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功夫茶盤套盤

找到約12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潮州工夫茶:一脈相承的事實茶道

口述/陳香白? ? ?記者/賈冬婷? ? ? 攝影/于楚眾?

“工夫茶生存的依靠是什么?是家庭,我們這里你進去家家戶戶都有這一套,小孩一走路、一懂事就接觸到了工夫茶,所以絕對不會絕種。只要家庭不消失,工夫茶就萬壽無疆了?!?/span>

早在唐代形成的中國工夫茶,有“工夫茶”之名,卻長期未能得到證明,竟然出現(xiàn)了1000多年“有實無名”的尷尬局面,甚至于被誤認為“失傳”!實質上,“中國茶道”、“中國工夫茶”、“潮州工夫茶”,是三位一體的。其價值取向,當于成型時就已潛存或實存于現(xiàn)實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只不過未經梳理和發(fā)揮成為系統(tǒng)而已。可以說,潮州工夫茶實質上已成了中國工夫茶的最古老型種遺存,正是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工夫茶經歷了千余年不斷積累、不斷揚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而獲得幸存的珍稀茶事物化成果,稱之為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也無不可。

什么叫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yǎng),造詣,空閑時間。不得不提的是“工夫”和“功夫”之別。在潮州話中發(fā)音都不同,一個念“工(gang)夫”,一個是“功(gong)夫”,完全不一樣。而宋明理學家將“工夫”作為哲學范疇來使用。朱熹尚有“窮理工夫”、“涵養(yǎng)工夫”說。王陽明《答友人問》云:“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黃綰《明道篇·卷一》云:“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工”、“功”聯(lián)用差別顯著??梢姟肮し颉狈懂犑菍χ黧w整個現(xiàn)實活動的哲學概括,顯示理學家積功累行,涵蓄存養(yǎng)心性之修養(yǎng)工夫。此類工夫,絕不能代之以“功夫”。

用茶壺(砂銚)在紅泥爐上燒水

專指品飲的“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致。爐形如截簡,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類非近代物,然無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林,舊而佳者,貴如拱壁,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閱茶于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后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zhàn)轟飲者得領其風味……”俞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曾任興寧縣典史,因此對粵東潮嘉一帶的民情風俗頗多了解,《潮嘉風月》便是其身臨其境之作。他對潮州工夫茶的記述,與現(xiàn)在的流行程式幾近一致。他還解釋了工夫茶的主要內涵,那就是茶人的素養(yǎng)、茶藝的造詣以及沖泡的空閑??梢娭吝t在乾隆年間,潮州地區(qū)的工夫茶沖泡方法業(yè)已形成規(guī)范。俞蛟出生于原屬工夫茶中心區(qū)的江浙,到了潮州親見工夫茶的沖泡,竟然大感新奇,也說明這時候他老家的工夫茶早已絕跡了,工夫茶的中心區(qū)已經轉移至潮州。

至光緒年間翁輝東著《潮州茶經》,對工夫茶更是記述細致,眉目清晰:茶之本質,取水,活火,茶具(依次詳說茶壺、蓋甌、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水缽、龍缸、紅泥火爐、砂銚、羽扇、銅箸、錫罐、茶巾、竹箸、茶桌、茶擔),烹法(依次論述治器、納茶、候湯、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灑茶、品茶)等?!冻敝莶杞洝吠怀隽顺敝莨し虿枰浴捌贰睘橹鞯木挥行虻娘嫴璺绞剑浅敝莨し虿璨杷嚦墒?、完善的標志。

乾隆蓮子壺若深杯

為什么說潮州工夫茶是與陸羽《茶經》一脈相承的中國事實茶道遺存?中國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經》總其大成,其最大特點就是把中國的茶道用泡茶過程作為一個載體體現(xiàn)出來了。當然陸羽有局限,在《茶經》里沒有一個“道”,倒是他的老朋友釋皎然明確提出了“茶道”。陸羽只是說,要想體現(xiàn)茶道就得有一個載體,那他就把這個載體詳細地敘述出來,包括選茶、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傳飲八個主要程序。我專門列表比較過潮州工夫茶藝與《茶經》茶藝的源流關系,當然潮州工夫茶法改餅茶為葉茶、改煎煮為沖泡,由此產生的程式和茶具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就其總體邏輯程序而言,兩者卻有著本質上的類同,傳承關系非常明顯。因為泡茶的總體架構沒變,首先選茶,然后取火、選茶具,然后沖泡,最后大家來品飲,都是這五個步驟。再具體看,比如選水,唐朝的時候,第一選山泉水,第二江心水,第三井水,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這個標準。因此,完全證實了俞蛟“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致”的說法。

梳理中國工夫茶發(fā)展歷史,按沖泡法劃界,大體上可分為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斗茶法,元以后的泡茶法三個主要階段;按中心區(qū)劃界,大體可分為唐代的長安工夫茶,宋代的河、洛工夫茶,明代的江、浙工夫茶,明末清初的閩、粵工夫茶,清中期以后的潮州工夫茶五個主要階段。可以看出,中國政治中心的變化,牽動了經濟中心的遷移,工夫茶文化也呈現(xiàn)“中心遷移”現(xiàn)象,顯示出由北而南的運動軌跡,最后在潮州地區(qū)這個相對“隔絕”的有利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定居”。

斟茶

由唐代的長安,一朝一朝,都城基本都是由北往南遷。自南宋建都臨安,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全面實現(xiàn),江浙地區(qū)經濟繁榮發(fā)達。如茶葉一項,每年投放市場總值達100萬貫,茶葉名種已逐漸取代了福建貢茶的地位。發(fā)展至明代,江浙地區(qū)終于成為文化力度最強、能對周圍地區(qū)起文化輻射作用的特殊區(qū)域,也是中國工夫茶的中心區(qū)。用小壺也是這個時候開始的,因為知識分子、官僚、商人越來越講究泡茶優(yōu)雅,那就不如用小壺、小杯,隨之產生了一整套怎么選茶、怎么煮水、怎么進水、怎么出湯、怎么來喝的程序,那就是現(xiàn)在潮州工夫茶的雛形。而江浙商人把茶具隨身一帶,跨過山去到閩北做生意,把工夫茶文化也慢慢傳了過去,到了閩中,最后到了閩南,然后就傳到粵北,到了廣東跟福建交界的地方,再向南,就到了粵東的潮汕地區(qū)。越往后推,工夫茶區(qū)越見縮小。

工夫茶遷移到潮州,反而在其發(fā)源地消失了。為什么呢?工夫茶需要工夫,一朝經濟大潮涌動,人心浮動,人們就沒有工夫去如此程序繁復、技藝細膩地烹飲了。特別是明清易代之時,身處其間的士子,因感受“亡國”的切膚之痛,遂認定明王朝的垮臺,與理學的“性命之說、易入虛無”的空談關系密切。清初思想家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陳確、唐甄、顏元等,本著“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精神,積極倡導“經世致用”并身體力行,讓文化盡量貼近經濟,號召士子踴躍從事“治生”經濟活動,緊接著便出現(xiàn)了“貨殖之事益急,商賈之事益重”的人文文化流向。在經濟活躍的江浙一帶,人們的注意力急劇轉向。到了乾隆年間,“重商”傾向可謂登峰造極。浙江吳興人姚世錫的《前徽錄》記載,當時的士子竟然“用晚生貼拜當商”,“而論者不以往拜為非”。因此,清代中葉以后,江浙便失去了工夫茶中心區(qū)的地位,而潮州地區(qū)在接受較長時期的輻射、整合之后,逐漸取而代之。潮州,過去被稱作“國角”,國家的角落,山嵐瘴氣,與外界交通不便,再往前走就是海了,海龍王不喜歡泡工夫茶,所以就在這里安家落戶了。

民國時期的紅泥爐

什么是茶道?說白了,泡好一杯茶就是茶道。千利休說得好:“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炭要放得利于燒水,茶要點得可口,這就是茶道的秘訣”。潮州工夫茶的烹法,其精神實質在于強調自然。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得“和”之真諦。烹治,首先要有茶,泡茶須用水,煮水該用火,泡茶、煮水則離不開器具。凡此種種,說白了,實在是極平常、極自然的事,卻無處不體現(xiàn)出“道”來?!暗馈本褪且唬亲詈唵蔚臇|西就最復雜。一,代表宇宙,宇宙多復雜啊,地球、月球,各種星球。只是如《周易》中所說,“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爸绷?,便得“知”在節(jié)骨眼上:沖泡好工夫茶,首先必須具備無造作、順自然之心態(tài)。那么所謂的“方法”不都成了清規(guī)戒律嗎?不!“方法”絕不是清規(guī)戒律,那是求得色、香、味俱佳茶湯的最上乘方法。只有依靠這最上乘方法,才能讓人飲得舒心,這也是人性的本能要求,最符合自然法則。我曾經總結了這一套沖泡工夫茶的程式,說白了,就是一句話——為了把這杯茶湯泡得最好喝,除此之外,多少道程序都是浪費表情。

現(xiàn)在日本的煎茶道、臺灣的泡茶道都來源于潮州的工夫茶,可以說他們把工夫茶藝術化了。比如現(xiàn)在臺灣的茶具多得很,什么公道杯、聞香杯,在潮州工夫茶中是絕對不允許存在的,因為泡工夫茶就是趁熱喝,但經“公道杯”一番折騰后,茶湯幾乎變成溫吞水;工夫茶品后要“三嗅杯底”,因此“聞香杯”也沒有必要。我不好說他們把簡單的東西弄得復雜了,但我認為,潮州工夫茶把復雜的東西簡化了,是貼近生活的。

與紅泥爐配套使用的夾炭火工具

之前有一個杭州的學者跟我說:“工夫茶在杭州已經斷子絕孫了?!蔽艺f:“不會,不會,現(xiàn)在潮州把它的子孫養(yǎng)起來了,現(xiàn)在是萬壽無疆了?!币淮螄H會議上,一個臺灣學者也問我:“潮州工夫茶會不會失傳?現(xiàn)在內地不是快節(jié)奏嗎?年輕人拼命地賺錢,誰要來搞這個工夫茶?”我說:“你誤解了,工夫茶生存的依靠是什么?是家庭,我們這里你進去家家戶戶都有這一套,小孩一走路、一懂事就接觸到了工夫茶,所以絕對不會絕種。只要家庭不消失,工夫茶就萬壽無疆了?!?/span>

潮州當年很多人下南洋,但都隨身帶著茶具出去,所以現(xiàn)在工夫茶不僅本地沒消失,在南洋一帶也開始流行了。我有一年去馬來西亞,被邀請當眾演示潮州工夫茶,演示完后就有一位祖籍潮陽的姓陳的老人家,已經80多歲了,跑到臺上來,拿了一杯茶說:“陳先生,這不是一杯茶,這是凝聚力呀。”講得熱淚盈眶。他跟我解釋:“我從少年時期就隨著父輩來到南洋,看到你泡工夫茶,我就想到當年在老家泡的工夫茶,所以我很激動,好像回到少年時期在老家的那個歲月?!边@件事讓我體會到工夫茶不是單純地大家喝茶,它最深層的內涵正是家族的凝聚力,家庭的紐帶。

(陳香白,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兼學術委員,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傳承人。感謝實習記者石珊珊的錄音整理)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工夫茶藝是流傳于廣東省潮汕地區(qū)的一種茶葉沖泡技藝,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風,甚至流傳到東南亞各地。潮州工夫茶的沖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講示、茶師凈手、泥爐生火、砂銚(煮水器具)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罐、再溫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沖、壺蓋刮沫、淋蓋追熱、燙杯滾杯、低灑茶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敬請品味、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組成。除沖泡獨特外,潮州工夫茶藝另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烏龍茶為主要茶品。

潮州工夫茶藝是潮州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民俗學、潮學、社會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價值。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大多數(shù)年輕人對工夫茶已不甚了解,傳統(tǒng)潮州工夫茶技藝為簡化的沖泡程式所取代,潮州工夫茶技藝呈現(xiàn)出衰退的趨勢,亟待保護。

表演茶具

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于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一、茶壺

潮州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辈鑹赜卸斯?,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沖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于深淺則關系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系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里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經過什么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于玩古董的問題了。

沖工夫茶除了用“沖罐”之外,有時客人多時,也可以用“蓋甌”。在潮州菜館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來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蓋甌”沖的,這是為了適用于人數(shù)較多的場合,一次可以有十懷至十二懷。但畢竟蓋甌口闊,不能留香,氣味比使用沖罐就差得多了。不過,只要沖茶的人“工 夫”好,用蓋甌也可以沖出好工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zhèn)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 果杯”。

至于有的人還講究什么“春宜牛眼懷,夏宜粟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吊鐘懷”,這又未見講究太多了。不過,用喇叭杯、牛乳杯……這些作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適,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shù)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懷;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wěn),易于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于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后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螭龍,潮州土話叫做“錢龍”,潮州話是雙聲疊韻的,錢、螭就是疊韻字,即是壁虎。)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昆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泳躍欲出,這是很少見的珍品,一般的多見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蓋上朱紅的木蓋,舀水時用的是椰子殼做的,椰瓢當茶未煮,主人啟蓋舀水時,“工夫茶”之工夫已經不飲而使人信服矣。

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康熙乾隆年間的產品,也 已極為珍貴。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調和,也就很好了。

八、紅泥小火爐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可見古人是用紅泥小火爐溫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于“寒夜客來茶當酒”,這時是否用紅泥小火爐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現(xiàn)今的潮州工夫茶,像喝酒一樣喝茶,詩人們并沒有說明.不過我想大約應當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時,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豈不令人小便頻頻,坐立不大?那個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誰還能坐下來細談。所以,我想這個“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茶,應當相等于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制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jié)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lián),益發(fā)增添茶興。小火爐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fā)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于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成的扇,大不 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以上,雖然還不夠陸羽所規(guī)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規(guī)格,但也已經洋洋大觀了。如果還要再說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為多,例如裝茶葉的錫罐,就以潮汕造的為最上品。還有茶巾,專門以凈滌茶具。茶幾,用以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貯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臨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飲,自然又是人生一樂。

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欲飲功夫茶,須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壺(潮州人稱“沖罐”)是陶制的,以紫砂為最優(yōu)。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將壺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勻著地,中心成直線的,為茶壺之優(yōu)者。優(yōu)者若置水中,平穩(wěn)不沉。精巧別致、潔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徑不過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兩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溫,暑杯口略翻飛,易散熱。盛放杯、壺的茶盤名曰“茶船”,凹蓋有漏孔,可蓄廢茶水約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繪。茶壺最貴重,一把古老名貴的茶壺,就是件可供鑒賞的古玩,有的嵌鑲一層鏤刻精美的白銀或黃金花紋圖案,便成了少有的傳家寶。茶壺里的茶銹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貴,可保茶的韻味 。

表演步驟

潮州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一)鑒賞香茗:主泡師用茶則從茶倉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于賞茶盤中,助泡接過賞茶盤,讓客人鑒賞干茶,并介紹所用茶的特點。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澆壺身,其目的在于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拔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應是先細再粗后茶梗。

(四)懸壺高沖: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刮頂淋眉):少壺蓋刮去壺口的泡沫,蓋上壺蓋,沖去壺頂產泡沫。淋壺可沖淋壺蓋和壺身,但不可沖到氣孔上,否則水易沖入壺中。淋壺的目的一為清洗,二為使壺內外皆熱,以利于茶香的發(fā)揮。

(六)熏洗仙顏:迅速倒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河玫谝慌莶杷疇C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歡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沖法再次向壺內注滿沸水。

(九)游山玩水:也稱運壺,執(zhí)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凈壺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響茶之圣潔。

(十)關公巡城:循環(huán)斟茶,茶壺似巡城之關羽。此番目的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且低斟是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戲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香審韻:先聞香,后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要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茶湯的鮮醇甘爽,令人回味無窮。

(十四)高沖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復第八步動作。

(十五)若琛復?。菏址ㄍ翳〕鲈?。

(十六)重酌妙香:重復第九、十、十一步動作。

(十七)再識醇韻:重復第十三步動作。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鐵觀音等烏龍茶,內質好,香氣濃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稱。因是表演,故只沖泡三次,希望能為來賓帶來美好的回味。

(十九)完成整套潮州工夫茶的沖泡程序。

來源:茶藝師網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愛茶人茶臺上必備的6款茶具,你都有嗎?

對于剛入門的茶道愛好者來說,除了要入手茶葉,還要配置一些茶具。但一套正規(guī)的工夫茶具,器物過多,種類繁多,無從選擇。

一般來說,對于喝茶愛好者來說,只要配置幾件主要的茶具即可。

【煮水器】

很多茶需要用溫度較高的開水來泡,控制好溫度,是以保證茶湯滋味的基礎。

古代常用風爐或者炭爐,今為方便多使用電磁煮水器。不銹鋼壺、陶壺、耐高溫玻璃壺等,操作簡單,方便又安全。

如喜歡炭爐,室內煮水時記得打開窗戶,保持室內通風。

【紫砂壺】

作為茶桌主角,茶壺的種類較多,常見的壺有紫砂壺、瓷壺、玻璃壺等。

紫砂壺能完美保留茶的色香味,多用于沖泡烏龍茶或普洱茶,養(yǎng)壺也是一大樂趣;瓷壺所有茶類都適用,日常使用方便;玻璃壺可以欣賞茶湯,可根據自己需要選擇。

【蓋碗】

蓋碗又稱三才杯。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地”;碗居中,謂之“人”。

在北方,蓋碗兼具茶杯和茶壺兩種功能,可以直接在蓋碗里泡茶飲用,也可以在蓋碗里泡茶,然后分到品茗杯里多人飲用。

而現(xiàn)在的功夫茶道,蓋碗作為沖泡器使用。將干茶倒入碗中,再沖水、出湯。選擇蓋碗時應注意蓋碗杯型,選擇適合自己的容量和尺寸。

【品茗杯】

品茗杯是用來喝茶的小杯子。質地有瓷、陶、紫砂、玻璃等。選擇品茗杯時,其風格質地應當與茶壺相呼應。品茗杯會因主人的心境、目的、喜好等而派上不同的用場,帶著主人的氣息,更顯獨特的格調和韻味。

【公道杯】

公道杯、茶杯、茶壺是功夫茶三大主角,公道杯有瓷、紫砂、玻璃質地,其中瓷、玻璃質地的公道杯最為常用。公道杯要和茶壺、茶杯相匹配。一般來說,公道杯應稍大于茶壺和蓋碗。

因為茶壺中沖泡出來的茶,直接分杯,上下濃淡不一或可能有茶渣,將茶湯倒進公道杯,可以保證每個茶杯里的茶湯濃度基本一致,每個客人都可以品嘗到相同滋味的茶。

【茶盤】

茶盤就是放置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茶食的淺底器皿,其作用,一是規(guī)矩茶具。二是承接灑出一些茶湯、茶葉。

茶盤以竹木質為主,也有其他一些材質如金屬、石質、玉質等。不管什么式樣的茶盤,選擇的時候只要把握三點:寬、平、淺就不會錯。盤面寬,客人人數(shù)多,可以多放幾個杯;盤底平,可以使茶杯穩(wěn),不易搖晃;邊要淺,可以襯托茶杯、茶壺,使整體更美觀。

一般來說,干泡法可使用干泡臺,濕泡會使用茶盤(濕泡法,即在茶臺可隨意清洗茶具和洗茶,棄水直接傾倒在茶臺上),一般茶道表演,大都是使用茶盤的。

喝茶除了品飲,能讓人感覺到愉悅的,還有茶帶來的氣氛和平和的心境。不必拘于一格,無論怎樣,開心而已。

來源:茶道傳媒,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2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