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壺怎么拿

找到約172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好壺怎么看,看多了眼光自然會提升!

喜歡把玩收藏之人一定會有幾把好壺,這不僅因為收藏與茶、壺分不開,還因為用過好壺后,收藏者的眼力也會提升。


紫砂壺不同于那些純天然玩物,一個植物種子,一片有花紋的木頭,一塊色彩漂亮的石頭,純天然玩物不論怎么變,頂多是人們對其本物進行削削刻刻。而紫砂壺則是被人后天重塑,通過煉泥、制坯、造型、雕刻、繪畫、燒制等工藝最終才得以制成。因此一把紫砂壺融匯了中國人眾多的藝術手法,其對使用者的藝術熏陶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好眼力一定要在使用過幾把好壺之后才會降臨


最初對紫砂一直無感,一把壺,哪里好?始終看不出所以然來,跟著流行也買過幾把便宜壺,拿到手里天天用,卻沒見有什么突飛猛進的變化。后來懂行了,才知道當初出手有多么眼拙,買的都是泥料很差的紫砂壺,這樣的壺不僅不會用出心得,弄不好還會用敗了自己品賞的眼力。



用過好壺,不僅是眼的收獲


好壺滋養(yǎng)人,尤其是名家壺你要輕拿輕放以防有一點閃失造成損壞,時間一長自會氣質文雅。好壺用料講究與人互動,造型美觀引人愛惜,自會調動人內心美好的情愫,讓人心生喜悅。一把好壺在握,手掌之間或圓或方,雕龍畫鳳、千變萬化,時間一長,對把玩者的鑒賞眼力自有提升。而且,一把平凡的陶土脫胎換骨地成為一把名壺,身價倍增人前顯赫,但它卻是易碎品,稍不留神打碎,曾經(jīng)的富貴也就跟著煙消云散了。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變化多端,但美感的標準則依各人的審美涵養(yǎng)而有所不同。你愛花貨的精工細描,我愛光貨的簡單大方,誰也不用委曲誰、所以砂壺的造型孰優(yōu)孰劣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一把實用的貼心好壺至少應具備下列三點:


1、容量大小需合己用

茶壺容量大小差距甚多,大者容水數(shù)升,小者僅納一杯之量。同樣的,有的人交游廣泛,天天高朋滿座,一周泡掉三斤茶,此時如果選用朱泥小壺來泡,那光是來回地傾茶注水便夠他手忙腳亂,滿頭大汗了。反之,若三兩好友促膝品茗,偏偏選用容水近升的大漢方壺,那豈不強迫人人非要牛飲一番不可,果真如此,那保證不出三個月,你的朋友會三個變兩個,兩個變孤支,到頭來只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一人”的份了!



2、口蓋設計合理

國人愛喝的烏龍茶系,在沖泡前呈干燥緊縮狀態(tài),藉著茶則置入壺中并不太難,但經(jīng)熱水沖泡數(shù)巡之后,葉片逐一伸展膨脹開來,會將整個壺身塞得飽飽緊緊的(尤其置茶量過多時)。


此時如果壺囗太小或設計不當時,就得費一番工夫才能將茶渣掏出。若一時疏忽,未清除干凈,較易在壺身內壁形成茶垢,甚至發(fā)霉,這就有礙健康了。



3、重心要穩(wěn),端拿要順手

有些茶壺端拿之際十分沉重,這如果不是壺把設計不當,不符合人體工程學,便是壺壁過厚(用土太多)。新手買壺時,不妨先在壺內盛裝四分之三的水,單手提起,臨摹倒水姿勢,看是否舒適。此舉,一則試其量感是否過重。二則可趁此感覺執(zhí)壺間,手指與壺把的施力位置是否舒適。端拿是否順手相當重要,否則不但累了自己,更容易發(fā)生失手破壺的慘劇,不可不慎。況且,勉力為之,不免手上青筋暴露,臉上齜牙咧嘴,讓客人未嘗其甘,先見其苦,不免有點失禮。

沒有電子秤,泡茶怎么控制放多少茶葉?

不知道各位茶友,平時泡茶的時候是放多少茶葉的。

我有一個朋友,剛開始學喝茶不久,他從來不知道自己該放多少茶葉,也不管放多少茶葉,反正就是手抓一撮,憑感覺拿。結果,他泡出來的茶,有時候不是太淡,就是又苦又澀。

我就告訴這個朋友,泡茶有三要素:茶量、水溫、時間,首先第一點茶量你就沒有放對。然后他馬上反駁道,泡茶難道還要用個稱來稱嗎?沒有電子秤該要怎么辦呢?

今天就來講講,茶葉怎么取,取茶到底要不要用電子秤。

目錄

1|放多少茶葉到底有沒有關系?

2|學泡茶,最好有一臺電子

3|沒有稱的時候,怎么取茶葉?

1|放多少茶葉到底有沒有關系?

放多少茶葉,就是泡茶三要素之一的茶量。準確來說應該是茶水比例,即放多少茶放多少水,這對泡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一般來說,我們平時泡茶的茶水比例大約在1:50,如果放1克的茶葉,那么就加入50毫升的水,如果放5克的茶葉,就加入250毫升。

茶壺的容量是確定的,所以加水的量也是確定的,那么只需要搞清楚放多少茶葉就能確定茶水比例了。

如果覺得放多少茶葉可以隨意一點,不需要這么講究,那就很可能會出現(xiàn)杯小茶的朋友那樣的情況,于是便疑惑:為什么別人泡茶這么好喝,一樣的茶,我怎么就泡不出那個味道?

有時泡淡,有時泡濃,偶爾泡出一次好喝的,下次卻很難再泡出感覺。所以,要知道自己放多少茶葉,泡出的茶才會一直都好喝啊~

2|學泡茶,最好有一臺電子。

有人說,你看那些老茶客,他們還不是隨手一抓,他們怎么知道放多少茶葉?老茶客抓的茶多了,心里有數(shù),手上更是有感覺,一抓一掂,就能感覺幾斤幾兩,泡茶也就輕而易舉了。

初學者,最好還是要有一臺電子,每次泡茶先稱一下,知道自己放了多少茶,心里有個數(shù)。要是覺得淡了,下次便多稱一克,要是太苦澀,下次便少稱一點。不然,再好的茶,泡出來都可能不好喝。

眼睛看到的茶,跟實際上稱出來的,真的差很遠!杯小茶泡茶時候也總愛稱一稱,上次隨手抓了一把,以為有7克,沒想到只有3克,因為那個茶太蓬松了,非常容易產(chǎn)生錯覺。

有人又會有這樣的疑慮了,泡茶還放個稱在旁邊,豈不是被人笑話?稱出來的茶量精準,泡出來的茶好喝,何必要擔心別人的眼光呢,稱多了,慢慢地就可以不用電子,隨手一拿也能胸有成竹。

3|沒有的時候,怎么取茶葉?

前面說到老茶客取茶總是很準,其實他們不僅是用手掂量,還有用眼睛看。

今天就教大家一個方法,看體積取茶。

粗條索茶:像云南的滇紅,由于紅茶滋味比較濃郁,大概放茶壺體積1/4的茶量就可以了。像單叢茶,因為屬于烏龍茶類,投茶量要稍多一些,大約放1/3。

細條索茶:類似于祁紅這樣的茶,條索非常緊細,看起來少,實際上量多,而且細小的茶浸出很快,這樣的茶大概鋪滿壺底就可以了。

顆粒形茶:鐵觀音跟臺灣的一些烏龍茶,都是顆粒形的,用數(shù)顆粒的方法,大約10-20粒,根據(jù)顆粒大小和泡茶的濃度再做調整。

扁形茶:最典型的就是龍井,茶葉扁平規(guī)整,鋪滿壺底的量也夠了。其他一些稍蓬松的綠茶,像黃山毛峰,也是鋪滿壺底,比龍井厚一些。

蓬松型茶:像沒有緊壓的白牡丹,因為不炒不揉不整形,就非常蓬松,這樣的茶,可以放到茶壺體積1/2。

 

拿對茶壺,才能優(yōu)雅地泡茶

除了蓋碗以外,用來泡茶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壺。不同的壺拿壺手法不同,而且,男女的手法也有差異,拿對了才能優(yōu)雅地泡茶。

常規(guī)壺

【特點】

這種壺形是最常見的一種,壺把像一個小耳朵,與另一側的壺嘴呈180°角。當然,如果要細分,根據(jù)壺的造型還會分為西施壺、石瓢壺、梨形壺等等,但拿壺的手法都是類似的。

【手法】

男士用拇指按住壺鈕或壺蓋,女士則用食指按壓,其他手指自然抓住壺把,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并在中指旁。

側把壺

【特點】

側把壺造型起源于以前的藥煲,最早這樣的茶壺是用于煮水,后來演變成可以直接泡茶的器具,抓握起來非常方便。缺點是市面上現(xiàn)在的側把壺幾乎都是為右手設計的,左撇子用不了。

【拿法】

男士握住壺把,用拇指壓住蓋鈕;女士則用食指壓住蓋鈕其他手指握住壺把。

提梁壺

【特點】

提梁壺一般較大,盛水量多。有的提梁壺把手是固定的,有的提梁壺把手是活動的,可以放到側邊。

【拿法】

如果壺蓋較緊,可以單手提壺。但一般為了拿得更穩(wěn)當,最好用另一只手壓住蓋鈕,注意手指自然并攏不要翹起。

飛天壺

 

【特點】

飛天壺的名字來源于它的把手,壺把從壺身“飛”到壺身上方,看著這造型似乎不知道怎么下手,實際上掌握了方法你就能明白飛天壺的妙處。這樣的設計其實是提梁壺的簡化,去掉了一半的提梁讓手抓放更自如。

【拿法】

手掌從上往下抓握住把手,拇指按住蓋鈕,就能穩(wěn)當?shù)氐共枇恕H绻麎乇容^大或力氣不夠,也可使用兩只手。

一般來說,女士用食指按蓋鈕更優(yōu)雅,男士用拇指按蓋鈕更大氣,當然也可以按照個人手型和習慣來拿。如果茶壺比較重,可以兩只手一起拿壺。

特別提示:按在蓋鈕上注意避開透氣孔,否則會因為氣壓差而出水不暢;按在壺蓋邊緣上注意不要被燙傷。

拿壺主要就是看順不順手,順手的拿法是最自然不刻意的,這樣泡茶才會更加得心應手。

找到約168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