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藏茶一百問

找到約242條結(jié)果 (用時 0.028 秒)

茶癡張大復(fù):論茶論水論松蘿……

張大復(fù)(1554~1630),名彝宣,字元長,又字心其,號寒山子,又號病居士;明朝蘇州昆山(今屬江蘇)興賢里片玉坊人。張大復(fù)是明代著名戲曲作家、聲律家;從小聰慧過人,詩文名重鄉(xiāng)里并在34歲時考中秀才,然遺憾的是終與科舉無緣。史載張大復(fù)“年十七,赴鄉(xiāng)試,不售,至中年則棄之,以諸生設(shè)管授課,后多以病止。”他初患青光眼,卻憑微弱的視力堅持寫作、教書;然原本殷實的家底,只因請江湖游醫(yī)、鐵鞋道人醫(yī)治眼疾,花費甚多;最后只得典賣祖?zhèn)髯之嫛⒘继?,可眼疾卻是越來越重,至40歲時竟然失明。在這期間,他一度還患有偏頭痛、傷寒、肺炎等疾??;雖然是貧病相交加之身材矮小,所以他自稱“病居士”。但是,他也并非是別人想象中的那么愁緒滿腔,怨天尤人;他常常閑坐在家鄉(xiāng)小西門的城墻上,或是搖頭晃腦哼著昆曲;或是與各界朋友聊天長談,他用耳朵去“觀察”,用心去感知紛繁的大千世界……張大復(fù)除了短時間在朋友的衙署里擔(dān)任幕僚外,主要是以口述的方式讓人記下自己設(shè)館、作幕、出游的見聞,包括著名人物言行、家鄉(xiāng)風(fēng)土人情以及昆曲的興起與發(fā)展等;他之所以活得比常人還豁達、瀟灑,是因為他的一生有茶水與昆曲的滋潤……

“茶癡”著書

張大復(fù)博學(xué)多識,為人曠達,興趣獨特;他潛心古文,猶重東坡文章且獲其風(fēng)骨;他廣交士林,與歸有光,王世貞,陳繼儒等當(dāng)時名儒相與交接,結(jié)社論文;他還“廣搜虞,昆山先賢事跡”編纂成書。生平著述有《張氏先世紀(jì)略》、《昆山人物傳》、《昆山名宦傳》、《噓云軒文字》、《聞雁齋筆談》以及《志遺》、《靈薈》等等;尤以《梅花草堂筆記》著稱于世,亦以《梅花草堂筆談》聞名于世。

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談》以隨筆形式寫日常見聞與生活瑣事,文筆清雅簡潔,靈動且有韻致;正如其友陳繼儒在《梅花草堂筆談》序中所說:“元長貧不能享客而好客,不能買書而好讀書,老不能詢世而好經(jīng)世,蓋古者狷狹之流,讀其書可以知其人矣;”與張大復(fù)交往較多的湯顯祖,在一封信札中也說:“讀張元長先世事略,天下有真文章矣。”

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談》一書共八百五十三則,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侶,樹木花草,飛禽走獸,塵世夢境,春夏秋冬,皆在筆談之內(nèi),從中可以領(lǐng)略到時代人物的風(fēng)貌和社會習(xí)俗,清新人們的耳目,由于其間記有錢谷、屯田、漕河、海運的經(jīng)世之事,故亦足備考史之資。尤其是書中的論茶、論水、論松蘿情節(jié),更是讓人領(lǐng)略了一位明代“茶癡”的癡情,也讓人領(lǐng)略了一位資深茶人于茶的專注與專業(yè)……

“茶癡”論茶

張大復(fù)的《梅花草堂筆談》多言及明代茶事,而且文字很有特點,值得品讀;只是由于未能夠得到普及,故世人多有不知,茶人少有人知而已……張大復(fù)《筆談》中的一些篇章,雖然記錄的是日常生活,卻是極富有生活情趣,如“料理息庵,方有頭緒,便擁爐靜坐其中,不覺午睡昏昏也。偶聞兒子聲書,心樂之,而爐間翏翏如松風(fēng)響,則茶且熟矣。三月不雨,井水若甘露,竟扃其門而以缸器相遺,何來惠泉?乃厭張生饞口,汛之家人輩云:舊藏得惠水二器,寶云泉一器,丞取二味,品之由令兒子快讀李禿翁《焚書》,惟其極醒極健者,回憶壬寅五月中,著屐燒燈品泉于吳城王弘之第,自謂壬寅第一夜,今日豈能此耶!”

《品泉》則是在文字的開篇幾句,就描繪出一副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畫面:在沸茶的咕咕聲中,父親昏然欲睡,忽然聽見兒子朗朗的讀書聲,不由“心樂之”;接下來作者卻筆鋒一轉(zhuǎn),回憶起和友人在吳城“燒燈品泉”的“壬寅第一夜”……想來,與古代高人雅士賞花飲酒、煮茗品泉,談詩論畫,是張大復(fù)和許多名士一樣,不僅是有所向往,而且是有所傾心……張大復(fù)在《筆談》中的《言志》篇中,則清楚地表達了這種愿望:“凈煮雨水潑虎丘,廟后之佳者連綴數(shù)缸……坐重樓上望西山,爽氣窗外,玉蘭樹初舒嫩綠,照月通明,時浮黃暈,燒筍午食,拋卷暫臥,便與王摩詰、蘇子瞻對面縱談,流鶯破夢,野香亂飛,有無不定,杖策散步,清月印水,隴麥翻浪,手指如水,不妨敞裘著羅衫外,敬問天公肯與方便否?!边@恐怕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人生畫面的最高理想,但究竟能否真正實現(xiàn)?!又有幾人能夠?qū)崿F(xiàn)呢?!那真是只能“敬問天公肯與方便否”了!張大復(fù)以為,飲茶如鑒賞金石彝鼎、欣賞書法名畫一樣,是一門獨特的審美藝術(shù),絕不能由他人代勞;只能是由自己親自操作,自己用心去體驗、品味其中的濃情妙趣;而這與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總之,古人在品茶之時,撫摸著或精美或樸素的茶具,凝視著澄碧青翠的茶湯,鼻嗅著如蘭似梅的茶香,品味著茶湯甘芳鮮爽的滋味;這樣,便可自然而然地進入一個高雅美妙的茶道藝術(shù)境界,讓人在不知不覺之中使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華。

張大復(fù)還在《梅花草堂筆談?茶說》中,于茶的個性給予了獨到的見解;他認(rèn)為“天下之性,未有淫于茶者也;雖然,未有貞于茶者也。水泉之味,華香之質(zhì),酒瓿、米櫝、油盎、醯罍、醬罌之屬,茶入輒肖其物。而滑賈奸之馬腹,破其革而取之,行萬余里,以售之山棲卉服之窮酋,而去其膻熏臊結(jié)、止膈煩心之宿疾,如振黃葉。蓋天下之大淫而大貞出焉。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xué)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飲其韻。甚矣,夫世人之不善淫也!顧邃之怪茶味之不全,為作《茶說》,就月而書之。是夕船過魯橋,月色水容,風(fēng)情野態(tài),茶煙樹影,笛韻歌魂種種,逼人死矣。以貞與淫比喻茶性,初看似乎新奇怪誕,但閱后深思,又覺不無道理,不失為奇思妙想。淫者,亂也。茶性極易吸氣,遇梅則香,逢鮑則腥。如封藏不嚴(yán),百味皆雜,難守其本真之味。從這一角度來看,天下沒有一物如此輕佻。貞者,正也。”

茶不僅解葷腥,能祛除煙酒之毒,更被譽為“百病之藥”;明代李時珍等歷代醫(yī)家對茶都有較高的評價。尤其是茶于頭昏腦漲,精疲神倦,百節(jié)不舒,飲之皆消;令人神清氣爽,身心舒泰等等……。所以,“茶癡”張大復(fù)認(rèn)為飲茶“去其膻熏臊結(jié)、止膈煩心之宿疾,如振黃葉”,效果猶如秋風(fēng)掃落葉那樣明顯。由此可見,大淫只是茶的表面現(xiàn)象,大貞才是它的內(nèi)在本質(zhì)。茶既是如此大淫大貞之物,品茶行家就應(yīng)該明其淫而就其貞,不僅能品味其色、香、味、形,更要看重它的非凡功效和神韻。這篇新奇優(yōu)美的《茶說》,是張大復(fù)在一個美好迷人的月夜寫就的;“是夕船過魯橋,月色如水,風(fēng)情野態(tài),茶煙樹影,笛韻歌魂種種,逼人死矣?!毕雭?,張大復(fù)能在黑暗與貧病中,瀟灑地活到77歲,其中的秘密是:茶水與昆曲不無大功矣!

“茶癡”論水

對于煎茶的用水,在古代則是被重視到無以復(fù)加的神圣程度,各界人物紛紛出來做茶事表演;以彰顯煎茶用水的重要或意義。水為茶之母,中國茶人歷來講究泡茶用水。陸羽《茶經(jīng)》、張又新《煎茶水記》、歐陽修《大明水記》、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都對茶與水的關(guān)系作有精辟的論述。

明代人田藝衡的《煮泉小品》是一部茶之水的專著,它分為十個部分:從“源泉”、“異泉”一直說到“江水”、“井水”等,不少議論怪異到出人意表的程度。而“茶癡”張大復(fù)則是來得更猛,他甚至有點“喧賓奪主”地將水提高到勝于茶的地步。他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以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貧人不易致茶,尤難得水。”這是“茶癡”張大復(fù)泡茶試水時的體會與感悟。他的意思是,泡茶的重要性在于水。茶發(fā)于水,水乃茶之母。所以,好茶還需好水沏……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談?試茶》文中關(guān)于水的經(jīng)典論述是說得最透徹的;看來好作驚人之語的文人習(xí)氣,用在茶事酒風(fēng)上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諒解和認(rèn)可……因為水不僅承載了茶之色、香、味,而且實現(xiàn)茶的養(yǎng)分和藥理功能,所謂“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就是這個道理。與他同時代的茶人許次紓,也曾在《茶疏》一文中寫到:“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比欢?,張大復(fù)的高論比許次紓等所有名人行家更加淋漓盡致;在張大復(fù)看來,品茶同時也是品水,好水不僅可以掩飾茶之不足,更可以使茶錦上添花;而水品不足,不僅是茶性難顯,還會減低茶的品質(zhì)……能透徹、經(jīng)典地評說茶水關(guān)系的張大復(fù),可謂是識得茶之真滋味。

“茶癡”論松蘿

張大復(fù)《梅花草堂筆記》的30多篇記述茶、水的文章,除了有《試茶》、《茶說》外,還有《天臺云霧茶》、《天池茶》、《紫筍茶》等篇記;說各地特色茶的有《茶菊》、《乞梅茶帖》,不失為高士飲茶圖的有《此坐》、《煎茶》,述說各地名茶和品飲心得有《飲松蘿茶》等……然令人遺憾的是,張大復(fù)的《飲松蘿茶》一文未見原著;只知道他在《聞雁齋筆談》中說:“松蘿茶有性而韻……初潑時,嗅之勃勃有香氣耳……”張大復(fù)品飲并贊美松蘿茶,是因為松蘿茶的名氣還是因為松蘿茶的品質(zhì),抑或是與松蘿茶的緣分,不得而知;然他對于松蘿茶的那份傾心和熱愛,卻是躍然紙上;“飲松蘿茶,松蘿茶有性而韻,正不堪與天池作奴,況介山之良者哉。但初潑時,嗅之勃勃有香氣耳。然茶之佳處,故不在香。故曰虎丘做豆氣,天池作花氣,介山似金石氣,又似無氣。”而在《梅花草堂筆談》(卷十三?茶條)中,張大復(fù)更是情深意長的評論松蘿茶;他說:“松蘿之香馥馥,廟后之味閑閑,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然其妙在造。”想來,張大復(fù)的“然其妙在造”幾個字,卻是一語道破了明代松蘿茶的制作技藝……

中國的制茶技術(shù),由唐宋時期占主導(dǎo)性的“蒸青”制茶法,至明代已為“炒青”制茶法取代,并逐漸成為占主導(dǎo)性的制茶技術(shù)且一直延續(xù)至今。這個創(chuàng)新的制茶技術(shù),就是以松蘿茶為代表的炒青技法,因為炒青技法的獨特和領(lǐng)先……所以,松蘿茶獲得了“炒青始祖”之譽。作為明代茶苑的一枝奇葩,松蘿茶的崛起和盛行,體現(xiàn)了制茶工藝的精湛與茗飲文化的內(nèi)涵豐富。同時,伴隨著松蘿茶技法向湖南、福建、浙江、江西等茶區(qū)的傳播,各大茶區(qū)實現(xiàn)了中國茶業(yè)史上由蒸青向炒青轉(zhuǎn)變的技術(shù)革命;“松蘿”之名亦傳遍天下并成為清末以前徽州茶的通稱。而在技術(shù)革新作為發(fā)軔契機的同時,引領(lǐng)消費時尚的文人雅士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想來,張大復(fù)不僅是一位雅士中,亦是一位喜茶愛茶并懂茶的資深茶人;稱其“茶癡”亦是理所當(dāng)然……晚明時期,色、香、味俱佳的松蘿茶大行其道后,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品飲松蘿茶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后之境,就是“道”,亦是松蘿茶之“道”。

明人張源首先在自己的著作《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他說以松蘿茶為代表的明代炒青制茶技術(shù)是“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睆堅凑J(rèn)為茶中有“內(nèi)蘊之神”即“元神",發(fā)抒于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里,不可分割”。所以,張源的觀點很明確: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現(xiàn)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zhì)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因此,張源的茶道是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而有著“炒青始祖”之譽的松蘿茶,因其茶的色、香、味及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則是真正體現(xiàn)了茶之“道”。然張大復(fù)則是在這樣的認(rèn)知基礎(chǔ)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xué)佛而不破其宗?!睆埓髲?fù)想告訴人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達到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也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化境,更是達到一種天、地人心融通一體的境界。茶癡張大復(fù)對于飲茶之“道”的認(rèn)識,可以說是明代時期的茶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fā)展與超越。

張大復(fù)的一生,都在執(zhí)著地追求一種富有生活情趣及理想的生活方式;這一點在他的小品文《泗上戲書》里,有著絕妙的描述:“一卷書,一塵尾,一壺茶,一盆果,一重裘,一單綺,一奚奴,一駿馬,一溪云,一潭水,一庭花,一林雪,一曲房,一竹榻,一枕夢,一愛妾,一片石,一輪月,逍遙三十年,然后一芒鞋,一斗笠,一竹杖,一破衲,到處名山,隨緣福地,也不枉了眼耳鼻舌身意隨我一場也……”真的是不枉了“茶癡”的美稱?。?/p>

【摘自2018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鄭毅(安徽黃山),作者系茶文化學(xué)者、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欲見其人單叢香——茶人杜麗萍一瞥

曾幾何時,在上海大寧茶城一提起經(jīng)營潮州鳳凰單叢,馬上就會有人接茬:“那是杜麗萍的!”

在我眼中,杜麗萍是一位至情之人,尤其對茶喜愛滿滿,甚至可以說是一位“茶癡”。不知咋滴,從小生長在貴州安順的麗萍卻對潮汕工夫茶情有獨鐘。以她之見,是因為潮州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所以她對潮州的鳳凰單叢熱愛有加。

作為主營鳳凰單樅的“麗萍茶坊”,云集有近百種單叢香型品系,諸如鴨屎香、芝蘭香、夜來香、蜜蘭香、黃梔香、柚花香、桂花香、玉蘭香、肉桂香、杏仁香、姜花香等不一而足,小小茶坊藏茶甚豐,難得麗萍對“形美、色翠、香郁、味甘”的鳳凰單單叢有自己的追求,格外令我驚喜。實際上,更令人感動的地方是她沒有半點虛與委蛇的茶人品性。她總說要為推廣茶文化多做一些事情,為此她會定期邀約一些當(dāng)?shù)氐牟栌?,交流?xí)茶心得,難得一壺清雅,與大家共品人生。她對茶文化的這份關(guān)愛,難能可貴。有時,她見我常常策劃一些公益性茶文化活動,所以問我有沒有需要她做的工作,哪怕是一名義工,那副主動請纓和認(rèn)真模樣沒有絲毫的寒暄做作。

由于居住在嘉定,從上海大寧茶城遷移到嘉定的一個小茶城后,麗萍在茶葉經(jīng)營上似乎也有著寫盡繁華如花旖旎之夢,可事情往往逆她所想,在經(jīng)營上卻也寫盡了落花滿地好夢成空。換了地方,經(jīng)營不是她想象的那樣好做,尤其面對鳳凰單叢這樣一款“小眾茶”的推廣遇到了難題。她面對客戶資源減少的現(xiàn)實,為了辟出這塊小小的“麗萍茶莊”經(jīng)營新天地,可謂煞費苦心。她幾度赴云南、貴州考察,及時調(diào)整經(jīng)營策略,不惟鳳凰單叢是從,增補了家鄉(xiāng)的“晴隆化石”綠茶和“二十四道”紅茶,以及云南建水紫陶。憑她一股勤奮耐勞的勁兒,加上與人為善,誠實經(jīng)營,小小的麗萍茶莊漸漸有了起色。麗萍對自己經(jīng)營的茶葉品質(zhì)要求很嚴(yán),期望也很高,她說,好的鳳凰單叢必定注重優(yōu)越的生態(tài)條件和良好的茶樹品種資源,以及精湛的采制工藝。所以,總會生發(fā)出一種“不如愿”的煩惱,尤其對客戶更要講究“誠信”兩字。她把一句“茶的品質(zhì)決定一切”常掛在嘴邊,唯以誠信待人,凡事,就一定要做好。在她身邊,常有客戶上門請教有關(guān)鳳凰單叢的相關(guān)知識,杜麗萍從不敷衍,就像對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樣。實際上,她早已把“品茶”二字演繹為“人品”了。也恰恰在這種氛圍中,使杜麗萍清心滌濾,體悟出茶道中的平常心,正是她這顆經(jīng)營中的平常心,使“麗萍茶莊”的“頭回客”變成了“回頭客”,又使“回頭客”變成了“家??汀?。她說,在經(jīng)營上雖然需要煎熬,但我陶醉其中,其樂融融,心里尤感踏實和舒暢。

有一次我到嘉定“敬茶坊”茶館問茶,順便再度前往“麗萍茶坊”品茗。那天,麗萍滿懷興致地擺開茶具一番“懸壺高沖”后,她突然對我說準(zhǔn)備讓兒子走出去學(xué)茶和參加一些茶文化活動,麗萍也真想讓茶的氣息熏染在兒子身上。麗萍說,自從兒子去河北參加了一次禪茶大會收獲了很大,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感悟,從而對茶文化內(nèi)涵有了新的認(rèn)識。她總認(rèn)為,一杯茶也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方便之途。

茶是有情的,一如“麗萍茶坊”里優(yōu)雅的古琴聲、縹緲的熏香;茶是有文化的,麗萍特別注重茶理和意味,常常抽出時間趕赴一些茶會和參加學(xué)習(xí)講座,使自己在精于鑒茶和善于辨茶的知識面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別人眼里,杜麗萍總是很忙。而她說:“我活得是不是太累了,總有一種欲罷不能的焦灼感?!钡拇_,她做事有時太認(rèn)真、太投入,哪怕付出代價。麗萍最為高興的就是有好茶與大家分享的時刻。每逢節(jié)假日,她總會邀約身邊的茶友和老師們到“麗萍茶坊”坐一坐、敘一敘、品一品。臨別時,不忘給每一個人準(zhǔn)備好幾款鳳凰單叢茶和家鄉(xiāng)的一些土特產(chǎn),可謂情切切、意悠悠。其為人處世也被同行嘖嘖稱道。

她非常關(guān)注茶人之間的友情,就像關(guān)注鳳凰單叢茶的“山韻”與滋味。其實麗萍經(jīng)營潮州單叢茶還是貴州茶都無關(guān)緊要。風(fēng)塵再大,世味再淡,一杯好茶已經(jīng)在麗萍的心里了——那就是人情要暖,人走茶不涼。

麗萍鐘情于鳳凰單叢已有十幾年了,現(xiàn)在依然如故,癡心不改。雖是小眾茶,亦無多少人問津,但她對鳳凰單從茶的那份執(zhí)著卻始終在心里安靜地呆著。有時候遇到心灰意冷之事,想想壺里還透著鳳凰單叢的茶香,內(nèi)心會變得安寧。所以,每當(dāng)我看到“麗萍茶莊”這四個字,心里總會聯(lián)想到鳳凰單叢特有的香氣,也許是一個內(nèi)心有物有情而心境開闊的人,事業(yè)的美麗是可以帶著一份活力和新意而不斷再生的。認(rèn)識麗萍的人都會有這樣感受:認(rèn)識麗萍就會愛上茶,愛上一種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

如今,杜麗萍性格內(nèi)斂如茶,心中只要有茶,無論再經(jīng)過多少輪回,惟以真愛用心泡出自己的茶香,并永葆著心中茶香的魅力。她崇尚“正、清、和、雅”茶德,清閑時完全讓自己沉醉于一杯茶的快樂中,在細(xì)嚼慢咽時,讓茶把自己生活調(diào)整到“平常心是道”妙意中,她說,這是一種享受!(舒曼茶話)

茶語抒情

(《吃茶去》雜志)喝了這么多年的茶,總想寫點東西,為了紀(jì)念,也為了還原最初的開始。

一個午后,忙里偷閑,茶語寥寥,能解的是抒情,不解的,是余音。希望在所得與所悟間,把荷下心事,一一展鳴。

茶 氣

人家說,茶香識女人。

茶氣即是茶魂,茶的精致所在,了然于心。似氣質(zhì)女人的眉眼,雙眼微閉,不緊不慢地挑起眼角時,半有余情,半是含煙。

我一直覺得茶是有生息,是天上青衣綠影的仙子失神時往世間潑下的半杯玉液,世人喝了,便多了情趣與靈氣。

茶氣輕輕,輕如張愛玲命里的愛情般,低進塵埃,也美到骨子里。

綠茶有如浣紗女的清音妙韻點破碧溪涓涓,桃花源里疏落星月,一杯留守,能搖散夏日如火的盛情,似芭蕉扇動,移來清涼一片;

白茶是飄過紗窗前,似顰非顰的情留眉間,白娘子欲語寄情西湖的煙雨樓前,是閨蜜的香甜和被遺忘的憶念,回想起當(dāng)初,水鄉(xiāng)里的閑情;

紅茶帶著洛神絕美的喋血,暖秋后隱去倩影輕盈,月上西樓把庭院唱深,女兒初妝,不忘緊一緊裙裳,不被秋風(fēng)偷聽心事;

烏茶所聞即是所見,潑墨成趣的幾筆留白弄清影,白衣書生揮斥方遒,多是壯志,多是才情,思索總被隔壁若隱若現(xiàn)的琴音擾亂心弦,牽長又掐短;

一種茶水便是一種心情,頤養(yǎng)出一種心性。

臺灣有種叫“東方美人”的茶葉,一直是我想見的。用千年離騷,換得一笑嫣然。我想,說的該是她吧。此茶就像西施,得日月之精華,頤養(yǎng)在世間的別處,嬌貴而稀世。耳聞其香,該是身著旗袍,溫宛如玉的女子姿態(tài):手執(zhí)檀香扇,時而攏下滑落香肩的紗巾,一笑一顰能動情,那是一段隔世沉香,也是一段百花深處的秘密。我想,那象是痞子蔡執(zhí)筆寫下的“洛神紅茶”吧,是愛與痛后的遺憾,忐忑地等待不知歸期的離人。

在朦朧的茶氣里,我們看到了國人的秉性,與茶一樣,內(nèi)斂而高貴。你是否帶有煙雨后的情緒,聽風(fēng)聽心情,然后收回了一簾的涼白,惘然若失。

茶 意

茶意無關(guān)茶藝。問到友人這個詞語時,他說,氣意心情統(tǒng)一,就是兩個字:世界。

若說茶氣是淺而易見的,那么茶意便是“深山藏古寺”,可以是隱約在琵琶半遮面前的溫存,可以是換盞低唱后的涼薄。

茶自古左右在墨客騷人的身邊,聽唱傳奇,多情,冷暖,如人亦如世,幾多詩詞都在意念的邊緣枕落,抱著一杯香茗,愁消幾個黃昏夜色。新詩舊詞間,瘦了一個又一個朝代。

我不由想起中學(xué)時代看過的一篇文章,一個叫楚楚的女子寫的,通篇的靈氣。很記得她的幾句話,落花為香茗,百合做杯盞,用唐詩里那只紅泥小炭爐,深山的一裙松針燃火,一壺幽谷中的晨露,三分易安的婉約,三分稼軒的豪放,三分老莊的淡泊,一段放浪于開骸之處的板橋心情湊成十分的愜意,細(xì)細(xì)品茶。

她說的,世間萬物皆可飲,夜色為水,境界是茶香。

楚楚,如此心情,如此才氣,如此名字,如此女子,捧出如此的一杯半縷仙氣。夜半無人私語時分,仙風(fēng)道骨一番,也做一回超世的仙人。

茶香是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己的春秋,自己的古今。

愿意去相信一切美好的女人,會很幸福。我只愿相信茶水的從容與平實。自品,自省,時而甘之如飴,時而冷落,時而別有用心。

人生無常,人心無常道,《紅樓夢》中不乏“吃茶”的情景,各種關(guān)于“吃茶”的各種場景也是中國茶文化的側(cè)影,關(guān)于禮數(shù)習(xí)俗。喝茶,喝的是中國悠久的文化。有人喝出了茶馬古道的滄涼,有人喝出了秦淮八艷的空絕,有人則喝出江南小調(diào)韻味悠長……心性與識見不同,喝出的感覺與氣度皆有別。如那首《虞美人》一樣: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茶被賦予了各種使命,不變的是自然心地。擁有茶心的人,自在茶色中笑語緋言,管他人云紛紛,管他三生之后是幾個春秋,幾個輪回。

說到底,茶意本無意,隨人品行識見論高低。一家之言,難以定音。我只意念。

茶 心

佛家之言,禪定入靜總少不了茶。

寫下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只想到了佛祖家的那句偈語:心如明鏡臺。

難得平常心。普度有依,依身法外的正是茶心。

茶心,如女人般,難懂亦難纏,雖絲絲饒舌,卻余香綿長。

我想愛茶的人,在喝茶的時候,心該是柔軟的吧,就如三月的櫻花般,細(xì)細(xì)的,素素的,撲鼻直入清心。

茶心也似菩提心,只可意會。言傳中,總會偏了本意。每個喝茶的人都帶著不同的心事與心氣,像《紅樓夢》中黛玉與寶釵去妙玉處,妙玉啟用了不同的杯子待客,捧著一樣的茶,符合不同身份的茶杯。茶盡,也各盡了心事。

佛說,道的本質(zhì)在于悟。幾千年來,個中真意,各有表達,卻不為世人所解。

我們說的,人走茶涼。熱茶涼茶,關(guān)乎著小小的鼓動,小小的冷暖讓七情六欲把盞偷換。此時,心便是茶,心苦茶苦,心若清,茶亦如是。外圍的環(huán)境事故便是水,好的水就有清香四溢的茶香。而渾水,只能讓人圖生悶氣。

人的悶苦總有,把情茶話,任煙雨人生,心淡了,典當(dāng)換成鹽。

快餐社會,一次性已經(jīng)被搬進生活。然而茶還是沒有失去它本質(zhì)上的“養(yǎng)尊處優(yōu)”,工夫茶色不是速食生活,如老人家說的,一步一步來才是生活,差一步,色香味是百步之遙。

一直很不喜歡花茶,即使花茶可以美容。可是浮世間,難經(jīng)人意總有,歲歲年年,聽得了落花消處,馬蹄濺香,漸行漸遠(yuǎn)的人癡人怨,僅一盞花茶,又美了多少嬋娟?花茶是變換著香水的女子,舉止間香艷卻有失本質(zhì),沒有茶心的質(zhì)樸,又何來的清心雅氣?

每個人都有寵自己的一份心情,此時,我愿意是茶水心情,生澀而淡定,琥珀色,淺薄的心情。不需要濃烈,卻可以永生。茶心只有半盞,半盞是寬恕的心。聽昨夜剩余的半曲的江南別戀,換了折柳人,瘦了杜鵑,末路英雄的刻骨紅塵。

喝茶終究求的是心底那份平靜與從實。偶然的遇見,只與有心人分享,待到那些梨白未盡的憂傷呼進肺里,便可化去生活甚至生命里的那些眉彎,受得茶仙真意。

茶 情

杜康可以濃烈,茶水卻只怡情。淡而清,清心雅韻之為。

從小生養(yǎng)在潮汕,知道茶有著最親近平和的情感,非詩書之家,簪纓之族的絕綽,尋常百姓都能能備上茶具,靜靜細(xì)細(xì)品上兩鐘,雅俗共樂。家鄉(xiāng)以茶當(dāng)酒,對客相酌,每每口齒余香,坐享新茶舊事,入情也入味。茶香四溢,不同咖啡的考究與品味相應(yīng),落座的可以有鴻儒,有白丁,沒有隔閡,大家親親近近拉家常,日子的滋潤都在茶話里,同時見證主人家的爽朗品性。

有詩云: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喝酒可以吆三喝四,但喝茶一定得謙恭禮讓,彬彬有禮。茶情被牽成淡淡的,輕輕的清音雅韻。

傳奇不一定能能傳世,傳世的一定是傳奇,茶道流傳了幾千幾百年,傳承了多少美麗的傳奇。茶情,說的是清心寡欲,說的是人情世故,說的是難逢知己。對弈需要對手,對飲亦是如此。古來圣賢寂寞之處,在于無知音同喜同悲。喝茶既要用情,更要用心,境界是冷落了寒夜幾更,更忘了身前身后名。紅爐煮雪,扣下半盞茶葉,掩上盞嬉笑耳語,壺中吐香,兩三女友傾膝而談。晴窗細(xì)乳戲分茶,妙趣同生。對茶經(jīng),憶故人。沒有年齡,沒有身份,無界定地對上幾句桃花詩,飲上幾盞鄉(xiāng)音。關(guān)乎禮?關(guān)乎情?天下大小事都抵不上掌中一捻香。

蘇東坡說了,詩酒趁年華。詩酒談的是意氣與激情,得失總是年輕時的一枕黃粱。茶情是細(xì)水長流,水煮紅塵,年華會老,而茶色總不減。一個人時,可以隨著香氣填上半頁白香詞話,暗香盈袖,乏了便擱下,讀讀月下花語,看看綠肥紅瘦,再回頭想那離人心上秋的親別。

關(guān)于故鄉(xiāng)的許多詩篇捎帶著離人的鄉(xiāng)愁,圈住墨香,圈住了欲語還休。茶情似人情,隔著茶水,體會世態(tài)炎涼。不同的遭遇是不同味道的茶情,如今,遠(yuǎn)離故鄉(xiāng)的我,只能偶爾哼上傳唱的一壺好茶一壺月。待到夜色滿樓時,茶色便成一身的鄉(xiāng)愁。

天涯外,溫柔處,心安即故鄉(xiāng)。

寫在茶后

最近,總想戒茶。

我是個俗人,卻上了茶的癮。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一些東西。茶溫潤著我的胃,有些負(fù)累勞神了。

朋友說,就是拿了你的命也拿不掉你的茶。

是的,我丟不開的有兩個東西,其中一個就是茶。呆不住幾天,我決定還是拿命換茶。理由是:人生難得任性而為??傆幸惶?,等你發(fā)現(xiàn)生活再也無法慢下來的時候,你會在記憶里搜索,自己失去的是什么樣的東西。我不希望多年保留的習(xí)慣早于生命離去。

許多倉皇的歲月都有茶陪伴走過,高考、大學(xué)、工作,我已經(jīng)失去最初愛上的理由。如果我說茶水已經(jīng)成為我的安慰與依靠,可能有人會發(fā)笑。生命里的很多東西都是不可忘記,多數(shù)不是刻意而為。我相信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一個掂量身心平衡的方程式,有的人喜歡午后喝杯咖啡,有的愛喝上兩盅,有的人須睡午覺等等。而我偏偏喜歡上茶,接著飯后小掐,論哪談哪都是可以沾染到。

下午茶被認(rèn)為是小資女人過的生活,在許多人看來,喝茶是一件很浪費時間跟表情的勞作,因為需要很多條件去陪侍。我倒覺得喝茶是生命的善待,當(dāng)愛上了就會覺得什么都是理所當(dāng)然,就像姑娘長大了會懂得淺淺笑一樣,很必然的東西。

上班生活,沒有太多時間去編排習(xí)慣里的東西。我也差點失去了愛茶喝茶的資格?,F(xiàn)在明白,人生如茶,苦茶和清茶都在手掌的玩轉(zhuǎn)間,怎么過都是一輩子。無論多忙我都習(xí)慣往杯子里扔上幾片茶葉。舒展,郁郁寡歡。捧滿滿的一高腳杯的熱茶,呵出心滿意足的心情。一杯茶水,捧出一個模樣來,如“人生若只如初見”般的美好淡定。

我愿意,就這么慣著自己,窮其一生,坐享茶色當(dāng)中。重復(fù)一場一場的開始,看一盞又一盞的過往,隨便倚哪去等涼一壺茶,等著流年的完結(jié)。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王濤)

找到約23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9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