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n id="kze6r"><tbody id="kze6r"></tbody></dfn>
    <big id="kze6r"></big>
    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古代的茶道表演

    找到約169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茶道文化之研究

    (《吃茶去》雜志)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淺茶滿酒”,主人待客時茶要淺倒、酒要滿杯,客人飲茶要細品慢咽。這樣的平常生活場景中就包含了中國茶道的一個基本精神取向:在閑中返隱并取樂。中國古代文化是在本土自生式緩慢生長出來的,茶文化更是在從容、閑散的生活處境中孕育出來的,所以,中國茶道在品茗論茶時延長了個人獨處或者與友人相處的時間,同時也放大了狹小場所(茶室)的空間意義,強調(diào)細細品味杯中茶湯,同時把玩手中器皿、與周遭環(huán)境共處同安,在場者的內(nèi)心交流無需言語,僅僅因為共處一室、共飲一壺茶而得以完成。傳統(tǒng)中國茶道提出的四境說對此有較好的揭示,本文將進一步對此作出現(xiàn)代詮釋。

    一、 中國文化傳統(tǒng)孕育下的中國茶道

    關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內(nèi)容及其特征的討論,可謂汗牛充棟,學者們提出了許多富有啟發(fā)的觀點,這樣的討論還將繼續(xù)下去,因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流動的、生生不息的,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就不會停止。本文的重點不是闡述中國文化的歷史發(fā)展或者其中各個有機組成部分,而在于概要說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總體結構。筆者認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總體結構是“一體兩用”,即以儒釋道一體為骨架,中醫(yī)和茶道構成其兩翼,這兩翼是儒釋道之體的巧妙運用和成功滲透。對傳統(tǒng)中國人來說,中醫(yī)醫(yī)身、茶道修心,身心和合及其價值追求都體現(xiàn)在儒釋道一體的學統(tǒng)上。早在魏晉之時三教合流的傾向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隋唐產(chǎn)生了眾多三教合流的文化成果,如建筑風格、學術教義、生活樣式等,中國茶道就是代表性的重要產(chǎn)物。

    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中國何時出現(xiàn)的呢?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提到,“考茗飲之法始于漢末,而已萌芽于前漢,然其飲法未聞,或曰為餅咀食之,逮東漢末蜀吳之人始造茗飲?!边@是有關中國人將“茶事”作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事件的較早記載。此時,茶事已經(jīng)脫離初期的藥用、食用階段,進入到飲用的階段。即便進入到飲用階段,飲用方式也在不斷變化,隋唐時的煎茶(煮茶時要添加一些佐料,如鹽、香料等)到宋代的點茶(茶要烘烤并碾成粉末,倒入熱湯時還要不斷擊攪),明代時放棄餅茶、團茶改用散茶,出現(xiàn)了泡茶這樣的飲法,這種飲用方式能夠完好地再現(xiàn)茶的本味、茶湯的本色,大為流行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如云南、四川、貴州、湖南等地還留有食用式飲茶法,宋代的抹茶和點茶法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成為了他們的代表性文化傳統(tǒng),在中國大陸則因泡茶法的一統(tǒng)天下而被遺忘。

    “茶”原本有多個同義字,包括荼、槚、蔎、茗、荈等,最后統(tǒng)一定為“茶”字,根本原因是“茶”的字形最接近中國文化傳統(tǒng)所設定的天地人關系的構想?!安琛?,“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陸羽《茶經(jīng)》)其義為“人在草木間”。蒼天之下,人為萬物之靈長,敬天盡地利以利人。茶本為自然界一介植物,被人發(fā)現(xiàn)、采用、加工,茶從萬物中脫穎而出,成為人的寵愛;同時,人因茶而獲益、滿足,茶所集納的日月精華、水汽凝結和山岳含育均被人做出了極大開發(fā),人成為茶的受益者。

    應當承認,至今仍然有學者明確反對“中國茶道”的提法,認為中國只有茶文化(包括茶俗、茶禮、茶藝等事業(yè))、茶產(chǎn)業(yè)(包括茶葉生產(chǎn)、制作、貿(mào)易等活動),但始終沒有發(fā)展出系統(tǒng)、嚴謹?shù)摹安璧馈?。不可否認,中國歷史上并不存在完整的茶道理論,也無明確的茶道流派傳承,但這只能說明中國茶道有其特殊性。決定是否有茶道的關鍵是有無對茶事活動所內(nèi)含的精神性價值(與人相關)和思想性價值(與知識相關)做出有意識的總結或概括。有無總結是一回事,總結的深淺、廣窄是另一回事。通過飲茶獲得身心安寧、精神愉悅并對此做出思想升華,這顯然不再是生理活動,它已經(jīng)進入到自我實現(xiàn)的境地,肯定這一內(nèi)容就可以視為茶道,關于這方面認識的總結就是茶道研究。將茶的生命比擬人生,將飲茶體悟引向?qū)ψ匀蝗f象、宇宙世代的洞察,并將之理解為天道、真理的具體化,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對茶的總體性把握。許多文人、僧人、思想家對此都留下了富有啟迪的獨特見解、深刻體悟,如陸羽、蘇軾、朱熹、周作人、林語堂等。茶道廣泛存在于文學作品、畫作之中,并對中國陶瓷工藝、美學設計等產(chǎn)生了持久的影響。筆者之所以主張中國茶道真正形成于宋代而非唐代其原因就在于唐代的飲茶活動還有著濃厚的、與物的深切關聯(lián),這直接干擾并降低了有關茶的超越性思考。宋代就所有不同,閑適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格物致知理論的興起,為茶道的提出分別提供了現(xiàn)實的和思想的雙重鋪墊。

    從字義上說,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質(zhì)而淬煉出的精神世界。茶自身的性質(zhì)首先是它的自然屬性和對人身心的益處,在此之上關于茶所展開的情感投射和意識升華才進入到人所創(chuàng)造出的精神世界。人類文明構建了諸多包含信仰、文學、哲學、藝術之內(nèi)的精神世界,中國文化傳統(tǒng)所推崇的精神世界主要體現(xiàn)在樂生、天命、義理等重要命題上,茶道正是以茶為載體在品茗中以茶說事、以茶喻理、以茶論道。從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關聯(lián)角度上看,中國茶道的具體內(nèi)容可以表達為如下三個方面,即閑、隱、樂。三者統(tǒng)一到人,媒介是茶?!伴e”是中國茶道的心理基礎,“隱”是中國茶道的社會主張,“樂”是中國茶道的價值追求,就三者的內(nèi)在關系來講,“閑”是前提條件,“隱”和“樂”是刻意營造或試圖表達的精神狀態(tài)。

    “閑”在中國文化中有多重含義,負面的是指不事稼穡、游手好閑、吃閑飯;正面的是指從容、優(yōu)裕、散淡、豁達,正面的含義中既包括品質(zhì)方面,也包括生活方式。與茶道關聯(lián)的“閑”顯然是指后者。“閑”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工夫,茶因閑得以成就,閑因茶得以充實。時間上的閑只是一個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閑,要點在于一種生活態(tài)度,即從容應對,等閑看過苦難滄桑、視榮辱或聲譽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將我融于茶,將茶化作我。這樣的“閑”正是精神成長、自我發(fā)掘和自由意志伸張所必備的思想品質(zhì),得閑之真諦的人才會在意向內(nèi)觀照,求取獨立的個體我。

    從價值論上說,“隱”的消極含義是保全其身,明哲保身;“隱”的積極含義則是脫俗、淡泊、精儉、潔身自好,這不是被動的退讓、逃避,而是在知其不可為或者無力改換他人/社會時、仍然頑強保留自身的處世原則、固守內(nèi)心的道德律,這是以一己之力抗爭凡俗世界、庸常大眾的隨波逐流,不做犬儒,放棄世常的名利而求取個人的精神圓滿。如范仲淹所言,“居廟堂之上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身”。因此,茶道中的“隱”揭示的是茶人飲者在生活、社會中如何立身的大問題,隱后返本,身處鬧市求心安,身處高位知進退,隱與顯是一對相互依托的對立統(tǒng)一,隱后再顯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為人處世不忘己身?!半[”要有強大的內(nèi)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囂而處落寞,離繁華而安清貧,這非一般人可為。陸羽在《茶經(jīng)》里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彼皇钦f喝茶后,人就自動獲得了“精行儉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儉德之人”是最宜飲茶的,陸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選擇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顯,飲者之品性投射到茶這一實物上。禪茶一味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立言的,佛家弟子之所以選擇茶來解經(jīng)悟道其緣由也基于此。

    “樂”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主張,甚至也可以說是它的一大特點??鬃釉?,“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孟子提出“與民同樂”,《太平經(jīng)》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蔽鞣秸苋颂岢隽说赂R恢?,中國文化傳統(tǒng)更加傾心于“德樂合一”,如助人為樂、樂于助人、樂善好施,都是將行善、助人與快樂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快樂是一種因所認同的價值得到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心愉悅,是一種精神快樂,體現(xiàn)了“眾樂樂”般的精神快感?!皹贰笔怪袊璧烂黠@有別于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生發(fā)于佛教寺院,最初由出家人闡發(fā)和傳承,以后形成的茶道流派“三千家”,也嚴格維護了師徒授受關系,具有高度的封閉性,因此屬于小眾文化或雅文化,在其精神內(nèi)涵上突出的是施茶、吃茶過程中的寂、靜、敬的成分,走向了純粹形式化的理念體悟。中國茶道之樂重申了對此世的投入和對人身處其中境遇的關切,因此,中國茶道具有更加平實的表現(xiàn)形式和更加生活化的現(xiàn)實關懷。無數(shù)的歷史事件表明,無論身處何種情境下,多數(shù)中國人都易于快速接受現(xiàn)狀,這與中國茶道乃至中國文化中的樂觀主義是分不開的。

    二、 茶道四境說的提出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題是人生哲學,中國哲學精神也脫離不開對人/人事/人情的考量。他還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立場概括出四種人生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兩種境界都是非哲學的,只有后兩種境界與哲學有關,并且是哲學關注的對象,馮先生還指出,只有借助哲學的反思省察,人生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所概括的境界說看似是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歸結,其實是接受了西學影響、采納西方哲學的范疇體系的嘗試,例如,馮先生所講的“自然”就不是儒家的原初含義,同樣,他明確地劃分出可以成為哲學對象和不可以成為哲學對象兩種不同的層次,這也是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世間道”的做法。中國茶道無法劃入馮先生的哲學對象之中,因為它不是形而上學的觀念構建,沒有正面回答知識論問題,它只與日用生活相關,只在民間風俗和日用生活中尋找意義,卻力圖將日常事件變?yōu)榍槿?、樂事,從而獲得恒久性。

    然而,傳統(tǒng)中國茶道也講境界,很早就提出了四境說,分別是:物境、藝境、人境、心境,并認為四境俱美才是至上狀態(tài)。明代的書畫家徐渭(1521—1593)被世人稱為“茶癡”,他最明確提出了宜茶境界說,認為物境、藝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飲茶的環(huán)境,主要指不是人為建造的居室、樓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靜清雅的場所,如竹海、梅林、泉邊、湖畔等;藝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沖泡或飲用之法的得體、撫琴弄簫的聲樂等共同構成的雅致脫俗的氛圍;人境則指嘉賓來客與主人的融洽關系,專心于飲茶,彼此聲氣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飲茶中忘卻世間萬象,人與茶、茶與人合二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兩忘、豁然開朗。

    茶道四境之間并非簡單的高低替代關系,相反,四境是相互補充、缺一不可的連帶關系。物境和藝境提供了實體性基礎,人境提供了人際交往溝通的條件,心境則受到前三者的引導,反過來又純化、提升前三者的存在方式。宋人提出的飲茶“三點”——飲茶環(huán)境、水質(zhì)和茶具、品飲者的修養(yǎng)三個方面,講的是同一個道理,也可用看做是茶道四境說的前身。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對生活情趣的關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營造出的人為環(huán)境中折射當事人的思緒和體悟,這就是生活的閑、人生的隱和現(xiàn)世的樂。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1597—1679)有句名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辈璧浪木吃趨T乏經(jīng)濟時代顯得有些鋪張或矯情,對俗世凡眾來說它顯得過于高格調(diào)和雅致,通常會被不諳茶道的人視為“茶疵”、“飲癖”,然而,恰恰是這些對茶情有獨鐘、不改初衷的人成就了茶道,使茶事成為風雅,使茶人有了品味。

    中國傳統(tǒng)茶道的四境說所講的茶道不是在用時間來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間,中國人喝茶可以從早到晚,時間似乎停滯了,時間的意義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處怎樣的環(huán)境和心境,這些都是空間要素。中國茶道弱化了時間維度,突出了空間維度,飲者或主賓飲者們共處的空間性存在的屬性得到充分闡發(fā)。中國茶分產(chǎn)地、產(chǎn)區(qū);但各地的飲茶方式也有地區(qū)差別,茶室、茶館的陳設在理念上大多刻意濾去了時間的向量。據(jù)說真正諳茶者在頭三杯不事任何言語,靜靜品茶,全身心關乎茶主泡茶的一舉一動,用心體會茶湯之味、茶器之美、茶藝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過程中茶者(包括茶人、茶客、茶主)的思想溝通不是靠語言傳遞,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鳴,這樣的情感分享與特定的場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場為其表現(xiàn)形式的。西方人則非常不同,他們用時間來度量茶,喝的是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茶就像鐘表一樣提示人正處于作業(yè)或行為的某個階段,所凸顯的是茶外之人的所作所為。茶只是工具性存在,茶為人所用,僅此而已。

    令人遺憾的是,茶道四境雖然關涉空間,但只是十分狹小的范圍,往往只是設茶席、茶會的那塊空間,或者僅僅關聯(lián)案桌、茶幾的空間。飲茶者之外,即便在同一室內(nèi)(如茶室、茶館)仍然可能垃圾遍地。中國茶道只提供了十分有限的悟道體驗,卻沒有成功擴展、延伸開來,成為“新民”乃至“新生活”的源頭動力。蔡元培在寫于1916年的《華工學校講義》中說道:“華人素以不潔聞于世界:體不常浴,衣不時浣,咯痰于地,拭涕于袖,道路不加灑掃,廁所任其熏蒸,飲用之水,不加滲漉,傳染之病,不知隔離。小之損一身之康強,大之釀一方之疫癘。”推己及人、由此及彼這些中國文化傳統(tǒng)倡導的“類推”在茶道中未被生根、發(fā)揚。中國茶道創(chuàng)造的潔凈世界只局限于當事人的精神領域,卻可能無涉于周遭環(huán)境,更未激發(fā)出行動的意志。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坐而論道”、缺乏行動力的劣根性也大抵與此相關。

    中國茶道具體內(nèi)容——閑隱樂——正是通過“四境”得到充分體現(xiàn)的。茶道的物境在于野趣、雅致,在世間卻又脫俗清新,這就是閑和隱;茶道的藝境強調(diào)合于時令,契合儀規(guī),烘托出寂靜、清和的空間,這就是閑和樂;茶道的人境突出的是同坐茶席中人一期一會,以情相交,以茶傳情,這就是得一知己而足矣的至樂;茶道的心境關注當事人反躬自省,向內(nèi)心觀照,以茶喻人生、事業(yè),滌除內(nèi)心的不滿、怨恨,成就自性的伸張,這就是“大隱隱于市”的真諦。可以說,茶道四境說從不同角度全面解讀、深化了中國茶道。

    換句話說,中國茶道雖然也強調(diào)由茶及道、茶中見道,但并不追求道外世界。一句話,中國茶道的本質(zhì)是道茶一體。日本茶道援佛入道,突出了“孤”、“寂”、“清”的品味;中國茶道引儒入道,強調(diào)的是“閑”、“隱”、“樂”。中國茶文化在唐代興起時就是雅俗共賞,宋代出現(xiàn)茶道時,也是同時存在士大夫、寺院、宮廷、世家、平民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且佛門、道觀、儒家的祠堂、學堂、孔廟等都依據(jù)各自有關天、人、物的理念預設而發(fā)展出了不同的茶禮、茶藝乃至各自有別的茶道。茶文化流布廣泛,是因為吃茶人都接受了其中的樂趣。周作人曾在《喝茶》一文中有極好的概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xiàn)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敝袊璧谰哂猩钋械默F(xiàn)實關懷,本著及物、依人、樂生的原則將茶道落腳在生活情趣上。

    三、 茶道四境說的現(xiàn)代詮釋

    新中國建立后,全面開展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傳播了社會主義新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對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具體形式都做出了徹底否定,既根除了封建制度的社會基礎,也對民眾一般日常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其間茶道研究、茶文化樣式幾乎停滯,僅僅保留了單純物質(zhì)性內(nèi)容的茶葉種植、加工、買賣,因為茶葉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出口創(chuàng)匯產(chǎn)品。然而,飲茶、品茶的過程而產(chǎn)生的悠閑生活方式,散淡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精致、雅致、品味生活的志趣都被無情掃除,茶文化不再傳承,茶道研究被迫中止。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也給中國茶文化復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許多地方政府大力發(fā)展茶葉貿(mào)易,鼓勵圍繞茶葉而進行的各類文化事業(yè),各地紛紛成立了茶協(xié)會,茶館也雨后春筍般繁榮起來,茶事活動頻繁,并且參考和吸收臺灣經(jīng)驗,開發(fā)出各種茶藝表演,茶事相關的茶產(chǎn)業(yè),如茶服、茶器、茶具、香、古樂器、國畫等都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最重要的是,人們對茶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開始賦予茶各種積極、正面的價值。飲茶者(無論是在自家獨斟自飲還是與人同泡茶館)都不再被視為游手好閑的人,相反,經(jīng)常被看做是有品位的風雅之士。

    期間也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例如奢靡之風盛行,茶的包裝過于精美,造成大量垃圾,增加了環(huán)境負擔;茶具和茶器過于昂貴,離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遠;茶藝表演出現(xiàn)了許多不雅或庸俗內(nèi)容,沖淡了飲茶本身的樂趣。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茶生產(chǎn)商、經(jīng)銷商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使用過多的化肥和殺蟲劑,加工過程中添加了過多干擾茶性的有害物質(zhì),這些行為導致許多種類茶葉品質(zhì)的退化,這種殺雞取卵、急功近利的行為完全違背了傳統(tǒng)茶人應有的職業(yè)操守,也與茶道追求格格不入。

    當代中國茶道所處的時代場景已經(jīng)大大不同于古代。在匱乏經(jīng)濟時代,茶仍是稀缺品,好茶或上等茶更是珍稀品,只有殷實之家方可享受,一般平民百姓買茶只是備著待客之用,平時是消受不起的。而殷實之家大多受過良好教育,識書達理,品茶論道、鑒茶賦詩等都只是士大夫、文人之間雅致生活的追求。雖然只有占總人口極少數(shù)的人飲茶,但他們大多是知識的擁有者和思想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不僅維持了茶文化,也推動了茶道的傳承和深化。然而,今日的中國人大多可以消費得起茶葉,茶葉的供應源源不斷,茶葉的種類層出不窮,飲茶的方式不斷翻新,茶真正成為粗茶淡飯般日常和廉價,飲茶者可能是每個人,即任何一個“涂之人”,此時,茶道何存?跨越全部階層、通用于所有人群的茶道是否還有存在的可能?

    飲茶成本的降低和飲茶程序的簡化,茶日益向民間普及,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茶文化逐漸被平民茶文化取代,平民茶文化是否可以延續(xù)傳統(tǒng)中國茶道呢?筆者認為,中國茶道所主張的閑隱樂三種精神不僅仍然具有意義,而且在今日獲得實現(xiàn)變得更加可能,主要得益于物質(zhì)手段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出來,閑暇時間增加,可支配的財富也極大增加,度閑和求樂變得唾手可得。然而,發(fā)達的物質(zhì)生活和快餐化消費也使時間碎片化,精致生活追求變得局促和難覓,普遍的煩悶和躁動緊壓了人的精神生長的空間,在豐裕時代如何安頓心靈、為我們的精神向往提供場所?這是今日茶人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

    這就必須強化茶道中的四境功夫。返歸自然,按物之本性行事,順物理盡物力。茶本是自然一物,飲茶之益來自于茶性的最佳發(fā)揮,茶道的初心就是保持對茶性的尊重。茶道四境必須依此茶性自然主義原則加以展開。藝境雖是人所造環(huán)境,也應以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為原則,將藝境融于物境之中,飲茶者無論身處何處其心境和人境都應返璞歸真。質(zhì)言之,雖然心境重在個人獨處的內(nèi)心觀照,人境強調(diào)以敬待人求得聲氣相投,但人境的出發(fā)點是心境,有獨立人格和自處自律的人才會與人平和相處,茶道四境其實就可以化約為二境:物境和心境。茶人的舉手投足是自身心境的外化,所使用的器具、營造的環(huán)境皆由心性外發(fā),洞察物之本性以盡物力,對茶事中的一切皆抱持恭敬、謙和的態(tài)度。二境皆出于一心:這就是奉茶之心,易言之,敬茶之心。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主張在俗世生活中返本歸真,在庸常世界中尋找優(yōu)雅品位。在此,重要的不是茶、茶具或茶室,而是茶人,或者說是飲者在品茗中全身心投入所獲得的自悟自省。道在茶中,悟道就在品茗的過程中。物鏡、藝境、人境都不需刻意選擇,隨遇而安,因為象由心生,心境才是根本。在當代,拜市場經(jīng)濟和技術革新之所賜,茶相關的器具極大豐富、陳設越加奢華,茶室隨處可見,茶葉唾手可得,然而,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外殼,真正有意義的是飲茶者求放心,將心安置于事關大問題的事物上,用宏大敘事去除生活中的繁雜,用普遍價值提升人生的關切,飲茶讓人安靜下來,生起敬意,卸去多余的欲望和無謂的沖動,一句話,品茶就是赴一場心靈之約,從這個角度上看,茶道四境可以成為今天中國人的信仰依托。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董鵬(陜西安康)】

    下關沱茶七夕茶會,乞巧祈福,這是一場最美的情話

      原文標題:【七夕茶會】七月初七,乞巧祈福,這是一場最美的情話

      撰文︱Candylan、沱之源

      編輯︱Candylan

      視頻︱ZERO

      圖片︱Silence、紫陽

      七夕

      農(nóng)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jié),始于漢朝,是漢族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

      對于七夕節(jié),最廣為人知的傳說,莫過于牛郎織女于今日鵲橋相會,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而在古代,這一天更多被稱為女兒節(jié),乞巧節(ji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边@便是唐詩里的七夕夜。女孩們相聚月下穿針引線,向織女祈求巧藝,祈福許愿,祈禱姻緣,是一個極富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七夕全國聯(lián)動茶會-乞巧雅韻

      2019.8.7,

      《普洱》雜志&冷雪雅學精舍

      發(fā)起七夕全國聯(lián)動茶會。


      這是一次中國茶事的盛宴,

      全國,82座城市,

      128家茶空間,

      在同一時刻,

      不同空間,

      共同營造一場浪漫茶會。


      以茶相邀,在七夕雅節(jié),

      通過一杯中國茶,

      感受到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雅茶事。

      七夕情人節(jié)520心形動態(tài)分割線

      ——大理分會場——

      下關沱茶沱之源茶會







      眾品得慧三道茶

      茶會現(xiàn)場,沱之源為茶友們精心準備了三款下關沱茶的經(jīng)典茶品。

      眾品得慧一道茶:2010年云南下關普洱沱茶

      云南下關普洱沱茶,又名“銷法沱"。2010年生產(chǎn)的經(jīng)典熟茶,經(jīng)過多年的陳放,茶湯喝起來更加純凈、柔滑,沒有雜味,陳香顯露。
      眾品得慧二道茶:忙麓山老樹圓茶

      來自邦東茶區(qū)的古樹生茶,花香撲鼻,甜而不膩,香氣融于濃郁的茶湯之中。

      茶湯入口,苦味不顯,微澀,鮮活之氣充盈著口腔,滿嘴甘甜,如同吃了橄欖,喉嚨部分涼涼的,最為特別的還是茶湯所帶來的深長喉韻,和伴隨著的生津回甘,持續(xù)不斷。
      眾品得慧三道茶:下關白茶

      下關白茶,運用獨特的六法十八道曬制工序,才造就了這款古樹白茶。

      茶湯有清爽的花香和蜜香,茶湯純凈,湯黃透亮,第一口喝下就是滿口的清香,甘甜飽滿,有一種太陽曬出來的純凈自然的味道,杯底香濃郁。
      鵲橋會·七夕茶藝

      一年一面,鵲橋相會,

      牛郎織女忠貞的愛情故事,

      讓七夕充滿了唯美與浪漫的色彩。


      下關沱茶沱之源茶會的高級茶藝師化身牛郎與織女,

      長簫悠揚,紅衣翩翩,

      眉目如畫,巧笑嫣然,

      一場美輪美奐的茶道表演讓人心馳神往。


      茶與水,也如同相愛的戀人一般,

      相知相融,不離不棄。







      乞巧·行茶令

      茶令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它是宋代興盛斗茶的產(chǎn)物,也指茶會時的游戲。

      沱之源七夕茶會,精心準備乞巧·茶令,讓茶友在行茶令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意趣之美。

      茶令一:穿針乞巧

      左手拿針,右手拿線,

      需要在最短時間內(nèi)將紅線穿過7根針。

      現(xiàn)場茶友穿針引線,

      在一場手速與眼力的比賽中,

      感受傳統(tǒng)女紅的樂趣。



      茶令二:抓豆乞巧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現(xiàn)場每一位茶友隨手抓出一把紅豆,若抓到的紅豆數(shù)量中帶“7”或者是“7”的倍數(shù),即可獲得茶會禮品。

      以香茶為伴,紅豆為介

      一起感受古詩詞中相思紅豆的浪漫。




      茶令三:傳福乞巧

      無論在哪個時代,文字所代表的含義和情感,總是最有分量的。對于內(nèi)斂含蓄的中國人來說,手寫一份祝福,足以承載所有的情感。

      茶會現(xiàn)場為茶友準備了紙筆,每個人可以在紙上寫下一句發(fā)自內(nèi)心的祝福之語,給親人,給朋友,給自己,共同傳遞出這份伴著茶香的祝福。


      茶令四:齊誦乞巧

      乞巧節(jié)有吟誦乞巧詞的雅俗。吟誦是中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擁有獨特魅力的中國文化,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這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里,茶會現(xiàn)場準備了吟誦的乞巧詞,讓茶友一起來感受吟誦的精神內(nèi)涵與審美韻味。


      紙筆交匯寫浪漫,

      穿針引線覓良緣,

      家家七巧望秋月,

      清澈漣漪愛永遠。


      用茶會的方式致敬傳統(tǒng),

      一起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大美,

      中國雅致茶會的魅力。

    石一龍痛批“中國茶道”

    這世上不存在類比論證。比如中國茶文化的歷史鏡像與公知。

    但面對日本的“茶道”,我們臺灣地區(qū)大多數(shù)人便顯得尤其不自信,亦步亦趨地也搞出一套所謂的“中國茶道”,確實令人厭惡。

    這不止在一個方面透露出中國人對中國茶文化的不自信。

    我只說一句:“通常,外界認為茶文化源于中國,這是歷史史實,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勿須以這些小道為其正名?!?/p>

    所謂“茶道”乃東瀛人對中國茶文化一種藝術性的引申與擴張,這種“藝術性”引申外延的意義究竟幾何?在我看來,并不重要。

    諸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首創(chuàng),世界其它地區(qū)的飲茶與種植茶葉的史實,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即便也有微量的印度、非洲等地區(qū)的起源說。但茶文化中國說似乎早已成為學界的共識。

    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眾說紛紜,從時間坐標來看,有神農(nóng)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從茶的功能性而言,有祭品說、藥物說、食物說、同步說、交際說。

    但依任何一種說法溯源,都無法將中國茶文化的本源與“茶道”二字勾連上什么關系。

    從古人的視野,到現(xiàn)代人的茶桌上,茶的本質(zhì)就是一種“飲品”,就是其飲用屬性。盡管今天的茶被稱為“國飲”,但它始終無法脫離“生活”的本體。

    與理想主義的“琴棋書畫詩酒花”相對應,“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古被人們奉為“生活七事”。

    茶以外的“茶道”,其實不過是一種繁瑣而多余的茶事,一種與茶無關,或者附庸茶飲而出現(xiàn)的花樣。日本的茶道如此,中國如今茶道與茶道培訓更是丑態(tài)異常。

    “茶道”在日本的最終形成,勢必是結合了日本民族“物哀”的人生觀念。這一點,早已與中國茶文化的初衷相去甚遠。

    十二世紀時,日本的榮西禪師最先把中國的飲茶習慣傳入日本。在他的《吃茶養(yǎng)生記》下卷“吃茶法”中記載:“極熱湯以服之,方寸匙二、三匙。多?。ㄉ伲╇m隨意,但湯少好,其又隨意……”說的就是宋代寺院的點茶法。

    宋代特別是南宋,寺院眾多且多在山地,因此種茶吃茶便是寺院禪修以外主要的修為一種。可以說,傳統(tǒng)的中國茶文化肇始于寺院。

    據(jù)我的一位朋友研究:寺茶主要用來供佛、待客、自飲和施茶?!缎U甌志》記載:“覺林院收茶三等,待客以驚雷莢,自奉以萱草帶,供佛以紫茸香。蓋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p>

    驚雷莢、萱草帶、紫茸香,應該都是寺茶種類名稱,這條記載從另一個角度再現(xiàn)了寺院茶禮的三個層次,表現(xiàn)出莊嚴、繁復、一絲不茍的儀式感。對于僧眾,茶事非常重要,品茶的過程成為參禪悟道的必要途徑之一。

    在此基礎上,品茶逐漸成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大凡設有“茶堂”,并選派“茶頭”,專門負責茶事活動。寺院時常舉行由僧徒、香客、施主諸方人士參加的茶宴,寺僧創(chuàng)造的沸水沖泡調(diào)制的“點茶法”以及衍生而出的斗茶活動由此走出寺院,在社會上開始流行。

    朋友曾撰文指出:禪宗高僧習慣以語言機鋒表達思想,使人開悟,茶也隨手拈來,不時被用于妙語交接?!段鍩魰防锩婢陀羞@樣的例子,如“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后三碗茶?!备幌f著名的趙州從諗禪師“吃茶去”這一典型。

    宋王朝鼓勵三教融合,儒釋道彼此影響滲透,文人官員與禪僧們的頻繁往來成為當時文化風尚,大家來到寺院,品茗交流中體悟佛理,尋找出世之路徑。

    發(fā)展到今天,喝茶更趨向其本身固有的那種味道,即寧靜、健康與生態(tài)。日本人從我們這里學會文字,只取偏旁來形成自己的文字;從我們這里學會去喝茶,然后抽取其中的儀式感來形成自己的“茶道”。而今,我們又把日本人的“茶道”奉為喝茶的“經(jīng)典”主義,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孔子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以自全真性?!焙炔璞臼且患唵?、隨性,生活化的事,只需一把香茗(勿論黑白紅綠,還是巖茶、普洱茶,只要是健康、生態(tài)、能喝的茶都是愉悅的),一把茶壺、一盞茶杯、一罐山泉,足矣!

    有些人喝口茶還得像個老中醫(yī)“望聞問切”,洋相百出。更有甚者,聞杯亂舞,故弄玄虛,錯失泡茶的時機、水溫等等,還儼然一副資深專家的模樣,宣揚“茶道”之玄,高談闊論,卻一點兒也沒有自己真正的體悟。

    其實,完全沒有看懂喝茶的本真?!安璧馈钡纳虣C粉墨登場,混淆愛茶者的視聽。我曾陸續(xù)發(fā)表關于批判茶藝與茶藝師的文章。其中就明確了我對喝茶的態(tài)度。

    每當我目擊諸多茶道館中一些相貌不凡的少女,接連表演所謂的“茶道”、茶藝。我深感惋惜:一方面是惋惜好端端一泡茶,被她們表演到“人走茶涼”,口味全無;另一方面則是惋惜這些美麗少女,竟被這所謂的“茶道”羈絆得俗不可耐,瘋瘋癲癲。像個行走江湖的老巫婆,練就一套糊弄人的把戲,每次表演,總是念念有詞,重復那些連自己都無法相信的陳詞濫調(diào)。

    臺灣人搞起來的這套所謂“中國茶道”,實際上效仿于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

    從唐人陸羽《茶經(jīng)》里,我們可以窺見中國早期茶文化的影子,即“喝茶的儀式感”。日本人將這種“喝茶的儀式感”加以提煉,深度藝術。其實作為一種茶文化的傳播需要,這種提煉的藝術,我們可以接受與理解。

    不僅僅是“茶道”。日本還有歌道、書道、花道、劍道、藝道、柔道、香道,與“茶道”共同組成“日本八道”,乃是延續(xù)中國古代的“六藝”。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是學習、吸收中國文化,所以其代表性文化均以道命名。

    我們不但沒有尋找淵源,刪繁就簡,反而在“茶道”二字上大作文章,甚至打著“中國”文化之名胡亂傳銷,甚至一些對茶癡迷到走火入魔的人,以鐘表計算泡茶的時間,完全喪失傳統(tǒng)中國“經(jīng)驗主義”的美德。

    事實上,古往今來,喝茶的精神(真正的中國茶道)從未改變,喝茶喝的是這一份安逸,喝的舒服就是本真。

    泡茶亦是如此,無論普洱、龍井、大紅袍,還是巖茶、單樅、鐵觀音,你習慣怎么泡、怎么喝,怎么泡、怎么喝方便,你就怎么泡、怎么喝。簡單自然,從心所欲就對了。

    當然,因為茶特有的中國文化品質(zhì),我們在喝茶時,難免融入一些趣味和情懷。

    我最早喝茶的記憶,就是父親用洋鐵皮口缸泡制的安徽綠茶,今天我熱衷普洱茶,難免會有懷舊之慨。

    而喝茶的情懷,便要從我的“詩心”講述,我曾沉迷寫詩,也有諸多發(fā)表。我喜歡簡明自然的詩,而與喜歡的詩一樣,我喝茶,也喜歡從簡泡制,從簡品飲。

    如杜子美的“寒夜客來茶當酒,黃泥小爐火初紅”,白居易的“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蘇東坡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簡單而頗有深意。

    喝茶,與人生一樣,最重要的是喝了解渴,喝了健康,喝了腸胃舒適,喝了自己開心、歡喜。

    所以,所謂茶道,其實是自己喝茶的某種體悟。這種生命體悟與喝茶人各自的經(jīng)歷、味蕾、經(jīng)驗、情緒息息相關。

    有人說:“酒是一群人的落寞,茶卻是一個人的狂歡。”其實,茶之道,亦是生活之道,無論怎樣,都離不開隨性、隨心。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漸漸習慣于一個人在深夜長守一杯普洱茶,執(zhí)一卷書,看人間繁華和落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或者,這是我認知的茶道吧。

    找到約163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6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