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南方之嘉木

找到約543條結果 (用時 0.045 秒)

茶在畫中,意蘊無窮

茶在畫中,意蘊無窮

——評葉梓先生《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在中國諸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中可以說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一種文化符號,以茶為紐帶,“琴棋書畫詩酒茶”和諧地融為一體,被古人并稱為人生七大雅事。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葉梓先生的新作《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就是這樣一本以中國古代茶畫為著眼點,全面展現中國歷代文人各種風雅生活的集子。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這些出自歷代名家之手的“茶畫”的深刻關照,與創(chuàng)作者穿越時空進行“對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的傳統(tǒng)文人生活的世界。

從最初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麓的一種山茶科(Camellia sinensis)野生植物到置于各色杯盞中靜待人們品飲的茶湯,從古代中國解毒之“藥物”到整個現代世界為之迷醉的飲品,從“自然之物”到“人造之物”,再到“文化之物”——茶的這一復雜角色演變過程是歷代的茶人們智慧凝聚的結果,這其中既包括采茶人的艱辛勞作,制茶人為提高工藝的奇思妙想,更包括文人雅士們或儲雪烹茶,或調琴品茗,或跋山涉水只為尋找一泓上好泉水的雅趣。而在物質文明幾乎全盤洋化的現代社會,要想重溫古人的這番詩情畫意,除了需要一腔與古人遙相呼應的文人情懷,還要求作者具備極高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這其中既包括茶葉知識(如歷代制茶飲茶之法沿革、各朝盛行之茶器特征、歷代茶葉論著與茶詩,對名泉和名茶的分布和了解等),也包括較高的書畫藝術鑒賞能力以及閱讀古文獻的能力。簡言之,對于引領現代讀者穿越重重歷史迷障領略此類“茶畫”之美,一顆“赤子之心”與綜合性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作者童年在西北天水的淳樸鄉(xiāng)居生活以及后來多年從事茶文化寫作的經歷使得他恰好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從而有了展現于讀者面前的這本《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畫”——即以茶事為題材或與茶有關之畫,這是作者自己對于畫的一種分類,并非藝術史學科的專業(yè)劃分。按照不同的分類法,這些畫實際上涉及山水畫、高士圖、侍女圖、花鳥畫、宮廷畫、文人畫、清供圖,甚至是近代豐子愷的漫畫。盡管這些畫各具風格,采用了不同技法,但其內容都與茶有關,如采茶、飲茶、烹茶、點茶等人們熟知的古代茶事,或者只見山水之間隱隱綽綽的兩三間茅舍,懷抱水甕行色匆匆的隱者,又或者只是一段紅燭,一樹玉蘭花與瓷瓶里旁逸斜出的一枝梅花,或月色下寂寥的一只茶壺幾個茶杯。在本書中,作者不僅體現出較高的書畫鑒賞能力,以茶為主線,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了歷朝歷代各大書畫名家的繪畫風格、技巧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使普通讀者在閱讀完此書之后也能對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fā)展演變有大致了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通過建立在文獻閱讀、各地博物館藏品中的實物考證以及對“茶畫”的解讀之上的“三重證據法”,盡可能地為讀者還原了傳統(tǒng)中國關于茶的社會文化史,充分挖掘出了這些古畫的歷史文獻學意義。

“以圖證史”是現代史學研究中一個新的趨向,有學者曾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眻D像所傳遞的信息,是文字無法取代的;反之,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有時也是圖像所無法勝任的,所以圖和文經常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漢語中就有圖書、圖籍、圖注這樣的詞匯。在本書中,作者以圖像為主,輔以文獻資料與器物考證,極為可信地還原了一些現代已經失傳的“茶法”,例如宋代的“點茶”法在書中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所述及。眾所周知,自宋以降,在宋徽宗趙佶的引領下,茶事進入了追求精致的鼎盛時代,飲茶之法由唐代的煎茶法逐漸演變?yōu)楦鼮榫路睆偷狞c茶法,然而具體是怎樣的“點”法,文獻記載卻語焉不詳,以至于在當代的各種“雅集”活動中,茶人們所還原的“點茶”之法都按照各自的理解有所差異。作者以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劉松年的《攆茶圖》為視覺證據,依次描述了畫中所出現的茶帚、茶盞、湯瓶、風爐、茶釜、貯水甕、茶筅、茶盞、盞托以及茶羅子、貯茶盒等宋代點茶器具,并將點碾茶、煮水及注湯等過程進行了動態(tài)的還原:“把磨好的茶用拂末收集,放置于桌上的分茶罐中,然后由另一人開始點茶,先從右手覆荷葉蓋的大水瓶中,用水瓢取水入鐵瓶,放在風爐上面煮水,煮至湯嫩水熟后倒于茶瓶,再從分茶罐中用則取出茶末,放入大湯中,加注嫩湯熱水后,拿起茶筅,用力點拂,至水乳交融、白沫泛花時,復用茶杓分茶。”在《雅集》一文中,作者參照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在《文會圖》的那張大案上找到了“瓶宜金銀,小大之制,唯所裁給”、“勺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盞色貴青黑”與“茶色尚白”等各種物證,生動地描述了從“云腳散”再到最后“咬盞”的宋代點茶之美。在《竹爐記》中,作者開篇即修正了“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語出自蘇軾之訛傳,顯示了作者查閱文獻的實證精神,而非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然后再從南宋杜耒的詞到明清的畫作,對“竹爐”的材質、外觀、設計與使用之法進行了一番考證。此外,在對浩瀚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的過程中,作者還發(fā)現了一些以前尚未引起茶學界重視的“遺珠”,比如吳門四大家之一的沈周著有茶論《會茶篇》及《書茶別論后》,但后人大多推崇其畫,卻忽視了其“茶論”。作者指出若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則更能理解在明代成化、弘治以后蘇州地區(qū)經濟繁榮、生活富足的社會背景下,文人熱衷于會飲品茗、垂釣聽泉、賞花觀月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從畫中窺見滲透到明代文人骨子里的風流蘊藉。

對于書中所選出來之歷代茶畫,作者不僅僅從文化史的角度對歷代飲茶習俗進行了“解讀”,同時在行文之中亦投射出一種深刻的時代“關照”精神。閱讀此書時,我總能感受到不斷交替出現兩種對比強烈的意象:草木蔥蘢的江南與大漠黃沙的西北;物質匱乏的童年與生活富足的現在;越來越不堪擁擠的城市與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拙樸的粗瓷大碗與精致的茶器……這與作者的成長經歷有關,作者年少時是在甘肅天水的農村度過的,祖父在屋檐下煮罐罐茶的場景以及院落中開得極艷的牡丹成為了作者成年后不斷追溯的一個永恒意向。盡管現在身居繁華的杭州,盡管這里產最名貴的西湖龍井,盡管現在喝到的茶比祖父所煮之茶價格不知貴了多少倍,盡管眾人皆知“茶,南方之嘉木也”,然而作者聲稱“自己堅硬的心今生今世注定只屬于沙棗花開放的茫茫沙漠?!弊髡吒袊@“現在的高官富商。他們買得了茶具,能買走一顆靜心品茗的心么?”然而不止是富商們,當劉益謙捧著2.2億元的明成化雞缸杯飲茶的照片在網上曝光后立馬引起軒然大波,人人都盯著那只世界上最貴的茶杯,誰還在乎茶是什么滋味?可見即便是普通人現在也庸庸碌碌中逐漸遺失了淡然品茗的“赤子之心”。那樣的儲雪烹茶,寫經書換茶,為了一壺好茶可以翻山越嶺去乞求一壺好水的風雅都已經湮沒在了時光的洪流里了,那樣的云淡風輕只屬于工業(yè)社會之前的那個中國社會。其實,不管是茶的濃烈,還是茶的淡雅,不管是置于粗陶大碗還是金銀茶器中,千百年以來茶一直都只是它原來的樣子,榮辱不驚,靜靜等待它的有緣之人。

像作者一樣,每個迷失于鋼筋水泥之中的城市游子想必心中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而在寂靜的夜里,在異國他鄉(xiāng)閱讀這樣的文字,安靜地翻閱這些關于茶的畫,拙劣地模仿古人“臥游”之心境或許就是對自己心中那壺故鄉(xiāng)“罐罐茶”的告慰吧。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肖坤冰(四川成都)】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茶,南方之嘉木也。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后,中華民族就一直生活在茶香氤氳之中,茶也便潤澤著每一個炎黃子孫。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茶之本性,最能醫(yī)疾祛疫,頤養(yǎng)人生。著名的醫(yī)學家陳藏器首先提出了“茶為百病之藥”的觀點,“止渴除疫,貴哉茶也。”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對茶的養(yǎng)生保健功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寫道:“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日本高僧榮西,他在中國學習佛法,并親身體驗了佛茶的健身功效,他寫的《吃茶養(yǎng)生記》中稱:“山谷茶乃養(yǎng)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生之,其地則靈,人若飲之,其壽則長?!?/p>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李白也認為,茶能使人調六合而成美,人飲茶之后,不僅能心情怡愉還能使人膚色嬌嫩如花,真乃潤澤人生之佳品也。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茶性之味,最能潤澤人的行為品性。茶湯之味,先苦后甘,先薄后濃。真正用心品茶的人,首先感覺到的是人生就在茶中。

人從出生入世,不僅有生理上的傷痕痛苦,而心靈及精神上的苦澀,更是難語之言,有時候如墜入苦海,連岸邊也渺茫無望。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這時,慢慢品啜,你會感到苦澀之味正在醫(yī)治心靈,正在磨礪意志,正在讓你在涅槃中超度自我。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猶茶之由苦而漸甘,由淡而醇,心靈伴著茶香,則孕育出一股陽剛之氣,精神為之振奮,心田為之靚麗,困難和挫折便在你的搏擊下而消遁,事業(yè)如日之中天,人生如噴薄欲出之朝陽,迎來的是一片日華和成功的風采。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茶性之圣潔,最能潤澤滌雪人的品格。茶生于高山幽谷,得日月之華,蘊天地之靈。遠之囂塵,出于混沌,采之如仙葉,茶可謂清純高潔之物。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真正品茶的人,應凈之靈樞,滌之雜念,潔之心犀,去之物欲,方能得茶之真味,入茶之本源,這樣的茶人便在茶香中升華了自己,不同流合污,不恣意妄為,行正直之道,納清爽之氣,是一個德高品佳之人,一個光明磊落之。蘇東坡筆下的葉嘉其人,便是茶人中德高之風范。


茶性之味潤澤品性,茶湯之味品甘苦人生


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這是陸羽在其《茶經》中對茶性的至高詮釋。這精行儉德,是對品茶人行為的深度潤澤??衫碛鳛槠凡枞艘虿瓒_到的一種人生境界,即行為精誠、道德謙和、謹行為事、超脫達觀。

無論是處廟堂之高或江湖之遠,無論是食有魚,出有車或家徒四壁,都能處之坦然,以德為仰,中國多少賢達先哲偉人雅士,莫不是在茶香中,潤澤出了燦爛的人生。

源自千年茶鄉(xiāng)昌寧,手捧一杯“昌寧紅”

我對“昌寧紅”的認識,緣于友人最近贈我的新茶,謂之“昌寧紅”,心甚喜歡。品茗是我的愛好,那種平淡里有著穿透骨髓的香,獨有的芳香貫穿到人的心扉,讓我沉醉。我對茶有一種獨特的感覺,也許與對此的愛好有關。

茶類之中,我尤喜紅茶。早幾年普洱茶盛行時,我有一段時間就喝普洱茶:說是普洱茶名貴,還很有益健康。好雖好,只是這味道總也喝不慣。喝來喝往,還是紅茶好喝,熱胃,解渴,香又濃。所以,這幾年,我每年總要挑上好紅茶買上一些存放著。

今天是周末,晚飯后閑來無事就想到了泡“昌寧紅”嘗嘗。于是,我擺開架勢,煮水,洗杯,泡茶,動作笨拙,當然也用不著同受過訓練的茶藝師。一會兒工夫,茶泡開了,湯色金黃透亮。遞到口邊,用鼻子輕輕一吸,??!一股茶香進肺、進心、進腦,直覺胸口愉快。喝一口,口感清甜。用一壺普通的開水沖泡,竟將昌寧紅茶的黃亮湯色與濃郁香氣演繹得如此透徹。一口呷下,茶水如絲般順滑入喉,頃刻間,唇舌之間濃郁的香氣與甜美彌漫開來,令人如入仙境。

抿一口熱熱的“昌寧紅”,讓如絲般細潤的茶湯溫暖地滋潤脾胃。似一股暖流,順著身心的期待汨汨地流入。我的身體的每一個竅孔打開了,龜縮在心里的冷被驅趕了出來。氤氳的熱氣,帶著一股股田野里或者是大山深處的植物芳香,透過鼻孔,鉆盡心里,游蕩在五臟六腑之間。其實不管什么茶,都有溫暖人心的作用,而紅茶更因其色艷,讓人產生更多相似的感覺和聯想。在寒冷的初春時節(jié),特別是寒冷的夜里,手捧一杯“昌寧紅”,嗅一嗅它的芳香,嘗一嘗它的甘甜,不管窗外的陣陣寒風,頓覺有層層暖意襲上心頭。輕抿著,輕含著,慢咽著,讓唇齒間留下清香,留下溫暖。我喜歡這樣的境界。

很多時候喝茶不是因為口渴,只是想為自己的心情多點滋味。正如今晚,周末的夜,放下了一星期的工作糾纏,任憑外面的夜是喧嘩還是陰暗,一切都與我無關??粗业碾娨暪?jié)目,聽著我的音樂,再配杯小茶,一切淡淡然,一切悠悠然。那個茶香,那個茶氣漫漫從身體滑過,肆意地在我的周圍彌漫開來。追隨著茶葉的清香,消受這份夜的靜謐。喝的是茶,酌的是心情。喝茶有如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隱形衣,讓我獨自在真這份寧靜中!

昌寧紅,一種近年逐漸興起的滇紅茶。據說生長“昌寧紅”的茶樹,是在云遮霧纏的瀾滄江畔。這樣想著,如此怡人的“昌寧紅”,又平分了幾分神秘的氣息。在喝茶的間隙,我上網搜索大致了解了“昌寧紅”。昌寧紅茶產于云南省著名紅茶產區(qū)———千年茶鄉(xiāng)昌寧。邊陲小縣昌寧,因為茶而彌漫獨特芬芳,并且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安龑幖t”選用經出口產品基地備案的高山無污染、有機生態(tài)茶園的老樹茶青為原料,延用古茶人的采摘工序,精選老樹茶旗茶青經傳統(tǒng)功夫紅茶工藝制作而成。

其實,昌寧產茶歷史悠久。唐代陸羽之《茶經》中從“茶,南方之嘉木、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的記載中,就能找到今天昌寧茶的記載?!恫龑幙h志》也記載,明洪武年間,右甸碧云寺的《碧云仙茶》曾做貢品上奉朝廷。明景泰年間《云南圖經志書》記載:“孟通山(今勐統(tǒng))所產細茶名灣甸茶,谷雨前采者為佳。”民國《云南行政紀實》記載,昌寧境內百年老茶樹放眼皆是。昌寧縣,這個人口不足35萬的地方,卻擁有超過15萬株古茶樹,幾乎每兩人就擁有一棵古茶樹。這些千年以上的古茶樹,證明昌寧茶葉歷史悠久,是名副其實的“千年茶鄉(xiāng)”。這樣的樹,產出的茶,她不藏拙不嬌弱,像一個從苦難歲月走過的人,在時間里漸次生長,在風霜里積累了生命的內涵,在嚴寒與酷暑中煉就自己獨特的陳韻。

有人說,茶道即人性,品茶如品人。有時我在想,這綠茶猶如青春美少女,當以青春朝氣篷勃顯現,泡出的綠茶,湯色青翠碧綠,與茶樹的綠葉無異,透著清純可愛。喝了這樣的綠茶,就會夢到綠色世界。這紅茶,猶如一個成熟女性,當以成熟穩(wěn)健著稱。泡出的紅茶,湯色紅潤,香氣誘人,進口生津,回味更香甜。好的紅茶,的確像一個經歷過風霜的成熟女性,其優(yōu)雅嫻靜,內涵韻致,不是青春少女可比的。比如,這久經歷史的“昌寧紅”。她的風韻并不因歲月的風沙磨礪而蒼老,也不因夕陽西下而退色。那份沉靜嫻熟,更具有無法阻擋的令人著迷的魅力?!安龑幖t”聚集了我們有關茶香的全部想像,滿足了我們有關茶味的全部渴望。

品著品著,一種感覺油然而生。領悟與其說是在茶水里,倒不如說是浸在了生命里。在我心里,喝茶已經不僅是提神保健的需要,更是體味人生的過程?!安龑幖t”讓我品出了茶的清香,茶的溫情,更感受到茶葉與人生的有機融合。這樣的品茗,成了一種享受人生之美。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陶弘標(浙江紹興)】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534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相關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