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一包綠茶葉喝幾遍

找到約2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9 秒)

張淑珍的茶樹人生

我國的茶葉大多產(chǎn)自南方,處于北緯33°線上的商南,歷史上并不產(chǎn)茶。共產(chǎn)黨員張淑珍,大學畢業(yè)后扎根秦嶺山區(qū),堅守為民服務的初心,致力于南茶北移工作,成功讓茶樹在商南生根發(fā)芽,并通過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讓商南茶香飄四方,帶動當?shù)刎毨罕娨揽坎铇I(yè)走向富裕,成為商南茶的“常青樹”。

扎根

1961年春,二十多歲的張淑珍即將從西北農(nóng)學院畢業(yè),這位來自河南省太康縣的姑娘,在陜西歷經(jīng)幾年的學習后,已經(jīng)適應了大西北的生活。在她的心里,默默對于中華民族的父親山秦嶺產(chǎn)生了一顆敬畏之心。


張淑珍在茶園指導采茶

畢業(yè)分配時,她和戀人焦永才都有機會留在西安工作,不過焦永才卻選擇了大家都嫌條件艱苦而不愿意去的商洛。“你不是說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兒需要哪安家,最艱苦的地方最需要人,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所學來改變它?!薄白鎳纳胶訜o處不嬌,關(guān)鍵在她的兒女如何去打扮她?”在焦永才的影響下,他們選擇了偏遠的陜南山區(qū)商南。

初夏,他們從秦嶺北麓乘坐一輛拖拉機,經(jīng)藍關(guān)、穿秦嶺、過武關(guān),在坑坑洼洼、塵土飛揚的山路上整整顛簸了一天半,才來到他們將要工作的地方。


張淑珍和愛人焦永才年輕時的合影

商南地處秦嶺腹地,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過去當?shù)厝罕娊?jīng)常用“九山半水半分田”來形容。在縣里報到后,張淑珍被派遣到縣農(nóng)林綜合站工作,而這里的條件比她想象的還要艱苦。單位安排她的第一項任務便是下鄉(xiāng)搞林業(yè)普查,所到之處,鄉(xiāng)親一盤腌菜要吃幾天,漿粑糊湯是招待客人的稀罕飯,這種極度貧窮的現(xiàn)狀噬咬著張淑珍的心。不到一年,她褪去了大學生的模樣,完全融入了當?shù)氐霓r(nóng)村生活。在最艱苦的那段日子,張淑珍與焦永才舉辦了簡單的婚禮,在商南安了家,扎下了根。

怎樣才能讓鄉(xiāng)親們解決溫飽呢?既然土地少,那能不能在荒山上做點文章,張淑珍想到了引種,如果能引進一種經(jīng)濟苗木落根商南,把荒山變成金山、銀山、寶山。這對改變鄉(xiāng)親們的貧困狀況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一天普查回來,她將這個想法大膽地告訴了站領(lǐng)導。

很快,站里專門劃分了一畝地讓她做引種試驗。剛開始,一切都很茫然,也不知道哪些經(jīng)濟樹木能在商南生長,她就不斷地嘗試南樹北移、北樹南移。從1962年起,她栽種過桉樹、油茶、文冠果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一次,縣領(lǐng)導梅光華來站上調(diào)研,聽說張淑珍在引種經(jīng)濟林木,便問她:“我在安康打游擊時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樹,老百姓年年采茶賣,收入提高了不少,不知道茶樹在商南能不能種植?”

梅光華的話讓張淑珍眼前一亮,她決定試一試,并找來一本《茶樹栽培學》開始了解技術(shù)要點。

春節(jié)過后,梅光華到安康開會,就用樟木箱子帶回來200株茶苗交給張淑珍??吹竭@些茶樹苗,張淑珍如獲至寶,她小心翼翼地將茶苗栽進翻了好幾次的試驗田里,每天都悉心照料,希望茶苗能很快冒出新綠。然而,200株茶苗竟然無一株成活。

第一次失敗了,張淑珍沒有氣餒。隨后,她又托人買了300多株茶苗栽在西崗上。不料那年趕上大旱,也無一株成活。1964年,她又將700余株茶苗栽到捉馬溝,茶苗不久也是整片整片地枯死了……。就這樣,反復換地方栽種,茶苗反復枯死。她種茶的希望,也是一次次破滅。

“照書移栽,這咋都活不了呢?”歷經(jīng)屢次茶苗引種失敗的張淑珍感到很是困惑。

是不是氣候的問題?一段時間,她反復到氣象局查閱了歷史上有記錄的氣象資料,對當?shù)氐淖畹蜏囟燃俺掷m(xù)時間、小氣候條件等進行了一次全面地了解。然而,記載的數(shù)值均沒有超出教科書標注的范圍。

一次張淑珍到水溝鄉(xiāng)普查,意外地在一家墳園里發(fā)現(xiàn)了幾株野茶樹。“既然生長著野茶樹,說明這里種茶還是有希望的?!边@個發(fā)現(xiàn)讓她欣喜的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

“移栽不行,不妨直接播種試試!”丈夫焦永才建議她換個思路。

當年,她托人買了10斤茶籽,一顆一顆播在苗圃,并小心地在上面覆上一層薄土。白天她經(jīng)常去地里轉(zhuǎn)轉(zhuǎn),生怕鳥兒啄走茶籽,晚上她給地表上面蓋上一層稻草,生怕茶籽被凍著。在她的精心呵護下,幾十天后,疏松的苗圃地里萌出了一棵棵幼苗。“看到茶苗像娃娃一樣探出頭來,我的眼淚瞬間脫眶而出,真是激動?!?022年10月,談起半個世紀前的一幕,張淑珍仍歷歷在目。

萌出土的茶苗對于張淑珍來說,就像是自己的娃娃。她每天早起晚歸,到苗圃除草、松土、施肥,詳細記錄著每天的溫度、濕度、光照。在她的悉心呵護下,這些茶苗將根深扎于土,茁壯成長。幾年后,也就是1970年春,一叢叢茶樹可以采茶青了。

清明前夕,看著茶樹枝頭冒出的一片片鮮嫩的葉子,張淑珍激動得幾個晚上都難以合眼。天剛蒙蒙亮,她就背著筐子來到茶園,趁著晨曦的露珠,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和食指將一芽兩葉掰斷下來,生怕弄疼了它。張淑珍說:“采茶時不能用指甲摘茶青,那樣會留下很深的顏色,會影響茶葉的品相,也會影響茶湯的味道?!?

“明前茶”采回來后,張淑珍借用農(nóng)民的土灶、炭火和鐵鍋,開始炒茶,由于擔心頭發(fā)會掉進茶葉里,她做茶時還專門裹上頭巾。入鍋殺青,出鍋揉捻,晾曬烘干,最后又入鍋翻炒、提香。對照著教科書,就這樣成功制成了3.8斤茶葉。


張淑珍在茶園指導采茶

“那是我第一次制茶,茶葉喝起來有股‘青草味’,苦澀得很,但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還甜,那一抹特殊的滋味,令我入口難忘。”張淑珍說道。

她滿心歡喜地將這些茶葉分成均勻的30多份,用紙包好送到縣上。而就是這30多包茶葉,佐證了茶樹在商南扎根的艱辛。

發(fā)芽

商南也出茶葉了。這則消息在當時的縣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張淑珍在茶園

1970年,省上組織全省茶葉技術(shù)干部到浙江紹興上旺大隊的500畝茶園進行參觀考察,此行給張淑珍的啟發(fā)很大,她開始思摸著如何進行規(guī)模性試驗。

1972年,縣上派她去參加全國茶葉現(xiàn)場會,在湖南長沙桃江縣茶園基地參觀考察后,進一步堅定了她搞規(guī)模試驗的信心。那次回來后,茶葉在縣上的支持下開始進行推廣種植,張淑珍被確定為該項工作的技術(shù)負責人。“試驗不等于成功,當時領(lǐng)導把這項任務交給我的時候,心里既激動卻又感到不安,激動的是自己即將開始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不安的是不知前方的路究竟是否順利,萬一有啥問題,自己將如何面對黨和政府?”2023年2月,張淑珍在和記者交談時回想起當年的情景。

在縣上的大力推動下,縣城周邊的幾個人民公社很快行動了起來,而張淑珍則每天奔波于各個公社的生產(chǎn)大隊,教大伙兒如何起壟、播種、施肥、管理幼苗。當年冬季,縣上組織2萬名勞力上山開辟了1萬多畝茶園,并成立36個茶場。次年春季,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


張淑珍在茶園采茶

然而,一株幼苗要長成參天大樹,注定要經(jīng)歷一輪又一輪風霜雨雪的洗禮,事情也果真同張淑珍所擔心的一樣。到了第三年,長得好好的茶樹苗突然出現(xiàn)大面積枯萎、死亡,之前播種的茶苗,存活下來的不足三分之一。

目睹成片枯死的茶樹苗,有人說“南茶北移”就是勞民傷財,有人說張淑珍不講科學瞎折騰。一時間,各種流言蜚語迅速在縣里傳開。

“各個生產(chǎn)大隊組織了那么多的勞力,占用了那么多的坡地,費了幾年的工夫,這苗子說沒就沒啦,當時思想上的壓力很大,面對大家的質(zhì)疑我一時半會也答不上來,因為還沒有找到苗子枯死的具體原因?!币黄|(zhì)疑聲中,張淑珍沒有選擇退縮,她在想為什么有的茶苗沒有枯死呢?“一個地方,它的氣候是相同的,有的枯死了有的卻好好的,我就琢磨著會不會是土壤在作怪呢?”

一個晴天,她叫上同事一起拿著?頭和鐵锨,連續(xù)跑了幾個生產(chǎn)大隊,在每個地方的茶園分別挖了不同的土,枯死茶苗根部的土裝在一個袋子,成活茶苗根部的土裝在一個袋子。然后帶著這些土,再次翻越秦嶺來到省城西安,請大學的老師給幫忙化驗。

幾天后,結(jié)果出來了,影響茶樹生長的主要因素是土壤酸堿度問題。

原來,商南土壤種類多,成土母質(zhì)極為復雜,一道梁、一面坡上的土壤厚度和品質(zhì)都不盡相同。而茶樹是嫌鈣植物,土壤中石灰質(zhì)含量過大,它就無法成活。

“接到電話的那一刻,我再次流出了淚水,是激動,是辛酸,是感激,還是高興,自己都說不清楚,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次年,縣上同意了她新提出的“避鈣就酸”的茶園發(fā)展思路,一改過去連山連坡大面積種植的路子,而是順應“雞窩子”特點,宜茶則茶、宜林則林、林茶相伴、適者生存。

“一過春節(jié),我就和幾個同事反復在各個生產(chǎn)隊跑,主要的工作就是檢測土壤的酸堿度,凡是有高鈣物的坡地,就叮囑大伙兒繞開,凡有麻骨石土的坡地,就叮囑大伙兒合理密植,幾個月就忙這一件事?!蹦嵌螘r間,西北大學和省植物研究所的教授,一見到張淑珍,就知道她又是來化驗土壤了。


張淑珍在茶園查看茶葉

那年,大伙兒重新播種的茶園相繼萌發(fā)出新芽。1976年,商南縣全縣播種茶園面積超過2萬畝。

然而,接下來事情也并不是一帆風順。1976年11月,商南縣遭遇了歷史上少有的低溫天氣,當年新種植的茶苗幾乎全被凍死。看到原本精精神神的茶苗,一下子耷拉著腦袋,張淑珍手握著茶苗,兩眼泛著淚花,心疼地坐在茶園里一聲不吭。

已經(jīng)借調(diào)到省城工作的焦永才聽說愛人整天沒精打采,便回來安慰她要相信自己,不要因為一次極端天氣的影響而灰心??吹綇埵缯湎胂癫铇湟粯記Q心要扎根商南,焦永才就再也沒有回到省城,而是選擇在商南留下來繼續(xù)陪伴愛人工作。正是由于愛人焦永才對她長久地默默支持,才造就了她與茶葉的一生情緣。

次年春,張淑珍和大伙兒又重新補種了茶苗,而那次低溫之后商南再沒有出現(xiàn)類似的極端天氣。短短幾年工夫,商南便建成36個茶場。當時,一盆茶葉鮮葉能換一袋面,茶葉有了收益,大伙兒種茶的積極性也逐漸熱了起來。

1979年,張淑珍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那天,她莊重地在筆記本的第一頁寫下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字,并在內(nèi)心萌發(fā)出誓將一生奉獻給商南茶業(yè)的堅定信心。

飄香

茶樹的栽種僅僅是茶業(yè)發(fā)展的第一步,要想產(chǎn)出真正的好茶葉,制茶環(huán)節(jié)相當重要。在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這六大茶類中,每類都有其不同的工藝流程和技術(shù)要領(lǐng)。


張淑珍在茶園

那時初生的商南茶,既沒有傳統(tǒng)的制茶經(jīng)驗,也沒有現(xiàn)代制茶技術(shù)的普及,單就殺青這一關(guān),就很難跨越。剛開始,炒制出的茶葉青草味總是很濃,口味也不是很好。如何突破制茶的技術(shù)屏障,讓商南茶能為大眾所接受并能夠走向市場,成為擺在張淑珍面前的又一道關(guān)口。

“我們先從綠茶制作工藝入手,抽調(diào)了一批技術(shù)人員組成試制小組,從殺青到揉捻,再從揉捻到干燥,三道工序一次次反復地試驗,每制一包都對鍋溫和殺青的時間做了詳細的記錄,然后再泡上一杯,逐個進行比較?!币惶煜聛?,張淑珍的10個手指頭常常被燙起“亮泡”。

“后來我們就發(fā)現(xiàn)殺青是制茶的關(guān)鍵,茶葉口感好不好關(guān)鍵在殺青,而殺青一方面是要控制好鍋溫,另一方面就是要控制好時間,時間長了也不行,時間短了也不行。”

十次、一百次,一千次,……僅僅殺青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她反反復復嘗試,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總結(jié),終于找到了適合商南茶的殺青手藝。而一番苦功也終于研制出韻味久長、濃香回溢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并在中國西部名優(yōu)茶促進會上獲得“陸羽杯”大獎。

1980年,張淑珍走上商南縣林業(yè)局茶葉站站長崗位,作為全縣茶業(yè)的領(lǐng)頭人,她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時值改革開放初期,茶葉的銷售還延續(xù)著計劃經(jīng)濟的老路子。供銷社茶葉賣得好,茶農(nóng)得到的利潤卻不多,茶葉賣不動,供銷社就沒有了收購的積極性。

1984年,商洛地區(qū)供銷社春季收購了20000斤商南茶葉,到冬季還積壓在庫中。茶葉價格走低,茶農(nóng)掙不到錢,很多人開始打起了退堂鼓。這一切讓張淑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來,張淑珍找到供銷社,折價回購了積壓的20000斤茶葉,帶著全站職工,用報紙卷裝成筒,走街串巷賣茶。不料,兩個星期茶葉就全部賣出了,除了上繳國家600元稅金外,站里還凈賺了5000元。這件事給了張淑珍極大的觸動和啟發(fā)。

“通過這件事兒,我發(fā)現(xiàn)商南的茶葉賣不動的癥結(jié)是產(chǎn)銷脫鉤,當時就想如果能成立一個茶葉銷售公司,把農(nóng)戶的茶葉組織起來直接面對市場,不就減少了中間環(huán)節(jié),增加了茶農(nóng)的收入?!?

張淑珍很快便把這個想法交給茶農(nóng),征求他們的意見。幾天后,36份要求加入茶葉銷售公司的申請書接踵而來。1985年3月,商南縣茶葉聯(lián)營公司成立,開始探索茶農(nóng)種茶、茶場初制加工、聯(lián)營公司精選包裝銷售的茶業(yè)發(fā)展新模式。


張淑珍在茶園指導茶農(nóng)采茶

同一時間,張淑珍和茶業(yè)站20多名職工自愿丟掉鐵飯碗,將茶葉聯(lián)營公司和茶場、茶農(nóng)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大膽地走向市場,和農(nóng)民們一起種茶、制茶,尋找銷路。

為了引導當?shù)剞r(nóng)民制好茶,每到采茶季節(jié),張淑珍都事必躬親,一個茶場挨著一個茶場,給鄉(xiāng)親們示范操作,教大家制茶要點。收獲季節(jié),她披著晨露鉆進茶林,親自采摘,以身施教,炮制時刻,她站在高溫爐前,動手操作。

聽村干部說村里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學種茶,富水鎮(zhèn)茶坊村趙力本的爺爺做出了一個決定,將自家田里的小麥挖掉,種上了茶。此后,他們一家三代都成了種茶人。

起初由于不懂種茶,趙力本家收獲的只是稀稀疏疏的茶苗。聽說張淑珍在村子里搞培訓,趙力本爺爺就成為了培訓班的一員。

改革開放前,農(nóng)村條件比較簡陋,各方面工作都是純手工制作。趙力本說:“沒想到,張站長是真的教,從播種到采收、攤晾到揉炒,再到包裝,一遍一遍地講解和示范,后續(xù)還有源源不斷的‘隨問隨答’。”這也成了當?shù)剞r(nóng)民學習技術(shù)的保障。

村里的茶園可以承包后,趙力本家便把承包的茶園從100多畝擴大到200多畝?,F(xiàn)在每年都在承包的茶園里采摘春茶,然后包裝好后自主銷售,一年凈收入10萬元左右,家里的經(jīng)濟更寬裕了。

趙力本說,茶廠平時固定工人有十來個,采茶旺季需要招工40多人,每人一天100到200元,他不僅自己掙到了錢,還可以幫助鄉(xiāng)親們,一舉兩得。

看著茶農(nóng)腰包越來越鼓,許多群眾坐不住了,紛紛拿出自家承包的荒坡,到茶業(yè)聯(lián)營公司要求“入伙兒”,家住富水的柯長江便是其中一位。

鄉(xiāng)親們愿意種茶,這當然是好事兒。張淑珍專門去他家承包的坡地里化驗了土壤,給柯長江提供了茶籽和技術(shù),還配備了技術(shù)員,當年他家承包的110畝荒山光茶苗就種了60畝。

“茶樹到第七年開始大量采摘茶葉,采摘好后,聯(lián)營公司派人上門來收購,我們種起來放心,一年利潤八百多元,收入非常可觀?!笨麻L江說。

后來,柯啟林接了父親柯長江的班,將110畝承包山都種上了茶樹,每年下來能賺七八萬元,效益非常明顯。此外,每年到采茶時期需要雇60多人,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的群眾,一個采茶期下來有的家里也能掙上一萬多元。

“在張阿姨的幫助下,我們一家子都學會了種茶,在自己家門口有了穩(wěn)定收入,日子越過越好?!笨聠⒘终f道。


張淑珍在車間指導工人制茶

不到10年時間,原來和張淑珍一起丟掉“鐵飯碗”的職工年收入超過萬元,多數(shù)人住進100平方米的家屬樓,與商南縣茶葉公司聯(lián)營的茶場達到120多個,公司產(chǎn)值一下子由原來50多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與此同時,茶農(nóng)們在茶葉聯(lián)營公司的帶動下,人均增收達到了5000元。跟著張淑珍種茶掙了錢,群眾心里個個樂開了花,而張淑珍的名字,也同商南茶一樣,口口相傳,香飄萬里。

常青

眼看茶業(yè)發(fā)展越來越好,不幸卻突然降臨到張淑珍身上。

1989年10月,張淑珍去漢中調(diào)購茶籽的途中突然感覺身體不適,結(jié)果被查出患了右卵巢漿液性囊腺癌。面對診斷報告,她一下子驚呆了,內(nèi)心簡直無法接受。

在丈夫的安慰下,她的情緒逐漸恢復平靜,開始正視這無情的事實,思考治療事宜。手術(shù)后,大量的化療藥物帶來的不適和副作用,無時無刻不折磨著張淑珍的身心,盡管如此,她還是以堅強的意志撐了下來。

彼時,正值種茶高峰期,張淑珍還一直放心不下商南縣茶業(yè)站的工作。有一天,副站長劉保柱帶著同事去看望張淑珍,剛走進病房,她就坐起身急忙問道:“茶籽發(fā)放了嗎?地塊選好了沒?”看著眼前因為化療,頭發(fā)、眉毛都掉光的老站長還在關(guān)心工作,劉保柱眼眶瞬間濕潤。

出院時,醫(yī)生反復叮嚀回家后要靜養(yǎng),可是張淑珍一回到商南,就一心想著去茶園看看。兒子焦巖飛急忙出來阻攔:“你現(xiàn)在還需要靜養(yǎng),先別操心茶園的事。”但張淑珍執(zhí)意要去。實在沒辦法,焦巖飛只好和姐姐攙著母親一起上山。

1994年,張淑珍又遇到人生另一個打擊,愛人焦永才被查出肝癌晚期。她陪老伴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后的79天?!拔易吆?,你就把我埋在你種的茶園旁吧,你這一輩子把種茶這一件事做好就行?!迸R終前,焦永才給張淑珍留下的這一句話,支持她走完了余生。

丈夫離開后的時間,對茶葉的研究成了張淑珍的主要精神寄托。

2001年,她帶領(lǐng)茶葉科研小組成功研制出了“商南仙茗”,2008年“商南仙茗”獲得中國(西安)茶業(yè)文化博覽會金獎。為了進一步提高商南茶的品質(zhì),她多次帶著同事到福建、安徽學習烏龍茶、白茶的栽培技術(shù),在試馬鎮(zhèn)建立無性系大棚育苗基地,大大地提高了茶葉產(chǎn)業(yè)化水平。


張淑珍在茶園查看茶葉萌發(fā)情況

商南烏龍研制上市之后,張淑珍已經(jīng)70歲了。為了適應市場的多種需求,特別是為了給中老年人研制一種保健類茶,她再次帶人到?jīng)荜枌W習茯茶制作技術(shù),經(jīng)過7年的努力,產(chǎn)品終于研制成功并遠銷上海、廣東等地,受到中老年消費者的好評。

在她的推動下,商南茶陸續(xù)研發(fā)推出綠茶、紅茶、白茶、黑茶、烏龍茶五大類多個品種,使昔日的商南綠茶一下邁入“名茶”之列。商南也因茶而聞名,成為中國茶葉百強縣。后來經(jīng)張淑珍提議,商南首個“茶葉節(jié)”應運而生,成為陜西省第一次以茶葉命名的節(jié)日。四年后,商南縣推出了“旅游茶葉節(jié)”,“商南茶”成為商南縣旅游的一大品牌。隨后,一條積淀著茶文化的茶藝街出現(xiàn)在商南縣城,成為商南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16年,79歲的張淑珍從茶葉聯(lián)營公司退休。雖然卸下了她擔任了30多年的總經(jīng)理職務,但她對于商南茶的研究卻沒有因此而停止。次年,張淑珍籌備成立商南茶葉研究所,雖然精力日漸衰退,可她的熱情并沒有衰減,歷經(jīng)一個甲子的茶葉研究,使她成為商南乃至商洛茶業(yè)發(fā)展的核心人物。


盡管已年過八旬,張淑珍依然堅持學習茶學知識。

“為人民服務不講年齡,我年齡雖然大了、身體老了,但我還是要跟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群眾能在茶葉生產(chǎn)中更快地提高經(jīng)濟效益,更多地富起來,享受幸福的生活。”退休后,張淑珍將幾十年來研制的商南泉茗、仙茗、雙山白茶、商南烏龍、商南茯茶的制作工藝整理成冊,加快制茶技術(shù)的傳承與推廣。

上茶山、進茶場,釋茶道、解難題。耄耋之年,在人們的攙扶下,張淑珍還時常在商南縣大大小小的茶場、茶葉公司走動,不遺余力地為茶農(nóng)們傳經(jīng)送寶,為茶企把脈問診。她將自己畢生的務茶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后生晚輩,惠及后人,許多茶農(nóng)、茶企都因張淑珍的指導而增收增效。


張淑珍向記者講述種茶的故事

歷經(jīng)60年的發(fā)展,昔日的荒山上早已滿山茶綠,如今的商南茶已經(jīng)在全縣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普遍開花,茶產(chǎn)業(yè)已成為商南縣產(chǎn)業(yè)脫貧的支柱產(chǎn)業(yè)、觀光旅游路線上的一張新名片、當?shù)厝罕娫鍪盏闹匾獊碓矗嬲尅熬G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目前,商南縣建成茶園25.5萬畝,年產(chǎn)茶葉8000噸,產(chǎn)值達到12億元。

2024年元旦,張淑珍在她熱愛一生、扎根一生、奉獻一生的商南縣走完她最后的人生路。

擇一事,精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

60多年,在秦嶺大山里,張淑珍種的是茶,獻的是心,留的是情。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她則好比這常青的茶樹,永遠根植于當?shù)厝罕姷男闹小?

(記者:張永罡孫黃榮張矛王秦禹)

張淑珍同志簡介

張淑珍,女,1937年出生于河南省太康縣,1961年在西北農(nóng)學院畢業(yè)后參加工作,197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商洛市茶葉研究所名譽所長,商南縣茶葉站原站長。先后榮獲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三八紅旗手、國家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三秦楷?!钡葮s譽,黨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2024年1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86歲。

來源:商洛新w網(wǎng),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事春秋

晉代一個文人,叫陸納,有客來訪,以茶相待,各人一盞,然后作別,從不備酒宴招待,被當時盛傳。一日,謝安拜訪,那可是宰相啊。適逢陸納不在,他的侄子陸俶接待,怕簡慢了宰相大人,忙備了豐盛的酒菜招待。事后,陸納知道了這事,把侄子狠狠打了四十杖,罵道:“小子壞我家風?!?/p>

陸納所說的家風,就是以茶養(yǎng)廉。

茶,被文人們看作是養(yǎng)廉勵志的標志,文人贈茶,既是互相激勵,也能增進感情。有的文人,甚至寫信,專門向老朋友要茶。

歐陽修是蘇軾的老師,是蘇軾終身敬仰的對象。老來退休,居住在杭州,一日,蘇軾去看望他,送了一包禮物,老夫子很不高興,也很矛盾,說收吧,誤了我一生清白;不收,你打老遠送來,顯得我不盡人情。蘇軾哈哈一笑,打開,讓歐陽修看。歐陽修看罷,掀髯大笑,道:“知我心者,子瞻也。”

原來,紙包中,是茶葉。

同樣的,在蘇軾的文札里,也有很多有關(guān)送茶和要茶的短箋。有一次,他去信,是問司馬光要茶,那是自己的上司。而且,司馬光給了,據(jù)文中說:“色如琥珀,香氣氤氳,半日不散?!本坎恢呛尾枞~,讓人讀之饞涎直流。

至于說有人給皇帝送茶,那就有溜須拍馬的嫌疑了,是很為文人們所鄙視的。宋代的丁謂和蔡襄都是著名的文人,丁謂的詩,曾受到歐陽修的稱頌;蔡襄,更是當時的大書法家。他們都曾經(jīng)給皇帝進貢過茶葉。多年后,蘇軾被貶到惠州,在《荔枝嘆》中仍批評:“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闭Z言很是直露,毫不含糊。

茶和文人,相得益彰:茶讓文人清閑淡雅,如籬邊的菊花,如山野的蘭草;文人給茶注入了濃濃的文化氣息。這種氣息,聞不到,可我們感覺得到,它散布在茶葉中,散布在茶湯中,也散布在我們的文化中。

喝茶的方法不外乎三種:一人獨飲,二人對品,數(shù)人邊談邊喝。

獨飲者可得其神。一壺一杯,憑欄獨坐,沒有無邊的喧嘩,沒有滾滾的市聲,沒有盈耳的嘈雜和吵鬧。青山隱隱秋水迢迢,風清云白無憂無慮,面對紅葉、流水、山村,心里只感到纖塵不染,干凈極了。

對品可得其趣?!熬又坏缢?,朋友來訪,以茶迎客,邊品邊說,那茶里充溢的是茶香還是友情?說不清。品吧,品朋友的交情,品茶水的溫馨,品君子的德行;茶點嘛,就是詩詞歌賦、歷史典故得了。舒雅茶香,相得益彰。

至于三人以上群飲,則可得其益。幾個行家一個茶幾,各賣弄其自己的茶經(jīng)茶道:一壺在手,逡巡一周,抱成一團的幾個茶杯,杯杯皆滿,涓滴不溢,謂之“關(guān)公巡城”;三指罩杯,輕輕撮起,稱之“三龍護鼎”;拿起茶碗上的碗蓋慢慢地刮去水面上的茶梗,叫做“春風拂面”……這是行話,飲茶的學問大著呢。一番茶罷,友人散去,爐冷茶馨,明月高掛,竹影篩墻,虛白滿室。坐下來,鋪上紙,把朋友間的感受、言論行諸文字,聊引一笑,不亦快哉?

喝茶,是可以和靜夜聽雨,梅下看雪、山頂觀霞相媲美的一件韻事,是最上的詩、入得畫的一件雅事。可惜,我們生活中的詩情畫意已經(jīng)日漸少了。

品茶不能在鬧市,鬧市無野趣,難得心靈安靜,精神空寂;不能在生意場上,生意場上無閑逸味,得失太多,人情虛假,喝不出真味。

品茶最好的環(huán)境當在山中民風淳樸,環(huán)境秀美的地方。若到山中暢游,汲綠云,煮白石,泡一壺茶,尋一山石坐,看“云無心以出岫”,看滿山美景,一邊有一口沒一口地呷著茶水,三杯兩杯,“覺涼生,兩腋生風”,始如東坡居士言之不虛了。

當然,喝茶呆在茶館里也很不錯。知堂老人名其室為苦茶庵,以老僧自居,一壺一杯,在苦茶庵里打發(fā)日子,興致來時,寫上幾筆談天說地的文字,好不輕閑。然而,在他的文章里,很少讀到有關(guān)茶館的文字,大概是他有苦茶庵可以消磨時間吧。其實,茶館是很值得一寫的。

茶館,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

簡單的是茶攤,一個碳爐一把水壺,外帶著幾個粗瓷大碗,在路邊一蹲,就成了。過路客商,來往行人,口渴了,掏出幾個銅子,淡黃苦澀的一碗,咕嘟咕嘟咽下,解渴,也便宜。

至于慢飲,優(yōu)哉游哉,就得進茶館了。

茶館一般門前掛一招牌,書一“茶”字,迎風飄搖。門上照例掛副木刻對聯(lián),或云“忙什么?領(lǐng)我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聽他擺龍門陣再飲三盅”,或云“松風煮茗,竹雨談詩”。茶館有的臨水,有的面山,有的門前長幾棵粗槐大柳??傊?,環(huán)境幽雅。館內(nèi)木桌竹椅,擺設齊全。另外,舊時茶館里還有一樣設備不可不說,就是老虎灶。老虎灶是茶館常用的,灶前上方大多掛著一個鐵甕子。一般情況下,鍋中水開,甕中水也就熱了。這樣,當鍋中水用來泡茶后,甕中水舀入鍋中,省柴。這種鍋平時絕對不許用來做飯炒菜,以免開水沾了油膩,泡茶時壞了茶味。

茶館如市井。在這兒,賣針頭線腦的,修剪腳指甲的,理發(fā)的,賣唱的,買瓜子香煙的,一一上場,嚶嚶嗡嗡一片。

“先生,要瓜子嗎?”

“香煙,嗷,香煙——”

飲酒食葷,飲茶食素。要一碟煮干絲:賣茶點的師傅放下臂上的小竹籃,拿出一小塊豆腐干,飛 快地切成細絲,開水一澆,燙熟,蓖掉水,澆上麻辣醬油,清清淡淡一碟茶點放在面前,再沏一壺茶。那滋味那閑適,美著呢。

古人有酒隱,即沉入醉鄉(xiāng),累月不醒,阮籍就是如此。其實,茶隱比酒隱更美,更顯得高雅、閑適,無損于身體。

生活在小鎮(zhèn),一天工作下來,勞累了,疲乏了,換一身干凈便衫,輕輕爽爽走進茶館。在這兒,無論達官貴人,無論農(nóng)人學子,每人手里都是一把瓷壺一只茶杯,邊喝邊談,不分高下,不分賢愚,你說的我同意,我說的你點頭,間或也會為了古書中的事情爭得面紅耳赤,可不一會兒,又和好如初,親密交談了。也有喜歡清靜的,一個人占住一個角落,邊喝茶,邊看著窗外的流水長天,悠悠白云,一壺茶喝罷,心中的郁悶早已隨云去了。

茶館,實在是人們聚會和交流感情的好場所。

可惜,隨著時間的流逝,茶館,也成了古詩或古典小說中的點綴了,而今,茶館似乎從我們的生活消失了。達官貴人坐在小車里抱著保溫杯,名人文士躲在書房里拿把紫砂壺,普通百姓拿只玻璃杯,“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再也很難聚到一塊了。

茶館,也終于成了一處可望而不可及的風景了。

陸文夫,是一個瀟灑的文人,不太重視名利,每天一壺茶,優(yōu)哉游哉。他在文中談到,蘇州的飲茶,一般大多在茶館里。大家早晨起來,去了茶館,要上一碟茶點,坐在那兒,悶上一壺茶,慢慢地喝著。一壺喝完,再續(xù)一壺。再喝完,才去工作。

這,是一種人生的享受。

現(xiàn)在的一些新興城市,沒有這樣消遣的人。一早起來,大家都夾著公文包,手里拿著夾饃,或者其它早點,一邊急沖沖地走著,一邊吃著,那種忙碌的樣子,讓人看了,充滿同情。生活,不只是忙碌,還應當坐下來,好好享受生活的滋味和美好。在一些古城里,則相反,因為,中國古人的文化里,講求一個精字,只有細致細心,才能感到風清云白,才能體會生活美好。

蘇州,就是這樣一個古文化充溢的城市,因此,人們也特別重視生活,重視享受生活。

有記者記載,曾去采訪陸文夫,遍尋不著,最后,沿著一條巷子進去,一扇黑色逼仄的木門,再進去,是個茶館。里面,茶客盈室,人聲喧嘩,大家一邊說著,一邊喝著茶。有一個老頭,一把蒲扇一壺茶,在那兒瞇著眼獨品,嗞兒嗞兒的,如飲甘露。

這人,就是陸文夫。

懂得茶中三味的,算得茶仙。陸文夫算得其中一個吧。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雜志;作者:余顯斌)

關(guān)于茶的美麗傳說,你知道嗎

?

我國古代有很多關(guān)于茶的傳說,相信愛喝茶的你也喜歡聽

?

1、神農(nóng)嘗百草

?

在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相傳神農(nóng)是一個有著水晶般透明肚子的奇人,人們通過觀察他吃下去的食物的變化,來判斷什么植物能吃。有一天,神農(nóng)由于一天要吃很多種植物,有一天中毒了,遇見一種開著白色花蕊的綠色灌木,采摘吃下去后,頓時神清氣爽,恢復精力,神農(nóng)就得救了。這種植物在身體里面到處游走,因此叫這種植物為“查”,后人才改為茶。

?

?

2、陸羽煎茶

?

唐代代宗皇帝李豫很喜歡喝茶,宮里也有很多擅長煎茶的能人。有一天,他召見民間著名的積公和尚。工種煎茶能手為積公奉上一碗茶,積公喝了一口后就不再喝一口,皇帝問他為何不喝,他說:平日里我喝的茶都是愛徒陸羽煎的,我喝習慣了,其他的茶都不喝?;实勐犃T,認為陸羽是一個煎茶大師,遂命人尋找陸羽進宮。

?

經(jīng)過幾番周折終于找到了陸羽,當即命他煎茶。只見陸羽拿出清明前采制的茶葉精心煎后,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與眾不同?;实圻B忙另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去給積公先生,積公果然一飲而盡。他立即放下茶碗走出房門,問:羽兒何在?皇帝忙問:你怎么知道陸羽來了,積公答道:只有陸羽才能煎出我剛才飲的茶,他肯定到宮里來了。

?

?

3、乾隆御封龍井茶

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環(huán)山,一碧如玉。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龍井村,村的四周,峰巒秀美,云霧繚繞,是著名的龍井產(chǎn)茶區(qū)。

傳說,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來到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廟里的和尚端上當?shù)氐拿?。乾隆精于茶道,一見那茶,不由叫絕,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色澤墨綠,碧液中透出陣陣幽香。他品嘗了一口,只覺得兩頰生香,有說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此茶何名?產(chǎn)于何地?”和尚回答說:“啟稟皇上,這是小廟所產(chǎn)的龍井茶。”

?

?

乾隆一時興發(fā),走出廟門,只見胡公廟前碧綠如染,十八棵茶樹嫩芽初發(fā),青翠欲低,周圍群山起伏,宛若獅形。此時乾隆龍心大悅。茶名龍井,山名獅峰,都似乎預兆著他彪炳千秋的功業(yè),況且十八又是個大吉大利的數(shù)字。而那茶有實在賞心悅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當場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

?

3、黃山毛峰的傳說?

?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chǎn)名茶“黃山毛峰”,品質(zhì)優(yōu)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zhuǎn)了一圈,轉(zhuǎn)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zhuǎn)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

?

?

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xiàn)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

?

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xiàn),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jù)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实哿⒓磦髁钚荛_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

?

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xiàn)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毙苤h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zhì)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

?

4、鐵觀音的傳說?

?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chǎn)區(qū),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chǎn)。安溪境內(nèi)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于茶樹的生長,而且經(jīng)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nèi)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zhì)最優(yōu)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shù)“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chǎn)安溪縣西坪鎮(zhèn),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guān)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nóng)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fā)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fā)現(xiàn)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于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制作。

?

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zhì)特征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jié),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后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

?

5、大紅袍的傳說

?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zhì)最優(yōu)異者,產(chǎn)于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huán)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fā)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

?

狀元聽了要求采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nèi)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fā)。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fā)芽!”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噬洗笙?,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

?

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

?

6、君山銀針的傳說?

?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chǎn)銀針名茶,據(jù)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xiàn)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

?

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泵髯谛睦锸指吲d,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于杯中,極為美觀的。

7、白毫銀針的傳說?

?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chǎn)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jù)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癥”,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

?

?

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于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于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fā)后,途中也遇見白發(f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后繼續(xù)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于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葉,并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jié)子,志玉采下種子,立即下山?;剜l(xiāng)后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感覺不錯?

掃一掃

加小編微信交流吧

?

8、白牡丹的傳說?

?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chǎn)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shù)?,于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jīng)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

?

?

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fā)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泵x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jié),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采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后來就把這一帶產(chǎn)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9、茉莉花的傳說?

?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么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

?

?

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jīng)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尸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板轉(zhuǎn)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么她獨獨捧著茉莉花呢?”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xiàn)。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贝文瓯丬岳蚧拥讲柚?,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10、碧螺春的傳說

?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伙子。兩人心里深深相愛著。有一年,太湖中出現(xiàn)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zhàn),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

?

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里,再也睜不開雙眼了。

?

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采制名茶?!皬膩砑衍萍讶恕?,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11、凍頂烏龍茶的傳說?

?

據(jù)說臺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臺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臺灣種植而發(fā)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xiāng)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xiāng)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xiāng)親們問好呀,說咱們臺灣鄉(xiāng)親十分懷念他們?!绷著P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后,決定要回臺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臺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xiāng)的凍頂山上。

?

?

經(jīng)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后稱贊好茶。因這茶是臺灣凍頂山采制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臺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圖文:來源網(wǎng)絡,如因內(nèi)容、圖片問題,我們會及時更正或作刪除處理。 ?

?

找到約20條結(jié)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