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與書法閱讀題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8 秒)

唐朝之后為何還用“荼”指“茶”?

在如今人們生活中,“茶”已經(jīng)成為極為常見的字眼。但是在唐代以前,少有“茶”的字眼。有一種普遍的說法認(rèn)為,在古代,“茶”與“荼”是一體的,“荼”即是“茶”。但也有人認(rèn)為,古時“荼”的涵義要比“茶”廣。不管哪種說法正確,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期陸羽《茶經(jīng)》刊印之后,“茶”字便廣泛流行起來,而且其意義也同今天的茶類似。

有意思的是,“茶”字廣泛使用后,唐代及其之后的有時還會用“荼”來表示“茶”,例如,在清代甚至當(dāng)代的書法作品中,仍然能夠看到以“荼”指“茶”的現(xiàn)象。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晚清吳昌碩書帖《角茶軒》,是筆者近日閱讀所得,又延伸閱讀了李清照《金石錄后序》,略有所獲。

吳昌碩書帖《角茶軒》,篆書橫披,行草落款,系光緒乙巳年春應(yīng)友人孝謙之請所書。其下兩款落款,其中款對主題“角茶”的典故做了說明,而另外一個落款對“茶”字的字形作了說明:“茶字不見許書,唐人于頔茶山詩刻石,茶字五見皆作荼。缶又記(鈐印)。”

于頔何許人?于頔是唐憲宗時宰相,生年不詳,卒于818年。與著述《茶經(jīng)》的陸羽(733年-804年)、詩僧皎然是同時代人,但應(yīng)比陸羽年輕。

于頔擅書法,寫有“茶山詩”并鐫刻于石碑,即吳昌碩在《角茶軒》落款中提到的“茶山詩刻石”。吳又說:“茶字五見皆作荼”,是說于頔詩中出現(xiàn)的五個“茶”字,全刻作“荼”。并說:“茶字不見許書”,“許書”,指東漢許慎編著、解釋字體來源的《說文解字》,這是中國第一部字典,而“茶”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是沒有的。

漢字在形成之初沒有“茶”字,常用“荼”字指代“茶”。然而,除當(dāng)作茶飲的含義之外,“荼”字還有“苦菜”、“荼毒”、“茅蘆白花”等多種釋義。茶的應(yīng)用發(fā)展到以飲用為主的時期,“荼”字顯然不能夠概括茶在社會生活中出演的角色。為與含義廣泛的“荼”加以區(qū)別,文人創(chuàng)造出了專指的“茶”字。

另據(jù)清代學(xué)者顧炎武考證:“按茶荈之茶,與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時未分……愚游泰山岱岳觀覽唐碑題銘,見大歷十四年(779年)刻‘荼藥’字,貞元十四年(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至?xí)?841年),柳公權(quán)書玄秘塔碑銘、大中九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俱減此一畫,則此字變于中唐以下也?!?見《日知錄》)

據(jù)清《義疏》記:“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陸羽著《茶經(jīng)》,始減一畫作‘茶’?!币簿褪钦f,到了中唐時期,陸羽已在書寫和使用“茶”字。不過,沒有更多的證據(jù)證明“茶”字是陸羽一人所創(chuàng)?;蛘呖梢赃@么認(rèn)為,書法、碑刻中使用“茶”字在“中唐以下”,而書籍刻本中使用“茶”字則在“中唐以前”。

《茶經(jīng)》寫作修訂歷時14載,大約成書于775年(也有說法認(rèn)為,陸羽于765年完成《茶經(jīng)》,775年以后再度修改,780年后定稿),傳播數(shù)十年后,出任湖州刺史的于頔(于頔791年任湖州刺史,且根據(jù)史料分析,其茶山詩是在任湖州刺史期間所刻)為何還用“荼”字呢?

這說明在當(dāng)時,可能“茶”與“荼”兩字并用。另外一種解釋,筆者認(rèn)為與出版技術(shù)的發(fā)展有關(guān)。東漢蔡倫造紙,隋唐有了雕版印刷,不必像先秦時期必得仰仗鐘鼎碑石來記錄歷史事件。此時,碑刻更多地轉(zhuǎn)化為金石欣賞藝術(shù),所以,于頔的“茶山詩刻石”作“荼”字,是一種藝術(shù)手法,體現(xiàn)的是藝術(shù)家的一種復(fù)古情懷。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書畫,延至晚清民國,都有藝術(shù)家以“荼”指“茶”。吳昌碩書法《角茶軒》中的“茶”也是多一畫,寫作“荼”。甚而當(dāng)代不少書法家在寫“茶”字時也會寫作“荼”。可見,在表達“茶”的意思,書畫家或出于審美之故,多用“荼”,而文人學(xué)者出于文化傳播的準(zhǔn)確性,則統(tǒng)一用“茶”。

順便提一句,說到現(xiàn)當(dāng)代藝術(shù)家用“荼”字,大家最熟知的要數(shù)吳冠中的筆名:吳荼茶。根據(jù)吳冠中年表可知,1938年,吳冠中在國立藝專預(yù)科結(jié)業(yè),升入本科學(xué)油畫。這一年,他開始用“吳荼茶”為筆名,后改為“荼”,成為畫作上的簽名。但何以用“荼”為別名,吳冠中并未給過解釋。

有藝術(shù)家分析,曾經(jīng)留學(xué)法國的吳冠中,對梵高尤為崇拜。吳冠中曾經(jīng)說過,“梵高用紅色畫樹,那旋轉(zhuǎn)奔放的運筆直指夜空,那強烈豪邁的情感,那沉著、濃重的紅色達到了如火如荼的妙境?!?或許可從這段話中看出吳冠中用“荼”為筆名的端倪,當(dāng)然,此時的“荼”似乎與“茶”的關(guān)系不大了。

注:內(nèi)容來源網(wǎng)絡(luò),僅供參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故宮藏畫里的“圍爐煮茶”

繼露營盛行之后,今年冬季“圍爐煮茶”成為了年輕人紛紛追求的入冬的休閑方式。一群人圍著火爐,煮一壺茶,再搭配柿子、橘子、紅薯、花生等水果零食,喝著茶,吃著零食聊聊天,既暖身又為清冷的生活環(huán)境,增添幾分情致和雅趣。

“圍爐煮茶”古已有之,蘇東坡有“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之句,杜耒詩有“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古代書畫中,亦有不少圍爐煮茶的佳作,如宋代劉松年的《攆茶圖》,茶筅、青瓷茶盞、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一樣不落,桌前風(fēng)爐,爐火正熾,上置提梁鍑燒煮沸水;明唐寅《品茶圖》,主人坐于案前讀書,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丁云鵬《玉川煮茶圖》是其晚年創(chuàng)作的工筆精細(xì)畫作,畫中唐代名士盧仝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火上的茶爐,全神貫注的神情被刻劃得細(xì)致入微。

本期梳理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中的“圍爐煮茶”,以饗讀者。

宋 劉松年 攆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劉松年 攆茶圖(局部)

宋 劉松年 攆茶圖(局部)

劉松年(活動于1174—1224年),浙江錢塘人,南宋孝宗至理宗年間,供職畫院。畫中呈現(xiàn)的是宋代點茶法。左畫面繪二侍者備茶,一人跨坐矮幾,手推茶磨攆茶,邊上置棕制茶帚與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另一人則立于桌邊,左持茶盞,右執(zhí)茶瓶正在點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盞、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風(fēng)爐,爐火正熾,上置提梁鍑燒煮沸水。

宋 趙佶 文會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西元1082-1135年),姓趙名佶,性好書畫,秉賦極高。山水花鳥人物莫不筆墨挺秀,雅韻宜人。

宋 趙佶 文會圖(局部)

本幅描繪池邊大樹下,一群文士正據(jù)案飲宴。前方有僮仆在一小桌上備茶,其中一人手持長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沿用的是唐末以來盛行的“點茶法”。人物皆神情雅俊,衣褶挺勁生動。竹樹具用雙鉤,筆筆細(xì)勁,如鋼針鑴鐵,必盡全力。通幅筆跡繁細(xì),千絲萬縷,而無一懈筆,蓋極精妙之能事矣。此畫庭臺器具描繪得極為華美,有別于五代時文會圖簡單的背景,北宋的文會圖系置于完備的花園場景之中,由此也反映出北宋園林的發(fā)達。此圖右上雖有徽宗題詩,左中有他的畫押,左上另有蔡京題詩,但俱屬可疑,應(yīng)是畫院中名手之作。

宋 錢選 畫盧仝烹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錢選 畫盧仝烹茶圖(局部)

錢選(約1235—1307年),字舜舉,號玉潭,浙江吳興人,為宋末元初的著名畫家。此畫設(shè)色明艷,筆畫精細(xì)。畫中茶器,以朱泥宜興茶壺煮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葉茶泡法。畫中三人,一煽火烹茶,爐上置單柄壺,旁置一雙層朱泥提梁壺;正面白衣文士為唐代詩人盧仝(約795—835年),身旁擺放三足朱泥茶壺、白瓷茶甌、朱漆茶托、書畫冊等,反映出文人相聚,品茗論書的隱逸生活。

宋 劉松年 斗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劉松年 斗茶圖(局部)

宋 劉松年 斗茶圖(局部)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風(fēng)極盛。本幅有明代官員、書畫家范允臨(1558~1641年)行書題跋《斗茶歌》。

明 文徵明 品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品茶圖(局部)

文徵明出身文人世家,一生大多優(yōu)游山林,追求自然。作品中多為生活寫照。一生嗜茶,曾自謂:“吾生不飲酒,亦自得茗醉?!彼圆枞朐?、入畫、入書法,畫中所表現(xiàn)的文人品茶,亦頗具代表性。此圖繪與友人品啜雨前茶的場景。環(huán)境幽雅的草堂中,二人對坐品茗清談,幾上置茶壸、茶碗;堂外一人正過橋行來。茶寮內(nèi)一僮煽火煮泉,準(zhǔn)備茶事,一場小型的文人茶會即將展開。

明 唐寅 品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唐寅 品茶圖(局部)

本幅有唐寅行書自題: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fēng)候自嘉。吳郡唐寅。

明 唐寅 品茶圖(局部)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江蘇吳縣人,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同被譽為明四大家。此圖繪冬日文人讀書品茶景象。寒林中草屋三楹,主人坐于案前讀書,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側(cè)屋幾上置茶壺與茶甌等,整體呈現(xiàn)文人悠閑的山居生活?!镀凡鑸D》為乾隆皇帝陳設(shè)于河北盤山靜寄山莊“千尺雪”茶舍的壁上之珍,畫上書有乾隆每次駐蹕的題詩及“靜寄山莊”鈐印。

明 丁云鵬 玉川煮茶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署“玉川煮茶圖。壬子冬日為遜之先生寫于虎丘僧寮,丁云鵬”,鈐“云鵬”朱文印,“南羽”朱文印。另鈐“三天子都外臣”白文印,“沈樹鏞印”白文印,“韻初審定”朱文印。壬子為萬歷四十年(1612)。

圖中描繪出唐代名士盧仝煮茶的情景,是丁云鵬晚年創(chuàng)作的工筆精細(xì)畫作。盧仝(約796—835年),濟源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早年隱居少室山,自號玉川子,后移居洛陽。詩文俱佳,曾作《月蝕詩》以刺時政,得到韓愈的稱贊。性好飲茶,所作《茶歌》中句多奇警。畫面上的盧仝身著便服,頭戴襆巾,手持羽扇,單腿盤坐于芭蕉前的青石上,背后怪石嶙峋,修竹碧綠,兩名仆人在旁侍候。盧仝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火上的茶爐,全神貫注的神情被刻劃得細(xì)致入微。畫面花、竹、芭蕉筆筆刻畫工整,怪石的陰陽、紋理交代清晰,賦色清淡冷雋,蔥翠欲滴,閑和嚴(yán)靜的幽雅氣氛直撲人面。人物衣紋則用飄灑不群的高古游絲描,或清圓細(xì)勁的鐵線描,以區(qū)別不同質(zhì)地的衣料,顯示出畫家別具匠心之處。全圖的繪畫技巧變化多樣而風(fēng)格基調(diào)統(tǒng)一,人物神情生動,樹石生機勃勃,筆法如行云流水,超然出眾。

明 王問 煮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王問 煮茶圖(局部)

王問(1497-1576年)字子裕,江蘇無錫人。明代中期文人畫家。此卷畫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純以線條作畫,左面主人于竹罏前,聚精會神地挾炭烹茶,罏上置提梁茶壺;對面文士展卷揮毫,狀至愉悅。席上備有筆、硯、香爐、書卷等。整體呈現(xiàn)文人相聚,論書品茗,彌漫書香、茶香的清雅悠閑生活,這是晚明茶畫上常見的題材之一。

清 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為十六開冊頁之一。畫面描繪胤禛(雍親王)身著漢族文人服飾,手捧書冊專心閱讀,足下是熱氣騰騰的火爐。畫中引人注目的是左側(cè)的多寶柜,內(nèi)置文人雅士喜好的古代彝器、珍本書籍和字畫手卷,于此可見主人公高雅之情趣;畫面右側(cè)的茶具、食盒則暗示了胤禛此時安適松閑的狀態(tài)。槅門外迎寒綻放的梅花不顯示了主人不凡的品位,亦反襯出小暖閣內(nèi)的溫暖舒適。

全圖工整精細(xì),色彩明麗,立意十分別致。此幅正契合了《悅心集》卷二羅大經(jīng)之《山居述事》的意境:“雪滿中庭,月滿中庭,一爐松火暖騰騰??戳T醫(yī)書,又看丹經(jīng)?!睆谋痉梢钥闯鲐范G對雅士閑居生活之向往和其清麗典雅的審美情趣。(來源:美術(shù)報)

來源:茶貴人

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從“遠竹壺”窺見中國文人的清趣(高益軍)

從“遠壺”窺見中國文人的清趣

高益軍

(宜興214221

???紫砂壺符合中國歷代文人的審美眼光,關(guān)鍵在于壺器的造型及其裝飾特點與文人的志趣相投。紫砂“遠竹壺”以竹入題,展示了竹之風(fēng)采,是中國文人安頓靈魂的精神家園。

關(guān)鍵詞??遠竹壺;紫砂;清趣

在以文為業(yè)、以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竹成為了中國文人書房里常見的實物材料,更是他們尋找仕途所要閱讀的載體。古代的讀書人,只要有屋一間,無論大小,一桌一椅一竹卷,一燈一人一杯茶,便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靜悟、安頓心靈的所在,這就是文人的書房。因而古代的文人與竹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而這款紫砂“遠竹壺”(見圖1)通過竹來表現(xiàn)壺器的造型與裝飾,更將文人的清趣一展無遺。



1紫砂”的造型

紫砂“遠竹壺”采用原礦紫泥全手工制作而成,做工細(xì)致,泥料的色澤更是光鮮照人,紫中泛有紅潤,就好像羞澀的女孩一樣,惹人喜愛。整個壺體是自然和生活的巧妙融合,壺嘴、壺鈕、壺把均是以一小節(jié)竹節(jié)彎曲而成,尤其是壺鈕的彎曲幅度較大,顯出一種活潑調(diào)皮的韻味。壺嘴竹節(jié)上一段竹枝伸出,幾片竹葉隨風(fēng)招展,覆蓋在壺的表面,整潔光亮的壺身平添了一絲清新逸趣。壺鈕如彎曲于蓋面之上的竹段,且有一段竹枝鋪于蓋面之上。壺蓋采用蓋式,壺蓋與壺口緊密吻合,留一小寶蓋頂凸在壺口外,于若隱若現(xiàn)中顯示出把玩的韻味。

2紫砂的文人清趣

紫砂壺為茶而生,它必須要符合飲茶人的習(xí)慣。古時候但凡以閑情逸致來飲茶者,大多是文人騷客,或者是附庸風(fēng)雅的達官貴人。這些人才會講究茶具,幸好有他們的講究,才使今天我們能從紫砂中體會到文化和情趣。紫砂壺作為生活器具,一開始都做得比較大,在把玩方面有所欠缺。文人茶人參與之后,一手可握的壺型才逐漸興盛。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時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后游婁東,聞陳眉公與瑯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論,乃作小壺……”這款紫砂“遠竹壺”極具文人清趣,首先,紫砂“遠竹壺”比較小巧,小茶壺適合在手中把玩,顯得特別可愛,而且壺身會因撫摸擦拭,色澤越發(fā)光亮照人、氣韻溫雅。所以《茶箋》中說:“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nèi)如碧云?!薄蛾柫w茗壺系》說:“壺經(jīng)久用,滌拭口加,自發(fā)黯然之光,入可見鑒。”其次,僅有情趣是不夠的,在紫砂“遠竹壺”上進行裝飾,使這把紫砂壺成為思想的載體,讓紫砂文化真正有了深刻的涵義。紫砂“遠竹壺”以竹為題材,代表了堅毅與頑強的拼搏精神,人正是由于有了這種品質(zhì),才不畏艱辛跋山涉水去奮斗。故此,一個人要去奮斗,首先還是使自己羽翼豐富,因此,古人才說“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文人參與紫砂壺的制作,不僅改變了陶藝人做壺的方向,而且提升了陶藝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rèn)識,更是直接把華夏文明的要素融入紫砂,比如引進竹文化、梅文化等。主流文化元素的滲透,使紫砂壺的價值倍增,一些書畫高手也因作品刻繪紫砂壺得以流傳天下,正所謂“壺因字貴,字以壺傳”,可以說二者是相互輝映并更顯璀璨。既然了解了這些,閑暇之時,不妨端起紫砂“遠竹壺,仔細(xì)瞧瞧,感受壺器蘊藏的傳統(tǒng)文化。如此喝茶,樂趣也倍增。

3結(jié)論

宜興的紫砂壺或由書畫名家設(shè)計,或由書畫名家題詞,或由書畫名家鐫銘,融造型、文學(xué)、繪畫、書法、篆刻于一壺,將壺藝、品茗和風(fēng)雅情趣化為一體,大大豐富了紫砂的文化內(nèi)涵。紫砂壺原本只是一件喝茶用具,卻因文人和藝人的合作,演變?yōu)槿谔瘴幕?、茶文化以及詩文、書畫、篆刻等諸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為一體的高雅之品。就像這款紫砂“”,正是由于有了竹文化的參與,才使紫砂壺的品味上升到更高一層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趙亞男.“動之以情”——日用陶瓷設(shè)計中情感元素的應(yīng)用研究[D].青島大學(xué).2013.

[2]莊玉珍.簡析傳統(tǒng)紫砂經(jīng)典造型歷久彌新的價值取向[J].江蘇陶瓷,2009(02):40,42.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