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古代茶壺

找到約36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3 秒)

這些古代茶具 你認識幾種

現(xiàn)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這類飲茶器具。這和古代所指的茶具是不一樣的。古代“茶具”的概念所指范圍更大。

唐代范攄所著《云溪友議》中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薄恫杞?jīng)》中,陸羽便精心設(shè)計了適于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其實古代茶具很多,也不僅僅有二十四種,下面選擇一些主要的簡單介紹一下。

茶籯:“茶籯”是箱籠一類器具。唐代詩人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里面有:“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可知“茶籯”是一種竹制、編織有斜紋的茶具。

茶灶: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

茶焙: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制,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

風(fēng)爐:為生火煮茶之用,有鐵制作的,有泥制作的。

笤:以竹絲編織,方形,用以采茶。

筥:是裝炭用的竹簍,亦有木箱者,外圍用藤條,底蓋合攏后似竹箱。

炭撾:六棱鐵器,長一尺,類似古代兵器——锏,主要用來把炭打碎。

火策:亦稱為火筷。又圓又直,頂端扁平,取炭用。多以鐵或熟銅制成。

釜:用以煮水烹茶,鐵質(zhì)的多,在唐代,也有瓷的和石頭的,富貴人家也有銀釜。

羅合:羅是篩茶的,合是貯茶的。

注春:茶壺,古代文人認為品茶“一苦二甜三”這個過程,像是沉寂的寒冬過后漸漸走向春天,因此把泡茶的茶壺稱為了“注春”。

漉水囊:用以過濾煮茶之水,有銅制、木制、竹制。

竹籃:以前煮茶一般采用木炭作為燃料,而木炭一般盛放于竹籃里面。古代貴族官僚或富人的住宅被稱為“府第”,由此進行衍生,盛放外觀烏黑的竹籃也就有了烏府之稱。

鳴泉:鳴泉原為“淙淙鳴響的泉水”之意,引申為煮水的器具,在這里專門指代煮茶罐。

水曹:即瓷缸或瓦缶,以其貯存清水,供洗滌器具之用。

濾塵:古代茶洗,為煎茶前用以洗茶器之用具。

甘鈍:木砧墩,用以將木炭砸碎之工具。

器局:竹編方形箱籠,用以收存茶器具者。

瓢扚:大多由葫蘆制成。用來舀水。

吹管:起爐火時用的吹火管子。街邊賣茶必要茶道具。

滓盂:盛放廢水茶渣的器皿。

啜香:茶碗,以前喝茶又稱為“吃茶”、“啜茶”等,所以用于盛放香茶的的茶盞、茶碗、茶杯,就被稱為“啜香”。

子母鐘:成套的茶杯。

紙囊:裝茶餅的紙袋子。

碾:用堅實的木材制成的碾子,中間有碾槽,可供碾輪來回滾動,將茶餅?zāi)胨椤?/p>

拂末:用羽毛做成小拂塵,碾茶后用它拂掃茶粉末。

麋篦:用瓷器制成的盒子,用來存放食鹽(因唐代煮茶要加鹽)。

以上茶具中,最重要的是碾茶、煮茶、點茶、泡茶、飲茶的器具,其他都是輔助性的工具,現(xiàn)代茶藝蓬勃發(fā)展,人們也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茶具,如聞香杯、公道杯、茶漏等。

來源:茶館網(wǎng)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正在廣州熱展的它們是現(xiàn)代茶壺的“源頭”

最近,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舉辦了一個“發(fā)現(xiàn)越窯——上林湖越窯青瓷展”。展品中,有兩件瓷器引起了很多參觀者的注目,一件是東晉的雞首壺,另一件是晉代的羊首龍柄壺。

從“壺”到“茶壺”,經(jīng)歷了漫長演變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茶器都非常講究。在《茶經(jīng)》中,陸羽便精心設(shè)計了24種茶器。

我們現(xiàn)在通常把飲茶器具稱為“茶具”。但在古代,用于飲茶的“器”和“具”是有區(qū)分的。

晉 雞首壺

按《茶經(jīng)》的劃分,“茶器”是指用于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分茶、取水、盛水、濾水、盛鹽、取鹽、飲茶等用具。而“茶具”是指用于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記數(shù)的用具。

可見唐代的“茶具”與現(xiàn)在的茶具基本上沒什么關(guān)系,而《茶經(jīng)》中部分“茶器”則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茶具。

直到南宋,審安老人寫《茶具圖贊》時,才將以往被稱作“茶器”的飲茶器具改稱為“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林林總總的茶具中,茶壺自然是必不可少,泡茶、斟茶都要用它。雖說茶壺的造型有200多種,但萬變不離其宗,茶壺都是壺狀的,有嘴、有蓋、有把兒或提梁。

宋 執(zhí)壺

茶壺的這種造型,我們已是司空見慣。不過,從古代的“壺”到現(xiàn)在的“茶壺”,卻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雞首壺曾是當(dāng)年“最流行”

顯然,雞首壺、羊首龍柄壺這兩件瓷器的樣式是由盤口壺演變而來,當(dāng)時主要用于盛水和酒,并非茶具。然其造型除了沒有蓋子外,與現(xiàn)在的茶壺幾無二致,故可稱之為茶壺的“祖宗”。

有人問:為何古人喜歡把壺嘴做成雞首和羊首的模樣?其中有何寓意?這是因為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青瓷多以動物造型為裝飾,這些動物造型又各有其特殊寓意。如蛙、魚等象征“繁衍”;而雞和羊則代表“吉祥”,且古人還認為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在這種觀念影響下,雞首壺和羊首壺在魏晉南北朝、隋及唐初曾流行一時,尤其是雞首壺,是大眾最喜愛最常用的器具之一。

“注子”“湯瓶”唐代亮相

到了唐代中期以后,動物造型青瓷已成過去時。取代雞首壺、羊首壺的是一種叫“注子”的瓷器。

唐代的“注子”由盤口變成撇口,頸部變得粗短,器身變高呈圓筒狀,有的有系,有的無系?!半u頭”“羊頭”被簡化為短小的管狀流,流和把手依舊在器物肩部兩側(cè),與茶壺的造型更為接近。

這種“注子”還有個別稱叫“偏提”,大約是因其把手安于一側(cè),與有系穿繩的老壺提法不同之故。

“注子”雖然像茶壺,但在唐代主要是酒器而不是茶具,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

在“注子”造型的基礎(chǔ)上,從唐代末期開始,人們又研制出一種新的茶具——“湯瓶”。

“湯瓶”的出現(xiàn),是因應(yīng)了古人喝茶方式的改變。唐人吃的是煎茶,有點類似于今天的擂茶,會加入一些食物混在一起吃。至陸羽后才開始提倡“清飲”,只在茶飲中加一點鹽。

宋代以后,轉(zhuǎn)而流行吃“點茶”。所謂“點茶”,就是將磨好后的茶粉置于茶盞內(nèi),逐步加入沸水,同時以茶筅擊拂,使茶粉融于沸水,茶湯產(chǎn)生“湯花”,“湯花”以白為美,以持久為上。

因要在茶盞內(nèi)注入沸水,“湯瓶”便應(yīng)運而生?!皽俊庇糜谥笏蚴⒎兴?,用“湯瓶”向茶盞中沖注的動作稱為“點”。故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中將“湯瓶”命名為“湯提點”。

早期的湯瓶,繼承了注子流短而置于肩部的特點,瓶口往往高于流,造成器內(nèi)無法灌滿,傾側(cè)倒水也不方便。后來,人們將流和把手的下端從肩部往下移到腹部,上端與瓶口等高,并改名為“執(zhí)壺”。

“茶壺”于明代正式出現(xiàn)

但執(zhí)壺既可以是茶壺,也可以是酒壺,還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茶壺”。真正的茶壺,是在明代才出現(xiàn)。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從而又改“點茶”為泡茶?!安鑹亍币幻?,也于此時正式出現(xiàn)。

同時,葉茶的使用,使明代的茶壺有別于早期的湯瓶、執(zhí)壺。因飲茶方式已改變,其功能完全不同,湯壺類似于現(xiàn)在的開水壺,茶壺則專門用于泡茶、斟茶。

明代的茶壺,最大的特點是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壺。如文震亨說:“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睆堉t德說:“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p>

一個小小的茶壺,竟有如此曲折多變的歷史演變,我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

來源: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你所不知道的白茶的喝法】柴燒茶壺煮老茶

白茶的喝法隨心所欲,有杯泡法、蓋碗法、壺泡法、大壺法、煮飲法、冷泡法甚至有開水瓶泡法,不同的喝法,各有不同的風(fēng)味。今天我們分享一位東北茶友對煮飲法的感受。

北方人初到南方,總是不習(xí)慣南方濕熱的地氣。而我本身肝火又很旺,降火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朋友很早就跟我說要帶我去嘗嘗用柴燒茶壺煮的老白茶,讓我好好降降火。經(jīng)常聽說煮普洱茶喝,煮陳年白茶倒是鮮知。于是我日盼夜盼,無奈朋友無休止的忙碌使這件事一推再推。一日在路上與朋友偶遇,不打算再放過他,我們二人就“擇日不如撞日”好好體驗一把。

剛進門主人就熱情地招呼入座。店家是一位氣質(zhì)頗好的女士,朋友叫她趙姐,趙姐舉手投足間都散發(fā)出優(yōu)雅迷人的成熟氣息。店在她的細心布置下。古樸與現(xiàn)代完美融合。說明來意后,趙姐便拿出珍藏的柴燒茶壺和老白茶為我們煮茶。

“這茶壺原本有兩套,前兩天被一資深的茶友給磨走了,我還真是舍不得。”趙姐邊拆開封存好的茶壺和茶爐邊說,“就剩下這一套了,都成絕版了。”以前在書上看別人煮茶焚香,總是羨慕地流口水,這次終于自己也可以親歷,于是懷著虔誠期待的心等著快一點開始。

茶是2004年壓制成餅的白牡丹,因為保存較好,干茶顏色為暗綠色,背部披滿毫毛。茶壺是在宜興定制的500毫升的陶制品,茶爐也是配套的黃色陶制品,茶爐上鏤刻著吉祥的鳳凰圖案。茶壺和茶爐完美的搭配渾然天成,有一種質(zhì)樸古拙的感覺。趙姐說,本來煮茶是要用上好的木碳,但木炭幾乎已經(jīng)無處可尋,現(xiàn)在大家煮茶都用環(huán)保的酒精燈取代了。陶制茶壺、陶制茶爐、酒精燈,這便是煮茶所需的基本器具。

開始了,只見趙姐嫻熟地把茶壺在燃燒的酒精爐上炙烤,大概1分鐘左右,等茶壺烤熱后便把撬下來的茶放入茶壺一起烤。趙姐告訴我們置茶量7~8克就好,不需要太多,太多會使茶湯變得苦澀難耐。第二次炙烤的時間以把茶的香味烤出來為準。“這樣烤,壺柄不會燙嗎?”我好奇地問。“不會。這壺柄是空心的,做得很用心?!壁w姐說著把壺柄拿給我看。

閑聊間,陳年白茶積聚的香氣攜帶著火的熱烈一起襲來,著實讓尚無心理準備的我大吃一驚。這時趙姐向壺中沖入燒開的礦泉水,水與壺接觸的那一刻,只聽見噼噼啪啪的聲音,觸電一般的感覺,蘊藏在茶里的香頃刻間被激發(fā),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壺里的水再次沸騰時便出湯,白瓷杯中的茶湯顏色是近似紅茶的紅色,甚是好看,香也更濃郁,和印象中老白茶的湯色和香氣差別都很大。茶湯入口,順滑飽滿,帶有微微的苦,不過苦很快便化開了。因為是煮茶,茶的內(nèi)質(zhì)釋放得更為迅速,所以平時能泡上六七道的茶,煮至四五道便可。

三杯兩盞的白茶下肚,只覺得后背冒汗,酣暢淋漓,剛剛還郁結(jié)在體內(nèi)的寒氣被滾燙的茶湯驅(qū)散得不見蹤影。不得不說這種奇妙的感覺真的是用蓋碗和紫砂壺?zé)o法體會到的。

俗話說“煮酒論英雄”,我說“煮茶品情誼”??梢栽陉幱赀B綿的初春、涼風(fēng)四起的秋日、陰冷的冬日,或是萬籟俱靜的深夜,一個人或是三五好友圍在暖融融的茶爐邊。靜靜地煮茶品茶談心,茶越煮越淡,情越煮越濃。如果你更希望寓情于山水,可以邀茶友閑暇里,于山野之間,溪湖之畔,聽琴品茗,圍爐茶話,悠哉樂哉!

來源:網(wǎng)友投稿小結(jié):

1.唐代的陸羽在《茶經(jīng)》里清楚地為我們記述了古代煮茶法。古代煮茶法講究技藝、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在當(dāng)今條件下,休閑文化、旅游文化興盛,各地各處通過各種開創(chuàng)性的復(fù)原方法,向我們再現(xiàn)了唐代的煮茶法,讓我們有機會體驗唐代的茶藝,對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提升中國茶文化與茶藝,都起了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2.近年來全國各地的茶葉店及茶館都陸續(xù)的配置了福鼎白茶進行銷售,大家可以就近去體驗一下這種酣暢淋漓的煮飲法

3.文中談及的煮飲法,僅是一家之言。也有很多有煮法是涼水及茶一起投置入壺中燒開。(今天的第二篇文章就是這種煮法)哪種適合您,實驗了才知道。

找到約356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