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北京幔亭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品讀清代茶僧釋超全的《武夷茶歌》

主要關(guān)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識;制茶、評茶經(jīng)驗交流,還有一些知識文章分享。         

  清代茶僧釋超全的《武夷茶歌》是福建烏龍茶始創(chuàng)于武夷山的佐證,也是記錄烏龍茶制作工藝的第一手資料,蘊含了關(guān)于武夷茶區(qū)茶的發(fā)展歷程、采摘、制作、品類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喊山習俗等豐富的茶文化信息,極具史料價值。藉史志文獻和參考現(xiàn)有研究成果對上述問題略加考論,使茶歌中反映的從遠古時期到清代的武夷茶文化得以清晰的呈現(xiàn)。

《武夷茶歌》

  釋超全


建州團茶始丁謂,貢小龍團君謨制。


元豐敕獻密云龍,品比小團更為貴。


無人特設(shè)御茶園,山民終歲修貢事。


明興茶貢永革除,玉食豈為遐方累。


相傳老人初獻茶,死為山神享廟祀。


景泰年間茶久荒,喊山歲猶供祭費。


輸官茶購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巖茶亦漸生,山中借此少為利。


往年薦新苦黃冠,遍采春芽三日內(nèi)。


搜尺深山栗???,官令禁絕民蒙惠。


種茶辛苦甚種田,耘鋤采抽與烘焙。


谷雨屆其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


道人山客資為糧,春作秋成如望歲。


凡茶之產(chǎn)準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


平洲淺渚土膏輕,幽谷高崖煙雨膩。


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


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


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


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


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


巖阿宋樹無多叢,雀舌吐紅霜葉醉。


終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積雨山樓苦晝間,一宵茶話留千載。


重烹山茗沃枯腸,雨聲雜沓松濤沸。



該茶歌對武茶巖茶的發(fā)展歷程、制茶工藝、豐富的茶類、武夷山獨特的祭祀和喊山茶俗、武夷地區(qū)茶的發(fā)展歷程有簡要概述。


釋超全,俗名阮旻錫,字疇生,號夢庵,自稱“輪山遺衲”,祖居金陵,明洪武間移居福建廈門同安。阮旻錫一生所作的詩文頗多,僅現(xiàn)存的《夕陽寮詩稿》、《夕陽寮存稿》就收錄其詩文517首(篇)。他對道藏釋典、諸子百家、兵法戰(zhàn)陣、醫(yī)術(shù)占卜、方技之術(shù),皆有研究。其著述頗豐,主要有:《四書測讀》、《金剛經(jīng)說》、《續(xù)佛法金湯》、《談道錄》、《清源會詩篇》、《慧庵倡和韻選》、《燕山紀游》、《海上見聞錄定本》,及對福建茶文化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等。惜釋超全的著作大多散佚,存世僅《夕陽寮詩稿》、《夕陽寮存稿》、《海上見聞錄定本》和《幔亭游稿》。


《同安縣志》嘉慶刊本、清董天工修撰的《武夷山志》、《崇安縣志》雍正十一年刻本等皆無釋超全的傳記,其生卒及生平事跡不祥。在車萍萍的《阮旻錫考》①和何丙仲的《阮旻錫和》對釋超全生平簡述的基礎(chǔ)之上,結(jié)合《泉州文史》、《廈門佛教志》、《武夷山志》等資料考證,筆者對釋超全的生平簡述如下:


釋超全生于明天啟七年(1627年),卒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享年八十有六。崇禎十二年(1644),李自成攻入京師,阮旻錫師從工部尚書曾櫻性習理學,與之共患難;順治五年(1649),清軍攻襲廈門,曾櫻戰(zhàn)敗,殉節(jié)自盡,阮旻錫冒險為其收尸。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在廈門設(shè)儲賢館,阮旻錫為其幕僚之一;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迨海山破,鄭經(jīng)金門會船,為清軍與荷夷夾擊,棄金、廈,退守銅山,阮旻錫料抗清無望遂棄家行邀,奔走四方,留滯燕云二十余載。1663年秋,離廈遠游渡江,寓文圃山中孚村;1664年春,移居至清溪(今安溪)坂頭;1664年秋,遷居長樂;康熙五年(1666),抵達北京;1667年,即入京第二年,第一次返閩,舉家遷回廈門夕陽山(今廈門杏林東孚鎮(zhèn));1668年秋返京;康熙庚申(1680年),再次返閩,葬其二親于夕陽山麓,再次返閩時,阮旻錫于《溫陵詩紀》中感慨到:“相看如隔世,恍惚記生前”,時隔十余載,故里河山非,病妻迫歲暮;1683年秋,在燕山太子峪觀音庵剃度出家,身份由遺民轉(zhuǎn)變?yōu)樯?,法號超全?687年離開北京,在京二十二年間,釋超全游歷了北京及周邊的名勝古跡,留下了不少抒情傷懷的詩篇;1688年,離開久居的北京到武昌拜訪丁雁水②;1689年,至金陵,隱居于金陵城南青溪之上;1693年孟夏,為《夕陽寮詩稿》作后跋;甲戌年(1694年),重歸故里,是年,慕茶名至武夷山,入武夷山天心禪寺為僧,與閩南籍僧人超位(姓黃,號壽宗,清漳浦人)、超煌(又名元煌,字泉聲,龍溪人)、衍操(姓劉,字松山,清代漳浦人)等人常在寺廟研習茶藝,以茶論佛,品茗論道,以茶說經(jīng),還結(jié)識了隱居于茶洞的李卷(李時興之子),傳習工夫茶藝,品飲論茶。


康熙四十五年(1706),釋超全在廈門寫下《武夷茶歌》的姊妹篇《安溪茶歌》,而《武夷茶歌》的創(chuàng)作早于《安溪茶歌》?!爸嘏肷杰挚菽c,雨聲雜沓松濤沸”,意思是,雨聲雜沓松濤呼嘯的時候,于寺廟中烹茶煮茗潤枯腸,表明《武夷茶歌》是釋在武夷山為茶僧時所寫?,F(xiàn)有的史料中并無關(guān)于釋超全何時離開武夷山抵達廈門的資料,但釋超全離開武夷山后,至泉州組織“泉山詩社”和“清源詩社”,并著《清源詩會編》。清代林佶(1660-1720)為《清源詩會編》作的序的時間是康熙癸末(1703年)后,說明此時釋超全早已離開武夷山。


筆者推測,釋超全《武夷茶歌》一詩大致作于1694年—1703年間。


鳴謝: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wǎng)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侵權(quán)請與我們,再次感謝!

楊孫西:香江茶工場以茶為紐帶,建成具中國特色的世界級小鎮(zhèn)

2017年12月,香港大紫荊勛賢、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中國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孫西博士攜百位嘉賓到世界雙遺產(chǎn)地福建武夷山過八十壽辰,并借助此次機會參加了包括香江茶工場旅游特色小鎮(zhèn)開工儀式在內(nèi)的一系列活動。

1.無我茶會

2017年12月25日晚,在大紅袍山莊舉辦“無我茶會”,香港大紫荊勛賢、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中國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孫西博士、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xié)會執(zhí)行會長張國良先生,世界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普洱茶王白水清先生等嘉賓到場參加本次茶會,福建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方丈澤道法師為到場嘉賓開釋。

2.楊孫西博士八十壽辰

2017年12月26日,香港大紫荊勛賢、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中國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孫西博士廣邀海內(nèi)外好友共聚世界雙遺產(chǎn)地福建武夷山,喜慶80壽誕。當晚壽宴特以武夷名茶精心烹制各款佳肴,席間楊孫西博士笑談80年人生不凡心路。

被問及80歲高齡再創(chuàng)事業(yè)輝煌,楊孫西博士說:“身處太平盛世的年代,應不辜負此生,長者要起引路帶頭作用,在武夷山建造的『茶人小鎮(zhèn)』將是世界級的設(shè)計水準,以弘揚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為己任,讓更多的人仍至世界茶人共聚茶人小鎮(zhèn),以茶為紐帶,建成具中國特色的世界級小鎮(zhèn)。”賀壽當晚楊孫西博士的兩位結(jié)拜兄弟施子清及盧文端贈送一幅對聯(lián)賀壽,兄弟情深,不言而喻。

3.“大美武夷,茗聚香江”游園晚會

2017年12月26日晚,香江茗苑舉行“大美武夷,茗聚香江”游園晚會,香港大紫荊勛賢、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中國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孫西博士攜百位嘉賓參加本次游園晚會。香江茗苑茗香湖舞臺上,上演了一場以武夷茶文化為主題的精彩演出為楊孫西博士祝壽;武夷山的叁十七位茶席席主在曲韻廊上布置了一方方精美茶席,與到場嘉賓們共同品茗。

4.首屆武夷山茶葉交易會開幕

2017年12月27日,首屆武夷山茶葉交易會暨“仙店杯”民生斗茶賽在在武夷山仙店生態(tài)工業(yè)園區(qū)藍灣國際財富廣場盛大開幕。香港大紫荊勛賢、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中國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孫西博士,海峽兩岸茶業(yè)交流協(xié)會會長張家坤先生,香港文匯報榮譽顧問、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xié)會執(zhí)行會長張國良先生,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王貴卿先生,南平市正處級調(diào)研員、武夷山市茶葉產(chǎn)業(yè)發(fā)展顧問江書華,武夷山市副市長劉鎧維,武夷山市茶葉局局長鄧崇慧等嘉賓、領(lǐng)導到場參加 。開幕式活動現(xiàn)場,在各位領(lǐng)導嘉賓及武夷山市茶業(yè)局的見證下,武夷山市茶葉同業(yè)工會與武夷山市興田鎮(zhèn)茶葉協(xié)會、星村鎮(zhèn)朝陽東升茶業(yè)專業(yè)合作社等八家協(xié)會(合作社)簽訂了供貨協(xié)議,與武夷山大宗茶資源交易有限公司簽訂戰(zhàn)略合作,聯(lián)合打造武夷山茶葉線上交易平臺。同時和中茶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釣魚臺食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汕頭市綠珍寶茶業(yè)有限公司、汕頭市陳騰發(fā)茶業(yè)有限公司、福建紅集香茶業(yè)有限公司、汕頭市澄海區(qū)新湦茶葉有限公司等七家采購商進行了訂購簽約,現(xiàn)場簽署了采購武夷巖茶(大紅袍)1100噸的意向書。

楊孫西博士、張家坤會長、王貴卿先生等到場嘉賓、領(lǐng)導走訪了本次農(nóng)家茶交易展位,在交易會線上交易平臺的業(yè)務(wù)宣傳展位上,了解了此次交易會的線上交易情況,并對新型交易模式與傳統(tǒng)農(nóng)家茶交易相結(jié)合的思路給予了肯定和贊賞。

5.香江茶工場項目推介會

2017年12月27日下午,南平市投資環(huán)境“武夷山香江茶工場旅游特色小鎮(zhèn)”項目推介會在香江茗苑召開,香港大紫荊勛賢、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中國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孫西博士,海峽兩岸茶業(yè)交流協(xié)會會長、塬常務(wù)副省長張家坤先生,南平市市長許維澤,南平市委常委、統(tǒng)戰(zhàn)部長莊莉,武夷山市市長謝啟龍,以及香港訪閩團嘉賓等參加此次推介會。

推介會上,南平市市長許維澤向到場嘉賓介紹了南平市的投資環(huán)境;武夷山市市長謝啟龍介紹了武夷山市的投資環(huán)境;南京樂土建筑景觀設(shè)計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劉彌介紹了武夷山幔亭山房改造方案;福建武夷山香江茶工場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王旭東介紹了武夷山香江茶工場旅游特色小鎮(zhèn)項目,并由奧雅納建筑設(shè)計設(shè)計總監(jiān)KAMA介紹了武夷山香江茶工場旅游特色小鎮(zhèn)的規(guī)劃方案。

最后,香港大紫荊勛賢、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中國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孫西博士發(fā)表講話。

6.三人論茶

2017年12月27日晚,香港大紫荊勛賢、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中國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孫西博士,海峽兩岸茶業(yè)交流協(xié)會會長、塬常務(wù)副省長張家坤先生,政和縣書記黃愛華女士,云南白藥天頤茶品首席茶文化師付皓先生等嘉賓在大紅袍山莊舉辦“三人論茶”茶會。

7.香江茶工場開工儀式

2017年12月28日,香江茶工場旅游特色小鎮(zhèn)舉辦開工儀式,香港大紫荊勛賢、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中國茶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楊孫西博士,海峽兩岸茶業(yè)交流協(xié)會創(chuàng)會會長、塬常務(wù)副省長張家坤,南平市領(lǐng)導許維澤、黃健平、庒莉、潘劍才、羅恩平,武夷山市領(lǐng)導林旭陽、謝啟龍、陳先珍、楊永華以及香港訪閩團嘉賓等參加活動。市長謝啟龍主持開工儀式。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市委書記林旭陽先后致辭。

隨后,現(xiàn)場領(lǐng)導和嘉賓還共同見證云南白藥天頤茶品有限公司、北京摩登天空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福建正山堂茶業(yè)有限公司、武夷山市瑞泉巖茶廠等十七家企業(yè)的香江茶工場旅游特色小鎮(zhèn)戰(zhàn)略合作簽約儀式。香江茶工場旅游特色小鎮(zhèn)項目計劃投資50億元,占地9平方公里,項目建成后,對探索武夷山“茶、文、旅”三為一體的區(qū)域發(fā)展新模式,創(chuàng)造武夷山新亮點新品牌,促進武夷山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畫中的中華茶道

清代江蘇嘉定人陸廷燦(字幔亭)曾任崇安知縣,負有進獻武夷茶之責。為盡責,亦有情趣,其于采摘、蒸焙、湯候頗多觀察研究,查閱有關(guān)茶書,分析見聞,遂成一代茶學重鎮(zhèn)。其《續(xù)茶經(jīng)》仿陸羽體例,對歷代茶事均有論及。但其第九章《茶之圖》在內(nèi)容上與陸羽略有差異。從陸羽《茶經(jīng)》看,所謂“十之圖”其實是將《茶經(jīng)》內(nèi)容書寫在素絹之上,張掛于飲茶之處,其實是茶館設(shè)計的最原始思想。而陸廷燦則直接將有關(guān)茶道的繪畫和茶器圖案,記敘下來以為其主要內(nèi)容,為人們認識茶道繪畫打開更為真切明了的窗口。

陸廷燦《續(xù)茶經(jīng)》之第九章《茶之圖》所列歷代圖畫名目有:

唐?張萱《烹茶仕女圖》(見《宣和畫譜》。)

宋?宣和御府藏 唐?周昉《烹茶圖》一

宋?中興館閣藏 五代?陸滉《烹茶圖》一

宋?周文矩《煎茶圖》一、《火龍烹茶圖》四

宋?李龍眠《虎阜采茶圖》(見題跋)

范司理龍石藏 宋?劉松年 絹畫《盧仝烹茶圖》一卷,有元人跋十余家

王齊翰《陸羽煎茶圖》(見王世懋《澹園畫品》)

董逌《陸羽點茶圖》,有跋。

元?錢舜舉《陶學士雪夜煮茶圖》(見詹景鳳《東崗玄覽》)

史石窗名文卿《煮茶圖》,袁桷作《煮茶圖詩序》

馮璧《東坡海南烹茶圖并詩》

嚴氏《書畫記》有杜檉居《茶經(jīng)圖》

汪珂玉《盧仝烹茶圖》(見《珊瑚網(wǎng)》)

明?文徵明《烹茶圖》

沈石田《醉茗圖》,題云:“酒邊風月與誰同,陽羨春雷醉耳聾。七碗便堪酬酩酊,任渠高枕夢周公?!?/p>

沈石田《為吳匏庵寫虎丘對茶坐雨圖》

陸包山《烹茶圖》(見《淵鑒齋書畫譜》)

元?趙松雪《宮女啜茗圖》(見《漁洋詩話?劉孔和詩》)

上述茶道繪畫,今能見者鮮。除陸滉、董逌、馮璧、沈石田外,其他畫家作品有存。

今撰著《中華茶道圖志》,以與茶道相關(guān)緊密度論,分五個層次。第一類,就是以品茗為主體,不僅占畫面主體位置(不一定正中間),而且茶床、茶幾、茶器、茶具為主要道具,且以品茗情思為畫中主人的表情。比如上述茶畫外,有劉松年《磨茶圖》,郭純《人物》、唐寅《事茗圖》、丁云鵬《煮茶圖》、錢穀《竹亭對棋圖》,呂時敏《茗情琴意圖》、華喦《金屋春深圖》、顧洛《小倩小影圖》等。第二類,不以品茗為主題,但有明顯的烹茶內(nèi)容,其突出者有仇英《松溪論畫圖》、唐寅《西洲話舊》,清代倪田《鐘馗仕女圖》、冷枚《十宮詞圖》《邀月圖》等。第三種情況屬于雅集、豪族家居類的一些作品內(nèi)容,如趙佶《文會圖》、崔子忠《杏園宴集圖》、楊晉《豪家佚樂圖》、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館藏葉芳林《九日行庵文宴圖》。第四種情況是,候湯煮茗僅僅是角隅內(nèi)容,例如西安考古所《柳岸貨魚圖》、蘇六朋《清平調(diào)圖》及臺灣故宮博物院《斟酒圖》。第五種情況是取繪畫適宜品茗的意境。以北京故宮《桃源仙境圖》、西安博物院藏清人吳晨《高隱圖》為典型,我們甚至看不到茶器,看不到飲茶的動作,但其意境卻與品茗切題。

特別要指出的是,宋遼金元的出土壁畫除耶律家族墓等有數(shù)幅大家公認的《備茶圖》之外,大部分應該分別納入上述第二、第三和第四種內(nèi)容。還有,我們分別選取遼寧省博物館和西安博物院的兩幅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也可以劃入上述幾個內(nèi)容之中。而且西安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為人們展現(xiàn)了都市茶館的初期形態(tài)。

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我無法囊括所有存世的以品茗論道為主體內(nèi)容的茶道畫,卻將一部分山水畫納入書中,請同行們批評。過去我簡單地認為,存世茶畫就是我們以前曾經(jīng)在圖冊、網(wǎng)絡(luò)上見到過的茶道畫。真正專心一意地整理時才發(fā)現(xiàn),整理茶道畫是一個復雜的工作。因為許多館藏國畫就從來沒有面世過!我們經(jīng)常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例如西安美術(shù)學院所藏國畫品相很高,數(shù)量也不少。特別是呂煥成的《蕉陰品茶圖》在茶道畫中是不多見的。

雖然如此,我本人認為,中國茶道自唐宋以后,作為一種曾經(jīng)十分高端的文化形態(tài),漸趨衰微,甚至有人就說中國沒有茶道。這可能有違歷史實際。

“茶道”猶如“周禮”鮮見于館閣文獻,只好求之于文人畫中。文人一直是中國茶道的中堅。飲茶作為一種生活習俗被視為開門七件事之最后一種,也就可有可無。至于弘歷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已經(jīng)淪為淺層次的物質(zhì)生活方面。

清朝直到民國,中國茶館總要掛一個牌子,上書:“莫談國事”。這是將文人排除在高管隊伍之外的必然結(jié)果。茶道,是一種道。道又是什么?道,就是一種人人得而效法的天下之公器??滴跚 ⒚駠偨y(tǒng)將治國權(quán)衡懷揣自己袖內(nèi),誰還敢學孔子,有老子在,誰敢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鄭燮的“難得糊涂”成為人們?yōu)槿颂幨赖淖毅憰r,追求“堅貞清白”最宜“精行儉德”的茶道何有立足之地!清代文化大家袁枚,對歷史上的茶道清飲,應該有所體悟,他也只能說出的“味外味”這近乎佛教偈子的茶物語。

因此,從大的方面講,茶道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是對時代精神的折射。既然不能見諸文字,文人便訴諸丹青。在這些意境幽遠、山青水靜、茶香撲面而來的畫圖中,我們?nèi)匀荒軌蝮w悟文人風骨和茶人情懷。茶事不僅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更是他們激揚文思的媒介、修身勵志的道場。這些畫都比較重視茶事活動的山水樹木等環(huán)境的烘托與提煉。

本人不才,能力有限,可見圖冊及文章之有關(guān)茶畫者不全,錄述如下:

唐、五代(618—960)

閻立本(約601—673)《蕭翼賺蘭亭圖》(遼寧省博物館)

周昉(713—741)《調(diào)琴啜茗圖》

孫位(約九世紀)《高逸圖》(上海博物館)

唐?無名氏《宮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五代?顧閎中(約910—980)《韓熙載夜宴圖》

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遼、夏、金、元(960—1368)

李公麟(1049—1106)《龍眠山莊圖?延華洞》(臺北故宮博物院)

無名氏《北齊校書圖卷》

宋?王詵(1048—1104)《繡櫳曉鏡圖》,團扇

宋徽宗趙佶(1082—1135)《文會圖》

《鶴林玉露》——書畫合璧

河南登封黑溝宋代壁畫《備宴圖》《伎樂圖》《宴飲圖》《育兒圖》

河北白沙一號宋墓《開芳宴》

洛陽關(guān)林宋代磚雕畫

山西長治市故漳村宋代磚雕《奉茶恭候》

江參(南宋前期,師董源、巨然)《千里江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南宋?蘇漢臣(1094—1172)《靚妝仕女圖》

宋人物冊頁《斟酒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劉松年(1155—1218)《盧仝邀茶圖》

劉松年《縫紉?斟茶圖》

劉松年《博古圖》

劉松年《斗茶圖》

劉松年《市井斗茶圖》

劉松年《磨茶圖》

劉松年《十八學士圖》

劉松年《六人斗茶圖》

李復題劉松年《盧仝烹茶圖》

馬遠《西園雅集圖》

無名氏《春游晚歸》

南宋?義紹《五百羅漢圖?備茶》

陳居中(寧宗嘉泰年間為畫院待詔)《文姬歸漢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何澄(1223—?)《歸莊圖》(吉林省博物館)

劉貫道(1258—1336)《消夏圖》《夢蝶圖》

錢選(1239—1289)《盧仝烹茶圖》

趙孟頫(1254—1322)《斗茶圖》

佚名《扁舟傲睨圖軸》

朱德潤(1294—1365)《秀野軒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林下鳴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趙原《陸羽烹茶圖》

佚名《樓閣圖》(遼寧省博物館)

佚名《竹林宴聚圖軸》

佚名《舟中讀書圖》

盛懋(1340—1370)《清舸清嘯圖》(上海博物館)

河北涿州元代壁畫《備宴圖》《云鶴線圖》

陜西蒲城元代壁畫《獻酒圖》《歌舞圖》

西安東郊元代壁畫《奉茶圖》

山東濟南歷城區(qū)《夫妻對坐圖》

北京大興遼墓M1東壁、南壁壁畫、東壁、北壁(《考古》2004-2)

河北省宣化遼墓M1《備茶圖》《喝酒圖》《備茶、備經(jīng)圖》,M7東壁《備茶圖》

河北省宣化遼墓M7前室東壁《備茶圖》,M7后室東壁《持盞侍女圖》,M10前室東壁《備茶圖》,M10《碾茶圖》《煮水圖》,M6前室東壁《備茶圖》,M5后室東南壁《點茶圖》,M5后室西南壁《備茶圖》,M2《奉茶進門圖》,M2《備經(jīng)圖》《備茶圖》,M4后室東南壁《進茶圖》,M4后室西南壁《宴飲圖》

遼寧法庫縣葉茂臺遼肖義墓墓門旁西側(cè)壁畫《獻食圖》,東南壁《相迎圖》

河北涿州遼代壁畫墓東壁《宴樂圖》

內(nèi)蒙古滴水洞金墓壁畫《點茶圖》,金代(1115—1234)

山西大同市金代徐龜墓圖

陜西甘泉金代壁畫《夫婦宴飲圖》

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畫墓北側(cè)壁左側(cè)《夫妻對坐圖》《丁蘭圖》《夫人像》《奉茶點》

明(1368—1644)

藍瑛(1585—1664)《草堂臥云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

謝環(huán)(生卒不詳,洪武成名,永樂入宮,宣宗賜錦衣衛(wèi)千戶待遇)《杏園雅集圖》(鎮(zhèn)江博物館)

杜瓊(1396—1474)《南村別墅》十景圖冊之四闿楊樓(上海博物館)、《友松圖卷》

沈貞(1400—1482)《竹爐山房圖》

呂文英(1421—1505)《貨郎圖?夏景》

沈周(1427—1509)《東莊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虎丘送客圖》(南京博物院)、《畫山水》(臺北故宮博物院)

郭純《1370—1444)《人物》(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徵明(1470—1559)《真賞齋圖》(上海博物館)、《茶具十詠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孝感圖》(遼寧省博物館)、《林榭煎茶圖》(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滸溪草堂圖卷》、《惠山茶會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品茶圖軸》《影翠軒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

唐寅(1470—1524)《仿唐人仕女圖》《蜀宮宮妓圖》《漁溪隱逸圖》《西洲話舊》《畫山水》《事茗圖》《琴士圖》《陶穀贈詞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仇英(約1498—1552)《人物故事》、《寫經(jīng)換茶圖》、《東林圖》、《漢宮春曉》、《松亭試泉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赤壁圖》(遼寧省博物館)、《清明上河圖》(遼寧省博物館)、《松溪論畫圖》(遼寧省博物館)、《臨溪水閣圖頁》(北京故宮博物館)、《桃李園圖》(日本知恩寺)、《桃源仙境圖》(北京故宮博物館)及《麗園庭深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謝時臣(1487—1567)《高人雅集圖》

陸治(1496—1576)《竹泉試茗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

王問(1497—1576)《煮茶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吳偉(1459—1508)《鐵笛圖卷》(上海博物館)

杜堇(15—16世紀初)《梅下橫琴圖》

周臣(1487—1522)《柴門送客圖》(南京博物院)

錢穀(1508—1572)《惠山煮泉圖》、《竹亭對棋圖》(遼寧省博物館)、《竹溪高士圖》(西安博物院)及《桐溪消夏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董其昌(1555—1636)《仿宋元人縮本畫及跋》冊頁

明?戴進(1388—1462)《春酣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尤求《紅拂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佚名《千秋絕艷圖》

佚名《入蹕圖》

劉俊《雪夜訪普圖》

錢貢(16—17世紀初)萬歷十四年(1586)《山水間》、萬歷四十年(1612)《魚樂圖》《歲寒圖》《太平春色》

項元汴(1525—1590)《梵林圖卷》(南京博物院)

李士達[16—17世紀初,萬歷二年(1574)進士]《坐聽松風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孫克弘(1532—1611)《消閑清課圖卷?賞雪》《消閑清課圖卷?煮茗》(臺北故宮博物院)

石芮《軒轅問道圖》

丁云鵬(1547—1618)《煮茶圖》《濾酒圖軸》(上海博物館)

袁尚統(tǒng)(1570—1661)《歲朝圖》(蘇州博物館《明清書畫圖冊》)

項圣謨(1597—1658)《謝彬松濤散仙圖軸》

吳彬(1573—1643)《文士雅集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崔子忠(1574—1644)《杏園宴集圖》

陳洪綬(1599—1652)《品茶圖》《授徒圖》(絹本設(shè)色,美國加州大學美術(shù)館)

余令《煮茶聞道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佚名《云山深處聽琴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明?佚名《南都繁會圖卷》

佚名《西園雅集圖》(82.5×101.5厘米,西安美術(shù)學院)

髡殘(1612—1692)《幽棲圖》

周洽(1625—1700)《竹溪春晝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呂煥成(1630—1705)《蕉陰品茶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王翚(1632—1717)《石泉試茗軸》(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梧軒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臨許道寧山水軸》(臺北故宮博物院)

吳歷(1632—?)《云白山青圖》

吳宏(生卒年不詳)《柘溪草堂圖軸》[160.8×79.8厘米,作于康熙十一年(1672),南京博物院]

楊晉(1644—1728)《豪家佚樂圖》(南京博物院)

禹之鼎(1647—1716)《幽篁坐嘯圖》

王樹穀(1649—?)《四友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

郎廷極(1663—1715)《郎廷極行樂圖》(自題名《茗情琴意圖》)(青島市博物館)

顏嶧《江樓對弈圖軸》(廣州美術(shù)館),此畫于乾隆庚寅歲(1740)春二月75歲時作

陳枚(?—1864),上海人,所繪《月曼清游圖》之《秋桐聚戲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佚名 《刻絲夜宴桃李園》(原為宮廷制造,遼寧博物館)

王概(生卒不詳,康熙時作品較多)《秋帆曠攬圖》(上海博物館)、《秋景山水圖軸》(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秋山喜客圖卷》(浙江省博物館)

冷枚(約1669—1742)1739年作《邀月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黃慎(1687—1768)《春夜宴桃李園圖》

郎世寧(1688—1766)《弘歷觀畫圖像》(北京故宮博物院)

姚文翰(18世紀)《四序圖》

華喦(1682—1756)《金屋春深圖》(廣東省博物館)、《金谷園圖軸》(上海博物館)、《竹溪六逸圖》(水墨設(shè)色,日本中西文之藏)

顧洛(1763—約1837)《小青小影圖》

金廷標(?—1767,1760年入宮供奉)《仙舟笛韻》《品泉圖》

潘承桂(生卒年不詳)《蘆湖賞月圖》《琴瑟和鳴圖》

蘇六朋(1791—1862)《清平調(diào)圖》《游僧晚歸圖》《秋賞圖》

王素(1794—1877)《高士論詩圖》(西安博物院)

費丹旭(1802—1856)《倚欄圖卷》《姚燮纖綺圖》《聽秋啜茗圖》(浙江省博物館)

真然(1816—1884)《淮陰垂釣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沙馥(1831—1906)《瓊筵飛觴圖》《攜琴訪友圖》(均藏于西安美術(shù)學院)

張筠(生卒年不詳),近代畫家,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光緒九年(1883)翰林,后任四川主考官。精詩文工書畫,1861年作《說書納涼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錢慧安(1833—1911)《烹茶洗硯圖》(上海博物館)、《簪花圖》、《人物花卉四條屏?柳下背書圖》(西安考古所)

任薰(1835—1893)《人物》(臺北故宮博物院)、《臨泉調(diào)琴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吉朝(生卒年不詳),1899年作《靈山積玉圖》(西安美術(shù)學院)

吳昌碩(1844—1927)《品茗圖》(上海朵云軒)

倪田(1855—1919)《鐘馗仕女圖》(徐悲鴻紀念館)

黃鉞徵(生卒年不詳)《黃鉞徵符康阜冊?曉霧烹茶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陳字 (1634—?)《青山紅樹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樹穀《四友圖軸》

汪承霈(?—1805)《群仙集祝圖》

袁耀(?—1788)《瀟湘煙雨圖軸》(安徽博物院)

吳晨(生卒年不詳)《山水冊》(西安考古所)

潘振鏞(1852—1921)《天街夜色》(西安美術(shù)學院)

(本文為梁子《中華茶道圖志》一書序言,作者:梁子,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如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