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經中說喝茶

找到約2,962條結果 (用時 0.037 秒)

茶外功夫可入化

在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經過了“發(fā)乎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而盛于宋”的漫長過程。茶文化經歷了秦漢的啟蒙,魏、晉、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確立,宋代的興盛,明清的普及和當代的鼎盛等各個時期。

東漢末年的名醫(yī)華佗在《食論》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笔钦f“茶的味道苦澀,飲后能使人深思熟慮、開拓思維?!边@是歷史上第一次關于茶具有藥用價值的記載。華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帶的山林中采藥,為民治病,積累了豐富的醫(yī)療經驗。據(jù)傳說,在他累的時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憊頓時消失,于是深深地體會到“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見解,說明茶具有可以興奮大腦、提神解乏的功效。

“茶”字的使用,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之后才廣泛起來。茶才作為人們的普通飲品流傳于世,當時唐代飲茶之風興盛,家家戶戶都離不開茶。好茶需好水相配,《茶經》中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

俗語說:“吃茶是和尚的家風”、“自古名寺出名茶”。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傳說稱,茶由野生茶樹到人工培植嫁接也是始于僧人。

“禪讓僧人有一顆平常心,而茶給茶人一顆平常心”。佛教禪宗認為,參禪時需有一顆平常心,無妄無欲。茶性平和,香氣淡雅含蓄,細品細啜,回味持久,讓人心靜,歸于平和。這些特性與參禪悟道所秉持的心態(tài)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離不開茶,茶因佛而興。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嗜茶成癖,并留下“吃茶去”的茶文化典故,成為禪林法語;武夷山的和尚還有斗茶的風俗:“吳晉之際,佛教從中原傳入閩中,于是佛寺相繼興建。建州山水奇秀,巖壑幽勝,士人多創(chuàng)佛剎、落落相望?!边@時,武夷山“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出現(xiàn)了“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愛斗茶”的場面。

佛寺的茶事活動,促進了茗飲技法,傳播茗飲習俗,與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宋林逋《西湖春日詩》“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宋詩鈔》陳造的“茶鼓適敲靈鷲院,夕陽欲壓鍺斫城”,生動地描繪出茶鼓聲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及茶在佛教寺院中的地位。

“和”是茶的重要語義。“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和美美”、“和為貴”、“和諧社會”……“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待客、走親、訪友、相親、嫁娶、團聚等都要喝茶。茶滌蕩了塵埃,滋潤了關系,暖和了笑容,添增了佳話……茶是禮儀的使者,所謂茶香飄滿友誼,友誼使人們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

“香襲千古,茶韻悠遠”。人生五味,先苦后甘。茶多數(shù)是苦的,只有苦到徹底、甘到回味,才更加悠遠綿長。茶的源遠歷史,就在你手中的一杯茶,茶水入口的苦澀,回味后的甘甜,是已知結果的美好而甘愿品嘗艱澀的過程。茶是君子的朋友,也是你我的知己。

中國的茶道講究儉、清、和、靜。說茶能尚儉,茶能貴清,茶能導和,茶能致遠。品茶,可品出人生真諦。

試想,第一道茶,清香略帶甜味,似少年和青年時期,在父母呵護下,無憂無慮,健康成長,結婚成家;第二道茶,濃苦又回味帶甜,就像中年時期,挑著家庭重擔,為生計、為子女,整天忙忙碌碌,辛苦中亦有快樂;第三道茶后,滋味逐漸歸于平淡,就像步入老年時期,一切都煙云散盡,只剩下幾多回憶,美好而又傷感。想到人生如茶一樣,心情也就逐歸平靜,與世無爭了。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王家年(上海浦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茶道文化之研究

(《吃茶去》雜志)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叫“淺茶滿酒”,主人待客時茶要淺倒、酒要滿杯,客人飲茶要細品慢咽。這樣的平常生活場景中就包含了中國茶道的一個基本精神取向:在閑中返隱并取樂。中國古代文化是在本土自生式緩慢生長出來的,茶文化更是在從容、閑散的生活處境中孕育出來的,所以,中國茶道在品茗論茶時延長了個人獨處或者與友人相處的時間,同時也放大了狹小場所(茶室)的空間意義,強調細細品味杯中茶湯,同時把玩手中器皿、與周遭環(huán)境共處同安,在場者的內心交流無需言語,僅僅因為共處一室、共飲一壺茶而得以完成。傳統(tǒng)中國茶道提出的四境說對此有較好的揭示,本文將進一步對此作出現(xiàn)代詮釋。

一、 中國文化傳統(tǒng)孕育下的中國茶道

關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內容及其特征的討論,可謂汗牛充棟,學者們提出了許多富有啟發(fā)的觀點,這樣的討論還將繼續(xù)下去,因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流動的、生生不息的,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就不會停止。本文的重點不是闡述中國文化的歷史發(fā)展或者其中各個有機組成部分,而在于概要說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總體結構。筆者認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總體結構是“一體兩用”,即以儒釋道一體為骨架,中醫(yī)和茶道構成其兩翼,這兩翼是儒釋道之體的巧妙運用和成功滲透。對傳統(tǒng)中國人來說,中醫(yī)醫(yī)身、茶道修心,身心和合及其價值追求都體現(xiàn)在儒釋道一體的學統(tǒng)上。早在魏晉之時三教合流的傾向就已經出現(xiàn),隋唐產生了眾多三教合流的文化成果,如建筑風格、學術教義、生活樣式等,中國茶道就是代表性的重要產物。

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中國何時出現(xiàn)的呢?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提到,“考茗飲之法始于漢末,而已萌芽于前漢,然其飲法未聞,或曰為餅咀食之,逮東漢末蜀吳之人始造茗飲?!边@是有關中國人將“茶事”作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事件的較早記載。此時,茶事已經脫離初期的藥用、食用階段,進入到飲用的階段。即便進入到飲用階段,飲用方式也在不斷變化,隋唐時的煎茶(煮茶時要添加一些佐料,如鹽、香料等)到宋代的點茶(茶要烘烤并碾成粉末,倒入熱湯時還要不斷擊攪),明代時放棄餅茶、團茶改用散茶,出現(xiàn)了泡茶這樣的飲法,這種飲用方式能夠完好地再現(xiàn)茶的本味、茶湯的本色,大為流行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如云南、四川、貴州、湖南等地還留有食用式飲茶法,宋代的抹茶和點茶法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成為了他們的代表性文化傳統(tǒng),在中國大陸則因泡茶法的一統(tǒng)天下而被遺忘。

“茶”原本有多個同義字,包括荼、槚、蔎、茗、荈等,最后統(tǒng)一定為“茶”字,根本原因是“茶”的字形最接近中國文化傳統(tǒng)所設定的天地人關系的構想?!安琛?,“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陸羽《茶經》)其義為“人在草木間”。蒼天之下,人為萬物之靈長,敬天盡地利以利人。茶本為自然界一介植物,被人發(fā)現(xiàn)、采用、加工,茶從萬物中脫穎而出,成為人的寵愛;同時,人因茶而獲益、滿足,茶所集納的日月精華、水汽凝結和山岳含育均被人做出了極大開發(fā),人成為茶的受益者。

應當承認,至今仍然有學者明確反對“中國茶道”的提法,認為中國只有茶文化(包括茶俗、茶禮、茶藝等事業(yè))、茶產業(yè)(包括茶葉生產、制作、貿易等活動),但始終沒有發(fā)展出系統(tǒng)、嚴謹?shù)摹安璧馈?。不可否認,中國歷史上并不存在完整的茶道理論,也無明確的茶道流派傳承,但這只能說明中國茶道有其特殊性。決定是否有茶道的關鍵是有無對茶事活動所內含的精神性價值(與人相關)和思想性價值(與知識相關)做出有意識的總結或概括。有無總結是一回事,總結的深淺、廣窄是另一回事。通過飲茶獲得身心安寧、精神愉悅并對此做出思想升華,這顯然不再是生理活動,它已經進入到自我實現(xiàn)的境地,肯定這一內容就可以視為茶道,關于這方面認識的總結就是茶道研究。將茶的生命比擬人生,將飲茶體悟引向對自然萬象、宇宙世代的洞察,并將之理解為天道、真理的具體化,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對茶的總體性把握。許多文人、僧人、思想家對此都留下了富有啟迪的獨特見解、深刻體悟,如陸羽、蘇軾、朱熹、周作人、林語堂等。茶道廣泛存在于文學作品、畫作之中,并對中國陶瓷工藝、美學設計等產生了持久的影響。筆者之所以主張中國茶道真正形成于宋代而非唐代其原因就在于唐代的飲茶活動還有著濃厚的、與物的深切關聯(lián),這直接干擾并降低了有關茶的超越性思考。宋代就所有不同,閑適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格物致知理論的興起,為茶道的提出分別提供了現(xiàn)實的和思想的雙重鋪墊。

從字義上說,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質而淬煉出的精神世界。茶自身的性質首先是它的自然屬性和對人身心的益處,在此之上關于茶所展開的情感投射和意識升華才進入到人所創(chuàng)造出的精神世界。人類文明構建了諸多包含信仰、文學、哲學、藝術之內的精神世界,中國文化傳統(tǒng)所推崇的精神世界主要體現(xiàn)在樂生、天命、義理等重要命題上,茶道正是以茶為載體在品茗中以茶說事、以茶喻理、以茶論道。從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關聯(lián)角度上看,中國茶道的具體內容可以表達為如下三個方面,即閑、隱、樂。三者統(tǒng)一到人,媒介是茶?!伴e”是中國茶道的心理基礎,“隱”是中國茶道的社會主張,“樂”是中國茶道的價值追求,就三者的內在關系來講,“閑”是前提條件,“隱”和“樂”是刻意營造或試圖表達的精神狀態(tài)。

“閑”在中國文化中有多重含義,負面的是指不事稼穡、游手好閑、吃閑飯;正面的是指從容、優(yōu)裕、散淡、豁達,正面的含義中既包括品質方面,也包括生活方式。與茶道關聯(lián)的“閑”顯然是指后者?!伴e”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工夫,茶因閑得以成就,閑因茶得以充實。時間上的閑只是一個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閑,要點在于一種生活態(tài)度,即從容應對,等閑看過苦難滄桑、視榮辱或聲譽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將我融于茶,將茶化作我。這樣的“閑”正是精神成長、自我發(fā)掘和自由意志伸張所必備的思想品質,得閑之真諦的人才會在意向內觀照,求取獨立的個體我。

從價值論上說,“隱”的消極含義是保全其身,明哲保身;“隱”的積極含義則是脫俗、淡泊、精儉、潔身自好,這不是被動的退讓、逃避,而是在知其不可為或者無力改換他人/社會時、仍然頑強保留自身的處世原則、固守內心的道德律,這是以一己之力抗爭凡俗世界、庸常大眾的隨波逐流,不做犬儒,放棄世常的名利而求取個人的精神圓滿。如范仲淹所言,“居廟堂之上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身”。因此,茶道中的“隱”揭示的是茶人飲者在生活、社會中如何立身的大問題,隱后返本,身處鬧市求心安,身處高位知進退,隱與顯是一對相互依托的對立統(tǒng)一,隱后再顯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為人處世不忘己身。“隱”要有強大的內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囂而處落寞,離繁華而安清貧,這非一般人可為。陸羽在《茶經》里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彼皇钦f喝茶后,人就自動獲得了“精行儉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儉德之人”是最宜飲茶的,陸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選擇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顯,飲者之品性投射到茶這一實物上。禪茶一味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立言的,佛家弟子之所以選擇茶來解經悟道其緣由也基于此。

“樂”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主張,甚至也可以說是它的一大特點??鬃釉?,“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孟子提出“與民同樂”,《太平經》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蔽鞣秸苋颂岢隽说赂R恢?,中國文化傳統(tǒng)更加傾心于“德樂合一”,如助人為樂、樂于助人、樂善好施,都是將行善、助人與快樂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快樂是一種因所認同的價值得到實現(xiàn)而產生的內心愉悅,是一種精神快樂,體現(xiàn)了“眾樂樂”般的精神快感?!皹贰笔怪袊璧烂黠@有別于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生發(fā)于佛教寺院,最初由出家人闡發(fā)和傳承,以后形成的茶道流派“三千家”,也嚴格維護了師徒授受關系,具有高度的封閉性,因此屬于小眾文化或雅文化,在其精神內涵上突出的是施茶、吃茶過程中的寂、靜、敬的成分,走向了純粹形式化的理念體悟。中國茶道之樂重申了對此世的投入和對人身處其中境遇的關切,因此,中國茶道具有更加平實的表現(xiàn)形式和更加生活化的現(xiàn)實關懷。無數(shù)的歷史事件表明,無論身處何種情境下,多數(shù)中國人都易于快速接受現(xiàn)狀,這與中國茶道乃至中國文化中的樂觀主義是分不開的。

二、 茶道四境說的提出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題是人生哲學,中國哲學精神也脫離不開對人/人事/人情的考量。他還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立場概括出四種人生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兩種境界都是非哲學的,只有后兩種境界與哲學有關,并且是哲學關注的對象,馮先生還指出,只有借助哲學的反思省察,人生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馮友蘭先生所概括的境界說看似是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歸結,其實是接受了西學影響、采納西方哲學的范疇體系的嘗試,例如,馮先生所講的“自然”就不是儒家的原初含義,同樣,他明確地劃分出可以成為哲學對象和不可以成為哲學對象兩種不同的層次,這也是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世間道”的做法。中國茶道無法劃入馮先生的哲學對象之中,因為它不是形而上學的觀念構建,沒有正面回答知識論問題,它只與日用生活相關,只在民間風俗和日用生活中尋找意義,卻力圖將日常事件變?yōu)榍槿?、樂事,從而獲得恒久性。

然而,傳統(tǒng)中國茶道也講境界,很早就提出了四境說,分別是:物境、藝境、人境、心境,并認為四境俱美才是至上狀態(tài)。明代的書畫家徐渭(1521—1593)被世人稱為“茶癡”,他最明確提出了宜茶境界說,認為物境、藝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飲茶的環(huán)境,主要指不是人為建造的居室、樓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靜清雅的場所,如竹海、梅林、泉邊、湖畔等;藝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沖泡或飲用之法的得體、撫琴弄簫的聲樂等共同構成的雅致脫俗的氛圍;人境則指嘉賓來客與主人的融洽關系,專心于飲茶,彼此聲氣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飲茶中忘卻世間萬象,人與茶、茶與人合二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兩忘、豁然開朗。

茶道四境之間并非簡單的高低替代關系,相反,四境是相互補充、缺一不可的連帶關系。物境和藝境提供了實體性基礎,人境提供了人際交往溝通的條件,心境則受到前三者的引導,反過來又純化、提升前三者的存在方式。宋人提出的飲茶“三點”——飲茶環(huán)境、水質和茶具、品飲者的修養(yǎng)三個方面,講的是同一個道理,也可用看做是茶道四境說的前身。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對生活情趣的關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營造出的人為環(huán)境中折射當事人的思緒和體悟,這就是生活的閑、人生的隱和現(xiàn)世的樂。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1597—1679)有句名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辈璧浪木吃趨T乏經濟時代顯得有些鋪張或矯情,對俗世凡眾來說它顯得過于高格調和雅致,通常會被不諳茶道的人視為“茶疵”、“飲癖”,然而,恰恰是這些對茶情有獨鐘、不改初衷的人成就了茶道,使茶事成為風雅,使茶人有了品味。

中國傳統(tǒng)茶道的四境說所講的茶道不是在用時間來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間,中國人喝茶可以從早到晚,時間似乎停滯了,時間的意義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處怎樣的環(huán)境和心境,這些都是空間要素。中國茶道弱化了時間維度,突出了空間維度,飲者或主賓飲者們共處的空間性存在的屬性得到充分闡發(fā)。中國茶分產地、產區(qū);但各地的飲茶方式也有地區(qū)差別,茶室、茶館的陳設在理念上大多刻意濾去了時間的向量。據(jù)說真正諳茶者在頭三杯不事任何言語,靜靜品茶,全身心關乎茶主泡茶的一舉一動,用心體會茶湯之味、茶器之美、茶藝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過程中茶者(包括茶人、茶客、茶主)的思想溝通不是靠語言傳遞,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鳴,這樣的情感分享與特定的場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場為其表現(xiàn)形式的。西方人則非常不同,他們用時間來度量茶,喝的是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茶就像鐘表一樣提示人正處于作業(yè)或行為的某個階段,所凸顯的是茶外之人的所作所為。茶只是工具性存在,茶為人所用,僅此而已。

令人遺憾的是,茶道四境雖然關涉空間,但只是十分狹小的范圍,往往只是設茶席、茶會的那塊空間,或者僅僅關聯(lián)案桌、茶幾的空間。飲茶者之外,即便在同一室內(如茶室、茶館)仍然可能垃圾遍地。中國茶道只提供了十分有限的悟道體驗,卻沒有成功擴展、延伸開來,成為“新民”乃至“新生活”的源頭動力。蔡元培在寫于1916年的《華工學校講義》中說道:“華人素以不潔聞于世界:體不常浴,衣不時浣,咯痰于地,拭涕于袖,道路不加灑掃,廁所任其熏蒸,飲用之水,不加滲漉,傳染之病,不知隔離。小之損一身之康強,大之釀一方之疫癘?!蓖萍杭叭恕⒂纱思氨诉@些中國文化傳統(tǒng)倡導的“類推”在茶道中未被生根、發(fā)揚。中國茶道創(chuàng)造的潔凈世界只局限于當事人的精神領域,卻可能無涉于周遭環(huán)境,更未激發(fā)出行動的意志。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坐而論道”、缺乏行動力的劣根性也大抵與此相關。

中國茶道具體內容——閑隱樂——正是通過“四境”得到充分體現(xiàn)的。茶道的物境在于野趣、雅致,在世間卻又脫俗清新,這就是閑和隱;茶道的藝境強調合于時令,契合儀規(guī),烘托出寂靜、清和的空間,這就是閑和樂;茶道的人境突出的是同坐茶席中人一期一會,以情相交,以茶傳情,這就是得一知己而足矣的至樂;茶道的心境關注當事人反躬自省,向內心觀照,以茶喻人生、事業(yè),滌除內心的不滿、怨恨,成就自性的伸張,這就是“大隱隱于市”的真諦??梢哉f,茶道四境說從不同角度全面解讀、深化了中國茶道。

換句話說,中國茶道雖然也強調由茶及道、茶中見道,但并不追求道外世界。一句話,中國茶道的本質是道茶一體。日本茶道援佛入道,突出了“孤”、“寂”、“清”的品味;中國茶道引儒入道,強調的是“閑”、“隱”、“樂”。中國茶文化在唐代興起時就是雅俗共賞,宋代出現(xiàn)茶道時,也是同時存在士大夫、寺院、宮廷、世家、平民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且佛門、道觀、儒家的祠堂、學堂、孔廟等都依據(jù)各自有關天、人、物的理念預設而發(fā)展出了不同的茶禮、茶藝乃至各自有別的茶道。茶文化流布廣泛,是因為吃茶人都接受了其中的樂趣。周作人曾在《喝茶》一文中有極好的概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xiàn)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敝袊璧谰哂猩钋械默F(xiàn)實關懷,本著及物、依人、樂生的原則將茶道落腳在生活情趣上。

三、 茶道四境說的現(xiàn)代詮釋

新中國建立后,全面開展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傳播了社會主義新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對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具體形式都做出了徹底否定,既根除了封建制度的社會基礎,也對民眾一般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沖擊,其間茶道研究、茶文化樣式幾乎停滯,僅僅保留了單純物質性內容的茶葉種植、加工、買賣,因為茶葉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出口創(chuàng)匯產品。然而,飲茶、品茶的過程而產生的悠閑生活方式,散淡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精致、雅致、品味生活的志趣都被無情掃除,茶文化不再傳承,茶道研究被迫中止。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也給中國茶文化復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許多地方政府大力發(fā)展茶葉貿易,鼓勵圍繞茶葉而進行的各類文化事業(yè),各地紛紛成立了茶協(xié)會,茶館也雨后春筍般繁榮起來,茶事活動頻繁,并且參考和吸收臺灣經驗,開發(fā)出各種茶藝表演,茶事相關的茶產業(yè),如茶服、茶器、茶具、香、古樂器、國畫等都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最重要的是,人們對茶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開始賦予茶各種積極、正面的價值。飲茶者(無論是在自家獨斟自飲還是與人同泡茶館)都不再被視為游手好閑的人,相反,經常被看做是有品位的風雅之士。

期間也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例如奢靡之風盛行,茶的包裝過于精美,造成大量垃圾,增加了環(huán)境負擔;茶具和茶器過于昂貴,離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遠;茶藝表演出現(xiàn)了許多不雅或庸俗內容,沖淡了飲茶本身的樂趣。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茶生產商、經銷商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使用過多的化肥和殺蟲劑,加工過程中添加了過多干擾茶性的有害物質,這些行為導致許多種類茶葉品質的退化,這種殺雞取卵、急功近利的行為完全違背了傳統(tǒng)茶人應有的職業(yè)操守,也與茶道追求格格不入。

當代中國茶道所處的時代場景已經大大不同于古代。在匱乏經濟時代,茶仍是稀缺品,好茶或上等茶更是珍稀品,只有殷實之家方可享受,一般平民百姓買茶只是備著待客之用,平時是消受不起的。而殷實之家大多受過良好教育,識書達理,品茶論道、鑒茶賦詩等都只是士大夫、文人之間雅致生活的追求。雖然只有占總人口極少數(shù)的人飲茶,但他們大多是知識的擁有者和思想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不僅維持了茶文化,也推動了茶道的傳承和深化。然而,今日的中國人大多可以消費得起茶葉,茶葉的供應源源不斷,茶葉的種類層出不窮,飲茶的方式不斷翻新,茶真正成為粗茶淡飯般日常和廉價,飲茶者可能是每個人,即任何一個“涂之人”,此時,茶道何存?跨越全部階層、通用于所有人群的茶道是否還有存在的可能?

飲茶成本的降低和飲茶程序的簡化,茶日益向民間普及,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茶文化逐漸被平民茶文化取代,平民茶文化是否可以延續(xù)傳統(tǒng)中國茶道呢?筆者認為,中國茶道所主張的閑隱樂三種精神不僅仍然具有意義,而且在今日獲得實現(xiàn)變得更加可能,主要得益于物質手段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出來,閑暇時間增加,可支配的財富也極大增加,度閑和求樂變得唾手可得。然而,發(fā)達的物質生活和快餐化消費也使時間碎片化,精致生活追求變得局促和難覓,普遍的煩悶和躁動緊壓了人的精神生長的空間,在豐裕時代如何安頓心靈、為我們的精神向往提供場所?這是今日茶人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

這就必須強化茶道中的四境功夫。返歸自然,按物之本性行事,順物理盡物力。茶本是自然一物,飲茶之益來自于茶性的最佳發(fā)揮,茶道的初心就是保持對茶性的尊重。茶道四境必須依此茶性自然主義原則加以展開。藝境雖是人所造環(huán)境,也應以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為原則,將藝境融于物境之中,飲茶者無論身處何處其心境和人境都應返璞歸真。質言之,雖然心境重在個人獨處的內心觀照,人境強調以敬待人求得聲氣相投,但人境的出發(fā)點是心境,有獨立人格和自處自律的人才會與人平和相處,茶道四境其實就可以化約為二境:物境和心境。茶人的舉手投足是自身心境的外化,所使用的器具、營造的環(huán)境皆由心性外發(fā),洞察物之本性以盡物力,對茶事中的一切皆抱持恭敬、謙和的態(tài)度。二境皆出于一心:這就是奉茶之心,易言之,敬茶之心。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主張在俗世生活中返本歸真,在庸常世界中尋找優(yōu)雅品位。在此,重要的不是茶、茶具或茶室,而是茶人,或者說是飲者在品茗中全身心投入所獲得的自悟自省。道在茶中,悟道就在品茗的過程中。物鏡、藝境、人境都不需刻意選擇,隨遇而安,因為象由心生,心境才是根本。在當代,拜市場經濟和技術革新之所賜,茶相關的器具極大豐富、陳設越加奢華,茶室隨處可見,茶葉唾手可得,然而,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外殼,真正有意義的是飲茶者求放心,將心安置于事關大問題的事物上,用宏大敘事去除生活中的繁雜,用普遍價值提升人生的關切,飲茶讓人安靜下來,生起敬意,卸去多余的欲望和無謂的沖動,一句話,品茶就是赴一場心靈之約,從這個角度上看,茶道四境可以成為今天中國人的信仰依托。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董鵬(陜西安康)】

喝茶的過程

對于茶,我是情有獨鐘的。之前,我對其有很多的比喻,但都過于牽強,或者說是不夠貼切。后來,我想到一個詞,這個詞我認為比較契合、或恰當。最終我就認定它了,這個詞就是情人。

情人一說,是要惹是非的。這里包括外人的狐疑,家人的不解。后來我做了一番斗爭,把這個詞解釋了一下,我說:對于情人我有自已的理解,第一不敢茍同于網(wǎng)絡上的戲言。第二沒有非禮妻子的思想。第三更不會有貪官和巨富們那樣的荒誕行為。這個情人是不排斥妻子的,那種“情”雖然有時也會隱隱的、澀澀的、甜甜的或是酸楚的。但每每都會帶給你許多的感受,即使是相擁一下、相思一下、相視一下,都能留下些許的回味,以及美好的映像。偏偏妻不屑一顧,子懶得一看,不知是怕受到影響,還是不予認可。

好在這是我最后的底線,妻也沒那么認真,只是任我去了,這種結果就讓我有了每次愜意地喝茶過程。不過,我想說明一點的就是,我喝的茶都是春季采摘的綠茶。

綠茶的喝法是有講究的,不應有過多的思量,也不要有位子、票子那樣的聯(lián)想,更不能有“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 那樣的雜念。我欣賞的是詩人那天講詩歌時,拿一杯綠茶作講解的對象。他說,任何藝術的東西都要留有空間、想象和余地,不要一味地去看它的表象,就像這杯綠茶,在人們的思維習慣中,看到的是已經定格的一杯茶,或者是一個盛茶的杯具??稍谠娙说难壑?,它是一個玻璃器皿,是可以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幾葉茶立在杯里,是一種物質,從表象上去看,它是無語的。而沖入沸水之后,它就產生了化學般的變化,水在慢慢升高,隨之所有的情節(jié)和故事都會一一地展現(xiàn)出來。

這個時候你就去想象,想象的結果它都不會再是一杯普通的茶了,它就有了詩的藝術效果。就像中國京劇里的板和眼、就像中國書法中的韻味、就像中國畫呈現(xiàn)出的水墨浸潤。那種想象可以無限放大,能到何種程度,就看你的感情了。經歷越多,感悟越深,知識面越寬泛,想象也就更加豐富。

我感興趣的不是詩人的講解,而是他對茶的聯(lián)想。

茶喝到升華為想象以后,喝起的滋味就有另一番景象了,不再是單一的生津和止渴。于是,我每一次喝茶之前都做了一些準備,比如先洗洗手,除去一切塵世之間的氣味。因為茶是很敏感的,特別是綠茶,哪怕是一星點異味,它都會被感染的。無論是你捧過玫瑰之手,還是握過金錢之手,或者是拿過可能會腐爛變質事物之手,都會傳導給茶的,那樣你就再也喝不出它的優(yōu)質和本真了。

前些時候,我去了當局長的同學家做客,局長夫人知我喜喝茶,就從冰箱里拿出很高檔的綠茶沖泡于我。我聞了聞就沒再喝,局長夫人用疑惑的目光看我,我說你這茶不是原來的茶了,已混有許多茶以外的其它氣味。

并不是說茶是高貴的別稱,實際上它是很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日志上都有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說,可見它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了。只是茶有自己的特點,它的特點就是不媚、不俗,不能強加任何別的東西而已。

我喝茶的第二項準備就是洗凈一只杯子,但必須是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這樣我看中的是泡茶的過程和茶葉發(fā)生變化的過程。那種變化都在我的視力范圍之內,因為我把放茶、沖水、看茶、聞香等都納入喝茶的步驟了。所以,一切的準備和操作就成了我喝茶過程中的必修課。

有時,我常常也在想,綠茶是不是一芽精靈,小小的一片葉子,怎么會有那么多情愫呢?在左思右想答不上來的時候,我又在自言自語:也許是我對綠茶產生了情結,這才成為茶的粉絲。

或許珍惜一種事物是有經歷以后才有感情的。比如說你親手做出的菜,你親手摘來的水果,你就會有一種食欲或飲欲。在吃和飲的時候你就有了成就感,這與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想,茶與我也是有親密接觸之后才成為伙伴的。

可能是我生于茶鄉(xiāng)的緣故,早些時候,單位和友人買茶都會差遣我的。久了,我就成為他們的茶葉大使,同時我與茶的親近感也日益升溫,其中的甘苦也讓我明白了許多的道理。

茶往往是生長在深山老林中的,越是高山里的茶,品質越好。因為它們吸收的光照、氣息、土壤、水韻更具天然,所以它的風味就更加獨特。這也是我舍近求遠,舍小山尋大山的真正目的。

可尋茶之路是非??部赖?。那次我去東河尋茶,是我一生難忘的事情。車在沒有路的地方停下之后,我沿著一條小河而上,河道不知盤旋了多少次,依然沒有盡頭。望望四周的群山,我開始在心里打起退堂鼓,畢竟是一個人深入大山,雖然前面有傳說中的好茶;雖然有山花、怪石、鳥語相伴,但諸多的未知還是讓我的心緊張起來。

緊張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在一個山坡的拐彎處,我一抬頭突然發(fā)現(xiàn)一條狼就站在那里。當時我和狼都是猝不防地發(fā)現(xiàn)了對方,只是我滿臉驚恐,狼眼露出兇相。與狼對峙,玩的不僅僅是心跳,而且還需要有理智和智慧。我知道,如果在當時逃跑,無疑是就地自殺。結果我就硬著頭皮站在那里,還好我不光看到狼眼里鋒芒畢露,也看到了狼嘴里還叼著一只山雞。我想當時狼對我有兩種想法:一是我是它的下一個獵物,二是我有沒有搶它戰(zhàn)利品的可能。而我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趁狼還沒有下手之前逃離這里。我的心里想著,腿已付諸行動了。我依然面對狼,可腳步則側身慢慢移動。好在狼最終沒有發(fā)動最后的進攻,在確定有一些距離之后,我就撒腿跑了。

那次歷險不僅沒有讓我遠離茶,而是更加親近茶了,這都是因為好茶就在山坳、就在云中、就在采茶姑娘那銀鈴般的笑聲里。

深入茶園之中,既能體會一種氛圍,又能觀看制茶的全過程。采摘、殺青、揉茶、摔條、烘干那一整套流程,讓我享受了一次次的流香過程。當我再也待不住的時候,就隨采茶的山民一起來到茶園,親自采一些新鮮的茶草,然后親自看著把它制作成茶葉。那一刻,我忘記了許多,收獲了許多。

我知道我手中抓的這些茶葉,并不是我親手采摘的那些葉子。但它的條形極像,它的長度、它的飽滿、它的色澤,簡直就像我采的茶葉一模一樣。這種發(fā)現(xiàn),讓我有了倍加親切的感覺。

于是我就坐在一杯剛沖泡的綠茶前,看變化了的茶、水和霧氣。茶一葉一葉地舒展開了,像似一個才睡醒的少女,緩緩地伸展著身姿,朦朧中還帶有些夢意,笑靨里依然存有余味。我不敢去猜想那里面是否還有蟬聲和鳥鳴,是否有杜鵑的聲音。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茶已升華為一種想象,葉已還原了一個本真的自己。

水已不再是一個透明的晶體了,它已著了茶的色調,儼然成了茶的同類。不過透明還是保存著,只是淡綠色的水讓人有了一種欲望。

最歡快的自然是水中的茶葉了,它們跳起了水中的舞蹈,開始時是天鵝舞,隨后是交誼舞和獨舞。它們的舞臺在杯中,它們的世界也在杯中,舞不盡的是風花雪夜,舞不完的是春花秋月。此刻你只顧去欣賞,不用去著急,因為茶葉們一會兒都會平靜下來。

這個時候你會聞到有一股清香彌漫起來,是栗香,也會是蘭草花香。這香是要看茶的產地的,看這些茶是與誰為鄰了。如果茶是長在栗鄉(xiāng),那些爛漫的栗花是不會放過它周圍所有物質的,結果茶葉的每一寸光陰都會熏染上栗花的香氣。要是茶生長在山崖或是小溪之畔,就會與蘭草花結為好友的,那樣茶就有了蘭草花的氣味與性情。

最讓人注目的莫過于茶與水交融后所產生的氣體。說是蒸氣,但更像是霧。那些霧裊然上升的形式獨特而多姿,它會在杯口形成一個霧罩,在其上面環(huán)繞成多種狀體,然后淡去在空中。因為有霧的導出,使茶中的香也就飄散開了。

此時我最弄不清的是,這霧是不是那霧鎖茶園的霧。因為那些霧生長在山的半腰,護著山上的茶林,吸納陽光的照射,孕育茶葉的品質??梢哉f,它是茶葉的被、茶葉的衫、茶葉的守護神,從而它成全了高山茶那不可取代的特色,也完美了自己多重性格的形象。

我想,但愿這霧是那些山霧的沿續(xù),有了它們才會使綠茶得以圓滿和回歸。

欲,對于普通人來講,它是很難逾越的一道坎。用好了,它是進取的動力,用不好,它就是無形的殺手。曾經難填的欲壑,絆倒過許多貪婪者的前蹄。

或許我就在塵世之外,因為我只對一杯綠茶產生了飲的欲望,甚至是渴望。茶以它獨特的品質讓我有了好感,有了沖動,親近茶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品一杯香茗,自然想到的是它的好處,無論是口感還是流進心底的過程,都讓我有了超乎尋常的感覺。因為喝茶不單是止渴了,還喝出了對茶熱愛與回味。有了無數(shù)次的沖動后,對茶就有了鑒賞和探究。

能喝上一杯好茶是需要一些構成和條件的。首先,是對水的要求,最好是泉水或溪水,那樣會保持茶的純凈。因為任何污染和滲兌都會降低茶的品質。就像夫妻間的愛情,如果有了其他情感的參與,其生活也就剩下過日子和混日子了。

其次是聞香、觀色和品味。聞香就是把杯底用溫水預熱后,放入少許的茶葉,然后聞其香氣,嗅其感覺。因為那些茶不僅能聞出自身的特質,還能聞出“春茶香,夏茶澀,秋茶好喝摘不得”的民諺來。觀色則是在那銀毫沸騰的綠色世界里觀其湯色,辯其成色。如果是殺青不好,湯則泛青,如果烘制過了,湯會變黃。只有恰到好處的湯色才會添其好感,增其飲欲。

品味一杯上等綠茶是最具誘惑力的。那些茶水還未入口,其香氣已沁入肺腑,留在唇邊的甘甜,說是止渴,不如說是回味,這個時候喝一杯綠茶就是享受了。

喝綠茶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醫(yī)用價值?!渡褶r本草》上說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還說:茶葉還有消食去膩,利尿止渴,消毒解酒,輕身明目等作用。

茶圣陸羽對喝茶有自己的見解,他說:“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飲食者,食與酒皆精極?!币簿褪钦f,衣食住行都要追求精美的情趣。所以,陸羽把喝茶的過程看作是精神享受的過程,從而賦予喝茶以美學的內涵。

陸羽還在他的《茶經》里說:茶之為飲,生于名山秀水之間,得天地之精彩,儒家以之養(yǎng)廉,道家以之求靜,佛學以之助禪??梢姴璧奈拿鲀仍谝殉銎渥约旱木駥用?。

喝茶的過程其實是一次領悟的過程,也是一次暢想的過程。它不僅能喝出個中的甘苦,也能喝出人生的滋味。

【(摘自2017年《吃茶去》雜志(總第67期);作者:樂祥(河南商城) ,系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找到約2,836條結果 (用時 0.017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26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