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湖南煙熏茶

找到約64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湖南再挑茶葉上北京

茶歌源自偉人的情誼

“桑木扁擔輕又輕,茶葉飄香歌不停,船家他問我哪里去,北京城里喲探親人.....”新中國初期,湖南茶人一首民歌“挑擔茶葉上北京”,唱響了湖湘兒女的激情。

今年6月,湖南茶人再次唱響“挑擔茶葉上北京”,定于2023年6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挑擔茶葉上北京——“五彩湘茶新聞發(fā)布匯報會。”大型宣傳推廣活動。

我爰好聲樂器樂,任何時候一聽《挑擔茶葉上北京》,就想起當年前輩,一首茶歌與偉人情誼難忘而感人的故事。想起那63年前充滿茶香的湖南茶人緊連北京城。

《挑擔茶葉上北京》是一首湖南民歌。歌曲有濃郁的湖南地方特色,創(chuàng)作出來不久,總政歌舞團到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和中央首長演出,歌唱家方應暄演唱了這首歌,毛主席聽了特別高興。1964年,湘籍歌唱家何紀光在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唱了這首歌,轟動樂壇,迅速傳遍了神州大地。這首歌的歌詞還曾被選入1978年版小學一年級課本。

湘茶,生來不凡。

據(jù)史冊《漢志》記載,以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湖南的產(chǎn)茶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期,是我國人工栽培茶樹最早的省份之一,唐代湖南每年的貢茶就有12.5萬公斤。到9世紀,湖南的茶樹栽培面積有上100萬畝,現(xiàn)有茶園面積180萬畝。其品種涵蓋高橋銀峰、安化松針、東山秀峰、君山銀針、金井毛尖、野針王、古丈毛尖、南岳云霧茶、石門銀峰、蘭嶺綠之劍、狗腦貢茶等等,不勝枚舉。

煙香茶是湖南山區(qū)、丘陵農(nóng)家,尤其是毛主席家鄉(xiāng)湘鄉(xiāng)韶峰(今屬湘潭韶山)、東鶩山(今屬長沙寧鄉(xiāng),主要在灰湯境內(nèi))一帶農(nóng)家依古法自制的一種茶葉,也是毛主席一生摯愛的茶葉。這種煙香茶是一種被當?shù)卮迕裼脕斫莱缘牟枞~,因其原料均采取山中的野生茶,故有最耐泡的神奇特色。用這款茶作功夫茶道,沖泡20道后,依然保持甘醇、甜絲的厚重味道。煙香茶往往被人誤解為湖南的煙熏茶,其實,這種煙香茶與常見的煙熏茶雖同源,但還是有原材料和工藝區(qū)別。比如茶葉產(chǎn)期(一定是谷雨前后的茶)、茶葉殺青(一定不能焯水)、茶葉揉捻(一定是反復三遍以上反復熱揉)、茶葉過煙(一定是松果、楓球等五種以上的特殊材料燃燒后上七星灶過煙)。

《挑擔茶葉上北京》是一首流傳廣泛的湖南民歌,背后還有一個溫情的故事。歌曲里的“洞庭邊上種茶人”的原型就是衡東縣三樟鄉(xiāng)柴山?jīng)_的彭友勝,他和毛主席之間有一段深厚的革命情誼。

1899年,15歲的彭友勝背井離鄉(xiāng),外出闖蕩江湖,當過礦工。1907年,彭友勝參加了湖南新軍,后來擔任了新軍副目(相當于今天軍隊里的副班長),當時身為列兵的毛澤東對他印象深刻。毛澤東在1937年和斯諾談及自己在新軍的經(jīng)歷時說:“在我那個班里,有一個湖南礦工和一個鐵匠,我非常喜歡他們。”其中的“湖南礦工”就是彭友勝。

1912年3月的一個晚上,毛澤東告別了軍營,彭友勝則繼續(xù)留下來當兵。10多年后,他那支部隊轉(zhuǎn)戰(zhàn)到廣州,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他被任命為少尉排長。北伐前夕,廣州的一家報紙刊載了“毛君潤芝來穗講學”的消息。彭友勝特意理了發(fā),洗了澡,換上一套新軍裝,來到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看望老朋友。此時的毛澤東已是中共中央委員,還擔任著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彭友勝告別毛澤東后,不久便參加北伐,投身到炮火連天的戰(zhàn)場。他沖鋒陷陣、出生入死,又一次立了大功,并被提拔為副連長。在內(nèi)戰(zhàn)中,彭友勝心灰意冷,偷偷地離開了軍營,逃回老家衡東縣,在吳集糧行當了多年倉庫保管員后,于1940年左右回鄉(xiāng)務農(nóng)。

1951年3月14日,彭友勝特意請人代筆,給毛澤東修書一封。那年清明節(jié)后第3天,彭友勝收到了毛澤東的親筆回信。興奮、激動之余他與老伴及女兒商議:毛主席有喝茶的嗜好,我們不如每年精制點上等茶葉送給他。從此,每年彭友勝用新白竹布將自制的優(yōu)質(zhì)谷雨前茶包好縫牢,用掛號郵往北京。這一送就是18年,從未間斷。

1960年,湖南的文藝工作者響應毛澤東的號召,紛紛深入群眾體驗生活。著名作家葉蔚林到衡山一帶采風時,聽到彭友勝精制茶葉獻給毛澤東的故事,頓時來了靈感,趕寫了一首《挑擔茶葉上北京》的歌詞。葉蔚林將歌詞交給作曲家白誠仁,白誠仁讀后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只用了一個小時,曲譜就寫出來了。文藝源于生活,文藝源于人民。

時光荏苒,歲月如流。這首歌一晃63年過去,但藝術(shù)魅力不減當年,還在激勵我們。再看看今天的湖南茶人是怎樣庚續(xù)紅色基因,再次唱響,再挑茶葉上北京——來到人民大會堂。

應邀赴會人民大會堂

6月的北京,陽光明媚,萬木崢嶸。

應組委會的誠摯邀請,6月15日上午,我從黃花飛抵首都大興國際機場。岀席北京人民大會堂“挑擔茶葉上北京——“五彩湘茶新聞發(fā)布匯報會?!?

組委會安排我住北京西苑飯店。寬敞明亮,布局新穎,極具文化品味五星的大堂,讓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我入住1137房。

辦公桌上擺放著這次會議手冊,人民大會堂的請諫書寫著我的姓名。我仔細看了會議程序,具體安排,感受了這次會議規(guī)格之高,要求之嚴,時間之緊,安排之周。讓我耳目一新。

第2天上午,微信通知強調(diào)統(tǒng)一著裝,須帶人民大會堂請諫方可進入安檢大廳。只帶手機,其他一律不帶。準時統(tǒng)一乘車去人民大會堂。

下午1點20分,10輛米黃色高檔旅行車徐徐開到飯店右邊.專車聯(lián)絡(luò)員,又查問大家是否帶了人民大會堂請柬,結(jié)果還是有人沒帶。只好去拿往后上車。

經(jīng)過20幾分鐘車程,車子進入整潔寬敞,橫貫東西交通干線的長安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南海正門,金紅交輝,莊嚴壯麗的新華門,接著看到濃縮中華文明,中國象征,舉世矚目的天安門。車子右轉(zhuǎn),遠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史事博物館乘風而來,近處鐫刻著毛澤東同志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金箔大字,頂天立地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廣場。南面是雄偉挺撥,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更是國內(nèi)外各界來賓,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國際知名人士前來詹仰的國家最高紀念堂。此時此刻,整個廣場倍感增色生輝。一種說不岀的喜悅感、敬畏感和懷念深情在我胸中奔騰涌動,千轉(zhuǎn)百回。心中不禁衷心祝?!獋ゴ笞鎳f歲,人民幸福安康!

車隊減速,縵縵前行。眼前呈現(xiàn)人民大會堂壯觀巍峨,門額上鑲嵌著巨大國徽,迎面有12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莊嚴雄偉,壯麗典雅,富有民族特色排成一字,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魅力。

走下車,我不禁放慢了腳步,心中突然有些猶豫:這幢高大交織著政治之強,文學之美、風格之奇、色澤之秀、獨持之異的大會堂,我該以怎樣的方式走近它?漫開幾步之后,一瞬間,我的內(nèi)心充滿溫暖。不禁駐足仰望,喜上心來......。

“人民大會堂!到啦!”

“到啦!人民大會堂!”

同志們發(fā)出內(nèi)心一種深感光榮與自豪愉悅的心聲。

登上寬闊的臺階,個個步伐矯健。一張張高興的笑臉,洋溢著蓬勃的朝氣、涌動著火熱的激情。拾級而上,談笑風生,不少同志搶時間留影,合影。我也和大家照了幾張。

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大常務委會的辦公地方。這是黨和國家及各人民團體進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又是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及人民舉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動的至高場地。每年大會堂舉行的全國兩會、中國共產(chǎn)黨5年全國代表大會都在這里舉行。

金色大廳傳佳音

經(jīng)過安檢廳,來到高大寬敞的迎賓大廳,踏上寬闊的紅地毯向北大步前行,走進貴賓廳。都在簽名留念。我認真觀察每個人的簽名,有的鐵畫銀鉤,有的龍飛鳳舞,有的筆走龍蛇,有的點線千姿。仿佛是書法大賽,揮墨紛呈。

我依次來到貴賓臺,拿起筆,從容鎮(zhèn)定,用行草結(jié)合,繁簡兩體,快慢相隨,一筆垂直書寫呵成,將我山里人的名字揮灑貴賓部上,周圍同志不禁異口發(fā)岀“哇塞”一聲。這是對我堅持毛筆寫日記,毛筆寫書信多年沉淀的一份肯定,也是鼓勵和謬贊。但比起前面同志的簽名我卻感到自愧不如。

繞過一幅巨大的國畫屏風,就是新聞發(fā)布匯報會金色大廳。

我和領(lǐng)導嘉賓同志們對號入坐??匆娭飨_上紅色大屏幕上,體現(xiàn)精心設(shè)計紅底金色,宋黑兩體字形:挑擔茶葉上北京形象圖案下,突出“五彩湘茶匯報會”仿宋大字。下面標示5個國家級行業(yè)指導單位: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國茶葉學會、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中國農(nóng)業(yè)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chǎn)業(yè)分會。7個省廳局主辦: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南省商務廳、湖南省鄉(xiāng)村振興局、湖南省貿(mào)促會、湖南省工商聯(lián),支持單位:湖南省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

會前兩位歌手手持話筒登臺,一曲“挑擔茶葉上北京”聲情并茂,優(yōu)美動聽。演唱聲聲入耳,久久回蕩,充盈金色大廳。唱響了湖湘兒女的激情,6位茶人穿著民族盛裝,挑擔茶葉上臺演示之后。這時屏幕上呈現(xiàn)了廣闊深篴的蘭天,幾朵白云,陽光明媚,逐一展示吸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光華三湘大地的茶山,茶海、茶園,茶人,茶館風貌.....

湖南廣播電現(xiàn)臺倆位男女主持人登臺,熱情洋溢,語出驚人。宣布大會開始。

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仛張軍登臺主持,仿佛出征掛帥,以他那宏亮的聲音全面闡釋了“五彩湘茶”產(chǎn)地環(huán)境、優(yōu)良品種、綠色生產(chǎn)流程,多個品名如數(shù)佳珍,挑擔茶葉,集結(jié)北京,向黨匯報,向人民匯報,讓三湘四水五彩茶香,香茗京城,

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周曉理熱情致詞。他表示,古往今來,“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開掘了中華茶文化之先河,成就“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為國飲,湖南為先”美譽。.....造就了綠茶、紅茶、黑茶、黃茶.白茶“五彩湘茶”的獨有特色。......激勵茶人,共同奔赴美好未來。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維剛上臺講話說,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新聞發(fā)布廳隆重舉行“挑擔茶葉上北京——五彩湘茶匯報會”,充分展現(xiàn)了湖南茶人敢為人先、踔厲奮發(fā)、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風采。

他在講話中提到,這既是踐行湖南省委省政府“特色強農(nóng)、品牌強農(nóng)”創(chuàng)新之舉、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務實之舉。通過全國人民耳熟目染的湖南著名歌曲“挑擔茶葉上北京”,喚起人們最大程度地關(guān)注敢為人先、砥礪奮進湖南茶人,關(guān)心支持湖南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至2022年底全省茶園面積345萬畝、茶葉產(chǎn)量32萬噸、綜合產(chǎn)值1051億,書寫了“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chǎn)業(yè),富裕了-方百姓”的真實故事。希望借助此次“挑擔茶葉上北京”活動為湖南茶葉鼓勁加油,同時宣傳打造湘茶品牌,促進“湘品出湘”“湘茶出湘”,助力茶農(nóng)增收。希望國家相關(guān)部委、相關(guān)單位進步支持湖南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也誠摯地邀請廣大客商到湖南投資興業(yè)。共同開創(chuàng)湘茶產(chǎn)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新篇章。

會上,中共沅陵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易中華作《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繪聲繪色,落地有聲。

“五彩湘茶”品牌體系建設(shè)提案指出,“五彩湘茶”涵蓋“瀟湘茶”“湖南紅茶”“安化黑茶”“岳陽黃茶”“桑植白茶”等5個公共品牌,代表湖南的五大茶類,分別賦予“幸福茶味”“紅色茶味”“歷史茶味”“精神茶味”“自然茶味”,謂之“茶湘五味”。

湖南省茶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王準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五彩湘茶”品牌體系建設(shè),加緊“五彩湘茶”品牌落地,推進湘茶高質(zhì)量發(fā)展,將茶產(chǎn)業(yè)打造成湖南鄉(xiāng)村振興的支柱產(chǎn)業(yè)。讓“五彩湘茶”大放光彩,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三個小時的新聞發(fā)布匯報會,節(jié)湊很緊,內(nèi)容精彩,振奮精神。會上領(lǐng)導見證八家國內(nèi)外茶業(yè)集團單位簽約采購五彩湘茶,收獲滿滿。

大地天然育湘茶

晚上我來到湖南省紅茶產(chǎn)業(yè)促進會會長伍崇岳房間,談到應邀同去全省各地與領(lǐng)導農(nóng)業(yè)茶業(yè)市長縣長同志,一道考察調(diào)研三湘茶業(yè)茶園茶人,曾經(jīng)一道觀享大地群山逶迤,環(huán)抱萬畝茶園;云霧繚繞,輕攏綠浪萬頃——有機茶園,我就被往日眼前的美景迷住又呈現(xiàn)腦海了。

記得去益陽,車行茶園里,如同航行在綠色的海洋中。無數(shù)個渾圓的山丘上,綠盈盈的茶樹一行行排列,順著山勢梯次而上,遠遠望去宛如一座座綠色的“金字塔”。茶園上空,千姿百態(tài)的云彩輕盈地翻著身,歡快地跟著我們走。

記得去懷化,參加2010年4月28日湘西古丈毛尖萬人品評大會,時任湘西州委書記何澤中緊握我的手說:“您要多來啦,這里綠染大地山滴翠,春潤茶城路飄香?!薄笆堑模瑧摱鄟韺W習取經(jīng)?!蔽腋吲d回答。我見到山風推著團團薄霧,滑過滿是綠色的山丘,輕輕將茶園擦拭得纖塵不染??|縷陽光穿過云霧,為茶山增添了幾分高光。光影變幻之間,茶山如詩如畫。所見茶山,山美水美,采茶的姑娘也長得水靈清秀。山道芳菲,采茶姑娘遠遠走來,進入茶田。她們挎著籃子,背起背簍,手指在翠綠的嫩葉上靈巧翻飛,云霧中孕育的新鮮芽尖不一會兒就裝滿了背簍。采茶山歌響徹茶田,直抵云間。

記得去永州江華,一群山雀循著歌聲而來,飛入茶園,濺起一片鳥鳴,掠起縷縷茶香。永州市吳恢才副市長,江華縣吳軍臣縣長陪同調(diào)研時,介紹江華苦茶,苦盡甘來,因苦而名。是處于世界優(yōu)盾紅茶黃金線上。來到茶山觀光的游人絡(luò)繹不絕,孩子們在步道上嬉戲,追逐蝴蝶;攝影愛好者扛著“長槍短炮”選點定位,用鏡頭捕捉茶山的美;結(jié)伴而來的女士們背靠綠色茶園,揮舞著紅絲巾,一起自拍留念,笑吟吟地記錄著暢游茶山的快樂。

記得去岳陽登上觀景臺,極目遠眺,各式各樣的茶山“綠波蕩漾”的風光盡收眼底,令人沉醉。涼風撲面,夏日里的燥熱已經(jīng)去除了大半,精神更覺得爽快。我們找了一間茶館坐下,店家送上一杯杯飄香的綠茶,翠綠明亮的嫩葉在杯中緩緩散開,既像盛放的花朵,又像姑娘的裙擺。這用山泉水沖泡的湖南山茶,既有茶的芬芳,又有泉的清甜,淺啜一口,茶香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記得去郴州衡陽茶園旁邊,三三兩兩的農(nóng)舍頗有仙居的韻味。我很羨慕這里的茶農(nóng),他們依山而居,守護茶園,推窗見景,聞茶香,聽鳥鳴,觀云海,在這宜居宜業(yè)的富庶之地,過著“人在山中,山在畫中”的神仙日子,真是美哉樂哉!

更使我難忘的是伍崇岳會長,經(jīng)常深入一線,調(diào)天總是圍繞談茶育茶,做茶賣茶興茶,10句話有8句談茶。我們給他封了一個雅名“茶神。茶圣?!?

茶界茶人都說伍崇岳是當代茶業(yè)領(lǐng)航人,我說他不愧為新時代“茶神茶圣。”

這次他精心策劃,科學組織實施挑擔茶葉上北京——“五彩湘茶新聞發(fā)布匯報會。”推廣活動,湖南開展有聲有色,激勵人心。一到北京,在京相關(guān)領(lǐng)導部門在北京西站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人民大會場發(fā)布后,又在北京博物館開展。除國內(nèi)媒體大力宣傳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外文向全世界發(fā)布北京活動,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平臺,作為強國新聞發(fā)布宣傳。

挑擔茶葉上北京——“五彩湘茶新聞發(fā)布匯報會。傳播全球,影響深遠,成果豐碩。

名館外賓贊湘茶

在北京講起喝茶,賢達人士自然提到北京十大知名茶館、茶樓、茶院、茶軒。如西城區(qū)前門西大街老舍茶館,首屈一指。那里古香古色、京味十足!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一臺匯聚京劇、曲藝、雜技、魔術(shù)、變臉等優(yōu)秀民族藝術(shù)的精彩演出,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北京傳統(tǒng)風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能深深的感受老北京的傳統(tǒng)文化。

自開業(yè)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近47位外國元首、眾多社會名流和200多萬中外游客,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連接國內(nèi)外友誼的“橋梁”。

這里真是京城中外品茶聚賢高地。我受邀來過三次喝茶。每次都有中外嘉賓品茶論道,要務商談。最近一次更讓我十分欣慰。多年好友東道主王先生,曾為外交部長、副總理秘書向我介紹,今天12位嘉賓中有來自世界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5大洲國家的嘉賓,國內(nèi)3個省和1位香港的嘉賓。他向賓客介紹我多種經(jīng)歷,文學藝木愛好,是毛主席家鄉(xiāng)來的人。大家頓時向我投來親切的目光。

一位美國賓客問我今天喝美國飲科嗎?法國朋友問我喝法國紅酒嗎?我都婉拒不喝。我說:“很遺憾,只愛喝中國茶,尤其是湖南五彩湘茶?!?

這時幾位嘉賓說出了湖南七種名茶。一致同意都喝湖南茶。這時我介紹了挑擔茶葉上北京——五彩湘茶發(fā)布活動。他們都說這次新聞發(fā)布會早己看到新聞,認為非常成功,影響中外。不少單位與家庭訂購了“五彩湘茶”,希望買到“五彩湘茶”興趣很濃。當時有7位嘉賓托我購買“五彩湘茶”開出了清單。還希望長期供應合作。王先生看著我開玩笑說:“兄弟啊,今天您收獲不小啦。茶單歸您買不要我簽字了吧?!蔽疫B聲回答:“好好好?!贝蠹仪椴蛔越l(fā)出了爽朗的笑聲。

離京茶神要題詩

6月17日下午5點,我準備離京返湘,交了房卡,準備上車前往機場。這時在大堂巧遇伍崇岳會長和他同事秘書長、宣傳部長、辦公室主任走來。

伍會長說:“準備送您,小車安排了?!?

“感謝您啦,有人安排了??烀δ??!?

他又問我:“這次發(fā)布會感覺如何?”

“非常圓滿成功!感謝您10幾年來,每次活動都給我學習機會!”我握著他的手感激地說。

與伍崇岳會長正在握手話別時,萬沒想到他競突然將軍:“您說非常圓滿成功,那您要送我?guī)拙??!蔽抑浪难韵轮庖}詩,我推辭說:“身邊無紙,手里無筆,胸中無墨,莫將軍啰,下次吧?!蔽疫呅呎f。他說:“不行不行,您說,我們打開手機錄音不是更好嗎。”“是啊是啊”,“蠻好蠻好。”他三位同事也隨聲繼續(xù)將軍?!澳@個茶神硬要我獻丑。我的普通話太普通了,笑掉了你們牙齒我就不負責啦,哈哈哈?!闭f得大家都笑了。

他們幾人真的打開手機準備錄音,這時我的大腦發(fā)令兵見狀速傳思維區(qū),語言區(qū),情感區(qū),平仄區(qū),緊急調(diào)度和衷共濟,口謅七律:讓他們錄下文字雖劣意卻真誠的8行。

五彩湘茶大纛揚,京城發(fā)布鼓帆航。

成功美譽傳千里,報喜佳音遍四方:。

踔厲征程鋪錦繡,振興祖國寫輝煌。

人民幸福家和睦,滿目神州玉葉香。

“好!好!放行放行?!彼麄儼盐宜蜕宪?,依依話別。

來到大興國際機場,我欲乘風飛湘。我在飛機上思考,伍祟岳會長組織三年推廣活動在京城發(fā)布收官,意義深遠,成效頗豐。這次發(fā)布會昭示后人,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夠把宏偉目標變?yōu)槊篮矛F(xiàn)實。我們要做新時代決策部署的執(zhí)行者、行動派、實干家,以抓落實的實際行動,不斷推動各項工作邁上更高水平。

“桑木扁擔輕又輕,千里送茶情意深。你要問我是哪一個呦,湘江邊上種茶人呀哎哎,毛主席的故鄉(xiāng)人喲,毛主席的喲,故鄉(xiāng)啊人喲?!?

【作者】羅浩京

來源:中國茶產(chǎn)業(yè)周刊,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關(guān)于茶的文化:淺談唐代渠江落薄片產(chǎn)地及安化宋代以前茶葉歷史

前言


“渠江薄片”茶最早記載在唐代(856)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中:“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為貴?!?


公元935年五代十國時期,蜀毛文錫《茶譜》載:“潭邵之間有渠州,中有茶……"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再次記錄了“渠江薄片”這種唐代名茶。這也是以后各種書籍引用“渠江薄片”這一唐代名茶的出處所在。


“渠江”為地理名,明末哲學家方以智所著《通雅》中記載:“渠江之薄片……此唐宋時產(chǎn)茶地及名也。”


但是渠江薄片產(chǎn)地是四川還是湖南?唐代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五代毛文錫《茶譜》雖載有產(chǎn)地,但因是唐代地名,由于時代的變遷,后人在解讀方面多有歧義,這為以后“渠江薄片”產(chǎn)地之爭埋下了伏筆。


▲圖3:引用“原鄉(xiāng)山人”先生《膳夫經(jīng)手録·茶》截圖


▲圖6:引用“原鄉(xiāng)山人”先生《毛文錫·茶譜》截圖


02

四川、湖南兩地三縣“渠江薄片”之說的由來


1、 四川渠江薄片之說。


?宋代吳淑的《茶賦》事類賦卷十七·飲食部·茶:“渠江薄片,《茶譜》曰: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該書寫于北宋初期,吳淑認為渠江薄片產(chǎn)于四川渠州即今渠縣。


明朝末年諸生劉源長,大約在清康熙八年(1669)前后著有《茶史》一書,書端題名稱“八十老人劉源長介祉著”。《茶史》中記載:“薄片,產(chǎn)渠江今順慶府渠縣,漢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疑是渠江”。


1987年薛德炳在《茶葉通報》上發(fā)表的《渠江薄片產(chǎn)何處》上說:"1984年陳椽編著的《茶業(yè)通史》和1985年著的《中國名茶研究選集》中載:'渠江產(chǎn)薄片。渠江即今渠縣廣安一帶'(分別見原書末253頁和35頁)"。


陳椽教授沿襲了吳淑《茶賦》與劉源長《茶史》關(guān)于渠江薄片產(chǎn)于四川渠縣的觀點。不過,陳緣教授在這之前的1977年關(guān)于渠江薄片產(chǎn)地的觀點完全不一樣。


2、湖南安化渠江薄片之說。


毛文錫《茶譜》:“潭、邵之間有渠州,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 ,其色如鐵 ,而芳香異常, 烹之無滓也?”。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有專家學者認為,?潭、邵之間有“渠州”是抄錄有誤,“渠州”應該是渠江。渠江為安化資江一級支流。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6·木部》介紹安化茶中說:《湘潭縣志》載∶《茶譜》有“潭州鐵色茶”,即安化縣茶也,今京師皆稱“湘潭茶”。有專家學者認為,渠江薄片就是“潭州鐵色茶”,即安化茶。


1977年陳緣于安微農(nóng)學院編寫,并于1982年再改的《茶葉通史》255頁上載:"渠江產(chǎn)薄片。渠江即今湖南新化、溆浦、安化一帶"。


1983年《茶葉通訊》04期,王威廉的《湖南資水流域 ?唐代的產(chǎn)茶地_益陽團茶校訂》,論證了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中“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為貴?!?/strong>


中的“潭州茶陽團茶”即為“益陽團茶”,文中引用并認同了周靖民關(guān)于“渠江薄片茶”產(chǎn)地即為安化渠江的觀點。


周靖民是一位從事茶葉事業(yè)及其研究幾十年的老專家,1987年,周靖民編《陸羽茶經(jīng)校注》,他認為唐代渠江薄片產(chǎn)地就是今安化渠江。“渠江主要流經(jīng)安化縣的渠江鎮(zhèn),源于新化縣西北雪峰山麓,經(jīng)溆浦在安化縣渠江鎮(zhèn)流入資江”。


1995年,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程啟坤、姚國坤教授,在當年《農(nóng)業(yè)考古》第二期雜志上發(fā)表了《論唐代茶區(qū)與名茶》,認為“安化、新化為唐代重點產(chǎn)茶地,渠江薄片在今湖南安化、新化”。

2010年,劉祖生、劉岳耘主編的《中國茶知識千題解》,依據(jù)了周靖民、程啟坤、姚國坤對渠江薄片產(chǎn)地確定的觀點,并進一步闡述了“渠江,即今湖南省安化縣連里鄉(xiāng)的渠江,源于新化西北雪峰山麓,經(jīng)溆浦而安化入資江,唐五代時,安化地屬潭州,新化地屬邵州,均未建縣,故謂譚邵之間”。


3、湖南新化渠江薄片之說。


2008年,新化蔣幸東、陳曉陽、陳建華、陳建明的《唐代名茶——渠江薄片原產(chǎn)地之考證》認為渠江薄片產(chǎn)于新化縣境內(nèi)“奉家、雙林、長峰、古臺山一帶”。?


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及毛文錫《茶譜》中“渠江薄片”,要么是四川渠縣,要么是湖南安化或新化(新化與安化,唐末五代都稱梅山,在此不再單列說明),只能是一處產(chǎn)地!目前,二地三縣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jù)!并且已有的證據(jù)常被人詬病。


03

? ? ? 為什么否認四川“渠江薄片”說之理由?? ? ? ? ? ? ?


先說宋代吳淑的《茶賦》對渠江薄片介紹:“渠江薄片,《茶譜》曰: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

? ? ?

▲渠江薄片


《茶賦》所說的《茶譜》,就是毛文錫撰寫的《茶譜》。?查毛文錫《茶譜》所有版本,僅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之說,并單列一條。


而《茶賦》所說“渠州薄片”的依據(jù)從何而來?原來《茶譜》中有另一條“潭、邵之間有渠州,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 ,其色如鐵 ,而芳香異常, 烹之無滓也 ”。


《茶賦》引用了潭、邵之間有“渠州”這地名,認為這“渠州”就是四川渠州,而渠州下屬的渠縣在唐代又稱渠江縣。


唐末五代時期,“?潭、邵之間”是指古梅山地區(qū)。

毛文錫《茶譜》中“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的鐵色茶,其范圍是“?潭、邵之間”,即唐代的潭州和邵州之間。?而后唐至五代時期,“潭、邵之間”是指梅山地區(qū)。安化、新化二縣在建縣(1072)以前稱“梅山”。


《忠肅集》卷《直龍圖閣蔡君墓志銘》、《肇域志》、道光《寶慶府志》載:“潭、邵間所謂上下梅山,其地千里,馬氏以來,瑤人據(jù)之,號莫瑤?!?/strong>因而《茶譜》中這個潭邵之間有“渠州”一定不是四川渠州!更不是四川渠江!

?

毛文錫《茶譜》中潭、邵間的“鐵色茶”(鐵色茶為安化另一種唐代名茶,另會撰文介紹)是一種茶名,這種茶的特點:其色如鐵,少而精,食之無滓,為一種散茶芽尖類,產(chǎn)量少而質(zhì)上乘。


而《茶譜》中的“渠江薄片”這種茶的特點,在《膳夫經(jīng)手錄》中的介紹為:產(chǎn)量多且貴(多和貴),有油、苦、硬,為一種緊壓團茶類。?毛文錫在介紹這二種茶名時,中間還介紹了南平縣(狼猱山,茶黃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貢。)茶,以及容州(黃家洞有竹茶,葉如嫩竹,土人作飲,甚甘美。)茶。

??

另《膳夫經(jīng)手錄》與《茶譜》二本典籍中,根本沒有“渠州薄片”這種茶名。而吳淑《茶賦》將《茶譜》中的潭、邵之間“渠州”鐵色茶與“渠江薄片”茶,二者合二為—,組成“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之說,這顯然篡改了原作。


?由此知之,吳淑《茶賦》認定渠江薄片就是“渠州薄片”,是引用有誤!


再說劉源長在《茶史》一書中,對渠江薄片產(chǎn)地介紹是“神泉、獸目、小團、綠昌明(名亦見建茶內(nèi)載原始),產(chǎn)東川,今順慶府,元曰:‘東川’;薄片,產(chǎn)渠江今順慶府渠縣,漢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疑是渠江?!?/strong>


▲神泉

?

四川渠江,是長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也稱渠河,古稱“潛水”,又名宕渠水。


兩晉(266-420)時稱巴江、巴水。據(jù)酈道元(466或472—527)《水經(jīng)》記載:“潛水出巴郡宕渠縣,南入(長)江”,《漢志》亦記:巴郡宕渠縣“潛水西南入江”。宋以后定名為渠江。

劉源長本人一定清楚這條漢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的河,宋以后才定名為渠江。因此劉源長在《茶史》中特載明“疑是渠江”,“疑”就是懷疑!這就是說劉源長本人也不敢肯定渠江薄片產(chǎn)自四川順慶府。


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是一部記載宮廷膳食的書籍,在茶葉一章節(jié)中,是按照消費群體及飲茶口味、適宜人群分別歸類介紹各種產(chǎn)地名茶。


“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江陵南木香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已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惟江陵、襄陽,皆數(shù)千里食之。其他不足記也”。

?

江陵,又名荊州城。唐上元元年(760)設(shè)置南都,以荊州為江陵府,治所在江陵,今湖北荊州。轄地相當今湖北荊州、枝江、潛江、荊門、當陽縣部分地區(qū)。

襄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武德四年(621),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nèi)。五代時期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唐代十道圖


施州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設(shè)置,治沙渠縣(隋改清江縣,今湖北恩施市)。唐朝轄區(qū)約今湖北省建始、五峰等縣以西地。五峰縣與湖南常德石門縣相鄰。


從唐代“惟江陵、襄陽,皆數(shù)千里食之”這一茶葉消費群體區(qū)域來看,當時的渠江薄片屬一種本地產(chǎn)銷。??


1992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學家陳宗懋任主編,程啟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禮副編審任副主編的?《中國茶經(jīng)》中認為渠江薄片等四種茶名:“惟江陵、襄陽,皆數(shù)千里食之。”是一種本地產(chǎn)銷,即包括今長沙周圍和湘 、 鄂、川 、黔接壤區(qū)域,即湖南、湖北范圍,從而排除了渠江薄片產(chǎn)于四川渠縣的可能性。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jīng)》


《膳夫經(jīng)手錄》中?“潭州茶……,以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這一句,高度概括了“潭州益陽團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香茶、施州方茶”四種唐代茶名的相同特點。


這是一方山水的人們,因地域條件類似、制法相同、飲茶習俗相近,而形成相同口感的茶。由此,進一步說明了渠江薄片產(chǎn)地只可能在兩湖之間。

?

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jīng)》又說:“神泉小團,產(chǎn)于東川(現(xiàn)在云南東川);?昌明茶、獸目茶產(chǎn)于綿州四劍閣以南、西昌昌 明神泉縣西山(現(xiàn)四川綿陽安縣、江油)”?。


這不僅否定了劉源長《茶史》中關(guān)于渠江薄片產(chǎn)于渠州之說法,而且也否定了“神泉小團、昌明茶、獸目茶”產(chǎn)于四川順慶府東川的說法。


《茶史》成書于清康熙八年(1669)前后,該書公開刊行不到四十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永瑢、紀昀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就對該書有評價:“卷端題名自稱曰八十翁,蓋暮年頤養(yǎng),故以寄意而已,不足言著書也”。


查遍四川渠縣產(chǎn)茶歷史, 宋、元、明、清到民國再到現(xiàn)在,一直都不是茶葉的主產(chǎn)區(qū),歷史上四川渠縣也無茶葉特產(chǎn)之記載,又豈能在唐末五代時期突然出現(xiàn)盛產(chǎn)茶葉呢?


綜上所述, 渠江薄片并非由四川渠州所產(chǎn)!


04

在明嘉靖年間,崔桐《崔東洲集》最早記載安化渠江茶


明嘉靖年間,辰沅兵備崔桐(1477-1556),征剿平定安化山寇后,從安化回溆浦途中,乘舟沿資江逆流而上,進入渠江(連里),并在當?shù)匾皇嫘辙r(nóng)家中寄宿一晚,寫有一首《連里道中》:


渠江舍舟趨蓮里,草間深入依山岻;


登登漸高路盈尺,飛藤叢棘刺人耳;


噴泉淙淙亂石斑,突兀臥木橫道間;


失腳愁落溪百丈,夾面仰看天一彎;


有時下輿度危磴,苔滑仍防踏不正;


左持右翼步蹜蹜,一險百慮心始定;


日落聊宿舒老家,觧衣張榻烹新茶;


摘柑侑酒問風土,面熱頓失天之涯;


明朝更發(fā)豈辭苦,百里崎嶇入溆浦。


嗚呼!吾輩乘軒食肉尚艱辛,奔逐更有塵下人。


《連里道中》收集在崔桐《崔東洲集》中,?安化縣志中對崔桐及平定山寇之事有記載。同治《安化縣志·卷之未·雜說》介紹崔桐:“《江南通志》:崔桐海門人,正德中湖廣參議,備兵辰沅,平安化山寇,賜金幣”。


同治《安化縣志·卷之十二·宦績》又載:“李繼祖,臨安人,嘉靖間任,才精練,政寬平。巢冠李萬堯,劫掠橫行,督兵擒捕,反致讒誣,詞白當?shù)溃唇庾娑ァ?/strong>。


當時,崔桐在渠江烹的新茶是一種散茶,或為一種芽尖。為什么不是渠江薄片?這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guān)。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廢除唐、宋、元時期的鳳團茶,改芽茶為貢茶。


唐、宋時期,社會上主要流行團茶、餅茶、片茶等緊壓茶,安化也不列外。?


劉源長《茶史》載:“獨行靈草、鐵色茶、綠芽、片含、金名產(chǎn)潭州,今長沙府,唐曰:“潭州,有湘潭縣亦產(chǎn)茶”


▲獨行靈草


清人江昱(1706~1775)《瀟湘聽雨錄》說“湘中產(chǎn)茶,不一其地,安化售茶湘潭,即名湘潭(京師稱為湘潭茶),極為行遠。邑土產(chǎn)推此為第一”


江昱《瀟湘聽雨錄》說,安化茶就是湘潭茶;劉源長《茶史》說,唐代湘潭產(chǎn)茶,湘潭茶就是潭州茶!綜合他們倆人之觀點,安化茶就是潭州茶。安化在唐代就產(chǎn)茶!


因此,王存(1023~1101)、曾肇等共同編修的《元豐九域志》,其中介紹荊湖路·南路·潭州土貢,有“葛三十匹,茶末一百斤”。


潭州包括當時長沙縣、衡山縣、安化縣、醴陵縣、攸縣、湘鄉(xiāng)縣、湘潭縣、益陽縣、瀏陽縣、湘陰縣、寧鄉(xiāng)縣。該書于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1078~1085)成書,安化土貢茶末當屬其中。這種土貢茶末就是一種鳳團茶!


▲荊湖路·南路


茶末一百斤,是指鳳團茶一百斤。?“茶末”?或? “ 末 茶 ”之名,?元朝王禎《 農(nóng) 書 》解釋為:?“ 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細碾而成 ?!?/strong>


另明朱權(quán)著《茶譜》中也有解釋:“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strong>


“渠江薄片”是一種片茶。


片茶在唐代稱為臘面茶或鳳團茶 ,有的地方稱為研膏,屬團茶和餅茶一類。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 慶歷中蔡君謨?yōu)楦=忿D(zhuǎn)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直金二兩”。


“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比“一斤二十餅”的小片龍團茶,還要小而薄,按常理應該行銷上層社會, 為什么在元代及以后就消失了呢?這是因為渠江薄片造法不精,其茶“由油、苦、硬,味短而韻卑?!?/p>


最終沒有成為朝庭貢品或為朝庭所棄,僅“江陵、襄陽,皆數(shù)千(有人認為是‘十’字之誤)里食之”。同時,渠江薄片因生產(chǎn)成本高,在宋以后就不再生產(chǎn)了,而改制葉茶即散茶。


【瀟湘茶史】《考證》一文說:“渠江薄片產(chǎn)于唐朝時期至宋代,此后未見有關(guān)渠江薄片的記載,渠江薄片從此失傳”。


元代以后,渠江薄片茶因味短而韻卑,無法進入上層消費群體而遭淘汰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到了元代,蒸青工藝技術(shù)進一步完整,其產(chǎn)品從唐、宋的大餅茶到小龍團,由團茶到葉茶已成為社會時尚,渠江薄片改為了散茶或其它品種。


元代王禎在《農(nóng)書》中對當時制蒸青葉茶工序,說得很具體。他說:“采訖,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焙令干,勿使焦,編竹為焙,裹蒻復之,以收火氣。茶性畏濕,故宜蒻收藏者,必以蒻籠剪蒻雜貯之,則久而不浥。宜置頓高處,令常近火為佳”(見卷十《百谷譜》)。


元代這個蒸青茶的工藝類似于我們今天的黑茶制作,其中僅少了“殺青”和“發(fā)酵”的工藝,就是安化農(nóng)村偏遠山區(qū)的老農(nóng)自家制作掛在火坑上的煙熏茶。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完全廢除了唐、宋、元時期的鳳團茶,改芽茶為貢茶。


明代何孟春(1474-1536)《 馀 冬 序 錄 摘 抄 內(nèi) 外 篇 》 記載 :??“ 國初建寧所進,必碾而揉 之,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 ,如宋蔡君謨所貢茶例, 太祖(朱元璋)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采芽以進 。 ”


這里就已經(jīng)很清楚的說明,在明代以前,社會上主要流行團茶、餅茶、片茶等緊壓茶。到了明代,朱元璋認為太“ 重勞民力 ”,才下令 “ 罷造龍團 ”,改造芽茶以進貢。

? ? ??

據(jù)明嘉靖《安化縣志》和談遷《棗林雜俎》中記載,明代安化貢茶的詳細名目:“御芽二十二斤”“長沙府安化縣芽茶二十二斤 ”


自明代開始,安化除了制作貢茶外,廣大茶農(nóng)改進以前制茶工藝,重新大量使用粗老葉,生產(chǎn)價廉物美的黑茶,以此增加廣大人們?nèi)罕娛杖搿?/p>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十一·風俗·七載錄:“至于后鄉(xiāng),長江大河,上通寶慶、下通資江各都,產(chǎn)茶最多,遠招引客”。到明萬歷年間,資江沿岸的渠江(神灣)、馬轡市、東坪、江南等地,其大的茶廠每天揀茶工(撿去茶梗)上千人,小的茶廠也有數(shù)百人”(引自明代林之蘭《明禁碑錄》)。

??
至嘉靖年間,辰沅兵備崔桐到渠江,而渠江薄片早已經(jīng)一、二百年沒有生產(chǎn)了。


05

安化資江(萸江)段為古時通溆浦要道


明代崔桐從安化資江舍舟入渠江去溆浦,途中并落宿在一舒姓農(nóng)家。那么唐代資江、渠江、溆浦一帶是否有舒姓?資江沿線一帶是否有茶的記載?特別是資江到渠江通溆浦,在唐代是不是一條古道?


1、安化地處荊楚腹地,稱荊湖之間,又稱荊巴之間。


宋熙寧五年建縣以前,安化稱梅山。古梅山地處在辰、鼎、邵、潭之間,又稱為“溪洞”之間。《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紀三》:“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為州縣,著在圖籍”。?


所謂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為州縣,著在圖籍。說白了就是古代梅山,其地即屬潭州,也屬鼎州、辰州、邵州等。


《全宋文·卷六三》中《宋大詔令集》:“勅潭邵等州管界梅山洞主首等:省本人奏……”這是公元977年翟守素征伐梅山時,其圣旨對梅山蠻的開頭稱謂。梅山為“潭邵等州管界”,這“管界”顯然就是割地。


同治《安化縣志卷之二·沿革 》進一步對梅山其地來源進行了細說:“今一、二都原割自益陽之資江鄉(xiāng)為之;三、四、五都割自益陽之東坪鄉(xiāng)為之。而《王志》(康熙縣志)、《趙志》(嘉慶縣志)乃云:北割益陽、武陵地為后五都。若以武陵與后鄉(xiāng)接壤即以為有割地,則桃源、沅陵、溆浦亦皆有割地矣。”?


一都即為今安化縣江南、龍?zhí)?鄉(xiāng))、冷市、小淹鎮(zhèn)。其中冷市、龍?zhí)吝B桃源縣;二都為今安化縣羊角塘鎮(zhèn),連常德市(朗州、鼎州、武陵為舊時稱謂);三都為今安化縣東坪、田莊、柘溪鎮(zhèn)。其中東坪、柘溪鎮(zhèn)連桃源縣;四都為今安化縣馬路、奎溪,通桃源,溆浦;五都為今安化縣渠江、煙溪、南金、古樓、平口。其中渠江、煙溪與溆浦接址。


小淹長樂(今屬滔溪鎮(zhèn))李氏族譜中載:“宋熙寧六年朝廷置安化(縣)廢資江(鄉(xiāng))隸焉,故吾族為安化人”。這句話的意思,開梅山之前,安化屬潭州益陽,長樂屬益陽資江鄉(xiāng)。


李氏族譜進一步佐證了縣志關(guān)于安化割地之說的可靠性,這與江南鎮(zhèn)資福寺創(chuàng)建者、溈山密印寺三十三任主持智廣禪師(1023年密印持主持)碑上的記載相同。


▲李稱之宋熙寧六年


綜上所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今小淹、滔溪、江南三鎮(zhèn),原屬益陽資江鄉(xiāng);東坪、馬路、渠江等庫區(qū)鄉(xiāng)鎮(zhèn),屬東坪鄉(xiāng)無疑!東坪鄉(xiāng)割辰州地。


2、萸江為安化資江代名詞,古時為通義陵(漵浦)要道?。


資江又稱資水,在今湖南省中部?!端?jīng)· 資水》:“東北過邵陵縣之北。”?酈道元注:?“縣治郡下南臨大溪,水徑其北,謂之邵陵水……自下東北出益陽縣,其間徑流山峽,名之為茱萸江,蓋水變名也?!?/strong>《太平御覽》 卷65引 《湘州記》 曰:?“資水一名茱萸江”。


茱萸江包含新化、安化縣段,舊時也稱“萸江”??滴跄晏罩渚庉嫛洞鬁可焦琶苡∷轮尽窌r,寧鄉(xiāng)密印寺當家主持大梅與峰智禪師(曾任安化大福浮山寺主持,“大梅”俗指安化),寫了一首《萸江遠侄和尚同訂溈志一日假還鳳林贈之以詩囑早就業(yè)》的詩,贈送參與修訂《溈志》的遠侄和尚。


萸江遠侄和尚這個稱呼,表明遠侄和尚供職的地方為“萸江”,萸江為安化資江的代名詞。另清代詩人,學者陶必銓(1755-1805),因自己居住在安化小淹資江邊,就以萸江為號,稱萸江陶必銓。


遠侄和尚回資江寺廟時,陶之典有可能一同陪來。陶之典有首《舟至麻溪》作于同一時期,詩中云:


有客上扁舟,曉發(fā)資江滸;


雙槳遠煙鬟,江氣豁天宇;


回聽北塔鐘,隨風落遙浦;


沿巖補蒼云,明鏡流青藪;


曲邃入溪阿,山深面墻堵;


水逼無峰陰,霧近多細雨;


長漢瀉懷間,雙壁開云戶;


沙盡石巉巉,疏鑿勞神斧。


麻溪處于現(xiàn)時的江南鎮(zhèn),為資江一級支流,從資江進麻溪可直通舟筏到洞市,沿水而上風景如畫。


麻溪注入資江,其出口處在江南鎮(zhèn)下約2公里處。江南鎮(zhèn)對岸寺門口為原資福寺所在地,五代時期由智廣禪師在此創(chuàng)建,宋代穎詮禪師(1033年密印寺主持)也曾在該寺院當過主持。陶之典應該是為了編輯《大溈山古密印寺志》來此考察。


遠侄和尚具體在安化資江河邊哪座寺廟供職,今無可考,但“萸江”作為資江的代名詞已是久遠,以致有些人認為《膳夫經(jīng)手錄》中的“渠江”就是“萸江”,這并不是說沒有道理。


渠江是資江一級支流,渠江發(fā)源于雪峰山余脈,源頭分別是安化縣的敷溪村和溆浦縣的羊角山村,經(jīng)渠江鎮(zhèn)晏家村流入安化縣境內(nèi)。


清·嘉慶《安化縣志·卷之四·山川》載錄:“渠江溪左源界溆浦,右源界新邵至大塘灣敷溪口,入五都五十余里,西入資?!?/strong>又載:“渠江渡在縣西北三百里?!?/strong>
? ? ? ??

安化的渠江、煙溪、奎溪、馬路等鎮(zhèn),宋代以前屬武陵地,也曾屬衡陽郡。相傳大禹治水經(jīng)過安化的渠江和資江。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四·山川》載錄:“禹履洪,在縣西北三百里虎口崖下,石險而穿,相傳禹治水履此,洪下四十里有禹廟?!?禹廟在神灣,今屬柘溪林場范圍。大禹治水在衡山南岳立有“禹碑”。


▲禹履洪


安化資江通渠江,渠江通溆浦縣至酉陽,是古代安化人經(jīng)“川鹽古道”到巴國采購食鹽之路。巴國,周朝時期位處今中國西南、長江上游地區(qū)的一個姬姓國家,子爵,國都為江州,即今重慶市江北區(qū)。


據(jù)《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曰覃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小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馀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


安化蒼場(與溆浦、沅陵接壤)出土的一件漢代青銅錞于(收藏于中國黑茶文化館),這是巴人的一種樂器。


1992年,益陽地區(qū)博物館征集到一件安化出土的青銅短劍,劍柄上裝飾有高浮雕的幾何紋圖案,十分精美,這種風格的短劍是典型的濮人遺物。由此可以斷定上古的安化有濮人生息過。巴為姬姓,是江漢諸姬之一,為周族。


巴與濮原為兩族,后因長期雜居成為一族,故稱巴濮。巴國或是巴文化從那時就深深影響安化 。


宋代開梅山置安化縣以前,舒、向二姓在資江、渠江、溆浦一帶為常居民?!哆B里道中》?“日落聊宿舒老家”中舒姓為古老姓氏。


《宋史·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蠻夷》載:“辰州布衣張翹亦上書言南、北江利害,遂以章惇察訪湖北,經(jīng)制蠻事。而南江之舒氏、北江之彭氏、梅山之蘇氏、誠州之楊氏相繼納土,創(chuàng)立城砦,使之比內(nèi)地為王民。北江彭氏已見前。南江諸蠻自辰州達于長沙、邵陽,各有溪峒:曰敘、曰峽、曰中勝、曰元,則舒氏居之?!?/span>又載:“獨田氏有元猛者,頗桀驁難制,異時數(shù)侵奪舒、向二族地”。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載:“唐僖宗光啟二年(公元886年)潭州閱瑣、衡州周岳、邵州鄧處納互相攻伐,石門峒酋向瑰趁機率武陵蠻(自稱“朗北團”)攻占州縣,陷澧洲,殺刺史呂自牧,自稱刺史。召梅山十峒獠斷邵州道,梅山遂為梅山蠻所據(jù)”。


06

? ?安化山涯水畔、不種自生,自古以來就產(chǎn)茶


安化位于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主干帶,東與桃江、寧鄉(xiāng)接壤,南與漣源,新化毗鄰,西與溆浦、沅陵交界,北與常德、桃源相連??偯娣e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積第三大的縣。


宋熙寧五年(1072年)開梅山置安化縣,取歸安德化之義,隸屬潭州。北宋啟疆之初,安化茶葉“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唯茶甲諸州縣”。


1、安化萸江,宋代就產(chǎn)茶!


《宋史地理志》載:“大率有材木、茗荈之饒……”說明安化宋代就產(chǎn)茶。


▲土宜


嘉靖《安化縣志》、淸《天下郡國利病書》:宋茶法嚴甚,邑伊溪(在安化縣北三十里仙溪)、中山、資江、東坪產(chǎn)茶,不種而生,味稍佳,民趨其利,奸者乗間嘯聚至抗,廵尉習不黎、虎將賴文政,因而為亂,殺掠為患,大帥王侍郎奏于資江龍?zhí)两ㄕ鼘⒔y(tǒng)之一易戍,民賴以安。宋諸寨柵皆險要地寨有團保守御,以備盜賊。
? ??
賴文政其人在?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巻十二中有記載:“淳熈間(1174-1189),江湖茶商相挺為盜,推荊南茶駔賴文政為首。文政多智,年已六十……”。


“茶駔”即茶馬交易的經(jīng)紀人,宋代荊湖路·南路,包括潭州、衡州、道州、永州、邵州、郴州、全州、桂陽。


安化縣于元佑三年(1088)在今龍?zhí)拎l(xiāng)資江邊置博易場,這時的安化,剛建縣還不到16年,說明茶葉在安化經(jīng)濟生活中,占據(jù)極其重要位置。


?安化先有茶,后有縣。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派遣章惇(1093年,出將入相)、蔡奕、郭正祥等人開梅山。


在溈山密印寺三十四任主持穎詮長老(曾在今安化江南鎮(zhèn)查里灘資福寺、仙溪鎮(zhèn)芙蓉廣化寺?lián)芜^主持,并創(chuàng)建冷市馬橋觀音寺,后改名桃梵寺)、興化紹銑、寶理二禪師的協(xié)助下,與梅山峒主蘇甘進行談判。


▲桃梵寺


同治《安化縣志》中說:“穎詮攜營中二官先入見峒主,紿以從者。主一見遽曰: ‘此官人也?!f詮曰:‘主眼高,認之不差,此官人之子。’乃使茶,失手,因而故掌之。”


“乃使茶,失手,因而故掌之。”說明當時蘇甘峒主就是用梅山特產(chǎn)茶招待朝廷官方代表,這充分證明了安化產(chǎn)茶在建縣之前。


?

▲遺事


因開梅山有功,湖南轉(zhuǎn)運使副蔡奕升太常丞、直集賢院。蔡奕深感梅山瑤民茶稅太重,請求朝庭減免。宋劉摯《直龍圖閣蔡君墓志銘》述蔡奕開梅山之功績說:“長沙諸邑,負茶租田稅,積為緡錢四萬,請如赦蠲除”。


2、安化萸江,唐代就產(chǎn)茶


山西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內(nèi),有本長裕川茶莊的手抄本,其中就說到安化唐代就產(chǎn)茶。


該手抄本后收錄為《平、祁、太經(jīng)濟社會文獻叢錄·祁縣茶商大德誠文獻》,其中“預啟,貴境(安化)智慧董事君子雅鑒:竊思近來世道,人心大變,不學孔孟,盡效墨翟。嘗聞茶出唐朝貴地,宋屬中國,產(chǎn)出茶葉,秦國原定引地。晉省歷代諭旨招商,而兩省商人來安采辦黑茶”。


長裕川茶莊于清嘉慶年間來安化辦茶,寄寓在江南鎮(zhèn)邊江劉進吉之生記茶行。


前面已經(jīng)提到劉源長《茶史》、江昱《瀟湘聽雨錄》、《本草綱目拾遺·卷6·木部》及《湘潭縣志》的記載:說唐代潭州,有湘潭縣亦產(chǎn)茶,湘潭茶就是安化茶!


▲安化茶


安化唐代產(chǎn)茶無疑!但唐末至五代,渠江屬東坪鄉(xiāng),東坪鄉(xiāng)在唐代是否有具體案例記載產(chǎn)茶呢?這須從神山(辰山)白云寺僧密禪師佛事活動中找答案。


清同治《安化縣志》十四卷十二、十三頁載:“白云寺,在縣西北六十里三都辰山,唐僧密(‘密印’為誤)禪師所建,明宣德間,諶三臺(召)僧善明重修,后僧問石有‘深入白云根’之句,崇禎壬午掛錫于此,人以為讖語云”。


《趙志》,《周志》:“知縣吳兆慶《白云寺記》:辰山去縣治西北六十里,由東坪、橋口而上,高遠可四十里許。山經(jīng)幽邃,澗道逶迤,中多怪石,嘉樹茂草。昔汪真人嘗煉丹于此,蓋仙靈窟宅也。上有寺,曰‘白云’,創(chuàng)自唐僧密(印)禪師,中有田可耕,寺僧咸仰給焉”。


▲白云寺


辰山又名“神山”??h志又云:“熊山之西十里有小支焉,曰‘長嶺界’(在縣西北百五十里一都),西十里曰‘辰山’,一名‘神山’,一名‘白云山’(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三都,《一統(tǒng)志》作在縣北百八十里,誤)??h西北有辰山,高四十里,上有白云寺,有田產(chǎn)、藥材,春夏蟒蛇毒物出沒于中”。?

? ? ? ? ? ? ? ? ? ? ??

熊魚山在《魚山剩稿》里,有篇《潭州神山白云寺問石乘禪師塔院碑記》,介紹了僧密禪師于唐咸通(860-873)間來辰山。“過去,世不可考。自唐咸通間,僧密禪師行道于此,載在傳燈,迄今垂千禩……”。


僧密禪師為何方人氏,已無從可考。但他的師父云巖曇晟禪師?(781-841),師祖藥山惟儼禪師(751-834),及師弟洞山良價禪師(807-869)都為唐代高僧。其中洞山良價禪師與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創(chuàng)立的曹洞宗,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大家之一。

? ? ? ?

潭州神山僧密與洞山良價,他們師兄倆關(guān)系特別密切,經(jīng)常結(jié)伴游方參學,《景德傳燈錄》卷十五、《五燈會元》卷五皆有其傳。


僧密本是洞山的師兄,但洞山卻稱僧密為師伯(《五燈會元》中洞山亦稱僧密為師伯,《傳燈錄》則改)。師伯也指師兄,是對同門中年老有德者的尊稱,足見神山僧密禪師其學問有多高。

? ? ? ?

辰山白云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860年至873年間,與唐代楊曄《膳夫經(jīng)手錄》的撰寫時間相差只有幾年。


神山僧密禪師有許多著名語錄,《五燈會元》均有載。其中一則涉及茶事:神山僧密,一日,與洞山鋤茶園,山擲下镢頭曰:“我今日一點氣力也無。”師(僧密)曰:“若無氣力,爭解恁么道?”山曰:“汝將謂有氣力底是”。

?? ???

茶禪一味,大道至簡。唐代是我國茶葉生產(chǎn)和茶文化發(fā)展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佛教也極為盛行。


飲茶、品茶遍及全國,佛茶、禪茶、貢茶、禮茶也達到空前的高度。僧人廣游天下,寺院隨他們攜帶的那一包包茶葉聲名鵲起。眾多流傳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出自于寺院僧人親手種植、炒制。


從《五燈會元》中的記錄看,潭州神山僧密與洞山良價,師兄二人一同去過南泉寺(常德)、溈山寺(寧鄉(xiāng))等寺廟參禪悟道。


那時,采茶、鋤草、種菜放牛、煮茶等勞作是寺廟僧人禪修的一種重要方式。而神山作為僧密禪師開基創(chuàng)業(yè)的地方,怎么可能缺茶?(神山最早名可能是“鐘山”,而鐘山又可能是“無射山”。)


唐代安化東坪鄉(xiāng)屬辰州地,《湖廣圖經(jīng)志·湖廣通志卷之十五·長沙》“辰山: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其山盤旋起伏,遠接辰沅界,故名”。而辰山又名“神山”,僧密禪師來神山之前,為汪真人煉丹于此。


▲辰山


宋朝開梅山以前,安化為蠻人所據(jù),安化第一任縣令毛漸(1036--1094)在《梅山頌》中“惟此南方,夷俗雜處”;又宋吳致堯《開遠橋記》中描述梅山蠻:“衣制斑斕(顏色錯雜燦爛),言語侏離(形容語言難辨)”。?“無射”在漢語釋義中為鐘名,無射山就是鐘山,而鐘山之名也許因蠻人言語侏離而發(fā)音讀成“神山”。

? ? ? ?

唐朝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章節(jié)引《坤元錄》“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云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合于山上,山多茶樹”。


《坤元錄》為隋唐年間所著,已失傳。除《坤元錄》外,史籍沒有“無射山”的記載。同治《溆浦縣志》也以“無射山”不可考,否定了此事。


既然溆浦沒有“無射山”,那《坤元錄》中“無射山”也許就是指的隋唐屬辰州的安化神山。至于方位,古人常常搞錯,陸羽《茶經(jīng)》中,也有多處方位的錯誤。


《辰州府志》載:“沅陵與安化交界處,地名‘界亭’產(chǎn)茶!歲以充貢”。界亭在今沅陵官莊鎮(zhèn)與安化馬路鎮(zhèn)交界處,宋代以前屬潭州益陽東坪鄉(xiāng)辰山山脈。


3安化萸江,三國時代就產(chǎn)茶!??

? ??

唐、宋時代或更早,安化又稱“荊湖”之間或“兩湖”之間,兩湖之間又處在“荊巴”之間 。三國時代,安化有段時期屬蜀國,有段時期屬東吳荊州,正夾雜在荊巴間。


三國魏時張揖的《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姜蔥芼之”。西晉的《荊州土地記》“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荊巴間也好,荊州也好,安化當屬之。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蘇益馨、梅峰纂修的《石門縣志·茶法》記載:“蓋邑人所飲,半仰給于鶴峰各溪洞,而雀舌、龍團……悉購自他鄉(xiāng)。安化佳品(指茶),下裕民生者之克擅美利于無窮也。哉!此石邑茶法所由不設(shè)也”。


▲茶法


道光三年(1823年),譚震、方堃纂修的《桃源縣志·物產(chǎn)》載:“惟南鄉(xiāng)近安化界產(chǎn)者(茶)頗佳”。

石門、桃源為古代武陵七縣之一,一千多年后還在說安化茶好,還從安化購雀舌、龍團茶!


4、安化萸江,兩漢時代就產(chǎn)茶???


安化資江、渠江是古代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的要道 。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其道取資江入沅陵、溆浦?!恶R援傳》載:“初,軍次下雋(今湖北通城西),有兩道可人,從壺頭則路近而水險;從“充”(今桑植)則涂夷而運遠?!爱敃r耿舒主張從“充”道,而馬援主張從“壺頭”。


按耿舒的主張,應該是沿澧水而上,首先攻打五溪蠻首領(lǐng)相單程的老巢“充”,(相單程為桑植人);馬援則主張逆資水而上,首先在沅陵、辰溪一帶,打掉五溪蠻的主力,然后直搗溆浦,收復被五溪蠻所占領(lǐng)的武陵郡治義陵縣城。


唐人李賢,李延壽注五溪蠻時說,當時的五溪蠻多在辰州界。漢代時期,今江南、東坪資江沿線等地屬潭州管控,因此,馬援選擇從安化資江進入,是為上策。


馬援將軍取道資江進沅陵、溆浦,征戰(zhàn)五溪蠻,必過馬路溪(今屬馬路鎮(zhèn))、馬轡市、圭溪坪,因此縣志有多處記載。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三·山川》載錄:“試刀崖在縣北二百里馬路溪,有石如筍,高二丈,上有刀痕,相傳馬伏波平五溪蠻試刀于此?!?/strong>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二·沿革》又載:“馬轡市,東漢馬援征五溪蠻,由此舍舟操轡踰沅故名”。


同治《安化縣志·卷之十二·壇廟》載:“伏波廟在縣西二百五十里四都圭溪坪,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五溪蠻駐兵于此,居民立廟以祀,康熙五十年重修”。


?▲神禹廟、伏波廟


?宋代推官吳居厚(1037—1113)《梅山絕句十首》中云:


板屋依崖不記時,裹頭今已就招攜;


可憐馬援貪殘殺,空有虛名在五溪。


(嘉靖《安化縣志卷之六》)。


以上縣志記載,足以說明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是逆資江而上,取道與桃源、沅陵、溆浦接壤的馬路、奎溪方向進攻溆浦,并病死于壺頭山。


相傳擂茶為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時所發(fā)明,用來解毒消病。清嘉慶《常德府志》記載:“鄉(xiāng)俗以茗葉、芝麻、姜合陰陽水飲之,名擂茶”。


《桃源縣志》名“五味湯,云:伏波將軍所制,用御瘴癘”。?擂茶是歷史,也是傳說。與安化相近的桃源、桃江、新化等縣都有喝擂茶的風俗。
? ? ??

5、安化萸江,虞夏時代就產(chǎn)茶


安化古時為禹貢荊州之域。《尚書·禹貢》載:“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 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乂。厥土惟涂泥, 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 金三品,杶、干、栝、柏,礪、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底貢厥名。包匭菁茅……”。?


1791年,清代名臣兩江總督陶澍父親陶必銓,是一位學者。他在主修舊治梅城南寶塔期間,往返小淹居地,夜宿洞市鷂子尖茶亭而作《鷂子尖茶引》?!耳_子尖茶引》中有“禹貢荊州之域,三邦底厥貢名,李安溪以為名茶類。”陶必銓認為貢厥名中“名”為茗,即茶類。同時陶必銓引用了清康熙年朝庭重臣李光地(又名李安溪)對“名”為“茗”的考究。陶澍在他的《試安化茶詩》中:


我聞虞夏時,三邦列荊境;


包匭旅菁茅,厥貢名即茗。


其見解與父親的《茶引》觀點一致,認為安化在虞夏時期就產(chǎn)茶。


▲甘露茶亭


“安化黑茶”為什么不叫“安化茶”?

?? ? “黑茶”這個茶名詞,在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史·茶法》有“商茶低偽,悉征黑茶……”的記載,《甘肅邊志》記載“黑茶,指的就是安化黑茶”。這是“安化黑茶”之名首見于文字。彭先澤著《安化黑茶》(1940年)一書記載“黑茶這名,今僅于湖南安化見之”。

? ? ? ? 《茶經(jīng)新篇》第316頁記載:“黑茶”一詞的出現(xiàn)始于明代前期(十五世紀)的湖南安化。因為安化素有加工煙熏茶(火焙茶)的習慣,茶葉經(jīng)過高溫火焙,色澤變得黑褐油潤,故以“黑茶”命名?!?/p>

? ? 云南普洱茶、廣西六堡茶等屬黑茶類,稱之為“黑茶”。為什么普洱茶不習慣叫“普洱黑茶”;六堡茶不習慣叫“六堡黑茶”,唯獨“安化茶”卻習慣叫“安化黑茶”,而不叫“安化茶”?安化茶因“黑茶”而得名“安化黑茶”。

? ? ? ? 安化黑茶區(qū)別于其他茶類,最重要的工藝就是在初制黑毛茶工藝過程中渥堆(發(fā)酵)工藝,是形成黑毛茶獨特品質(zhì)風味和保健功能的關(guān)鍵工藝,初制成的黑毛茶就已經(jīng)是真正的安化黑茶了。


? ? ? ?在初制黑毛茶工藝過程中的渥堆(發(fā)酵),就有特殊種群微生物的參與,以微生物活動為中心,發(fā)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微生物發(fā)酵作用,通過生化動力(胞外酶)、物化動力(微生物熱),茶葉中固有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與微生物自生的代謝產(chǎn)物的綜合作用、交互作用,就已經(jīng)形成了黑毛茶色、香、味的品質(zhì)風味,就已經(jīng)松成了黑毛茶獨特養(yǎng)生保健功能的物質(zhì)基礎(chǔ)——安化黑茶中的數(shù)百種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zhì)。



? ? ? ? 《明史·茶法》記載,安化黑茶在1524年之前,在采用鮮茶葉初制成黑毛茶工藝過程中就有成熟的渥堆(發(fā)酵)工藝技術(shù)。


? ? ? ? 普洱茶是用鮮葉經(jīng)過殺青、揉捻、日曬干燥,初制成曬青毛茶,無渥堆(發(fā)酵)工藝。曬青毛茶蒸壓成餅,后自然發(fā)酵(生普);曬青毛茶經(jīng)過人工后“渥堆(發(fā)酵)”才制作成熟普(黑茶)。時間是“1973年以后,普洱茶的制作工序中,增加了一定程度的發(fā)酵作用,形成了普洱熟茶“(摘自云南科技出版社《普洱茶》)。

?
? ? ? ? 安化黑茶與普洱茶形成的途徑不一樣,而且,從時間上看,普洱茶(熟普)“渥堆(發(fā)酵)”工藝技術(shù)比安化黑茶的“渥堆(發(fā)酵)”工藝技術(shù)至少晚了450多年。


? ? ? ? 采用黑毛茶原料,用不同工藝制作“一卷、三磚、三尖茶”,各類安化黑茶產(chǎn)品制作工工敢之大成,最為復雜多樣。不僅僅有幾百年與其他黑茶不一樣的發(fā)酵工藝,還有獨有的發(fā)金花(冠突散囊菌)工藝;用竹篾簍包裝安化黑茶,自然環(huán)保,尤其是花卷茶(千兩茶),包裝是獨特的,在制作過程中茶與竹篾簍包裝一次性成型,融為一體,原始、古樸、粗獷、大氣、獨具魅力,有“世界茶王”之稱。茯磚茶和千兩茶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 ? ? 從明清到現(xiàn)代,在西北或原產(chǎn)地安化,有幾百年,只有安化的茶(黑毛茶成品茶)一直就是習慣叫“安化黑茶”,其他地方的黑茶如普洱茶、六堡茶、青磚茶、藏茶等只是屬于黑茶類,但都不直接叫“普洱黑茶”,“六堡黑茶”,只習慣叫“普洱茶”、“六堡茶”等。


? ? ? ? 從物理特征看,安化黑茶干茶色澤黑褐油潤,條索緊卷,香氣純正,湯色明亮(陳茶湯色如琥珀),滋味醇厚、回味甘爽、清心。新茶湯色橙黃微澀。耐沖泡。保藏一定年份有自然陳化的特性,品質(zhì)得到升華,陳化有陳韻,越陳越香,色、香、味俱佳。


? ? ? ? 從文化特質(zhì)看,安化黑茶集“天、地、人、和”為一體。20世紀30~40年代,安化黑茶按照“天、地、人、和”分等級,意為安化黑茶在“天與地”之間形成的獨特品質(zhì),吸天地之精氣,聚日月之靈光?!叭恕迸c“和”,是安化黑茶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和”為安化黑茶之茶魂,是和諧之飲,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境界。當你品飲安化黑茶時,會有一種“洗盡古今人不倦(唐·元?。?、“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宋·楊萬里)”的感覺,會心生一種以茶怡清、心靜茶至、茶至靈來,升華至飲茶“天人合一”之意境。



? ? ? ? 從養(yǎng)生保健的獨特性看,千百年來,從安化人們飲用黑毛茶到西北少數(shù)民族“不可一日無茶”的飲茶實踐,安化黑茶與人們養(yǎng)生保健的關(guān)系太密切了。


? ? ? ? 喝茶的目的,根本上是尋求最天然的養(yǎng)生保健飲料。采用成熟度較高的茶葉原料制作的安化黑茶,是最天然的養(yǎng)生保健飲品,降“三高”、殺菌消炎、健腸胃的保健功能尤為顯著。


? ? ? ? 從歷史文化特征來看,安化黑茶久遠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播種了人類文明、健康和財富,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歷史文化特征。從淵遠歷史走來,無論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用竹篾箱包裝的茶葉是安化黑茶,還是有文字記載首見于盛唐,興于宋元,盛于明清的歷史,歷史鑄就了安化黑茶,積淀了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形成了特有的茶質(zhì)、茶技、茶品、茶藝、茶德、茶禮、茶俗,形成了中國茶類中最復雜多樣的傳統(tǒng)獨特制作工藝。安化成為了中國·湖南緊壓茶的搖籃,為開辟縱(橫)貫南北、東西“茶葉之路,推動中國西、北及世界貿(mào)易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 ? ? 陸羽《茶經(jīng)》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帮嫴柚L流行之后,逐漸擴散到民間,在本朝(唐)最盛,當今的西安和洛陽兩都,并湖南、湖北以至巴渝等地,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白話文)?!碧埔院螅未嫴韪悠占?,茶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為“舉國之飲”,宋人吳自牧《夢梁錄》中稱“蓋人家每日不可闕,柴米油鹽醬醋茶”,“民俗茶貴”,民間習俗以茶為貴。


? ? ? ? 中國有綠、紅、黑、黃、白和烏龍茶六大茶類,黑茶是一大類?!扒旰诓瑁醋园不?。”


? ? ? ? 安化黑茶有淵遠歷史,有厚重文化。安化黑茶從起源到發(fā)展,有堅實的足跡證實,有古籍記載,有現(xiàn)代考證……

--------------------------

愛生活,愛黑茶!

找到約6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