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大紅袍采摘時間

找到約575條結(jié)果 (用時 0.011 秒)

武夷茶文獻 :大紅袍

鄭光祖

一斑錄

茶貴新鮮,則色、香、味俱備。色貴緑,香貴清,味貴澀而甘。啜茗可以祛腥膩、潤喉吻,不必希盧陸高風,而齒頰饒有韻趣。浙地以龍井之蓮心芽,蘇郡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然我虞山亦産茶,嘗至普福,維摩僧出供客,其佳不亞蘇杭,特不可多得耳。若安徽六安茶、湖北安化茶、四川蒙山茶、云南普洱茶,與蘇杭不同味,不善體會者或不知其妙。若閩地產(chǎn)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于世,竊以為非正味也?!睬濉赤嵐庾?《一斑錄》“雜述四”, 清咸豐五年 (1855)刻本

劉訓(xùn)瑺

茶話

武夷天游巖之上,有古茶樹一株,旁皆危巖,不易采摘,須膽壯者緣梯而上,方可采下。葉大數(shù)指,名曰 “大紅袍”,因葉面微紅故也。每年只能焙制一斤許。貴游者,寺僧以少許飲之,為巖茶最佳品。大紅袍為武夷特種之茶,產(chǎn)危巖中,人工難于采取。舊聞茶熟時,利用猴子攀樹,次第采下。因猴子衣紅袍,故名?,F(xiàn)山中罕畜猴者,不知用何法采取?!睬濉硠⒂?xùn)瑺 《劉玉軒詩文選》,閩清玳瑯書樓1983年自印本

郭可光

竹間續(xù)話

武夷九十九巖皆產(chǎn)名茶,奇種以天心巖之大紅袍,慧苑巖之鐵羅漢,磊石巖之白雞冠,蘭谷巖之金鎖匙,天井巖之過山龍,竹窠巖之瓜子金,幔陀峰之半天夭為著。而大紅袍尤為特品,產(chǎn)于天心巖永樂寺三里許之九龍窠石壁上。石壁僅方丈之地,植茶三叢。外向較高者,傳為真紅袍。旁二叢為副車,葉不甚大,芽端帶淡紅色,年僅六七兩,價值數(shù)百金,蓋罕而見珍也。每歲,住持僧以少許分饋當?shù)朗考?,余則悉售廈商。郭白陽輯撰,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竹間續(xù)話》卷三,海風出版社2001年版。

蔣希召

武夷山游記

初三日,陰。今日為上巳佳節(jié),重往天游巖。八時偕達君等出天心,由簑衣嶺下西行,入九龍窠。窠為天心永樂寺,植茶最繁之區(qū),極品之大紅袍即產(chǎn)于是。谷極狹長,約三里,谷底一巖突起, 高可三十余丈,曰龍頭巖。巖半有水滲出,所謂大紅袍名茶即植于巖下,枝干扶疏,高僅三尺余,葉甚蔥郁,正在發(fā)芽。其旁有一種,名副紅袍,此外茶類極夥。 夜宿天游,飲酒幾醉,品茗極多。天游亦產(chǎn)大紅袍,香味極濃,飲后移時,齒頰生涼,胸臆間皆有余芳,是則可異也。去年大紅袍每兩價值十六元,物稀為貴,其信然乎!

曰上奇種,則皆百年以上老樹,至此則另立名目,價值奇昂,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滿一斤,天游亦十數(shù)兩耳。武夷各巖所產(chǎn)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巖之大紅袍、金鎖匙,天游巖之大紅袍、人參果、吊金龜、下水龜、毛猴、柳條,馬頭巖之白牡丹、石菊、鐵羅漢、苦瓜霜,慧苑巖之品石、金雞伴鳳凰、獅舌,磊石巖之烏珠、璧石,止止庵之白雞冠,蟠龍巖之玉桂、一枝香,皆極名貴。此外,有金觀音、半天搖、不知春、夜來香、拉天吊等等,名目詭異,統(tǒng)計全山,將達千種。蔣希召 《蔣叔南游記第一集》,上海福興印書局1921年鉛印本

衷干

茶市雜詠

漫談名種重黃毛,尚有龍團價格高。猴子風流傳海外,白云深處看紅袍。毛猴,茶名,有黃、白兩種,出松溪。龍團則宋時珍品也。宋劉屏山詩云:“猶有清饞未已,茶甌日食萬錢?!鼻逭鲁瘱蛟娫疲骸岸嗾唣佊?,少或進數(shù)片。詢其值幾何,卑之亦一絹?!逼滟F重可知。三一學校校長陳世鍾云:“英諺謂:十八世紀,相傳武夷大紅袍生高峰之上,人跡不到,以猴子穿紅袍采之?!比淮蠹t袍產(chǎn)于近代,當時有無此茶,待考。

宜興春暖盡瓊膏,小小茶杯似兔毛。莫道諸生終落拓,今朝已試大紅袍。茶壺以宜興為尚,茶杯小巧,不堪一吃,此袁子才所謂“飲人如飲鳥”也。然氣香味甜,不必以為善,且茶愈佳,則消化力越強,多飲亦能傷胃。大紅袍為山中第一妙品,樹僅兩本,年約收茶十兩,至為寶貴難得。市上所售,皆偽品也。出天心巖九龍窠。林馥泉 《武夷茶葉之生產(chǎn)制造及運銷》,《福建農(nóng)業(yè)》1943年第3卷第7-9期

劉超然、鄭豐稔

崇安縣新志

現(xiàn)時天心巖九龍窠所產(chǎn)大紅袍僅兩株,每歲可得茶八九兩,自采摘以至制造, 亦看守綦嚴,其寶貴如此。至其名稱之見于載籍者,以唐之臘面為最古,宋以后花樣翻新,嘉名鵲起,然揭其要,不外時、地、形、色、氣、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時名;半天夭、不見天,乃以地名; 粟粒、柳條,乃以形名;白雞冠、大紅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蘭,乃以氣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劉超然、鄭豐稔《崇安縣新志》,1940年刊本

林馥泉

武夷茶葉之生產(chǎn)制造及運銷

山中有名之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不知春等,外人每誤為特殊之品種,實則均系混雜之菜茶中一單株也。

(1)大紅袍(產(chǎn)天心巖九龍窠有正副二株,筆者獲天心寺中老僧之信任,得觀其正株,其采制法詳見本書附篇)。樹高135公分,主干8根,干粗大者達5.5公分。普通者1.5-2.5公分。干色暗灰。樹形老態(tài)。枝條彎曲斜生。分枝頗盛。其枝干上寄生苔類甚多。枝干著生角度50-70度,枝葉著生角度在70°左右節(jié)。間距離較短,僅1-2公分。葉深綠色,葉緣斜上伸展,葉斷面成闊口V字形,光滑發(fā)亮,恰如小水仙葉形(即屬前述之第六種),全葉呈長圓。幼葉呈紫紅色(據(jù)天心寺主持僧云大紅袍命名依此)。葉脈細而不顯,脈數(shù)5-7對。鋸齒淺而稍顯,齒數(shù)20-25對,葉尖鈍略向下垂。葉長5.3公分,幅寬2.8公分,肉厚而脆,葉面淡綠,生有短絨毛。開花期遲,通?;ㄆ谧允辉孪卵烈辉孪卵?,而以十二月下旬至一月下旬為最盛。花冠徑3.2公分,花瓣6個。瓣長1.4公分,幅1.4公分?;ńz184個,長7-9公厘,柱頭長6公厘,于半柱3裂。子房表面生細毛,花萼5個,長3公厘,幅5公厘,花托1.05公分?!陡=ㄞr(nóng)業(yè)》,1943年第3卷,7-9期

按:其余部分如制作,與廖存仁《大紅袍史話及觀制記》內(nèi)容重復(fù)或相似者,略去。

廖存仁

武夷巖茶

甲、大紅袍:產(chǎn)于天心巖九龍窠最后一窠之巖腳下,品種為菜茶,樹根終年有水從巖壁涓滴而下,樹高丈四尺,樹勢披張,葉極厚,深濃綠色,樹干滿生苔蘚,樹齡衰老,至少在七八十年以上,年僅制茶八兩至十二兩。旁有一株,樹勢生長較優(yōu),是為副本?,F(xiàn)山僧以此茶名貴,恐參觀者采折枝條,損傷茶樹,另以附近大石壁下,巖腳尋丈有崩石罅隙處,所植之菜茶三叢,以紿游客。此茶以產(chǎn)量無多,外人不易購得,于是傳說種種,故神其事,有謂:“野生絕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菜餌山猴采之?!庇兄^:“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削壁間,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碑?shù)貍髡f則謂:“為巖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無須管理。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不能愈。蓋此為神人所植,凡民不能先嘗也。

提叢:提叢則又提自千百叢之單叢中最優(yōu)異者,采摘制造均維謹維慎,品質(zhì)之佳非言語或文字所能形容,如天心巖之“大紅袍”,慧苑巖之“白雞冠”,竹窠之“鐵羅漢”,蘭谷巖之“水金鉤”,天井巖之“吊金鐘”等。廖存仁《武夷巖茶》,《福建農(nóng)業(yè)》1943年,第3卷第7-9期

廖存仁

大紅袍史話及觀制記

武夷巖茶夙負盛名,其茶具巖骨花香之勝,制法介于紅茶綠茶之間,必求所謂綠葉紅鑲邊者方稱上乘,其味甘澤而氣馥郁,無綠茶之苦澀,有紅茶之濃艷,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名馳遐邇,中外同欽,遜清充作御茶之大紅袍,尤為巖茶中之吉品,外間對大紅袍之傳說,妙不可言,有謂野生絕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采之,有謂“樹高千丈,葉大如掌,生窮崖峭壁,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當?shù)貍髡f則謂為“巖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茶可自顧,無需人管理,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不能愈,因此為神人所植,凡人不能先嘗”其說紛紛,莫衷一是,筆者適得機會觀其采制頗饒興趣。

天心寺觀山僧采茶十七日晨偕林主任夫婦匆匆至天心,見妙當方丈在韋陀佛前焚香禮拜,另一小僧撞鐘三響,方丈即攜二僧(一提茶籃另一持和尚袈裟),出寺門至茶墩邀包頭及做青師轉(zhuǎn)向寺右之山嶺而下,嶺盡沿溪澗而上。行約二里,見大石壁下,巖腳尋丈,有崩口罅隙處,方丈之地,植茶三叢。距茶叢五六丈遠巖腳上,架一板屋,行至此,方丈止步,顧謂筆者曰:此處名九龍窠,是茶即大紅袍,其中間較高一株為正本,旁二叢其副本也。言已即攀緣而登,二僧尾之,筆者與林主任等數(shù)人亦隨之而上,審視之,茶樹品種并無特殊,即普通之菜茶,樹高一米多,主干約十枝,茶叢周圍約五米半,枝葉已被人攀折過多,樹勢不甚繁茂,葉不甚大,帶淡綠色,茶芽微泛棕紅色。以地方太小,我等四人,立于茶樹之外旁,手握干枝,以防傾跌。方丈及二人立于里側(cè),披袈裟,焚香燭,放火炮,向茶樹禮拜。拜畢,方丈開始采摘,口中念“中華民國,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念畢,將所摘茶葉,擲于籃中,攜一僧先歸,留他一僧與包頭等采摘。采摘完畢,職并參觀其制造。

祭太伯分贈大紅袍正午寺僧備齋祭茶廠中供奉之楊太伯,由方丈妙常和尚領(lǐng)導(dǎo)誦經(jīng)行禮,態(tài)度謹嚴。據(jù)云,楊太伯為江西人,乃開發(fā)武夷山植茶之鼻祖,現(xiàn)武夷各茶廠咸供奉之。十八日上午茶葉制成,寺僧以小簸箕盛之,置于正殿之釋迦牟尼佛前,然后各殿遍燃香燭,并以泉水泡大紅袍一壺,每佛前一杯。諸事就緒,方丈領(lǐng)寺中較有地位之和尚,各披袈裟,在釋迦牟尼殿行禮,另一僧撞鐘,一僧放爆竹,儀式隆重,如作大場佛事然。禮畢,方丈將小簸箕內(nèi)茶葉,持歸收藏,其余別僧,則以壺中供佛所余之大紅袍茶齋客,并分寺中諸和尚及茶廠制茶工人,每人一杯,彼等分得一杯,如飲甘露,均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今天吃了大紅袍?!?/p>

武夷天心巖“大紅袍”采制記錄三十年五月十七日

茶樹地點:天心巖九龍窠采摘時間:上午八時三十分茶青重量:二斤四兩曬青篩數(shù):分攤四篩曬青時間:自九點三十分起至十點三十分止共計一小時曬青翻拌次數(shù):九點五十三分翻拌一次曬青溫度:由攝氏三十二度半升至三十五度半涼青篩數(shù):由四篩拼作二篩(是時茶葉頗為柔軟,以手握住,僅微有響聲,用手平舉葉柄,則茶端與兩邊向下垂)曬青時間:自十點三十分起至十點四十五分止共計十五分鐘涼青溫度:攝氏二十五度茶青進青間時間及篩數(shù):十點四十五分移入青間,由兩篩攏作一篩,并攏時搖動十二轉(zhuǎn),是時茶葉已無燒氣。青間溫度:攝氏二十一度半(至夜深尚無變動)茶葉在青間放置之時數(shù):十七日上午十時四十五分移入青間,至十八日上午一時二十五分取出交炒,共計十四小時四十分做青次數(shù):共計七次一、第一次 十二點二十七分,僅搖十六下,未曾用手,惟攤放面積縮小在篩沿內(nèi)三寸左右,是時茶葉與進青間時無甚差異。二、第二次 下午二時八分,約搖八十轉(zhuǎn),亦未曾用手,是時茶葉已微有發(fā)酵現(xiàn)象,能看出一二片邊緣有似豬肝之紫紅色。三、第三次 四點四十五分,先搖一百轉(zhuǎn),然后用雙手握葉輕拍二十余下,拍后復(fù)搖四十余轉(zhuǎn),是時發(fā)酵程度增加,嫩葉邊緣多現(xiàn)紫紅色,并略恢復(fù)生茶原有之生硬性,攤放面積大小如前。四、第四次 八時五分,搖四十下,未曾用手,茶葉有半數(shù)成所謂綠葉紅鑲邊,并頗硬挺,攤放面積再縮小約在篩沿內(nèi)五寸左右。五、第五次 九時十分,搖一百四十四轉(zhuǎn),茶葉形狀與前無異,惟更硬挺耳。六、第六次 十時四十五分,先搖一百轉(zhuǎn),然后用雙手握葉輕拍三十下,再搖五十轉(zhuǎn),是時茶葉已全部硬挺,葉邊皺縮,葉心凸出,卷成瓢形,并有一股香氣,芬芳馥郁,攤放面積更甚縮小,直徑約一市尺七寸。七、第七次 十二時正,搖六十下,做三十五下,是時茶葉紅綠相間,香氣益濃。十八日上午一時二十五分處理適度取出交炒。炒青時間:初炒一分半鐘,翻拌八十六下溫度估計約攝氏一百四十度左右。復(fù)炒二十秒鐘,解塊兩次,翻兩轉(zhuǎn),溫度估計約一百度(因時間來不及未用溫度計)烘焙:初烘二十分鐘,翻三次溫度八十攝氏度。復(fù)烘二點十分鐘,溫度攝氏六十八度成茶重量:八兩三錢(茶頭焙茶在內(nèi))廖存仁《大紅袍史話及觀制記》,《萬川通訊匯訂本》 ,1942年

陳舜年,等

武夷山的茶與風景

首先要介紹的是大紅袍,這聲望簡直是太大了,它生長在離天心巖三四里的九龍窠,屬永樂禪寺(通稱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據(jù)調(diào)查,真正的大紅袍在九龍窠最后較高的一個巖旁邊,巖壁中有一個小孔,常有泉水從巖孔中流出,旁有茶樹數(shù)株,靠巖壁者為正大紅袍,相鄰者為副大紅袍。大紅袍的采摘制造極為講究,且有極繁重的儀式。成茶不過半斤左右,其成名雖然由于品質(zhì)的優(yōu)良,但大半還是宣傳的功效。陳舜年、徐錫堃、俞庸器、向馨《武夷山的茶與風景》,1944年版。

羅盛財

武夷茶名叢研究

大紅袍(JM062)C. sinensis cv.Dahongpao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武夷山傳統(tǒng)五大名叢之首。原產(chǎn)九龍窠。相傳清代已有大紅袍茶名。在各名叢中,大紅袍聲望最高,傳說頗多,被尊為神物和茶王,譽滿海內(nèi)外。原有母株4叢,植于九龍窠懸崖一石砌平臺上,巖邊峭壁上留有摩崖石刻“大紅袍”三字為記。1980年建九龍窠名叢圃的同時,在大紅袍原處連接砌筑梯層2層,補植母株大紅袍2叢,因此大紅袍現(xiàn)有母株共6叢。大紅袍曾有正、副本之分,現(xiàn)代以第2叢、第6叢及其無性系為大紅袍茶樹代表群體。第1叢與第5叢為同一類型副本,第3叢、第4叢各為不同類型副本。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紅袍群體在巖山有較大面積擴大栽培,國內(nèi)一些科研、教學單位有引種。植株適中,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呈水平狀或稍上斜狀著生。葉片長6.5cm,橢圓形,葉色深綠,有光澤,葉脈沉,葉面微隆起,葉緣平或微波,葉身稍內(nèi)折,葉質(zhì)較厚脆,葉齒較銳深密,葉尖鈍尖。芽葉紫紅色,茸毛尚多,節(jié)間短?;ü谥睆?.5cm,多為6瓣?;ㄖ?裂。芽葉生育力較強,發(fā)芽較密,持嫩性較強。春茶適采期為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制烏龍茶,品質(zhì)優(yōu)異,條索緊實,色澤綠褐潤,香氣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獨特,醇厚回甘,“巖韻”顯,是武夷巖茶之珍品。抗寒性與抗旱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較高。與其他名叢相比,大紅袍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工藝要求特殊嚴格,栽培上宜選擇與原產(chǎn)地相同或相類似的上好巖山茶地種植,施用有機肥,適時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羅盛財《武夷茶名叢研究》,福州:福建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21年版

資料來源:茶經(jīng)導(dǎo)讀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喜歡大紅袍的一定要看看,武夷巖茶大紅袍的詳細介紹!

簡介

  大紅袍,產(chǎn)于福建武夷山,屬烏龍茶系,為武夷巖茶的一種,品質(zhì)優(yōu)異。每年五月份下旬采摘,一芽二三葉開面新梢,大致工序分為曬青、做青、炒青、揉捻、走水焙、攤涼、揀剔、復(fù)焙等。

  大紅袍原母樹位于福建武夷山天心巖九龍窠(讀 kē)的高巖峭壁之上,母樹非常珍貴,現(xiàn)僅存為六棵。據(jù)史料記載母樹的頭采日是5月17日,即使在最好的年份,茶葉產(chǎn)量也不過幾百克。

沖泡方法

  蓋碗沖泡:

  1.品茗茶具用沸水沖洗,沸水沖洗既能清潔茶具,又能將茶葉的香味散發(fā)出來。

  2.將茶葉放入蓋碗中,投茶量約為7克左右(具體投茶量因人而異)。

  3.沖入沸水,將茶葉沖洗一次(迅速出湯)。

  4.將沸水高沖注入蓋碗內(nèi),悶泡5~10秒,即可倒入公道杯中,繼而分茶享用。

  5.前三次沖泡時,時間一般控制在10~20秒之間。

  6.三泡之后每泡時間延長10~15秒。

  注:對于大多數(shù)烏龍茶,用蓋碗和紫砂壺沖泡較為宜。水以山泉水、井水等天然水為宜。

  注:浸泡時間調(diào)整原則為1至7泡的湯色基本一致。

  注:根據(jù)不同的巖茶茶性(如焙火程度),浸泡時間和注水方式都有略微不同。

品鑒

  香氣:香氣清爽,吸入后,深呼一口氣從鼻中出,若能聞到幽幽香氣的,其香品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為上。清香型(輕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為上。

  外形:干茶通常要求外形勻整,條索緊結(jié)壯實,稍扭曲,色澤油潤帶寶色。陳茶則色澤灰褐。條形不完整貨碎茶多的就差了。

  滋味:入口甘爽滑順者美,苦、澀、麻、酸者劣。茶水無質(zhì)感,淡薄者為下品??酀兜妮p重往往決定巖茶品質(zhì)高低。沖泡次數(shù),通常為八泡左右,超過八泡以上者更優(yōu)。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余香,九泡十泡余味存。"的說法。

  湯色:為橙黃至橙紅,清澈艷麗,明亮者為上品,主要是湯色明亮的茶,果膠含量足夠,茶湯潤滑且耐泡。

  葉底:?良好之茶葉,沖開水后,葉片易展開,且極柔軟,有彈性。紅邊較顯,呈現(xiàn)蛤蟆背,三紅七綠,蛤蟆背則是傳統(tǒng)的武夷巖茶在長時間焙火之后,局部受熱膨脹,在茶葉表面鼓起的小泡點,一般干茶難以看到,需從泡開的葉底觀察。三紅七綠則指武夷巖茶的做青過程中,通過搖篩茶葉,使得葉面三分紅邊七分綠,呈現(xiàn)綠葉鑲紅邊。

  優(yōu)質(zhì)茶應(yīng)具備:無明顯苦澀,有質(zhì)感(口中茶水感覺黏,有稠度),潤滑,回甘顯,回味足,巖韻顯。

  一般巖茶可體現(xiàn)"香";

  等而上之才體現(xiàn)"清";

  再上之才表現(xiàn)出"甘";

  最佳者才表現(xiàn)為"活"。

  目前市場上大量流通的大紅袍:一種為無性繁育的純種大紅袍;一種是拚配大紅袍。拼配大紅袍再分兩種:一是茶葉中配有大紅袍毛茶,二是由其他茶類拼配,但香氣口感滋味等品質(zhì)相似且有自己特點。購買時,還是要切身品嘗,喜歡就好。

等級標準

  

  除了等級標準外,根據(jù)茶青山場不同,還分為:

  武夷山的三坑(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兩澗(流香澗、悟源澗)出產(chǎn)的茶葉,均為極品巖茶。

  正巖茶,茶青采自于武夷山風景名勝區(qū),品質(zhì)最好。

  半巖,即采自武夷山風景名勝區(qū)周邊,品質(zhì)次之。

  洲茶,即采自武夷山風景名勝區(qū)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品質(zhì)次之。

儲存方法

  大紅袍茶葉吸附性強,又易吸收異味,在加上茶葉的香味成分大都是經(jīng)過在加工而形成的,所以較不穩(wěn)定,極容易自然發(fā)散或氧化變質(zhì),因此建議在保存拆封過的茶葉時使用以下幾種方法:

  1.利用干燥箱貯存:因為干燥箱溫度穩(wěn)定,也隔絕空氣,將茶葉放在干燥箱中貯存不會潮濕或氧化。

  2.利用熱水瓶貯存:將熱水瓶整理干凈,再將要貯存存的茶葉倒入瓶內(nèi),塞緊塞子存放。

  3.利用冰箱貯存:保存茶葉的冰箱必須衛(wèi)生、清潔、無異味,更不能保存茶葉以外的東西。

  4.利用罐子貯存:先用小罐子分裝少量茶葉,以便隨時取用,其余的茶葉則用大罐子密封起來貯存。

  綜上所述,大紅袍保存最好不要使用玻璃罐、瓷罐、木盒或藥罐,因為這些器具具有透光、不防潮、易碎的缺點,最好使用干燥的罐子或冰箱保存。


加工工序

  采摘

  大紅袍的采摘與一般紅綠茶不同,其鮮葉采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交成熟(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一致。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低、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而且應(yīng)盡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帶露水采;不同品種、不同巖別、山陽山陰及干濕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2005年中開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區(qū)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開采)。從采制時間上看,據(jù)林馥泉1941年當時記載九龍窠大紅袍采制時間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葉研究所按小開面采摘的時間是5月11日,中開面為5 月16日,高山茶區(qū)為5月18日。

  做青

  做青是形成大紅袍品質(zhì)的重要階段,是一個繼續(xù)萎凋和發(fā)酵相結(jié)合的過程,其技術(shù)性極強,一方面促使多酚類化合物發(fā)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進行速度。做青時要以特有的手勢搖青。將水篩中的涼青葉不斷滾動回旋和上下翻動,通過葉緣碰撞、摩擦、擠壓而引起葉緣組織損傷,促進葉內(nèi)含物質(zhì)氧化與轉(zhuǎn)化。搖后靜置,使梗葉中水分重新均勻分布,然后再搖,搖后再靜置,如此重復(fù)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質(zhì)特征。搖青次數(shù)和時間,視青葉的變化(香型與葉色)而定,俗稱"看青做青"。在后半階段,必要時輔以"做手",彌補搖青不足。"做手"乃甩雙手左右將葉互碰,反復(fù)數(shù)次,但不可使勁用力,動作力求自然。一般搖青規(guī)律先輕后重,靜置時間先短后長,多搖少做。優(yōu)質(zhì)原料,則只搖不做。

  判斷做青適度與否,通常于亮處透視第二片葉,以葉面呈亮黃色,葉緣呈焦枯色,近葉緣之葉內(nèi)呈淡黃色,靠近主脈及葉柄處呈淡黃綠色,俗稱"三節(jié)葉"為做青葉的理想狀態(tài)。前期較嫩原料,葉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縮面葉下凹的"湯匙形",以手觸之,柔軟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則有刺手感。嗅之,青草氣逐漸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轉(zhuǎn)化,即謂之蘭花香,具有幽而清,濃而不濁、香甜撲鼻之感。做青在巖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費時最長,一般需要8~12小時。若操之過急,苦水未清,則會給茶湯滋味帶來不良影響。

  殺青

  殺青是結(jié)束做青工序的標志,是固定毛茶品質(zhì)和做青質(zhì)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溫破壞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葉的繼續(xù)氧化,同時使做青葉失去部分水分呈熱軟態(tài),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礎(chǔ)條件。其殺青標準:葉態(tài)干軟,葉張邊緣起白泡狀,手揉緊后無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氣去盡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時需快速出盡,特別是最后出鍋的尾量需快速,否則易過火變焦,使毛茶茶湯出現(xiàn)混濁和焦粒,即俗稱"拉鍋"。殺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溫,后期低火低溫出鍋。

  揉捻

  揉捻是形成武夷巖茶外形和影響茶葉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時應(yīng)做到:殺青葉需快速盛進揉捻機乘熱揉捻,以便達到最佳效果;裝茶量需達揉捻機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滿桶;揉捻過程掌握先輕壓1~2次,即采用輕-重-輕,以利桶內(nèi)茶葉的自動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鍋中復(fù)炒,使茶條回軟利于復(fù)揉,又補充殺青之不足。并使已外濫的茶汁中之糖類、酶類等直接與高溫鍋接觸,起輕度焦化而形成巖茶的韻昧,時間雖僅30s,卻對品質(zhì)起很大作用。復(fù)揉除使條形緊結(jié)外,還能提高茶湯濃度。復(fù)揉手法與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進行"走水焙"。

  走水焙

  巖茶"走水焙"在一個密閉的焙間中用培籠進行。在各個不同溫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復(fù)揉葉經(jīng)歷高、低、高不同溫度的烘焙,達六七成干下焙。整個過程10多分鐘。速度快、工作緊張,故又稱"掄水焙"。

  簸扇、涼索與揀剮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攤涼5-6小時,以增進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澤沙黃而浦潤。再經(jīng)揀剔去除梗與茶樸,即可復(fù)培。

  燉火與趁熱裝箱

  揀剔后的茶條先以90~100℃的培溫復(fù)焙1-2小時,再改用70~90℃低溫"文火慢燉"。這是武夷巖茶特有的過程、對增進湯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氣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后趁熱裝箱,也是一種熱處理過程,對品質(zhì)也有一定良好影響。

歷史傳說

  傳說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給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后,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后脫下狀元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

  狀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醫(yī)無效,便將大紅袍獻上,皇后飲后身體漸康,皇上大喜,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采制茶葉悉數(shù)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

大紅袍究竟屬于什么茶?不是紅茶?

大紅袍作為一種極具名氣的茶, 相信沒有多少人不知道,

但是如果要問大紅袍是什么茶,相信就有很多人不知道。

大紅袍究竟屬于什么茶?

大紅袍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七紅綠,綠葉紅鑲邊“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所以很多人誤認為大紅袍屬于綠茶或紅茶。

其實大紅袍屬于烏龍茶,是六大茶類的青茶。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大紅袍與紅茶的區(qū)別。

制作工藝不同

大紅袍的制作工藝結(jié)合了綠茶與紅茶的工藝,其制法極為精細,基本制作工藝包括:萎凋、攤晾、搖青、做青、殺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紅茶屬全發(fā)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jīng)萎凋、揉捻(切)、發(fā)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藝精制而成。其中,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

采摘標準不同

大紅袍的采摘與一般紅綠茶不同,其鮮葉采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較成熟(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一致。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低、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而且采摘時應(yīng)盡量避免雨天或帶露水;不同品種、不同巖別、山陽山陰及干濕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紅茶則以單芽或者一芽一葉、一芽兩葉、一芽三葉為標準。

采摘時間不同

茶葉采摘極其注重采摘時間。大紅袍品質(zhì)最好的茶葉在立夏前后采摘,接下來是二春、三春、冬茶,品質(zhì)由高到低。

紅茶采摘時間為清明前后,其中明前茶為最佳,但產(chǎn)量少,限制因素多;清明后隨著時間推移品質(zhì)也跟著下降。

發(fā)酵程度不同

大紅袍生長產(chǎn)地局限于閩北武夷山市,屬于半發(fā)酵茶;紅茶的產(chǎn)地分布較廣,具代表性的有"武夷山正山小種"“祁門紅茶”、“云南滇紅”等,屬于全發(fā)酵茶。

品質(zhì)特征不同

大紅袍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其外形條索緊結(jié),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其品質(zhì)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fā)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yīng),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chǎn)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zhì)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綜上所述,從大紅袍本身所屬的茶類而言,就與紅茶不一樣。雖然大紅袍茶名中有個“紅”字,但它屬于青茶,是烏龍茶中的極品,與紅茶并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

找到約56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2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