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壺要放多少茶葉

找到約376條結(jié)果 (用時 0.013 秒)

泡茶,要放多少茶葉?

有一茶友,剛開始學(xué)喝茶不久,他從來不知道自己該放多少茶葉,也不管放多少茶葉,反正就是手抓一撮,憑感覺拿。結(jié)果,他泡出來的茶,有時候不是太淡,就是又苦又澀。


我就告訴這個朋友,泡茶有三要素:茶量、水溫、時間,首先第一點茶量你就沒有放對。然后他馬上反駁道,泡茶難道還要用個稱來稱嗎?沒有電子秤該要怎么辦呢?

?

今天就來講講,茶葉怎么取,取茶到底要不要用電子秤。


1|放多少茶葉到底有沒有關(guān)系?


放多少茶葉,就是泡茶三要素之一的茶量。準確來說應(yīng)該是茶水比例,即放多少茶放多少水,這對泡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

一般來說,我們平時泡茶的茶水比例大約在1:50,如果放1克的茶葉,那么就加入50毫升的水,如果放5克的茶葉,就加入250毫升。

?


茶壺的容量是確定的,所以加水的量也是確定的,那么只需要搞清楚放多少茶葉就能確定茶水比例了。

?

如果覺得放多少茶葉可以隨意一點,不需要這么講究,那就很可能會出現(xiàn)杯小茶的朋友那樣的情況,于是便疑惑:為什么別人泡茶這么好喝,一樣的茶,我怎么就泡不出那個味道?

?

有時泡淡,有時泡濃,偶爾泡出一次好喝的,下次卻很難再泡出感覺。所以,要知道自己放多少茶葉,泡出的茶才會一直都好喝啊~

?

2|學(xué)泡茶,最好有一臺電子秤。


有人說,你看那些老茶客,他們還不是隨手一抓,他們怎么知道放多少茶葉?老茶客抓的茶多了,心里有數(shù),手上更是有感覺,一抓一掂,就能感覺幾斤幾兩,泡茶也就輕而易舉了。

?

初學(xué)者,最好還是要有一臺電子秤,每次泡茶先稱一下,知道自己放了多少茶,心里有個數(shù)。要是覺得淡了,下次便多稱一克,要是太苦澀,下次便少稱一點。不然,再好的茶,泡出來都可能不好喝。



眼睛看到的茶,跟實際上稱出來的,真的差很遠!杯小茶泡茶時候也總愛稱一稱,上次隨手抓了一把,以為有7克,沒想到只有3克,因為那個茶太蓬松了,非常容易產(chǎn)生錯覺。

?

有人又會有這樣的疑慮了,泡茶還放個稱在旁邊,豈不是被人笑話?稱出來的茶量精準,泡出來的茶好喝,何必要擔心別人的眼光呢,稱多了,慢慢地就可以不用電子秤,隨手一拿也能胸有成竹。

?

3|沒有秤的時候,怎么取茶葉?


前面說到老茶客取茶總是很準,其實他們不僅是用手掂量,還有用眼睛看。

?

今天就教大家一個方法,看體積取茶。

?

粗條索茶:像云南的滇紅,由于紅茶滋味比較濃郁,大概放茶壺體積1/4的茶量就可以了。像單叢茶,因為屬于烏龍茶類,投茶量要稍多一些,大約放1/3。

?

細條索茶:類似于祁紅這樣的茶,條索非常緊細,看起來少,實際上量多,而且細小的茶浸出很快,這樣的茶大概鋪滿壺底就可以了。


顆粒形茶:鐵觀音跟臺灣的一些烏龍茶,都是顆粒形的,用數(shù)顆粒的方法,大約10-20粒,根據(jù)顆粒大小和泡茶的濃度再做調(diào)整。


扁形茶:最典型的就是龍井,茶葉扁平規(guī)整,鋪滿壺底的量也夠了。其他一些稍蓬松的綠茶,像黃山毛峰,也是鋪滿壺底,比龍井厚一些。

?

蓬松型茶:像沒有緊壓的白牡丹,因為不炒不揉不整形,就非常蓬松,這樣的茶,可以放到茶壺體積1/2。


當然,泡得一首好茶還需時間的歷練

這一杯茶里的功夫,還多著呢!

喝茶,到底要放多少茶葉

學(xué)會觀茶,判斷投茶量

泡茶就是用八克茶葉的情形,不只發(fā)生在新手身上,也發(fā)生在很多老茶客身上。每一壺茶葉究竟要放多少,除了重量以外還要有感覺,那感覺是通過細微觀察而來,如茶葉的老嫩程度,粗老茶葉比細嫩適中的茶葉水可溶物會減少,故要放多些。

同樣是部分發(fā)酵茶類,較緊結(jié)顆粒狀的比松散長條形的要放少一些。劣質(zhì)茶要比優(yōu)質(zhì)茶放多一點,因為它內(nèi)含物降低滋味平淡。

茶葉較碎,其浸出物溶解快,故要放少些茶,少至只能泡一道,二道;如要沖泡四、五道,碎茶投放多了則第一道出湯必須快。所以說重量只是其中一個條件而已,不能說每一包茶葉都是八克、十克這樣定下泡法,需以浸泡時間掌控茶的可溶物來調(diào)整味道。

放茶要看茶況,重量只是衡量的一個基準,在使用小包裝茶葉時必須經(jīng)過微調(diào),如多少個人喝,只有兩個人喝的話用半包即可;想泡多幾道的話應(yīng)用一包半或二包;還有壺的容量,如果這次換成大壺,茶葉當然需加多;泡茶者自己要有判斷的能力。假設(shè)盲目遷就一次性包裝的八或十克,那么泡茶者只能依照教條泡茶而不是在懂茶賞茶的情趣中把茶泡好。

注:內(nèi)容來源抱琴堂,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沒有電子秤,怎么知道放多少茶葉?

泡茶時到底要放多少茶葉?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問的問題!

哪怕是泡茶的老手,也只對自己慣用的壺、常泡的茶熟悉,一旦到其他地方使用不同的茶具,泡不熟悉的茶,還是會一下子慌了神。

面對不同的茶和茶壺,又沒有電子秤,拿不準茶量怎么辦?

不同的茶,形態(tài)不一樣,需要投放的茶量“看起來”差別真的很大!

有一個辦法,可以在沒有電子秤的情況下輕松判斷放多少茶,那就是“體積投茶法”。

為什么要按體積投茶?

因為有的茶細小、扁平,或者是緊壓茶,看起來一點點實際上已經(jīng)夠重量了;有的茶粗壯、蓬松,看起來很多,卻輕飄飄的,差不多放大半壺才夠。

因此,根據(jù)不同茶葉的形態(tài)而使用“體積投茶法”,是比較科學(xué)且便捷的方法。小編通過電子秤準確稱取一定茶量,再為大家評估:茶在蓋碗中的體積。

投茶量僅供參考,可根據(jù)自己的口味調(diào)整。(注:所用蓋碗約150ml時,綠茶約3g,烏龍茶8g,其他茶5g,所謂“幾成滿”是指茶葉占茶具體積的比例。)

二成滿

適用于扁平、條索緊細的茶類,如龍井、祁門紅茶、細嫩的熟普散茶。

也適用于撬下來的緊壓茶,體積小,看似很少,實際上重量已經(jīng)滿足沖泡需求。

三成滿

適用于比較肥壯的芽茶、顆粒緊結(jié)的球形茶或半球形茶。

如白毫銀針、茉莉龍珠、鐵觀音等。

四成滿

適用于芽葉有點蓬松或條索長而彎曲的茶。

如黃山毛峰、六安瓜片、正山小種、滇紅工夫等。

七成滿

適用于芽葉連枝非常蓬松的茶或條索長而粗壯的茶。

如大紅袍、單叢、白牡丹散茶、壽眉散茶、生普散茶等。

總結(jié)起來,“體積投茶法”的規(guī)律,那就是松散的茶葉放多一點、緊細的茶葉放少一點,看起來差異很大,實際上重量是差不多的。

當然,這個方法依賴于平時經(jīng)驗的積累,泡得多了,自然就有感覺了。

用這個方法,下次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茶壺和茶葉,都能把茶量放準了。想要熟練掌握,還需要多加練習(xí)哦~

注:內(nèi)容來源搜狐-天下茶元,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62條結(jié)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4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