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喝茶的茶碗

找到約491條結(jié)果 (用時 0.016 秒)

喝茶的門道

  說來慚愧,我雖說在1973年就會喝茶了,但卻并不諳熟茶道,只是把茶當(dāng)作比白開水口感好一些的飲料來喝。

  那時在拉薩,我們每個月都要發(fā)一兩重慶產(chǎn)的一級花茶。自然,發(fā)茶葉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我們都培養(yǎng)成茶哥子,而是要解決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問題。

  拉薩的秋冬季節(jié)極干燥,又難以吃到新鮮蔬菜和水果,嘴唇皴裂是平常事,有的人連手腳都開口,手指甲還扁平著往上翹著長。腸胃也像是不爭氣,吃點東西就像氣鼓食脹的不舒服。

  老西藏們就告訴我們要泡茶來喝,說是“茶葉里面有維生素,喝了消飽脹,指甲也不會翹起長”。還說是“高原缺氧,茶水里溶有抗氧化物質(zhì),喝比不喝好”。

  那時泡茶很簡單,把茶葉往帶蓋的搪瓷盅里一放,沖上開水,等著不燙嘴了就端起來咕、咕、咕的喝一歇。

  真還是,多喝點茶水就是好,嘴唇上的皴裂在慢慢減少,肚子也不大嘰嘰咕咕的叫喚了。漸漸的,咕、咕、咕地一陣喝就變得慢條斯理起來。當(dāng)然,離真正的品還差十萬八千里,只是覺得產(chǎn)于家鄉(xiāng)的茶喝著格外的甘冽,含一口在嘴里都舍不得一下就吞下去,總想讓家鄉(xiāng)的韻味在唇齒間多停留一會,看能不能琢磨出諸如“歌樂靈音”之類的東西來。

  我在十五、六歲時聽到一位老茶哥說過“歌樂靈音”的講究。那時沒有茶樓,茶哥子們都愛在路燈下擺好棋盤,一邊消夏納涼,一邊“將、將、將”的搞半夜。

  除了下棋,茶哥子們的故事更是說不完。

  有天,一位贏了棋的茶哥子并不忙著重新擺好棋子再戰(zhàn),只是慢吞吞的伸只手去把放在一邊的蓋碗茶端起來,另一只手的三根指姆去拈起茶碗蓋,用茶碗蓋的邊緣在茶湯上輕輕的撇。這個動作有些講究,叫“三指推波助瀾”,一則是撇開茶湯上浮著的白沫和茶渣,再則讓茶湯上下都翻動一下,使其濃淡和溫度都一致。

  演練完了“三指推波助瀾”,這位茶哥把蓋碗送到嘴邊還沒喝,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就拿得遠(yuǎn)一些說:“啥‘楊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我說都是蒙、蒙、蒙,哄熟人,喝了屁都不多放一個。數(shù)來數(shù)去,我覺得還是要數(shù)歌樂山上茶,嘉陵江中水?!?/p>

  那位輸家有些心急,催促著說:“空了來扯你那些茶經(jīng),快點擺棋喲。”

  這位還是不急,繼續(xù)說:“聽說過‘歌樂靈音’沒有?”

  見沒人回答,他呷了口茶才說:“以前的云頂寺……”

  我知道云頂寺,它是海拔693米歌樂山的最高峰,剛上初中時我和幾個同學(xué)就約起去過。只是那寺廟早已破敗,除了一堆亂石塊外,最完好的要算那口石砌的水塘了。

  但,那茶哥子說以前的云頂寺三進(jìn)院子的飛檐上共掛有十二個銅鈴,每當(dāng)日暮風(fēng)起,銅鈴就會此起彼復(fù)的叮當(dāng)響著去和那陣陣襲來的松濤,聽著就像天外來音,被人們譽為“歌樂靈音”。更為奇特的是,寺院里那棵老茶樹也像是受了這聲音的陶冶,竟然也有了些靈性,采下的茶葉只要用嘉陵江中水一沖泡,就會叮當(dāng)作響起來。當(dāng)然,這聲響只能平心靜氣的去體會才會感覺到有。

  這時,那輸了棋的有些急了,大起聲來說:“快點擺好,我這盤要贏回來?!?/p>

  這位贏了棋的茶哥還是不著急,只是心平氣和的說:“不是你下得不好才輸棋,是你心氣浮燥,求勝心切才輸?shù)?。不著急,不著急,先喝兩口茶,等心氣平和了再下?!闭f完,這哥子又搖頭晃腦的吟頌起趙樸初老先生的《吟茶詩》來,“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p>

  這還不算,他像是偏要折磨那輸家,又說:“以前,我父親和云頂寺的住持和尚有些交往,那年去上香,得到過住持和尚送的一點明前茶,他就專門到磁器口去坐過河船,等船到河中心時就打一壺水回來泡茶。等水燒好沖下去,伴隨著陣陣松濤,十二個銅鈴就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捻懫饋砹?,等熱氣散盡,聲音就停了。你們說怪不怪?”

  那位輸了棋的聽到這些后像是有所省悟,說:“我曉得,你今天繞來繞去的就是說我?!比缓笠捕似鸩鑱磉攘艘豢谡f,“故事講完沒得?沒講完就慢慢的講。我今天就來和你磨個夠。”

  那贏家像是講夠了,說:“茶有茶經(jīng),棋有棋路,各行都有各行的門道。那些喝咖啡入了道的,端杯貓屎咖啡一聞,就曉得是公貓還是母貓屙的?!蓖炅擞终f,“來、來、來,扯了茶經(jīng)還是來扯棋經(jīng)?!?/p>

  茶哥子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反正喝茶那些事誰也說不清楚,只能用心去體會。不過,我還是支持他的說法,覺得云頂寺里的那棵茶樹天天有“歌樂靈音”陪伴,又有僧人們晨鐘暮鼓念經(jīng)頌佛的加持著,多少都該有點靈性才對。那喝茶的人喝的是門道、講究的是文化,體會得到茶蘊萬象的精妙,看到翠綠的茶湯里裊裊升騰的熱氣,聯(lián)想到“歌樂靈音”是不奇怪的。

  就像我一樣,在拉薩捧著一杯家鄉(xiāng)產(chǎn)的熱茶,雖說沒喝出道來,卻像感覺到那片片茶葉在開水的浸泡下慢慢的伸展著腰枝,像是要娓娓的訴說點什么……,莫非,也要來點“歌樂靈音”般的天籟。

  【摘自2018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廢子(重慶沙坪壩),著有《廢子文集》】

從早期的煮茶到后期的泡茶,中國人喝茶的方式變化太大了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jì)錄,已經(jīng)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證據(jù)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xí)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rèn)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xí)慣、種植茶葉的習(xí)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唐、宋兩朝的雅士,多喜愛“團(tuán)茶”,就是一種重約40克且表面雕有龍鳳紋樣的小茶餅。

  唐人飲團(tuán)茶時,習(xí)慣先將茶餅掰開揉碎,然后,放在火苗上炙烤,當(dāng)茶葉被烤碎成粉末后,再投入鍋中放入香料一同熬煮。陸羽認(rèn)為,這種飲茶的方式會破壞茶葉的本味,所以,便加以改良,創(chuàng)造了“煎茶”之法。

  所謂“煎茶”,就是將茶餅以炙、碾、羅三道程序進(jìn)行初步處理,隨后,再將被加工成小顆粒的碎末放到火上加水煮透。宋人在喝團(tuán)茶時,再次改良了“煎茶”的技法,并引申出“分茶”與“斗茶”等茶文化。隨著茶文化的變遷,流行的茶器亦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改變。

  宋代最流行的,就是適用于點茶的黑釉建盞。在當(dāng)時,還沒有老北京喝茶時用的“蓋碗”。不過,在宋朝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用于托茶盞的茶托,工匠將其制作出來與茶杯配套使用,此物大受茶客歡迎。在南宋時期,又有茶客在茶盞上加了一層蓋,這才讓宋朝的茶具有了今日“蓋碗”的雛形。

  雖說,蓋碗出現(xiàn)于宋代,但蓋碗成為明清兩朝風(fēng)靡全國的茶具,還要歸功于朱元璋。

  朱元璋是我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草根皇帝,出身貧寒的他在喝茶時自然沒有那么多講究。朱元璋覺得,源于唐宋的團(tuán)茶是一種奢侈品,每一塊茶餅都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命令屬下改良茶藝,“罷造龍團(tuán),惟令采芽茶以進(jìn)”。

  自此之后,點茶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泡茶法取而代之?;实鄄辉亠嬘霉に噺?fù)雜的點茶,民間茶客自然上行下效,開始琢磨泡茶。泡茶的技法相對簡單,只需將茶葉放在碗中,然后用沸水進(jìn)行沖泡即可,自是玩不出什么花樣。

  所以,明清茶人將對煎茶、點茶上的講究放在茶器上,開始在茶具上一較高下,突顯風(fēng)雅。明朝時期,經(jīng)營茶葉的匠人創(chuàng)造了“炒青”法,這種技術(shù)革新讓明代茶葉的喝法與制作工藝發(fā)生了劇變。散茶成為茶葉市場上的新寵。茶客在品茶時,除了要咂摸茶水中的滋味之外,還熱衷于觀察經(jīng)熱水沖泡的茶葉本身是否完整,顏色是否明亮。

  明代誕生的“文士茶”則更加考究,那些滿腹經(jīng)綸無從施展的落魄文人們,或隱居在深山老林之中,或寄身于素雅的幽室內(nèi),或端坐于涓涓細(xì)流之畔,在清新雅致的環(huán)境中燒上一壺沸水,沖一杯濃淡相宜的茶水。在文人雅士看來,越是小巧精致的茶具,越能夠彰顯雅致的情趣。

  清朝的茶文化首先興盛于宮廷,清帝大多是愛茶之人。由于康熙帝尤愛簡單樸素的蓋碗,是以蓋碗在宮廷迅速流行開來。王公大臣見狀紛紛效仿,使得蓋碗飲茶的風(fēng)氣得以上行下效。為了滿足上流社會的需要,清代的官窯燒制了大量蓋碗,民窯則緊隨其后,批量制造了適合大眾使用的蓋碗。

  清中期以后,蓋碗的形制終于定型。在茶碗上是一枚恰到好處的圓蓋,下方又放置一枚與蓋形狀相同但口徑更大的茶碟。蓋、碗、碟三者合一,成為時人最喜歡的茶具。文人雅士將其命名為“三才碗”,正應(yīng)了“天、地、人”三才的寓意。茶蓋指代的是包羅萬象“天”,茶碟則代表承載萬物的“地”,中間的茶碗則謂之“人”。

  坐在桌前,悠然地端起一杯清茶,一瞬間似乎宇宙萬物都在小小的蓋碗之中,茶客在天地人交融的自然之道中怡然自得。魯迅先生曾在《喝茶》這篇文章中如是說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憋@然,魯迅先生是愛茶之人,亦深知蓋碗于茶道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蓋碗這種茶具沖水方便、出湯速度快,且可以使用蓋過濾茶渣,可以說是最方便的茶具了。茶客對飲茶的要求,無非“察色、嗅香、品味、觀形”四點,使用蓋碗作為茶具,這四項要求都能得到滿足。相比于將茶葉燜熟的茶杯、易使香氣揮發(fā)的茶壺,蓋碗無疑是最能保證茶水品質(zhì)的茶具。

  并且,在使用蓋碗飲茶時,古人還總結(jié)了幾點使用法寶:

  1、用蓋碗品茶,杯蓋、杯身、杯托三者不應(yīng)分開使用,否則,既不禮貌也不美觀。

  2、品飲時,揭開碗蓋,先嗅其蓋香,再聞茶香。

  3、飲用時,手拿碗蓋撩撥漂浮在茶湯中的茶葉,再飲用。

  4、在閩南一些地區(qū)常以蓋碗泡茶后再分茶,在北方地區(qū)通常用蓋碗泡茶后就直接飲用。

  喝茶時,僅需將蓋半開半閉,既能在飲茶的同時隔離茶渣。若覺得茶葉的濃淡不均,亦可用蓋在茶水表面輕描淡寫地一刮,讓茶水在茶碗內(nèi)上下翻騰,與茶葉充分混合,可謂絕妙啊。

  參考資料:

  【《中國茶文化》、《團(tuán)茶》】

  注:內(nèi)容轉(zhuǎn)自山川文社,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蓋碗喝茶的講究有哪些

  茶人喝茶講究茶道,茶器也必合乎其道。書中有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在眾多的碗、盞、壺、杯之中,為何單單贊賞蓋碗?其中,自有道理。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有托不會燙手,有蓋不會跑香。一人,可以獨飲,人多,可以當(dāng)壺;在家,可隨喝隨泡,出門,方便攜帶,堪稱是“萬應(yīng)茶具”。

  喝蓋碗茶的講究

  舊時喝茶,用蓋碗喝是有很多講究的。

  品嘗蓋碗茶時,用茶托托起茶碗,拿蓋子在碗口刮幾下,使茶水上下翻轉(zhuǎn),輕刮則淡,重刮則濃,自得其意,這便是蓋碗較之其他茶器的好處。

  在別人家做客時,主人奉上蓋碗茶,客人要細(xì)細(xì)慢飲,若喝完一碗還想再喝,就不要喝完,在碗底留一點水,主人便會意會添茶;反之,客人將茶水飲盡,主人便不再盛情續(xù)水。

  若是在茶館,將茶蓋放在桌面上,說明茶喝完了,便會有人上來斟茶;若臨時離開茶桌,便將蓋碗放在竹凳上,跑堂的會把你的茶碗包括小吃代為看管。

  蓋碗的由來

  蓋碗,始見于明代宣德年間,流行于清代。蓋碗的器型,有兩種:撇口式、直口折沿式。碗蓋,多扣于碗口內(nèi),偶有覆于碗口外部。

  蓋碗胎質(zhì),一般有兩種:瓷胎和紫砂陶胎。常見青花、粉彩、琺瑯彩及單色釉等品種。也有玉制或金制的蓋碗,但多為擺件。

  康熙年間,蓋碗規(guī)格大小不等,器型多樣,是飲茶用具的一大改進(jìn)。

  唐代,隨著飲茶普及,有了專用的茶盞,后又發(fā)明了盞托。宋元直至明清,配以盞蓋,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茶盞,這就是蓋碗的前身。

  一盞一托式的茶盞,既實用,又增添了茶盞的裝飾效果,給人以莊重之感,遂世代流傳至今。

  「個人使用」與「多人使用」

  蓋碗原本是個人、單次使用的茶器,沖泡后直接端給客人或自己飲用,這時的蓋碗當(dāng)杯;

  蓋碗也可作為茶壺使用,看得到茶湯,易于掌握濃度,可以直接欣賞泡開后的葉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壺來得方便,搭配公道杯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茶器組合。

  個人使用沖泡方式

  溫碗

  以適當(dāng)溫度的熱水沖洗蓋碗。

  置茶

  放入適量茶葉。蓋碗一般大小為140ml,若打算只沖泡一次,建議放2克茶葉??梢纻€人喜好稍做調(diào)整。

  沖水

  以適當(dāng)溫度的熱水沖泡。

  浸泡

  注水稍滿時則蓋上杯蓋浸潤片刻。

  飲用

  端出奉茶。打開碗蓋,嗅聞熏于蓋底的香氣,以蓋子撥動茶湯,欣賞茶湯的顏色、茶葉舒展后的姿態(tài),并使茶湯濃度均勻。將蓋子斜蓋碗上,留出一道縫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以濾掉茶渣,按住蓋紐,端碗飲用。正式場合連托端起。

  多人使用沖泡方式

  溫碗

  以適當(dāng)溫度的熱水沖洗蓋碗。

  置茶

  將茶葉置入碗中。

  賞茶

  持碗自己欣賞茶葉,再讓客人欣賞。聞香時只取碗身與碗蓋,然后即蓋上蓋子。

  沖第一道茶

  沖入所需溫度的熱水,以繞圈方式將熱水注入蓋碗內(nèi),每片茶葉都得以充分滋潤、受熱,葉顯清香。沖水高度以蓋子不浸到水為原則。

  浸泡

  用杯蓋翻動茶葉,使茶葉充分伸展,注水稍滿時則蓋上杯蓋浸潤片刻,即可出湯。

  倒茶

  將蓋碗作為茶壺使用時,將碗蓋斜蓋,留出一道縫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濾掉茶渣。拇指、中指按住蓋紐,快速傾倒碗身,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內(nèi)。

  分茶

  持公道杯將茶分倒入杯。

  端杯奉茶

  將茶杯放置茶盤前,請客人自行端取杯子。

  茶碗在蓋、托之間,如人立于天地之間,頂天立地為君子之擔(dān)當(dāng);碗中茶湯或濃或淡,經(jīng)歷過磨礪,才更能品味到苦澀之中沾染在舌尖的絲絲清甜。


找到約473條結(jié)果 (用時 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8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