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古代泡茶加

找到約19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這些古代茶具 你認(rèn)識幾種

現(xiàn)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這類飲茶器具。這和古代所指的茶具是不一樣的。古代“茶具”的概念所指范圍更大。

唐代范攄所著《云溪友議》中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薄恫杞?jīng)》中,陸羽便精心設(shè)計了適于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其實(shí)古代茶具很多,也不僅僅有二十四種,下面選擇一些主要的簡單介紹一下。

茶籯:“茶籯”是箱籠一類器具。唐代詩人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里面有:“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可知“茶籯”是一種竹制、編織有斜紋的茶具。

茶灶: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

茶焙: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制,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

風(fēng)爐:為生火煮茶之用,有鐵制作的,有泥制作的。

笤:以竹絲編織,方形,用以采茶。

筥:是裝炭用的竹簍,亦有木箱者,外圍用藤條,底蓋合攏后似竹箱。

炭撾:六棱鐵器,長一尺,類似古代兵器——锏,主要用來把炭打碎。

火策:亦稱為火筷。又圓又直,頂端扁平,取炭用。多以鐵或熟銅制成。

釜:用以煮水烹茶,鐵質(zhì)的多,在唐代,也有瓷的和石頭的,富貴人家也有銀釜。

羅合:羅是篩茶的,合是貯茶的。

注春:茶壺,古代文人認(rèn)為品茶“一苦二甜三”這個過程,像是沉寂的寒冬過后漸漸走向春天,因此把泡茶的茶壺稱為了“注春”。

漉水囊:用以過濾煮茶之水,有銅制、木制、竹制。

竹籃:以前煮茶一般采用木炭作為燃料,而木炭一般盛放于竹籃里面。古代貴族官僚或富人的住宅被稱為“府第”,由此進(jìn)行衍生,盛放外觀烏黑的竹籃也就有了烏府之稱。

鳴泉:鳴泉原為“淙淙鳴響的泉水”之意,引申為煮水的器具,在這里專門指代煮茶罐。

水曹:即瓷缸或瓦缶,以其貯存清水,供洗滌器具之用。

濾塵:古代茶洗,為煎茶前用以洗茶器之用具。

甘鈍:木砧墩,用以將木炭砸碎之工具。

器局:竹編方形箱籠,用以收存茶器具者。

瓢扚:大多由葫蘆制成。用來舀水。

吹管:起爐火時用的吹火管子。街邊賣茶必要茶道具。

滓盂:盛放廢水茶渣的器皿。

啜香:茶碗,以前喝茶又稱為“吃茶”、“啜茶”等,所以用于盛放香茶的的茶盞、茶碗、茶杯,就被稱為“啜香”。

子母鐘:成套的茶杯。

紙囊:裝茶餅的紙袋子。

碾:用堅實(shí)的木材制成的碾子,中間有碾槽,可供碾輪來回滾動,將茶餅?zāi)胨椤?/p>

拂末:用羽毛做成小拂塵,碾茶后用它拂掃茶粉末。

麋篦:用瓷器制成的盒子,用來存放食鹽(因唐代煮茶要加鹽)。

以上茶具中,最重要的是碾茶、煮茶、點(diǎn)茶、泡茶、飲茶的器具,其他都是輔助性的工具,現(xiàn)代茶藝蓬勃發(fā)展,人們也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茶具,如聞香杯、公道杯、茶漏等。

來源:茶館網(wǎng)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簡析漢代煮茶、唐代煎茶、宋代點(diǎn)茶及明清泡茶

簡析

漢代煮茶、唐代煎茶、宋代點(diǎn)茶、明清泡茶

中國古代的飲茶歷史大致可劃分為四個時期,即漢魏六朝、隋唐時期、五代宋時和元明清時期。

各個時期的飲茶方式、方法自有特點(diǎn),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了解其各自的獨(dú)特風(fēng)味。

1 漢魏六朝 —— 煮茶法

漢魏兩晉南北朝所飲何茶?如何飲茶?古籍雖有零星記錄,但是卻語焉不詳。《僮約》稱“烹茶盡具”?!锻┚洝酚洠骸鞍蜄|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晉郭璞《爾雅》注說:“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唐朝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中說道:“自周以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p>

茗粥即是用茶樹生葉煮成羹湯。

漢魏六朝的飲茶法,誠如皮日休所言,“渾而烹之”,煮成濃厚的羹湯而飲。那時還沒有專門的煮茶、飲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飲茶。東晉杜育作《荈賦》,其中寫道:“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涉及擇水、選器、酌茶。茶煮好之時,茶沫沉下,湯華浮上,亮如冬天的積雪,鮮似春日的百花。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湯,當(dāng)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東隅”(今浙江一帶)的甌或碗中飲用??傊?,漢魏六朝時期的飲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內(nèi)飲用。

小結(jié)

漢魏六朝無制茶法及專門器具,直接采生葉于鼎、釜內(nèi)煮飲,即煮茶法。

煮茶法是將生葉直接入水烹煮,茶投冷、熱水皆可,但需較長時間的煮熬。

2 隋唐時期 —— 煎茶法

隋唐時期結(jié)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tǒng)一的帝國。中國飲茶至中唐開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飲”,“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隋朝短暫,茶事記載很少。唐朝茶以團(tuán)餅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時期的飲茶除沿續(xù)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茶經(jīng)·七之事》引:“《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這。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飲茶法,其意思是說:在川東鄂西交界一帶地方,采葉制成餅茶,葉老的,則要用米湯處理方能做成茶餅。想飲茶時,先烤茶餅至赤色,再搗末設(shè)入瓷器中,用蔥、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澆泡。

二、煎茶法在漢語中,煎、煮義近,往往通用。這里的“煎茶法”特指陸羽所創(chuàng)的一種煮茶法,為了區(qū)別于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寫“煎茶”的有許多。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 。僧皎然《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詩有“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zhuǎn)嘉。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有“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曲塵香,花浮魚眼沸” 。

小結(jié)

唐以后以干茶煮飲。

煎茶法是用餅茶,經(jīng)炙烤、碾羅成末,侯湯初沸投末,并加以環(huán)攪、沸騰則止。

煎茶法的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唐代煎茶時不再加入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調(diào)味品,只加入少許精鹽,以調(diào)和湯味,晚唐以后煎茶時也不再加鹽,成為完全的清飲法。

3 五代宋時 —— 點(diǎn)茶法

五代宋時期的飲茶除承繼隋唐時期的煎、煮茶法外,又興起了點(diǎn)茶法。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diǎn)茶法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diǎn)碗中的茶,調(diào)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一種用細(xì)竹制作的工具)攪動,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小結(jié)

點(diǎn)茶法:將茶碾成細(xì)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diǎn)沖。先注少量沸水調(diào)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籠擊拂。

點(diǎn)茶法盛行于宋元時期,并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于明朝后期。

4 元明清時期 —— 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為主,明朝葉茶(散茶)獨(dú)盛。明朝有綠茶、黑茶、花茶、烏龍茶和紅茶,清朝的茶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元明清時期飲茶除繼承五代宋時期的煮茶、點(diǎn)茶法外,泡茶法終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興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興點(diǎn)茶法,點(diǎn)茶法本質(zhì)上屬泡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泡茶法。點(diǎn)茶法與泡茶法的最大區(qū)別在于點(diǎn)茶須調(diào)膏擊拂,而泡茶則不用此。五代宋盛行點(diǎn)茶法,故泡茶法無聞。清朝,在閩、粵的一些地區(qū)流行一種青茶(烏龍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寶”,即潮汕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均小巧玲瓏。清袁枚《隨園食單》“武夷茶”條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笨傊髑宓呐莶璺ɡ^承了宋代點(diǎn)茶的清飲,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盞泡)、壺泡、功夫茶(小壺泡)三種形式。

小結(jié)

泡茶法蘊(yùn)釀于隋唐時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紀(jì)末葉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泡茶法到明清時期流行。

來源:易武同慶號

如有侵權(quán) 請聯(lián)系刪除

古代茶里加花椒、生姜、蔥花,能好喝嗎?

現(xiàn)如今,飲茶的方式主要有清飲和調(diào)飲這兩種。在大眾的印象之中,調(diào)飲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古人們一直都是清飲。其實(shí)不然,古人早就試過調(diào)飲了。

茶有些功效,最早是藥用,其次便是食用。三國時期的《廣雅》中就有“荊、巴間采葉作餅……若飲,先灸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钡挠涊d。說得就是將茶摻和蔥、姜、橘子、薄荷等調(diào)料,在鍋中煮成粥狀。

粥飲和羹飲從商周開始,到秦漢兩朝已經(jīng)非常流行。西北秦漢人民喜食肉,消食解膩的“茗粥”便廣受歡迎。試想一碗羊肉湯,調(diào)以茶葉,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泡饃。。。不對,羊肉泡茶就出鍋了。三國及以前,茶還是用來做飯的,人們將茶視為一種有特殊功效的佐料。而魏晉開始,茶才慢慢作為一種飲品走上歷史舞臺。

那么,古人們都是如何調(diào)飲的呢?小編特意翻閱古籍,找了幾種記載在古籍中的古代調(diào)飲法,一起來看看吧!

茶+蔥+姜+棗+茱萸+薄荷

陸羽《茶經(jīng)》中記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yáng)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xí)俗不已,于戲!”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物與茶放在一起煮沸,或者把茶湯一再揚(yáng)起煮得更加沸騰,以求湯滑;或在煮的時候,將茶沫去掉。

但這些方法煮出的茶湯,在陸羽看來就如同倒在陰溝里的廢水一樣不堪飲用,根本就不好喝。

茶+姜+桂+桔+棗

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引《藝術(shù)傳》曰:“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p>

東晉時期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用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茶飲。據(jù)說單道開就靠飲用這些東西,閉關(guān)苦修七年之后,能達(dá)到晝夜不臥,日行七百余里的境界,一百多歲在廣東羅浮山圓寂。

但這畢竟只是傳說故事,切不可當(dāng)真,再怎么飲茶也不能不吃飯。

茶+酥油+花椒

《李鄴侯家傳》:皇孫奉節(jié)王好詩,初煎茶加酥椒之類,遺泌求詩,泌戲賦云:“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狈罟?jié)王即德宗也。

唐代李繁《李鄴侯家傳》記載:皇孫奉節(jié)王喜歡作詩,起初煎茶要加入酥油、花椒之類,贈給李泌求詩,李泌戲賦一首“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

茶加酥油的組合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頗有名氣的酥油茶,但花椒加進(jìn)去,麻麻的口感不知道會不會好喝。

茶+蔥+姜+橘子

《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p>

荊州、巴州一帶,采摘茶葉制成茶餅,葉子老的,做茶餅時,要加米糊才能制成。想煮茶飲用時,先烤炙茶餅至呈現(xiàn)紅色,搗成碎末放置瓷器中,沖入沸水浸泡。

或放些蔥、姜、橘子拌著浸泡,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興奮不想睡,有飲酒喜好的茶友不妨試試看,就是不知道效果是否真有這么好。

茶+花椒+姜+桂皮

唐代樊綽《蠻書》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p>

據(jù)考證銀生指的是當(dāng)時南詔國的銀生節(jié)度,其治所就在今景東縣城,銀生城的茶應(yīng)該是云南大葉種,也是普洱茶種。

他們將普洱茶與花椒、姜、桂皮一塊烹煮飲用,這三種都是帶有辛辣味的調(diào)味物,雖未飲用,但估計茶湯的滋味離不開辣這個字。

以上就是部分古籍上記載的古人調(diào)飲法,感興趣的茶友可以跟著自制,嘗一嘗古人的調(diào)飲茶滋味如何!

來源:茶貴人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8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4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