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花茶與茶

找到約4,740條結果 (用時 0.022 秒)

作家與茶

茶是清淡之物,作家是幻虛之人,二者必成朋友。在中國歷史上,從古至今,作家與茶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唐朝有詩人李白、王維,亦仙亦僧,以茶催化自己;詞人陸游,更是對茶詠嘆不絕。近代以降,作家更是不分中外,對茶的描述與品位越來越多。蓋因近三四百年以來,中國茶葉出口英國,由英國波及其他國家,狄更斯等國外作家對茶的描述,可謂細致入微。

學貫中西的林語堂,早年以“三泡”之說來比喻喝茶,多少還有些流俗;后來到西方國家引介中國茶文化,他是典型的安逸派文人,和周作人當有一比。在骨氣方面,周作人無法和他的哥哥魯迅先生相比。雖然周氏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至今仍為文壇難以解除的公案,但二人對喝茶的態(tài)度,也可看出兩人生活態(tài)度之斷然不同。周作人把喝茶當生活,講究自我享樂;魯迅把喝茶當作人生要事,樂于分享他人,他的好友日本作家內山完造先生在他的書店向顧客施舍茶水,魯迅也甘愿奉獻茶葉以相助。這是魯迅吶喊品質的外露,與周作人雖為同胞兄弟,兩人終因氣質不同而分道揚鑣,是在所難免。

說著說著就想到了汪曾祺,汪先生最值得回憶的時光,就是在西南聯(lián)大時的喝茶清閑之時。昆明茶室,有大茶樓小店鋪之分,汪先生那時是一介窮書生,喝不起好茶,也不能像他后來寫的《沙家浜》里的阿慶嫂“壘起三星灶、銅壺煮三江”那么瀟灑,只能邀二三學子或同道,在昆明小茶店里賣弄文人騷情。汪先生精于茶道,與其小時在高郵養(yǎng)成的習慣有關。高郵是蘇北的一座水城,往來人多,歇腳、等船,需茶解乏消磨時光。城內茶館與牌局相伴而生,演繹著小鎮(zhèn)人的凡俗生活,也正因為這樣的人間煙火氣,讓汪曾祺的散文有著直接打通讀者任督二脈的功夫。

陸文夫先生喝茶,堪與汪先生有一比,寫作時,一本書,一支煙,一杯茶,構成文人獨有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平衡。茶分多種,即便是喝茶,最低種的茶是茶末,茶末也有高末、低末、灰末之分,陸先生是斷然不喝灰末的。多年以來,他一直堅持喝高末,體現(xiàn)著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尊嚴。讀到他的文字,啞然失笑之余,還是感到些酸澀。

老舍先生能耐,一部《茶館》描述了三代人的精神生活,五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茶館里表演,這要作家具有怎樣洞穿世事的能力?老舍先生是把人間事,做成了茶餅,然后泡出來給觀眾喝,只有身手不凡的作家,才有這樣的大手筆!只是他后來把自己變成了一枚茶葉,泡進深水,讓后人猜測那湖的溫度。

我在北京,很少約作家朋友喝茶,倒是有一位女作家,喜歡喝各類花茶。有一次她請我品茶,菊花的黃和玫瑰的紅,在玻璃杯里蕩漾開去,猶如女作家的作品。受人敬重的冰心老人,生前最喜歡喝茉莉花茶,晚年特別喜歡喝菊花茶,看著菊花在杯子里鋪散開。她的文字,透著朵朵花香。

魯迅先生最喜歡用蓋碗茶喝茶,是因為他有過用長袍捂茶沒有喝出好茶滋味來的經驗教訓。魯迅體會到好茶要有好茶具,這蓋碗茶是有很多講究的,上蓋為天,下托為地,中間的茶碗代表人,掬一尊蓋碗茶,天地人則合二為一也。

對茶的態(tài)度,也是文人文風的體現(xiàn)。被人尊為“茶博士”的胡適,他的少年好友,算作他本家長輩的茶葉商,原打算以他的名義做茶葉廣告,被他斷然拒絕。

古今作家對茶葉的態(tài)度,里面真是藏著很多學問。讀讀作家們的茶學問,必有收獲。

(摘自2019年3月17日《新民晚報》第14版“夜光杯”欄目;作者:戴榮里)

項春霞在首屆“生活禪與茶生活”講壇演講:茶心豐盈,喜悅如蓮

各位領導,與會的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人的一生,總會有一次心動的遇見。讓我們能夠有機緣傾聽內心的聲音、執(zhí)著生命的夢想,回首心路的歷程,做回真實的自己,從而融入悠然的禪意生活!我的心動遇見就是茶。

時間追溯到二十年前,也是一個金秋,當我在北京的街頭走進茶藝館的那一刻,我的心靈被震撼到了,我的生命軌跡也就此完成了定格。冥冥之中,我甚至遇到了未來的自己。

一杯清茶在手,滿目古色古香,勾起萬千思緒。初品淺香心悅,再品甘醇醉人,最后杯中只留下淡淡的清香,象極了人生。紅塵滾滾,世間萬象,我們疲憊于凡塵的困擾,流放于大千世界,心靈何曾有過歸宿?我們又何時關注過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求?而置身茶樓,將陽光盛滿屋中,時時有清風明月,繁華、榮耀都不羨,我自有清風明月在懷,物我兩忘,這也許就是茶藝館帶給我們超然物外的生活狀態(tài)。我的心靈被喚醒了!

已所欲,施于人。創(chuàng)辦一家茶藝館,讓身邊更多的人能夠開啟禪意的生活。這個念頭欲罷不能。很長一段時間,奔波于邢臺和北京之間,我成了北京老舍茶館和五福茶藝館的常客。2000年7月17號,邢臺仿古街清風樓畔,邢臺第一家茶藝館——三劍茶藝館誕生!我和我先生歷時一年多的考察籌備建設終于塵埃落定。

2000年的邢臺,大多數(shù)人對茶的理解是解渴,隨手抓一把花茶投入杯中能喝上半天。偶有喝一杯綠茶的,多是有朋友從外地捎帶過來的,在當時可稱得上是茶人了。應該說三劍茶藝館的開業(yè)在當時是震撼的,讓很多人由衷的贊嘆,但贊嘆之余收獲更多的卻是質疑的聲音,什么“陽春白雪”、“呵呵”之聲不絕于耳。在邢臺這樣一個茶文化的不毛之地,茶藝館生不逢時,生意之慘淡可想而知?!袄硐牒茇S滿,現(xiàn)實很骨感”這一句網(wǎng)紅語言正是茶館開業(yè)之初的寫照。

說實話,我也曾動搖過,也曾懷疑我當初的選擇,但冷靜之后,我又走回了初心。我堅信,茶是我一生的不悔的追求,茶生活就是我人生的方向!我能做的只有砥礪前行,因為改變別人很難,當然做好自己也很難,但只有做好自己,才會有希望。于茶藝館而言,我們真正是做到了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多年以后,我曾為當時自己的茶心豐盈所感動。心中有了遠方,腳下路愈發(fā)堅定。我們開始對內修煉功夫,成立了各種學習小組,對外不遺余力的開展了各種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動。

為了能和茶界同仁更多的交流,我們南下江西,拜會了中國茶文化的領軍人物,中國農業(yè)考古茶文化專號的陳文華教授,讓我們更加明確了方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們的堅持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茶藝館,越來越多的開始了茶生活。茶文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我清楚的記得,三劍六周年慶典之際,我們出版了一期報紙,最后一版是三劍大事記,滿滿一個整版記錄了三劍六年來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看到它的那一刻,我突然被自己感動了。

感謝茶,感謝三劍,感恩所有的遇見,給了我這樣一個錘煉自己,升華自己的過程?!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得彩虹?”感謝這一場經歷,人的成長絕不會是因為歲月的延緩,而一定是我們經歷了多少風雨和坎坷。

2005年,三劍茶藝館橋西元街店開業(yè),新店奉行“禪茶一味”的經營理念,從裝飾風格和物品陳列上力求返樸歸真。當高僧大德凈慧老和尚蒞臨三劍茶藝館元街店時,老和尚對茶藝館的經營理念給予了高度肯定,他說這里是國內禪和茶結合最好的地方,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禪茶一味”起源于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品茶如修禪,修禪不是與世無爭,消極避世,而是通過修行,追尋真理,發(fā)現(xiàn)智慧,讓內心更有力量,有能力去幫助、影響更多的人。

與茶相遇,竟如此美好!老和尚倡導的生活禪更讓我深有感悟,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xiàn)禪的超越,體現(xiàn)禪的意境。2005年9月19日,值世界禪茶大會在趙州柏林禪寺召開之前,老和尚在時任河北省茶文化學會秘書長舒曼先生的陪同下,再度走進三劍茶藝館,于茶藝館二樓洞庭碧螺茶室品茶論禪,首次提出了中國禪茶精神為“正、清、和、雅”,三劍有幸成為中國禪茶精神誕生地。與凈慧老和尚相處的日子,也許是老和尚一生之中最忙碌的時光,除了日常的法事活動,還在同時進行著玉泉寺改建和大開元寺的籌建工作,但卻見不到凡塵中人為瑣事纏身,火急火燎的樣子。相反,老和尚始終是和藹寧靜的,他不急不燥、云淡風輕的處事風范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常說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所有的過程都是修為的過程。有如此修為才會有如此作為,正是他身體力行,才影響了眾生,使得看似繁雜的工作變得舉重若輕。

2007年開始,我卸去了所有的職務,和我先生——青年畫家梁建平先生在北京創(chuàng)建茗墨塘。茗墨塘,顧名思義,這是一個有茶有畫的所在。我也有機會開啟另一種人生體驗。閑來約幾個好友品茶,平時料理家務,幫先生打理一下雜務,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身份客居他鄉(xiāng)。

真水無香味至佳,無事閑來話桑麻。

日暮月圓清風隱,憑窗坐對慢說茶。

這一首小詩就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這一段平靜的生活,讓我有了更多思考和沉淀的空間。一路走來,所有功名利祿,只不過付諸一盞茶中,無論,拿起放下,都是從容;細品慢飲,都是人間真滋味。善用其心,感恩一切,自在從容,如蓮喜悅。這期間,我先生梁建平老師以“如蓮的喜悅”為題創(chuàng)作了一組書畫作品,這也是我們那個時期共同的心聲。2009年12月25日,梁建平先生拜會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法師,為巨幅彩墨菩薩作品《如蓮的喜悅》及其它作品開光,并接受大和尚慈悲法語的開示、加持。大和尚看了菩薩作品連聲道好,大和尚說:《如蓮的喜悅》是他見到的菩薩繪畫作品里法相莊嚴、慈悲、喜悅、自在表現(xiàn)最好的作品,并一再說善事,善事。最終,這巨幅作品被祥生集團以110萬元拍得,善款悉數(shù)捐贈給了中國紅十字基金西部女性陽光基金。

蓮花艷麗,潔凈無瑕,人心如蓮,歡樂福綿。從喜歡一杯茶開始,我開啟了一段屬于自己的豐富的人生。如今,我仍然喜歡那一杯茶,其實本來也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我曾經踐行過了。生活原本是簡單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從不簡單中找回來,因為簡單質樸才是最迷人的。喜悅如蓮以為道,茶心豐盈即是禪。

茶語抒情

(《吃茶去》雜志)喝了這么多年的茶,總想寫點東西,為了紀念,也為了還原最初的開始。

一個午后,忙里偷閑,茶語寥寥,能解的是抒情,不解的,是余音。希望在所得與所悟間,把荷下心事,一一展鳴。

茶 氣

人家說,茶香識女人。

茶氣即是茶魂,茶的精致所在,了然于心。似氣質女人的眉眼,雙眼微閉,不緊不慢地挑起眼角時,半有余情,半是含煙。

我一直覺得茶是有生息,是天上青衣綠影的仙子失神時往世間潑下的半杯玉液,世人喝了,便多了情趣與靈氣。

茶氣輕輕,輕如張愛玲命里的愛情般,低進塵埃,也美到骨子里。

綠茶有如浣紗女的清音妙韻點破碧溪涓涓,桃花源里疏落星月,一杯留守,能搖散夏日如火的盛情,似芭蕉扇動,移來清涼一片;

白茶是飄過紗窗前,似顰非顰的情留眉間,白娘子欲語寄情西湖的煙雨樓前,是閨蜜的香甜和被遺忘的憶念,回想起當初,水鄉(xiāng)里的閑情;

紅茶帶著洛神絕美的喋血,暖秋后隱去倩影輕盈,月上西樓把庭院唱深,女兒初妝,不忘緊一緊裙裳,不被秋風偷聽心事;

烏茶所聞即是所見,潑墨成趣的幾筆留白弄清影,白衣書生揮斥方遒,多是壯志,多是才情,思索總被隔壁若隱若現(xiàn)的琴音擾亂心弦,牽長又掐短;

一種茶水便是一種心情,頤養(yǎng)出一種心性。

臺灣有種叫“東方美人”的茶葉,一直是我想見的。用千年離騷,換得一笑嫣然。我想,說的該是她吧。此茶就像西施,得日月之精華,頤養(yǎng)在世間的別處,嬌貴而稀世。耳聞其香,該是身著旗袍,溫宛如玉的女子姿態(tài):手執(zhí)檀香扇,時而攏下滑落香肩的紗巾,一笑一顰能動情,那是一段隔世沉香,也是一段百花深處的秘密。我想,那象是痞子蔡執(zhí)筆寫下的“洛神紅茶”吧,是愛與痛后的遺憾,忐忑地等待不知歸期的離人。

在朦朧的茶氣里,我們看到了國人的秉性,與茶一樣,內斂而高貴。你是否帶有煙雨后的情緒,聽風聽心情,然后收回了一簾的涼白,惘然若失。

茶 意

茶意無關茶藝。問到友人這個詞語時,他說,氣意心情統(tǒng)一,就是兩個字:世界。

若說茶氣是淺而易見的,那么茶意便是“深山藏古寺”,可以是隱約在琵琶半遮面前的溫存,可以是換盞低唱后的涼薄。

茶自古左右在墨客騷人的身邊,聽唱傳奇,多情,冷暖,如人亦如世,幾多詩詞都在意念的邊緣枕落,抱著一杯香茗,愁消幾個黃昏夜色。新詩舊詞間,瘦了一個又一個朝代。

我不由想起中學時代看過的一篇文章,一個叫楚楚的女子寫的,通篇的靈氣。很記得她的幾句話,落花為香茗,百合做杯盞,用唐詩里那只紅泥小炭爐,深山的一裙松針燃火,一壺幽谷中的晨露,三分易安的婉約,三分稼軒的豪放,三分老莊的淡泊,一段放浪于開骸之處的板橋心情湊成十分的愜意,細細品茶。

她說的,世間萬物皆可飲,夜色為水,境界是茶香。

楚楚,如此心情,如此才氣,如此名字,如此女子,捧出如此的一杯半縷仙氣。夜半無人私語時分,仙風道骨一番,也做一回超世的仙人。

茶香是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己的春秋,自己的古今。

愿意去相信一切美好的女人,會很幸福。我只愿相信茶水的從容與平實。自品,自省,時而甘之如飴,時而冷落,時而別有用心。

人生無常,人心無常道,《紅樓夢》中不乏“吃茶”的情景,各種關于“吃茶”的各種場景也是中國茶文化的側影,關于禮數(shù)習俗。喝茶,喝的是中國悠久的文化。有人喝出了茶馬古道的滄涼,有人喝出了秦淮八艷的空絕,有人則喝出江南小調韻味悠長……心性與識見不同,喝出的感覺與氣度皆有別。如那首《虞美人》一樣: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茶被賦予了各種使命,不變的是自然心地。擁有茶心的人,自在茶色中笑語緋言,管他人云紛紛,管他三生之后是幾個春秋,幾個輪回。

說到底,茶意本無意,隨人品行識見論高低。一家之言,難以定音。我只意念。

茶 心

佛家之言,禪定入靜總少不了茶。

寫下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只想到了佛祖家的那句偈語:心如明鏡臺。

難得平常心。普度有依,依身法外的正是茶心。

茶心,如女人般,難懂亦難纏,雖絲絲饒舌,卻余香綿長。

我想愛茶的人,在喝茶的時候,心該是柔軟的吧,就如三月的櫻花般,細細的,素素的,撲鼻直入清心。

茶心也似菩提心,只可意會。言傳中,總會偏了本意。每個喝茶的人都帶著不同的心事與心氣,像《紅樓夢》中黛玉與寶釵去妙玉處,妙玉啟用了不同的杯子待客,捧著一樣的茶,符合不同身份的茶杯。茶盡,也各盡了心事。

佛說,道的本質在于悟。幾千年來,個中真意,各有表達,卻不為世人所解。

我們說的,人走茶涼。熱茶涼茶,關乎著小小的鼓動,小小的冷暖讓七情六欲把盞偷換。此時,心便是茶,心苦茶苦,心若清,茶亦如是。外圍的環(huán)境事故便是水,好的水就有清香四溢的茶香。而渾水,只能讓人圖生悶氣。

人的悶苦總有,把情茶話,任煙雨人生,心淡了,典當換成鹽。

快餐社會,一次性已經被搬進生活。然而茶還是沒有失去它本質上的“養(yǎng)尊處優(yōu)”,工夫茶色不是速食生活,如老人家說的,一步一步來才是生活,差一步,色香味是百步之遙。

一直很不喜歡花茶,即使花茶可以美容??墒歉∈篱g,難經人意總有,歲歲年年,聽得了落花消處,馬蹄濺香,漸行漸遠的人癡人怨,僅一盞花茶,又美了多少嬋娟?花茶是變換著香水的女子,舉止間香艷卻有失本質,沒有茶心的質樸,又何來的清心雅氣?

每個人都有寵自己的一份心情,此時,我愿意是茶水心情,生澀而淡定,琥珀色,淺薄的心情。不需要濃烈,卻可以永生。茶心只有半盞,半盞是寬恕的心。聽昨夜剩余的半曲的江南別戀,換了折柳人,瘦了杜鵑,末路英雄的刻骨紅塵。

喝茶終究求的是心底那份平靜與從實。偶然的遇見,只與有心人分享,待到那些梨白未盡的憂傷呼進肺里,便可化去生活甚至生命里的那些眉彎,受得茶仙真意。

茶 情

杜康可以濃烈,茶水卻只怡情。淡而清,清心雅韻之為。

從小生養(yǎng)在潮汕,知道茶有著最親近平和的情感,非詩書之家,簪纓之族的絕綽,尋常百姓都能能備上茶具,靜靜細細品上兩鐘,雅俗共樂。家鄉(xiāng)以茶當酒,對客相酌,每每口齒余香,坐享新茶舊事,入情也入味。茶香四溢,不同咖啡的考究與品味相應,落座的可以有鴻儒,有白丁,沒有隔閡,大家親親近近拉家常,日子的滋潤都在茶話里,同時見證主人家的爽朗品性。

有詩云: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喝酒可以吆三喝四,但喝茶一定得謙恭禮讓,彬彬有禮。茶情被牽成淡淡的,輕輕的清音雅韻。

傳奇不一定能能傳世,傳世的一定是傳奇,茶道流傳了幾千幾百年,傳承了多少美麗的傳奇。茶情,說的是清心寡欲,說的是人情世故,說的是難逢知己。對弈需要對手,對飲亦是如此。古來圣賢寂寞之處,在于無知音同喜同悲。喝茶既要用情,更要用心,境界是冷落了寒夜幾更,更忘了身前身后名。紅爐煮雪,扣下半盞茶葉,掩上盞嬉笑耳語,壺中吐香,兩三女友傾膝而談。晴窗細乳戲分茶,妙趣同生。對茶經,憶故人。沒有年齡,沒有身份,無界定地對上幾句桃花詩,飲上幾盞鄉(xiāng)音。關乎禮?關乎情?天下大小事都抵不上掌中一捻香。

蘇東坡說了,詩酒趁年華。詩酒談的是意氣與激情,得失總是年輕時的一枕黃粱。茶情是細水長流,水煮紅塵,年華會老,而茶色總不減。一個人時,可以隨著香氣填上半頁白香詞話,暗香盈袖,乏了便擱下,讀讀月下花語,看看綠肥紅瘦,再回頭想那離人心上秋的親別。

關于故鄉(xiāng)的許多詩篇捎帶著離人的鄉(xiāng)愁,圈住墨香,圈住了欲語還休。茶情似人情,隔著茶水,體會世態(tài)炎涼。不同的遭遇是不同味道的茶情,如今,遠離故鄉(xiāng)的我,只能偶爾哼上傳唱的一壺好茶一壺月。待到夜色滿樓時,茶色便成一身的鄉(xiāng)愁。

天涯外,溫柔處,心安即故鄉(xiāng)。

寫在茶后

最近,總想戒茶。

我是個俗人,卻上了茶的癮。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一些東西。茶溫潤著我的胃,有些負累勞神了。

朋友說,就是拿了你的命也拿不掉你的茶。

是的,我丟不開的有兩個東西,其中一個就是茶。呆不住幾天,我決定還是拿命換茶。理由是:人生難得任性而為。總有一天,等你發(fā)現(xiàn)生活再也無法慢下來的時候,你會在記憶里搜索,自己失去的是什么樣的東西。我不希望多年保留的習慣早于生命離去。

許多倉皇的歲月都有茶陪伴走過,高考、大學、工作,我已經失去最初愛上的理由。如果我說茶水已經成為我的安慰與依靠,可能有人會發(fā)笑。生命里的很多東西都是不可忘記,多數(shù)不是刻意而為。我相信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一個掂量身心平衡的方程式,有的人喜歡午后喝杯咖啡,有的愛喝上兩盅,有的人須睡午覺等等。而我偏偏喜歡上茶,接著飯后小掐,論哪談哪都是可以沾染到。

下午茶被認為是小資女人過的生活,在許多人看來,喝茶是一件很浪費時間跟表情的勞作,因為需要很多條件去陪侍。我倒覺得喝茶是生命的善待,當愛上了就會覺得什么都是理所當然,就像姑娘長大了會懂得淺淺笑一樣,很必然的東西。

上班生活,沒有太多時間去編排習慣里的東西。我也差點失去了愛茶喝茶的資格?,F(xiàn)在明白,人生如茶,苦茶和清茶都在手掌的玩轉間,怎么過都是一輩子。無論多忙我都習慣往杯子里扔上幾片茶葉。舒展,郁郁寡歡。捧滿滿的一高腳杯的熱茶,呵出心滿意足的心情。一杯茶水,捧出一個模樣來,如“人生若只如初見”般的美好淡定。

我愿意,就這么慣著自己,窮其一生,坐享茶色當中。重復一場一場的開始,看一盞又一盞的過往,隨便倚哪去等涼一壺茶,等著流年的完結。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王濤)

找到約4,663條結果 (用時 0.01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77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