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薄荷茶屬于茶么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普洱茶山頭太多搞不懂?看過這篇再也不上當了

       云南四大產茶區(qū)

  保山市、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普洱茶的定義

  普洱茶,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

  云南大葉曬青茶為原料,

  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加工工藝制成的茶葉。明清兩代是普洱茶形成并走向輝煌的時代。整個云南還存在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面積27萬畝以上。

  保山市

  已不屬于瀾滄江流域,尚有一些栽培野生茶區(qū)未完全開發(fā),茶質仍然十分厚質飽滿。口感雖未有超過其他三大茶區(qū)的特色,其陽剛的茶氣,純正的山韻也是不可多得的古樹茶資源。

  臨滄市

  下轄1區(qū)7縣,按茶葉產量依次排名:鳳慶、云縣、永德、雙江、耿馬、臨翔區(qū)、滄源、鎮(zhèn)康(09年產量)

  鳳慶作為云南產茶第一大縣,位于臨滄北部,幾乎全縣皆適宜種茶。歷史悠久,出產歷史上著名的“太華茶”。鳳慶茶廠,曾是我國紅茶標準的制定者。

  茶馬古道重鎮(zhèn)魯史有數百年的歷史,青龍橋更是茶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

  境內古茶樹資源5.6萬畝,鳳慶縣的鳳山、勐佑、大寺、三岔河、雪山等地均有上千畝的栽培古茶園,詩禮鄉(xiāng)古黑村也有古茶樹。

  云縣位于臨滄東北部,野生大茶樹分布于每個鄉(xiāng)鎮(zhèn),較為著名的有:幸福鎮(zhèn)大宗山(蔑笆山村)1.5萬畝,涌寶鎮(zhèn)堂梨樹村1600畝,漫灣鎮(zhèn)的大丙山1000余畝,愛華鎮(zhèn)黃竹林箐等。

  位于漫灣鎮(zhèn)的白鶯山,在大丙山中部,被稱為“古茶園自然博物館”,古茶樹1.24萬畝。茶樹品種豐富,展示了從野生茶樹到栽培茶樹不同階段的演變歷史。

  永德位于臨滄西北部,距今約兩三千萬年歷史的茶樹始祖:中華木蘭在永德縣被發(fā)現(茶樹是由寬葉木蘭經中華木蘭演化而來),歷史悠久的永德,被稱為“萬茶歸宗”的地方。

  永德是云南野生茶林面積最廣的縣,達到11萬多畝。11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野生茶樹,尤其是明朗、烏木龍、亞練、大雪山等地。代表是永德大雪山自然保護區(qū)(10萬余畝野生古茶林)和棠梨山原始森林(約1.5萬畝原始野生型古茶樹)。

  忙肺山特點

  忙肺山位于臨滄市永德縣,至今還生長著大面積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的古樹茶。忙肺是傣語地名,意為“河谷間的山嶺”,好山好水出好茶,這里的村民們世代喝茶、種茶,茶史悠久,文化深厚。這里的原生態(tài)植被豐富,雨量充沛、日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茶葉柔軟厚實,白毫豐滿,持久耐泡,香氣純正,回甘持久。

  雙江位于臨滄南部,全縣茶園面積6.8萬畝。其中勐庫鎮(zhèn),被稱為普洱茶最重要的物種基因庫;誕生于此的勐庫大葉種茶,是最有名的云南大葉種茶。

  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樹資源為勐庫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地處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積約1.2萬畝,勐庫大雪山野生茶樹群落是目前國內外發(fā)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種群落。

  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園位于勐庫鎮(zhèn)冰島村的冰島古茶園,已有500年的歷史。冰島茶的種植范圍主要是在雙江縣勐庫鎮(zhèn)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島村、公弄村和大中山等地方。

  冰島茶特點

  冰島位于臨滄雙江勐庫,“冰島”二字是傣語的音譯,意思為長青苔的地方。冰島茶柔中帶剛,冰糖韻十足。

  小戶賽特點

  小戶賽位于臨滄雙江勐庫,這里居住著拉祜族、漢族。小戶賽常年多雨,四周都是古茶園,生態(tài)良好。小戶賽茶有著臨滄茶區(qū)的香甜氣息,且湯質細膩飽滿,澀感弱。甚至有一些茶友認為,小戶賽是勐庫茶區(qū)中口感品質與冰島最為相似的一寨。

  耿馬位于臨滄西南部,野生古茶樹5.7萬畝,尤其在大青山自然保護區(qū)內有3萬畝。芒洪鄉(xiāng)的原始森林地帶也有古茶樹群落,如芒洪鄉(xiāng)大浪壩等地。

  臨翔區(qū)位于臨滄中東部, 古茶樹群落2萬畝,省級良種:邦東大葉茶源于邦東鄉(xiāng),野生茶樹分布于南美鄉(xiāng)和邦東鄉(xiāng)大雪山等地,著名的昔歸、忙麓等古樹茶即是產于邦東鄉(xiāng)。

  昔歸茶特點

  昔歸位于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qū)邦東鄉(xiāng)境內。昔歸古茶園多分布在半山一帶,混生于森林中。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昔歸被稱為臨滄的班章,這一對應該是價格上的對標而非口感上的對標。班章茶以霸氣著稱,而昔歸茶的口感在飽滿濃強之外,多了一些是一些柔美香甜、優(yōu)雅。

  滄源位于臨滄西南部,古老崖畫著稱于世,距今已3000多年歷史,畫有采茶情景。古茶樹約3萬畝,單甲、糯良兩鄉(xiāng)最多,著名的有糯良鄉(xiāng)大黑山古茶山。

  鎮(zhèn)康位于臨滄市西部,古茶樹最有名的當數“鎮(zhèn)康大山茶”,明代灣甸茶最負盛名。

  普洱市

  普洱市是因普洱茶而更名的城市(原名思茅)。作為云南第一大市的普洱,從歷史和現有的普洱古樹資源來看,都和普洱茶有著不解之緣。普洱市境內古樹茶面積達83187公頃,約合124萬畝。其中野生茶樹居群78633公頃,是普洱茶產區(qū)中最大的;古茶山12123公頃(2006年普查數據)。

  從景谷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茶樹遠祖),到鎮(zhèn)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樹王,再到邦葳的過渡型茶樹王,還有樹高最高(27米)的孟連勐馬鎮(zhèn)臘福野茶。普洱市擁有最為多樣的珍稀普洱古樹資源。從最大的無量山野生茶樹居群(16534公頃,分布于景東縣錦屏鎮(zhèn)至鎮(zhèn)遠縣勐大鎮(zhèn)),到最大的栽培古茶山景谷文山古茶山(1112公頃),再到景邁山的千年萬畝古茶園。普洱市也擁有極為豐富的野生茶居群和古茶園資源。

  轄九縣一區(qū)。按地理位置和行政區(qū)劃分為三個大的地區(qū)來分別敘述:分別是位于東南的墨江、寧洱、思茅(區(qū))、江城片區(qū);位于中北部的景東、鎮(zhèn)沅、景谷片區(qū);和西南部的瀾滄、孟連、西盟片區(qū)。

  墨江、寧洱、思茅(區(qū))、江城古樹茶分布:須立貢茶古茶山、龍壩古茶山、通關古茶山、壩溜古茶山、迷帝貢茶古茶山、景星豪門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國慶古茶山。

  困鹿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寧洱縣寧洱鎮(zhèn),海拔1090-1640米,常年平均氣溫16.5-19.0℃,年降水量1700mm。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主要產地:寬宏、西薩、謙崗

  茶山歷史:困鹿山原作困盧山,是清代貢茶產地之一,寬宏村的哈尼人種茶歷史超過400年。

  古樹現狀:茶園多在村寨邊,糧茶間作。代表品種有寬宏村困鹿山大葉茶,西薩村大葉茶,還有當地俗稱的細葉茶屬于白毛茶一種。寬宏村古茶園有古茶樹372棵,樹齡400年以上,大葉種和小葉種共生,這種成片的未經矮化的古茶園比較難得,是明清普洱本地產茶的重要證明。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明顯,湯質飽滿、甜滑,苦澀較弱,回甘較快。口感細膩,花蜜香比較充足。

  國慶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布于江城縣國慶鄉(xiāng),海拔1100-1350米,常年平均氣溫19.2℃,年降水量2360mm。氣候濕熱多雨。土壤為赤紅壤。

  主要產地:絡捷、么等、田房、嘎勒、博別、和平

  茶山歷史:江城歷史上是易武茶北山的必經之路,受六大茶山貿易影響,江城很早開始種茶,在絡捷、田房等地種茶歷史都超過200年以上。絡捷即是彝族語“茶葉”的意思。

  古樹現狀:茶園都在村寨邊上,目前古茶山面積有387公頃,呈塊狀分布,代表品種有絡捷普家村老樹茶,田房村田房大樹茶。國慶古茶呈不同樹齡混布,部分沒有修剪的老樹較為高大。不同產地茶園維護情況不一。受易武茶價格上漲的影響,與易武茶口感相似的國慶茶價格也有所上揚。

  茶質特色:苦澀較弱,湯中帶甜,回甘較好,湯質飽滿程度較易武老樹略遜,略顯不夠醇厚。

  景東、鎮(zhèn)沅、景谷古茶樹分布:老倉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灣古茶山、御筆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烏山古茶山、田壩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馬鄧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黃草壩古茶山、聯合龍?zhí)凉挪枭健F結古茶山。

  瀾滄、西盟、孟連古茶樹分布:瀾滄、西盟、孟連被稱為邊三縣,因為地處偏僻,所產的普洱茶并不受人重視。近年來隨著邦崴過渡型茶樹王的發(fā)現,瀾滄的古樹茶開始浮出水面。而號稱“千年萬畝”的景邁山古樹茶獨特的香氣為世人所知,又引發(fā)了人們的追捧。

  景邁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邁縣惠民鄉(xiāng),是現存最大的古茶山之一,海拔1100-1570,常年平均氣溫16.5-19℃。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和紅壤。

  古樹產地:景邁(大平掌)、芒景、芒洪、勐本、芒埂、翁洼、翁基、老酒房等。

  茶山歷史:據景邁山緬寺碑記載景邁山大面積種茶歷史超過1300年;而據布朗族史料,種茶更早在1800年前。布朗先祖叭巖冷的傳說則更為久遠。在建國初,景邁茶曾被布朗族獻禮給毛主席。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1095公頃,呈塊狀分布。代表品種有芒景村的芒洪古茶和景邁村古茶。景邁山自然環(huán)境保護較好,茶樹基本沒有經過人為矮化,和其他樹木混生,這也是景邁茶獨特香氣的原因之一。同時景邁山高齡古樹(500年)存量較大,是我國十分珍貴的古樹茶資源地。

  茶質特色:喬木大葉種,干茶、茶湯、杯底香俱佳,山韻優(yōu)雅,苦澀明顯,回甘快而持久。湯色桔黃剔透,湯質飽滿。

  邦崴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瀾滄縣富東鄉(xiāng),海拔1640-1780米,常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土壤為紅壤。

  古樹產地:那東、小壩、南滇。

  茶山歷史:那東一代拉祜族種茶有幾百年歷史,而邦崴古樹的知名主要是因為邦崴村的過渡型茶樹王的帶動。1992年和1993年國內和國際兩次研討會確認了過渡型茶樹王,成為中國是普洱茶源產地的直接證據。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211公頃,茶樹多在村寨邊分散分布,代表植株有那東村那東老茶樹和小壩村大平掌大茶樹。邦崴過渡型茶樹王也在此茶山中。

  茶質特色:苦澀較明顯,回甘較快,香氣幽長,湯質飽滿,山韻明顯,生津明顯。

  西雙版納自治州

  轄2縣1市,即勐??h、勐臘縣、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廠”就誕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時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臘縣(只有其中的攸樂茶山位于景洪市)。西雙版納茶區(qū)是普洱生產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的區(qū)域之一。

  西雙版納古茶山分布(瀾滄江以東6座,以西8座)

  上述的14大古茶山,位于瀾滄江以西的勐??h占7個,以東的勐臘縣占5個,景洪市有一個在江西,一個在江東。古茶樹樹齡從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數在200-500年之間。

  易武(曼撒)、倚邦、蠻磚、革登、莽枝、攸樂。

  西雙版納境內的古六大茶山是清代普洱茶的重要產區(qū),也是當時內地了解普洱茶的窗口。

  茶山名:易武(曼撒)

  釋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曼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勐臘縣城北方,距勐臘110公里。年平均氣溫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歸易武茶區(qū)。

  古樹產地:易武、慢潵、麻黑、落水洞、刮風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樹等。

  茶山歷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種植茶樹,明末清初之后,隨著六大茶山聲名鵲起,大量外地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早期慢撒地區(qū)茶葉生產貿易量很大,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轉至易武。清末時一些普洱茶歷史上著名的茶莊開始出現,如鴻慶號、同慶號、同興號、安樂號、乾利貞號等等。

  古樹現狀: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產量最大。清朝后期以來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qū)。目前易武茶區(qū)保留有少量沒有矮化的分散古樹和大量矮化的古樹茶園。這些茶園自然環(huán)境相對較好,保證了茶的山場氣韻。不過因為易武茶成名早,古樹存在過度采摘和養(yǎng)護不當的情況,近年來茶質有所下降。加之市場上仿冒品較多,需仔細甄別。

  茶質特色:喬木大葉種,香氣高揚,在梅子香、蜜香中透出一股幽蘭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淡香入荷,易武茶湯柔和順滑,口感清甜,苦澀感較弱,回甘較好。有“茶中皇后”的稱號。

  薄荷塘茶葉特點

  位于西雙版納勐臘縣易武鄉(xiāng)彎弓地界。薄荷塘的茶價格如此堅挺,除了茶葉口感特別之外,一是因為路難行,二是因為量太少。去薄荷塘,你先要坐車到丁家寨,然后再坐摩托車在塵土飛揚的土路上騎行,最后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薄荷塘干茶呈墨綠色,條索肥大壯實,入口之后,水路細膩,清冽如甘泉,卻又香甜滑柔,據說還能感受到薄荷清新的涼意。

  茶山名:倚邦

  釋名:“有茶樹、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最北部,今屬象明鄉(xiāng)管轄,涵蓋19個自然村,面積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較大,從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樹產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樹等。

  茶山歷史:倚邦茶區(qū)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樹。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為貢茶,令倚邦茶聲名遠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樹現狀:倚邦茶區(qū)的獨特之處在于大葉種和小葉種茶樹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樹等地還保留有小規(guī)模的古茶園,其中不乏中小葉種古樹。名聲較大的曼松茶區(qū),因為歷經破壞,古樹存量很小。這也是曼松古樹一茶難求的原因。在零售市場出現的可能性為零。

  茶質特色:倚邦古樹茶屬于中小葉種,苦味很淡,澀味比苦味略顯,回甘較快,香氣獨特,幽香如蘭,茶香靈動,微有蜜韻。湯色深桔黃,其中曼松茶苦澀不顯,湯質甜滑飽滿,杯底留香幽長。

  曼松茶特點

  曼松古樹茶分布于西雙版納勐臘縣象明鄉(xiāng)的王子山、背蔭山以及易武鎮(zhèn)的勐倮村。曼松又稱貢茶,如今的曼松茶很貴,很大原因是曼松的古樹茶品質好且很稀少。土壤被認為是塑造曼松茶品質的重要因素,曼松的土壤呈紫紅色,含鋅量非常高,這種含鋅量非常高的土壤,讓曼松茶有了一種獨特的鮮甜。曼松茶喝下去不刺激、不苦澀、甜度高、茶湯鮮爽、香氣高雅。

  茶山名:蠻磚,亦稱 “曼莊”

  釋義:“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xiāng)南部,東部與易武茶區(qū)接壤,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樹產地:曼莊、曼林、曼遷、八總寨等

  茶山歷史:曼專種茶歷史悠久,清代時已有盛名,《本草拾遺》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歷史上茶園多但茶號少,清末民初時多賣給易武茶號加工,“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

  古樹現狀:綜合來說,蠻專茶區(qū)是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中古樹資源保存最好的茶區(qū)。不僅老樹保留較多,生態(tài)環(huán)境保存的也較好,基本沒有經過矮化。但是近年來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勢頭,比如為了增加產量,砍伐茶園的大樹以增加光照,這會對茶質產生不好的影響。

  茶質特色:茶湯稠厚,湯質飽滿厚滑,山野氣韻較強,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澀較輕,喉韻深沉。

  茶山名:革登

  釋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xiāng)安樂村,莽枝與倚邦茶區(qū)之間。海拔1300米左右。

  古樹產地:值蚌、新發(fā)

  茶區(qū)歷史: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普洱府志》記載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壞較為嚴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樹現狀:古茶園歷經破壞,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來被清理出來,大小葉種混生。

  茶質特色:喬木中小葉種,淡清香,湯色深桔黃,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好,湯質順滑。

  茶山名:莽枝

  釋名: “(諸葛亮)埋銅 (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與革登同屬勐臘縣象明鄉(xiāng)安樂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樹產地: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口奪等。

  茶區(qū)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清雍正時期因為牛滾塘事件與土司發(fā)生矛盾,引發(fā)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成立普洱府,從而帶來六大茶山以至于整個普洱茶的繁榮時期。

  古樹現狀:莽枝古茶山歷經破壞,存留已經不多,而且存在為了增加光照來增加產量,破壞古茶林中大樹的情況。古樹茶品質有明顯下降。

  茶質特色:喬木中小葉種,與革登茶類似,香氣較淡,湯色深桔黃,茶氣稍遜??酀^弱,回甘較快,杯底香較好。

  茶山名:攸樂

  釋名:基諾族的世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諾鄉(xiāng),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現存最大的古樹茶區(qū),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氣溫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龍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飄等

  茶山歷史:傳說基諾人是諸葛亮軍隊的后裔,基諾山種茶的歷史非常久遠。清代攸樂山產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興”茶磚就是用攸樂茶制作的。

  古樹現狀:古茶園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間,面積約3000畝,幾百年的古樹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來存在過度采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喬木大葉種,和易武相近而苦澀略重,香氣一般,湯色淡桔黃,回甘較好,山韻明顯,水質略薄。

  后起八大茶山

  后起的八大茶山,位于瀾滄江以西,從北往南,分別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賀開、布朗山、景洪勐宋;巴達在西部。

  茶山名:曼糯

  茶山地理:勐??h最北端,屬勐往鄉(xiāng)勐往村,同普洱的瀾滄和思茅區(qū)交界。這里是瀾滄江出普洱市、進入西雙版納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樹產地:主要有三個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歷史:這里曾是勐海通往瀾滄的古道,歷史上曾經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qū)。后來勐海通往瀾滄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區(qū)逐漸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樹資源。

  古樹現狀: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經過較大破壞,很多古樹被砍掉種糧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畝左右。茶山環(huán)境歷經破壞,植被比較單一。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清晰,苦澀明顯,回甘較慢,香氣較濃郁。

  茶山名:勐宋(勐海)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勐??h勐宋鄉(xiāng),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xiāng),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其中那卡茶區(qū)海拔1600米,保塘茶區(qū)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壩檬、大曼呂、那卡(臘卡)

  茶山歷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qū)之一,那卡也是版納最負盛名的產區(qū)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漢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大曼呂等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園,成為勐海茶廠的重要原料來源。

  古樹現狀:勐宋地區(qū)的古茶園目前還有3000畝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為出名,保塘茶區(qū)保護的最為完好。那卡古茶園種植密度較大,其中有一定小葉種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畝。保塘古茶區(qū)與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較低,散布在森林里。還保留了一定量較粗大的老樹。

  茶質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樹茶普遍茶香純正,苦澀明顯,山野氣韻強,回甘較慢。

  茶山名:南糯山

  釋名:“(產)筍醬(之地)”

  茶山地理:勐??h格朗和鄉(xiāng),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縣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6-18度。

  古樹產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歷史:南糯山種茶歷史悠久,享有盛名,傳說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曾在此種茶,雖系傳說,但古濮人種茶的歷史則十分久遠,后來哈尼人遷入南糯山開始種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樹王即是歷史的證明。在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后,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qū),民國時期這里是云南機器制茶的發(fā)祥地。八十年代大規(guī)模開發(fā)茶園時對古樹有一定的破壞。

  古樹現狀:目前南糯山古茶園約12000畝,是版納地區(qū)最為著名和面積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園分布在9個自然村,由于分布較廣,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區(qū)別以半坡老寨的茶最為出名。由于代經歷史變遷,南糯山古樹,矮化老樹,臺地茶并存,古樹茶品質有所下滑。

  茶質特色:喬木大葉種,湯色桔黃透亮,湯質飽滿,回甘較快,山野氣韻較顯。傳統上南糯山茶香氣較飽滿,透著蜜香、蘭香,淡香入荷;苦澀明顯,近年來苦澀較弱,香氣較不顯。

  茶山名:帕沙

  釋名:“一座山,一條河”

  茶山地理:勐??h格朗和鄉(xiāng)西南帕沙村,處于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樹產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歷史:帕沙村唐宋時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種茶,目前仍保留相當數量古樹。

  古樹現狀: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園有2900畝左右,每個寨子都有一定數量的古樹資源。幾百年樹齡的古樹存量很多,大樹成片,基本未經矮化,保護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樹茶較為出名。

  茶質特色:帕沙古樹苦澀明顯,但可以化開,清甜亦顯,生津明顯,山野韻足。

  賀開古樹群

  茶山名:賀開

  釋名: “最先看到太陽之地”

  茶山地理:勐??h勐混鎮(zhèn)賀開村,北連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區(qū),東鄰拉達勐水庫,西面腑望勐混壩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樹產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蚌、曼囡等

  茶山歷史:賀開拉祜屬古羌人余脈,很早就在賀開一代種茶。當地人以諸葛亮為茶祖,每年有儀式祭拜。當地還流傳這古茶樹的傳說。近代賀開也是版納較為著名的茶區(qū)之一。

  古樹現狀:賀開現有連片古茶園9000畝以上,分布于賀開、曼蚌2個村委會7個寨。賀開古茶園在西雙版納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間有十幾株樹齡近千年的大茶樹。古茶園自然環(huán)境保護較為良好。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略有苦澀,苦澀化甘較快,山韻明顯。

  茶山名:布朗山

  釋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xiāng),南與緬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對海拔較低,約1200米。

  古樹產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歷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種茶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目前在老曼娥寨還保留有較大規(guī)模的古茶園。老班章古樹在本世紀早期開始逐漸為人所知,從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顯特點,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稱譽,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場價格的重要參考點。

  古樹現狀: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園兩千多畝,以老班章樹齡較老,自然環(huán)境保護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當數量的古樹。老曼娥寨的古茶園面積更大,有三千畝以上??傮w來說,當地人為維護老班章聲譽,茶園生態(tài)保護和管理不錯,但和大多數名山一樣,存在過度采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喬木大葉種,較苦澀,回甘快,生津好,湯色桔黃透亮。香氣獨特,有梅子香、花蜜香、蘭香。其中老班章茶外形肥壯,滋味濃烈,苦澀明顯,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氣明顯。老曼娥茶與老班章類似,苦澀度更重,化開時間更慢。

  茶山名:勐宋(景洪)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位于景洪市大勐龍鎮(zhèn)勐宋村,位于景洪市最南端,也是云南緯度最低的古茶區(qū),海拔1500-1800米。降雨適中。

  古樹產地:勐宋大寨、苗鋤山、曼遷老寨、曼家坡坎、曼窩科、曼加干邊、曼加角、曼賣窯等

  茶山歷史:勐宋村的村民小組大部分是愛尼人(哈尼支系),曼傘村老寨是布朗族,種茶都有久遠歷史。曼遷老寨附近的古茶園中,存有樹齡十分古老的古茶樹。清朝時這里的茶曾上供土司。

  古樹現狀:作為中國最南部的古茶山,因為其地理位置偏僻,勐宋茶區(qū)自然環(huán)境保存較好,目前仍有五千畝古茶園,長勢良好。勐宋茶分為甜茶和苦茶,甜茶苦澀淡而苦茶味極苦,長久不化,本來不被村民用于出售,現在已成為版納古樹中之名品。

  茶質特色:喬木中葉種,湯色深黃,條索墨黑。山韻明顯,香氣飽滿,湯質厚重,杯底香強,甜茶苦澀較短,回甘較快;苦茶苦澀明顯,回甘較弱。

  茶山名:巴達

  釋名:“仙人腳印”

  茶山地理:勐海縣西部,原屬巴達鄉(xiāng),今屬西定鄉(xiāng),西隔南覽河與緬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樹產地:曼邁、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歷史:巴達茶的出名主要是因為1962年發(fā)現的巴達野生大茶樹,為云南成為世界茶發(fā)源地做出了貢獻,勐海茶廠在巴達地區(qū)也有規(guī)模龐大的臺地茶基地。其實除了野生茶和臺地茶,巴達的栽培古樹茶資源也很優(yōu)秀,是當地的布朗族先民種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過1400年歷史。

  古樹現狀:巴達章朗、曼邁等地的古樹茶園自然環(huán)境保存較好,茶園與森林共生,古茶樹自然生長,大多沒有矮化,有少量小葉種。古茶園共有兩千畝以上。

  茶質特色:山韻飽滿,香氣純正,苦澀明顯,湯中有甜,回甘快而明顯。

  西雙版納茶區(qū)總結

  西雙版納茶區(qū)的茶茶質厚重,湯質較飽滿,除了部分小葉種外,苦澀明顯;古樹茶氣明顯,山韻突出。這是和瀾滄江下游的氣候和自然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西雙版納茶區(qū)在普洱茶區(qū)中溫度較低,光照較強,這導致茶中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較高,苦澀感較明顯,班章、曼娥的霸氣,小勐宋苦茶的苦澀都和這有直接關系。

  勐海石雨益昌號茶業(y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fā)--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化,擁有40年歷史的老字號茶葉品牌,專業(yè)生產古樹茶、大樹茶、各大山頭茶的普洱茶企業(yè)。時至今日,我們在全國擁有的直營店、加盟店數量已突破300家,共計推出的產品1000多款,年產量達1000噸以上。在勐海成立了實力雄厚的茶廠和生產基地,在自行生產的同時也為廣大普洱茶愛好者和普洱商家提供專業(yè)定制服務。

普洱六山漫游記:當我走進風味的秘境!


云霓中的秘境倚邦

當我又一次在夜晚,獨自喝完一泡18年麻黑后,細膩的花香和充滿包裹感的茶湯把那些游走在六大茶山的時光再次鮮活無比地閃耀在眼前。當六大茶山已經成為傳奇,除了一次又一次地行走其間,再也找不出更好的辦法,去感受它們。

張信剛教授在《大中東行紀》反復強調一個觀點:地理決定歷史!

老曼峨古茶園的茶葉


換成普洱茶,我想這句可以再稍微擴展一點:地理決定風味,風味成就歷史!尤其在你反復走進那些山頭,才會理解“一山一味”的力量會有多頑強。

 

當我再一次走進風味的秘境,六大茶山又會給我怎樣的回饋?

因為文章太長,又不想分開發(fā),心想:好的風景和風味都需要“沉浸”。為了便于大家閱讀,做了一個小小的目錄導航,一次看不完,那就慢慢看。



普洱的如夢之夢:易武


去易武的路,實在算不上近。從版納出發(fā),途經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曼妙的熱帶雨林匍匐在路兩側。一口氣直開,也至少需要兩個半小時。就是這樣一條路,每次出發(fā)前,心里都還夾雜著小鹿亂撞的興奮和忐忑。 
中國貢茶第一鎮(zhèn):易武一路奔波終抵達
就好像明確知道每次去易武,自己會進入一場清醒無比的夢。易武,是普洱茶的如夢之夢。

易武之行,從老街開始!

每次的易武之行,都是從老街開始。老街街頭,是一個廣場,停滿鎮(zhèn)上百姓抑或前來易武尋茶的小轎車。廣場左側,拾階而上,有一間并不宏偉的易武茶文化博物館,易武茶無比躁動的歷史都藏在里面。據易武文化站站長楊建平老師介紹,博物館里有200多件珍貴文物。車里宣慰司管轄六大茶山時期記載易武茶葉生產經營的石刻執(zhí)照,完整詳盡地訴說著易武茶的過去。
易武老街車順號舊址
易武茶文化博物館館藏石碑
面對一件件鎖住易武茶風味傳奇的文物,我們不禁遐思:早已被歷史證明過無數次的易武茶,而今還在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你奔在七村八寨的路上,會有越來越清晰而肯定的答案:易武茶,還在易武!

去易武的路上,遇到馬幫

永遠逛不膩的七村八寨

七村八寨的概念,已經深入鐘愛易武茶的茶人心中,村稍大一點,寨則稍小。從鎮(zhèn)上出發(fā),最經典的七村八寨之旅,一般都是從曼秀進,高山村出。一個小環(huán)線,蘊含大風景,幾個代表性的村寨都在環(huán)線內:曼秀、落水洞、麻黑、丁家寨(漢)、丁家寨(瑤)、張家灣、高山村。

易武七村八寨分布圖

路過曼秀村極其氣派的牌樓,不多時就到了落水洞村。云南有許多地方都叫落水洞,大概因為村子地勢較低,有一個類似于小型水簾洞的地方,常年落水而得名。落水洞的古茶園就在路邊,村子四圍都是被人精心編好號的古茶樹。沿著古茶園修好的石階走下去,落水洞村安靜地落在山坳里。

編號為021的落水洞古茶樹

對于茶區(qū)而言,茶樹包圍村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落水洞的古茶樹,都不大,根部直徑有個八公分左右,就算蠻氣派。整體上,易武的茶樹,都不算粗大。也許是因為易武茶大部分是中葉,其“香揚水柔”的風格非常受人喜愛。

落水洞古茶樹,木架方便采摘

麻黑的新老茶王樹

落水洞逛完,都不用挪車,就可以走到麻黑。麻黑和落水洞,僅一山之隔,茶的風味也比較接近。麻黑的古茶園,古茶樹較為密集,樹齡都在百年以上。沿著半坡的小徑,走進古茶園,約莫半百米左右,一個鋼架結構建筑出現在眼前:這是為死去的麻黑茶王樹而建的。如同豐碑式的人物需要豐碑式的紀念,死去的茶王樹,終于佇立成供人憑吊的宮殿。

麻黑死去的茶王樹

幾乎每個山頭都有茶王樹,好像不立一個“王”或“后”出來,總不夠神氣。“王位”評選的標準,一般來講是樹齡最老抑或樹形最為魁偉。稱王稱后之后,這些茶王樹的身價自此一飛沖天,直上云霄。然而,中國有句古話,昭示著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樹大招風”。許多山頭的茶王樹,在當上“王位”后的不多時,就被不遠千里前來朝拜的熙熙攘攘的茶客給“看死了”。

在麻黑古茶園,眺望易武群山

麻黑的這一棵,因為靠近路邊,死后還要被人圍而觀之,實在有些“鞠躬盡瘁”的意思。站在麻黑茶王樹前的平臺上,遠眺易武的遠山,只見一片莽莽的翠綠接著另一片翠綠,延綿起伏。民謠歌手小河,有一首樸實無華的歌《森林里的一棵樹》,里面有一句這么唱到“森林里的一棵樹,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樹”??v然如此,總不免還是有些傷感:易武這么多樹,為什么偏偏你被選中了?

麻黑古茶園的茶花

沿著茶王樹旁的小徑,往里走去。半坡上的麻黑古茶園里,茶樹長勢頗好,繁茂的枝葉把本就不寬的小路幾乎要遮蓋起來。麻黑的古茶樹,整體上比落水洞要稍粗一點,許多茶樹的根部樹干上包裹著青苔,生態(tài)環(huán)境極好。

去看麻黑新茶王的路

古茶園看完,原路返回,在路的右側有一條岔開的土路,是前往新的“麻黑”茶王樹的路。約莫走個二十來分鐘,爬一小段山,就能一睹它的風姿:半坡上,一棵根部直徑有15公分朝上,樹高五六米的高桿古茶樹,被木頭搭成的采茶架圍了起來。木架正面,掛了一個木牌,寫著麻黑茶王樹和它主人的信息。

麻黑新茶王樹,胡家的

新老麻黑茶王樹,是來易武必須要觀摩的。一來是因為交通便利容易抵達,二來是因為麻黑是易武非常重要的一個小產區(qū),產量位居七村八寨首位。麻黑茶整體比較協調,細膩的花香下又有醇和的湯感,奠定了易武茶的風味底色。

麻黑村,也是易武尋茶重要的一個分界點!到達麻黑村界碑后,分叉路口往右拐,去往大名鼎鼎的刮風寨。往左呢,則是去往大漆樹、丁家寨的方向。

漢文、傣文、拼音并用的大漆樹路牌

彎弓人家的午餐

不多時,抵達丁家寨。丁家寨分為漢族和瑤族兩個寨子,漢族的古茶樹要更多一些。丁家寨的大部分村民,是從彎弓大寨搬出來的。而彎弓的名字,熟悉易武茶的茶友聽到一定都會眼睛泛光。

每次來丁家寨,都是中午時分,吃飯是頭等大事。自從去年來易武,闖進李大哥吃了頓印象深刻的午餐后,午餐的事,自此有了著落。提前和李大哥打好招呼,一桌堪稱豐盛的茶山午餐早就準備好了。吃完午餐,正事是喝茶,在丁家寨隨處一個茶農家能喝到什么好茶呢?

丁家寨李大哥家的午餐

首先丁家寨是肯定可以喝到的,因為李大哥的房子建在被茶樹包裹著的半山坡上,屋前屋后都是茶樹。喝完丁家寨后,如果覺得還不過癮,不妨大聲問李哥一聲:“李哥,有彎弓么?”聽完,憨厚的李哥,就會走進茶室旁邊的小房間里,找出一個塑料袋,里面裝著所剩無幾的彎弓。李哥說,彎弓就只有這么多了,自己留著喝的。

在易武,端起的每一杯茶都有驚喜

和麻黑相比,彎弓花香更加細膩,湯感清甜可人,頗受茶客喜愛。彎弓喝完,如果還不過癮,不妨再問李哥一句:“李哥,還有啥好茶?薄荷塘有么?”

一茶難求的薄荷塘

這個可把李哥問倒了,老實的李哥停頓幾秒后,說“薄荷塘是沒有噶,白茶園有!“

最近幾年薄荷塘火熱起來后,一茶難求。高桿動不動幾萬塊一公斤的價格,讓薄荷塘封神。封神后的怪現象是,街上哪里都有薄荷塘賣,都有薄荷塘喝。明白人都知道,哪有那么多薄荷塘呢?而李哥呢,沒有就是沒有,也絕不拿別的茶來冒充薄荷塘。在薄荷塘還沒有像今天這般炙手可熱的時候,彎弓的名氣更大。許多薄荷塘,被用來當彎弓賣。不過幾年光景,薄荷塘火了,不少彎弓又紛紛當作薄荷塘賣!

薄荷塘一類樹第19號

話說回來,能用彎弓當薄荷塘賣的,都算有良心的。市場上那么多薄荷塘,是哪里的薄荷?又是哪里的塘呢?

易武最好的味道,是森林

薄荷塘沒喝到,白茶園也是極好的。相比彎弓,白茶園就要更醇厚一些,不變的是共同的山野氣息。為什么彎弓、白茶園、薄荷塘,這么令人著迷呢?凡是來過易武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慨,生態(tài)環(huán)境太好了。相較于大規(guī)模的茶園,易武的茶樹都是散狀分布在森林里。而薄荷塘這些頂級小產區(qū),則更是潛藏著人跡罕至的國有林里面。


薄荷塘春茶鮮葉,香啊~

如同武夷巖茶正巖產區(qū)一樣,最好的口感來源于最極致的生長環(huán)境,而這種環(huán)境是無法復刻的。易武茶的好,是易武茂密原始的森林植被賦予的!來自山野秘境的茶香,每一口都是自然的氣息。

航拍的易武群山
茶樹都隱匿在里面

白茶園喝完,終于和李大哥作別。盤山公路下山,抵達前往江城方向的省道時,右拐直奔張家灣。

恍若隔世的張家灣

張家灣位于中老邊境上,算是易武相對較遠的村寨。從寨子里出發(fā),還要開十幾公里土路,才能抵達張家灣在邊境線上的茶園。盤山公路兩旁,不時有幾戶木頭搭建的房子,里面居然還有人住。和村里一棟棟的現代二層小樓相比,這里恍若是另一個世界。外面的文明,似乎和這里毫無關系。

中老邊境的張家灣
恍若隔世留守住戶

給我們帶路的另一個李哥說,很早以前不少張家灣的村民都是住在上面的,后面陸續(xù)搬了下去,繼續(xù)留在山上的不多。約莫半個來小時,終于抵達了李哥家在張家灣的茶園。從路邊的山坡往下走,穿過半個山谷的茶園,來到一片空地上。李大哥在荒草里,指著一塊翻出的青石板,告訴我們這里清末是一個當地有名茶號的舊宅。順著李哥手指的方向,我們大概用視線丈量了一下老宅的大小,面積總在300平米以上。

張家灣古茶園,夕照下的茶香

很難想象,今天如此難以抵達的邊境線上,曾經還有這樣的榮光。而所有的榮光,都是易武茶給予的!

易武的云海,好想在上面睡個覺
去往張家灣的路

易武之行,是無法結束的

從張家灣返回易武鎮(zhèn)時,已經是傍晚了。迷人的晚霞把易武的遠山整個罩住。從任何一個方向,向遠處眺望,我們都無比確定延綿起伏的群山密林里面,藏著普洱茶的如夢之夢!

易武騎摩托車才能到的茶園

易武,是一個每一次喝到都會興奮的產區(qū),更是每次抵達都會有新收獲的地方。易武茶的價值,早已經被歷史證明!我們唯一所需要做的,唯有靜靜感受它,然后傳誦它!

每次離開易武,都覺得沒有逛夠。易武之行,是永遠沒有辦法結束的!怎么辦呢?只好經常來咯!

圖片

云霓中的百年茶香:倚邦

倚邦曾是古六山的中心

要想去倚邦,先要到象明。從易武鎮(zhèn)出發(fā),前往象明鄉(xiāng),無論車技多好,蜿蜒的山路怎么都要開一個小時!我們常說的古六大茶山,也稱之為江內六山,分別為攸樂、革登、蠻磚、莽枝、倚邦和易武(古漫撒茶山),其中有四個在象明鄉(xiāng)。清朝末年,易武茶興盛起來前,六大茶山最熱鬧的當屬倚邦。

古六大茶山分布圖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擢升鄂爾泰為廣西巡撫,赴任途中,又改任為云南巡撫。鄂爾泰到了云南后的首件大事,就是“改土歸流”,即逐步取消土司世襲的制度,改用朝廷選用的流官,負責屬地的管理,加強中央對西南的控制。古六山地界改土歸流后,為了方便普洱茶的產制運銷,把倚邦作為古六大茶山的管理中心。從雍正年間開始,倚邦開始了100多年的繁榮時光,直到清末攸樂人攻打倚邦,一把戰(zhàn)火燒掉百年繁華。

倚邦老街的石板路

以上這些,都是古六山的陳年往事,現在的許多人已經沒有那么關心了。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永遠無法磨滅,更不應該被忘記,因為其中隱著一根完整的脈絡:云南普洱茶在清朝的繁榮,和政府的直接管理有關,倚邦是第一個中心,清末轉到易武,民國時至勐海。

永遠無法忘卻的云海

穿出濃厚的普洱茶史,今天吸引我們來到倚邦的,或許僅僅因為“貓耳朵”就夠了。而從象明鄉(xiāng)出發(fā),一早前往倚邦尋找“貓耳朵”的途中,遇見了最為夢幻的茶山云海!

這是什么?這是倚邦的云海!

前往倚邦的路,并不好走。依著山勢修的水泥路,像是一條長龍。我們尋著長龍的身骨,穿梭在倚邦的群山之間。不多時,一個急轉彎后,視線豁然開朗,眼前出現一片云海。云南拂曉的陽光,透過云縫瀑布一般地灑下來,正好落在云海上。不多時,太陽高升,云海溫柔翻滾起來,把群山整個裹住。朝任何一個方向看過去,總會好奇云海下藏著什么:是又一個好看的寨子?還是又一片充滿茶香的茶園?

請允許我重復一遍:倚邦的云海!

就在這樣的云海中,穿梭了將近一個小時:倚邦到了!

貯藏進歷史的倚邦

現在的倚邦并不大,曾經繁榮的老街也稍感蕭條。倚邦老街大概只剩下幾百米的長度,幾分鐘就可以走完。而只要稍稍了解一點倚邦的過去,就會立刻明白,這幾分鐘走完的是倚邦將近300年的芳華。

倚邦去往思茅的茶馬古道

整個老街仍然是青石板鋪地,臺階處還留有當年的車輪痕跡。老街兩旁不少房子的屋腳,刻有麒麟瑞獸圖案的石雕,以及規(guī)格甚高的石柱,都昭示著房子主人曾經的顯赫身世。老街中段還保留著,曾經茶號馬幫出發(fā)前往思茅的茶馬古道,幾乎也全是石板鋪就,厚重的歷史呼之欲出。

倚邦老街的精美石雕

倚邦從雍正年間就開始管理六大茶山,繁盛一時,而今在翻騰的云海中守望歷史。近年,倚邦憑借好喝的萌物“貓耳朵”再次出圈,被許多茶友捧為心頭好。那么,貓耳朵在哪里呢?

一只貓有兩只耳朵,喝掉它們

上曼拱,擼貓兒去

離倚邦老街不遠的曼拱村,是最佳的尋覓處。進入曼拱村后,當地茶農帶我們去看了貓耳朵茶王樹。這棵茶樹,在云南眾多山頭的茶王里,算是個頭小的,就生長在村里的小路邊。其實“貓耳朵”的叫法,也是近十年才有。倚邦茶大多樹形不高,葉子較小,也被稱作“倚邦細葉茶”。而倚邦細葉茶中,有不少變異。有些的葉片呈細長型,形似雞嘴,便取名“雞嘴殼”;而那些呈橢圓型,不到拇指指甲那么大的,因為形似貓耳,就被叫作“貓耳朵”。

貓耳朵茶樹開花了

可能由于貓比雞更受寵,漸漸貓耳朵這個名字就叫開了,越叫越響!貓耳朵的名氣喊出去了后,茶價陡然上升。而真正的貓耳朵產量又極其有限,一“貓”難求。一棵茶樹上,即使是茶王樹那棵,大部分葉子并不是圓形的。倚邦人慣常說的“純純的貓耳朵”,產量不過幾十斤,可謂是普洱茶界的“小熊貓”。

貓奴和貓耳朵茶王

如果拿普洱茶國標“大葉種”的硬指標來說,倚邦的茶樹鮮葉甚至都不具備成為制成普洱茶的資格。那么,為什么在倚邦會出現比江南茶區(qū)中小葉種還要小的茶樹呢?

貓耳朵和大葉種對比

對于這個問題,有兩個推測的答案。其一,明清時期,云南茶馬貿易的興盛,吸引力部分江西、四川等外人的遷入,也許他們帶來了小葉種的茶樹種子。其二,云南茶界的老專家張芳賜教授認為,小葉種其實是云南大葉種群落中的成員,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土壤讓它發(fā)生了變異。據曼拱村人講,他們曾經把革登、蠻磚茶山的標準喬木型大葉種茶樹茶籽引種到倚邦,發(fā)現長大后也會遠不及它們在革登高大,葉子也變小了。

倚邦古茶樹的寄生植物

倚邦,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回到開始的那句“地理決定風味,風味成就歷史!“,倚邦就是很好的例證!

貓耳朵喝完,倚邦的云海終于散去了,遠山和遠山都疏朗開來,倚邦的過去和今天,也在腦中清晰起來。

倚邦,這份云霓中的百年茶香,我穿云霓而過!

圖片

貢茶的應許之地:曼松

到了倚邦,曼松是不得不去的!

曼松作為貢茶的歷史,在《普洱府志》里有清晰的記載:“清雍正十三年,普洱茶由倚邦土千總負責采辦,定倚邦山曼松所產之茶為貢茶,年解貢茶百擔”。鄂爾泰雍正三年開始改土歸流,僅僅十年后,曼松就被采辦為貢茶,其中的殊榮不言自明。

貢茶之源:曼松

時至今日,一泡曼松古樹,仍然隨時穩(wěn)坐普洱茶第一梯隊,茶價相比冰島老寨也是不分伯仲。曼松,何以成為貢茶的應許之地?

不進曼松,是讀不懂那些傳說的

從象明鄉(xiāng)出發(fā),前往曼松,約莫半小時就到了。車子穿過寫著“貢茶之源”的氣派牌樓,進入曼松的小路,一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走進了怎樣的一個世界。

曼松村,裸露的部分都是紅色

抵達曼松后,總感覺眼前明晃晃的,像是大地在閃爍一般。定睛環(huán)顧四周,慢慢確定一件事實:周圍的山石和腳下的泥土,都是紫紅色的。前往曼松王子山的路,尚未鋪水泥,像是一條紅色的長龍搖曳著龍尾。難道,曼松被選定為貢茶,是因為這漫天的紫紅,充滿皇家貴氣?

曼松獨特的紫紅色土質

曼松古樹,真小真貴真好喝

在喝完一杯曼松小樹后,我跟隨曼松村小羅來到他的茶園。小羅說:這里的土都是紅色的,種什么莊稼都長的慢,茶樹更是如此。同樣的茶樹,種在曼松后,十多年也沒太大變化。即便是曼松王子山的古茶樹,也并沒有特別粗大。頭春的曼松古樹,據說每年只有40來公斤,自是一泡難求。

王子山曼松古樹

茶園看完,回到小羅家,他終于拿出了一泡今年春茶古樹。之前在喝小樹的時候,已經明顯感覺出曼松的細膩的花香,加之甜潤的口感。曼松的小樹價格,比一般山頭的古樹還要高不少,古樹更是動輒五六萬一公斤。

曼松小樹鮮葉

我們十多個人,圍坐在小羅家的茶室里,每個人都捧著自己的品茗杯,靜靜看著小羅,像是等候皇帝“恩賞”一般:古樹終于開泡了。頭兩泡下去,只感覺柔滑、淡雅、清甜。越喝到后面,湯感越來越醇和,卻又總有著“春風化雨”般的溫柔。一泡古樹喝了半個來小時,到后面竟然感覺茶室慢慢消失了,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曼松古樹茶湯,哇~

恍兮惚兮,今夕何夕?

紅土地的皇家味道

喝完曼松古樹后,我們立刻明白,曼松能被選為貢茶的原因,只能是一個:好喝!這種細膩柔滑又馥郁清甜的茶,誰能不愛呢?如果拿濃烈霸氣的老班章,許多皇宮貴族第一口未必喝得習慣。曼松茶外形上也舒直挺拔,神氣十足!

曼松紫紅色土壤和茶樹

曼松紫紅色的沙礫土壤,含鋅量比較豐富,遇水成泥,干后成石,成就了曼松茶獨特的氣韻。即使春尾的原料,隨意制成白茶,也比其他山頭的原料更加甜潤。鐘愛普洱茶的茶友,都熟悉一句話“一山一味,百山百味”,所有的味道,最終都是山頭自然的味道,而自然是無可替代和復制的!

曼松靜候綻放的花骨朵

喝完曼松古樹,還沉浸在它的美好中不能自拔的我們,趁著夜色到來前,離開了曼松。剛剛駛離村子,紫紅色的世界不見了,重又復歸土黃。

紫氣東來,紅瑞祥和,貢前御品,唯有曼松!

陽光普照:布朗山

離開被厚重歷史和原生雨林裹住的古六山,來到勐海這個如今的中國普洱第一縣,布朗山是不得不去的。

老曼峨一棵碩大的古樹,挺拔精神

布朗,是一座山脈的名字,也是一個民族的名字,還是一款茶的名字。布朗族,歷史記載是云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古稱“濮”人。整個布朗族,信奉茶為信仰。而布朗山,也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xiāng),位于中緬邊境上。制霸普洱茶圈的老班章,就在布朗山上。

時代在布朗山種茶的布朗族

苦盡甘來的老曼峨

出發(fā)去布朗山尋茶,有兩條路,一條從賀開上,一條從賀開下,形成一個環(huán)線。從勐海縣城出發(fā),穿過大益基地,和勐混鎮(zhèn)壩卡囡、壩卡龍兩個寨子,一路山路盤桓中抵達布朗山名寨老曼峨。下車的那一刻,明晃晃的烈日下甚至有些睜不開眼。回想起在易武高山村,陽光穿過茂密的森林,斑駁的蔭翳下散狀分布的茶樹,眼前的布朗山真是陽光普照,只能張目對日!

老曼峨牌樓

老曼峨是布朗山脈歷史最早的寨子,有1400多年歷史,是一個典型的布朗族寨子。老曼峨有苦茶和甜茶兩種,而老曼峨以“苦”聞名?;旧?,普洱茶里苦味的極限,以老曼峨為標桿。純料的老曼峨古樹,一口下去,苦若黃連,不少人喝得齜牙咧嘴。但是幾秒后,這種極限的苦,就轉為甘甜,從喉嚨底部涌上來。這種品飲體驗,被許多人用來比喻人生“苦盡甘來”!

老曼峨古樹葉片

有標桿的口感,就會被人銘記,老曼峨就是如此。作為世界上最早種茶的民族,布朗族人會把茶樹種在寨子周圍,世代以茶為生,被茶哺育滋養(yǎng)。正因為此,抵達老曼峨后,去往茶王樹的路,一點也不遠。從老曼峨大佛寺的側后方往上走,幾分鐘就能找到茶王樹。

老曼峨佛寺

在朝見茶王樹的路上,會穿過老曼峨古茶園。這個標準的喬木型大葉種古茶園里,每一棵古茶樹每一個葉片都有手掌大小,葉片肥厚黑亮,葉脈隆起,鋸齒清晰,一派氣宇軒昂舍我其誰的氣勢。置身在老曼峨古茶園,感覺每一棵古茶樹都在向我發(fā)出挑戰(zhàn):有本事,過來??!

老曼峨古茶園
古茶樹上的寄生植物

老曼峨的茶王樹和茶后樹,是連在一起的,眷侶一般。而茶王樹四周都搭著方便采摘的木架,將茶樹緊緊圍住,又有一種被人“脅迫”的既視感。稱王稱后之后,永遠都是孤獨的,所有山頭都不例外。離開老曼峨茶王樹的時候,有人發(fā)現一條蛇剛剛爬上茶王樹,難道是神龍護體?

老曼峨茶王
被搭起木架保護和方便采摘

當“苦”成為風味標的后,老曼峨成為布朗山口感厚重的烙印。純正的老曼峨,縱然是資深普洱茶愛好者,也未必能完全接受。而老曼峨卻深受普洱大廠喜愛,作為拼配的重要利器,與其他山頭的原料融合,成就濃厚豐富的層次和底味。 老曼峨,是布朗山山脊的味道!

老曼峨看完,上老班章

那布朗山山頂的味道在哪里呢?
毋庸置疑,答案是老班章! 從老曼峨去往老班章,大概半個小時左右車程。而這半個小時,卻過得飛快。因為老班章太有名了,心里對老班章的神往,讓這段半個小時的山路,輕快不少。俗話說身雖未至,心向往著;而身在途中呢,則心早已至。

老班章古茶園

但凡對普洱茶有些了解的茶友,都聽過老班章。稍微進階一點后,大抵都喝過若干;資深茶客呢,或多或少都藏有一些老班章。頂級發(fā)燒友對于老班章,則是如數家珍,每年不惜重金買老班章的頭春古樹已經是例行公事一般。對于老班章的熟悉,可以精確到幾號人家,哪片茶地,甚至哪幾棵古茶樹。對于茶葉經營者,尤其以普洱鎮(zhèn)店的,沒有老班章,生意怎么開得下去?

老班章,作為真正的茶王,已經高度符號化了,變得異常抽象。許多人都在談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的本真面貌,反而不容易看得清,即便你到了老班章村也一樣。

豪氣十足的老班章

抵達老班章村,氣派高大的大門,像是在迎接所有遠道而來的茶客,又像是在宣示著什么。畢竟這是老班章的大門,還是新近又翻修過的。

中國普洱茶第一村:老班章

進入老班章村,村口有一個銀行,銀行旁邊是陳升號的初制所。許多人介紹老班章時,一定都要提到這個銀行。大致的說辭是:老班章山頭熱門后,現金交易巨大,為了保障資金安全便捷,專門建了個銀行,儼然一座現代的財神廟。接著往老班章村的中心走去,更是感受到這里“都是錢的味道”:一棟比一棟大的豪宅,從村里的各個角度拔地而起。許多房子一層的建筑面積就有好幾百平米,然后好幾層疊上去,城堡一般。而這樣的房子,只是老班章村一百多戶人家中的一戶而已。

村口有財神坐鎮(zhèn)
老班章舊貌換新顏

穿梭在這些豪宅之間,你需要不時仰起脖子,來“欣賞”每一棟豪宅的風采。有的大理石鋪滿所有墻面,有的弄些羅馬式的柱子立于門前,有的則在三樓四樓修起碩大的陽臺…據說有建筑工程隊專門駐扎在老班章村,幫村民蓋房子,一直生意興隆。

老班章拔地而起的豪宅
都是老班章的茶葉帶來的

老曼峨布朗族的恩典

成就這一切的,當然還是因為老班章出名了。而這里的老班章古茶樹,最早屬于布朗族的老曼峨所有。老班章是一個哈尼族的寨子,大概500多年前從靠近南糯山的地方搬過來。300多年前,應哈尼族人的請求,老曼峨布朗族先民把老班章村周圍的山地、林木、田壩以及已有數百年樹齡的大茶樹一并出讓給了哈尼族人。為此,老班章哈尼人自建寨先民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歲歲年年向老曼峨寨奉獻谷種及牲畜,以示世代不忘布朗族的恩典。

布朗山,一直是布朗族的布朗山?,F在,又不完全是了!

老班章是布朗山的哈尼族村寨

老班章村的哈尼族人,后來又在老曼峨留下的茶地基礎上,種下了更多的茶樹。終于,口感霸氣回甘迅猛花香馥郁的老班章茶,逐漸征服了越來越多的普洱茶愛好者。嶄新的故事開始了,老班章村舊貌換新顏,一騎絕塵。

身價幾乎都是茶王的老班章

老班章的古茶園面積大概4000多畝,產量幾十噸。在頂級的普洱山頭里面,老班章的茶園面積和產量都是不低的。而其越來越高的身價,讓老班章的產量還在以“各種方式”增長。其中的紛繁復雜,折射出普洱茶近20年的巨大變化。

老班章古樹春茶迎著光生長

老班章的每一棵古茶樹,都價值不菲,身價幾乎都是茶王。那老班章的茶王樹呢,更是茶王樹中的茶王樹。老班章茶王樹離村子不遠,走個十多分鐘就可以到。到了老班章村,除了品一杯老班章,打卡茶王樹也是所有茶客必備項目之一。于是,茶王樹成了熱門景點,游人絡繹不絕,拍照留念有時都需要排隊。

最近幾年,老班章的茶王樹長勢不怎么好,也許跟每年高價承包它的人過度開采有關系,也許是訪客太多,接待太過疲憊??傊鹾顚⑾?,都沒那么好當的!

老班章茶王樹和茶后樹

看完茶王樹,沿著兩旁都是古茶樹的水泥路往村中走,不禁想起幾百年前最早在這里種下茶樹的布朗族人,和后面遷徙到這里定居的哈尼族人,他們對這些茶樹,有著怎樣的期待?在種茶賣茶滿足生計之余,是否能想到若干年后這些茶樹,可以攪動整個普洱茶市場的風云!

回到開始的那句話:“地理決定風味,風味成就歷史”。布朗山山脈,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日照充足的古茶樹所制成的普洱茶,風味濃烈厚重,回味持久。喝過,就會難忘!

老班章古樹,每一棵都是茶王的身價

離開老班章,經過班盆、賀開,就回到了勐??h城。班盆的古樹茶也非常好喝,花香細膩,湯感又不失厚重。賀開呢,則有萬畝古茶園,著名的西保4號就在賀開!

陽光普照下,整個布朗山脈,都無比璀璨!

茶王朝見錄:南糯山

如同一般游客到了西雙版納,必須要去告莊夜市和野象谷游覽一翻,幾乎所有的茶友到了勐海后,一定要上一趟南糯山,看一看茶王樹。

晨起,南糯山

茶王的概念,從南糯山開始

茶王樹的概念,應該最早發(fā)源于南糯山。1951年,南糯山發(fā)現了樹齡達到800年以上的古茶樹,樹形魁梧高大(1961年調查時,樹高5.48m,樹幅10.9mX9.8m,主干徑139.4cm,屬于普洱茶種(C.sinensis var. asssamica)——虞富蓮《中國古茶樹》),蔚為壯觀。這棵茶王樹的發(fā)現,為證明云南是世界茶樹發(fā)源地提供了有利支撐。后來還是因為年代久遠,樹干中部枯朽,這棵茶王樹在各種保護措施中還是于1994年“仙逝”了,只留下粗大的樹根供人瞻仰。

《中國古茶樹》里老南糯山大茶樹記載

1990年12月,時年83歲的趙樸初老先生,赴勐海時,還專程到南糯山考察,看完茶王樹后,欣然寫下“南行萬里拜茶王”的名詩:“問年已達兩千歲,黛色參天百丈強;坐看子孫滿天下,南行萬里拜茶王!”

趙樸初的題字

朝代更迭的戲碼,中國人幾千年來司空見慣。老茶王“駕崩”后,新茶王“登基”,南糯山仍有茶王樹。于是,大家還是每到勐海,必來打卡,美其名曰“茶王朝見”??吹娜嗽絹碓蕉嗪?,“茶王”的概念愈發(fā)深入人心。繼而云南各地,乃至其他茶區(qū),一眾“茶王”紛紛被“冊立”。如果把全國的茶王樹,召集在一起開會,估計也是浩大的一個陣勢。很好奇茶王們聚在一起,會聊些啥呢?

冰島茶王樹

其實各地“茶王”熱所反應出的,是我們對于古茶樹和大茶樹的迷戀。帶著這種迷戀,到了勐海后,直奔南糯山。

南糯山除了那棵茶王樹,關于茶的看點還是頗多。南糯山,還有一個別稱,叫做孔明山。據說當年諸葛亮南征,路過南糯山,士兵水土不服,生了眼疾。諸葛亮用手杖插入土種,化為茶樹,摘下葉子煮水給士兵服用后就好了。其實當年諸葛亮南征,是沒有到達滇南的。諸葛亮教大家種茶的傳說,卻在云南許多地方都有,可見云南人對于諸葛亮的熱愛。

南糯山,也稱孔明山

南糯山,以哈尼族為主,哈尼族在云南的種茶歷史也十分悠久。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南糯山也不是一天種成的。幾百年來,南糯山的哈尼族人種下了大量的茶樹,據統計有1.2萬畝之多,就這樣為南糯山贏得了另外一個被外人津津樂道的頭銜——“全球古茶第一村”。

全球古茶第一村

茶王朝見,經典半日游

從半坡老寨往上再走一點,就到了朝見南糯山茶王樹的入口。從村旁邊一條不時看到幾顆樹番茄的窄窄的小路,穿進去,就會看到一個中英文表示小木牌,上面寫著“距茶王樹2000多步”。一路往里走,又一個小牌子出現,赫然寫著“距茶王樹1500步”。從這個無比精確的“步行導航”,也可以看出,每年來看南糯山茶王樹的人,必然不在少數。

半坡寨,是朝見茶王的入口
步行導航,精準到步數

沿著導航,順著山腰下面鋪著石磚的小路,徑直往里面走。山坡上下,全是大小不一的古茶樹,隨眼可見,戳手可得。南糯山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許多茶樹都生長在高大的雨林喬木下。從上方照射下來的漫射光,是最適合茶樹生長的。較之于布朗山太陽直射下的老曼峨,南糯山的茶風格上要柔不少。
南糯山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良好
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就能走到半坡新寨的新茶王樹跟前?,F在的茶王樹,早已經被欄桿圍起來,不讓人上前踩踏和攀爬。虞富蓮《中國古茶樹》(P227)對于這棵樹的記載,是這樣的:“海拔1558m,2002年被定名為“南糯山大茶樹”,栽培型。樣株小喬木型,樹姿半開張,樹高5.3m,樹幅9.4mX7.5m,基部干徑34cm”。

威武南糯山新茶王

相較于1994年死掉的老茶王,新茶王的根部直徑要短105cm,氣場上還是要遜色不少。然而新王已立,南糯山的萬畝古茶樹都要聽他號召,所有的茶客也受到召喚,前來朝見!

來回五千余步,穿過千年時光,沐浴濃郁茶香,感念“朝代更迭”,這就是漫游南糯山之——茶王朝見錄!

時光博物館:勐宋保塘

離勐??h城不遠的勐宋,作為新六大茶山之一,雖然名氣沒有布朗大,但是占著絕對的地利——西雙版納的最高峰滑竹梁子(海拔2429m),就在勐宋。

版納之巔,保塘味道

去往滑竹梁子的路上,會經過保塘老寨。保塘老寨是一個漢族寨子,往上海拔更高的地方,還有善做竹筒茶的拉祜族居??!

保塘舊寨的拉祜族
與茶共生的拉祜族老人

保塘老寨的古茶園里,也是遠近聞名。粗大的古茶樹分布集中,樹形魁梧,錯落有致,看點十足。著名的西保8號和西保9號,都在保塘。兩棵保塘老寨的大茶樹,相聚不過幾百米。其中西保8號,樹高約為9.2米,樹冠直徑7.2米,基圍2.1米。從任何指標來看,兩棵大茶樹,都是茶王樹的級別。當你看過老班章茶王樹和南糯山茶王樹之后,再到保塘看到西保8號,會覺得之前兩棵也不過如此。

西雙版納保護大茶樹,9號

許多人都知道保塘有古茶樹,且不止一兩棵,是成片的古茶樹,于是紛紛來看。漸漸地,保塘的古茶園,有了一個響亮的名號:“古茶樹自然博物館”!

保塘王子的古茶園

那么,為什么保塘的古茶樹會如此集中,又如此粗壯高大呢?重回勐宋再上保塘后,發(fā)現了答案。

保塘古茶園入口

當我們再一次走進保塘的古茶園,一棵又一棵古茶樹,宛如博物館藏品一般,依次陳列在小徑的兩側。我們的向導,是保塘的茶山王子小胡,一個有些靦腆卻質樸動人又帥氣的95后制茶人。他對這一片從小生長的茶地,特別熟悉。

保塘小胡,是王子沒錯了
王子帶我們上山尋茶

一路上山的過程中,小胡告訴我們,保塘的大茶樹,并不是每一棵都特別好喝。好喝的幾棵,每年都會被大茶廠的老板整棵承包下來,價格不菲。當我們問到,為什么有些大茶樹沒有那么好喝呢。小胡說:有些大茶樹是“野茶”,沒有“家茶”好喝!

滑竹梁子的大理種

“野茶”是什么?荒野的茶么?當我們走進一棵小胡家一棵粗大的“野茶”前,摘下樹上碩大的茶花,撥開黃色的花蕊,看見五個柱頭后,立刻有了答案:這是一棵野生大理種大茶樹!

保塘的大理種大茶樹
大理種茶花和葉片和普洱茶種對比

我們大部分時候談起普洱茶時,都是在山頭、樹齡、年份等維度,作無盡的周旋。鮮有人知道,或者愿意花時間去了解,云南作為世界茶樹的發(fā)源地,茶樹的分類有多復雜。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張宏達教授,在1998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里,把茶組植物分成4個系,31個種4個變種。

小胡所說的“野茶”,是茶樹進化上更為原始的品種,一般含有更多的子房(室)和柱頭。保塘的野茶,有五個柱頭,屬于五柱茶系里的大理種(C.taliensis)。保塘老寨上面的森林里,還有樹形更為高大的茶樹,生活在滑竹梁子的村民都知道那是野茶。而虞富蓮《中國古茶樹》(P226)里,也記錄了一棵滑竹梁子的古茶樹。這棵古茶樹編號為滇319號,生長在海拔2391米的滑竹梁子,屬于野生型大理種,樹高10.5m,基部直徑達65.3cm,幾乎是南糯山茶王樹(34cm)的兩倍。

《中國古茶樹》里對滑竹梁子大茶樹的記載,大理種

茶樹的演變,是一場時光之旅

但是野生型茶樹,口感并沒有那么好。在后面的漫長歲月里,漸漸演化為更加好喝的普洱茶種,也就是阿薩姆種(C.asssamica)。而古代的先民在引種茶樹的時候,也會更加優(yōu)先選擇栽培好喝的普洱茶種。所以在布朗山、南糯山,上千年來就有布朗族人和哈尼族人世代種茶的地方,大量的古茶樹都是普洱茶種。在西雙版納之巔的保塘老寨和滑竹梁子,野生型大理種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了。

過渡型古茶樹

在演化的過程中,“家茶”和“野茶”又會不斷雜交演變。一般來講,野生型大理種的古茶樹,可以長得更加高大。臨滄鳳慶縣香竹箐的那棵錦繡茶尊,就是大理種。故而,我們隨后在保塘古茶園里,還發(fā)現了4個柱頭的茶樹,就是大理種(5個柱頭)和普洱茶種(3個柱頭)結合的產物。這棵茶樹,正好是小胡家的。下山后,喝完一泡后,有種說不太清楚的味道。相比于大理種,這棵有4個柱頭的茶口感清甜不少,但是香氣又沒有普洱茶種豐富。真是介乎兩者之間,頗為神奇。

撥開花蕊,4個柱頭

保塘老寨的古茶樹,為什么整體上十分粗大,和滑竹梁子的森林里有大理種有密切關系。重新回看保塘,發(fā)現了更加原始的茶樹基因密碼,也讓我對這個“古茶樹自然博物館”有了全新的感受:這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古茶樹“時光博物館”!

斗轉星移,保塘還有哪些時光故事,尚未被挖掘和講述?

山音太古:景邁

景邁的故事,要從千年前的一樁婚事說起。現在的景邁,是一個以布朗族為主的山頭,隸屬普洱市瀾滄縣管轄。而更早的時候,景邁是歸版納傣族土司所有。傣族土司的第七公主,嫁給景邁首領叭巖冷時,把整個景邁作為公主的嫁妝,送了出去。

景邁翁基老寨

這么大的“嫁妝”,真是古今少有!

景邁茶祖的兩個故事

叭巖冷非常能干,知道茶是好東西,于是號召景邁山的布朗族人大力種植茶葉,死前留下了遺訓:“到我死后,留下金銀終有會用完之時,留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時,留下這寶石和茶葉給你們,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這個遺訓,讓景邁山的布朗族人千年來以種茶為生,至今尤甚。后來,叭巖冷在景邁被奉為茶祖,芒景村里還設有供奉叭巖冷的廟宇和七公主亭。

景邁山古茶園

景邁的這兩個故事,也更進一步說明,布朗族(古濮人)種茶歷史的悠久,以及對茶的珍視,千年以后,世代種茶的景邁布朗人,依舊以茶為生!

連綿起伏的景邁山
布朗族烤茶

云量頗豐的景邁山

一早從勐海出發(fā),去景邁尋茶,經惠勐公路和219國道,需要將近三個小時才能抵達景邁山。到了景邁山腳下,已經將近中午,沒想到還在觀景臺看見了壯闊的翻騰云海。同樣是云海,倚邦的是晨曦時的山林吐納;而景邁呢,則是陽光下的水霧蒸騰。常說一山一味,百山百味,后面似乎還可以加一句:一山一云海!

一山一味,一山一云海

看完云海,繼續(xù)上山!從景邁山腳下,一直往上到翁基大寨和景邁古茶園,都是小方石板鋪就的盤山路。石板路兩旁,歸置整齊干凈明亮,一路神清氣爽。景邁古茶園里,行人步行的石板路和古茶樹,也被用竹柵欄小心翼翼得隔開,連垃圾桶都是竹筐編就,古樸自然。古茶林里面的許多古茶樹,還有大量寄生植物生在茶樹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得非常好!沿著小路,看著古茶園,可以一直走到佛寺。

從古六山看到新六山,最后到景邁,不得不說,景邁是目前所有古茶山里管理做得最精細的。景邁既把千年來的古茶園保護得很好,又兼顧了茶友和游客進山尋茶的訴求。不少茶山,在山頭熱門后,無序開發(fā),隨意建起大小不一的初制所和房子,破壞了整體的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生態(tài)。 
景邁山的古茶林文化景觀,正在申報世界世界文化遺產!看來,千余年前景邁茶祖叭巖冷對保護茶樹的叮囑,一直從未被景邁人忘卻。
 離開古茶林,回到景邁大寨的茶仙子家喝茶,古樹、白茶、曬紅一連喝過來,都是溫柔甜潤的口感。坐下靜心喝茶的時候,還不時想起進山時看到的云海。景邁茶,和布朗山比起來,要甜潤許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班章為王,易武為后,景邁為妃”。但是景邁的甜,和易武的甜,又有差別。易武是細膩的花蜜香甜,景邁是綿柔的蘭香甜。

景邁的云,好像永遠不會散

我想,景邁的甜,有一半是直到中午才散去的云海所賦予的!

凝固時間的糯干老寨

喝完茶后,來到景邁的糯干老寨,瞬時覺得時間像凝膠一般緩慢。糯干老寨,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傣族老寨,據說仍然保留著母系社會的組織架構。女人不是嫁出去而是“娶男人”進來,如果不喜歡還可以休了丈夫。

糯干老寨,四面環(huán)山,一百多戶村民,依舊居住在傳統的傣族干欄式木屋,透出一股不加任何人為修飾的古樸。從山腰上往下看去,100多個木屋依著山勢,高低錯落分布,井然有序。老寨后方,傍晚的陽光穿過種著茶樹的山林射進來,那一刻面對無法言說的美,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老寨里面,仍然生活著許多傣族老人。傍晚時候,有些村民正在處理白天采下的鮮葉,有鋪在二樓陽臺開始萎凋準備做成紅茶的,也有支起小鐵鍋不時翻炒,準備制成曬青毛茶的。還有些老人,正在準備晚飯,屋前的小爐子里面,炭火炙熱,鍋里到底在燉煮著怎樣的美食呢?雖然第一次來到糯干,并不認識他們,但是好想留下來吃一頓晚飯。

遁入景邁,只覺山音太古,瞬時已過千年!

漫游后記

文章名為“六山漫游”,也并沒有完全把古六大新六大走完。六山,已經深化為一個代號,代表遠山的呼喚。這種呼喚,數百年來一直在那里!

寫這篇文章,只是對那段漫游其中難忘時光的記錄,其中關于茶山歷史風味等介紹不準確的地方,望大家多指正!

最后,感謝所有云南老師、朋友的幫助!沒有你們,無法走完這段旅程,也沒有這篇記錄!謝謝!寫完后,又好想重走一遍,還是從易武開始,七村八寨里穿梭,好過癮啊,有一起的么?可以加我 ,咱們約一波,嘻嘻~

作者簡介

胡冬財,江西景德鎮(zhèn)人,畢業(yè)于江西師范大學廣告學專業(yè),曾因木心先生而留在烏鎮(zhèn)工作三年,期間參與世界互聯網大會與烏鎮(zhèn)戲劇節(jié)接待,后在祁紅博物館任主管/經理,現為北京草木行(茶旅)合伙人。

來源:四月四月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茶學堂|關于紅茶 你不可不知的幾點常識

紅茶,屬于全發(fā)酵茶類,發(fā)酵程度達100%,所以不含葉綠素和維生親C,咖啡因和茶堿也比其他茶少,是所有茶葉中刺激性最低的茶。不論熱喝或冰飲,喝純紅茶或加牛奶、檸檬調味,風味皆佳,所以廣受歡迎,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一種茶類。如果你也是愛紅茶的人,那么關于紅茶的下面幾點常識,你都了解么?

?

一、紅茶的起源

?

紅茶起源于明朝中期(約16世紀)福建省武夷山桐木關地區(qū),最早的品種稱為正山小種。17世紀,中國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使紅茶銷往英國、荷蘭等國,深受歐洲人的喜愛,特別是英國皇室貴族對紅茶的喜好勝過其他飲品。

?

18世紀,英國人將紅茶種植技術帶往殖民地印度,促使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地成為紅茶生產大國,前者現今已成為世界第一紅茶生產國。如今,紅茶已成為世界性的茶飲,占全球茶葉銷量中的70%。

?

二、紅茶與其他茶類的區(qū)別

?

第一,制茶技術上主要是發(fā)酵過程的不同,綠茶不經過發(fā)酵,烏龍茶半發(fā)酵,而紅茶是全發(fā)酵茶,則使它們的香味、色澤有很大不同。

?

第二,在調配工藝上,綠茶、烏龍茶一般就是單種茶葉無調配的過程,而紅茶除了單種茶葉的品種,也有若干種茶葉混合,形成新的品種,更有摻合各種香料的調配方法,形成各種不同的風味。

?

第三,是飲用方式上的不同,綠茶、烏龍茶多為純飲用,紅茶除了純飲用外,還有著更多的飲法,如加糖、奶、酒、果醬等等,形式多樣,深受各類人群喜愛。

?

三、紅茶的分類

?

從制茶技術上可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類,主要以茶葉葉片大小、顏色來區(qū)分。

?

1、小種紅茶,只有武夷山一代出產,具有獨特的桂圓和煙熏香味。

?

2、工夫紅茶,在中國占多數,從華東到云南一代皆有。

?

3、紅碎茶,加工成細小的茶末,多以包裝袋泡茶為主。

?

四、中國的主要紅茶品種

?

極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中國紅茶有正山小種、祁門紅茶、蘇紅工夫、川紅工夫、坦洋工夫、海南紅茶、寧紅工夫、湘紅工夫、白琳工夫、宜紅工夫、滇紅工夫、政和工夫、英德紅茶、桂紅工夫、臺灣紅茶、九曲紅梅、黔紅工夫和越紅工夫等。

?

五、世界四大紅茶

?

世界四大紅茶分別為:祁門紅茶、大吉嶺紅茶、阿薩姆紅茶和錫蘭紅茶,均已產地來命名。

?

祁門紅茶

?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于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qū)的祁門縣一帶。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內質清芳并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蘊含著蘭花香(號稱“祁門香”),馥郁持久;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甘鮮醇厚,葉底紅亮。

?

阿薩姆紅茶

?

阿薩姆紅茶,產于印度東北阿薩姆喜馬拉雅山麓的阿薩姆溪谷一帶。阿薩姆紅茶,茶葉外形細扁,色呈深褐;湯色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玫瑰香,滋味濃,屬烈茶。

大吉嶺紅茶

大吉嶺紅茶,產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高原一帶。以5-6月的二號茶品質最優(yōu),被譽為“紅茶中的香檳”。大吉嶺紅茶擁有高昂的身價。三、四月的一號茶多為青綠色,二號茶為金黃。其湯色橙黃,氣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帶有葡萄香,口感細致柔和。

錫蘭高地紅茶

錫蘭高地紅茶,以烏沃茶最著名,產于山岳地帶東側。錫蘭的高地茶通常制為碎形茶,呈赤褐色。其中的烏沃茶湯色橙紅明亮,上品的湯面環(huán)有金黃色的光圈,猶如加冕一般;其風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鈴蘭的芳香,滋味醇厚,雖較苦澀,但回味甘甜。汀布拉茶的湯色鮮紅,滋味爽口柔和,帶花香,澀味較少。努沃勒埃利耶茶無論色、香、味都較前二者淡,湯色橙黃,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綠茶。

六、紅茶文化

中國有著悠久深厚的茶文化,紅茶作為中國茶的一個較晚出現的分支,在中國,其文化特點與其他茶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在英國,紅茶文化有略多不同,主要是由于調配工藝和飲用方法的不同而影響的,人們常說的“下午茶”文化,便是指從英國傳播開的紅茶文化。在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德國、俄羅斯等其他國家,也都有各自文化特點。

七、紅茶引發(fā)的戰(zhàn)爭

1662年,西班牙公主凱瑟琳嫁入英國王室,公主嫁中有許多當時非常珍貴的紅茶和砂糖,她每天都要在紅茶里加入大量砂糖飲用,受凱瑟琳的影響這種飲茶方式開始在貴族流行,至此紅茶盛行開來。

后來,英國不滿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所有紅茶貿易,便發(fā)動了對荷戰(zhàn)爭。最終英國取得該場戰(zhàn)爭的勝利。從此英國奪取了荷蘭在亞洲的紅茶貿易權,并以中國福建、廈門為根據地開始紅茶貿易。

波士頓傾茶事件

到了18世紀下半葉,紅茶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并深受喜愛。當時對美國施行殖民統治的英國,垂涎于美國這個巨大的新興紅茶消費市場,特別制定了征收高額紅茶貿易稅的法律——《印花稅法》,并于1765年開始執(zhí)行。此法案一經頒布就受到了美國人民的抵制,并在美國掀起了抵制英貨的運動。

終于,在1773年爆發(fā)了波士頓傾茶事件。一些美國青年襲擊了停泊在波士頓港的英國商船,把商船上堆放的342箱紅茶傾倒進大海里。以波士頓傾茶事件為開端,美國的各個港口也紛紛效仿,發(fā)生了類似的事件,最終導致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爆發(fā)。

八、沖泡紅茶的茶具

伴隨著紅茶的興盛,紅茶茶具也形成獨特的文化。由于英國皇室的影響,英國從中國瓷器的技術中改良創(chuàng)造出“骨瓷”,成為了品紅茶的最佳茶具。

同樣因地制宜的是中國的宜興,在宜興當地,紫砂壺原本是用來沖泡飲用宜興紅茶的。

而在德國和意大利,風味紅茶多種多樣,以及兩國玻璃工藝的超高水平,人們更熱衷于用玻璃茶具來飲用紅茶。

九、紅茶的沖泡方法

紅茶飲用廣泛,這與紅茶的品質特點有關。如按花色品種而言,有工夫飲法和快速飲法之分;按調味方式而言,有清飲法和調飲法之分;按茶湯浸出方式而言,有沖泡法和煮飲法之分。下面就來仔細了解下各種沖泡方法。

按花色品種分

1、工夫飲法

這是中國傳統的工夫紅茶的品飲方法。工夫紅茶包括小種紅茶和工夫紅茶,如正山工夫小種、坦洋工夫小種、祁門工夫、云南工夫等,外形條索緊細纖秀,內質香高色艷味醇。品飲工夫紅茶重在領略它的清香和醇味,所以多用沖泡法,先聞其香,再觀其色,然后品味。一杯茶葉通??蓻_泡2~3次。

2、快速飲法

這是本世紀發(fā)展起來的飲用方法,主要對紅碎茶、袋泡紅茶、速溶紅茶和紅茶乳晶、奶茶汁等花色而言。紅碎茶是顆粒狀的一種紅茶,一般沖泡一次,多則二次。袋泡紅茶飲用更為方便,一杯一袋,無片末殘留。至于速溶紅茶、紅茶乳晶,只須用開水調沖即可,隨調隨飲,冷熱皆宜。奶茶汁是種液體茶,有罐裝和盒裝之分,飲用最為方便。此外,西方國家也盛行冰茶。

按調味分

1、清飲法

是中國大多數地方的飲用紅茶方法,工夫飲法就屬于清飲。即在茶湯中不加任何調味品,使茶葉發(fā)揮固有的香味。

2、調飲法

是指在茶湯中加入調料,以佐湯味的一種方法。比較常見的是在紅茶茶湯中加入糖、牛奶、檸檬片、咖啡、蜂蜜或香檳酒等。

按茶具分

1、杯飲法

一般情況下,工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即置茶于白瓷杯、玻璃杯中,用沸水沖泡后飲。

2、壺飲法

紅碎茶和片末紅茶則多采用壺飲法。即將茶置于茶壺中,沖泡后飲用。

按茶湯浸出方法分

1、沖泡法

即前面談到的用茶葉置入茶杯或茶壺中,然后沖入沸水,靜置幾分鐘后,待茶葉內含物溶入水中,即可飲用。

2、煮飲法

多在客人餐前飯后飲茶時用,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qū),多喜歡用長嘴銅壺煮茶,或用咖啡壺煮早茶。可沖入預先放好奶、糖的茶杯中享用。

?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