qū),坦洋和邵武的茶葉。坦洋茶葉火候不到……”但隨后的大多數(shù)年份,《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還是以“板洋茶”相稱。

坦洋工夫首創(chuàng)于1851年,其實也是正當時。在此之前,福州口岸雖然開放,但清政府仍禁止閩茶從海路出口。曾任福州的英國領事衛(wèi)京生在《福州開辟為通商口岸早期情況》中回憶說:“1852年叛亂分子(太平軍)蹂躪江西全省,使該省境內(nèi)一切貿(mào)易和交通等活動陷于中斷,結(jié)果使原來通過江西陸運到廣州出售,再由廣州運去歐洲的福建茶葉,那一年竟無法運到廣州市場……福州這時已成和各產(chǎn)茶區(qū)維持交通的唯一口岸”。

福州港舊照

英國人是率先到達福州的。1844年,英國人駐福州領事到達福州,開設了第一家領事館。英國人堅持要開放福州,但清政府認為已經(jīng)開放了廈門港,沒必要再開放福州。清政府為此和英國人展開了近十年的拉鋸戰(zhàn)。太平軍的侵入,茶葉的大量囤積,迫使清政府最后同意開埠福州。但開放后的商機卻被精明的美國商人搶了先機。

這時,美國第二個在福州設立了領事館,美國旗昌洋行也瞧準了商機,派員攜款到武夷茶區(qū)大量收購茶葉,然后包租船運到福州口岸出洋,至此,福州口岸不準出口茶葉的禁令被打破。1854年,清政府開放茶葉貿(mào)易。到1855年,在福州專事茶葉貿(mào)易的洋行已有五家。

1861年,閩海關新關正式成立,而閩紅新銳坦洋工夫正借此機會,水陸與水路并進,向著福州口岸進發(fā)。

倉山老街區(qū)圖

走陸路的,一般都是“京莊綠茶”所用的毛茶,挑夫用布袋包扎,每袋五六十斤,袋內(nèi)襯白竹葉防潮,扎緊的袋口加蓋印章,挑到福州后再窨花精制成茉莉花茶,銷往北京地區(qū)。福安坦洋也產(chǎn)綠茶,每年也有幾萬袋的銷量。

走水路的,有兩類。一類是蘇莊紅茶,多是茶梗、茶末等精制紅茶的下腳料制成,每件一二百斤,用篾簍包裝,船運到蘇州,再轉(zhuǎn)華北、蒙古、西藏等地。

另一類就是洋莊紅茶,也就是工夫茶,主要銷往海外市場。這類茶全用木箱包裝,每箱有五十至七十五斤不等。箱內(nèi)套轉(zhuǎn)錫箔紙防潮,再內(nèi)襯扣紙。茶葉轉(zhuǎn)箱后,釘箱、外貼棉紙、加蓋商號、再刷桐油,包裝十分考究。

水是茶的紅顏,更是茶的手足。

福安的長溪水系和蕉城的霍童溪水系是閩東的兩大水系,它們不僅為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資源,也是茶葉運輸?shù)闹匾降?,連同兩大水系出??诘谋姸嗵烊涣几郏矘?gòu)成了得天獨厚的茶葉運輸樞紐,這是其他茶區(qū)無法比擬的。

坦洋下街

坦洋溪上有一種船叫溪船,一噸左右,類似江浙的烏篷船,便是長溪上的“速遞小巴”。每到茶市,坦洋溪上的真武橋便是最繁忙的茶市,來至壽寧武曲的茶農(nóng)挑著茶青到這橋上和坦洋茶行交易,而橋下流水潺潺,便是“速遞小巴”搶生意的好時光。此時,溪船密密麻麻的停滿坦洋溪,等候著茶葉成品的外運。橋上熙熙攘攘,橋下溪船穿梭是透夜的。所以夜晚的真武橋也是熱鬧著。挑夫柱杖的敲地聲和船夫啟運的吆喝聲相交融,此起彼伏。茶市一般時的照明工具是松明燈、煤油燈和竹篾火把。夜幕降臨,真武橋上下徹夜交易或搬運,也是一線如螢火閃動,格外興旺。除了十一、十二月日子清淡,剩余的十個月,坦洋都因茶熱鬧非凡,普通采茶女都能賺得“白銀三百兩”“衣衫三十箱”。

溪船大約能裝載10擔的洋莊紅茶。從真武橋下啟運,二個船夫,前者撐篙,后者操槳,一路順流而下。坦洋到賽岐31海里,賽岐到馬尾98海里。坦洋溪船到賽岐碼頭,朝發(fā)夕至;再過駁大船運往福州口岸,也是一潮可達。

1899年,清政府在三都島設立福海關,生產(chǎn)于閩東北的工夫紅茶都要在三都福海關完稅后,由航行三都至福州之間的輪船公司與各茶幫簽訂裝運合同后,再過駁輪船運往福州口岸出口。1918年,福安實業(yè)家王泰和購買輪船,開辟了三都至福州的航線,從賽岐出發(fā)的北路茶運到三都后即過駁到王泰和的“江門號”輪船,再直抵福州口岸。到了1927年,坦洋茶商胡修誠在賽岐創(chuàng)辦了“裕通輪船公司”“裕泰來茶葉有限公司”。隨后,福安茶商又合資成立了“福壽輪船公司”,實現(xiàn)了用輪船將茶葉從賽岐經(jīng)三都福海關報稅后,不再過駁,而直接運往福州口岸的夢想。

三都港到馬尾的航線距離僅74海里,按當時的普通輪船每小時20至25千米航速計,6個小時即可到達。而武夷山的茶葉沿閩江水系順流而下到福州卻需4天。海運交通的優(yōu)勢令以北路茶逐占先機。雖然三都澳福海關在福建茶葉出口貿(mào)易中,只充當中轉(zhuǎn)港的角色,但1899年至1949年,從三都港中轉(zhuǎn)出口的茶葉占福建出口茶葉的47-60%,甚而占全國茶葉出口的6.422-30.19%卻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福州的茶港設在哪里呢?

最早在倉山的泛船浦、海關埕一帶,后來隨著茶市的欣榮,便漸漸外延到了臺江,在閩江及其周邊水域建了大量簡陋的道頭。但泛船浦一帶始終是茶港的核心區(qū)域。歐美建筑也是翡翠于此。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四日,由洋人介入的閩海關新關在倉前山泛船浦宣告成立。隨后,閩海關稅務司公署在此建了一座兩層的西式辦公樓,這地方因此被稱為“海關埕”。閩海關也隨之成立了“閩海關俱樂部”。怡和洋行大樓更是矗立在海關邊。許多洋行也趨之若鶩。隨著洋人和華人員工暴增,倉庫、驗貨廠、碼頭、員工樓房也是雨后春筍,密布泛船浦。

每到茶季,泛船浦人潮如蟻,一派繁忙。坦洋工夫茶從賽江出發(fā),順著潮水,一船船的運到泛船浦。由于泛船浦屬于內(nèi)港,許多外國商船多位大噸位船舶,無法駛?cè)雰?nèi)港航道,只得將商船停泊在馬尾羅星塔對岸的伯牙潭水域,所以通關后,坦洋茶商還要雇傭閩江上絡繹不絕的舢板、烏篷船,將茶葉過駁,泛船浦碼頭的岸邊搬運工人則忙著卸貨,分類包裝,再裝到舢板、烏篷船,運到停泊在羅星塔海域的外國商船。清政府為便于管理,干脆在伯牙潭設置了閩海關伯牙潭分關,建起了辦公樓、住宅樓、瞭望臺等,大量洋人在此生活和辦公。

羅星塔

文章在工夫之外。坦洋工夫茶在福州口岸的異軍突起,其實也靠更廣義的“工夫”之外的“工夫”——

茶葉,是清朝的經(jīng)濟支柱產(chǎn)業(yè)。鴉片戰(zhàn)爭之前,茶葉長時間占據(jù)中國出口商品的榜首。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出現(xiàn)了茶葉“代購”,幫外國人購買中國茶葉。此后,在通商口岸陸續(xù)開設了專門和外國人進行茶交易的茶棧,數(shù)百家茶棧成了內(nèi)地茶商和外國洋行交易的中間人。

坦洋茶街最熱鬧時,大茶行就有36家,都有很成熟的公司化運營。商號、商標和茶銀票家家皆有。從發(fā)放銀票、收購茶青、精制出廠和售后服務已經(jīng)形成完整的營銷鏈條。甚而到了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們更接上了運輸?shù)逆湕l。從這層面看,坦洋茶商應該是閩東最早的實業(yè)家。坦洋工夫之所以能遠銷海外,和坦洋茶商對茶貿(mào)的踔厲試水是分不開的。

當然,這36家茶行在福州口岸都有自己的茶棧,專門負責和外商、洋行接洽。

茶棧,茶棧亦稱箱茶幫。茶葉運往福州后,箱茶(紅茶)即放在茶棧出售,茶棧處在采制商(內(nèi)地茶莊)與出口洋行之間,專事介紹輸出貿(mào)易,從中抽取傭金。此外茶棧常貸款給茶商,利率為一分六厘半,茶棧本身資本也不雄厚,多轉(zhuǎn)向福州錢莊告貸,定期還款,謂之期票,以一分或一分二厘為利率,利率相差,即茶棧之利益。

茶棧品茶室

福安茶商在福州口岸的茶棧還運用了記賬的營銷手段。

當時,在上海和漢口購茶都要付現(xiàn)款,其中在上海購進茶葉每包過磅后第二天就得付款。而在福州,包括福安茶商開設的茶棧,貨款是可以記帳,茶商還允許有大筆結(jié)欠,可拖延幾個月甚至跨季節(jié)付款。年成好時,這些欠款得以清償;年成不好時,就轉(zhuǎn)到下一年支付。有的不需要貸款的商行,還利用匯率進行投機,即在匯率高時按市價賒購茶葉,到發(fā)貨量下降以致匯價出現(xiàn)下跌時再付款,從而使他們能夠獲得一筆額外的財富。靈活的金融運營方式,令福州口岸超越上海、漢口兩大茶港,成為當時中國茶葉出口的第一大貿(mào)易港。

而這種記賬的營銷手段卻是以誠信為根本,更是福安坦洋工夫異軍突起的重要推手。

清朝后期,福安茶商“旭哥”開設了“旭記茶行”,平時靠收購茶農(nóng)的茶葉后,與別人“拼件”雇船或跟“順風船”運到福州販賣。據(jù)說有一次,旭哥運三十袋茶葉到福州茶行,其中10袋為精茶,20袋為統(tǒng)貨。帳房先生開出銀票后,旭哥也沒細看。當夜,旭哥回客棧,掏出銀票認真一看,帳房先生將三十袋不同等級的茶葉記反了,變成了精茶20袋和統(tǒng)茶10袋,要知道,精茶和統(tǒng)茶的差價是很大的,這讓旭哥一夜翻來覆去沒睡好。第二天黎明,旭哥就懷揣銀票,直奔茶行,向老板道明緣由。茶行老板頓生信任,當即交待店伙計:以后旭哥送來的茶葉,其等級和重量,一律就按旭哥自己的帳單計算,免檢入庫。從此,旭哥茶行因為誠信而在福州茶商界揚名,生意也如旭日東升!

這些茶棧還吸收了西方經(jīng)營方式。茶棧里專設評茶室,所有盛茶的玻璃瓶上都有編號,茶客可以聞香氣,辨茶色,挑出心儀茶品,據(jù)編號點茶。坦洋茶香之所以綿綿不絕,與其順應中外交流是分不開的。

隨著出口茶貿(mào)的興隆,報關業(yè)也愈加發(fā)達。最興旺時,倉山區(qū)有六十多家報關行。開關后僅僅兩年,1863至1864年的茶葉旺季,由閩海關出口到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茶葉總計達到5800萬磅。再過12年,到1886年,閩海關出口茶葉達到45000噸。其中一半出口英倫。六年后,俄羅斯茶商就直接在泛船浦開辦阜昌茶廠,福州和漢口成為中國最早機械制茶的城市。

那么,以坦洋工夫領銜的北路茶是如何乘風破浪到達英倫呢?

金秋時節(jié),泰晤士河口何時出現(xiàn)來自中國的茶船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社會關心的話題。從19世紀的50年代開始,為了更快地將茶葉從福州運到英國,倫敦茶店的貨主們便重金懸賞,看哪艘運茶船首先到達泰晤士港,于是從中國到英國的萬里海上茶路上,就出現(xiàn)了運茶船之間爭奪錦標的競速比賽。

1866年5月,一共有16艘裝滿閩紅的英國運茶船停泊在羅星塔下,等待著5月末開始的西南季風,以便開始運茶船的競速比賽。

運茶船“愛麗兒”號模型,英國格林威治博物館藏

5月28日17時,第一艘運茶船“愛麗兒”(Ariel,鐵脅木殼船)攜帶550余噸閩紅茶,沐浴著晚霞,沿著波光如綢的閩江緩緩而行,經(jīng)閩安江峽,過五虎門。一進入公海,“愛麗兒”便鼓起風帆,向著萬里之外的倫敦飛剪而行,也揭開了運茶船競速比賽的序幕。

這些運茶船的航跡便被現(xiàn)代人稱為中國海上茶葉之路:全程超過22500公里,從羅星塔出發(fā),經(jīng)臺灣海峽進入南中國海,穿過爪哇島附近的巽他海峽,橫跨印度洋,再繞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好望角,駛?cè)氪笪餮?,最后從英吉利海峽轉(zhuǎn)入泰晤士河,到達目的地倫敦。這條航路雖然一路驚濤駭浪,是人類航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航程,但也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一葦貫通的黃金通道。

但關于茶葉出口貿(mào)易,并不僅僅是牧歌式的詩與遠方。

坦洋茶也和其他閩紅一樣,常常在茶葉中加入少量茶末,可以使茶葉在海上長時間運輸過程中能夠保持一定的香味。

但閩茶商在出口茶中摻雜大量茶末,從而引起洋行反感,為此抑價,雙方打起價格戰(zhàn),常常也是硝煙四起。

1876年《閩海關年度貿(mào)易報告》:“北嶺茶和板洋茶價格與上年差不多,但質(zhì)量差于往年……繼則有一些極品板洋茶和一些普通茶葉啟運倫敦,價目不明。”“本年的茶質(zhì)很差,除第一批茶葉,包括板洋茶在內(nèi)的某些數(shù)量外,質(zhì)量低劣,摻有大量茶末,這已成為老規(guī)矩。”

板洋(坦洋)茶一開始,就充當了福州口岸輸出茶葉中最重要的角色,有“極品板洋茶”和“普通(板洋)茶”之分別。但是普通板洋茶是歐洲普通市民的飲品,價格低,市場廣闊,需求量特別大,所以價格反而穩(wěn)定。但板洋茶實際上是一個“聯(lián)合品牌”,因為集中了福安、壽寧、周寧、柘榮、寧德等地生產(chǎn)的眾多工夫紅茶茶源,來源廣泛復雜,改造起來也就特別不容易,所以不時有關于板洋茶質(zhì)量的差評。

茶商弄虛作假,嚴重影響到了外銷茶葉的質(zhì)量,并進而導致了出口量的下降及茶葉貿(mào)易的衰退,并為印度、錫蘭等國茶葉排斥福州茶葉市場提供了口實和機會。

這樣的貿(mào)易戰(zhàn)年年開撕,常常令華商與洋商兩敗俱傷。據(jù)1866-1908年福州海關貿(mào)易報告和英國領事商務報告中對中、外茶商經(jīng)營狀況統(tǒng)計,在20個有關華商的記錄中,獲利者有6個年份,損失者有14個年份;洋商亦有20個記錄,獲利者僅4個年份,損失卻有16個年份。

19世紀70年代,英商退出漢口茶市,轉(zhuǎn)而發(fā)展印度、錫蘭等地的殖民地茶業(yè),在國際市場上排擠中國茶。至1902年,中國茶出口萎縮到占世界茶葉市場總量的6.5%。與中歐貿(mào)易聯(lián)系疏遠相對應的,是中俄貿(mào)易聯(lián)系的加強。1880—1914年間,中國輸往俄國的茶葉增加了近兩倍,占中國全部出口茶葉的一半以上,中國茶業(yè)對俄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

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坦洋工夫更因為繁重的關稅和運輸費用,也被迫收縮國際市場。

1899年,三都澳福海關的設立,再次為坦洋工夫東山再起創(chuàng)造了戰(zhàn)略機遇期。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茶品質(zhì)的挑戰(zhàn),全省第一家地方性茶業(yè)研究機構(gòu)——福安茶業(yè)研究會成立,專事改進茶品質(zhì)的研究。

1905年,西伯利亞大鐵路全線貫通。精明坦洋茶商再次搶占了商機。1908年,俄羅斯茶商第一次大批采購坦洋工夫紅茶,開啟了坦洋茶進入俄國市場的歷程。坦洋茶從福州口岸海運到大連或符拉迪沃斯托克,再經(jīng)西伯利亞鐵路運輸?shù)蕉韲蜌W洲。

1915年2月20日12時,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舊金山市,一場全球大派對在這里舉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盛大開幕,美國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到會致辭,副總統(tǒng)托馬斯·馬歇爾和前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前來助興。當天有超過20萬人參觀展館。中國政府仿照宮廷建筑風格搭建了中華政府館,亭臺樓閣,雕梁畫棟,飛檐拱壁的“中國風”吸引了8萬之眾參觀。

1866年運茶船大賽航路示意

主辦國美國從各參賽國中聘請了500名審查員組成這次大賽的評委會。中國由于展品最多,獲得了16個席位。審查分為三步,第一步為分類審查,將參賽品分細類,如絲、茶、油、麻等各為一類。第二步為分部審查,將參賽品分大部,如工藝部、教育部、食品部等。最后為高等審查,由分類、分部審查長會同各參賽國賽會委員會代表組成專門審查組,對某參賽品提出申請的得獎說明,進行評定,再由最高審查長派專員復勘,確定是否給予各等獎章。

由福建實業(yè)廳選送的福安商會茶(坦洋工夫茶)參加茶葉類展賽,這其實也是對坦洋工夫茶品質(zhì)的嚴峻考驗。在賽會上,印度的紅茶和日本的綠茶因由機器制造,色香具佳,規(guī)格整齊,幾乎奪去中國市場。

最后根據(jù)《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要覽》記載:“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茶葉獲得金牌獎章共21個,分別是江蘇江寧陳雨耕雨前茶;上海茶葉會館三星牌紅茶;上海茶葉協(xié)會祁門紅茶;福建福安商會茶……”

折桂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坦洋工夫幾乎可以說是茶界的黃袍披身,一洗之前的“茶末”之恥,確立了民族品牌的王者之尊。但一戰(zhàn)恰此時如火如荼,坦洋工夫折桂之后潛在的市場空間恰被硝煙戰(zhàn)火彌漫。到1921年,跌倒谷底,根據(jù)當年三都澳福海關統(tǒng)計,全年僅出口茶葉4622擔,不及1915年的6.4%。

到1922年,歐洲逐漸從戰(zhàn)后的重建中恢復了元氣。生靈涂炭的世界被舌尖上的世界替代。紅茶,再次成為東西方文明邂逅的“紅顏知己”。閩東茶葉,尤其是坦洋工夫茶也隨之迎來了黃金蜜月期。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坦洋茶商胡兆江后人印刷了茶行防偽標志原件(每一箱出口茶葉箱內(nèi)均附上一張“防偽標志”,隨茶同行)。這張“防偽標志”的最上端是以大字體中文正楷寫著“勝大來茶公司”,隨后以英文寫著“中國茶是最好的茶”“我要采最好的茶青,由最好的制茶師傅,做出最好的茶供給你們……”又承諾“我坦洋的茶要從好做到更好,要從更好直到最好?!?

一溪流水香的坦洋,三百年茶路,漂洋過海,去者如逝,敢問路在何方。

坦洋茶人世代都有一個執(zhí)念:我香,故我在!

來源:閩東日報 新寧德客戶端

作者:鄭承東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多讀茶詩丨釋超全《武夷茶歌》

同學們,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現(xiàn)在是元旦假期,先祝大家節(jié)日快樂!

雖然正在放假中,但多杰老師仍在堅持寫作。

于是這個周一,【多讀茶詩】來和大家見面了。

這是2018年最后一期專欄。

這首茶詩,竟然有336個字。

篇幅量非常大,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畢竟聊武夷茶,離不開茶詩。

會聊些什么?一起來看看咯!

原文

《武夷茶歌》

清.釋超全

建州團茶始丁謂,貢小龍團君謨制。

元豐敕獻密云龍,品比小團更為貴。

元人特設御茶園,山民終歲修貢事。

明興茶貢永革除,玉食豈為遐方累。

相傳老人初獻茶,死為山神享廟祀。

景泰年間茶久荒,喊山歲猶供祭費。

輸官茶購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巖茶亦漸生,山中借此少為利。

往年薦新苦黃冠,遍采春芽三日內(nèi)。

搜尺深山栗???,官令禁絕民蒙惠。

種茶辛苦甚種田,耘鋤采摘與烘焙。

谷雨屆期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

道人山客資為糧,春作秋成如望歲。

凡茶之產(chǎn)準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

平洲淺渚土膏輕,幽谷高崖煙雨膩。

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

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

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

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

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

巖阿宋樹無多叢,雀舌吐紅霜葉醉。

終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積雨山樓苦晝間,一宵茶話留千載。

重烹山茗沃枯腸,雨聲雜沓松濤沸。

正文

武夷茶區(qū)的研究,離不開茶詩。

最早記載武夷產(chǎn)茶的文獻,便是唐代徐夤的《尚書惠蠟面茶》。

只是在唐代,武夷山產(chǎn)的還是綠茶。

但現(xiàn)如今的武夷山,卻是以巖茶聞名天下。

那還要讀茶詩嗎?

當然要讀。

最早記載“巖茶”的文獻,便是清代釋超全的茶詩《武夷茶歌》。

題目不必贅言,咱們便從作者講起。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超全,是一位僧人的法名。

可他的故事,卻要從未出家時講起。

超全和尚俗家姓阮,名旻錫,字疇生,號夢庵,福建同安人。

其父阮伯宗,字一峰,世襲明朝千戶之職。

阮旻錫早年喪父,也沒體會到官二代的特權(quán)。

日子清苦,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老母親去世時,阮旻錫身背大石,修蓋墓葬。最終將父母雙親,合葬于廈門。

不光是孝子,阮旻錫也是忠臣。

甲申之變,明清易鼎,改朝換代。

阮旻錫正值弱冠之年。從當時的名士曾櫻,傳習理學,患難與共。

這位曾櫻,是當時南明隆武政權(quán)的文淵閣大學士。

說起隆武政權(quán),大家可能有點陌生。

赫赫威名的愛國名將鄭成功,就隸屬于這個政權(quán)。

阮旻錫后來身投在鄭氏儲賢館內(nèi),共赴抗清事業(yè)。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鄭氏的海軍被清軍及荷蘭船隊夾擊,棄金門廈門而走。

經(jīng)此一敗,阮旻錫也開始了亡命天涯的日子。

先開始南下北上,四處逃命,最后曾滯留北京前后達二十年之久。

大約是在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之后,阮旻錫又潛回到福建,入武夷山中為僧,法號便是超全。

阮旻錫為何選擇武夷山?

有偶然,也有必然。

所謂偶然,便帶有主觀性。

可能是阮旻錫偶到武夷山,被這里的風景深深吸引。

雖是假設,但也是人之常情。

凡是到過武夷的人,又有誰不是流連忘返呢?

所謂必然,是帶有客觀性。

據(jù)《崇安新志》記載:

“武夷山向為羽流棲息之所,清初閩南釋徒多入山修持,嗣而天心、慧苑、玉華、清源、碧石相繼以興。

天心禪寺有釋徒百余人,可謂盛矣?!?/p>

由此可見,自清初以來,武夷山內(nèi)佛教氛圍濃厚。

這種氛圍,三百余年,至今仍存。

天心永樂禪寺,聞名遐邇,自不用提。

其實在如今巖茶的重要產(chǎn)區(qū)慧苑坑內(nèi),也還有一座慧苑古剎,頗為值得一去。

有一次我冒雨入慧苑坑訪茶,行至半路途中,便在寺中避雨。

廟宇不大,古樸殊勝。

多杰老師在慧苑禪寺

佛像壁畫,倒是印象不深了。

還記得在正殿廊下,看見一副對聯(lián):

客來莫嫌茶當酒,

山居偏與竹為鄰。

此句絕妙。相比之下,宋代杜耒的“寒夜客來茶當酒”可都顯得有點矯情了。

阮旻錫是儒生出身,天險奇秀、文化薈萃的武夷山,自然符合其志趣。

不光如此,前來修行的僧人,還多是籍貫閩南。

東躲西藏的阮旻錫,在熟人的介紹下入武夷山為僧。

既可清修,又避塵煩,一舉兩得,順理成章。

請注意,阮旻錫入武夷山的時間大致為清代康熙中期。

此時的武夷巖茶,方興未艾。

這首釋超全《武夷茶歌》,便顯得格外珍貴。

他為后世留下了關于武夷巖茶最早的一段全面記錄。

與其說,這是具有文獻意義的詩歌。

如不說,這是最具詩意的茶學著述。

茶詩的意義,便在于此。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講完了作者離奇的人生,我們回過頭來看正文。

一二兩句,講的是茶史。

假定,唐代的武夷茶算是晨曦微露。

那么,宋代的武夷茶便是朝霞初綻。

今天的武夷山市,舊時稱為崇安縣。

崇安,唐代隸屬于建州,宋代隸屬于建寧府。

詩中提到的建茶,便指的是建州屬地、建溪兩岸所產(chǎn)之茶。

雖然不能說建茶就是武夷茶,但仍可以說武夷山一直處于宋代的核心產(chǎn)茶區(qū)當中。

至于“丁謂”、“君謨”,指的則是茶史上重要的兩個人物。

北宋咸平年間(公元十世紀末),丁謂任福建漕,監(jiān)造貢茶,進獻了

龍鳳團。

北宋慶歷年間(公元十一世紀中葉),蔡君謨?nèi)胃=ㄤ?,又造出了更為珍貴的小龍團。

蔡君謨畫像

由于龍團鳳餅聞名后世,這兩位也便寫入茶史,并稱為“前丁后蔡”。

后來到了北宋元豐年間(公元十一世紀末),貢茶又有了新花樣,做出了比小龍團更為珍貴的密云龍。

建州貢茶,一路精進,直到北宋滅亡。

三四兩句,講的還是歷史。

到了元代,武夷茶不但增加了貢額,而且設立了御茶園。

元代皇家的御茶園,位于四曲的溪南。

根據(jù)記載來看,民國年間的人過去尋幽探古,見到的就已經(jīng)是荒草淹沒的廢墟了。

四曲、五曲、六曲附近,是從前茶園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茶葉品質(zhì)最好的地方。

接筍峰下的茶洞,就是因“產(chǎn)茶甲于天下”而得名。

現(xiàn)而今,產(chǎn)茶核心已從九曲轉(zhuǎn)移到了三坑兩澗。

站在元代御茶園舊址之上,頗有些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的感慨。

明代雖然廢團改散,但其實貢茶的負擔一點沒有減少。

只不過,是茶葉的形態(tài)變化了而已。

根據(jù)《武夷山志》記載,從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直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的二百七十余年間。

武夷山的茶貢額度一年一年的遞增,直到山人無法負擔。

五六七八四句,講的是轉(zhuǎn)機。

故老相傳,建州一位老人最早獻出山茶,這才有后來建茶入貢之事。

老人死后,當?shù)匕傩站桶阉┓顬樯缴瘛?/p>

后來每年貢茶之初,便要先由官府祭奠老人,然后才可以開山采茶。

明代景泰年間以后,此山不再產(chǎn)茶,但是對于這位老人的祭祀仍在。

單單祭祀也就罷了,山中竟仍有百余家茶戶有貢茶的責任。

自己家不出產(chǎn),但官府還要求進貢。

詩中的“輸官”,可譯為“向官府繳納”的意思。

萬般無奈,“輸官茶”只能是“購自他山”。

這時候出了一位關鍵人物,便是詩中提到的“郭公青螺”。

郭子章,字相奎,號青螺,明隆慶五年進士,曾任建寧府推官。

據(jù)明代郭孔延《資德大夫兵部尚書郭公青螺年譜》記載:

“至此時,茶戶只剩二十余家,歲出易茶之金卻如故。

郭公憫之,故而以之聞于兩院,民茶稅運使張存義得以罷免,而易茶之百金亦分派建安一縣。

茶戶陳鉅等感其恩德,于是豎碑紀公德政。”

當時武夷山中的茶戶,哪里有什么話語權(quán)?

幸虧郭子章仗義執(zhí)言,這才得以解脫貢茶之苦。

擺脫了貢茶的騷擾,武夷山中的氣氛緩和了很多。

這時的巖茶,便要登場了。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請注意,“嗣后巖茶亦漸生”一句,是武夷巖茶最早的確切記載。

后面四句,講的是辛苦。

黃冠,是道士的別稱,這里其實泛指出家人。

由于武夷山許多茶園都歸庵觀寺院所有,所以僧人道士便也成了制茶的主力軍。

制茶的辛苦,首先便是采摘。

農(nóng)諺講: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這是田事的道理,放在茶事上仍然適用。

與許多茶區(qū)不同,武夷山至今秉承著一年一采的習慣。

福鼎白茶比較方便,先采的可做銀針,后來采的再做白牡丹,最后春尾再采,便做些壽眉。

這樣“一春多采”的方式,較少受天氣的影響。

即使趕上天公不作美,但也總有雨后天晴之時。

武夷巖茶不同,一年就采一次。

時間緊,任務重,這便有了“遍采春芽三日內(nèi)”的忙碌。

如今武夷山,景區(qū)面積大致72平方公里。

就以這個數(shù)字來計算,想在短時間內(nèi)做到“搜盡深山粟??铡币彩菢O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總向武夷山的茶界朋友建議,除去斗茶大賽,不如再搞個采茶大賽。

保質(zhì)保量、多快好省的采下茶青,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只是如今我們尊重泡茶人,推崇制茶人,就是沒人理會采茶人,這仍是一種缺失。

采下的鮮葉,還要趕緊制作。從萎凋到做青,從殺青到揉捻,最后還要干燥焙火。

一宿忙下來,已經(jīng)是天光大亮。

稍微休息一兩個鐘頭,便又要開始忙著采下一批鮮葉了。

一個作茶季下來,制茶師傅暴瘦二十斤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一句“兩旬晝夜眠餐廢”,道盡了制茶人的辛苦。

同樣是武夷茶事的珍貴文獻,比起清代王復禮《茶說》及王梓《茶說》這兩部書。

超全的《武夷茶歌》寫的更為鮮活動情。

超全和尚身在武夷多年,耳濡目染茶事繁忙。

個中甘苦,自然參悟透徹。

后面的內(nèi)容,開始討論影響武夷巖茶風味的要素。

先說的是地利。

在超全和尚詩中,巖茶產(chǎn)區(qū)分為兩個:平洲與幽谷。

論質(zhì)量,平洲茶次,幽谷茶上。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王梓《茶說》中將“平洲”與“幽谷”的說法進一步規(guī)范,確定為“洲茶”與“巖茶”。

這種劃分的合理性,如今也被科學所證實。

再往后,巖茶,還又分出了正巖和半巖。

正巖,又要分為三坑兩澗。

三坑兩澗,再要排出一個高低上下。

可不同坑澗之間土壤的差別,微乎其微。

這樣微小的差別再反映到茶湯中,真的能讓人品嘗出來嗎?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相比起來,清人的觀點符合科學,今人的觀點卻趨近于迷信了。

這難道不值得今天的茶界反思嗎?

地利之后,再討論天時對于茶湯風味的影響。

超全和尚,不愧是武夷山中的僧人。

對于做茶時的風向,都掌握的十分到位。

北風之中,帶來了干燥的空氣。

不管是采茶還是制茶,都以北風天最為理想。

若是“陰雨風南來”,那縱容是大羅金仙,做出的茶來也難免“色香頓減淡無味”。

天時、地利都講完了,就要講講人和了。

茶事當中的人和,就是指工藝。

“清漳”,是漳州的別稱。

當時武夷山流行的制茶之法,正是傳自閩南一帶。

比起綠茶,烏龍茶在香氣上更為迷人。

而烏龍茶香氣的形成,一部分來自于做青,一部分來自于焙火。

若是想獲得“如梅斯馥蘭斯馨”的香氣,自然要“心閑手敏工夫細”。

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

做茶的師傅,一般文化程度略低,常自嘲為“粗人”。

可據(jù)我這些年接觸下來,事實絕非如此。

但凡能做出一份好茶的師傅,無一例外都是粗中有細。

馬大哈,可不適合從事制茶工作。

最后四句詩,寫的是珍貴。

巖阿,指的是山中曲折之處。

東安王粲《七哀詩》中,便有“山崗有馀映,巖阿贈重陰”的詩句。

宋樹,指的是武夷名叢。

郭柏蒼《閩茶錄異》中記載:

“為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又僅止一株,年產(chǎn)少許?!?/p>

是不是真的為宋代栽植的古樹?這我不敢說。

但“宋樹”理解為質(zhì)優(yōu)年久的老樹,卻是不過分的。

茶樹“無多叢”,產(chǎn)能自然不高。

天心永樂禪寺

舊時的武夷山,大量是菜茶,少量是水仙,名叢則極為罕見。

《武夷山的茶與風光》一書,出版于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其中記載名叢產(chǎn)量時寫道:

“除了水仙產(chǎn)量較多外,其余各品種的數(shù)量,總計不過占全山百分之二、三。

而梅占、雪梨、黃龍三者產(chǎn)量尤為稀少,近年不過年產(chǎn)一、二斤而已?!?/p>

詩中“不盈掬”一詞,是不夠一捧的意思。

這自然是夸張,但也非毫無依據(jù)。

大力發(fā)展武夷名叢,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超全和尚的時代,名叢極為少見。

整首茶詩,便似是一部武夷茶事紀錄片。

從歷史重現(xiàn),到今日風采。再從采茶場面,到制茶工序。

終了,鏡頭轉(zhuǎn)回了茶事。

聽了這么多,看了這么多,“重烹山茗”自然又別有一番滋味了。

飲茶,總不只是味覺的享受。

飲茶,更兼顧著文化的浸潤。

行文至此,我也要去喝一杯茶了。

編輯:粒粒

校對:齊航

設計:靜平

楊多杰,“多聊茶”創(chuàng)始人,歷史文獻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文獻及茶文化教學?!爸腥A茶人聯(lián)誼會”特約茶文化講師,多家電視及廣播節(jié)目撰稿人、顧問及常駐嘉賓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處-地鐵沿線的75個塵封秘境》、《茶經(jīng)新解》

曾在《世界博覽》、《時尚旅游》、《精品購物指南》、《中國國家旅游》、《中華遺產(chǎn)》、《旅行家》、《社區(qū)》、《Timeout》等雜志撰寫歷史文化類專欄文章

微信公號:多聊茶

新浪微博:@楊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講:【楊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間

廣播電臺:北京文藝臺FM87.6 《吃喝玩樂大搜索》周二嘉賓

本公眾號所有文字、音頻、視頻及聲明過的圖片著作權(quán)均歸作者所有

除已簽約的機構(gòu)和平臺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改編、引用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

找到約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