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一餅茶葉

找到約13,492條結果 (用時 0.035 秒)

買茶留給子孫喝?崔永元談普洱茶存一百年之騙局

云南人喝普洱茶是在2000年之后的事,在那之前所有的普洱茶都是出口港銷或者邊銷,云南人大都在喝大葉種毛茶(綠茶)。云南本地二十多年是少有存普洱茶的習慣,所以老茶都基本出自港臺大師商人的故事里,我們講當代普洱茶歷史是云南普洱茶二十年左右的發(fā)展歷史,再往前都是清代史料上和改革開放之前的記載,這一點崔永元先生可能對普洱茶當代史的發(fā)展不是非常了解。

崔永元先生談到的云南茶山也不止五個茶山,其中西雙版納的古六大茶山最有名,還有勐海的新六大茶山,還有臨滄的茶山、普洱(思茅)茶山、德宏茶山、保山茶山、大理茶山等等。

至于崔永元談到大可堂張奇明先生,還有何作如先生,這個這些都是“鑒賞大家”,但是得打一個問號。濕倉味就是六六粉的味道,通過蒸餾干燥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么一個老茶的味道,喝這個茶你得有喝濕倉茶的抗體,這一點崔先生說的比我直截了當,但還是有很多人愿意去體驗這個味道。

我昨天加編者按轉載了《老茶文摘》的文章《崔永元談百年老茶騙局:他們販賣的是發(fā)霉的思想,倉味的思想,老鼠洞味的思想!》,我收到了一位我非常尊重的江西朋友的微信語音,他說董樂這個人如何如何糟糕,讀者也有留言這么說,可我只是轉載這個文章,轉這個文章也一下子拉不低我的檔次,但是一個人的觀點或者對真理的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知識之教導,真理之指引,會從根本上催發(fā)人的勇氣。學習是求真、認真的過程,有了這樣的追求之心,才可能不顧一切,為真理一搏。

非常感謝楊凱先生轉來這段原始的錄音,我整理成文,以饗讀者。我對于造假老茶、金融茶炒作、平臺價格的虛假、普洱茶行業(yè)的亂象多有批評,出于我對普洱茶的癡迷而已,喝生態(tài)、健康、干凈的普洱茶就這么簡單。


(崔永元談普洱茶錄音完整版詳見石一龍公眾號)


以下是崔永元先生的錄音原文


就看這樣的東西特別多。為什么?比如說我們每天在這說叼盤,都說不盡,因為確實就是個跳梁小丑。但是我覺得想跟他一起叼盤,或者想跟他學叼盤,或者認為他叼盤無比正確的人,應該是大量的。

你比如說這位作者,這位作者我覺得這盤叼的就挺妙的。因為這洪水不好叼。真的。好像huxijin也沒叼這個盤子,你看他叼盤出重現(xiàn)于華夏大地,向中華民族展現(xiàn)中華5000年文明的現(xiàn)實地位,我真服了。還有一個,它這個是個動圖,老板(注:安徽黃山的)就是說他庫房積壓了3000噸茶葉,當然是綠茶紅茶什么的。然后他特別傷心,因為他今年還特意從茶農那多收了點。

現(xiàn)在被水淹了,后來很快第二天就有了這個,說是武警部隊去那了,幫他搶運,把庫房里的那些茶葉的趕緊的給他倒騰一下,倒騰出來,有的還可以加工,實在不行的就扔了,這個人哭得很傷心,他大概損失了說9000萬元,我記得好像是這么個數(shù)。但是出了什么問題呢?現(xiàn)在底下這個叫什么老班章熟茶,什么這個茶那個茶全都拿動圖說事,都說他茶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連千元的老班章普洱茶現(xiàn)在被迫一折出售。

當然這些人我覺得可能不是些糊涂人,咱們上次談逆淘汰,就是那些操盤手,他們知道沒有多少個人記住這個場面,就是這個老板因為他的綠茶被淹了,綠茶和毛茶被淹了,然后他留下了辛酸的淚水。

他覺得沒有多少人能記住場面,也對不上號,你看我現(xiàn)在也對不上號了,我只記得是安徽的,所以他們家別管有什么茶,都拿這個“老板哭”這個圖來散布悲情,打悲情牌,賣自己的茶,你可以說他卑鄙,但是他不怕你說他卑鄙,因為他愿意卑鄙,他知道能掙到錢就行。全都借逆淘汰,你信了,你就傻了。

關于這個茶就是,大概10年前差不多,大陸興起了喝普洱茶熱潮。我記得我還是比較早知道的,因為我在云南有朋友。我記得最早我喝到普洱茶是在廣東,你到一個飯館,你還沒有點菜,他就先把茶給你倒上,就都是普洱茶。

喝不慣,喝的就像刷鍋水特別難喝。后來大概10年前,在云南那邊開始流行普洱茶了。普洱茶是大葉茶,它的命名是用這個地名命名的,它那個地方就叫普洱。整個云南境內現(xiàn)在號稱有五大茶山,都生產(chǎn)普洱茶。

過去那個地方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所以它運到藏區(qū)的茶,馬馱著疼。那一走可能得走半年,甚至更長時間,風吹日曬,那個茶,一會兒潮了一會兒太陽又曬干了,一會又給淋了一會太陽又曬干了,等拉到西藏以后它就發(fā)酵了,黑乎乎的,結果藏人一煮茶,再加點牦牛奶什么的,特別好喝,非常好喝這個茶。

后來川藏公路就建成了,建成了以后開著大卡車,幾天就送上去了。那個茶為什么要成一餅一餅的?他是為了運輸方便,沒有別的原因。

要么你散茶,你想想你才能裝多少,你這都壓成一餅一餅的,那一餅都是一一斤兩斤,甚至更多,他就是為了運輸方便方便,才壓成餅的。

川藏公路修好了以后,它幾天就運上去,茶還是綠的呢。所以莫名一喝這味就不對了,這怎么辦呢?這周總理就說讓云南的這些茶廠研究人工發(fā)酵的茶,就不是馬拉著它出去走半年的,不是這樣。結果就出來了一個叫“渥堆發(fā)酵”這么一個工序。渥堆就是一個……我不好意思說,怕人家打我,像糞堆似的就那意思,我就弄成一個大堆,然后噴上水,用溫度表觀察著它的溫度,讓它發(fā)酵,基本上十幾天,15天左右就行了(注:說的不太準確,有點知識缺失)。

就像馬拉著半年風吹日曬的效果一樣了。所以最早的這批就叫文革磚。因為它就是文革時候才有的,在這之前就都是生茶,沒發(fā)酵的茶。而拉到西藏已經(jīng)發(fā)酵了,剛才我已經(jīng)講了,不是人工的原因,那就是風吹日曬的原因。現(xiàn)在,從文革磚開始有了人工制作的熟茶,就是這個意思。

然后大概七八年前就開始做吆子了,就是說首先是有人發(fā)現(xiàn)了一批文革磚,就開始講故事了,這個圈里都叫講故事,想賣那個東西,你不想買,我把它講成是慈禧太后的迷信,你不光想買,你還想出高價,這個茶葉圈里就開始講故事了。講故事說文革磚,一個是留下來的。當時生產(chǎn)多了沒賣出去,留出來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牧民不是特別喜歡,他還是喜歡原始的那種,所以銷的不是那么好。還有一種說法是大量的銷到了港臺、馬來西亞、東南亞地區(qū),在那個地方就保留了很多,然后這個東西就開始回流了,因為大家愛喝了,所以就值錢了。

那一塊賣的,一塊茶磚這么大,這么大一塊茶磚比這還小,賣個幾萬塊錢小意思,再接著更作妖了,就開始出現(xiàn)了100年前的茶,80年前的茶,60年前的茶,都出現(xiàn)了。那個故事就更多了是吧?恨不得一坨茶得有一個故事,比較有名的有宋聘號,陳云號。我有一個朋友叫張奇明,上海的,他收藏了好多,還有一個號叫永元號,就是我這個名字叫永元號,這都是過去的。

茶葉的商鋪,上百年的那種商鋪,他們當時賣的品牌茶。有沒有?我相信有。他總會有各種各樣原因遺留下來的是吧?有沒有我們在市面上見的那么多?我告訴你沒有,后來就亂套了,太多了。

反正中國人造假能力一流,包茶葉的紙,好造,能給你造的一模一樣,這個茶葉他們嘗一嘗喝一喝,看是什么味,然后就開始造假。

那時候我有好朋友,張奇明,老何(注:何作如先生)什么的,經(jīng)常找到好茶葉,就給我打電話說這樣晚上來喝茶來我們就去喝茶,喝到過什么,喝到過那種酸的,那一看就是有問題,不對。然后多沖兩次,然后喝,我說這不是受罪嗎?咱別喝這個了。這個茶葉它要不對勁,比如它動了手腳,喝完了只能對自己不好。

哎,完了!這個行當就開始不斷發(fā)展壯大。有一次我們去喝茶,也是他們請我們去喝茶,一喝我就覺得它壞了,茶存儲有問題,發(fā)霉了,一喝就能喝出來。結果碰到一個香港的還是臺灣的人告訴我說,這個叫倉味。我說哪個倉?他說就是倉庫的倉。倉位,就是說它經(jīng)過倉儲,所以它有這么一種特殊的味道叫倉味。

我說這不就是發(fā)霉了嗎?然后他們所有人都笑,就是說你太實話實說了,不給人面子。(注:這就是濕倉茶,是不能喝的,是真發(fā)霉了的。)

他們就把這種發(fā)霉的茶,發(fā)明了一個詞叫倉味,就掩蓋過去了。然后以后半懂不懂的那些人一喝說這茶不錯,就是有點倉味,我從來不喝有倉味的茶,那就是發(fā)霉了。

那就是服毒,那茶賣得很邪乎。那種茶通常能賣到100萬一餅,60萬一餅。50萬一餅,40萬一餅,非常多。

我們說如果有不知道因為什么流傳下來的老茶,物以稀為貴,可能可以。但是他們又出來個新的騙局,新的騙局就是說你現(xiàn)在就買了些新茶,五大茶山的新茶,你是買給后代的財富。也就是說你40年以后50年以后你不在了,你的孩子拿出來,每一餅都是宋聘。

當時很多人就到銀行貸款,就把房子抵押了,上當受騙買他們這個茶。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實話實說》的時候,我就做了一期節(jié)目,請的全是紅茶的專家、綠茶的專家,什么龍井的專家、普洱茶的專家,就擺到桌面上說,是怎么回事。結果我們就把這個事說清楚了。當時那個茶葉價格大跳水,好多人因此完蛋了、崩盤了。(注:講的是2007年普洱茶大崩盤的事)

在中國就是這種講故事、蒙人、講故事、賣東西,這才是傳統(tǒng)的,比那個大水淹了傳統(tǒng)不晚,你哪怕去到潘家園,北京潘家園你逛地攤,他有一個人賣你一個掏耳勺,他這掏耳勺都有故事,張嘴就來,那故事都特別多。

現(xiàn)在我覺得網(wǎng)絡上的像胡叼盤,什么jinzhengwei,這些講故事的人,他們販賣的可能不是商品,他們販賣的是他們發(fā)霉的思想,有倉味的思想,有老鼠洞味的思想。

芒市茶路Ⅳ:“茶葉的母親”之德昂酸茶

在純粹、不曾為時間所稀釋的茶路上,我們開啟了去往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xiāng)的行程,去探尋德昂族稱謂“茶葉的母親”、“古老的茶農”的歷史緣起,探訪德昂酸茶的奧秘,親近“德宏味”最具爆點與未來的茶。

一龍寫茶,尋訪跋涉于茶山,執(zhí)著于茶的真味。尚理解列文·施特勞斯“自然和研究自然是幸福的唯一源泉”這個觀點。

德昂族原稱“崩龍”,為濮人后裔,民風淳樸,自然真誠。是德宏州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據(jù)德昂創(chuàng)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記敘,德昂族的祖先是茶樹上的102個茶葉精靈,因而他們以茶樹為祖先。德昂族是唯一將茶樹視為圖騰的民族,也是中國最早種植茶葉的民族之一。

無論何處,德昂族所居之地,必種植茶樹。因此,凡他們居住過的村寨遺址,周圍皆有數(shù)百載的古茶樹。德昂族將諸多本民族的精神風俗與茶融為一體,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茶禮儀、茶習俗等民族文化。

“離了茶辦不成事情”、“茶到意到”的觀念在德昂族的民族意識中生根,他們善于制作酸茶,按照不同的包裝和用場,將德昂酸茶分為遷徙茶、定情茶、提親茶、報喪茶等數(shù)十種,各自含蓄的包涵了不同的寓意,以及寓意背后的典故與用法。

將近中午,我們驅車抵達德昂酸茶傳統(tǒng)工藝傳承人趙臘退家中。院落在路的一側敞開,土、木、竹結構的屋子呈“7”字型分布,院中花草、果樹叢生,流露著一種“歸園田居”之美。

院中鋪著簡單的水泥地,中央有一口火塘,一位穿著德昂族服飾的農婦正在生火燒幾根口塞芭蕉葉的青竹筒,詢問之下才知,這是在燒煮酸茶。我們隨趙臘退安排就坐,迫不及待地品飲德昂酸茶。

今年新做出的德昂酸茶,湯色偏暗紅,香氣微酸清郁,入口輕柔舒爽,有種獨特的滋味,過喉溫潤,柔和清新,回甘迅速,生津快,余韻悠長,就是一種地道的德宏味。初嘗一盞口感獨特,復飲一盅舌喉生滋,再飲三杯心生歡喜。

趙臘退從德昂族民族史開始,循序而談,講述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制茶經(jīng)驗,以及自己回家制茶的人生經(jīng)歷。

趙臘退說:“酸茶的是德昂族以傳統(tǒng)手藝制作的一種茶,是德昂族祖先在漫長的種茶、制茶、飲茶、用茶歷史中,摸索和發(fā)明的獨特的制茶工藝,酸茶的制作世間僅有。德昂族先民自古有制作酸茶的習俗,十多年以前,因為傳統(tǒng)習俗需要,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會做酸茶,但后來因為各種社會經(jīng)濟原因,制作酸茶的人慢慢減少,面臨失傳,直到六七年前,在德昂酸茶制作非遺傳承人楊臘三師父的指導、幫助和支持下,我才決定重拾傳統(tǒng)手工制作,將這們民族文化遺產(chǎn)繼承下來。”

德昂族傳統(tǒng)制作工藝下的酸茶分濕茶和干茶兩種,濕茶主要用以食用,可上餐桌,美味可口,干茶則主要用來飲用。

目前,德昂酸茶的制作工藝可分兩種:一是以趙臘退為代表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二是以德鳳茶業(yè)為代表所研發(fā)的現(xiàn)代制作工藝。

傳統(tǒng)酸茶制作工藝,通常擇純高山喬木古樹大葉種作原料,按時間先后順序分采摘、清洗、蒸茶、發(fā)酵、舂制、晾曬等加工工序。

茶葉的生態(tài)質量,所選龍竹的品質,發(fā)酵過程中工藝人根據(jù)自然狀況對發(fā)酵時長的把握能力等都是影響酸茶最終品質的重要因素。其中,發(fā)酵是酸茶制作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發(fā)酵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酸茶質量的好壞。

酸茶的發(fā)酵首先是按照茶量,選擇一批大小、長度適中的成年龍竹,按竹節(jié)分段,每一節(jié)龍竹留一個竹節(jié),切除另一個竹節(jié),將蒸好后揉成的茶葉放入竹筒內壓實,用新鮮芭蕉葉蓋住缺口,綁上藤子密封好;其次,預先選擇一處相對陰涼處挖好一個發(fā)酵坑,分批將盛有酸茶的竹筒埋入地下,進行自然發(fā)酵。通常情況下,濕茶一般只需發(fā)酵30天左右,干茶則至少需要發(fā)酵兩個月以上,方能確保制作基本成型。

濕茶發(fā)酵完畢,取出晾曬干,儲藏起來,食用時再取出用清水泡開,撈起來加入鹽、辣椒、花椒油、醬料、豆子等做成涼拌酸茶,味道滋美。

干茶發(fā)酵好后,需舂成茶泥制成茶餅晾曬,并切成均勻的茶片,飲用時適量取出,直接用開水沖泡,或用竹筒、土罐及其他容器烹煮,用不同材質的容器泡煮會收獲不同的味道,其中,以竹筒燒煮出來的酸茶味道最佳,有一股竹韻清香。

據(jù)研究表明,酸茶還具有清熱生津、消炎解酒、增進食欲、助消化,防治脂肪肝等保健功效。

暢談之間,趙臘退帶我們參觀了自家曬茶的區(qū)域,在側邊木樓下層的土基上,分別放置著幾堆已裝入茶葉密封好的竹筒,中間空地架子上的幾張大簸箕里,盛滿了被切成方片的茶餅,一陣陣微酸的香氣撲鼻而來。那些烏黑的茶餅,在陽光的斜照下,發(fā)出幸福而燦爛的光芒。

午飯過后,我們行至離出冬瓜寨不遠的一座茶山,探查了這一帶制作酸茶的茶料。與勐板土司的官寨茶和黑河老坡的高山茶一樣,生態(tài)狀況極好,令人欣喜。

內心深處的不舍,從未遠離、消散。我隨一路陪同的葉升濤、劉本豪兩位小兄弟離開三臺山,回到芒市的云南德鳳茶業(yè)小憩、喝茶,在這里,我喝到了德鳳茶業(yè)工藝改良后的酸茶作品。與傳統(tǒng)工藝制成的酸茶不同,德鳳的酸茶湯色金黃透亮,誘惑十足。氣味微酸,口感柔爽,既有熟茶的柔和,又有綠茶的清新,回味甘甜,韻味延綿。工藝改良成果比較成功,與傳統(tǒng)工藝酸茶相比,味道不盡相同。

細細咨詢了解之下,才知云南德鳳茶業(yè)是當?shù)仄焚|最佳的茶企之一,一直致力酸茶制作工藝的非遺傳承,并取得酸茶制作專利,在德宏州茶市不景氣的現(xiàn)實下,堅持用心做茶,推廣德宏茶,實屬難得。目前,德鳳茶業(yè)是德昂酸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省級保護單位。

三杯兩盞過后,酸茶之韻,從柔和,到愉悅,再到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血液,在我的味蕾上掀起了一片波瀾。

我的安徽老鄉(xiāng)胡適之先生說:“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焙炔琛鄄?、尋茶何不如是?山泉水、空氣、清風、古茶樹和一片茶葉,都來自神靈與大自然的恩賜,我自信走過的路,信任所見到的人與事物,相信“德宏味”將在神州大地上開花結果,穆如清風。

2018.10.17

芒市茶路系列(點擊閱讀)

芒市茶路 I:德宏味將是下一個傳奇

芒市茶 II:勐板土司的官寨古茶園

芒市茶路 III:黑河老坡高山茶園

普洱茶評審——茶葉的葉底藏著什么秘密?

我們常常會從看干茶,聞茶香,品滋味幾個方面去判斷一款普洱茶的品質如何,但也時??吹酵略诤韧瓴韬?,拔拉茶渣觀察茶底,觀察茶底到底有什么用呢?在茶葉審評中,葉底是審評六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雖只占影響評審結果10%左右的因素,但從葉底中能窺見茶葉的相關信息。

那么我們究竟能從茶底中得到普洱茶的哪些信息呢?

茶葉在沖泡后吸水膨脹,待完全沖泡后茶葉舒展還原茶葉原有的形狀,茶葉的色澤,原料級別,加工工藝是否正確,存儲是否合理,都能在葉底中顯露無遺

1、茶葉的嫩度

嫩度是指一款茶葉芽頭及嫩葉的含量和總體葉質的老嫩。茶葉泡開后,將葉片平攤開來,我們就可以看出茶鮮葉的原料級別,單芽,一芽二葉或者是一芽二三葉等。

2、茶葉整體的勻整度

一款茶的老嫩,大小,薄厚,整碎是否比較統(tǒng)一,但這幾個因素都是次要的,因為普洱茶拼配讓茶餅葉片有無限可能,不同級別的茶葉拼配,不同產(chǎn)區(qū)的茶葉拼配都是影響葉底勻整度的因素。

茶葉的凈度,葉底中是否參雜了其他東西,這與茶葉采摘制作管理有關,影響喝茶者對這款茶的感觀體驗。想想如果在葉底中發(fā)現(xiàn)一根頭發(fā),或者是一些雜物,茶葉的品質會大打折扣。

3、茶葉加工工藝的水平

葉底的色澤可以很直觀的反應出一款茶葉加工工藝水平及原料優(yōu)劣,葉底色澤要在正常范圍內,焦葉,紅茶,紅梗子,葉片糜爛都是加工工藝不當反應出來的情況。

再來葉底的色澤要亮,有鮮活,泡滿。

觀察葉底色澤最好能用幾款茶放在一起對比來看,否則容易受到光線,環(huán)境和主觀因素的影響。

茶底的確能分辨出一部分茶的好壞,但對于大多數(shù)茶而言,光看茶底很難分辨茶葉的優(yōu)劣,從茶底上顯示出來的茶菁嫩度,制茶工藝的特征,茶葉單一品種特征并不能完全判斷出茶葉的品質。茶最終是用來喝的,味覺體驗的打分才最重要。

找到約13,171條結果 (用時 0.018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2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