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樓牌子

找到約17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關于茶的文化:老上海茶館的故事

老上海"陳無我先生曽著書?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里面收錄調寄?鷓鴣天?的英租界茶樓小令一闋:"四海升平引鳳來,三元同慶百花開。滬江第一青蓮閣,風月長春得意回。金鳳闕,玉龍臺,五層樓峙白云隈。玉壺春向洞天買,碧露龍泉樂也該。"短短50多字竟含有20家茶樓名號,足見當時上海茶樓如何之多!然而,上海不產茶,茶館越開越多說明上海人"不可一日無此君",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茶"也算是開門的"七君子"之一啊。
中國人歷來推崇茶,上海人也不例外。自上海開埠后,許多成年男子就喜歡"孵"茶館,一大早出門,不是去上班,看見路上熟人不住打招呼:"到茶館吃茶去"。其實,去茶館是幌子,內心念的是另一本經,不外乎:做生意、尋生意、看戲、聽書、會朋友、辦差,或是吸鴉片、尋花問柳、撈黑錢、打牌賭博等。真正懂得品茶者,少之又少。說白了,在許多上海人的心目中,喝茶是交際的橋梁,其次才是解渴和品嘗。

據史料記載,上海最早出現(xiàn)的茶樓并不姓"茶",同治年間,在英、法租界交界的三洋涇橋堍,"麗水臺"掛牌營業(yè)。其時,洋涇浜與黃浦江相通,茶館臨浦高筑,置身其間,眼前"麗"水潺潺,似乎與館名相符,其實此"麗"非那"麗"。原來,洋涇浜一帶娼業(yè)興隆,秦樓佳麗、楚館嬌娃,搔首弄姿出沒其間。麗水臺開張后,生意興隆,不但本地男子絡繹不絕,旅滬客商也是慕名而至。
此端一開,引人眼紅,嗣后20多年間,上海灘的茶館接連開張,至宣統(tǒng)元年,已多達64家。又過10年光景,總數已過160家。
春風得意樓在豫園九曲橋北口,高三層,樓前有一廣場,江湖藝人借此表演雜耍,幾乎天天人山人海。茶館大門上一幅金字楹聯(lián):"上可坐下可坐坐足,你也閑我也閑閑來",突出了"閑來""坐足"。春風得意樓茶資便宜,清末,上等綠茶每客26文,中等20文,下等14文,此外,一律另加小費3文。當時,3文可買一個大餅,花十個大餅的錢就可喝到上等茶,且隨你喝多久、玩多久。茶樓底層比較嘈雜,大多為香客或來往過客,二層則是商人的天下,地產商、藥材商、營造商、銀樓商……幾乎應有盡有??梢哉f,春風得意樓如此"得意"大多是靠商人撐起來的。三層是娛樂,日夜兩場蘇州評彈很吸引人。評彈藝人善于賣關子,一則?唐伯虎點秋香?,點了一個多月還未點到秋香,客人則一個多月里天天去聽,就等點到秋香。一本?西廂記?更是說上一年有余,客人也就跟著光顧一年多。
坐落在九江路的文明雅集茶樓則另辟蹊徑,在"雅"字上大做文章,吸引琴棋書畫愛好者,成為滬上文人雅士、騷人墨客的聚會場所。他們或潑墨作畫,或管弦絲竹,或考古論今,生意盛極一時。原來該茶樓老板叫郁達夫,擅長書畫,是任頤的入室弟子。
上海的舊式茶樓都掛有一塊木牌,上書"奉憲嚴禁講茶"。原來,上海幫會勢利十分猖獗,經常發(fā)生矛盾,解決的辦法就是約定時間去某茶館,由黑道頭面人物主持,雙方喝茶講理,謂之"吃講茶"。調解成功,主持者把紅綠兩碗茶混和,雙方喝下,就算矛盾解決。否則,雙方伏兵殺出,茶館變成戰(zhàn)場,后果嚴重。所以租界當局從治安角度要求茶館將"奉憲嚴禁講茶"的牌子掛在醒目處。
但,"吃講茶"并未就此消失,這里單表一個馬永貞。
馬永貞由山東初闖上海灘時,其人如俠,做了些扶弱抑強的好事,也打過口出狂言的外國大力士,但十里洋場十個大染缸,馬永貞也被染得變了色。他也開始以強凌弱、敲詐勒索、橫行霸道。
當時,北方人常到上海販馬為生,馬永貞則以地頭蛇自居索要孝敬費,如果不從,馬永貞就以相馬為名,伸手在馬身上一拍,由于他內功了得,凡經他一拍的馬必受內傷。長此以往,他與馬販子的結怨越來越深。有個叫顧忠溪的馬販子(綽號"白瘌痢")年輕氣盛且工于心計。一天,馬永貞以20兩銀價買了一匹,馬牽走了,缺不給分文。事后,雙方多次交涉未果,于是約定用"吃講茶"的辦法來解決。馬永貞在上海也有孵茶館的習慣,常去南京路的一洞天茶樓。1879年4月13日,他如約來到二樓雅座,見"白瘌痢"等一幫馬販子已經在座,且人數眾多,而他形單影只。但他不怕,"吃講茶"于他已不是第一回,憑他的功夫,上海灘還真沒人敢動。
然而,馬永貞剛落座,茶還未"吃",也未"講",對方即從桌子下掏出石灰包朝馬永貞臉上扔去,無奈他雙眼沾滿石灰,再好武功也只能"瞎打",對方拳足刀梃,馬永貞身負11處刀傷,渾身鮮血,奄奄一息。茶樓老板李涌泉喚來巡捕,馬販早已逃個精光。當天半夜,馬永貞在醫(yī)院里咽下最后一口氣。"白瘌痢"被馬永貞也打中要害,雖經醫(yī)院搶救沒死,但還是被巡捕抓獲,最終被依法處以絞刑。
馬永貞的這段,茶館自然作為最佳的傳播平臺。于是,戲曲、評彈以此為題材在茶館演出,把馬永貞寫成民間英雄,把"白瘌痢"寫成惡霸,馬永貞被惡霸害死了,馬永貞的胞妹馬素貞從山東趕到上海,手刃"白瘌痢"為兄報仇。如今,上海的茶館不下千家,高中低各檔皆有,適合不同層次人群。而真正喜歡品茗的茶客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茶樓。
其實,茶一直與市場商業(yè)行為密不可分。茶葉歷來是我國的大宗出口商品,上海開埠后,由于各國洋行云集上海搶做茶葉出口生意,導致全國茶葉對外貿易中心漸由廣東、九江、漢口讓位于上海。出口茶葉品種繁多,但大體為紅茶、綠茶、磚茶,紅茶主銷英國,綠茶主顧是美國和北非,磚茶則出口俄羅斯。茶樓也會經營茶葉,客戶大多是店里的茶客,當然也會有過往客人買茶品茶。

普洱茶加工工藝對后期存儲醇化的影響,普洱茶如何越陳越香?

如果你對普洱茶非常感興趣,同時也想了解更多專業(yè)層面的知識,以下內容為演講記錄,你絕對不容錯過!

普洱茶存儲醇化的目的是為了越陳越濃越香,但如今能夠真正實現(xiàn)這一點的普洱茶,少之又少。原料、工藝和倉儲,是決定普洱茶能否實現(xiàn)其核心價值的關鍵因素,到底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問題,才導致大多數的普洱茶越陳越不香呢?

在理解了普洱茶陳化的本質、工藝發(fā)展、審評等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回過頭來看普洱茶的越陳越香,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

翻遍所有國家食品級的標準理念,包括酒類,只有普洱茶,在儲存期方面標注的是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長期儲存。這是獨一無二的。毫無疑問,普洱茶的核心價值是越陳越濃越香。關于這樣的說法,在正史資料里是可以查到的,1965年出版的《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其中收錄了署名馬楨祥的文章,記錄了以下內容:

我們對茶葉出口一事,在抗戰(zhàn)時期是很重視的,它給我們帶來的利潤不少。易武、江城所產七子餅茶,每筒制好后約重四斤半。這種茶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貞等,稍次的有同慶、同興等。在江城所加工的茶牌子較多,但質量較低,俗語叫“洗馬脊背茶”,不像易武茶之質細味香。這些茶大多數行銷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轉運到新加坡、馬來亞、菲律賓等地,主要供華僑食用。也有部分茶葉行銷國內,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銷港、越的多是陳茶,就是制好后存放幾年的茶,存放的時間越長,味道也就越濃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陳茶最能解渴且能發(fā)散。香港、越南、馬來亞一帶氣候炎熱,華僑工人下班后,常到茶樓喝一兩杯茶,吃點點心,這種茶只要喝一兩杯就能解渴。

這是目前我們能查到的最早記載普洱茶越陳越濃越香的資料。從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抗戰(zhàn)時期前推二三十年,也就是10年代和20年代,距今大約100年左右,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普洱茶越陳越濃越香的特點,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以獲取更高的經濟利益。

?

從云南普洱茶的產生到現(xiàn)在,加工工藝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而茶葉的加工過程往往決定了現(xiàn)在的普洱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

關于普洱茶,目前最早的記載出現(xiàn)于唐代《蠻書》。“無采造法”,沒有具體的方法,和一些調料,如辣椒、姜等熬制在一起吃,直到現(xiàn)在還可以在云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看到涼拌茶這道菜。真正出現(xiàn)普洱茶制作工藝的準確年代是在光緒年間的《普洱府志》里。1382年,明代關于普洱茶的記載也是沒有系統(tǒng)的制作方式,“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差勝飲水耳”,在當時明代駐軍的眼中,普洱茶就只是比喝水稍好一點。1664年,《物理小識》記載的“蒸而成團”,已經是明確的工藝,“團”所指的是緊壓的物塊,包括餅、沱等都屬于“團”。再過了接近100年,在歷史的記載中可以發(fā)現(xiàn),炒茶工藝已經出現(xiàn),且普洱茶的名稱在1825年已經出現(xiàn)在了正史的記載中,阮福的《普洱茶記》寫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span>

經歷了200年,從“蒸而成團”到“蒸炒并存”的階段。再經過大概100年的時間,出現(xiàn)了和現(xiàn)在非常接近的加工工藝,炒后變軟,然后揉茶,晾干即得毛茶,就是初制茶。1939年李拂一所著的《佛海茶業(yè)概況》,已經把普洱茶的初制茶的工藝說得非常清晰,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當時所說的潑水茶。

實際上,普洱茶的制作歷史非常短,真正成熟的普洱茶制造工藝,從時間上來說,也就是和存茶的歷史非常接近。

1950年,中國茶業(yè)公司云南省公司成立,部隊進駐后把包括下屬的茶廠,統(tǒng)一了普洱茶所有的加工工藝。50年代統(tǒng)一了加工工藝之后,就分為初制和精制兩個部分,延續(xù)至今的普洱茶工藝,加工流程大致包括殺青、揉捻、日光干燥、精制分級、拼配蒸壓成型五個環(huán)節(jié)。總體來說,與其他茶類相比,普洱茶的制作過程并不復雜。

?

?

目前能找到的專業(yè)級別的資料記載,是1950年出版的由黃崇燾先生所著的《制茶學》。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內容。首先云南緊壓茶的制造是被單獨列為一個章節(jié)的,在第30章,共分為四節(jié),即毛茶的制造、沱茶的制造、圓茶的制造和藏銷緊茶的制造。1950年,云南普洱茶到底是怎樣的制造工藝?

毛茶的制造,和1950年統(tǒng)一的工藝是一致的,即殺青→揉捻→干燥的過程。必須注意的是殺青時的鍋溫,鍋要燒到發(fā)紅時再投葉,這就是當時的殺青工藝。沱茶的制造,像目前沿用的,包括勐海、下關、鳳慶的沱茶工藝和配方,都和原有資料記載的很接近。圓茶七子餅的制造,由青毛茶作為原料蒸壓,和現(xiàn)在完全一致。特別提出的是,50年代以前,年產量2000余擔,而鎮(zhèn)越縣(易武)占了1500擔,四分之三的茶葉是鎮(zhèn)越縣生產的。藏銷緊茶的制造和七子餅有本質的區(qū)別,原料先進行拼配,然后剔揀→切茶→潮水(關鍵工藝)→稱茶→蒸揉→發(fā)汗,潮水和現(xiàn)在的熟茶工藝非常像,但是過程很短,只有3天左右;發(fā)汗的過程,在茶業(yè)統(tǒng)稱發(fā)酵的過程。

與生茶漫長的制茶史相比,熟茶的制作歷史并不算太長。熟茶最早的雛形是潑水茶50年代后期,茶葉出口到香港時開始使用潮水做舊工藝;60年代從云南調撥毛茶拼配,到其他區(qū)域潑水做舊后出口;70年代初期,云南茶廠派員廣東觀摩學習后,在1975年統(tǒng)一了渥堆發(fā)酵工藝,至此,普洱熟茶時代正式開啟,所以,普洱熟茶工藝定型其實不過40多年時間。

?
???

眾所周知,因為茶性濃烈,普洱茶在新茶時期并不適合品飲,普洱茶從壓制成餅到作為日常品飲的茶品,大多都需要經過數年時間的陳放,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等待普洱茶變得醇和適口。

了解加工工藝的演變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推斷出,目前能夠拿到手的,一些相對來說儲存的比較好的標的物,到底是什么樣的加工工藝制作的。

1996年,是云南企業(yè)股份制改革的關鍵節(jié)點。云南出現(xiàn)了第一家股份公司——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現(xiàn),說明云南的茶廠有了某種自主銷售的權利。也可以這樣說,95年以前,所有的生茶,使用的都是統(tǒng)一的工藝,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殺青→揉捻→日光干燥,包括壓制的工藝都是統(tǒng)一的。對于所有的廠家來說,都需要嚴格的接受這樣的加工工藝,每個茶廠都會對應的有一套標準樣,省公司也設定了審評科室,專門針對原料,對是否能達到標準樣的品質、是否是合適的品種進行審評。95年以前的加工工藝完全是一致的,96年,在勐庫區(qū)域的原料供應商率先自主為省公司提供成品,銷售端的茶商也可以指定需要哪個地區(qū)的茶葉。

以勐庫大葉種為原料壓制而成的普洱茶為例,最明顯的問題是苦澀度較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90年代中期,根據茶商需求,很多茶廠引入悶黃工藝,在揉捻后會堆放一段時間再干燥,即前發(fā)酵。采用了悶黃工藝制成的普洱茶,新茶時期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適口性更好,茶香更突出等等不一而論。與此相應,加入了悶黃工藝的普洱茶,由于醇化的基礎已經被改變,沒有了越陳越香的基礎,即便后期倉儲環(huán)境再好,也無法實現(xiàn)普洱茶最核心的價值。

從勐海到勐庫,曬青毛茶出現(xiàn)了干燥之前的發(fā)酵工藝,通常以萎凋和悶黃兩種工藝為主,統(tǒng)稱前發(fā)酵。2004年后,其他茶類的加工工藝,搖青、輕揉捻、長炒青、悶黃、渥紅、烘干提香等,相繼被不同的普洱茶廠家引入,甚至被奉為特定工藝秘而不宣。

2001年前后,碳酸飲料、咖啡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造成茶行業(yè)全面大崩盤,普洱茶行業(yè)也難以幸免,幾乎所有的茶葉都賣不出去。2003年、2004年,幾乎所有的云南茶廠都陷入了面臨倒閉的困境,包括普洱茶集團、大益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茶廠都在謀求改制,賣給了有能力去經營茶葉的企業(yè),其中就包括下關、勐海茶廠、滇紅集團、普洱茶集團。隨著更多民營企業(yè)的進入,很快地盤活了普洱茶市場,短短兩年時間之內,從04年到06年,普洱茶市場發(fā)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因為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普洱茶也逐漸丟失了很多茶葉加工的基本概念,不會再像原有的理念一樣去加工,很多的東西都丟失掉了,并且會在后續(xù)更加劇烈。

2007年和2014年的普洱茶行業(yè)危機,又出現(xiàn)了很多活躍的熱點,普洱茶的新品越來越多、層出不窮,造成了茶葉加工的基本概念幾乎完全喪失。強調區(qū)域(冰島、班章、易武等),忽視品種;強調樹齡(百年、千年大樹古樹),忽視栽培采摘(茶樹生長是否處于成熟期、固定采摘期限、單株出芽率等等對茶葉品質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完全被忽視),等等現(xiàn)象便成為行業(yè)內存在的顯著問題。盲目跟從市場商業(yè)熱點,生產上本來由審評指導生產,變成了進貨商指導生產(我要這個茶葉香一點、我要這個茶葉沒那么苦、我要這個茶葉好看一點別那么細等等。市場想要什么樣的普洱茶,就做什么樣的普洱茶),任意改變普洱茶加工基本工藝等等現(xiàn)象,在普洱茶行業(yè)屢見不鮮。

?

?

?

?

加工工藝的改變給普洱茶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不同的加工工藝是茶類分類的基礎??梢赃@樣說,普洱茶究竟能否越陳越濃越香,很大程度上是由內含物質決定的。舉例來說,如果要存酒,絕對不會拿38度的酒去存,度數越高越好,因為有足夠多的內含物質;而存紅酒的人,絕對不會用餐酒去存,一定是要很濃厚的酒去存。歸根到底,從專業(yè)的角度來說,決定普洱茶越陳越濃越香的,是茶的內含物質。

不同的加工工藝,對普洱茶后期陳化所產生的作用,以及給內含物質反應的方式帶來的改變也是不同的。

實際上,六大茶類的分類,出現(xiàn)的時間很短。1979年,陳椽撰寫了《茶葉分類理論與實踐》一文,以茶葉變色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新的分類法,系統(tǒng)地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紅茶六大茶類。至此六大茶類的分類才基本成型。

而內含物質的差異便成為區(qū)分不同茶類最主要的依據。不同的加工工藝直接影響到黃烷醇含量的多少,內含物的不同,特別是其中兒茶素含量的多少,是某一類茶采用了何種工藝最直觀的表現(xiàn)。分類的依據不是根據干茶顏色偏綠就是綠茶,偏黃就是黃茶,而是根據加工工藝對應的內含物質的變化而明確歸類。

?

?

對于白茶、青茶、黃茶和紅茶而言,萎凋不僅是特有工藝,也是必要工藝。在六大茶類中,從鮮葉到毛茶,黃烷醇剩余量,綠茶最高(68.64%),而紅茶因為有萎凋工序,且萎凋程度較重,黃烷醇剩余量最低(2.41%)。由此可以判定,因為沒有萎凋工序,普洱茶的黃烷醇剩余量應接近于綠茶才算正常表現(xiàn)。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應用了白茶、黃茶、青茶、紅茶等其他茶類的制作工藝,必然會帶來兒茶素含量的急劇下降,這是一定的。這對普洱茶后期醇化的效果,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通過簡單的邏輯,就可以判斷以上得出的結果。而且可以進一步得出,如果做半套工藝,必然帶來明顯的感官缺陷。所謂的半套工藝,從萎凋的角度來說,如果萎凋做了全套,那么其他茶類的特征就會非常明顯,因此只能做半套。如果做全套,可能白茶的風味就會特別明顯,或者會有紅茶、黃茶等其他茶類的味道。包括悶黃工藝也類似。只能做半套,不能做完全,只是加入一定的工序,但是所有的工序如果不做完整,那么會帶來必然的感官缺陷,這些都可以通過專業(yè)的感官審評來發(fā)現(xiàn)。

工藝決定未來,工藝決定了茶品未來的走向,應成為行業(yè)內的基本常識。

基于以上工藝的簡單探討,到底應該拿什么樣的茶品去儲存,應基于什么樣的標的物?尤其在做學術研究的時候,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必須明確是如何做出來,用什么樣的品種、什么時期的原料、采摘標準是什么、制作工藝是什么,然后通過什么條件的存儲所得出來的結論,這樣才是一個理想的結論。

?

?

普洱茶存儲醇化的本質,是普洱茶不斷發(fā)生物理變化和化學反應,由此帶來的內含物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變化的一系列過程。變化的規(guī)律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越陳越濃越香一定是有條件的。在這個條件之下,才有研究的價值。為什么一直強調工藝?我們所研究的是普洱茶的越陳越濃越香,當然得強調必須是普洱茶的傳統(tǒng)加工工藝,如果加工工藝不對,就不一定是普洱茶了。

普洱茶醇化的原理是很清晰的,目前有四重機制產生變化,主要是通過純氧化、微生物、酶催化、濕熱四種作用機制共同發(fā)生作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后發(fā)酵。至于具體以哪個機制為主,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結論。

?

?

四重作用非常好理解。只要茶葉暴露于空氣中就會發(fā)生氧化;而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大的族群,存在于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酶催化的作用可理解為類似快速發(fā)酵的過程;濕熱作用即不同的事物給予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就產生了從生到熟的過程。普洱茶的后發(fā)酵不是單一的作用,是四重作用共同完成的。

目前可以確定的結論,主要包括如下四個:

1)普洱茶成品的后發(fā)酵過程主要是氧化反應,發(fā)酵過程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地消耗氧氣,放出二氧化碳和熱量。氧氣量需求很低(0.001%);

2)普洱茶的發(fā)酵與其它植物的酒精發(fā)酵,其作用完全不同,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3)普洱茶在醇化過程中發(fā)生的變化,不是拼配過程中各種生理、生化變化的延續(xù),兩者有很大區(qū)別;

4)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發(fā)酵主作用機制也不一樣,生茶以氧化作用為主,熟茶以微生物發(fā)酵機制為主,其他作用均參與并協(xié)同產生發(fā)酵作用。

了解普洱茶陳化階段的變化規(guī)律,對科學合理儲存普洱茶,及工業(yè)生產的目標任務都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

普洱茶在醇化過程中的變化,主要分為物理性質變化和化學成分變化兩大類。

物理性質的變化包括干物質損耗、熱量、微量氣體、PH值、拉力彈性和吸濕能力、灰分、顏色等一系列變化。

干物質損耗

普洱茶在存儲的過程中,造成干物質損耗的原因有很多。

普洱茶消耗氧氣,放出二氧化碳;部分蛋白質和氨基酸脫氨放出氨氣;果膠質分解放出甲醇;某些有機酸被氧化放出二氧化碳等反應過程。

普洱茶中的親水膠體在儲存過程中會發(fā)生分解,那些原來與膠體物質結合在一起的水分,這時游離出來,所以儲存時普洱茶會表現(xiàn)出“自潮”現(xiàn)象,隨著自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普洱茶中的水溶性膠體物質可能發(fā)生潮解。

以上這些都是造成干物質損耗的原因。

?

存儲時,普洱茶干物質的損耗量與存儲過程中的普洱茶內部發(fā)生的氧化反應有關。普洱茶醇化條件越劇烈、時間越長、放出氣體越多,干物質損耗越多;普洱茶內有機酸含量越高,儲存時干物質損耗量也就越大。

干物質的損耗還與存儲條件和普洱茶的化學組成有關。

普洱茶等級越低,干物質損耗越大;隨著普洱茶的含水率增高,干物質損耗增大;普洱茶包裝容積重量越小,干物質損耗就越多;此外,存儲時普洱茶的溫度與干物質損耗呈正相關。

普洱茶的干物質損耗,會造成存儲的普洱茶重量下降。干物質損耗而造成重量下降的多少,可以反映出普洱茶在儲存時進行化學反應的猛烈程度,但并不能說明儲存方法的好壞,也就是說重量的損失不一定說明儲存的成功。?

熱量的變化

普洱茶儲存過程中,要發(fā)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生成二氧化碳及其他揮發(fā)性產物,而這些反應都是一個放熱過程。適合的熱量是普洱茶醇化的關鍵點,室內溫度不等于茶包的中心溫度。

有兩種現(xiàn)象比較普遍,即毛茶水分高,堆在倉庫里,春末夏初之際,隨著氣溫的升高茶葉包裝就會發(fā)熱;另外,在室溫25℃的儲存室里,茶中心溫度往往超過室溫57℃。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普洱茶在儲存過程中存在著緩慢的氧化現(xiàn)象,并放出二氧化碳和其它揮發(fā)性物質,同時也產生了熱量。??

發(fā)熱量愈大時普洱茶的質量變化愈猛烈。根據這些原理,我們可以根據中心溫度的高低,作為儲存工藝操作上的一個技術指標,以控制儲存普洱茶的變化。

但是要注意,中心溫度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普洱茶發(fā)熱量的大小。因為茶葉包裝的大小和松緊、儲存室容積的大小、熱量散失的速度、以及因普洱茶水分的蒸發(fā)而散失的熱量等因素都影響中心溫度。而中心溫度的高低,僅表示普洱茶揮發(fā)熱量減去熱量的散失值所多余的熱量。

?

其他微量氣體的產生和變化

在儲存過程中,普洱茶的內含物質起著復雜的化學變化,有部分揮發(fā)物質散發(fā)出來,由于這個原因,在儲存過程中,可以聞到不同的氣味。儲存的最初階段,聞到的是濃厚的普洱茶生青氣和雜氣;在中間階段青雜氣明顯減輕,將近完畢階段青雜氣幾乎聞不出來;當聞到的是濃烈的完全不含低沸點青氣的茶香時,普洱茶香氣也達到了接近純凈的程度,其青、雜、苦、腥諸味均可得以消除,這個時候基本進入了普洱茶儲存的所謂安全期,變化相對穩(wěn)定了,茶香氣顯露,這說明普洱茶在人工儲存的不同階段所散發(fā)出來的揮發(fā)性物質是不同的。根據上述的客觀事實和規(guī)律,可以把它作為判斷儲存程度的一項內容。

PH值的變化

普洱茶在存儲過程中,PH值的變化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一般情況下,經過存儲后的普洱茶,PH值呈減小趨勢。

?

拉力彈性和吸濕能力的變化

普洱茶的吸濕能力取決于內滲透性物質及高分子物質的含量,在儲存中,普洱茶吸濕能力有所降低。不同時期的普洱茶吸濕能力在儲存后比儲存前要降低,在一定的含水率內,普洱茶拉力隨含水率提高而增強,但進一步提高含水率時,其強度反而減弱。吸濕能力穩(wěn)定才能促使良性變化,如吸濕能力特別強,則有可能造成異變的結果。

不同儲存溫度對普洱茶組織的拉力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如遭遇高溫儲存時,如果普洱茶含水量不足,則普洱茶彈性大幅降低,干物質損耗加大。

?

灰分的變化

普洱茶經儲存后,其內含的化學成分有變化,因而普洱茶的灰分發(fā)生變化。經測定,其含氯量有微量減少,所以儲存對普洱茶的浸出物來說,有輕微的改變。另外普洱茶內含氮化合物,如氨、植物堿、氨基酸及其他含有“還原氮”的物質,儲存后上述物質會有消失及轉化。

?

顏色的變化

普洱茶經過儲存后的顏色棕色化反應比較明顯,而棕色化反應被認為是產生揮發(fā)性香味物質的重要化學過程。

儲存過程中的棕色化反應機制,目前基本上已知有兩種類型的機制在普洱茶棕色化反應中起主要作用,羥基反應(美拉德反應),它是一個復雜而相當難解的連續(xù)化學反應,反應的中間階段產生的香味物質,對普洱茶香氣的產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次為焦糖化反應,即糖類加熱出現(xiàn)焦糖化,經過一系列反應,生成呋喃類香味物質,產生具有奶油物質香味,在外觀上反映出葉色變深,經過棕色化反應后,顏色呈棕黃、棕紅和褐色,這三種顏色對內在質量有明顯提高。

各地區(qū)的普洱茶品種性質不同,在同樣儲存條件下,普洱茶葉片柔軟、組織細致、含碳水化合物高的品種比粗糙、含碳水化合物低的普洱茶,水分高的比水分低的,儲存溫度高的比儲存溫度低的,儲存時間長的比儲存時間短的棕色化反應要快的多。儲存后的顏色以棕黃、棕紅和棕褐色為好,它的香氣特別明顯,普洱茶的內在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改進。?

化學成分變化包括碳水化合物、多酚類物質、果膠質、含氮化合物、有機酸、香味物質等的變化。

?

碳水化合物的變化

在儲存過程中,由于普洱茶內部發(fā)生強烈的化學反應,使普洱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發(fā)生明顯的變化。碳水化合物在儲存過程中的消耗,一部分與二氧化碳的產生是并行的,另一部分碳水化合物還由于在自然醇化過程中,還原糖與氨基酸發(fā)生持續(xù)的非酶棕色化反應,產生棕色色素和數種對茶氣香味有良好作用的香味化合物。

?

多酚類物質的變化

酚類物質對普洱茶的物理化學特性有很大影響。普洱茶中酚類可分為簡單酚類和多酚類,簡單酚類對茶的香氣滋味有一定影響,普洱茶的醇化過程中,簡單酚類成分一般有含量增加的趨勢。多酚類繼續(xù)穩(wěn)定氧化會形成分子量較大的棕褐色色素,普洱茶在壓制、醇化及發(fā)酵后顏色的加深,與該反應有重要關系。所以普洱茶經過儲存,多酚類物質一般要減少40%50%。在儲存過程中多酚類是以緩慢的非酶促氧化反應為主。

?

果膠質的變化

普洱茶中含有相當數量的果膠質,尤其是高等級茶。果膠容易分解,試驗表明,果膠浸出過程中會產生甲醇,甲醇又可進一步氧化為甲醛、甲酸等成分,給茶湯帶來一定刺激性。在高溫存儲普洱茶時,果膠質的甲醇可以被除去80%以上,即便是低溫儲存,也可以去除30%左右。由于果膠是吸濕性物質,果膠質的數量和性質變化,導致了普洱茶持水性及其它物理性能的變化。

?

含氮化合物的變化

普洱茶中的復雜高分子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質)性質比較穩(wěn)定,一般來說,普洱茶存儲后,可溶性含氮化合物降低33%左右,茶堿氮損失14%左右;蛋白質氮幾乎不發(fā)生變化,通常僅略有增加,這是由于干物質總量降低,相對含量升高的結果。

含氮化合物的變化會對茶的香氣、滋味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普洱茶的醇化過程中,氨基酸均呈減少的趨勢,氨基酸減少的速度在頭一年內最快,以后逐漸減慢。這說明醇化過程的物質變化在第一年較為強烈,以后將逐漸放慢。茶堿非常易于氧化,醇化后會有明顯的減少,茶堿對人體的刺激性也會逐步降低。

?

有機酸的變化

有機酸是指含有羧基的有機化合物。普洱茶中的有機酸有很多,它們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草酸、蘋果酸、檸檬酸等的作用主要是平衡茶湯的PH值,調節(jié)茶湯中游離茶堿/質子茶堿的比例,從而對平衡茶湯濃強度具有重要作用,間接地影響普洱茶的香氣滋味。

普洱茶中的低級脂肪酸指碳原子數在十二以下的酸,一般具有揮發(fā)性,因此也稱為揮發(fā)酸,它們對普洱茶香味的貢獻較大。一般普洱茶等級越高,低級脂肪酸的含量也越高。

普洱茶中的高級脂肪酸又分為飽和及不飽和兩種,飽和脂肪酸可使茶湯柔和并具有脂肪樣氣味,不飽和高級脂肪酸一般具有刺激性,使茶湯粗糙。普洱茶在自然醇化或人工發(fā)酵后,脂肪酸和有機酸總量增加,普洱茶酸性增強,其中揮發(fā)酸的增加較為顯著,這對于提高普洱茶的滋味品質是有利的。此外,儲存時還有一些揮發(fā)性酸類變?yōu)闅怏w釋放出來。?

香味物質變化

普洱茶香味物質一般指分子量在300?以下的揮發(fā)及半揮發(fā)性成分。普洱茶中的香味物質,按其能夠產生芳香氣味的特點,可分為普洱茶香氣物質和茶湯香氣物質兩大類。前者對普洱茶的香氣感官特性產生作用,后者是經過沖泡后產生的特殊普洱茶芳香物質。

普洱茶的香氣物質經過儲存后有所改善,雜氣與刺激性等不良氣息減少或消失,醇和協(xié)調的茶香出現(xiàn)。普洱茶的芳香特性則只能通過很好的儲存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下關沱茶:沱茶品質之優(yōu)——獨領風騷

  云南雖然是茶葉的故鄉(xiāng),而且一直有茶葉輸出,但在過去物流不是很發(fā)達的時代,云南茶葉產品能在省外廣受歡迎且稱得上牌子的少之又少。下關沱茶從早年起就在滇、川、藏地區(qū)暢銷不衰、廣受歡迎的史實,足以證明下關沱茶是以其優(yōu)異的產品質量和良好的市場誠信雄霸西南市場的。
  沱茶始創(chuàng)之初起就主銷四川,因此沱茶早期在四川宜賓還有一個名字,叫“敘府莊”(宜賓舊稱“敘府”)。下關茶商出產的沱茶由馬幫馱運經昭通入川,就是通過宜賓分銷到瀘州、重慶、內江等地的。四川古往今來街頭巷尾茶館如林,每天上茶館,邊喝蓋碗茶邊聽說書,是四川人的最愛。下關沱茶銷到四川后,即普遍受茶客青睞。
  陳邦賢在《自勉齋隨筆》(民國5年)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四川一帶飲茶之風盛行,以沱茶為最多,沱茶又以下關的沱茶為上品,茶味頗濃,顏色呈金黃色,而且耐泡”?!对颇贤ㄊ烽L編》也有記載:“全川(四川)人士,盛稱永昌祥的下關沱茶,村鎮(zhèn)茶肆,亦以其名稱榜?!?/span>

  而對于一些有名氣的茶館,尤其講究好水泡好茶,“樂天茶館”是解放前重慶磁器口的一家有名的老字號茶館,這家茶館之所以有名,常常茶客盈門,原來他是這樣賣茶的:茶一律用下關沱茶,一律用“永昌祥”的牌子,泡的茶七八開。每一碗過稱,用秤稱茶,一兩茶八碗,謝(老板)親自坐柜稱茶、收錢;水是河水,要經過三個沙缸過濾,水好。
  下關沱茶在四川(包括后來的重慶直轄市)備受推崇。當時的居民是這樣描述的:“下關沱茶賣的時候,不是一般的茶館賣,它是要稍微有點名氣的茶館才賣,因為沱茶是最好的……下關沱茶,霸道!不簡單,比起其他茶都高檔,它像個窩窩頭一樣,掰都不好掰,這么一小點,茶碗里泡出來相當多。喝起來帶香味,尾子還帶回甜,不簡單!”

  宜賓文化館原館長丁金賀老人評價道:“那時候宜賓的每間茶館都要掛出招牌,就是下關沱茶,送人也要送下關沱茶,你這個茶館里面沒有下關沱茶,就沒有生意的?!?/span>
  四川也產茶葉,20世紀50年代后也生產沱茶,但在市場上受歡迎度遠比不上下關沱茶,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四川茶館、茶市,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數十年間,下關沱茶始終稱霸四川,備受茶客青睞,個中顯示出一種不可替代的霸氣。這種霸氣,不僅在四川的茶館如此,在四川茶市同樣也是如此。

  早年沱茶在四川打開銷路后,下關的永昌祥、茂恒、協(xié)心美等茶葉商號紛紛在四川宜賓、重慶等地設立分號,其中尤數永昌祥的規(guī)模和影響力最大,甚至永昌祥宜賓分號每天茶市開市前定出的價格起到左右當地茶價的作用。
  宜賓市茶葉公司原經理葉圣萍老茶人,他這樣描述當時宜賓茶市:“每天早上茶葉開市前,永昌祥(宜賓分號)的伙計們都要靜候在老板跟前,等他茶喝過了,水煙也抽夠了之后,他一開口便定出當日店里各種茶的價格,掌柜據此標示茶價。此價一出,整個(宜賓)茶葉市場都仿照永昌祥的茶價?!?/span>

  沱茶標榜茶市,不唯四川有,在廣東也如此。

  下關沱茶從1953年起就經廣州小批量出口,每個重250克,用筍葉包裝,每件凈重30千克,專門出口東南亞及港澳,亦稱“僑銷沱茶”。那個年代,要買沱茶,是要用華僑券購買的。而非一般人能買得到。
  到了2004年云南普洱茶在廣東、廣西等華南地區(qū)熱銷后,下關沱茶更是成為消費者首選和追捧的品牌,廣東的茶葉店、茶樓如果沒有下關沱茶賣,那是顯得很沒檔次、很不入流的。同樣的,在廣州最大的芳村茶葉批發(fā)市場,下關沱茶的標價也是廣州茶市的一個晴雨表。
  
找到約17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