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北京大碗茶大茶碗

找到約12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茶說冬奧之北京:“雙奧”之城,市井茶香京味兒

北京茶文化:喧嘩生活中的靜謐和雅致

北京人對茶館并不陌生。無論是文學家老舍筆下的名篇《茶館》所刻畫的三、四十年代的老北京茶館,還是七、八十年代靠大碗茶起家而后名噪京城的老舍茶館,都在北京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一筆。

早年間北京曾有書茶館,其中以鐘家茶館、同和軒、東悅軒、慶平軒、天寶軒、天泰軒、森瑞軒、棲鳳樓八家最富盛名。來茶館的人多以喝茶為主,當然也有老北京來茶館提籠遛鳥,斗蛐蛐兒,稍帶聽書、聽曲、看玩意。另有專由女演員演出的叫做坤書館,俗稱落子館,以天橋一代為盛。

老北京的茶館,是一種市民氣息很濃的茶文化載體,這跟文人雅士的茶道稍有區(qū)別。茶道,說起來太高深了,仿佛必得不食人間煙火、清心寡欲方能得其道。

明明是喝茶,偏偏雅稱為“品茶”,似乎著意于品嘗人生的滋味,這種超凡脫俗的境界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北京的茶館便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是清凈之地,甚至常常是喧嘩且熱鬧的。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關:他們怕冷清,愛交流,尤喜扎堆兒聊天,茶館便提供了這樣一塊談天說地、呼朋喚友的社交場所。

作為800多年的古都,北京的京式糕點久負盛名。尤其是宮廷糕點,老北京的飲茶伴侶茶點,是在茶的品飲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份量較小的精雅食物。茶點的一般特點是精細美觀,口味多樣,形小、量少、質優(yōu),品種豐富,是佐茶食品的主體。

俗話說“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這里所說的甜配綠便是用甜食搭配綠茶來喝,如各式甜點;酸配紅便是酸的食品搭配紅茶來喝,如檸檬片、蜜餞等;瓜子配烏龍講的是咸的食物搭配烏龍茶來喝,如瓜子、花生米等小食。

老舍是位飲茶迷,深得飲茶真趣。他說:“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是現(xiàn)在于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他以清茶為伴,創(chuàng)作《茶館》,通過描寫舊北京老裕泰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了從戊戌變法到抗戰(zhàn)勝利后50多年的社會變遷,為茶文學的名作。

北京茶館:包羅萬象的社會縮影

雖然北京的茶館更多是因著老舍和他筆下的作品而名揚海內外,但其實追溯北京茶館的歷史那可是要久遠的多。

北京的茶館最早開創(chuàng)于元朝,興盛于清朝,老北京有大茶館、琴茶館、書茶館、野茶館、清茶館等六大茶館類型。地安門的天匯、前門外的天全、匯豐、同和、海豐等,都是最早出名的。

得碩亭的竹枝詞集《草珠一串》中有句:

小帽長衫著體新,紛紛街巷步芬塵;

閑來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

北京人愛喝花茶,即香片,蓋碗花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老北京人喝茶時,只需一手端著茶船就可穩(wěn)定重心,一手又不必揭蓋,半張半合即可,茶湯就會徐徐沁出,而茶葉又不會隨湯入口,輕輕一刮茶湯則淡,稍重刮茶湯就會濃些,動作優(yōu)雅從容,別有一番情韻。

在舊時皇城根下的這些形形色色的茶館中,三教九流在這里聚散離合,飲茶不再是達官貴族、文人墨客所獨享的特權,而是納入了民間社會、平民百姓生活之中,蘊含了極為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似乎沒有誰比北京人更幽默、更健談、更閑散和更關心時政了,茶館也就成了他們“練口才”的地方。北京人喝茶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茶。人來客往的茶館是個大舞臺,泡茶館是為了看戲、聽戲甚至于是演戲的,可以說每個人都是茶館中的一個角兒。

人生如夢,一碗茶的功夫,我們就穿越了成百上千年。

北京大碗茶:京味文化的名片

回到現(xiàn)如今的老北京茶館,冬日里的北京茶館,進門掀開那厚厚的門簾,茶館濃郁的京味便撲面而來,古樸的環(huán)境、木制的廊窗、中式硬木家具,屋頂上懸掛的一盞盞宮燈,墻壁上懸掛的書畫楹聯(lián)。

過去是粗礪的大碗,碎末兒熬成的茶湯,現(xiàn)在是精致的青花瓷碗配上好的茉莉花茶,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一碗大碗茶里透析出的平和氣度,是在皇城根下閱盡了世事變幻后的從容。

可以說,現(xiàn)如今到北京的茶館喝上一碗大碗茶,早已不僅僅是一項老北京的民俗傳統(tǒng),它更像是一張北京的文化名片,肩負著傳播京味文化的使命。

2007年4月,原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夫人安妮·羅格女士,來到老舍茶館,觀看“奧運五環(huán)茶茶藝表演”后欣然留言:“非常感謝你們的熱情接待,讓我們了解到以奧林匹克五環(huán)為代表的茶?!?

之后,大碗茶還走出了北京城。2010年5月7日,《北京日報》以《世博園每天3000游客品香茗》為題,報道了大碗茶走出京門的文化之旅。

當年上海世博會上,老舍茶館在世博園寶鋼大舞臺內,復制出了一個小型的北京傳統(tǒng)茶館,工作人員每天燒1000升桶裝純凈水,沏1斤正宗的高級茉莉花茶,免費供給參加世博會的游人潤喉消暑。濃郁的茶香、精湛的文藝演出和茶藝表演,每天吸引著3000余名游客。

就像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中唱的那樣,“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兒,直傳到天涯……”大碗茶的味道,您且咂摸呢!

在北京文化中,京劇是國粹,茶文化亦是國粹。各地的茶文化都大同小異,喝茶要講究環(huán)境的清靜淡雅,可是北京卻是喧嘩熱鬧的。

對于老北京人而言,喝茶早已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茶館也成為和老朋友談天說地的場所,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在茶館的熱鬧氣氛里,老北京人借助一杯清茶,在這遠離瑣事與俗務的時刻,獲得了澄澈的心境。

來源:茶道傳媒,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俗: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自古以來就有以茶待客、以茶會友等風俗。自古代流傳下來的飲茶習俗至今依然可見,形成獨特的茶文化。各地飲茶的風俗習慣大體可分為:一、講究清飲法(即追求茶之原味)的飲茶風習。二、講究調飲法(即茶湯中加以佐料)的飲茶風習。三、品飲時講究環(huán)境的多重享受。飲茶時,欣賞詩詞書畫、歌舞戲曲并配以點心、佐料。

潮汕啜烏龍

流行于福建南部,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烏龍茶的茶具用紫砂小杯小壺,色澤古樸清一,崇尚古色古香,人稱“烹茶四寶”。品飲前要進洗、燙、沖、刮、蓋、注等程式。飲用時先聞香、后辨味、小口品啜。

杭州品龍井

沏龍井茶的水以80°C左右為宜。茶杯最好選用白瓷杯或玻璃杯。水以山泉水為好。品茶時先欣賞茶葉在杯中的姿態(tài)。將杯沿湊近鼻端,嗅茶的香氣,然后細細品味。正如陸次云曰:“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后,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于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

廣州吃早茶

吃早茶多見于我國大中城市,尤其廣州,人們最喜坐茶樓,吃早茶。早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廣州的“二厘館”(即每客茶價二厘錢)茶樓就已普遍存在。上“二厘館”的茶客大多為勞動大眾,他們在早晨上工之前,在“二厘館”里泡上一壺茶,要上兩件點心,作為早餐。名曰“一盅兩件”。廣州茶樓一日早、中、晚三市,尤以早茶為最盛,因此名謂“吃早茶”。

北京大碗茶

大碗茶的風尚,在車船碼頭、大道兩旁、車間工地、田間勞作等處,屢見不鮮。這種習俗,在我國北方最為風行。煎茶大碗喝,可謂是漢族的一種古茶風。因此,自古以來,賣大碗茶亦列為中國的三百六十行之一。這種清茶一碗,大碗飲喝的方式,雖然比較粗獷,甚至頗有些“野味”,但它聽憑自然,無需樓、堂、館、所,擺設簡便,只需一張簡單的桌子、幾條農家式的凳子和若干只粗瓷碗即可。所以,它多以茶攤、茶亭的方式出現(xiàn),主要供過路行人解渴小憩之用。由于這種喝大碗清茶的方式,貼近民眾生活,人們需要它,因此,即使在生活不斷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受到人們的歡迎與稱道。

成都蓋碗茶

蓋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為當?shù)夭铇?、茶館等飲茶場所的一種傳統(tǒng)飲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飲茶。“蓋碗茶”,是成都最先發(fā)明并獨具特色。所謂“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稱蓋碗或三炮臺。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由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fā)明的。因為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著手指,于是崔寧之子就巧思發(fā)明了木盤子來承托茶杯。為了防止喝茶時杯易傾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huán)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來茶船改用漆環(huán)來代替蠟環(huán),人人稱便。到后世環(huán)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tài),有如環(huán)底杯。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區(qū)誕生了。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點巴蜀向四周地區(qū)浸潤發(fā)展,后世就遍及于整個南方。

維吾爾族的奶茶與香茶

新疆的北疆(天山以北地區(qū))主要以加牛奶的奶茶為主;南疆(天山以南地區(qū))主要以加香料的香茶為主,但不管奶茶和香茶,用的都是茯磚茶。北疆的奶茶是當?shù)啬撩竦谋貍湮锲罚ǔT谀撩竦膸づ裰虚g會懸掛著一把鋁制茶壺,壺底正對著終日燃燒的火爐,這樣熱氣騰騰的奶茶就隨時可以取飲了。做奶茶的方法并不復雜,通常先將茯磚茶敲成小塊,然后抓一把放入盛水八分滿的茶壺內,將其放在煤爐上烹煮,直到沸騰4?5分鐘后,加上一碗牛奶或是幾個奶疙瘩和適量的鹽巴,再讓其沸騰5分鐘,一壺香噴噴、熱乎乎、咸滋滋的奶茶到這里就算是制作好了。南疆維吾爾族煮香茶時,通常是用一把銅質長頸茶壺或是陶質、搪瓷、鋁制長頸壺,為了防止倒茶時茶渣、香料混人茶湯,在壺嘴上往往套有一個網(wǎng)狀的過濾器。通常制作香茶時,應該先把茯磚茶敲成小塊狀。同時,在長頸壺內加水七、八分滿加熱,當水剛沸騰的時候,就抓一把碎塊磚茶放入壺中,當水再次沸騰大約5分鐘時,則要將預先準備的桂皮、  姜、胡椒等細末香料,放進煮沸的茶水中,經(jīng)過輕輕攪拌,過3?5分鐘就可以飲用了。

藏族的酥油茶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勢高亢,空氣稀薄,氣候干旱、寒冷,當?shù)匕傩沾蠖嘈欧罾锝?,以放牧和種旱地作物為主,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為主要食物。“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茶葉是當?shù)厝嗣窬S生素營養(yǎng)補充的主要來源,成了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那么藏族的酥油茶是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原料,再經(jīng)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由于酥油茶是一種以茶為主料的多種原料混合而成的液體,所以滋味多樣,喝起來澀中帶甘,咸里透香,既可暖身,又能增加抗寒能力,對于藏族人民來說有著比其他民族更為重要的作用。喝酥油茶很講究禮節(jié),客人來訪,主人都會奉上糌粑,這是一種用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調制成的粉糊,也有捏成團子狀的,再遞上一只茶碗,按輩分大小逐個倒?jié)M酥油茶。在婚嫁中,藏族人視茶為珍品,其象征著美滿的婚姻。

蒙古族的咸奶茶

與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樣,蒙古族人民喜歡喝與牛奶、鹽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茶品多用青磚茶和黑磚茶,用鐵鍋烹煮。在烹煮過程中加入牛奶,而注重“器、茶、奶、鹽、溫”五者的協(xié)調,蒙古人習慣于“三茶一飯”,每天清晨,主婦們都會先煮好一鍋咸奶茶,供全家人整天飲用。

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的傣語叫“臘跺”,拉祜語叫“瓦結那”,是傣族人民和拉祜族獨有的一種茶飲料。傣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雙版納,德宏兩自治州和耿馬、孟連兩自治縣,人口80余萬人,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漢代史載的“滇越”,“撣”就是傣族的先民。唐代史稱“金齒”、“銀齒”、“黑齒”、“白衣”,宋代沿稱“金齒”、“白衣”,元、明寫作“白夷”,清代以來稱為“擺夷”。拉祜族是分布在云南瀾滄、孟連、耿馬、滄源、勐海、西盟等邊境縣的山區(qū)民族之一。“拉祜”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烤虎肉吃的意思。拉祜語稱虎為“拉”,稱在火邊把肉拷到發(fā)香的程度為“祜”因此,拉祜族被稱為“獵虎的民族”,人口約30萬。

竹香茶因原料細嫩,又名“姑娘茶”,產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h。竹筒香茶的制法有兩種:一是采摘細嫩的一芽二三葉,經(jīng)殺青、揉捻、裝入嫩甜竹筒內;另一種方法是將毛尖與糯米一起蒸,茶葉軟化后倒入竹筒內。茶葉因此具有竹香、米香、茶香三味。

傈僳族的雷響茶

傈傈族有近50萬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喝雷響茶是傈僳族的風尚。雷響茶是酥油茶的一種,先用一個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將水煨開,再把餅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將大瓦罐里的開水加入小瓦罐熬茶。熬5分鐘后,濾出茶葉渣,將茶汁倒入酥油筒內,倒入兩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鹽巴或糖、雞蛋等。最后將事先燒紅的鵝卵石放入酥油筒內,使筒內茶汁“哧哧”作響,猶如雷響一般。響聲過后馬上使勁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為霧狀,均勻溶于茶汁中。打好后倒出,趁熱飲用。這樣飲用能增進茶汁的香味和濃度。

布朗族的酸茶

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約有6萬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勐??h的布朗山,以及西定和巴達等山區(qū)。鎮(zhèn)康、雙江、臨滄、景東、瀾滄、墨江等縣也有部分散居和雜居,多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他們習慣常年吃酸茶。酸茶的制茶時間一般在五六月份。高溫高濕的夏茶季節(jié),將采下的幼嫩鮮葉煮熟,放在陰暗處10余日讓它發(fā)霉,然后裝入竹筒內再埋入土中,經(jīng)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吃時是放在口中嚼細咽下,它可以幫助消化和解渴。這是布朗族供自食或互相饋贈的禮物。 

白族的三道茶和響雷茶

白族散居在我國西南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十分好客的民族。白族人家,不論在逢年過節(jié),生辰壽誕,男婚女嫁等喜慶日子里,還是在親朋好友登門造訪之際,主人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賓客。三道茶,白語叫“紹道亮”,是白族待客的一種風尚。 

土家族的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區(qū)一帶。擂茶,又名三生湯。此名的由來,說法其一:是因為擂茶是用生葉(指茶樹上新鮮的幼嫩芽葉)生姜和生米等三種生原料加水烹煮而成,故而得名。

苗族和侗族的油茶

在桂北、湘南交界地區(qū)和貴州黔東南地區(qū),聚居著許多侗、苗、瑤兄弟民族,他們與漢、壯、回、水等民族世代相處,十分熱情好客。住在這里的人們,雖然衣、食、住、行等風俗習慣有別,但家家都喜歡打油茶,人人喝油茶。特別是喜慶節(jié)日,或親朋貴賓登門時,他們更是以打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打油茶形式多種多樣,內容際上是“做”的意思,一般經(jīng)過四道程序,首先是點茶,打油茶用的茶通常有兩種:一是專門烘妙的末茶,二是選用茶樹上的幼嫩芽葉,具體要根據(jù)茶樹生長季節(jié)和各人的口味愛好而定,其次是作料。打油茶用的作料,除茶葉和米花外,還有魚、肉、芝麻、花生、蔥、姜等和食油(通常用茶油)。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燒熱時,放油人鍋,等油面冒青煙時,立即向鍋內倒入茶葉,并用鍋鏟不斷翻炒,當茶葉發(fā)出清香時,再加上芝麻、花生米、生姜之類。少頃,放水加蓋,煮沸3~5分鐘,待茶湯快要起鍋時撒一把蔥姜。這時,才算把又鮮、又香、又爽,卻又不失茶味的油茶打好了。按照當?shù)仫L俗,客人喝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這叫“三碗不見外”。

回族的罐罐茶

回族主要居住在我國的大西北,特別在甘肅、寧夏,青海三省(區(qū))最為集中,由于這里地處高原,氣候寒冷,蔬菜供應困難,奶制品是當?shù)氐闹饕称分唬枞~中存在的大量維生素類物質,正好可以補充蔬菜的不足。茶葉中存在的大量多酚類物質,又正好有助于去除油膩,幫助消化。罐罐茶通常以中下等炒青綠茶為原料,經(jīng)加水熬煮而成,所以,煮罐罐茶,又稱熬罐罐茶。熬煮罐罐茶的茶具,表面看來,簡陋粗糙。煮茶用的罐子,高不足10厘米,口徑不到5厘米,腹部稍大些,直徑也不超過7厘米,罐子的質地,是用土陶燒制而成。猶如一只縮小了的粗陶壇缽。熬煮罐罐茶的方法比較簡單,與煎中藥大致相仿。煮茶時,先在土陶罐子中盛上半罐水,然后將罐子放在小火爐上,一且到罐內水沸騰時,放入茶葉5到8克,邊煮邊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2到3分鐘后,再向罐內加水八成滿,直到茶水再次沸騰,罐罐茶才算熬煮好了。由于罐罐茶的用茶量大,又是經(jīng)熬煮而成的,茶汁甚濃,一般不慣于喝罐罐茶的人,會感到又苦又澀。好在喝罐罐茶的杯子容量很小,不可能如同喝大碗茶一般,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對長期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來說,早已習慣成自然了,一般在上午上班前和下午下班后,少不了得喝上幾杯罐罐茶。他們認為:“只有喝罐罐茶才過癮。”還說:“喝罐罐茶有四大好處: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其實這種喝罐罐茶習慣的形成,與當?shù)氐娜宋牡乩?、生活環(huán)境是相聯(lián)系的。

盤點我國各地飲茶方式,喝過三種以上算你厲害

從《爾雅?釋木》里最早出現(xiàn)茶樹的文字記載,到上古神話里神農氏把茶當做醫(yī)藥使用,中國作為茶的發(fā)源地,對茶的發(fā)現(xiàn)及利用至今已超過四千多年。

中國地大物博,茶葉種類繁多,在飲茶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以茶代禮的風俗,不同地區(qū)也隨之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飲茶方式。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流行于廣東潮汕地區(qū)、福建閩南地區(qū),“茶三酒四游玩二”這句諺語就是對當?shù)厝藷釔埏嫴璧恼鎸崒懻?。早起泡上一壺茶,倦意一掃而光,午后以茶會友,圍桌閑談近況。對他們來說,飲茶不單單是為了解渴,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圖片來源/卓淳歌曲《工夫茶》MV

安化狀元茶

湖南省安化一帶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竹陽坡上竹陽亭,竹陽亭里煎茶滾。趕考學子喝一碗,金榜題名躍龍門?!惫适抡f的是清光緒年間,一位舉子上京赴考途經(jīng)竹陽坡時暈倒,茶亭主人取出茶葉泡給他喝,舉子進京考中狀元,前來致謝揮毫寫下了“狀元茶”三字,茶亭主人便把字貼在茶亭里,“狀元茶”因此得名。如今,很多高考生考前會去竹陽坡茶亭喝茶,希望討金榜提名的好彩頭。

成都蓋碗茶

蓋碗茶盛行于清代,如今是成都、昆明等巴蜀地區(qū)茶文化的重要內容。茶器由茶蓋、茶碗和茶船子三部分組成,將茶葉放入碗中,加入熱水沖泡,蓋好碗蓋,以待飲用。蓋碗茶雅俗共賞,無論是在人聲鼎沸的茶鋪,或是在別致典雅的茶室,捧一盞蓋碗茶,用茶蓋輕撥茶湯,閑適之感撲面而來。

圖片來源/紀錄片《我的城》

北京大碗茶

大碗茶流行于我國北方漢族居住地區(qū),尤其是北京,早年間大碗茶是沿街挑擔叫賣,后來變成了簡易的茶攤售賣。大碗茶的做法是選用性價比高的花茶,將清水直接注入大茶桶煎熬,然后用大碗盛好,茶客多是普通百姓或者路過行人。

圖片來源/電影《北京大碗茶》

廣西打油茶

打油茶亦稱“吃豆茶”,是廣西、湖南、貴州等地侗族、瑤族人民待客的傳統(tǒng)飲品。做法是先將茶葉炒熱,再與茶油、姜、蒜翻炒,加入清水煮開,用木槌把茶葉舂碎,過濾好的茶湯搭配炸黃豆、炒花生、糍粑等佐料,就成了一碗濃香可口的打油茶。

圖片來源/風味星球

廣州早茶

廣州早茶可追溯到清朝咸豐年間,早茶不僅僅是茶,還包括各式精美可口的點心。廣州人品茶一般分為早、中、晚三次,最為講究的當屬早茶,清晨起床,拎份報紙,到茶樓點“一盅兩件”,就是老羊城人愜意一天的開始。問位點茶、揭蓋加水、扣指茶禮……看似隨性的早茶,也有一套的專屬茶桌禮節(jié)。

圖片來源/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廣東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傳統(tǒng)美食,起源說法很多,目前公認的說法是源于廣東揭西縣南關城一位名叫何婆售賣的街邊小吃。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綠豆、茶葉、生姜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飲用,茶湯濃郁,鮮香回甘。

圖片來源/紀錄片《風味原產地·潮汕》

無錫元寶茶

“放炮開門灶未殘,喝杯元寶合家歡?!痹獙毑柙从诮蠠o錫一帶的農村地區(qū),春節(jié)期間,用青橄欖泡茶招待客人,不僅表達了主人好客之心,還可以去膩消食。青橄欖兩頭尖,形狀如元寶,故用橄欖泡的茶稱為元寶茶。

看了這些地方飲茶方式,茶友們最喜歡哪一種呢?

來源:墨 茶悅世界,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2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