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回族茶飲及介紹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08 秒)

西藏傳統(tǒng)茶文化的發(fā)展階段

  綜合各類文獻、史料和已經開展的相關研究結論,筆者認為,在西藏進行民主改革之前,茶葉從傳人西藏到在西藏受到全面認可,融人日常生活,并實現(xiàn)最大范圍的文化傳播,其過程和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分為四大階段。

  一、第一階段,755年以前

  第一階段,茶葉在很早的時候從內地傳播到西藏,并作為“靈藥”和內地珍稀貴重物品存在于極少人的手中。這一階段從茶葉傳播至西藏到赤松德贊繼承吐著王朝神普之位,即755年以前。

  阿里地區(qū)的故如甲木寺考古發(fā)現(xiàn),這些極少的人應包括從事宗教活動的人。這階段持續(xù)了相當長的時間。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人吐蕃也未對這一-階段的整體情況產生太多影響。但此時,佛教在吐蕃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尤其松贊干布贊普并不排后佛教,在其支持下,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等一些佛殿經堂建成。這為茶葉的大柳模飲用和流行打下了特定的社會文化基礎。

  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較系統(tǒng)的介紹涉及西藏茶葉和茶碗等文化內容的藏文史料是《漢藏史集:賢者喜樂贍部洲明鑒》。該書是由達倉宗巴.班覺桑布(梵文名釋迦嘎年施利甫迪跋扎,簡稱葉如達倉巴)于明宣德九年(1434)撰于達納屯孜,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敘述印度、于闐、漢地、木雅和吐蕃王以及佛教歷史和著名人物事跡,下篇介紹有關法王、萬戶、望族和大德歷史及教派傳承。尤其對薩迦派的歷史,元朝在西藏的軍事、賦稅、驛站的設立、法律、本欽的委任以及元朝與西藏的關系方面有詳細記載,被學術界視為有重要價值的史料,列入重要史籍之中。陳慶英先生根據(jù)1983年7月北京影印本和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6月鉛印本翻譯成漢文,并由西藏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正式出版。該書中記載的茶葉、茶碗的故事和內容發(fā)生于第三任吐蕃王朝贊普都松芒布支在位期間(676--704),但故事中體現(xiàn)出的主要信息表明:故事主人公及相關人物是把茶葉作為“漢地的妙藥”加以對待的,還沒有發(fā)展到把茶作為日常生活中生津解渴的必需飲料的程度。

  該書寫道:“買茶葉的、賣茶葉的以及喝茶的人數(shù)目很多,但是對于飲茶最為精通的是漢地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學會了烹茶,米札袞布向噶米王學會了烹茶,這以后依次傳了下來?!?這里的“買茶葉的、賣茶葉的以及喝茶的人數(shù)目很多”描述的應為唐朝“漢地”情況,而不能理解為當時吐蕃的飲茶情況。

  二、第二階段,755-797年

  第二階段,此階段飲茶群體出現(xiàn),飲茶活動達到一-定規(guī)模,部分群體中的飲茶風氣基本形成。這一-階段基本可劃定為吐蕃王朝的赤松德贊贊普在位期間,即從755年至797年。

  有幾項重要的信息應值得關注:第一,至781年,赤松德贊自己收藏了很多內地好茶,說明39歲的赤松德贊是愛茶之人。第二,同一年,赤松德贊見到常魯公并看到了唐朝當時的烹茶方法,對茶葉如何“使用”有了進一步了解。第三,赤松德贊后期,經過了-系列戰(zhàn)爭,吐蕃疆域東部已經到了今陜西、甘肅交界處,南面抵達了印度中部恒河帶。版圖的打張使吐著的各類人群對唐朝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接觸大量增切。第四,赤松德贊大力支持佛教發(fā)展,與唐朝僧人、天竺僧人接觸增多,他于781年邀請?zhí)瞥U宗名僧摩河衍到邏些傳教,這成為西藏飲茶流行的最重要事件之一。

  當時,赤松德贊依據(jù)佛法來制定法律,這在相關史書和傳記中都有-定程度的記載。《蓮花遺教》第67章中記載的當時赤松德贊制定的法律包含三個層次:佛教法律、下法和家法,佛教思想均融人其中,這也標志著佛教地位的確立。在《本生傳》中寫道...依照三藏經記載:僧人渴飲奶與茶/食用糧食和糖果/蜂蜜酥油與糕點/衣紫袈波住廟宇/不許喝酒戒淫欲.....”9表明當時僧人飲茶已經得到了較高的認可。

  在此階段,苯教被壓制和打壓,佛教快速發(fā)展和興盛,在赤松德贊的支持和主持下不僅排除了反佛勢力,而且修建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寺廟桑耶寺,大力翻這佛經,樹立起了佛教的主體地位。在此過程中,吐蕃與唐朝、天竺之間的僧侶流動大大增加,尤其唐朝禪宗的傳人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在晉朝(265-420)的飲茶者中,禪僧已經有了相當?shù)拿麣?。《茶?七之事》中記載的晉朝茶事中有“武康小山寺釋法瑤”。釋法瑤是東晉至南朝宋齊間著名涅檠師,著有《涅架》《法華》等。唐朝佛教大興,佛禪與茶之間已經形成了密切的關系,并以其提神醒腦、飽腹消食、清淡寡欲的特點受到推崇。皎然(730-799是唐科茶僧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與茶禪相關的詩作,其中不乏千古流傳的名旬,比如“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茶圣陸羽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寺院茶文化的重要影響。780年,陸羽的《茶經》問世,茶葉消費之風得到了大力推動,普及力度進步加大,茶文化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繁榮。781年,摩訶行受赤松德贊之邀入吐蕃,受到了當時吐蕃僧俗眾人的致歡迎,信徒弟子紛來投。結合當時的情況,可以推測,名僧摩河行到西藏傳法成為當時唐朝茶飲之風在吐著廣泛傳播的重大契機和重要推動力,并極大地促進了西藏當?shù)靥厣栉幕某霈F(xiàn)和傳播。

  在此階段,飲茶活動應主要集中于佛教的僧人中,雖然在“漸頓之爭”中,以摩河行為代表的頓門巴失利,但并沒有影響飲飲茶習慣的傳播。同時,隨著佛教地位的不斷提升,攜事活動也增多起來,飲茶活動逐漸超出個人活動范疇,進入僧侶群體性的活動之內,比如酒經、群經、法會等。另外,由于赤松德贊喜愛茶、藏茶、泡茶,因此當時吐暮的政治系統(tǒng)內已經開始推崇飲茶,而且一定程度E上開始在中高級官像中流行。在帶動和影響下,基層官吏開始追求茶葉并向往飲茶行為。統(tǒng)治者和僧侶們的茶的影響越來越大,推崇茶葉、向往茶葉,并以飲在這樣的斯圍中,民間各類群體受到茶的影響越來越大,推崇茶葉、向往茶葉,并以飲茶為一種榮耀,所以在民間許:農群體中飲茶行為和風氣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傳播,但范圍很小,主要集中于奴隸主、貴族群體。

  三、第三階段,797-13世紀40年代

  第三階段,此階段飲茶行為進一步向民間傳播,飲茶之風進步融入吐著中心的階層、群體的社會生活之中,西藏的茶葉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滿足程度也大大提升。時醫(yī),質群體的茶葉消費量總體還很低。西藏特色的飲茶方式基本形成,并開始被廣泛接受。西藏茶文文化性質發(fā)生了徹底改變。這一階段從赤松德贊之后至西藏正式白2元朝的前身蒙古汗國,即從797年至13世紀40年代。

  唐朝時已經出現(xiàn)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政權或部落的茶馬相易現(xiàn)象,雖然偶爾為之.但卻促進了茶葉的對外傳播,已逐步形成取代貢賜形式之勢。五代十國時期,雖然受到戰(zhàn)亂影響,迪茶馬互市仍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五代會要》中有一定記載。宋朝茶馬互市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宋真宗咸平元年(998)置“估馬司”以定馬價,專門負責接受獻馬和回賜茶葉之事。熙寧七年(1074)宋朝廷派李杞、蒲宗閔等人蜀,專門負責博馬之事。從熙寧七年十二月至熙寧八年五月的六個月間,宋僅通過熙河路買馬數(shù)達到了14600余匹,主要形式是以茶易馬??傮w而言,宋朝官方的互市地點主要集中于西北甘肅一帶,四川榷茶為輔助。宋、西夏、金并立時期,貿易主要通過榷場開展,西北地區(qū)的茶馬貿易也相當繁榮。

  宋朝全力發(fā)展的茶馬互市傳播了茶葉的名聲,各民族地區(qū)政權和部落也積極響應和參與到互市之中,比如皇通二年(1142)之后,金在陜西秦、鞏、洮、鳳翔府等地置榷場與宋開展貿易。這一現(xiàn)象表明了茶葉已經與各民族地區(qū)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有效融合,飲茶的諸多好處被發(fā)現(xiàn)和廣泛認可,茶葉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總體而言,茶馬貿易活動極大地促進了茶葉的輸出和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茶葉需求的滿足,也促進子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的社會互動和文化交流。

  此階段的前期,吐蕃王朝的最后兩任贊普對茶葉消費的群體變化和擴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贊普赤祖德贊把佛教推至幾乎無以復加的高度,僧侶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達到了極高的程度。當時,赤祖德贊有兩位國師(缽南布),娘.定埃增和物測如,貝吉允丹。命令七戶供養(yǎng)一名僧人,實行“七戶養(yǎng)僧制”,吐瓷僧倡人數(shù)急劇地加,并形成了有著特殊地位的僧侶階層。最后位贊普朗達瑪?shù)俏缓螅瑢Ψ鸾踢M行殘酷廢禁,大量僧人被迫還俗,成為屠夫、獵人等當時的社會地位低等人群。這種對佛教先展度推崇再殘膩廢禁的政策,使已經廣泛存在于寺院和僧相中的體茶之風隨著著寺院和僧侶地位和身份的變化向社會中下階層,尤其是在社會底層快速傳播。但對當時的奴隸們而言,飲茶的概念和行為更多停留在意識認同上,實際消費很少。

  842年,贊普朗達瑪被在邏些近郊修行的僧人刺死后,吐蕃統(tǒng)治集團內部分化,王室分裂,平民、奴隸爆發(fā)起義,吐蕃王朝分崩離析。這種分散割據(jù)狀態(tài)為藏傳佛教的發(fā)展提供了政治和社會空間,大量教派出現(xiàn),佛教影響進一步提升和擴大。此期間,政教勢力與大家族相結合的模式占據(jù)主導,比如薩迦派創(chuàng)立于11世紀,其教主祖師在昆氏家族內傳承;噶舉派創(chuàng)立于12世紀,13世紀初政務大權由朗氏家族掌控。這種模式進一步鞏固了統(tǒng)治勢力、宗教勢力和貴族勢力對茶葉的壟斷,同時再次強化和拓展了寺院與茶的關系:除了已有的對茶葉的直接消費之外,茶葉貿易活動和布施活動得到發(fā)展和強化,并逐漸形成定制,寺院中的司茶僧和司茶職位漸成規(guī)范,在一些大寺院中逐漸出現(xiàn)了用于專門儲存茶葉的“茶庫”。由于處于割據(jù)狀態(tài),所以不同區(qū)域內的統(tǒng)治勢力、宗教勢力和貴族勢力對茶葉消費和茶文化的影響是不同的,這樣就相應形成了特定區(qū)域內的飲茶方式、用茶規(guī)范和茶文化內容與模式。所以此時飲茶風俗呈現(xiàn)出地域性的多元化,茶文化也呈現(xiàn)出相應的多元特征。

  此階段,西藏的奴隸社會逐步向封建農奴制社會過渡,土地占有形式、經營方式、階級關系發(fā)生變化,大部分奴隸和部分平民轉化為農奴,以剝削農奴為主導的封建生產方式占據(jù)主導。藏文史書記載,11世紀,在阿里布扎朗地方已經出現(xiàn)了豁卡(封建莊園)。到13世紀初,在吐蕃本土,這種封建農奴制的生產方式普遍形成。隨著封建農奴制的形成,農奴主占據(jù)了絕大部分生產資料,農奴在人身關系上依附于農奴主,農奴們不但要無償為農奴主耕種土地,而且要服各種勞役,并上繳絕大部分勞動產品,成了領主的附屬品。農奴主們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農奴們實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隨著農奴主群體中茶葉消費量的增加和飲茶之風的日益濃郁,農奴們接觸到茶葉的機會越來越多,并逐漸產生了消費需求,但是這種需求的滿足基本處于空白或極少的狀態(tài)。

  13世紀初,蒙古族崛起于漠北地方。成吉思汗完成了統(tǒng)蒙古各部的大業(yè),建立了蒙古汗國。吐薯王朝分崩離析后,西藏地方-直處于漫長的分散割據(jù)中,并形成了幾大政教勢力和分散的世俗統(tǒng)治勢力。薩迦派創(chuàng)立于1世紀。1247年初,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應邀與闊端(蒙古汗國窩闊臺汗的次子,率兵駐扎河西走廊,治所設于涼州,負責對當?shù)氐逆?zhèn)戍和對藏區(qū)的經營)在涼州會談,商議西藏歸屬蒙古汗國事宜,并由薩班從涼州向西藏各地僧俗首領發(fā)出信件,說明歸附、納貢、任職、造報清冊等事,此舉得到了西藏各地僧俗首領的積極響應。此事成為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重要標志。

  西藏正式歸屬元朝前身蒙古汗國,使內地向西藏的茶葉供給性質發(fā)生了改變:在中華民族多元-體格局下,由原來的中原華夏政權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的茶葉往來,轉換為中央政府統(tǒng)屬范圍內不同地方、區(qū)域內的貿易和文化往來。此時,西藏的茶葉貿易性質發(fā)生了改變,西藏的茶葉消費完全轉換為中國內部茶葉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之后,通過茶葉,西藏與四川、云南、甘肅、湖南等地在加強區(qū)域聯(lián)系、強化文化紐帶、鞏固民族情結、維護國家統(tǒng)一以及抵御外部侵略等方面共同書寫了不可磨滅的歷史。

  四、第四階段,13世紀40年代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

  第四階段,此階段西藏茶文化已經十分普及,并深深與西藏地理、氣候、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深度結合,茶文化在不斷普及過程中又不斷豐富和演化?,F(xiàn)在西藏的茶飲特點與主要的茶文化要素定型和發(fā)展于此階段。處于社會最底層的農奴和奴隸的茶葉需求處于極度被壓制狀態(tài),他們的茶葉消費狀況反映了他們受到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反映了他們的悲慘生活。這-階段從13世紀40年代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

  17世紀50年代初,五世達賴喇嘛從哲蚌寺啟程朝清。1653年1月,五世達賴喇嘛至京,順治帝出京城與其相見于京郊皇家獵場南苑。5月,清朝以滿漢藏三種文字的金冊、金印對五世達賴喇嘛進行了冊封,同時以滿漢蒙三種文字的金冊、金印冊封固始汗。對二者的冊封,正式確定了清朝對西藏的統(tǒng)屬關系。1779年藏歷六月十七日,六世班禪從扎什倫布寺啟程為乾隆帝祝七十壽辰,1780年7月抵達承德,并于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帝。11月,六世班禪因病圓寂于黃寺,乾隆帝到黃寺進行吊唁,并于四年后在黃寺西側建成六世班禪的衣冠?!扒鍍艋撬?,乾隆帝親撰七百多字的“清凈化城塔記”,用滿漢藏蒙四種文字鐫刻。以五世達賴喇嘛和六世班禪入清朝覲和祝壽為代表,這種大規(guī)模的政教高層互動極大地帶動和促進了地區(qū)之間互動的力度和頻率,各種各樣的互動既包括官方的,也包括非官方的。這些互動極大地促進了地區(qū)間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交流,特別是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茶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之一。

  在此階段,“人藏熬茶”的存在和流行使西藏茶文化與青海、內蒙古自治區(qū)(簡稱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文化元素進一一步接觸、融合,并向這些地區(qū)廣泛傳播?!叭瞬匕静琛笔且圆枞~為紐帶的一種宗教活動和文化現(xiàn)象,大約起源于16世紀末,隨著藏傳佛教格魯派在各地的傳播而日漸興盛,也逐漸成為藏傳佛教獨有的一種宗教儀式?!叭瞬匕静琛贝嬖谟诙嗟貐^(qū)和多民族之中,主要地區(qū)包括西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等廣大藏傳佛教信仰地區(qū),主要民族包括藏族、蒙古族、土族、納西族等眾多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集體茶事活動是“人藏熬茶”的核心活動之一,而在各種各樣的茶事活動過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相互影響得到了進一步強化,茶文化表現(xiàn)尤其突出。

  頻繁出現(xiàn)的“人藏熬茶”體現(xiàn)了當時藏傳佛教產生的廣泛影響,格魯派信眾不斷壯大,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佛事活動和茶事活動的深度結合,表明當時西藏的“熬茶”方式和集體飲茶文化已經有了非常廣泛的影響。此時,西藏整體的熬茶方法、飲茶方式和茶文化模式在更廣泛深入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互動與交流中進一步鞏固,內容也在不斷增加,文化特征表現(xiàn)得愈加突出。

  西藏正式歸屬元朝前身蒙古汗國,使西藏茶葉的貿易和和消費性質發(fā)生了改變,西藏茶葉貿易成為中國茶葉貿易的有機組成部分,西藏的茶葉消費成為中國茶葉內部清費的一部分,這些特征一直保持和延續(xù)下來,作為鐵般的證據(jù)證明著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印茶葉人侵西藏,并以此對中國邊境進行蠶食侵略,中國官員、百姓和西藏僧俗力量都積極投入到抵御英印茶葉人侵的偉大斗爭之中,自覺保衛(wèi)西藏茶葉市場,維護國家統(tǒng)和領土完整。

  此階段,以茶葉為紐帶的地區(qū)間、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化,茶馬古道的繁榮既是這一現(xiàn)象的直接后果,也是反作用于這一現(xiàn)象,進一步促進這一現(xiàn)象的最重要的紐帶和動力。有學者認為,茶馬古道的興起經歷了不同的原始形態(tài),包括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新石器古道、民族古道、鹽運古道和馬幫古道,這些原始形態(tài)的古道成為茶馬古道興起的基石。10大約在唐朝時已經形成了川藏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的前期形態(tài)。整體而言,茶馬古道正式形成并傳播于唐宋,興盛于明清,20世紀2040年代再度興盛。茶馬古道的縱橫綿延造就了沿邊特色鮮明的城(村)鎮(zhèn)文化,大大促進了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瀘定、康定、德格、甘孜、巴塘、中甸、昌都等比較著名的高原城鎮(zhèn)就是隨著茶馬古道的形成、繁榮而相繼出現(xiàn)并逐步發(fā)展的。同時也刺激了西藏及其他藏區(qū)商業(yè)貿易經濟的形成與發(fā)展,帶動了漢藏各族物資交流的興盛,使各民族各地區(qū)在經濟上形成了互通有無、互相依賴、互相支接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茶馬古道以縱橫交錯的網絡狀穿越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那里世居著藏族,傣族、苗族、錄頗族、拉祜族、彝族、白族、回族、納西族,傈傈族、佤族等民族,古道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中國各民族的團結與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通過人口流動、通婚等形式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另外,茶馬古道在漢族,藏族。納西族、白族,回族等諸多民族中發(fā)揮的強大的潤滑劑作用,促進了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此所段,正處于西藏的封重衣奴相下,這種制度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雙對改奴主的依附關系為基礎的黑暗,野蠻的社會制度。在西意,該制度于13世紀管酒理立,15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中和底度除。封建農奴制下。三大領主地方封2政府、貴族和寺院)及其代理人殘酷地對奴隸(約占地方總人口的5%)和農奴(約占地方總人口的90%)進行壓榨、壓迫和剝削。在該制度下,農奴、奴隸等社會最底層

  群體接觸茶葉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們最需要茶葉提供營養(yǎng)和能量以勉強生活下去。這樣,他們的茶葉需求在不斷被強化,但是這種茶葉消費需求卻根本得不到滿足,或者滿足量極小??傮w而言,在整個封建農奴社會中,農奴們只能購買極少的最劣質茶葉,農奴主們把“茶渣”“茶末”“茶銹”也銷售給他們,有時他們也偶爾從“好心”的農奴主那里得到極少的“賞賜”,也存在個別親戚給予極少的“接濟”。他們的茶葉需求處于極度被壓制狀態(tài),奴隸們的遭遇更是如此。但越是這樣,越激發(fā)了他們獲得茶葉、消費茶葉的愿望。

  來源于:古老藏茶

茶俗與茶禮關系研究

2021年1月,中國茶界又出版了一本新書《茶文化與茶健康》。這本書是由國家一級評茶師、浙江大學茶學學科帶頭人、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科(園藝)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協(xié)全國首席科學傳播茶學專家、浙江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杭州中國茶都品牌促進會理事長王岳飛先生;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博士后、高級茶藝師、高級評茶員周繼紅女士;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博士、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哈德森醫(yī)學研究所訪問學者徐平先生共同主編。

此書經主編王岳飛先生授權,《北京茶世界》媒體平臺已陸續(xù)對《茶文化與茶健康》一書的內容進行連載。3月6日,連載《茶文化與茶健康》第一章第一節(jié)——茶之起源;3月7日,連載《茶文化與茶健康》第一章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歷代變遷、產業(yè)萌芽;今天(3月8)日連載第二章第一節(jié)——茶俗茶禮;

茶俗,是我國民間風俗的一種,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中有著“以茶為媒”的風俗習慣。

茶禮,既可指以茶待客的禮儀,也可指聘禮的一種。在傳統(tǒng)民俗的各種儀式中,如傳統(tǒng)婚禮中“奉茶”“交杯茶”等儀式,以及子女以茶受聘的聘禮,均稱為“茶禮”。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無論貧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

一、茶與茶禮

《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睂榷?,表示對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之間的親和禮讓;對外而言,則表明中華民族和平、友好、親善、謙虛的傳統(tǒng)美德。

(一)待客茶禮

“以茶待客”是我國的普遍習俗,也形成了相應的飲茶禮儀。有客來,雙手奉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的極大尊重。各地敬茶的方式和習慣大有不同。

1、歷史性

有文獻記載,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一帶“客坐設茶”成為普遍的待客禮儀。

唐朝,劉禹錫《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吟“客至茶煙起,禽歸講席收”;白居易《曲生訪宿》稱“林家何所有,茶果迎來客”;李咸用《訪友人不遇》記“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杜荀鶴《山居寄同志》說“垂釣石臺依竹壘,待賓茶灶就巖泥”;等等。

宋元間,民間有飲茶附以果料的習俗,有客來,要在最好的茶中加入其他食品,表示各種祝愿與敬意。

2、區(qū)域性

“敬三道茶”。“敬三道茶”在北方大戶人家較為普遍。有客來,進入堂屋,主人出室,先盡賓主之禮,然后命仆人或子女獻茶。第一道茶,一般來說,只是表明禮節(jié),并不真的非要客人喝。這是因為,主客剛剛接觸,洽談未深,而茶本身精味未發(fā),或略品一口,或干脆折盞。第二道茶,便要精品細嘗。這時,主客談興正濃,情誼交流,茶味正好,邊啜邊談,茶助談興,水通心曲,所以正是以茶交流感情的時刻。待到第三次將水沖下去,再斟上來,客人便可能表示告辭,主人也起身送客了。因為,禮儀已盡,話也談得差不多了,茶味也淡了。當然,若是密友促膝暢談,終日方休,一壺兩壺,盡情飲來,自然沒那么多講究。

“獻元寶茶”。“獻元寶茶”流行于我國江南一帶。春節(jié)時若有客至,要獻元寶茶。將青果剖開,或以金橘代之,形似元寶狀,招待客人,意為祝客新春吉祥,招財進寶。

“吃豆子茶”?!俺远棺硬琛笔呛铣R姷拇椭?。客人新至,必獻茶于前,茶湯中除茶葉外,還泡有炒熟的黃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還必須嚼食豆子、芝麻和茶葉。吃這些東西忌用筷子,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氣流將其吸出,別有一番風味。

“沖爆米花茶”?!皼_爆米花茶”流行于湖北陽新一帶。鄉(xiāng)民平素并不多飲茶,皆以白水解渴,但有客來則必須奉上一小碗現(xiàn)沖的爆米花茶,若加入麥芽糖或金果數(shù)枚,敬意尤重。

(二)家庭茶禮

飲茶,不僅是敬客,居家生活也要以茶表示香敬相愛,對長輩敬茶便成為家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重視學院、家族關系,主張敬老愛幼,長幼有序,向長輩敬茶是敬遵長、明倫序的重要內容。

1、歷史性

名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載:“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富室競侈,果皆雕刻,飾以金箔,而香湯名目,若茉莉、林禽、薔薇、桂蕊、丁檀、蘇杏,盛以哥、汝瓷甌,僅供一啜而已?!?/p>

古時,大戶人家的兒女清晨要向父母請早安,常有長子、長女代表兒女們向父母敬一杯新沏的香茶。

2、區(qū)域性

“送七家茶”。“送七家茶”流行于浙江杭州一帶。每至立夏之日,家家戶戶煮新茶,配以各色細果,送親戚朋友。

“求七家茶”?!扒笃呒也琛敝饕附K一帶要用隔年炭烹茶,但茶葉卻要從左鄰右舍求取。

“敬香茶”。“敬香茶”在南方更普遍。新婦過門,第三天便開始早早起床,向公公、婆婆請安,請安時也首先奉上一杯新沏的香茶。新婦敬茶有三種含義:一是表明孝敬翁姑,不失為婦之道;二是表明早睡早起,今后是一個勤儉持家的能手;三是顯示是個巧手好媳婦。

總體來說,我國家庭茶禮提倡尊老愛幼、長幼有序、和敬親睦、勤儉持家,以清茶淡飯而倡導儉樸的治家之風。

至于現(xiàn)代,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表示深情厚誼的精神,不僅深入每家每戶,而且上升到機關、團體、乃至國家禮儀。總之,茶是禮敬的表示,友誼的象征,茶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二、茶與婚俗

茶禮最為廣泛應用于民間的,莫過于婚俗。

(一)歷史性

1、唐朝時期

茶與婚俗結緣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唐時,飲茶之風甚盛,茶葉成為結婚必不可少的禮品。據(jù)史書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嫁妝中便有茶葉。這是茶葉用于婚禮的最早記載。之后,茶葉便與金銀首飾一起成為女子出嫁時的必備品,并逐漸成為婚俗禮儀的一部分。

2、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茶葉由原來女子出嫁時的嫁妝禮品演變成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求婚時要向女家送茶,稱作“敲門”。媒人又稱”提茶瓶人“。結婚前一日,女家要先到男家去”掛賬“”鋪房“等。宋朝著名詩人陸游《老學庵筆記》說:”男女未嫁娶時,相互踏歌,歌曰:'小娘子,葉底花,無事出來吃盞茶。'“

3、元朝時期

元朝、明朝時期,“茶禮”幾乎成為婚姻的代名詞。女子受聘稱“吃茶”。姑娘收人家茶禮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

明人許次紓《茶疏》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猶名其禮為下茶,亦曰吃茶?!币虿铇湟浦矂t不生,種樹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為堅貞不移和婚后多子多福的象征。

元曲《包待制智賺生金閣》載:“我大茶小禮,三媒六證,親自娶了個夫人?!?/p>

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中亦有:“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說到納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沒有。”

4、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仍保留茶禮的觀念,另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

清朝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亦云:“花花彩轎門前擠,不少欠分毫茶禮?!?/p>

《紅樓夢》中亦載,鳳姐對黛玉說:“你吃了我家的茶,為什么不給我家做媳婦?”

5、民國時期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今年這個冬,要尋一個可以端茶禮、結婚姻的好日子,竟是這樣難!”

(二)區(qū)域性

“三茶禮”。江南婚俗中較為流行“三茶禮”。所謂“三茶禮”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從訂婚到結婚的三道禮節(jié),即訂婚時“下茶禮”,結婚時“定茶禮”。同房時“合茶禮”。另一種解釋,即是指結婚禮儀中的三道茶儀式,即第一道白果,第二道蓮子、棗兒,第三道才真的是茶。不論哪種形式,皆取情結不移之意。

“三茶六禮”?!叭枇Y”在南方流行較為廣泛,從訂婚至結婚,常舉行下茶、納茶、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各種儀式。

“開門茶”?!伴_門茶”為江蘇舊時婚俗,先由媒人用泥金全紅柬送去女方年庚“八字”,男方則要送茶果金銀,其中茶葉要有數(shù)十瓶甚至上百瓶。男方對女家“下定”,又稱“傳紅”。迎親之日,新郎輿馬而來,至岳家門口卻要等待開門。待進得門來,又要走一重門,作一個揖,直到堂屋,才得見老岳父及左右大賓,然后飲茶三次,才能到岳母房中歇息,等待新娘上轎,此謂“開門茶”。

“茶錢”?!安桢X”在湖南、江西一帶較為常見,有“喝茶定終身”之說。青年男女經介紹如愿見面交談,由媒人約定日期,引男子到女家見面。若女方同意,便會端茶給男子喝。男子認為可以,喝茶后即在杯中放上“茶錢“;若不中意,亦要喝茶表示禮敬,然后將杯倒置桌上。付”茶錢“,兩元、四元、百元不定,但一定要雙數(shù)。喝過茶,這婚姻便有成功的希望了。

”雞蛋茶“?!彪u蛋茶“流行于湖南濱湖、沅江等地。用”雞蛋茶“來表示對婚事的意見。無論女方去男家,還是男方去女家,都要請茶、吃雞蛋。女方去男家,男方如中意,拿出三個以上的蛋,若不中意則只拿兩個出來。女方看是三個以上便高高興興地吃了,說明雙方皆有誠意。男方去女家,女方若看中了,也要請吃茶、吃蛋;看不上,只供清茶,不供蛋。

”鹽茶盤“?!丙}茶盤“流行于湖南邵陽、郴州等地。舊時經媒人說合,兩家同意后,男方向女家”下茶“,除送其他禮物外,必須有”鹽茶盤“,即用打芯染色組成”鸞鳳和鳴“”喜鵲含梅“等圖案,又以茶與鹽堆滿盤中空隙,此為”正茶“。女家接受,便表示婚姻關系確定,自此不能反悔。

”合枕茶“。湖南各地婚禮中大多有此禮?;槎Y儀式后,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婦要喝”合枕茶“,新郎捧茶至前,雙手遞上一杯清茶,請新娘先喝一口,自己再喝一口,便表示完成了人生大禮。

”合合茶“,鬧洞房是我國各地普遍的習俗。湖南各地鬧洞房卻是以茶做題,別開生面。至時,讓新人同坐一凳,相互將左腿置對方右腿上,新郎以左手搭新娘之肩,新娘則以右手搭新郎之肩,空下的兩只手,以拇指與食指共同合為正方形,由他人取茶杯放置其中,斟滿茶,請鬧洞房的人們品嘗。

”親家婆茶“?!庇H家婆茶“流行于浙江湖州一帶,與湘贛婚俗茶禮有許多相似之處,女孩子出嫁三天要回娘家,叫作”回門“。而有些地方卻是在第三天由父母去看女兒,稱為”望招”,父母要帶上半斤左右的烘豆、陳皮、芝麻和谷雨前茶,前往親家家中去沖泡。兩家親家翁、親家婆,邊飲邊談,稱為”親家婆茶“。

“茶浴開石”。生兒育女是婚姻的繼續(xù),也離不開茶。浙江湖州地區(qū),孩兒滿月要剃頭,需用茶湯來洗,稱為“茶浴開石”,意為長命富貴,早開智慧。

總之,茶是純潔的象征,象征愛情的純貞;茶是吉祥的象征,用茶祝福新人未來生活美滿;茶是親密、友愛的象征。我國人民用茶禮表達夫妻禮敬、兒女尊長、居家和睦、親家情誼、多子多福等多種美好的祝愿。

(三)民族性

邊疆少數(shù)民族中的茶則更多了些純貞、美好、活潑的內容與精神。西南少數(shù)民族中,茶不是“媒證”,而是“媒介”。云、貴、川、湘的少數(shù)民族,把茶引入婚俗是相當普遍的,尤其在云南,青年男女從戀愛到結婚,總是離不開茶。

1、云南大理的白族

生活在蒼山下洱海邊的白族人,婚俗中滲透的“茶精神”尤為突出。白族婚禮中,也有“鬧房”習俗,參加“鬧房”的大都是新郎的同輩或晚輩年輕人。對參加“鬧房”的人,新郎、新娘要敬三道茶。

2、云南勐海的哈尼族

勐??h茶樹王已聞名海內外,當?shù)赜蟹N風俗,新娘要爬上大茶樹采茶,爬得越高,采得越多就越吉利。據(jù)新郎介紹說,新娘采茶樹王的茶葉,是托茶樹王的福,夫婦間的感情會像茶樹王那樣長久,生命像茶樹王那樣旺盛,還會保佑子孫后代像茶樹王的葉子一樣繁多。

3、瀾滄江畔的拉祜族

拉祜族的婚俗很有趣,青年男女必須先經過探察、對歌、搶包頭、幽會、定情等一系列有趣的戀愛過程才能結婚。心心相印的青年男女私訂終身后,才告知父母。男方請媒人去女家求婚,媒人帶去一對蠟燭、煙、茶等物,別的禮物可以不帶,茶卻是必須帶的?;槎Y中,拜堂以后新郎、新娘還要去抬水,敬獻父母、媒人,有茶有水才算美好婚姻。

4、廣西西北部的毛南族

毛南族的結婚儀式中茶也占有重要地位。迎親日,男方迎親人在女家吃過午飯,正午時娘家人開始“疊被”。新娘的母親端來個大銅盆,盛滿了紅蛋、糯米、谷穗、蜜橘、瓜子、銅錢等物,但必須有茶。姑嫂、嬸娘們把被子疊成正方形,放到一個叫作“崗”的木架上,兩頭一邊放銅盆,一邊放錫茶壺。四周掛滿由新娘親手做的布鞋。毛南族盛行“兄終弟繼”“弟終兄繼”的“轉房婚”,這種換婚儀式稱為“換茶”。

5、云南的阿昌族

在阿昌族,媒人說親要帶茶、煙草、糖各兩包。婚后第三天,女家才來送嫁妝和“大飯盒”。這時,男家先敬酒一杯,說:“請騎大白馬!”然后再敬茶一杯,說:“請騎大紅馬回去!”

6、四川的羌族

阿壩地區(qū)的羌族茶禮運用極有趣味性?!背圆琛耙S迎親隊伍一路而行。迎親日,每過一村寨先放禮炮三聲,寨中人便會出來看熱鬧,送親、迎親隊伍也要暫停。男女雙方親戚,事先都有所準備,拿出用玉米、青稞、麥子、黃豆制成的糖和茶水來招待送親、迎親的人。茶飲罷、糖吃過,方能繼續(xù)前進。村村吃一遍茶,寨寨吃一遍茶,即便走上八個、十個村莊,停隊吃茶村村不能少。沿途茶吃夠了,對新人的祝福,雙方的友情,都從一路吃茶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新娘才能娶到家。

7、青海的撒拉族

撒拉族人訂婚時,男方要擇吉日請媒人向女方送”訂婚茶“。一般為耳墜一對,茯茶一封,這叫”系定“。

8、甘肅的保安族

積石山下的保安族人訂婚,是由男方的父親、叔伯或舅舅偕同媒人親送茯茶兩封、耳環(huán)一對、衣服幾件去“系定”。

9、甘肅的裕固族

裕固族人把茶看得更重。舊時一塊茯茶要用兩只羊才換得來,娶一個妻子,男方一般要送女方一馬、一牛、十幾只羊、二十塊布、兩塊茯茶。

10、西北地區(qū)的回族

回民提親,稱為“說茶”。男方父母看未來兒媳,女家也要“相女婿”,如果相中了,媒人到女家回話時,首先要帶來茯茶,女方同意便收下。正式訂婚,稱為“訂茶”“吃喜茶”。女家要把男家送來的茯茶分成小塊,送親友鄰里。

11、藏族

在藏族婚俗中,茶也是很重要的。藏族人以儀表和人品為主要標準,并不注重家境和聘禮。青年男女私訂終身,要唱定情歌,歌中也是用茶比喻愛情。

婚俗中的茶禮在我國各民族中運用得極其普遍,從中原到邊疆,從南到北,到處都把茶放在婚俗的重要位置上,可見茶作為堅定、純潔、吉祥象征的觀念多么深入人心。

三、茶與祭祀

以茶為祭品由來已久。

(一)歷史性

著名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fā)現(xiàn)有一箱茶葉隨葬,這也是西漢貴族以茶為隨葬品的證明。

南朝劉敬叔《異苑》記剡縣陳務之妻,好飲茶茗。宅中有古墓,常以茗祭鬼神。

《南齊書.武帝本紀》載:“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制?!?/p>

河南白沙宋墓浮雕壁畫中,有仕女奉茶圖,還有墓主人品茶的場景。

河北宣化遼墓中存有壁畫,畫面上描繪了點茶、飲茶的生動場面。

(二)地域性

許多產茶之地把茶作為喪俗、葬禮的重要內容?!吨腥A全國風俗志》載:“人死后,須食孟婆湯以迷其心,故臨死時口銜銀錠之外,并用甘露葉做成一菱附人,手中又放茶葉一包。以為死去有此兩物,似可不食孟婆湯。并有杜撰佛經曰:‘手中自有甘露葉,口渴還有水紅菱?!藘删溆诜胖脮r家屬喃喃念耳。”

《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安徽等地的喪俗:“凡人死后,俗以為必須過孟婆亭、吃迷魂湯。故成殮時以茶葉一包,加以土灰,置之死者手中,以為死者有此物即可不吃迷魂湯矣?!?/p>

用茶祭祀亡靈、先祖,這一風俗是中國社會的普遍習俗。

四、茶與慶典

茶秉天地之靈氣而生,每當臘盡春來,驚雷一聲,則生機發(fā)動。有古以來,茶以春茶為貴,以早茶為上。因此,為了催茶生長,慶祝新茶的開采,祈禱茶事的順利,茶區(qū)每每于開采之前,都要按傳統(tǒng)舉行熱鬧的開茶慶典儀式。

(一)歷史性

宋朝,建州(今福建建甌)為最主要的產茶地,特別風行開采時“喊山”的儀式。歐陽修于宋嘉祐三年(1058)作《嘗新茶星呈俞》:“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人情好先務取勝,百物貴早相矜夸。年窮臘盡春欲動,蟄雷未起驅龍蛇。夜聞?chuàng)艄臐M山谷,千人助叫聲喊呀。萬木寒癡睡不醒,惟有此樹先萌芽。乃知此為最靈物,宜其獨得天地之英華?!狈从沉思蔚v年間建州建安北苑御用茶園的開茶情形。

明朝徐渤《武夷茶考》記載:“喊山者,每當仲春驚蟄日,縣官詣茶場至祭畢,隸卒鳴金,擊鼓同聲喊曰:茶發(fā)芽。”

(二)區(qū)域性

自古每逢春茶開摘時節(jié),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產區(qū)的茶農們都要舉辦各種茶慶活動。如2006年4月1日舉行的“相約龍井——2006中國杭州西湖龍井開茶節(jié)”,就舉行了“茶鄉(xiāng)踏歌”活動,還特地請來了獅子隊、少林武術隊等助興,他們與本地的采茶舞隊、茶藝表演隊一起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烈。

江西贛州市龍南縣的虔茶也有春茶開采祭茶慶典儀式,近些年,每年3月下旬,擇良吉日迎來虔茶開園盛典。30多名旗手揮動著“虔茶”古茶旗,在龍獅隊的帶領下穿梭舞動。主祭官帶領依仗隊端凈手水盆、捧茶水、抬著豬頭等祭品列隊緩緩入場。接著,行喊山祭祀禮,主祭官高聲喊山祭祀: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山神。茶農們根據(jù)主祭官的口令用茶敬天、敬地、敬神,以表示對茶的敬意,感謝天地神恩。接著,宣讀祭詞,由侍女送祭詞卷軸,詞曰:“惟神,默運化機,地鐘和氣,物產靈芽,先春特異,石乳流香,龍團佳味,供于天子,萬年無替,資爾神功,用伸常祭!”祭詞宣讀完畢后,現(xiàn)場人員齊聲高喊:“茶發(fā)芽嘍,茶發(fā)芽嘍!”隨后,奉上虔茶進行茶道表演,配以古樂、古典舞、書法,還有太極、舞劍等表演,真是精彩絕倫。

來源:北京茶世界

寧夏吳忠:早茶文化衍生早茶經濟

吳忠人的一天,往往是從喝一杯養(yǎng)生清心的八寶茶、吃一碗熱氣騰騰的早茶牛肉面開始。


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何春中/攝

吳忠市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部,坐落于黃河之濱,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吳忠現(xiàn)有常住人口139.91萬人,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等36個民族。

吳忠人喝早茶的習慣是“先喝茶吃面點,最后吃拉面”,先喝的茶則是八寶茶。近日,“鑄牢共同體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寧夏集中采訪活動在吳忠打卡寧夏非遺“劉三朵”八寶茶。

寧夏劉三朵八寶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薇介紹,“劉三朵”八寶茶始創(chuàng)于1861年,歷經5代傳承,現(xiàn)已是寧夏非遺項目,成為行業(yè)標桿。八寶茶的源頭是唐宋時期的宮廷御用茶。明人邱浚稱:“自唐室回紇以馬易茶,蓋西北人嗜茶,有自來矣。西北多乳酪,乳酪滯腸,而茶性通利,能蕩滌之?!?

吳忠人一直保持著喝茶的習慣,這與地理環(huán)境、飲食習慣分不開。吳忠人喜食牛羊肉,熱茶有清油除膩之良效。加之八寶茶中樣樣都是寶貝,喝起來香甜可口,實為色香味俱全、營養(yǎng)豐富的“養(yǎng)生茶”。“八寶茶里有南方的茶葉、芝麻、桂圓,有北方的紅棗、沙棗,可以說它就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民族融合的一碗茶?!睏钷闭f。

“靈州碧巖下,荑英初散芳”,唐朝詩人武元衡的詩句,印證了早在唐朝當?shù)厝司陀泻仍绮璧牧曀?。元代忽思慧撰寫的《飲膳正要》中也記載了吳忠人制作油香、麻花等面點的方法。魏晉、唐代和明清時期,茶的飲法、成分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變化,逐漸發(fā)展成如今的八寶茶。

吳忠早茶的另一個亮點是牛肉拉面。牛肉拉面起源于蘭州,但善做美食的吳忠人在牛肉拉面的基礎上融入了地方特色,并融合創(chuàng)制出刀削牛肉面、炒拉面等多種獨特吃法。

吳忠食名軒店長吳濤向記者介紹,牛肉面的特點是“一清、二白、三紅、四綠”?!耙磺濉敝笢?,“二白”指蘿卜片白,“三紅”指辣椒油紅,“四綠”指香菜、蒜苗綠。從外形上看,吳忠牛肉面有大寬、中寬、小寬、二柱子、三棱子、一細、二細、三細、毛細、毛粗等10余種。毛細是牛肉面中最細的一道面,共拉8手就可以成型。大寬則是最寬的一道面,拉3手即可成型。

近年來,吳忠市以早茶為牽引帶動餐飲業(yè)加快發(fā)展,推出“吃、住、游、購、娛”于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打響“游在寧夏吃在吳忠”品牌。吳忠早茶成為吳忠餐飲代名詞、城市形象新名片。

吳忠市出臺了《關于促進吳忠早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決定》,制定發(fā)布22項早茶團體標準,助推早茶產業(yè)發(fā)展;培育形成了以杜優(yōu)素、劉三朵、西鮮記等為代表的餐飲類品牌集群,為吳忠早茶優(yōu)質食材提供保障。

吳忠早茶的烹制方法充分吸收了京菜、魯菜等菜系的特色技藝,無論是牛肉面、面點,還是小吃小菜,每一道面點菜品都歷經了時間的打磨。每一家老字號企業(yè)、早茶示范店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烹飪技術由簡到繁,炒、爆、扒、燴、燒、煎、炸以及拔絲、蜜汁、掛霜等特色技藝無所不包。

吳忠人熱情好客、開放包容的特點也體現(xiàn)在早茶文化之中。吳忠早茶美食以北方菜品為主,融合廣式早茶、揚州早茶的精細風格,從最初的“老三樣”“新三樣”發(fā)展到如今的八寶茶、牛肉面、羊雜碎三大基礎品種與面點類、小菜類、牛肉類、流食類、茶飲類五大系列200多個主要品種。

由此,吳忠早茶聲名鵲起,并贏得了“南有廣式早茶、北有吳忠早茶”的美譽。目前,吳忠擁有“中華老字號”3家,“寧夏老字號”5家、“中餐特色美食”企業(yè)12家、“中餐特色美食”57道。

曾經,吳忠早茶在快速發(fā)展中,也出現(xiàn)過早茶產業(yè)規(guī)?;蜆藴驶潭鹊?、從業(y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產業(yè)融合能力不強、經營環(huán)境和服務質量亟待提高等問題。吳忠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消費促進科科長丁學寶表示,2022年,為破解吳忠早茶產業(yè)發(fā)展瓶頸,促進早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由吳忠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牽頭,組織《關于促進吳忠早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決定(草案)》起草組成員赴江蘇揚州、泰州、南京等地開展專題調研,廣泛聽取政府部門、專家學者、餐飲單位、行業(yè)協(xié)會等方面的建議。

在各方助力下,由吳忠早茶文化衍生的早茶經濟,已成為促進吳忠市服務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發(fā)力點和助推器。吳忠市文化旅游體育廣電局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全市早茶餐飲門店達787家,實現(xiàn)銷售收入15億元,共接待游客1373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80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69%和62%。

“吳忠早茶帶動就業(yè)兩萬余人,其中有一半是外地人,有效帶動了旅游及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同時,吳忠早茶兼收并蓄、融合南北,體現(xiàn)了吳忠餐飲文化厚重的歷史淵源和傳承創(chuàng)新,是吳忠各民族長期以來交往交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倍W寶說。

(記者何春中)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