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甘之露飲茶多少錢

找到約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茶典鑒賞:續(xù)茶經(jīng) 之"茶之器"

《御史臺記》:唐制,御史有三院:一曰臺院,其僚為侍御史;二曰殿院,其僚為殿中侍御史;三曰察院,其僚為監(jiān)察御史。察院廳居南,會昌初,監(jiān)察御史鄭路所葺。禮察廳,謂之松廳,以其南有古松也。刑察廳謂之魘廳,以寢于此者多夢魘也。兵察廳主掌院中茶,其茶必市蜀之佳者,貯于陶器,以防暑濕。御史輒躬親緘啟,故謂之茶瓶廳。

《資暇集》: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子承之。既啜而杯傾。乃以蠟環(huán)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工匠以漆代蠟環(huán),進于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于賓親,人人為便,用于當(dāng)代。是后,傳者更環(huán)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

貞元初,青鄆油繒為荷葉形,以襯茶碗,別為一家之。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訊則知矣。

《大觀茶論》:茶器:羅碾。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羅欲細而面緊,碾必力而速。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之色。

盞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惟盞熱,則茶立發(fā)耐久。

筅以筋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當(dāng)如劍脊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于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jié)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fā)速有節(jié),不滴瀝則茶面不破。


勺之大小,當(dāng)以可受一盞茶為量。有馀不足,傾勺煩數(shù),茶必冰矣。

蔡襄《茶錄·茶器》: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yǎng)茶色香味也。

茶籠,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籠盛之,置高處,切勿近濕氣。

砧椎,蓋以碎茶。砧,以木為之,椎則或金或鐵,取于便用。

茶鈐,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

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石皆能生,不入用。

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絹之密者,投湯中揉洗以罩之。

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不宜用。

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太輕,建茶不取。


茶瓶要小者,易于候湯,且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若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若瓶大啜存,停久味過,則不佳矣。

孫穆《雞林類事》:高麗方言,茶匙曰茶戍?!肚宀s志》:長沙匠者,造茶器極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dāng)?shù)。士大夫家多有之,置幾案間,但知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

凡茶宜錫,竊意以錫為合,適用而不侈。貼以紙,則茶易損。

張蕓叟云:呂申公家有茶羅子,一金飾,一棕欄。方接客,索銀羅子,??鸵玻唤鹆_子,禁近也;棕欄,則公輔必矣。家人常挨排于屏間以候之。

《黃庭堅集·同公擇詠茶碾》詩: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yīng)傳寶到云來。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陶谷《清異錄》:富貴湯,當(dāng)以銀銚煮之,佳甚。銅銚煮水,錫壺注茶,次之。


《蘇東坡集·揚州石塔試茶》詩: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秦少游集·茶臼》詩:幽人耽茗飲,刳木事?lián)v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控。

《文與可集·謝許判官惠茶器圖》詩:成圖畫茶器,滿幅寫茶詩。會說工全妙,深諳句特奇。

謝宗可《詠物詩·茶筅》: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里引風(fēng)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玉川家。

《乾淳歲時記》:禁中大慶會,用大鍍金。以五色果簇龍鳳,謂之繡茶。

《演繁露》:《東坡后集二·從駕景靈宮》詩云:“病貪賜茗浮銅葉?!卑唇裼百n茶皆不用建盞,用大湯,色正白,但其制樣似銅葉湯耳。銅葉,色黃褐色也。


周密《癸辛雜志》:宋時,長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備。外則以大纓銀合貯之。趙南仲丞相帥潭,以黃金千兩為之,以進尚方。穆陵大喜,蓋內(nèi)院之工所不能為也。


楊基《眉庵集·詠木茶爐》詩:紺綠仙人煉玉膚,花神為曝紫霞腴。九天清淚沾明月,一點芳心托鷓鴣。肌骨已為香魄死,夢魂猶在露團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與酪奴。


張源《茶錄》:茶銚,金乃水母,銀備剛?cè)幔恫幌虧?,作銚最良。制必穿心,令火氣易透?/p>


茶甌,以白瓷為上,藍者次之。


聞龍《茶箋》:茶,山林隱逸,水銚用銀尚不易得,何況乎?若用之恒,歸于鐵也。


羅廩《茶解》:茶爐,或瓦或竹皆可,而大小須與湯銚稱。凡貯茶之器,始終貯茶,不得移為他用。


李如一《水南翰記》:韻書無字,今人呼盛茶酒器曰。


《檀幾叢書》:品茶用甌,白瓷為良,所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也。制宜口邃腸,色浮浮而香不散。


《茶說》:器具精潔,茶愈為之生色。今時姑蘇之錫注,時大彬之沙壺,汴梁之錫銚,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窯之茶盞,高人詞客,賢士大夫,莫不為之珍重。即唐宋以來,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聞雁齋筆談》:茶既就筐,其性必發(fā)于日,而遇知己于水。然非煮之茶灶、茶爐,則亦不佳。故曰飲茶,富貴之事也。

《雪庵清史》:泉冽性駛,非扃以金銀器,味必破器而走矣。有饋中泠泉于歐陽文忠者,公訝曰:“君故貧士,何為致此奇貺?”徐視饋器,乃曰:“水味盡矣。”噫!如公言,飲茶乃富貴事耶。嘗考宋之大小龍團,始于丁謂,成于蔡襄。公聞而嘆曰:“君漠士人也,何至作此事!”東坡詩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贝藙t二公又為茶敗壞多矣。故余于茶瓶而有感。


茶鼎,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滌煩消渴,功誠不在芝術(shù)下。然不有似泛乳花、浮云腳,則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何以勺之野語清。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故日休有“立作菌蠢勢,煎為潺聲”,禹錫有“驟雨松風(fēng)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居仁有“浮花原屬三昧手,竹齋自試魚眼湯”,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景綸有“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雖然,吾猶有取盧仝“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楊萬里“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穿折腳鼎”。如二君者,差可不負此鼎耳。


馮時可《茶錄》:芘莉,一名,茶籠也。犧,木勺也,瓢也。


《宜興志》:茗壺,陶穴環(huán)于蜀山,原名獨山,東坡居陽羨時,以其似蜀中風(fēng)景,改名蜀山。今山椒建東坡祠以祀之,陶煙飛染,祠宇盡黑。


冒巢民云: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獨斟飲,方得茶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遲。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恰有一時。太早或未足,稍緩或已過,個中之妙,清心自飲,化而裁之,存乎其人。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茶至明代,不復(fù)碾屑、和香藥、制團餅,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此又遠過前人處也。陶曷取諸?取其制,以本山土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wù)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抑足感矣。考其創(chuàng)始,自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又提學(xué)頤山吳公讀書金沙寺中,有青衣供春者,仿老僧法為之。栗色暗暗,敦龐周正,指螺紋隱隱可按,允稱第一,世作龔春,誤也。


萬歷間,有四大家:董翰、趙梁、玄錫、時朋。朋即大彬父也。大彬號少山,不務(wù)妍媚,而樸雅堅栗,妙不可思,遂于陶人擅空群之目矣。


此外,則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又大彬徒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四人;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光甫;又婺源人陳仲美,重鎪疊刻,細極鬼工;沈君用、邵蓋、周后溪、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陳辰輩,各有所長。徐友泉所自制之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名。大彬鐫款,用竹刀畫之,書法閑雅。


茶洗,式如扁壺,中加一盎,鬲而細竅其底,便于過水漉沙。茶藏,以閉洗過之茶者。陳仲美、沈君用各有奇制。水杓、湯銚,亦有制之盡美者,要以椰瓢、錫缶為用之恒。


名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jié)氤氳,方為佳也。


壺若有宿雜氣,須滿貯沸湯滌之,乘熱傾去,即沒于冷水中,亦急出水瀉之,元氣復(fù)矣。


許次紓《茶疏》:茶盒,以貯日用零茶,用錫為之,從大壇中分出,若用盡時再取。


茶壺,往時尚龔春,近日時大彬所制,極為人所重。蓋是粗砂制成,正取砂無土氣耳。


仙云:茶甌者,予嘗以瓦為之,不用磁。以筍殼為蓋,以槲葉攢覆于上,如箬笠狀,以蔽其塵。用竹架盛之,極清無比。茶匙,以竹編成,細如笊籬,樣與塵世所用者大不凡矣,乃林下出塵之物也。煎茶用銅瓶,不免湯,用砂銚,亦嫌土氣,惟純錫為五金之母,制銚能益水德。


謝肇《五雜俎》:宋初閩茶,北苑為最。當(dāng)時上供者,非兩府禁近不得賜,而人家亦珍重愛惜。如王東城有茶囊,惟楊大年至,則取以具茶,他客莫敢望也。


《支廷訓(xùn)集》有《湯蘊之傳》,乃茶壺也。


文震亨《長物志》:壺以砂者為上,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錫壺有趙良璧者亦佳。吳中歸錫,嘉禾黃錫,價皆最高。


《遵生八箋》:茶銚、茶瓶,瓷砂為上,銅錫次之。瓷壺注茶,砂銚煮水為上。茶盞,惟宣窯壇為最,質(zhì)厚白瑩,樣式古雅,有等宣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次則嘉窯,心內(nèi)有茶字小盞為美。欲試茶色黃白,豈容青花亂之。注酒亦然,惟純白色器皿為最上乘,馀品皆不取。


試茶以滌器為第一要。茶瓶、茶盞、茶匙生,致?lián)p茶味,必須先時洗潔則美。


曹昭《格古要論》:古人吃茶湯用,取其易于不留滯。


陳繼儒《試茶》詩,有“竹爐幽討”、“松火怒飛”之句。[竹茶爐,出惠山者最佳。]《淵鑒類函·茗碗》:韓詩“茗碗纖纖捧”。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琉球茶甌,色黃,描青綠花草,云出土噶喇。其質(zhì)少粗無花,但作水紋者,出大島。甌上造一小木蓋,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頗工。亦有茶托、茶帚。其茶具、火爐與中國小異。


葛萬里《清異論錄》:時大彬茶壺,有名釣雪,似帶笠而釣者。然無牽合意。


《隨見錄》:洋銅茶銚,來自海外。紅銅蕩錫,薄而輕,精而雅,烹茶最宜。

  

【譯文】

唐代韓琬(字茂貞,鄧州南陽人)《御史臺記》記載:唐朝制度,御史有三院:第一個叫做臺院,其官員叫做侍御史;第二個叫做殿院,其官員叫做殿中侍御史;第三個叫做察院,其官員叫做監(jiān)察御史。察院的辦公場所察院廳居南,唐武宗會昌(841-846)初年監(jiān)察御史鄭路所修葺。其中的禮察廳,稱作松廳,因為其南有一棵古松;刑察廳,稱作魘廳,因為在這里就寢的人多夢魘;兵察廳,主管察院的茶飲。其茶葉一定要購買蜀茶中的佳品,貯存在陶器中,以防備暑天發(fā)潮變質(zhì)。御史往往親自封存或者開啟,所以兵察廳又稱為茶瓶廳。

唐代李匡《資暇集》記載:茶托子,創(chuàng)始于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間蜀相崔寧之女,因為茶杯沒有襯墊,害怕燙手,于是就取碟子托起來。品飲之后,杯子又傾倒了,于是就用蠟環(huán)繞在碟子中央,茶杯就固定下來,隨即派工匠用漆代替蠟環(huán),進奉給蜀相。蜀相很驚奇,就為之命名并告訴親朋好友,人們都認為很方便,當(dāng)時就流行開來。此后,傳承者再環(huán)其底部,更新其規(guī)制,從而使茶托子發(fā)展到上百種形狀。

唐德宗貞元(785-805)初年,青州鄆城用繒布加油漆制成荷葉形狀,用來襯墊茶碗,形成另外一種碟子。今人大多說茶托子就是起源于此,其實不然。蜀相即如今的升平崔家,一問便知究竟。

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談?wù)摬杵髡f:羅碾,茶碾以銀質(zhì)的為最好,熟鐵制成者次之。槽要做得又深又陡,輪要做得又銳又薄。羅網(wǎng)要細密,羅面要拉緊,碾茶時一定要用力,并且速度要快。(羅茶時則要動作輕緩,羅面掌握水平,不怕反復(fù)多次,這樣茶的細末幾乎不會有什么損耗。)只有經(jīng)過兩次過羅的茶末,入水之后會輕輕漂起,在茶湯的表面有光澤凝聚,從而充分顯現(xiàn)出好茶所應(yīng)有的色澤。

茶盞,必須度量茶葉的多少,從而決定所用茶盞的大小。如果茶盞高而茶葉較少,就會遮蓋住茶的色澤;如果茶葉較多而茶盞較小,就會使水量不足以充分溶解茶末,盡顯茶之真味。茶盞只有在加熱的情況下,才會使茶葉充分發(fā)揮其色香味,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


茶筅,是擊拂專用的工具,以竹節(jié)細密的老竹加工而成。筅身即筅把要厚重,筅頭即前端的竹帚則要稀疏有力,根部要粗壯而末梢要纖細,應(yīng)當(dāng)像劍脊般的形狀。這是因為筅身厚重,就能在操作時有力,便于運用;筅頭稀疏有力,根粗末細如劍脊的形狀,就會使得在擊拂時即便用力過猛也不會產(chǎn)生浮沫。


茶瓶,適合用金銀,其大小規(guī)格,只有按照具體需要來決定。注湯(即將煎好的水注入茶盞)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guān)鍵,只是取決于茶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狀罷了。茶瓶的口,要稍微大一些,而且曲度要小一些,這樣注湯時力量就比較集中,水流不會分散;茶瓶嘴的末端,要圓小而且尖削,那么在注湯時就會有所節(jié)制,水流不會形成滴瀝。這是因為注湯時力量集中,那么茶葉的色香味就能迅速發(fā)揮出來;注湯時有所節(jié)制而不形成滴瀝,那么茶盞表層的粥面就不會被破壞。


茶勺,是添續(xù)茶水的工具,其規(guī)格大小,應(yīng)當(dāng)以可以盛下一盞茶水為適量標(biāo)準。如果盛水超過一盞,就要把多馀的水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盞,又要再舀一次加以補充。這樣傾倒數(shù)次,就會使盞中的茶水涼了。


北宋蔡襄《茶錄》下篇論茶器:茶焙,用竹篾編制而成,外面包裹箬葉。上面蓋起來,以便收攏火氣;中間隔成兩層,以便擴大容量。把茶餅放在上層,下層放置炭火,與茶餅保持一尺左右距離,使其中保持溫暖的狀態(tài),就是為了保養(yǎng)茶的色香味。


茶籠,沒有放入茶焙烘烤的茶餅,應(yīng)當(dāng)用箬葉緊密封裹,放在茶籠中盛起來,置于高處,切不要接近潮濕之氣。


砧椎,砧和椎是用來捶碎茶餅的工具。砧板以木頭做成,椎以金或者鐵制成,取其方便實用。


茶鈐,用金或鐵屈曲而制成,用來夾住茶餅進行烘焙。


茶碾,用銀或鐵制成。黃金本性柔軟,而銅和黃銅都容易生銹,不能選用。


茶羅,以羅網(wǎng)極細的為最好。羅底要用四川東川鵝溪絹中特別細密的,放到開水中揉洗干凈后罩在羅圈之上。


茶盞,茶色淺白,適宜黑色的茶盞。建安所制造的茶盞黑里透紅,紋理猶如兔毫,其坯稍厚,經(jīng)過烘烤后久熱難冷,最適宜飲茶之用。其他地方出產(chǎn)的茶盞,有的坯太薄,有的顏色發(fā)紫,都比不上建盞。那些青白色的茶盞,斗茶品茗的行家自然不會使用。茶匙,茶匙要有一定重量,這樣用來擊拂才會有力。以黃金制作的茶匙為最好,民間多用銀、鐵制成。用竹子制成的茶匙太輕,建茶一般不用。


茶瓶,用于燒水的湯瓶要小一點,以便于觀察開水變化的情形,而且點茶注水的時候能夠把握好分寸。湯瓶以黃金制作的為最好,民間多用銀、鐵或者瓷制作。如果茶瓶過大,品飲時有所剩余,停久茶味過熟,就不好了。


宋代孫穆《雞林類事》記載:高麗方言,茶匙叫做茶戍。


宋代周輝《清波雜志》記載:長沙的工匠,制造茶具極其精致,其工價之高幾乎與所使用的白銀的價格相等,士大夫之家多有收藏,放置到幾案之間,只知道相互夸耀珍貴奢侈,并不經(jīng)常使用。一般說來茶葉適宜錫器,我認為錫器比較合適,而且實用而不奢侈。如果器具上貼上紙,則容易損壞茶的味道。


張舜民(字蕓叟)說:呂公著(字晦叔,封申國公,世稱呂申公)家有茶羅子,一個以黃金裝飾,一個以棕毛為欄。正接待賓客的時候,招呼要銀羅子,就是接待平常的客人;索要金羅子,就是接待皇帝身邊的人;索要棕欄羅子,就一定是公輔大臣。家人經(jīng)常要排著隊在屏風(fēng)間等候召喚。


《黃庭堅集》中有《同公擇詠茶碾》詩寫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yīng)傳寶到云來。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北宋陶谷《清異錄》中說:富貴湯,應(yīng)當(dāng)用白銀制作的茶銚煎煮,非常好。用銅制的茶銚煮水,用錫制的茶壺注茶,次之。


《蘇東坡集》中有《揚州石塔試茶》詩寫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秦少游集》中有《茶臼》詩寫道:幽人耽茗飲,刳木事?lián)v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祝。


《文與可集》中有《謝許判官惠茶器圖》詩寫道:成圖畫茶器,滿幅寫茶詩。會說工全妙,深諳句特奇。


元代謝宗可《詠物詩》中有《茶筅》詩寫道: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里引風(fēng)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玉川家。


南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記載:宮中大的慶典活動,用鍍金的大(陶制的扁形口大而撇的器皿)擺設(shè)五色水果,中間放龍鳳團茶,稱作繡茶。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中說:《東坡后集二》中有《從駕景靈宮》詩寫道:病貪賜茗浮銅葉。按今天御前賜茶都不用建盞,而用大湯,色澤正白,只是其制作的形制類似薄銅片所做的銅葉湯罷了。這種稱為銅葉的茶盞呈黃褐色。


南宋周密《癸辛雜志》記載:宋代,長沙茶具制造精妙,甲于天下。每副茶具用白銀三百星或五百星(金銀一錢為一星),凡是有關(guān)茶的器具都應(yīng)有盡有。外面用一個飾有穗帶的銀盒子盛起來貯存。趙葵(字南仲)丞相做潭州(治今長沙)知府的時候,用黃金千兩制造茶具,進貢給朝廷。理宗皇帝(葬穆陵)大喜,因為這是宮中的工匠所不能制作的。


元末楊基《眉庵集》中有《詠木茶爐》詩寫道:紺綠仙人煉玉膚,花神為曝紫霞腴。九天清淚沾明月,一點芳心托鵬鴣。肌骨已為香魄死,夢魂猶在露團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與酪奴。


明代張源《茶錄》中說:茶銚,金是水之母,銀則剛?cè)峒鎮(zhèn)?,味道不咸不澀,是用來做茶銚的最好材料。茶銚的中間一定要穿透,以便能透過火氣。(以上不見于張源《茶錄》,而近于許次紓《茶疏》)茶甌,以白瓷為最好,藍白色的次之。


明代聞龍《茶箋》中說:茶,山林隱逸之人,所用茶銚以白銀制成也不可能,何況用黃金制作茶呢?如果就使用長久而言,還是用鐵制作的為好。


明代羅廩《茶解》中說:茶爐,用陶器或者竹子制成,其大小要與茶壺的大小相稱。凡是貯藏茶葉的器具,一定要始終貯藏茶葉,不能改作他用。


明代李如一(名鶚,以字行,又字貫之,江陰人)《水南翰記》中說:韻書沒有字,今人稱盛茶、酒的器具叫做。


《檀幾叢書》中說:品茶所用的茶甌,以白瓷為佳,所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其形制適宜小口而中間部分較深,這樣能使茶色漂浮而香味不散。


明代黃龍德《茶說》中說:飲茶器具精致潔凈,茶就會因此而增添光彩。至于當(dāng)今蘇州的錫壺、宜興出產(chǎn)的時大彬紫砂壺、開封出產(chǎn)的錫銚、湘妃竹所制成的茶灶以及宣德窯、成化窯所出產(chǎn)的茶盞,無論高人隱士、詩人詞客,還是賢明的士大夫,沒有不倍加珍重和寶愛的。就是說自唐宋以來茶具的精致,也未必有當(dāng)今如此雅致的。


明代張大復(fù)《聞雁齋筆談》中說:茶葉采摘之后,其自然之性一定要借陽光散發(fā)開來,并且遇到作為知己的水。但是,不經(jīng)過茶灶、茶爐烹煮,也達不到最佳效果。所以說,飲茶是一種富貴之事。


明代樂純《雪庵清史》中說:甘測的泉水容易變形,如果不是用金銀器盛起來,那么其味道必定沖破茶具的局限而散發(fā)出來。宋代有人贈送中泠泉給歐陽修的,歐陽修驚訝地說道:“先生您本來是貧寒的士人,為什么還要奉送如此厚重的禮物呢?”然后徐徐觀察所饋贈的茶具,于是說道:“水味窮盡啦!”唉!誠如歐陽修先生所說,飲茶乃是富貴的事情。曾經(jīng)考察宋朝的大小龍團茶,創(chuàng)始于丁謂,成于蔡襄。歐陽修聽說后感慨道:“君謨作為一個士人,怎么能夠做這樣的事情?”蘇東坡有詩寫道:“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庇纱丝梢姡?、蔡二人對于茶的聲譽又敗壞很多啊!因此,我面對茶瓶而有所感觸。


茶鼎,是煉丹和煮水的地方,那些在明月之澗和白云之龕所出產(chǎn)的茶品,經(jīng)過茶鼎的烹煎,可以滌煩消渴,其功用確實不在靈芝、白術(shù)等養(yǎng)生妙品之下。然而,如果沒有泛乳花(烹茶時茶盞上所泛的浮沫)、浮云腳(盞面所浮的蒸汽),那么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用什么伴隨野語清言??。《τ诓枋碌墓τ锰罅?!因此,唐代皮日休有“立作菌蠢勢,煎為潺聲”的詩句,劉禹錫有“驟雨松風(fēng)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的詩句,宋代呂居仁有“浮花原屬三昧手,竹齋自試魚眼湯”的詩句,范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的詩句,羅大經(jīng)(字景綸)有“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的詩句。??!鼎對于茶事的功用是太大了!即使如此,我還是嘆賞盧仝的“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楊萬里的“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穿折腳鼎”,像這兩位先生,差不多可以無負此鼎了。

明代馮時可《茶錄》記載:芘莉,也叫做,就是茶籠。犧,就是木勺,也就是茶瓢。


《宜興志》記載茗壺說:陶窯分布于蜀山的周圍。蜀山又叫做獨山,蘇東坡居住陽羨的時候,認為這里很像蜀中的風(fēng)景,改名叫做蜀山。如今山頂還建有東坡祠進行祭祀,因為制陶的煙霧飄來熏染,東坡祠的建筑盡呈黑色。


冒襄(字巢民)《茶匯鈔》中說:茶壺,以小巧為最佳,每一個客人一個茶壺,任其獨自斟茶品飲,這樣才能得到茶中真味。為什么呢?茶壺小巧就不會使香氣消散,味道也不會改變。況且茶中的香味,不早不晚,恰在一時之間,太早或者未足,稍緩或者已過,其中的奧妙,清心悅神,品飲自知,通曉其中的變化而采取適當(dāng)?shù)拇胧耆谟谄淙说淖晕殷w味。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說:飲茶風(fēng)尚發(fā)展到明代,不再碾成細末、加入香藥、制成團餅,這也是遠遠超過古人的地方。近百年以來,茶壺淘汰了銀壺、錫壺以及福建、河南的瓷壺,而崇尚宜興紫砂陶壺,這又是近人遠遠超過前人的地方。宜興陶壺的可取之處何在?就在于它用當(dāng)?shù)厣街械暮疤胀?,能夠充分發(fā)揮天然真茶的色香味,如杜甫《少年行》詩中所吟詠的“傾金注玉驚人眼”,其形制高流也是著意于免俗。至于名家所制作的茶壺,一個茶壺的重量不過數(shù)兩,其價格往往高達一二十兩銀子,從而能使泥土與黃金爭價。世風(fēng)日趨浮華,也足以令人感慨了??疾煲伺d陶壺的創(chuàng)始,可以追溯到金沙寺的和尚,因為年代久遠已經(jīng)不知道他的名字了。另一種說法,是提學(xué)副使吳仕(字克學(xué),又字頤山,宜興人)曾在金沙寺中讀書,其青衣小童名叫供春,他模仿老和尚的方法制作陶壺。如今傳世的供春壺,色澤如栗子黯然沉著,堅實剛硬,猶如古代的金銀鐵器;敦厚篤實,形制周正,壺上手指的螺紋隱隱泛起,清晰可辨,可以稱得上天下第一了。世人稱它為龔春,是不對的。


萬歷(1573-1620)年間,有四大制壺名家:董翰(號后溪)、趙梁(一作趙良)、玄錫、時朋。時朋即時大彬的父親。時大彬號少山,他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不追求艷麗嫵媚,而以古樸、雅致、堅實、栗色作為特征,工藝奇妙,巧奪天工。于是就在陶藝領(lǐng)域標(biāo)舉大雅遺風(fēng),獨擅空群之名目。(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保┐送?,還有李茂林(名養(yǎng)心)、李仲芳(茂林子)、徐友泉(名士衡);又有時大彬的徒弟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名時英)四人;陳用卿(俗名陳三呆子)、陳信卿、閔魯生(名賢)、陳光甫;還有婺源人陳仲美,所制文玩器具反復(fù)鏤刻,重疊雕飾,極其細膩,堪稱鬼斧神工;沈君用(名士良)、邵蓋、周后溪、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陳辰(字共之)等,也都各有所長。徐友泉所自制的茶壺,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名目。在茶壺上鐫刻題款也是從時大彬開始的,運用竹刀刻畫,書法嫻雅。


茶洗,又叫做漉塵,式樣像扁壺,中間加有一個弧形的鬲,底部有細孔,以便于沖洗掉茶葉中的沙塵。茶藏,是用來留住洗過的茶葉的工具。這兩種茶具,陳仲美、沈君用都有非常奇異的制作工藝。至于水勺、湯銚之類的茶具,世間也有制作得盡善盡美的,但日常還是以椰殼、葫蘆器、錫器最為實用和常見。


茶壺的制作,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適宜弧形拱起而不適宜平面,這樣可以使得湯力集中,香氣氤氳,才稱得上達到了最佳效果。


茶壺如果出現(xiàn)有陳雜氣味,就要先用沸水倒?jié)M洗滌,并且乘熱倒掉,隨即浸入冷水之中,也要馬上拿出來將水倒掉,這樣其元氣就可以恢復(fù)了。

明代許次紓《茶疏》中說:茶盒,用來貯藏日常所用的零星茶葉,以錫制成,其作用是從大壇中分取茶葉,一盒用完之后再從大壇中取用。(此則不見于《茶疏》,而與張源《茶錄·分茶盒》略似)茶壺,往時崇尚龔(供)春所制的紫砂壺,近日則是時大彬所制的茶壺,非常受人珍重和寶愛。因為紫砂壺都是用粗砂燒制而成,正是取其砂不含土氣的優(yōu)點。

仙說:茶甌,我曾經(jīng)以陶制成,而不用瓷。用筍殼作為蓋子,再用槲葉覆蓋在上面,如同箬葉斗笠的形狀,以此來遮蔽塵埃。然后以竹架盛起來,無比清幽。茶匙,用竹篾編成,細如笊籬一樣,形狀與塵世所使用的大不相同,乃是山林隱逸生活中的物件。煎茶使用銅制的茶瓶,不免會有銅銹之味,用砂陶所制的茶銚也嫌有土腥氣,只有純錫乃是五金之母,制成茶銚能夠增益茶水的質(zhì)量。


明代謝肇《五雜俎》記載:宋初福建所出產(chǎn)的茶葉,以北苑為最好。當(dāng)時上貢給朝廷的茶葉,如果不是中書省和樞密院以及皇帝身邊的人都得不到賞賜,而民間也都極其珍重愛惜。例如王東城有一個茶囊,只有楊大年來,才會取出來烹茶待客,其他客人沒有敢于奢望的。


明代支廷訓(xùn)《支廷訓(xùn)集》中有一篇《湯蘊之傳》,也就是給茶壺所做的傳記。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中說:茶壺以砂陶所做的為最好,既不會侵奪茶的香味,而且也沒有熟湯氣。錫壺有趙良壁所制的也很好。吳中的歸錫、嘉禾的黃錫,價格都是最高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說:茶銚和茶瓶,以瓷器、陶器為最好,銅器、錫器次之。以瓷壺注茶、砂銚煮水這樣的配置為最好。茶盞,只有宣德窯所出的壇盞為最好,質(zhì)地厚重,色白瑩潤,樣式古雅。有一種宣德窯的印花白色茶甌,式樣得中,瑩然如玉。其次是嘉靖官窯,以茶盞底部中心有茶字的小盞為美。要烹試茶葉,以色澤黃白為好,怎么能容忍青花瓷器變亂其色澤?注酒也是一樣,只有純白色的器皿最為上乘,其馀的品種都不足取。


烹試茶葉,以洗滌器具作為第一要務(wù)。茶瓶、茶盞、茶匙等茶具一旦出現(xiàn)鐵銹味,就會損壞茶的色香味,所以必須預(yù)先清洗潔凈才好。


明代曹昭(字明仲,松江人)《格古要論》中說:古人飲茶用,取其容易喝干而不會留滯的優(yōu)點。


明代陳繼儒《試茶》中有“竹爐幽討”、“松火怒飛”的詩句。[原注:竹茶爐以出產(chǎn)于無錫惠山的為佳。]清代《淵鑒類函·茗碗》記載:韓愈詩中有“茗碗纖纖捧”的句子。


清代徐葆光(字亮直,長洲人)《中山傳信錄》記載:琉球群島的茶甌,表面呈黃色,上面描畫著青綠花草,據(jù)說出產(chǎn)于土噶喇。其質(zhì)地略顯粗糙而沒有花紋,但有作水紋的,出產(chǎn)于大島。茶甌之上造有一個小木蓋,用朱黑色漆好,下面有一個空心托子,制作頗為精致;另外,還有茶托、茶帚等。只有茶具、火爐與我國大陸稍微有些差異。


清代葛萬里《清異論錄》中說:時大彬所制的茶壺,有一種名叫釣雪,形狀好像一個人帶著斗笠在垂釣,但是形制意態(tài)自然,沒有一點牽強之意。

清代屈擢升《隨見錄》記載:洋銅茶銚,來自海外。紅銅表面燙上錫,器形很薄,重量很輕,精致而且高雅,用來烹茶最為合適。


文/網(wǎng)絡(luò)綜合

一甌甘露更馳名

對于很多愛茶人來說,蒙頂甘露一直都是心中魂牽夢繞般的存在。

蒙頂甘露

蒙頂甘露,既好看又好喝,總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沁人心脾的感覺。正所謂“味為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疴蘇”。

品茶、論茶,我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則堪稱中國茶文化史上影響力最大,大到幾乎家喻戶曉的茶廣告來,那就是“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時至今日,只要是愛茶之人,都對“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這句茶聯(lián)朗朗上口、念念不忘,卻不知與之同出一轍的“一甌甘露更馳名”,其實早就為蒙頂山茶代表品牌蒙頂甘露作了最深刻、最獨到的詮釋。

一、“一甌甘露更馳名”的出處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和“一甌甘露更馳名”,均源自元代詩人李德載的元曲《中呂·陽春曲·贈茶肆》。這組小令,共十首,都是夸贊茶好和茶博士手巧的,語言通俗,押韻順口,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中,“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出自第三首小曲,即:“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學(xué)士更風(fēng)騷。應(yīng)笑倒,金帳飲羊羔。”此令稱道茶葉是上好的蒙頂春茶,水是上好的烹茶用的江心水,而且品茗比起喝酒來,是更上品的風(fēng)尚。

“一甌甘露更馳名” 出自第六首小曲,即:“木瓜香帶干林杏,金桔寒生萬壑冰,一甌甘露更馳名。恰二更,夢斷酒初醒?!贝肆钪饕澝榔凡枋谷饲逍阎π?。

后來,明代大詩人陳絳在其《辨物小志》中寫到:“世傳: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表明這聯(lián)名句已從李德載的小曲中脫胎出來,演變成了一句膾炙人口的諺語,又被世人用為茶聯(lián),有口皆碑。殊不知,“一甌甘露更馳名”其實早已一語雙關(guān)地對蒙頂甘露作了很好的宣傳,成為一句絕佳的廣告詞。

甘露井

二、蒙頂甘露為何“更馳名”

蒙頂甘露,作為馳名中外的歷史名茶,在茶界享有崇高聲譽,為消費者所情有獨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名字很文雅,是蘊含了多層深意名正言順的“名茶先驅(qū)”

古往今來,大凡名茶都有一個文雅貼切的名稱。而這個名稱,又往往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這種名茶的特色,既展示了其文化內(nèi)涵,也使茶葉本身的魅力倍增,使人聽此名,想此茶,飲此茶,戀此茶,既給人以美的享受,也給茶文化增添了幾多情趣和色彩。比如龍井、鐵觀音、大紅袍、竹葉青等茶名都很文雅,富有意趣,其背后都少不了美妙動人的傳說和典故,引人入勝。

蒙頂甘露是蒙頂山名茶諸多明珠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顆。“甘露”作為茶名,相信很多初聞其茶名的人都會覺得特別雅致,頓時就會萌發(fā)一種沖動的品飲欲望。

一瓢甘露

甘露(梵文Amrti)音譯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譯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北京北海公園瓊島半山上有一座銅人承露盤,據(jù)說是清代乾隆年間建造的,目的是用來承接“甘露”的。那“甘露“究竟是什么東西呢?古人認為,甘露是上天賜給人類的高級食品,它是在三更半夜由北斗星降下來的,把它同美玉屑混調(diào)后喝到肚里,便會長生不老,變成神仙。因此,“甘露”這個名字,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蒙頂甘露原料

“甘露”有四種意思:

其一是指甜美的露水,或者甘美的雨露。古詩云:“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独献印罚骸疤斓叵嗪?,以降甘露?!薄稘h書·宣帝紀》云:“元康元年(公元前65)……甘露降未央宮?!?/p>

其二是指芭蕉花苞中的水液。清朝物學(xué)家、博物學(xué)家吳其濬在其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卷十四云:“甘蕉生嶺北者,開花,花苞有露,極甘,通呼甘露?!币虼艘沧鳛榘沤兜膭e稱。明代是明代著名醫(yī)藥學(xué)家、“醫(yī)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部四》說“甘露即芭蕉也?!?/p>

其三是外來詞,印度古吠陀指蘇摩酒為諸神常飲之物,飲之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不死之神藥,天上之靈酒也。

其四是佛教中的一個比喻,用甘露比喻佛法之妙味可長養(yǎng)眾生之身心,以消苦業(yè),以增善根,超脫輪回,究竟解脫?;蛘咭愿事侗扔鞣鸱闊o上醍醐,大悲妙藥,消人業(yè)障,成人?;?,得至菩提。

蒙頂山茶稱“甘露”,來源有三:

一是甘露一詞,既有道家崇尚自然的風(fēng)韻;在梵語中又有“念祖”之意,是為紀念茶祖“甘露大師”吳理真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首開人工種茶歷史先河,揭開了世界茶經(jīng)濟、茶文化發(fā)展的帷幕。“甘露”的命名,既是為了紀念植茶始祖,也表明了此茶的初創(chuàng)時間,同時還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其品質(zhì)特性,蘊含著世人對茶祖吳理真的敬仰之情。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敕封吳理真為“甘露普慧妙濟大師”,淳熙戌申(1188年)又敕賜其“甘露普慧妙濟菩薩”封號,并把他手植七株茶樹的地方御封為“皇茶園”。因此,吳理真也被稱作“甘露大師”“甘露祖師”。

二是因其茶香馥郁、茶湯鮮爽、味如甘露,遂以“甘露”命名。

三是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質(zhì)與精神于不二。北宋時期,在蒙頂山,道教勢弱,佛教興盛占據(jù)上風(fēng),因此,蒙頂山茶稱“甘露”與之密切相關(guān)。

(二)歷史很悠久,是曾經(jīng)名揚天下聞名遐的“千年貢茶”

“甘露”作為茶名,最早見于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地理學(xué)家王象之編撰的地理學(xué)名著《輿地紀勝》,其中“雅州·蒙山”條目記載:“上清峰有甘露茶,山上常有瑞相影現(xiàn)”。這是目前作者查詢到的關(guān)于甘露茶的最早記錄,距今近900年。之后,嘉熙三年(1239年),詩人祝穆在其編撰的《方輿勝覽》“雅州·蒙山”條目記載:“上清岸產(chǎn)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現(xiàn)相影現(xiàn)。”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編修的《四川總志》,其中“雅州·蒙山”條目記載:“上清峰產(chǎn)甘露”,與《輿地紀勝》《方輿勝覽》一脈相承。

據(jù)考證,蒙頂甘露實際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創(chuàng)制的蒙頂山名茶“萬春銀葉”和宣和四年(1122年)創(chuàng)制的“玉葉長春”兩種貢茶炒制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研制成的,質(zhì)量超過唐、宋時期號為天下第一茶的 “蒙頂石花”?!?/p>

特級甘露開湯

《四川總志.雅州·蒙山》山川條目記載:“蒙山,縣西十里許,頂作五峰,其中峰曰上清峰,最高俯視峨眉諸山,產(chǎn)甘露,瑞云上有天蓋智矩等寺,仰則天風(fēng)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huán)抱,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尚書》'蔡蒙旅平'即此蒙山,多產(chǎn)茶,在極頂者貴,以受陽多?!?/p>

《四川總志.雅州·蒙山》物產(chǎn)條目記載:“仙茶,產(chǎn)蒙頂上清峰,甘露井側(cè),葉厚而圓,色紫味略苦,春末夏初始發(fā),苔蘚庇護,陰云覆焉,相傳甘露祖師自嶺表攜靈茗植五頂,至今上清僅八小株,七株高僅四五寸,一株高僅尺二三寸,每歲摘葉止二三十片,常用柵欄封鎮(zhèn),其山頂土止寸許,故茶自漢到今不長不滅?!?/p>

明朝以前,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并存。明初,各地進貢茶葉都沿襲宋代做法,制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鳳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興散茶”,加之紀念“甘露祖師”吳理真的緣故, 甘露茶越加興盛。自此,蒙頂山茶貢品改為散茶,品名有甘露、黃芽、石花、雀舌、芽白等,其中甘露名列第一。

初時散茶以蒸青制法為主,但出現(xiàn)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等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shù)。明代后期黃龍德在其撰寫的《茶說》中這樣描述蒙頂甘露制作工藝:“先將釜燒熱,每芽四兩,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氣。以手急撥不停,睹其將熟,就釜內(nèi)輕手揉卷,取起鋪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總復(fù)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綠,形如蠶鉤,斯成佳品”,這與現(xiàn)代蒙頂甘露的“三炒、三揉、三烘”工藝如出一轍。

“醫(yī)圣”李時珍在其撰寫的《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葉”中這樣評價蒙頂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道出了蒙頂山茶的茶性是溫性的,這與蒙頂甘露、蒙頂黃芽等為代表的蒙頂山茶獨特的加工工藝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

蒙頂山茶歷來以貢茶著稱。貢茶是中國古代專門進貢皇室供帝王將相享用的茶葉。將茶葉當(dāng)作貢品進獻天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據(jù)東晉史學(xué)家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聯(lián)合四川各民族共同伐紂之后,巴蜀地區(qū)所產(chǎn)之茶,就被列為貢品,于是諸民族首領(lǐng)就帶著茶葉去進貢。那時的茶葉并非作為茗飲,而是用于祭祀、藥用或食用,吃法跟煮菜湯差不多。這是最早有關(guān)貢茶的文字記載。

永興寺甘露道場

真正的飲茶之風(fēng),由唐代肇始。由于唐代“風(fēng)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出自唐朝文學(xué)家李肇《唐國史補》),再加上宮廷中也大量飲茶,茶宴、茶道層出不窮,各地名茶漸漸從普通茶葉中分離出來,成了皇室及貴族階層的高檔消費品,從而催生了貢茶制度。

唐代是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頂峰時代,也是茶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唐代貢茶制度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朝廷選擇出產(chǎn)茶葉且品質(zhì)優(yōu)異的地方“定點”納貢。

二是選擇茶樹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天獨厚、產(chǎn)量集中、交通便利的重點地區(qū)及其產(chǎn)品,由朝廷直接設(shè)立貢茶院,專業(yè)制作貢茶,浙江湖州吳興的顧渚貢茶園即是。而蒙頂貢茶,則屬于第一種“定點”納貢。

唐朝皇帝大多愛飲茶,尤其是唐玄宗之后,縱無此嗜好,出于發(fā)展經(jīng)濟考量也十分熱衷茶事。古語道:“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实凼炔瑁甲右惨?,以便在茶宴上陪王伴駕、談茶飲茶。皇帝賜茶成為一種彌足珍貴的嘉獎,且有一定儀制,往往臣子在獲得賜茶后會寫文章以謝皇恩。之所以唐詩宋詞中,專門寫蒙頂山茶的茶詩詞較多,就是因為當(dāng)時當(dāng)大官的大詩人、大文豪較多,他們有機會得到皇帝恩賜的蒙頂山茶,繼而寫下眾多吟贊蒙頂山茶的詩、詞、歌、賦、散文、佳句,至今廣為流傳。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蒙頂山茶列為貢品,開始入貢皇室,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綿延不斷,長達1169年。如此受“待見”的貢茶在中國茶史上著實少見。蒙頂山茶能年年歲歲皆為貢品,清朝時還被專用于皇帝祀天祭祖,這是蒙頂山茶品質(zhì)好、珍奇名貴的鐵證。唐代《唐國史補》,宋代《新唐書》《宣和北苑貢茶錄》《錦繡萬花谷集》,明代《西吳里語》,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頂貢茶的記載。

清代貢茶制度最為完備,集歷代大成,無論是貢茶區(qū)域、品種、數(shù)量,還是貢茶運輸、交接、驗收,均有嚴格規(guī)定,由禮部執(zhí)掌。紫禁城內(nèi)專設(shè)茶庫,隸屬內(nèi)務(wù)府;另有御茶房、清茶房、奶茶房、皇太后茶房、皇后茶房、皇子茶房、皇孫茶房及各宮殿茶房等宮廷飲茶場所。除供皇族日常品飲外,貢茶亦用于祭祀、醫(yī)藥、宴會、賞賜諸事。

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貢茶研究》記載:按照清宮進單,清代主要的進貢茶葉省份有13個。四川省進貢的茶葉有“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蒙頂山茶、灌縣細茶、名山茶、觀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鍋焙茶”等10種, 其中 “仙茶”“陪茶 ”“菱角灣茶”“蒙頂山茶 ”“名山茶”5種即出自蒙頂山。

蒙頂山茶在當(dāng)時所有貢茶中地位獨一無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書特書。晚清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何紹基寫有一首《名山蒙頂貢茶賦示陳新盤明府》詩,以歌頌蒙頂貢茶為主題,對蒙頂山茶的貢茶地位、縣衙重視以及采摘標(biāo)準、制作工藝、進貢品類、護送過程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全詩為:“蜀茶蒙頂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貢。銀瓶價領(lǐng)布政司,禮事虔將郊廟用。旗槍初報谷雨前,縣官潔祀當(dāng)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輕烘速馳送。仙人手植東京前,后來化身入蒙泉。古風(fēng)古雨飽噓吮,高三尺壽二千年。朱闌環(huán)之鎖紐貫,縣官來時一開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夾江昨讀酒官碑,名山令謁甘露師。敢云飲啜事瑣瑣,民生國典相綱緯。榷酤源流有通塞,當(dāng)官??滓钏??!?/p>

曾兩次擔(dān)任雅州知府的晚清著名經(jīng)學(xué)家、散文家、書畫家黃云鵠在其《蒙頂留題》一詩中這樣盛贊蒙頂甘露:“解渴咽仙茶,滌煩沃甘露”。

植茶始祖吳理真雕塑

清光緒版《名山縣志》錄有知縣趙懿《蒙頂茶說》,該文詳細記載了當(dāng)時貢茶采制、運送過程 :“每歲采貢三百六十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瓪q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lǐng)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盡摘其嫩芽,籠歸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細及蟲蝕,每芽只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蔫,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復(fù)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胉于釜口 烘令干,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

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 布政使司投貢房。經(jīng)過州縣謹護送之”,其莊重與隆重可見一斑。

(三)地位很顯赫,是曾經(jīng)貴為“仙茶”名重一時的“茶中故舊”

蒙頂甘露是蒙頂山茶五大傳統(tǒng)名茶(甘露、黃芽、石花、玉葉長春、萬春銀葉)中最耀眼和璀璨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人間甘露”,被尊為“茶中故舊”。

仔細盤點一下中國主要名茶真正的創(chuàng)始時間,尤其是有代表性的綠茶誕生的年份,蒙頂甘露不可撼動的地位便一目了然。

查閱有關(guān)史料,可以了解到:蒙頂甘露:1227年,距今794年;碧螺春:1699年,較甘露遲472年;西湖龍井,1751年,較甘露遲524年;六安瓜片:1856年,較甘露遲629年;太平猴魁:1859年,較甘露遲632年;竹葉青:1964年,較甘露遲737年……

蒙頂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樹并非凡種,而是“仙茶”。“仙茶”傳奇肇始于五代前蜀后蜀時期詞人毛文錫《茶譜》載:“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嘗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嘗以春分時分,多構(gòu)人力,俟雷之發(fā)聲,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dāng)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頂筑室以侯,及期獲一兩余。服未竟而病瘥。時至城市,人見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發(fā)綠色。其后入青城訪道,不知所終。”

大意是:相傳,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訴他,蒙山中頂有茶樹,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發(fā),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過后便無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兩,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兩,一輩子消災(zāi)去疾;服三兩,可以脫胎換骨;四兩,就地成仙了。老和尚聽了此言,便到中頂造了間屋,虔誠地等候時機,結(jié)果采到了一兩多,煎成茶湯。沒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過些日子,和尚到城里辦事,熟人看了他,無不驚呆,老和尚居然返老還童,看上去像三十來歲的人,眉發(fā)烏青。后來,他到青城山訪道,不知所終。蒙頂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來。后來,這上清峰“皇茶園”的七株“仙茶”被欽定為正貢茶,“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報,有司往視,籍記葉之多少采制……貢京師僅一錢有奇”。明代名山知縣張朝普說“蒙山為仙茶之所,每歲必貢職”。

據(jù)考,皇家祭祀向來以稀有之物,昭示敬天法祖之心。清代的祭祀活動分大祭、中祭與群祭。乾隆皇帝時重新規(guī)定了大祭范圍:祭人、祭地、祭太廟,一直延續(xù)至清末。明清兩代貢茶遍及十三省,約六十余種,其中以銀器盛納的貢茶,僅有四川貢茶六種:仙茶、陪茶、菱角灣茶、春茗茶、觀音茶、名山茶,足見珍貴。六種茶品,以“仙茶”為首,其余五種專補“仙茶”之不足,因此包裝形同“仙茶”。據(jù)清朝大臣吳振棫《養(yǎng)吉齋叢錄》記載:“四川總督年貢仙茶二銀瓶、陪茶二銀瓶、菱角灣茶二銀瓶、春茗茶二銀瓶、觀音茶二銀瓶、名山茶二銀瓶、青城芽茶十錫瓶、磚茶一百塊。”時至今日,故宮博物院尚存有清代“仙茶”、磚茶實物。

而有關(guān)以“仙茶”為首的蒙頂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觀音茶、名山茶)祭天、祭太廟的記載,可從前面趙懿撰寫的《蒙頂茶說》一文中管窺一豹。文中還記述“相傳仙茶,民間不可瀹飲,一蠢吏竊飲之。被震雷擊死。私往擷者,山有白虎巡邏,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時,雖亢陽亦必云雨。懿驗之,果然。此山之靈異與,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見蒙頂“仙茶”之神韻。

清代,蒙頂山茶被譽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結(jié)束(1911年),專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銀瓶裝的貢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頂山“仙茶”祭天、祭太廟的用途,只在晚清時期才有,標(biāo)志著蒙頂山茶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這也是蒙頂山茶自唐代“號為第一”以來又一次達到了皇家貢茶的高峰。

蒙頂山茶何以稱為“仙茶”呢?趙懿在《蒙頂茶說》中解釋到:“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jié)不散。以其意,謂曰仙茶”。這與北宋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范鎮(zhèn)《東齋記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長時,“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蒙頂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產(chǎn)此茶的時節(jié),時常有祥云出現(xiàn),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護著茶,“仙”的寓意涵蓋其中。蒙頂山神秘的“麒麟武士圖”怪象無形之中賦予了蒙頂山茶神秘、深遠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仙茶”歷經(jīng)數(shù)朝而最終定名,更與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異的品質(zhì)息息相關(guān)。

乾隆皇帝曾作《烹雪疊口舊作韻》:“通紅獸炭室釀春,積素龍墀云遺屑。石鐺聊復(fù)煮蒙山,清興未與當(dāng)年別”,對蒙山“仙茶”給予了圣贊。有學(xué)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講究,而蒙頂山茶是“佛門仙茶”,于佛道可兩全,也成為唯一選擇。

(四)名氣很逼人,是擁有眾多殊榮且久負盛名的“知名品牌”

蒙頂甘露既是蒙頂山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歷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卷曲形名優(yōu)綠茶,還是中國十大名茶。

也許是因為過去雅安地處中西部地區(qū),交通、信息欠發(fā)達,雖然蒙頂甘露底子厚實,貴為“貢茶”“仙茶”,卻一直比較低調(diào),沒有過度渲染她逝去的輝煌歷史,一直穩(wěn)健地在發(fā)展,表面上看沒有像龍井、碧螺春那樣赫赫有名、名噪一時。其實,現(xiàn)實中的蒙頂甘露一直久負盛名、名聲在外。現(xiàn)如今,蒙頂甘露作為單品,每年的銷售額達10億元以上,可見其在市場的認知度和消費者的認可度。

追溯民國以來的百年風(fēng)云,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蒙頂甘露其實一直在中國茶壇閃耀著熠熠生輝的光芒。民國建立,雖然蒙頂山茶停貢,但在初年,名山縣知事初年仍照舊制采制,作為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饋贈上司的禮品。建國后,蒙頂名茶被列為國家禮茶。1959年,蒙頂甘露參加外貿(mào)部組織的全國名茶評選,獲得“中國十大名茶”稱號。而后,蒙頂甘露一直保持著國家級、部級、省級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稱號。1992年6月,在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蒙頂甘露”獨步天下,奪得金牌獎。2001年,美聯(lián)社和《紐約日報》將蒙頂甘露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頂甘露在內(nèi)的“蒙頂山茶”區(qū)域公用品牌,參加了原農(nóng)業(yè)部組織的“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的評審,當(dāng)之無愧、昂首挺胸走進了“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前列,榮登全國第四。同年,以蒙頂甘露為主要內(nèi)涵的蒙頂山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2021年6月,國務(wù)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入選上榜,在943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足見蒙頂甘露在茶行業(yè)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向世全學(xué)做手工蒙頂甘露

(五)市場很廣闊,是獨具安全保障和健康屬性最終將名滿天下的“明星產(chǎn)品”

1.蒙頂甘露有安全作為保障

2021年4月29日,在第十屆四川國際茶博會蒙頂山茶推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博士生導(dǎo)師劉仲華教授在以《我心中的蒙頂山茶》為題推介蒙頂山茶時講到:茶,作為食品、飲料,安全是最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蒙頂甘露出自最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眾所周知,熊貓是國寶,熊貓生活的地方自然是最美最好的地方。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吳理真在蒙頂山馴化野生茶樹,開辟了世界人工植茶的新紀元,由此開創(chuàng)了承古爍今、冠絕天下的蒙頂山茶文化和歷史。茶祖吳理真尋遍了千山萬水,選擇蒙頂山就是前人高遠、精準的選擇,盡管當(dāng)時的科學(xué)沒有這么發(fā)達,他憑著經(jīng)驗選擇了這個位置。最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出來的蒙頂甘露必定是安全的,品質(zhì)卓越的。中國茶界的第一個院士陳宗懋是世界農(nóng)藥殘留的首席專家,將綠色防控技術(shù)在全國全面推廣。陳宗懋院士選擇雅安,選擇蒙頂山,把他的以綠色防控為重點的院士工作站試驗點放在這里,給了蒙頂甘露茶安全的保障。

2.蒙頂甘露有健康屬性作為支撐

同樣,劉仲華院士在講到蒙頂山茶的健康屬性時這樣說:今天,我們喝茶不是因為生精止渴作為第一需求,而是為了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蒙頂甘露的健康來源于她的物質(zhì)基礎(chǔ),她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堿三大元素的黃金配比。綠茶,尤其是作為頂級綠茶、早春綠茶,最大的魅力就是適宜的含量賦予她的健康屬性。六大茶類,隨著原料不同、工藝不同,品質(zhì)成分、功能成分有所差異,但是,作為蒙頂甘露這款極品綠茶,她最大的魅力是能夠有效地去除自由基,能夠帶來很強的抗養(yǎng)化的活性,延緩衰老。綠茶相對于其他所有茶類,尤其是高檔綠茶,像蒙頂甘露這樣的高檔綠茶,你堅持喝,讓你的容顏永遠保持在年輕態(tài),讓你青春常駐,衰老來得慢一點,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夢想。他同時指出,作為蒙頂甘露這一款極品綠茶,她的延緩衰老、清除自由基、降脂降壓、提高免疫力都是綠茶非常優(yōu)越的健康屬性。

綜上所述,具備了安全保障和健康屬性的蒙頂甘露,她的客戶需求將不可忽視,無形價值將不容忽視,增長趨勢將不可忽視。

目前,蒙頂甘露猶如出生高貴的皇家格格,尚待字閨中,高調(diào)的身份,低調(diào)的存在,她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藝、獨特的品質(zhì)、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等待著有識之士前來品味她甘露般鮮美、猶如“雞湯”的美味。

我堅信,不久的將來,中國茶葉的金字招牌“蒙頂山茶”品牌一定會被擦亮,重新煥發(fā)光彩,作為中國歷史名茶的蒙頂甘露必將大器晚成、萬眾矚目、一“茗”驚人,從歷史名茶走向現(xiàn)實名茶并馳名天下!

甘露石屋

作者簡介陳開義,男,雅安市作協(xié)會員。先后在《中華茶文化》《茶博覽》《茶周刊》《中國茶葉市場》《中國茶業(yè)》《走遍中國》《星星詩刊》《四川日報》《四川農(nóng)村日報》《四川人大權(quán)力報》《四川政協(xié)報》《圭臬詩刊》《調(diào)查與決策》《四川三農(nóng)》《農(nóng)村建設(shè)》《四川茶葉》《四川省情》《四川文學(xué)》《四川旅游》《四川畫報》《四川文藝》《縣域經(jīng)濟》《茶緣》《四川水利報》《深圳特區(qū)報》《天天快報》和今日頭條、北京茶葉網(wǎng)、亞太茶業(yè)網(wǎng)、鳳凰網(wǎng)四川、網(wǎng)易、快資訊、一點資訊、名茶網(wǎng)、中華名茶網(wǎng)、茗邊、手機搜狐網(wǎng)、手機新浪網(wǎng)、新茶網(wǎng)、茶旅世界、四川茶報等50余家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500多篇(件)。先后參與主編名山抗震救災(zāi)專著《撼魂》,編輯《茶祖故里行》、《吳之英評傳》、《豐碑》等著述,作品多次入選《2019四川詩歌年鑒》《雅雨清風(fēng)——雅安70年文學(xué)作品精選集》等專輯。著有個人文集《杯中歲月》。

來源:茗邊

如有侵權(quán) 請聯(lián)系刪除

一甌甘露更馳名

對于很多愛茶人來說,蒙頂甘露一直都是心中魂牽夢繞般的存在。

蒙頂甘露

蒙頂甘露,既好看又好喝,總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沁人心脾的感覺。正所謂“味為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疴蘇”。

品茶、論茶,我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則堪稱中國茶文化史上影響力最大,大到幾乎家喻戶曉的茶廣告來,那就是“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時至今日,只要是愛茶之人,都對“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這句茶聯(lián)朗朗上口、念念不忘,卻不知與之同出一轍的“一甌甘露更馳名”,其實早就為蒙頂山茶代表品牌蒙頂甘露作了最深刻、最獨到的詮釋。

一、“一甌甘露更馳名”的出處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和“一甌甘露更馳名”,均源自元代詩人李德載的元曲《中呂·陽春曲·贈茶肆》。這組小令,共十首,都是夸贊茶好和茶博士手巧的,語言通俗,押韻順口,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中,“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出自第三首小曲,即:“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學(xué)士更風(fēng)騷。應(yīng)笑倒,金帳飲羊羔?!贝肆罘Q道茶葉是上好的蒙頂春茶,水是上好的烹茶用的江心水,而且品茗比起喝酒來,是更上品的風(fēng)尚。

“一甌甘露更馳名” 出自第六首小曲,即:“木瓜香帶干林杏,金桔寒生萬壑冰,一甌甘露更馳名。恰二更,夢斷酒初醒?!贝肆钪饕澝榔凡枋谷饲逍阎π?。

后來,明代大詩人陳絳在其《辨物小志》中寫到:“世傳: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表明這聯(lián)名句已從李德載的小曲中脫胎出來,演變成了一句膾炙人口的諺語,又被世人用為茶聯(lián),有口皆碑。殊不知,“一甌甘露更馳名”其實早已一語雙關(guān)地對蒙頂甘露作了很好的宣傳,成為一句絕佳的廣告詞。

甘露井

二、蒙頂甘露為何“更馳名”

蒙頂甘露,作為馳名中外的歷史名茶,在茶界享有崇高聲譽,為消費者所情有獨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名字很文雅,是蘊含了多層深意名正言順的“名茶先驅(qū)”

古往今來,大凡名茶都有一個文雅貼切的名稱。而這個名稱,又往往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這種名茶的特色,既展示了其文化內(nèi)涵,也使茶葉本身的魅力倍增,使人聽此名,想此茶,飲此茶,戀此茶,既給人以美的享受,也給茶文化增添了幾多情趣和色彩。比如龍井、鐵觀音、大紅袍、竹葉青等茶名都很文雅,富有意趣,其背后都少不了美妙動人的傳說和典故,引人入勝。

蒙頂甘露是蒙頂山名茶諸多明珠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顆?!案事丁弊鳛椴杳嘈藕芏喑趼勂洳杳娜硕紩X得特別雅致,頓時就會萌發(fā)一種沖動的品飲欲望。

一瓢甘露

甘露(梵文Amrti)音譯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譯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北京北海公園瓊島半山上有一座銅人承露盤,據(jù)說是清代乾隆年間建造的,目的是用來承接“甘露”的。那“甘露“究竟是什么東西呢?古人認為,甘露是上天賜給人類的高級食品,它是在三更半夜由北斗星降下來的,把它同美玉屑混調(diào)后喝到肚里,便會長生不老,變成神仙。因此,“甘露”這個名字,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蒙頂甘露原料

“甘露”有四種意思:

其一是指甜美的露水,或者甘美的雨露。古詩云:“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独献印罚骸疤斓叵嗪希越蹈事??!薄稘h書·宣帝紀》云:“元康元年(公元前65)……甘露降未央宮?!?/p>

其二是指芭蕉花苞中的水液。清朝物學(xué)家、博物學(xué)家吳其濬在其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卷十四云:“甘蕉生嶺北者,開花,花苞有露,極甘,通呼甘露。”因此也作為芭蕉的別稱。明代是明代著名醫(yī)藥學(xué)家、“醫(yī)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部四》說“甘露即芭蕉也。”

其三是外來詞,印度古吠陀指蘇摩酒為諸神常飲之物,飲之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不死之神藥,天上之靈酒也。

其四是佛教中的一個比喻,用甘露比喻佛法之妙味可長養(yǎng)眾生之身心,以消苦業(yè),以增善根,超脫輪回,究竟解脫?;蛘咭愿事侗扔鞣鸱闊o上醍醐,大悲妙藥,消人業(yè)障,成人福慧,得至菩提。

蒙頂山茶稱“甘露”,來源有三:

一是甘露一詞,既有道家崇尚自然的風(fēng)韻;在梵語中又有“念祖”之意,是為紀念茶祖“甘露大師”吳理真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前50年)首開人工種茶歷史先河,揭開了世界茶經(jīng)濟、茶文化發(fā)展的帷幕?!案事丁钡拿仁菫榱思o念植茶始祖,也表明了此茶的初創(chuàng)時間,同時還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其品質(zhì)特性,蘊含著世人對茶祖吳理真的敬仰之情。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敕封吳理真為“甘露普慧妙濟大師”,淳熙戌申(1188年)又敕賜其“甘露普慧妙濟菩薩”封號,并把他手植七株茶樹的地方御封為“皇茶園”。因此,吳理真也被稱作“甘露大師”“甘露祖師”。

二是因其茶香馥郁、茶湯鮮爽、味如甘露,遂以“甘露”命名。

三是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質(zhì)與精神于不二。北宋時期,在蒙頂山,道教勢弱,佛教興盛占據(jù)上風(fēng),因此,蒙頂山茶稱“甘露”與之密切相關(guān)。

甘露寺

(二)歷史很悠久,是曾經(jīng)名揚天下聞名遐的“千年貢茶”

“甘露”作為茶名,最早見于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地理學(xué)家王象之編撰的地理學(xué)名著《輿地紀勝》,其中“雅州·蒙山”條目記載:“上清峰有甘露茶,山上常有瑞相影現(xiàn)”。這是目前作者查詢到的關(guān)于甘露茶的最早記錄,距今近900年。之后,嘉熙三年(1239年),詩人祝穆在其編撰的《方輿勝覽》“雅州·蒙山”條目記載:“上清岸產(chǎn)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現(xiàn)相影現(xiàn)?!泵魇雷诩尉?0年(1541年)編修的《四川總志》,其中“雅州·蒙山”條目記載:“上清峰產(chǎn)甘露”,與《輿地紀勝》《方輿勝覽》一脈相承。

據(jù)考證,蒙頂甘露實際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創(chuàng)制的蒙頂山名茶“萬春銀葉”和宣和四年(1122年)創(chuàng)制的“玉葉長春”兩種貢茶炒制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研制成的,質(zhì)量超過唐、宋時期號為天下第一茶的 “蒙頂石花”?!?/p>

特級甘露開湯

《四川總志.雅州·蒙山》山川條目記載:“蒙山,縣西十里許,頂作五峰,其中峰曰上清峰,最高俯視峨眉諸山,產(chǎn)甘露,瑞云上有天蓋智矩等寺,仰則天風(fēng)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huán)抱,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尚書》'蔡蒙旅平'即此蒙山,多產(chǎn)茶,在極頂者貴,以受陽多。”

《四川總志.雅州·蒙山》物產(chǎn)條目記載:“仙茶,產(chǎn)蒙頂上清峰,甘露井側(cè),葉厚而圓,色紫味略苦,春末夏初始發(fā),苔蘚庇護,陰云覆焉,相傳甘露祖師自嶺表攜靈茗植五頂,至今上清僅八小株,七株高僅四五寸,一株高僅尺二三寸,每歲摘葉止二三十片,常用柵欄封鎮(zhèn),其山頂土止寸許,故茶自漢到今不長不滅?!?/p>

明朝以前,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并存。明初,各地進貢茶葉都沿襲宋代做法,制成大小不同的團狀,即所謂龍團鳳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興散茶”,加之紀念“甘露祖師”吳理真的緣故, 甘露茶越加興盛。自此,蒙頂山茶貢品改為散茶,品名有甘露、黃芽、石花、雀舌、芽白等,其中甘露名列第一。

初時散茶以蒸青制法為主,但出現(xiàn)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等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shù)。明代后期黃龍德在其撰寫的《茶說》中這樣描述蒙頂甘露制作工藝:“先將釜燒熱,每芽四兩,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氣。以手急撥不停,睹其將熟,就釜內(nèi)輕手揉卷,取起鋪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總復(fù)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綠,形如蠶鉤,斯成佳品”,這與現(xiàn)代蒙頂甘露的“三炒、三揉、三烘”工藝如出一轍。

“醫(yī)圣”李時珍在其撰寫的《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葉”中這樣評價蒙頂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道出了蒙頂山茶的茶性是溫性的,這與蒙頂甘露、蒙頂黃芽等為代表的蒙頂山茶獨特的加工工藝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

蒙頂山茶歷來以貢茶著稱。貢茶是中國古代專門進貢皇室供帝王將相享用的茶葉。將茶葉當(dāng)作貢品進獻天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據(jù)東晉史學(xué)家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聯(lián)合四川各民族共同伐紂之后,巴蜀地區(qū)所產(chǎn)之茶,就被列為貢品,于是諸民族首領(lǐng)就帶著茶葉去進貢。那時的茶葉并非作為茗飲,而是用于祭祀、藥用或食用,吃法跟煮菜湯差不多。這是最早有關(guān)貢茶的文字記載。

永興寺甘露道場

真正的飲茶之風(fēng),由唐代肇始。由于唐代“風(fēng)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出自唐朝文學(xué)家李肇《唐國史補》),再加上宮廷中也大量飲茶,茶宴、茶道層出不窮,各地名茶漸漸從普通茶葉中分離出來,成了皇室及貴族階層的高檔消費品,從而催生了貢茶制度。

唐代是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頂峰時代,也是茶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唐代貢茶制度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朝廷選擇出產(chǎn)茶葉且品質(zhì)優(yōu)異的地方“定點”納貢。

二是選擇茶樹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天獨厚、產(chǎn)量集中、交通便利的重點地區(qū)及其產(chǎn)品,由朝廷直接設(shè)立貢茶院,專業(yè)制作貢茶,浙江湖州吳興的顧渚貢茶園即是。而蒙頂貢茶,則屬于第一種“定點”納貢。

唐朝皇帝大多愛飲茶,尤其是唐玄宗之后,縱無此嗜好,出于發(fā)展經(jīng)濟考量也十分熱衷茶事。古語道:“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实凼炔?,臣子也要懂茶,以便在茶宴上陪王伴駕、談茶飲茶?;实圪n茶成為一種彌足珍貴的嘉獎,且有一定儀制,往往臣子在獲得賜茶后會寫文章以謝皇恩。之所以唐詩宋詞中,專門寫蒙頂山茶的茶詩詞較多,就是因為當(dāng)時當(dāng)大官的大詩人、大文豪較多,他們有機會得到皇帝恩賜的蒙頂山茶,繼而寫下眾多吟贊蒙頂山茶的詩、詞、歌、賦、散文、佳句,至今廣為流傳。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蒙頂山茶列為貢品,開始入貢皇室,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綿延不斷,長達1169年。如此受“待見”的貢茶在中國茶史上著實少見。蒙頂山茶能年年歲歲皆為貢品,清朝時還被專用于皇帝祀天祭祖,這是蒙頂山茶品質(zhì)好、珍奇名貴的鐵證。唐代《唐國史補》,宋代《新唐書》《宣和北苑貢茶錄》《錦繡萬花谷集》,明代《西吳里語》,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頂貢茶的記載。

清代貢茶制度最為完備,集歷代大成,無論是貢茶區(qū)域、品種、數(shù)量,還是貢茶運輸、交接、驗收,均有嚴格規(guī)定,由禮部執(zhí)掌。紫禁城內(nèi)專設(shè)茶庫,隸屬內(nèi)務(wù)府;另有御茶房、清茶房、奶茶房、皇太后茶房、皇后茶房、皇子茶房、皇孫茶房及各宮殿茶房等宮廷飲茶場所。除供皇族日常品飲外,貢茶亦用于祭祀、醫(yī)藥、宴會、賞賜諸事。

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貢茶研究》記載:按照清宮進單,清代主要的進貢茶葉省份有13個。四川省進貢的茶葉有“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蒙頂山茶、灌縣細茶、名山茶、觀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鍋焙茶”等10種, 其中 “仙茶”“陪茶 ”“菱角灣茶”“蒙頂山茶 ”“名山茶”5種即出自蒙頂山。

蒙頂山茶在當(dāng)時所有貢茶中地位獨一無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書特書。晚清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何紹基寫有一首《名山蒙頂貢茶賦示陳新盤明府》詩,以歌頌蒙頂貢茶為主題,對蒙頂山茶的貢茶地位、縣衙重視以及采摘標(biāo)準、制作工藝、進貢品類、護送過程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全詩為:“蜀茶蒙頂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貢。銀瓶價領(lǐng)布政司,禮事虔將郊廟用。旗槍初報谷雨前,縣官潔祀當(dāng)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輕烘速馳送。仙人手植東京前,后來化身入蒙泉。古風(fēng)古雨飽噓吮,高三尺壽二千年。朱闌環(huán)之鎖紐貫,縣官來時一開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夾江昨讀酒官碑,名山令謁甘露師。敢云飲啜事瑣瑣,民生國典相綱緯。榷酤源流有通塞,當(dāng)官??滓钏?。”

曾兩次擔(dān)任雅州知府的晚清著名經(jīng)學(xué)家、散文家、書畫家黃云鵠在其《蒙頂留題》一詩中這樣盛贊蒙頂甘露:“解渴咽仙茶,滌煩沃甘露”。

植茶始祖吳理真雕塑

清光緒版《名山縣志》錄有知縣趙懿《蒙頂茶說》,該文詳細記載了當(dāng)時貢茶采制、運送過程 :“每歲采貢三百六十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瓪q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lǐng)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盡摘其嫩芽,籠歸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細及蟲蝕,每芽只揀取一葉,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紙裹葉熨釜中,候半蔫,出而揉之。諸僧圍坐一案,復(fù)一一開所揉,勻攤紙上,胉于釜口 烘令干,又精揀其青潤完潔者為正片貢茶。… …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

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 布政使司投貢房。經(jīng)過州縣謹護送之”,其莊重與隆重可見一斑。

(三)地位很顯赫,是曾經(jīng)貴為“仙茶”名重一時的“茶中故舊”

蒙頂甘露是蒙頂山茶五大傳統(tǒng)名茶(甘露、黃芽、石花、玉葉長春、萬春銀葉)中最耀眼和璀璨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人間甘露”,被尊為“茶中故舊”。

仔細盤點一下中國主要名茶真正的創(chuàng)始時間,尤其是有代表性的綠茶誕生的年份,蒙頂甘露不可撼動的地位便一目了然。

查閱有關(guān)史料,可以了解到:蒙頂甘露:1227年,距今794年;碧螺春:1699年,較甘露遲472年;西湖龍井,1751年,較甘露遲524年;六安瓜片:1856年,較甘露遲629年;太平猴魁:1859年,較甘露遲632年;竹葉青:1964年,較甘露遲737年……

蒙頂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樹并非凡種,而是“仙茶”?!跋刹琛眰髌嬲厥加谖宕笆窈笫駮r期詞人毛文錫《茶譜》載:“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嘗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嘗以春分時分,多構(gòu)人力,俟雷之發(fā)聲,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dāng)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頂筑室以侯,及期獲一兩余。服未竟而病瘥。時至城市,人見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發(fā)綠色。其后入青城訪道,不知所終?!?/p>

大意是:相傳,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訴他,蒙山中頂有茶樹,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發(fā),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過后便無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兩,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兩,一輩子消災(zāi)去疾;服三兩,可以脫胎換骨;四兩,就地成仙了。老和尚聽了此言,便到中頂造了間屋,虔誠地等候時機,結(jié)果采到了一兩多,煎成茶湯。沒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過些日子,和尚到城里辦事,熟人看了他,無不驚呆,老和尚居然返老還童,看上去像三十來歲的人,眉發(fā)烏青。后來,他到青城山訪道,不知所終。蒙頂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來。后來,這上清峰“皇茶園”的七株“仙茶”被欽定為正貢茶,“每茶時葉生,智矩寺僧報,有司往視,籍記葉之多少采制……貢京師僅一錢有奇”。明代名山知縣張朝普說“蒙山為仙茶之所,每歲必貢職”。

據(jù)考,皇家祭祀向來以稀有之物,昭示敬天法祖之心。清代的祭祀活動分大祭、中祭與群祭。乾隆皇帝時重新規(guī)定了大祭范圍:祭人、祭地、祭太廟,一直延續(xù)至清末。明清兩代貢茶遍及十三省,約六十余種,其中以銀器盛納的貢茶,僅有四川貢茶六種:仙茶、陪茶、菱角灣茶、春茗茶、觀音茶、名山茶,足見珍貴。六種茶品,以“仙茶”為首,其余五種專補“仙茶”之不足,因此包裝形同“仙茶”。據(jù)清朝大臣吳振棫《養(yǎng)吉齋叢錄》記載:“四川總督年貢仙茶二銀瓶、陪茶二銀瓶、菱角灣茶二銀瓶、春茗茶二銀瓶、觀音茶二銀瓶、名山茶二銀瓶、青城芽茶十錫瓶、磚茶一百塊?!睍r至今日,故宮博物院尚存有清代“仙茶”、磚茶實物。

而有關(guān)以“仙茶”為首的蒙頂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灣茶、觀音茶、名山茶)祭天、祭太廟的記載,可從前面趙懿撰寫的《蒙頂茶說》一文中管窺一豹。文中還記述“相傳仙茶,民間不可瀹飲,一蠢吏竊飲之。被震雷擊死。私往擷者,山有白虎巡邏,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時,雖亢陽亦必云雨。懿驗之,果然。此山之靈異與,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見蒙頂“仙茶”之神韻。

清代,蒙頂山茶被譽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結(jié)束(1911年),專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銀瓶裝的貢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頂山“仙茶”祭天、祭太廟的用途,只在晚清時期才有,標(biāo)志著蒙頂山茶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到了極致,這也是蒙頂山茶自唐代“號為第一”以來又一次達到了皇家貢茶的高峰。

蒙頂山茶何以稱為“仙茶”呢?趙懿在《蒙頂茶說》中解釋到:“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jié)不散。以其意,謂曰仙茶”。這與北宋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范鎮(zhèn)《東齋記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長時,“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蒙頂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產(chǎn)此茶的時節(jié),時常有祥云出現(xiàn),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護著茶,“仙”的寓意涵蓋其中。蒙頂山神秘的“麒麟武士圖”怪象無形之中賦予了蒙頂山茶神秘、深遠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仙茶”歷經(jīng)數(shù)朝而最終定名,更與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異的品質(zhì)息息相關(guān)。

乾隆皇帝曾作《烹雪疊口舊作韻》:“通紅獸炭室釀春,積素龍墀云遺屑。石鐺聊復(fù)煮蒙山,清興未與當(dāng)年別”,對蒙山“仙茶”給予了圣贊。有學(xué)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講究,而蒙頂山茶是“佛門仙茶”,于佛道可兩全,也成為唯一選擇。

(四)名氣很逼人,是擁有眾多殊榮且久負盛名的“知名品牌”

蒙頂甘露既是蒙頂山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歷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卷曲形名優(yōu)綠茶,還是中國十大名茶。

也許是因為過去雅安地處中西部地區(qū),交通、信息欠發(fā)達,雖然蒙頂甘露底子厚實,貴為“貢茶”“仙茶”,卻一直比較低調(diào),沒有過度渲染她逝去的輝煌歷史,一直穩(wěn)健地在發(fā)展,表面上看沒有像龍井、碧螺春那樣赫赫有名、名噪一時。其實,現(xiàn)實中的蒙頂甘露一直久負盛名、名聲在外?,F(xiàn)如今,蒙頂甘露作為單品,每年的銷售額達10億元以上,可見其在市場的認知度和消費者的認可度。

追溯民國以來的百年風(fēng)云,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蒙頂甘露其實一直在中國茶壇閃耀著熠熠生輝的光芒。民國建立,雖然蒙頂山茶停貢,但在初年,名山縣知事初年仍照舊制采制,作為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饋贈上司的禮品。建國后,蒙頂名茶被列為國家禮茶。1959年,蒙頂甘露參加外貿(mào)部組織的全國名茶評選,獲得“中國十大名茶”稱號。而后,蒙頂甘露一直保持著國家級、部級、省級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稱號。1992年6月,在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上,“蒙頂甘露”獨步天下,奪得金牌獎。2001年,美聯(lián)社和《紐約日報》將蒙頂甘露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頂甘露在內(nèi)的“蒙頂山茶”區(qū)域公用品牌,參加了原農(nóng)業(yè)部組織的“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的評審,當(dāng)之無愧、昂首挺胸走進了“中國十大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前列,榮登全國第四。同年,以蒙頂甘露為主要內(nèi)涵的蒙頂山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2021年6月,國務(wù)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入選上榜,在943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足見蒙頂甘露在茶行業(yè)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向世全學(xué)做手工蒙頂甘露

(五)市場很廣闊,是獨具安全保障和健康屬性最終將名滿天下的“明星產(chǎn)品”

1.蒙頂甘露有安全作為保障

2021年4月29日,在第十屆四川國際茶博會蒙頂山茶推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博士生導(dǎo)師劉仲華教授在以《我心中的蒙頂山茶》為題推介蒙頂山茶時講到:茶,作為食品、飲料,安全是最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蒙頂甘露出自最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眾所周知,熊貓是國寶,熊貓生活的地方自然是最美最好的地方。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吳理真在蒙頂山馴化野生茶樹,開辟了世界人工植茶的新紀元,由此開創(chuàng)了承古爍今、冠絕天下的蒙頂山茶文化和歷史。茶祖吳理真尋遍了千山萬水,選擇蒙頂山就是前人高遠、精準的選擇,盡管當(dāng)時的科學(xué)沒有這么發(fā)達,他憑著經(jīng)驗選擇了這個位置。最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出來的蒙頂甘露必定是安全的,品質(zhì)卓越的。中國茶界的第一個院士陳宗懋是世界農(nóng)藥殘留的首席專家,將綠色防控技術(shù)在全國全面推廣。陳宗懋院士選擇雅安,選擇蒙頂山,把他的以綠色防控為重點的院士工作站試驗點放在這里,給了蒙頂甘露茶安全的保障。

2.蒙頂甘露有健康屬性作為支撐

同樣,劉仲華院士在講到蒙頂山茶的健康屬性時這樣說:今天,我們喝茶不是因為生精止渴作為第一需求,而是為了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蒙頂甘露的健康來源于她的物質(zhì)基礎(chǔ),她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堿三大元素的黃金配比。綠茶,尤其是作為頂級綠茶、早春綠茶,最大的魅力就是適宜的含量賦予她的健康屬性。六大茶類,隨著原料不同、工藝不同,品質(zhì)成分、功能成分有所差異,但是,作為蒙頂甘露這款極品綠茶,她最大的魅力是能夠有效地去除自由基,能夠帶來很強的抗養(yǎng)化的活性,延緩衰老。綠茶相對于其他所有茶類,尤其是高檔綠茶,像蒙頂甘露這樣的高檔綠茶,你堅持喝,讓你的容顏永遠保持在年輕態(tài),讓你青春常駐,衰老來得慢一點,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夢想。他同時指出,作為蒙頂甘露這一款極品綠茶,她的延緩衰老、清除自由基、降脂降壓、提高免疫力都是綠茶非常優(yōu)越的健康屬性。

綜上所述,具備了安全保障和健康屬性的蒙頂甘露,她的客戶需求將不可忽視,無形價值將不容忽視,增長趨勢將不可忽視。

目前,蒙頂甘露猶如出生高貴的皇家格格,尚待字閨中,高調(diào)的身份,低調(diào)的存在,她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藝、獨特的品質(zhì)、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等待著有識之士前來品味她甘露般鮮美、猶如“雞湯”的美味。

我堅信,不久的將來,中國茶葉的金字招牌“蒙頂山茶”品牌一定會被擦亮,重新煥發(fā)光彩,作為中國歷史名茶的蒙頂甘露必將大器晚成、萬眾矚目、一“茗”驚人,從歷史名茶走向現(xiàn)實名茶并馳名天下!

甘露石屋

來源:微美湄潭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