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餅弄碎保存

找到約18條結(jié)果 (用時 2.145 秒)

茶餅弄碎后如何保存

  普洱茶,其品飲,講究“邊喝邊存”的樂趣,保存得好的普洱茶越喝越有滋味,存壞了那就得不償失,所以了解一些存茶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部分喝普洱茶的茶友可能習慣喝茶的時候把茶餅拿出來撬一小塊,然后再包好,下次喝又拿出來撬,如此反復。其實這種方法對普洱茶的保存是很不利的,反復的拆包容易使包裝破損,茶餅外露,影響茶餅的質(zhì)量。那么茶餅弄碎后如何保存?

  紫砂茶葉罐保存

  1、紫砂是一種雙重氣孔結(jié)構(gòu)的多孔性材質(zhì),氣孔微細,密度高。用紫砂罐存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渙散,得茶之真香真味。

  2、紫砂罐透氣性能好,使用其存普洱茶不易變味,暑天高溫普洱茶也不會因為高溫悶壞。久置不打開罐子,也不會有宿雜氣,長時間存茶得原味。

  3、紫砂罐能吸收茶味,壺內(nèi)壁不刷,而絕無異味。紫砂罐經(jīng)久使用,長時間存茶,罐內(nèi)壁積聚“茶銹”,以致空罐子也能聞到茶香氤氳,這與紫砂罐胎質(zhì)具有一定的氣孔率有關(guān),是紫砂壺獨具的品質(zhì)。

  4、紫砂使用越久,越能體現(xiàn)出其“老壇”的價值。存儲過老茶的紫砂罐待老茶喝完之后,再存儲同樣屬性(存儲過生茶之后,也同樣存儲生茶較好,熟茶也是同樣的道理)的普洱茶,老茶的益生菌環(huán)境更有利于新茶的陳化。

  罐子存放茶葉的方法自古就有,唐代韓琬的《御史臺記》有云:“貯于陶器,以防暑濕?!惫拮哟鎯Σ枞~能夠有效的避免茶葉受潮,還可以隔絕空氣,避免與空氣發(fā)生的氧化反應,更為特別的是,罐子存茶還有醒茶的神奇效果。

《茶經(jīng)》三句義:2 工藝的源頭

2工藝的源頭

通過焙火這道工序,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的工藝理解,可能讓我們忽略了古人的一些見地和智慧,其實還不止于此,我們現(xiàn)在來重新考察一下唐茶的工藝。

我們一般的了解,唐宋的工藝都是所謂的蒸青,其實這個蒸青和現(xiàn)在的蒸青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了解,就不能真正理解唐茶的性質(zhì)。

現(xiàn)在中國的蒸青綠茶,基本上是蒸過之后再烘,或者是蒸過之后再炒,因為涉及到做葉形的考慮,這個定型一般是在烘或炒的過程中通過揉捻整形等方式完成的。日本的蒸青有兩種,一種是葉型完整的蒸青,大致過程是蒸、揉、烘干;另一種則是用來做末茶的,蒸之后不需揉捻,直接干燥。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現(xiàn)在這些蒸青做法都和陸羽《茶經(jīng)》中所說的唐代制茶有很大區(qū)別,不能混為一談。

要了解中國制茶、制香這些工藝的來源,有一本書是非常關(guān)鍵的。那就是《雷公炮炙論》。這本書成書于南朝宋,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中藥制藥的專著。雖然原書已亡佚,但還保存有不少條目,通過這些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先民是如何看待和利用自然界中礦物、動植物資源,來解決我們身體的問題。

說到這本書,我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有一次,一些喜歡宋茶的朋友在微信群里討論劉禹錫的“斯須炒成滿室香”這句詩,有的朋友從講中國飲食歷史的書上看到,唐代炒菜還是很少見的,所以推論這個應該是誤記,唐代大概沒有炒青。

我當時講,這個推論的思維可能反了,技術(shù)傳導的順序應該是從服食、中藥這些領域向日常飲食傳遞,而不是相反。就好像美國很多的技術(shù)在軍方早就有了,大規(guī)模民用則要等多年后。

對于古人來說,仙藥服食、中藥制備,這些是高精尖領域,制茶更接近于這些領域,而不是日常飲食。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加油的炒,加油脂的炒(炙),加其他輔料的炒(類似現(xiàn)在街邊炒栗子),這些在南北朝的中藥炮制領域都很常見了,對于制茶來說,用到這些方法,也是順理成章的。

雖然目前沒有非常確切的證據(jù),但我想在唐代這么做的人肯定是有的,至少我如果在那個時代,我肯定要試試的,至于是不是有普遍的大規(guī)模的生產(chǎn)加工,這個要看具體情況和時代的機緣了。

回到《雷公炮炙論》,書中記載的炮制方法很多,后人加以總結(jié)為“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煉、制、度、飛、伏、鎊、摋、?、曝、露。(注釋,這十七法嚴格來說,來源于宋人筆記對《雷公藥性論》的記錄,《雷公藥性論》早佚,與《雷公炮炙論》有何關(guān)系還不能確定。)不僅古代的制茶、就連現(xiàn)代的制茶;不僅是制茶,就連制香,都離不開這些基本的方法。

比如說,這里面有個我們看著不認識的“爁”字(音làn),這個陸羽茶經(jīng)沒有提到,但是在宋代是包括在制茶工序里的。趙汝礪《北苑別錄》在講“過黃”工藝時說:“茶之過黃,初入烈火焙之,次過沸湯爁之”。

如果我們翻開現(xiàn)在的字典,會看見對爁的解釋是“1.焚燒。2.烤?!?,這個當然不能說是錯的,但是顯然不符合這個語境,在沸湯(開水)里是不能焚燒,也不能烤的。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回到《雷公炮炙論》,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遺憾,盡管“爁”在《事林廣記》里記錄的雷公炮炙十七法中排在第二位,但《雷公炮炙論》現(xiàn)在僅存的條目里面并沒有“爁”字,有人猜測,現(xiàn)存條目中杏仁的制法,在沸水中煮就是“爁”,這也不對,因為我們看宋代醫(yī)書里面,“爁”是甘草常用的制法,如果甘草用沸水煮來煮去,藥用成分早就流失了,還能剩下多少藥效?茶也是一樣,煮來煮去(《北苑別錄》焙火加爁的程序要走三次),那還能剩下什么?

結(jié)合《北苑別錄》和宋代的一些醫(yī)典,我猜測,這種爁,其實就是用沸水的蒸汽來“燎”,和蒸不同,用較強的熱力,但是整體上并不滲入太多的水汽。這個有點類似現(xiàn)在普洱茶壓餅之前的那一道過蒸汽。雖然叫“蒸壓”,但是并不像蒸的那種濕淋淋的,這個比較能符合《北苑別錄》的語境,也符合爁的本義,只不過火變成了蒸汽。

這個程序有意義嗎?當然有,你去問問藏茶有經(jīng)驗的人,散茶和緊壓茶存下來一樣嗎?哪怕過這道蒸汽之后不緊壓,只要過了蒸汽,存下來也不一樣。

這只是舉個例子,來說明所有的制茶,制香工藝,基本的處理方法,都已經(jīng)在這本書里了,而這本書的背后,是古人在中醫(yī)藥的理論框架下對世界的認知。

如果我們再向上追溯,就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面,那就是丹道。也可以說《雷公炮炙論》本身也是深受丹道影響的一部作品。這個涉及到的內(nèi)容就更深刻了,以后如果有機會可以展開,我們這里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

無論唐茶還是宋茶,都是需要研磨的,有研缽、有碾子、也有石磨,這些都是用來破碎的器物。這個你細想一下,有點奇怪,我們現(xiàn)在都是想辦法保證外形的完整好看,避免碎末,即使不好避免,也不必刻意弄碎(除了紅碎茶,那也主要是供外國的低端茶),即使弄碎,也沒必要碎到粉末的程度。

其實這個就不完全是中藥制備的影響,我們知道對于植物類中藥,一般不需要破碎到粉末的程度,這個更多是受到丹道傳統(tǒng)的影響,丹道在早期,認為金石藥是比草木藥更高貴的,而處理金石藥,一般都需要達到粉末的程度。金石藥從南北朝直到唐還比較盛行,后來因為太容易出問題,唐朝皇帝都因為服藥掛了好幾個,外丹后來就慢慢不那么流行了,但這個制法的傳統(tǒng)通過制茶流傳了下來。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對茶這個東西是非常慎重的,一般芽葉類的中藥不會用這種方法研成細粉,蔬菜就更不用說了。古人似乎認為茶很特別,蘊藏著天地的精華,需要破壞掉其中的一些東西,充分磨碎提煉,才能為人體所吸收,有點像面對金石類的藥物,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

再說一個例子,《茶經(jīng)》里面用來煮茶的器物是鍑,但無論是從文獻還是考古上來看,唐代更常用煮茶器其實是“鐺”。鍑需要配爐子、配支架(交床)、相對麻煩,而鐺就相對簡單一些,點上柴就可以直接煮茶。

這個用鐺的傳統(tǒng),很可能還是來自于丹道,在《雷公炮炙論》里現(xiàn)存條目里面,大量提到了用鐺,而如果我們看同時期丹道的文獻,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丹道中鐺的使用是比較普遍的,而在丹道盛行之前,很少看到相關(guān)記載。隨著唐代丹道的盛行,鐺逐漸成為了煮茶很常見的一種器皿。

來源:生活三昧明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緊壓茶(餅.沱.磚)VS散茶 哪一形態(tài)的普洱茶好?依需來選擇

Q:普洱茶算是一種特殊的茶類,除了以往較為常見的『散茶』型態(tài),普洱茶也有『緊壓』的型態(tài),請問哪一型態(tài)的普洱茶較好?

A:其實,兩者都各有長處和短處,要視乎消費者購買普洱茶時候的心態(tài)和目的。

消費者在購買普洱茶時,都會有一個同樣的疑問,那就是茶餅和散茶哪個好一些呢?有相當多的消費者都認為緊壓茶(也就是茶餅.沱茶.磚茶)會好一些,因為很多優(yōu)質(zhì)的陳茶都是以緊壓的形式存在,其實不然,要論好壞,其實品質(zhì)都是一樣的(在相同原料的情況下),最后型態(tài)的差異,那就是依需來選擇咯!

PS:一餅二沱三磚,那只是在原料不同的情況下來比對的!

緊壓茶(餅.沱.磚)VS散茶 哪一形態(tài)的普洱茶好?依需選擇

緊壓茶的來由

在清代的時候,云南的古六大茶山已盛產(chǎn)普洱茶,享負盛名(見《滇海虞衡志》:「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及六曰漫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shù)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梗?。由于當時候的交通不便(欠缺現(xiàn)代的交通工具及公路),若要把普洱茶運出云南,就得靠馬幫來運送。在這種情勢下,運送散茶就顯得很不方便:

散茶要用麻布袋或布袋盛載;

散茶未經(jīng)壓縮,體積龐大。

為了方便運輸,普洱茶就按照明代以前的做法(團茶),把茶葉緊壓,那么運輸起來就更方便。

普洱茶是一種后陳化的茶,意思是說,若要普洱茶有陳茶滋味,當普洱茶制作好了以后,還需要儲存一段時間,讓它自然陳化,茶湯才會絕頂上佳。這個陳化過程是一種結(jié)合了「氧化」及「發(fā)酵」的漫長旅程。對于自然陳化的青餅而言,一般需時二十多年。

緊壓茶(餅.沱.磚)VS散茶 哪一形態(tài)的普洱茶好?依需選擇

配圖:小茶控·白鶯山生普洱茶餅

緊壓茶之美

因此,由以上簡介可以得知,普洱茶經(jīng)緊壓后,就有以下的好處:

1.體積大幅壓縮,同樣是 357 克的茶葉,一餅標準的普洱茶餅所占的空間比散茶少,很省空間。

2.更易于攜帶、運輸及買賣,以一餅餅茶作買賣單位,方便點算;

3.使茶中心的茶葉陳化速度減慢,保留更多茶質(zhì),不致于過度通風,長期保存而言,這使陳化滋味更佳;

4.緊壓的茶葉可以加入內(nèi)飛,方便消費者以品牌作記認。


同時,由于普洱茶經(jīng)緊壓了,也會產(chǎn)生以下短處:


①不方便取用,因為要使用工具撥開(但對某些茶友而言,卻是一份樂趣);

②如撥茶方法不正確,很容易弄傷自己;

③使茶中心的茶葉陳化速度減慢,對性急子的茶友而言,無法短時間享受到陳茶的韻味,需要更長時間陳化;

④投茶時需要更多經(jīng)驗,塊狀茶餅與茶碎的比例要恰到好處

緊壓茶(餅.沱.磚)VS散茶 哪一形態(tài)的普洱茶好?依需選擇

配圖: 小茶控·邦東黃金磚生普洱

普洱散茶的便利性

相對普洱餅茶而言,普洱散茶就有以下的好處:

1)較容易取用沖泡,不用撥開;

2)很容易掌握投茶份量,因為不用考慮緊壓的結(jié)塊;

3)散茶陳化較快,可以快一點變得醇和,提早享用(注意:如過給過度通風,茶滋味會急促流失)。

  
同時,由于普洱散茶也有以下短處:

Ⅰ.呈散茶狀態(tài),不方便儲存和攜帶,茶葉與茶葉之間有空隙,也較占空間;

Ⅱ.不方便交易買賣,要用秤來量度;

卅.如過度通風,茶陳化過快,則容易使滋味急促流失,因此,要注意通風;

Ⅳ.無法壓入內(nèi)飛作辨識,消費者較沒有信心,怕不肖的茶商混入不純正的茶料。

緊壓茶(餅.沱.磚)VS散茶 哪一形態(tài)的普洱茶好?依需選擇

配圖:小茶控·貓耳朵普洱散茶

結(jié)語

由于普洱緊壓茶與普洱散茶,各有其特點與特色,其實是很難一概而論的,哪一種型態(tài)是較好。因此,如果日后想喝到滋味較豐富的「陳年普洱茶」,購買茶餅會較為優(yōu)勝,而且儲起來的時候,也較省地方。 如果,普通的消費者,只是買一斤喝一斤的話,只要購買普洱散茶就很方便了,因為買回來就可以立即沖泡,不用另外再找工具把茶餅撥開。

——————————————————————

古樹茶品牌“小茶控”,想將百年古樹的茶滋味獻給最懂品嘗的您

快來品嘗樹梢上的甘甜!古樹茶品牌”小茶控“上線6款產(chǎn)品

一次性體驗七款不同古樹茶 小茶控品鑒包給您味蕾前所未有滿足感

小茶控古樹曬紅龍珠上市 上班族的便利.好味的茶飲之選

找到約17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