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陳化加濕

找到約95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對不起,你的新會陳皮已經“死了”

最近道聽途說一件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話說一位來自北京的陳皮愛好者不遠千里到了新會,在一個叫“新會陳皮交易中心”的地方相中了一箱放在標準倉的里面陳化了至少5年以上的新會陳皮。這位朋友的如意算盤是借著這波熱度炒作一翻陳皮,于是掏了幾十萬埋單,并帶了幾兩半斤樣本興高采烈地回去北京找行家們一起鑒賞。

那料他帶著新會陳皮回到北京后,就當即被多位行家認為其購買的陳皮是”死皮“,即失去了陳化價值的陳皮。

定溫定濕的陳皮標準倉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朋友都會問“死陳皮”是什么玩意?是新概念嗎?非也。

我一直強調,不管是否是新會陳皮,但凡是屬于“陳皮”的,都應該是可以隨著時間推移,慢慢通過自身 物質的氧化來達到“陳化”的目的,并提高其自身的品質之物,才能夠稱之為“陳皮”。

這個道理跟某些白酒、普洱茶一樣,隨著時間的陳化,其品質會出現(xiàn)“質”的飛躍。

那么為什么白酒、生普洱茶、陳皮等可以通過時間的作用來改變其口感呢?其實,無論是酒還是茶,都是需要通過自身的“活化作用”來達到陳化、醇化的目的,而這些“活化”的物質,就是其自身所具備的特有條件。

“量產”新會陳皮,大多需要進入風干房快速處理

導致變化的原因,可以是某些醇類、脂類甚至是菌落等等,這些物質有些喜光、有些厭氧、有些愛潮、有些歡暗,于是各種都有其各自的陳化門道,而這些好東西,往往需要通過時間的催化才能達到某些特定的口感,成為某些人口中的饕鬄美味。

而“死陳皮”就跟不能存放陳化的白酒、普洱茶一樣,是“失活”的東西,即無論你放多久,怎么放,都不會再發(fā)生改變了。

我不懂酒,也不懂茶,除了用嘴巴品嘗好壞,也說不出酒和茶的道理,所以還是回到新會陳皮上吧。

“死陳皮”,也是我發(fā)明的一個詞匯,跟讀者們在交流過程中,特別此前入手過“假陳皮”的朋友,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陳化多年的陳皮依然原封不動,其表現(xiàn)為原有的味道不斷地消淡,而煮泡的口感卻毫無變化。

一般來說,新會陳皮的陳化是有“臨界值”,按照這些年收藏的經驗,新會陳皮在陳化6年到8年以后,其自身香味會經過陳化而轉為“脂類”,并從“揮發(fā)油狀”轉化成“固體狀”,緊縮在油胞內。

生曬皮的內囊質感比較豐富

因此很多朋友會說新會陳皮不是“越陳越香”?為什么香味放了幾年還不如新買的?新會陳皮的越陳越香,不是只物理揮發(fā)上,而是在老皮在煮泡時的“茶湯”味道是香醇的,而不是自身的揮發(fā)。

所以新會陳皮的越陳越香,指的是口感,而不是揮發(fā)出來的味道。

我手上現(xiàn)存的就有1980年的新會陳皮,其色、香、味在外觀上都不及5年陳皮,但一旦煮泡后,其出湯時間、揮發(fā)的香味、口感都不能同日而語。當然,能夠品嘗一口30年以上的老陳皮,也是老李的運氣罷了。

但“死陳皮”,就不具備這樣越陳越香的口感特征了。

活陳皮:內囊開裂,油胞滲出明顯

那么什么是“死陳皮”呢?“死陳皮”就是柑皮在制作陳皮的過程中,早期進入烤箱快速風干,或者期間受潮被高溫烘干處理,又或者被人為泡水染色后風干從而導致油胞破裂的陳皮。

這里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油胞破裂”。

死陳皮:內囊結實,油胞干結

無論是不是新會陳皮,凡是柑橘的皮膚都有一點點的“細胞狀”的油室,這些小小的油室,就是陳皮陳化過程中的“寶藏”。這些小小油室中各種苷類元素,通過氧化后慢慢轉化為脂類醇類等揮發(fā)油,從而改變了原先果皮的苦澀口感,繼而變得醇香。

橘子皮上一點點類似毛孔狀的孔,就是柑橘皮的“油胞”

如果一旦這些油室被風干機或者烤箱破壞,那么陳皮就會變成“死皮”。

回到文章開始那個北京朋友購買的陳皮被認定為“死皮”,就是行家通過煮泡其陳皮后發(fā)現(xiàn)其陳皮的油胞成分已經所剩無幾,喝不出醇香味,因而得出結論!

當然,作為倉儲方的交易中心只承擔著交易和存放的職能,并沒有給北京朋友一個“交代”。而按照習慣,當陳皮的交易完成后,這位朋友也只能認栽了。

死陳皮:烤箱風干陳皮,沒有陳化的價值和意義

我一直認為,陳皮的陳化是一個充滿生命的過程,一旦其中被破壞,那么陳皮的生命就不會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這更是一個天人合一的過程。很多朋友在陳皮的過程中設置溫度計、濕度計、加溫加濕等等現(xiàn)代化設備,其實,自古傳統(tǒng)無非是生曬而已。

生曬陳皮

跟其他地區(qū)陳皮炮制所用的“三蒸三曬”等操作不同,新會陳皮是“三藏”和“三曬”,其實“三”不是說明藏和曬的數(shù)字,而是“多次”的意思。

新會陳皮曬太陽,一是也可以殺滅陳皮上的霉菌、蟲卵等,其次起到了“干燥”的作用,而太陽的照射還可以加熱和激活油胞里面的有效成分(醇脂苷類等成分),讓陳化過程加速。

一般來說,只存不曬的皮內囊,會因為陳化緩慢而沒有明顯的脫落,厚重的內囊也是陳皮的物質沒有有效轉化的一個特征,因此在同等條件下,厚重的陳皮一般沒有薄皮陳皮的香味好!在外觀上,沒有翻曬的陳皮即使是同一批皮的皮色,也會有明顯色差。這個色差不是同一個顏色的深淺,而是完全不一樣的顏色呈現(xiàn)。

沒有翻曬新會的陳皮,暗啞無光!

對于八年以上的老陳皮而言,只存不曬的老皮香味就只剩下濃濃藥味,而特有的新會陳皮醇香不見了,這就是老李說的沒有了“靈魂”香味的陳皮。

新會陳皮是不是每年都要翻曬多次?

對于陳皮的翻曬不能一概而論,主要看年份,不同年份的新會陳皮有不同的翻曬技巧。以陳化期為“3年”作為臨界點,3年以上的柑皮,我們才能被稱之為“陳皮”

3年以內的新會柑皮,需要視情況多次翻曬(6次左右),每年的立夏開始需要翻曬3天到一周,因為經過整個春天的濕氣浸潤,需要在盛夏的高溫天氣之前把陳皮的潮氣去掉,以免在夏天發(fā)生蛀蟲和燒皮。到了立秋和冬至之間,有需要翻曬2-3次,每次曬的程度,就是“硬而不脆”即可。

3到5年的新會陳皮,由于性狀基本穩(wěn)定,但果囊纖維還在,容易受潮,因此,翻曬次數(shù)可控制在每年2-3次。

5到8年的新會陳皮,因為其陳化期已過,果皮的性狀已穩(wěn)定,也無需在進行多次翻曬,一年只需在定期翻曬 1 次,甚至不曬都可以。

8到10 年以上的新會陳皮,由于性狀十分穩(wěn)定,內囊已經基本消耗掉,所以無須翻曬,直接封存即可,但仍需要定時檢查陳皮的狀況,注意霉變和蛀蟲的情況即可。

10年以上的老皮,非必要就不用翻曬,因為這時候的陳皮硬而脆,容易導致陳皮的斷裂,如果沒有明顯的陳皮發(fā)霉、蟲蛀、變軟等現(xiàn)象,就不用拿出來翻曬,如發(fā)生上述情況,則需要及時拿出來翻曬,曬1到2小時即可。

新會陳皮翻曬

老李認為,新會陳皮的“道地”出身,只是占了30%的先天優(yōu)勢,剩下的70%后天培養(yǎng),即翻曬藏陳等陳化的環(huán)節(jié),才是決定新會陳皮品質的關鍵所在!而學會了“曬”陳皮,就是陳出好陳皮的關鍵的一步。

——作者:李嘉圖,資深媒體人,新會陳皮收藏愛好以及研究。

只有普洱茶“越陳越香”?其他茶不可以嗎?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解釋了普洱茶越陳越香,“香”的到底是什么?

從上篇文章了解到,普洱茶“越陳越香”主要是由芳香物質和一些水浸出物經過陳化引起的,那么問題來了,只有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編輯

首先,得了解茶葉“越陳越香”需要滿足的條件。

一、原料純正

茶葉制作原料等級的純正,更有利于茶葉的香氣趨向于單一方向演變,陳化過程中就不會出現(xiàn)雜味。

滋味也一樣,內含物質的轉化,是多樣性的,不同等級不同地方所產的茶葉含有的物質比例不同,后期微生物作用轉化出的各種物質都不好把控。

編輯

二、制作工藝

茶葉的陳化主要跟霉的活性有關,紅茶、綠茶、烏龍茶、黃茶制作時經過高溫殺青,基本殺死了霉的活性,而且這幾類茶散茶空隙性大,包裝開封后與空氣接觸面積大,且容易受潮,存放過程中物質發(fā)生變化主要靠外來的微生物,以氧化和霉變反應為主。

這幾類茶存放時間長了以后,香氣容易散失,氧化和霉變以后,色澤變暗,茶湯會變得渾濁,口感變差。綠茶要喝新就是這個道理。

編輯

普洱茶制作以曬青毛茶為原料,曬青毛茶采用低溫殺青的方式,保留了部分霉的活性。緊壓的普洱茶、黑茶,如餅茶、沱茶和磚茶,后期陳化以厭氧菌的厭氧發(fā)酵和茶葉原本的活性酶反應為主。

有一點值得注意,普洱熟茶、黑茶的制作工藝經過人工干預的后發(fā)酵(渥堆發(fā)酵),后期的自然陳化影響比較小,所以熟普和黑茶的陳化效果沒有生普那么明顯。

14年陳的生普(左)和熟普(右)茶湯 編輯

白茶沒有經過殺青這一步,霉的活性被保留,后期也會慢慢陳化,同樣緊壓的白茶,越陳越香的效果會更明顯。

編輯

三、合理儲存

茶葉成品后,都繞不開儲存的問題,再好的茶,儲存不好,品質也會變差。

要知道,參與后期陳化過程的微生物,它們的生存是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和空氣的。因為如果完全密封保存,陳化速度會特別慢。

常溫下存放即可,陳化過程需要一定的水分,但不意味著往茶餅上灑水或給儲存室加濕,需要空氣,但不意味著氧氣一定要充足。

編輯

茶葉本身的吸附性強,儲存需要避開其他氣味大的東西,否則陳化過程中,會混入別的氣味,就影響了香氣。

還有就是,陳化需要一定的時間,相同條件下,生普的陳化時間比熟普更長。儲存相同時間,生普的滋味變化比熟普更明顯,層次感更強。

編輯

綜上分析,除普洱茶外,黑茶、白茶都會發(fā)生后期陳化,但是緊壓的生普和白茶,越陳越香的效果更明顯。

本文為原創(chuàng),轉載需注明。

普洱茶專業(yè)倉儲崛起,干倉已經進入自然倉時代

2005年之后,普洱茶進入了干倉時代。干倉是分兩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2005到2008,這是通風透氣存放階段,大家都在探索干倉存茶,交了許多學費,屬于非專業(yè)干倉倉儲階段。第二個階段是2008至今的干倉2.0,也就是自然倉階段,干倉進入了專業(yè)化倉儲階段,主張自然密封存放。干倉發(fā)展到自然倉,表明其已經擁有一套較成熟的專業(yè)倉儲體系。

獨領風騷的自然倉

白馬非馬認為,2008年之后,普洱茶才真正告別混沌,進入了專業(yè)化倉儲時代。與此同時,干倉進入了2.0時代,也就是自然倉時代。目前,不管在東莞存茶,還是昆明、勐海,乃至北方存茶,都是以自然倉為主,技術倉為輔,當然還有旅行倉。

自然倉更多的屬于傳統(tǒng)茶領域,其倉儲的目的是存放出茶葉后發(fā)酵的本來味道。自然倉的要點是,密封存放,盡量減少人工干預,定期通風、透氣,排異味。技術倉已經發(fā)展到科技倉,將來更多的屬于茶葉深加工范疇。旅行倉通過在不同地域移倉,能綜合不同地域倉儲風格,揚長避短,提升陳化品質。如果說,在單一地域進行單一倉儲環(huán)境存放,是倉儲的純料,那么旅行倉無疑就是倉儲的拼配。

自然倉是當前市場選擇出來的,不完全來自概念,而是廣東人、昆明人多年倉儲經驗的總結。要知道自然倉是怎么回事,多跟廣東、昆明資深倉儲人士交流……

為什么是自然倉,就像為什么有中期茶一樣,這屬于必然層面的事,是普洱茶產業(yè)深層邏輯發(fā)展的結果。

自然倉兩大代表:廣東倉與昆明倉

自然倉有兩大代表,廣東代表的是高溫高濕外部環(huán)境下的自然倉,昆明代表的是低溫低濕外部環(huán)境下的自然倉。

目前廣東的專業(yè)倉儲,大多按自然倉的標準存放。說白了,就是倉庫溫度高些不怕,關鍵是防高濕。在防潮基礎上自然存放,就是自然倉。

故,廣東自然倉的要點有:第一要務是防潮,故要密封離地離墻存放,并裝有排濕設備,放置沒有異雜味的活性炭吸濕,以及監(jiān)控濕度。機器抽濕盡量不用,特殊天氣情況下偶爾使用。這其中密封很關鍵,因為沒有空氣對流,就沒有濕度的傷害,頻繁通風會將潮濕空氣帶進來。第二點,主張自然存放,盡量減少人工干預,不主張人工接種菌種。第三點,偶爾通風換氣,去除異雜味,以及翻倉。茶葉放久了,即便同一款茶,擺在底下和上面的味道可能會不一樣,所以要翻倉,讓所放茶葉味道一致。

昆明的倉儲也都是自然倉,也要密封存放。低溫低濕環(huán)境的外部環(huán)境下,為什么要密封?一是后發(fā)酵是厭氧發(fā)酵,微生物需要少氧的環(huán)境生長繁殖。二是昆明雨季多雨,一場雨一下就是半個月,不密封的話,茶葉也會出現(xiàn)受潮的現(xiàn)象。昆明總體環(huán)境比較干,只要密封離地離墻避光防異味存放就可以了,不需要像廣東自然倉那樣嚴格防潮。因此,在昆明存放具有茶葉安全,省心省事的優(yōu)勢。

普洱茶生產出來只是半成品,要經過倉儲加工才能變成成品。倉儲陳化能改變茶性,在香港、東莞那些高溫高濕的地方,通過激烈的微生物作用,能讓茶葉快速轉化,其轉化出來的茶性與昆明倉有很大不同,其屬于速成倉儲風格與體系。而昆明倉是典型的慢養(yǎng)倉,以比較平和而緩慢的微生物作用改變茶性,體現(xiàn)慢工出細活的倉儲風格特征。

昆明倉的茶放了二三十年還很鮮活,香氣好,非常清爽。廣東倉雖然具有圓潤厚滑之優(yōu)勢,但北方人,以及不太會喝茶的人,可能不太適應廣東倉的陳味,其更喜歡昆明倉干凈清爽的味道。有些資深茶人可能又覺得昆明倉的茶轉化慢,口感不太柔和圓潤,其更喜歡廣東自然倉的熟成味道。

所以,昆明與廣東兩大自然倉體現(xiàn)了各自地域風格,迎合了不同人群的價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故不能簡單地說某地倉儲一定比某地好。在一些老茶人看來,兩地倉儲都有其優(yōu)勢與局限,在昆明與廣東之間進行移倉的旅行倉能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兩者之美!

廣東技術倉:一種模擬昆明倉的實踐

除了自然倉之外,廣東還有一種技術倉,通過嚴格控溫控濕來模擬昆明倉。按這些專業(yè)存茶人士的說法是,不僅僅是簡單模擬復制,而是存放出超越昆明倉的品質。他們認為,昆明倉一年四季如春,茶葉轉化慢,廣東一年四季分明有利茶葉轉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們通過控溫控濕,可以把溫濕度調得比昆明沒有經人工控溫控濕的自然倉高,比如溫度控制在30℃以下,濕度控制在80%以下,也就是在廣東自然倉與昆明自然倉之間取一個最佳的溫濕度中間值,以保證茶葉陳化品質。

曾經與一位廣東的朋友交流倉儲收獲很大。他說,他的茶倉在二樓,只要溫度超過28℃開空調,溫度超過80%自動抽濕。他表示這在模擬昆明倉,但比昆明倉轉換快。一般來說,廣東自然倉控濕不控溫,因為他們認為茶葉放壞是高濕造成的,控濕就能保證茶葉品質。不控溫,是因為在廣東存茶要發(fā)揮溫度優(yōu)勢,只要濕度控制了,溫度高些,茶葉不會放壞,相反轉化出來品質好,轉化速度快。而既控濕又控溫,顯然不是自然倉的范疇,而是技術倉,一種模擬昆明倉的技術。

許多人認為模擬價值不大,因為要將溫濕度嚴格控制在28℃(或者30℃)、80%以下,要耗很多電,加大成本,還不如直接拉到昆明存放。其實,全程控溫控濕之技術倉派,只是針對價值高的茶而言,他們認為這樣做,雖然成本增加,但產出大,值得。至于價值不高的茶,他們主張還是用主流的控濕不控溫的自然倉來存放。

模擬昆明倉,還可做成一種就地移倉技術。通常的移倉技術,要從A地到B地,因為兩地之間倉儲外部的溫濕度不同,利用不同來快速轉化、并保證品質,其又叫旅行倉。在廣東模擬昆明倉的最大好處是,其可以在同一個倉庫實現(xiàn)昆明自然倉與廣東自然倉切換。比如控溫控濕半年,然后控濕不控溫半年,這樣變成就地旅行三千里……

每年有個較低溫季節(jié)才能藏出好酒好茶

研究普洱茶微生物發(fā)酵多年的高照教授認為,商家探索的是熟得又快又好喝,實際上還是強調其十多年前的觀點:“熱藏熟,冷藏香”。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藏出當?shù)亟邮艿牟?,盡量順其自然,不加溫加濕。熱區(qū)防濕是必須的。每年有個較低溫季節(jié)才能藏出好酒好茶。

“每年有個較低溫季節(jié)才能藏出好酒好茶”,這句話很關鍵。我的一個朋友將之稱為:四季更替,吐納更新。高照教授很認可她的說法。

廣東模式與昆明模式之間切換,其實就是營造一種從較高溫度季節(jié),到較低溫季節(jié)的氛圍。廣東人認為,廣東一年有四季,有利于存茶也是這個道理。但說昆明一年四季如春,溫度變化不大就不對了。因為昆明晝夜溫差大,一年也有春夏秋冬(只是夏天沒那么熱,冬天沒那么冷而已),還有旱季與雨季的顯著差別。這表明,昆明的溫濕度也是變化的,不過跟廣東與北方的變化不一樣,從而形成昆明倉的特點。

文/白馬非馬

請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約86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