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大益什么系列是上品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2003年金大益與國營勐海茶廠改制,竟有這層關系!

2003年金大益青餅,是勐海茶廠明星茶中繞不開的話題,堪稱一款明星茶品。


今天,國家高級評茶師、淘寶官方旗艦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魯文峰老師,就來與我們談談2003年金大益青餅。


魯文峰老師自1998年進入普洱茶領域,師從“普洱教父”白水清,歷年收藏了百年宋聘號、1952年甲印、88青餅、96紫大益等真品老茶。如今,魯文峰辟有《老茶講堂》欄目,發(fā)布在微信公眾號:普洱藏家,與茶友分享。



金大益與勐海茶廠改制背景


2003年金大益青餅究竟有什么來歷?首先我們要了解國營勐海茶廠的“來料加工”模式。


2000年左右,勐海茶廠陷入了一定經(jīng)濟危機,產(chǎn)品嚴重滯銷,困難時甚至連員工的薪水都用茶來支付。



當時,阮殿蓉任勐海茶廠廠長,為了改善這一狀況,開放了“來料加工”的模式,茶商可以將收集的茶料送到勐海茶廠進行代加工。


也就在這段時間內(nèi),國營勐海茶廠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來料加工訂制茶品,如白菜系列、孔雀系列、早春喬木系列、金大益、銀大益等。



其中,金大益是臺灣飛臺公司,于2003年向國營勐海茶廠訂制的大益5號青餅。由于整體包裝呈金色,被市場通稱為“金大益”。


金大益與銀大益的區(qū)別


除了金大益外,飛臺公司還訂制了兩批銀大益青餅,二者合稱“金銀大益”,成為國營勐海茶廠的兩款明星姐妹茶!



首先,二者的配方稍有區(qū)別。據(jù)說金大益拼配了20%~30%的班章料,銀大益則拼入了10%~15%的班章料。


其次,二者的產(chǎn)量不同。2003年金大益只生產(chǎn)了一批,產(chǎn)量較少,大件裝84片,據(jù)說勐海茶廠只生產(chǎn)了300件;銀大益則生產(chǎn)了301、302兩個批次,產(chǎn)量相對較大。



這就導致后期金銀大益的市場流通度有如天上地下之差。據(jù)傳2009年末,業(yè)界一些商家擔心客戶只買金大益,不要銀大益,所以將金大益和銀大益捆綁銷售。


2018年11月,香港仕宏《足吾所好》古董級普洱及佳茗專場拍賣會上,Lot 201的“2003年金大益青餅(301批次)”更是以139萬港元的落槌價成交。



而在如今的交易市場上,想要購買整件銀大益的話,還有部分商家愿意出貨。但金大益確實是有價無市、片茶難求了。


2003年金大益青餅


2003年金大益青餅采用傳統(tǒng)大益茶版面,整體印刷呈金色,中間是比較顯眼的“大益”商標,正下方有紅色的勐海茶廠公章印。茶餅背面包法為螺旋包。



金大益的配茶屬于4-6級的中等茶菁,茶芽略少,歷經(jīng)15年轉(zhuǎn)化,芽頭已轉(zhuǎn)為金黃色,餅面泛栗紅油光。因干倉存儲的緣故,餅面干凈、條索立體。


早年大益茶餅普遍壓得比較緊實,經(jīng)多年陳化,邊緣已略顯蓬松。聞干茶香氣較為淡雅,是典型的勐海味松煙香,如今已經(jīng)成為高端茶必備指標之一。



熱水注下,升華上來的是極具霸氣的擴張感,夾帶著已然成熟的茶韻。茶湯霸氣一如預期,回甘漸漸滲透在口腔之中,帶有一定的澀感,令人感到張力十足、茶質(zhì)飽滿。



總而言之,2003年金大益是大益茶中的上品。它不僅承接了90年代國營勐海茶廠的經(jīng)典風范,還開啟了大益茶的“金”字輩時代,可謂承前啟后之代表作,未來將具備更多潛力!


參考資料:


梁俊智.大益普洱茶大事典:1994-2007 [M].臺北:五行圖書,2007

大益茶投資檔案:九天翱翔的1901滄海

2019年什么茶最火,當然是1901滄海。滄海作為大益奢侈品系列中的明星成員,打破了很多大益集團原有的傳統(tǒng)。比如通過電商平臺發(fā)售,又比如借助電商直播進行推廣等等。雖然大益集團對外并沒有正式的聲明,但我總覺得1901滄海是大益試水線上大益茶市以及跨圈子收藏的載體。等大家看完這款茶的基礎信息后,我們在一起聊相關內(nèi)容。

原料

很多人都說滄海是布朗山純料,這個說法有待商榷。因為1901滄海的官方介紹寫的非常清楚:滄海精選普洱茶產(chǎn)區(qū)高海拔大樹茶為主要原料,經(jīng)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大益茶制作技藝”加工而成。

但從字面上就能看出,大益集團想讓大家看到兩大要素:“高海拔大樹茶”與“主要”。這兩個關鍵詞則意味著古樹茶占據(jù)很大的比重,我也有幸品嘗過滄海這款茶,總體來說其走的是千山一葉的路子。

關于滄海有沒有用到名山古寨料,有不少朋友私底下問過我,希望能從我這里得到一些小道消息。這里要說聲抱歉,雖說做了一些工作,但也未能探尋到廬山的真面目。雖說有名山料是一個價格,沒有名山料是另外一個價格,但從茶葉本身來說,我還是推崇浮云大師的觀點:“(滄海)用料方面,有待《大益》官方日后的公佈,有沒有“名山名寨”及(如果有名山的話)名山之比例!不過,無論如何,就算是甚麼產(chǎn)區(qū)(名氣大小)都好,茶餅已壓,口味已塵埃落定,浮云只知道這配方好迷人!是否有“名山名寨”,很重要嗎?知道了后,會特別好么?”

順便說一下,在浮云大師那里,以口感論,他可是把滄海放到了千羽孔雀以及軒轅號的前面,滄海在他心中是絕對的大益上品。當然口感因人而異,這里只是給大家做個參考,倘若日后滄海在時間的陳化下,其品質(zhì)能夠超過其他明星茶,其前途倒是不可限量。

口感

不管是剛面市還是現(xiàn)在,喝過滄海這款茶的人,對其評價都不差,這里我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兩個評述,一個是大益官方評價,另一個則是浮云大師的評價。

官方評述——“(滄海)第1泡:湯色金黃。香氣高揚,顯陳香、煙香。滋味醇厚,入口略顯苦,有澀感,回甘快速,杯底掛香。第2、3、4泡:湯色橙黃明亮。陳香顯著、帶淡煙。滋味濃厚,苦澀協(xié)調(diào),回甘強烈。湯感飽滿,有細滑之感,口腔甜潤,掛杯香濃郁,湯香融合,韻味無限。第5、6、7泡:湯色橙黃。陳香醉人、煙香婉約。滋味濃醇,兩頰有澀感,回甘快,舌面甜感十足??诟胸S富協(xié)調(diào),湯感沉穩(wěn)細致,喉韻深遠。第8、9、10泡:滋味甜醇,喉間甘甜、香氣明顯,湯中陳香、煙香不減杯香持久。第11泡:茶湯黃亮剔透,滋味甜而不水、淡而不薄,回味無窮?!?/p>

浮云大師的整體評價——“(滄海)水質(zhì)非常厚實,圓潤飽滿,膠質(zhì)絕對豐富。甜度均衡,優(yōu)美迷人,湯質(zhì)之中不見傳統(tǒng)大益茶那青澀感,這一點確實令浮云驚訝和欣賞,十分難得的配方,這是中期優(yōu)質(zhì)大樹茶的口味?!?/p>

市場反響

簡單來說就四個字——褒貶不一。茶是好茶,這點已經(jīng)形成了共識,唯獨在銷售方面,倒是有些爭議。1901滄海打破了明星茶應由傳統(tǒng)渠道商供貨的傳統(tǒng)。這令許多投資者感到些許不適,因為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很多買到滄海的人只是把這款茶視為套利的工具,甚至還出現(xiàn)一邊賣茶一邊說藏家愚蠢的情況。這就好比一匹千里馬竟被農(nóng)夫拿來運貨,傷透了真正愛茶人的心。

但我覺得今日有人會說出不專業(yè)的話,是因為思維的局限性。市場不缺好茶,但缺懂好茶的伯樂。誰也不是天生的伯樂,都是從小白過來的。今日一些老手看不慣小白們說的話,那自己還是小白的時候就沒說過幼稚的言論嗎?所以除了要有愛茶之心,更要有包容之心,還是多給小白們點時間吧。

投資收益

迄今為止,1901滄海上市才一年半,還屬于一款非常新的大益茶。其價格周期曲線也還沒有形成,無論是散片還是整體,相對于上市價,都實現(xiàn)了100%以上的收益。表現(xiàn)不俗,但也不夠驚艷。我個人覺得這款茶尚未到發(fā)力的時候,或許就像浮云大師說的那樣,需要看后期轉(zhuǎn)化。

總論

1901滄海是大益集團近幾年所推出的眾多產(chǎn)品中,極有代表性的一款。如果一款大益茶的滿分是一百分,我個人覺得1901滄海最少能有90分。至于說這款茶能否成為跨圈子收藏的典范,現(xiàn)在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關鍵是要看大益集團能不能用更好市場策略留住因滄海而結識大益茶的新人,還要看大益茶市能不能借助這款茶實現(xiàn)“云”茶市。說到底,滄海只是載體,能不能挖掘出其蘊含的潛力,還是要看“人”。

責編:婉君

審核:張馥宣

來源:大益行情網(wǎng)編輯

割據(jù)一方的幾大云南古國,為什么都沒有完成看似簡單的馴化茶種?

書接上文,在濮人成功馴化出栽培型茶樹之前,云南地區(qū)先后存在諸多文明,其中不乏掌握了先進技術的族團,但他們卻都未完成馴茶和種茶,那么,戰(zhàn)國時期至東漢末年的這800年間,割據(jù)一方的幾大云南古國,為什么都沒有完成看似簡單的馴化茶種?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當年云南四大族團的概況及茶葉利用史,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史料,文物等物證的相對匱乏,云南的族團,古國等古代史領域仍留有諸多謎題,這篇文章旨在讓茶友們了解濮人種茶的相關背景知識,對這一云南茶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形成大局觀和宏觀理解。


大理銀鎏金鑲珠金翅鳥,滇文化代表之一

氐羌族團與古滇國

我們先來了解下如今云南彝、白等族的共同祖先——氐羌族團,早在春秋晚期,氐羌人就從陜、甘、川等西北地區(qū)一路南下,進入云南,公元前278年,楚國將軍“莊蹻”率軍討伐滇池后,被秦軍斷了回家的后路,選擇自立為滇王,在如今的滇池一帶建立城池,并與當?shù)氐呢登既说让褡迦诤瞎泊?,后世稱這一割據(jù)政權為滇國。


貯貝器

古滇國是融合了先進楚文化與滇文化的文明,來自楚人的那部分,使其擅長青銅冶煉,留下了不少形態(tài)精美,形態(tài)獨特的青銅器,比如“貯貝器”的蓋面上就澆鑄了古滇人當時祭祀、受貢、征戰(zhàn)、狩獵、出巡等場景,再比如今藏于云南省博的鎮(zhèn)館之寶——?;~案,也出自古滇人之手。


古滇人也繼承了很多氐羌文化,其以“天”為原始崇拜對象,稱天為顛,以高山為天,由此演化出了自稱為滇、山頂為巔、頭頂為顛、頭疾為癲等文化,其后裔彝族、白族則以山鷹為天,滇池的含義也正是天之池或鷹之海,中原人則稱其為“滇濮”。

《史記·西南夷列傳》、《華陽國志》、《漢書·西南夷傳》記載,秦國一統(tǒng)七國后,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以積薪燒巖的辦法開山鑿巖,打通了一條通往云南的“五尺道”,實現(xiàn)過對古滇國的短暫征服,秦后,漢武帝于公元前108年征西南夷,滇王拱手降漢,武帝賜下滇王金印后,將滇國歸入益州郡之內(nèi)。


滇王金印

濮越族團與哀牢國

與古滇國的民族融合情況相似,哀牢古國也是由“濮”,“越”兩大族群共同建立的(學界稱其為濮越族團或濮閩族團),其中“濮”自然是屬于孟-高棉語系的云南濮人,而“越”則是屬于壯傣語族的傣族祖先。

傣族先民是從華南的百越地區(qū)遷徙到云南的,《史記·西南夷列傳》稱其為“滇越”,文明程度也比尚處于采集文明的濮人更高一些,當兩大族群在云南相遇,便逐漸融合形成了主從關系,濮人也從血緣關系更密切的孟-高棉族團慢慢脫離,成為傣族先民進入云南后最早的依附民族。(這種主從關系是當時社會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此處僅作說明,沒有其他含義)

公元前5世紀初,濮越族團建立起哀牢古國(本質(zhì)上為部落聯(lián)盟),其盟主國為“勐達光”(中心盟國),首領被尊稱為“哀牢”,《史記》則稱其為“乘象國”,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宣布歸附漢朝,后中原政權在此設永昌郡。

濮越族團的影響力還不止于此,在如今的德宏、緬北一帶,濮越人以勐卯(今瑞麗)為中心,建立起比哀牢古國更強盛的部落聯(lián)盟,也即云南古代史中著名的“勐卯古國”。

漢族入滇引起的連鎖反應

繼氐羌族團的古滇國,濮越族團的哀牢國和勐卯古國之后,最后一個登場的是以漢族為代表的“南中大姓”,自“秦開三尺道,漢通西南夷”后,漢人開始進入云南,漢武帝時期建立益州郡后,漢族移民以屯墾戍邊、逃難遷徙的形式聚居在滇東北,一部份夷人也依附其中。

在南中(中原政權對滇東北和蜀南一帶的統(tǒng)稱)這種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朝廷派來的太守,本地的土著夷酋、根深蒂固的大姓,彼此之間相互爭斗,又相互依存,逐漸形成了割據(jù)一方的“南中大姓”。

在多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不止是蠻夷被漢化,也有一些深受夷人影響的漢人,舉個例子,受《三國演義》及各種影視劇文化影響,諸葛亮南征時七擒的孟獲,在很多人心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蠻族,但據(jù)學界研究,真實的孟獲并非外夷,而是被夷化后的當?shù)貪h人豪強,屬于“南中大姓”勢力。

由于文化先進,技術發(fā)達,漢族抵達云南的時間最晚,但影響卻是最大的,首當其沖的就是其勢力范圍的不斷擴張,所造成的對其他族團的沖擊,進而導致的一系列鏈式反應。

漢人在云南扎穩(wěn)腳跟后,隨即選擇南下西進,被擠壓的氐羌族團只好向著濮越族團的勢力范圍遷徙,正好此時又發(fā)生了“哀牢王柳貌歸漢事件”,失去自由的哀牢人又要面對來自氐羌人的威脅,兩個族團就此結下了梁子。


哀牢王柳貌示意圖

七年之后,新一任哀牢王“類牢”宣布反漢,東漢隨即從洱海周邊調(diào)集氐羌人進入哀牢平叛,反漢失敗后,濮越族團的勢力進一步收縮,氐羌族團也得到了在哀牢北部發(fā)展的機會。

受到壓迫的濮越族團,大部分都選擇再次遷徙,其中一部分遠走怒江以西,在這里重新建立了“勐達光”(后稱撣國),一部分投靠了由濮越族團建立的勐卯古國,還有一些則深入滇南,驅(qū)趕走此地的高棉人,占據(jù)了這里大部分土地。

這些地方,正是如今的版納、臨滄、普洱一帶,這里現(xiàn)在也是傣族、布朗族、佤族的聚居地,還有一部分當年因各種原因依然留在當?shù)氐母呙奕撕笠?,其他民族一般稱其為“本人”,即本地人的意思。

古滇四雄均未植茶

到這里,我們已經(jīng)將東漢末年之前的云南勢力簡要介紹完畢,這其中有離巴蜀文明(最早馴化出茶種)很近,發(fā)展較好的氐羌族團(古滇國等);有被稱為“水稻專家”,農(nóng)耕發(fā)達的濮越族團(傣族先民和云南濮人);有興起較晚,但實力最強的漢人勢力(南中大姓);也有“本地人”孟-高棉語族(高棉人)...

這么多的勢力,都有哪些接觸并消費茶葉?又有哪些有引種茶葉?是否有成功培育出栽培型云南大葉種茶樹的?

我們先來看最早來到云南的勢力之一——氐羌族團,迄今為止,雖然沒有文物、史料等實物能直接證明以古滇人為代表的氐羌族團會飲用茶葉,但結合巴蜀文明的影響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茶雖然不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上層古滇人喝到巴蜀茶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舉個例子,與古滇國不遠的四川廣漢市西北部,曾出土過令世界震驚的三星堆文明,這不止是因為那些青銅器飄逸超脫的造型,更在于這些青銅器的化學成份與四川乃至華夏文明范圍內(nèi)的地區(qū)都不同,卻與同時期的米坦尼、邁錫尼等地中海青銅文明使用的一致,都是來自大月氏國(今阿富汗)。

(注:三星堆青銅器礦源的說法不一,有“瑞昌銅嶺商周礦冶說”、“金道錫行說”等,“阿富汗說”為其中之一,這里僅作副證參考)

更直接的證明是,通過碳年齡測定后,之前西藏阿里地區(qū)故如甲木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一組有機殘存物,被認定為是距今約1800年的茶葉,這表明在公元3世紀左右,茶葉已經(jīng)被輸送到海拔4500米,生存環(huán)境嚴酷的西藏古象雄王國,而文明程度相當,運輸更加方便的上層氐羌族團,消費來自巴蜀地區(qū)的茶葉也是非常合理的。


不過,氐羌族團世居的滇北地區(qū),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大型古茶樹群落資源,以及與茶有關的文物、紋飾,而在彝、傈僳、哈尼、阿昌、拉祜等氐羌族團后裔中,最早的茶傳說也不過是明顯受到了漢文化影響的“武候遺種”和“孔明興茶”,并沒有像濮人那種從遠古時代流傳至今的茶史詩。

古人對其的記載也是如此,唐朝《蠻書》中那句“茶出銀生城界諸山”,被公認是云南植茶史的文字記錄開端,也說明了當時的上層氐羌后裔在模仿初唐茶風時,也并不在當?shù)胤N茶,而是依靠滇南茶山供給。

因此,綜合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各項證據(jù)來看,陸離認為在東漢末年之前,氐羌族團雖然會偶爾消費巴蜀茶,但并不種茶,也就沒有引種蜀茶,更沒有培育出栽培型大葉種茶樹。


屬氐羌族團后裔的彝族老人,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對比,大家覺得有相似之處嗎?

而漢人勢力的情況如何呢?首先,“南中大姓”的上層飲茶一事肯定是板上釘釘,西漢時以茶為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也將茶列為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的上品藥材,茶是當時在中原社會中上層里普遍流行的飲品,南中的太守、官吏等上層自然都會有所接觸。

那么,比氐羌族團文明程度更高,實力更強的南中漢人,是否會從巴蜀地區(qū)引種茶葉呢?這個問題相對難把握,一方面,滇北昆明、大理古時就有感通茶這一名茶,也有與蜀茶同源的“小葉茶種”。

另一方面,又缺乏證據(jù)能間接或直接證實當時的滇北已經(jīng)產(chǎn)茶,再加上馴化茶種,培育茶樹是需要多年才能完成的系統(tǒng)性工程,南中地區(qū)的政局又一直是動蕩不安的,綜上所述,陸離保守認為在東漢末年之前,云南的漢人勢力并沒有規(guī)模種茶,更沒有完成培育出栽培型大葉種茶樹的重任。

既然實力較強的氐羌族團和南中漢人都對植茶不感興趣,那實力較弱,對滇南情況了然于心的“本地人”孟-高棉語族,又是否會對植茶產(chǎn)生興趣呢?這里我們采用假設的方法來反證。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孟-高棉語族所處的滇西南一帶,擁有著極其豐富的野生茶樹資源,以采集游獵為生的孟-高棉語族,也一定會有采摘和食用野茶的習慣,這屬于之前提到過的“初步馴化茶種”階段,但在“充分馴化茶種”上,各個方面的驗證都得向了否定的結果。

上文提到,孟-高棉語族(孟人、高棉人)的文明中心在如今的柬埔寨一帶,滇西南已經(jīng)是他們的勢力邊緣,如果高棉人在東漢末年之前已經(jīng)培育出了栽培型茶樹,那如今的柬埔寨等地區(qū)應該有遺存下的大片古茶園,再不濟也會留下一些種茶痕跡。


高棉人遺存下的著名建筑奇觀——吳哥窟

如果說曾經(jīng)種下的茶樹可能會隨著人的遷徙而被雨林泯滅,那當?shù)厝艘惨欢〞泄爬系牟杷缀筒枋常@些都沒有被發(fā)現(xiàn),更何況當古滇國興盛和漢人遷入云南知識,高棉人還沒有進入農(nóng)耕文明,社會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樣的社會條件,并不具備培育栽培型古樹的條件。

可能的對象被一一排除后,最后只剩下居住在哀牢古國,依附于傣族先民的云南濮人了。與孟-高棉語族的情況相似,云南濮人也在充分利用野生型茶樹,但現(xiàn)有的史料都指向了一點,那就是在東漢末年以前,濮人尚未培育出栽培型茶樹。

哀牢古國是一個與周邊國家常有貿(mào)易的勢力,東晉時期記錄中國西南地區(qū)的《華陽國志》,以及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漢書》中,都留下了當?shù)亍耙宋骞刃Q桑,出礦產(chǎn)寶貨,珍奇異獸”的記載,甚至連濮竹,桐華布,蘭干布等瑣細特產(chǎn)都有收錄,唯獨卻沒有產(chǎn)茶方面的記載。


此外,有關云南產(chǎn)茶的最早文字記錄《蠻書》中,也說“銀生城界諸山”,“諸山”已經(jīng)被認定在今普洱一帶,而不在永昌這一哀牢故地,實際上哀牢古國也沒有留下栽培型古茶樹、文獻古籍,民俗史詩等任何記載,因此,目前所掌握的證據(jù)只能證明,哀牢古國時期的云南濮人尚未開始植茶。

那么,濮人又是在什么原因下才開始種茶的?為了讓茶友們更全面,更容易地理解濮人植茶的全貌,下篇專題文章,將采取“濮人是不是云南最早的茶農(nóng)?為什么是濮人最早植茶?濮人是如何完成植茶的?”的順序和大家一同探究。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