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70畝的茶園能產多少茶

找到約37條結果 (用時 0.009 秒)

【刀哥訪談】楊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發(fā)酵出好熟茶


時間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點昆明云普茶廠

訪者新茶媒、企業(yè)外腦、曉德書號

訪談對象楊行吉


?


楊行吉簡介




楊行吉,祖籍安徽,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63年畢業(yè)于安徽農學院茶葉系,由國家統(tǒng)一分配到云南臨滄茶區(qū),任茶葉技術員,調查茶葉生產情況,幫助茶區(qū)規(guī)劃茶園發(fā)展,用自己所學的茶葉知識理論,教茶農科學種茶、制茶、提高茶葉品質,實現(xiàn)增產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數(shù)茶區(qū)農民只會簡單地做曬青毛茶,紅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會做,為此,他每到一處都教茶農做紅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區(qū)逐步地推開了紅、綠茶制作。

1980年楊行吉被任命為臨滄地區(qū)茶科所所長,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帶領了幾位同志創(chuàng)辦了臨滄地區(qū)茶葉科學研究所。建蓋茶葉初、精制車間400平方米,茶葉生化室一間,150平方米,四層職工宿舍一幢。還租用附近生產隊荒地100畝,作為茶葉栽培試驗基地,邊建所、邊生產、邊科研,僅用了兩年時間,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種了茶葉良種,三年后初見成效,畝產達百斤。同時還在茶科所附近生產隊幾十年的老茶園里,進行老茶園改造試驗、臺刈修剪試驗,僅用兩三年,使幾十年的老茶樹變成了青青茶園,畝產達百斤以上。之后,他以點帶面,把試驗成果在全區(qū)推廣使用,對改變臨滄茶園面貌,增加產量,增加茶農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楊行吉開始新的試驗課題,大膽革新紅碎茶,取消單獨萎凋工序,進行“紅碎茶初制新工藝及新機具”試驗項目。經過三年多批次不斷試驗,1983年經全國有關茶葉專家、學者等20余人現(xiàn)場鑒定,得到了高度認可,在同行內屬全國首創(chuàng)。新工藝徹底改變了原經萎凋老工藝的茶葉品質,新工藝制出來的紅碎茶品質,突出濃、強、鮮,經生化測試結果,茶黃素、茶紅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藝制出的紅碎茶多,同時還可以節(jié)省時間,降低成本。老工藝必須經過8—10小時萎凋,才能揉切、發(fā)酵,而新工藝現(xiàn)采下的鮮葉及時就可以制造,既省時又省工。?

1983年“紅碎茶初制工藝及新機具”試驗成果被評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5年他被評為高級農藝師;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稱號;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84年,楊行吉調臨滄地區(qū)外貿局任副局長,主管全區(qū)茶葉產、供、銷工作。在任期間,多數(shù)時間仍到全區(qū)各個初、精制茶廠指導工作。為了加快全區(qū)經濟發(fā)展,搞活經濟,在地委、行署的領導下,除完成省茶葉公司調撥任務外,他還組織全區(qū)各茶廠和其他茶廠的部分工夫紅茶、紅碎茶直調廣東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出口,使各個茶廠增產增收,多創(chuàng)外匯,加速了全區(qū)的經濟發(fā)展。?

1985年他調臨滄地區(qū)茶葉局任副局長,在地委、行署直接領導支持下,在一塊空地上蓋起了辦公室、宿舍、試驗車間,同時還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畝茶地上進行茶樹快速高產試驗。三年成園投產,畝產達200公斤,成為全區(qū)的樣板茶園。他還在茶葉局下成立了臨滄地區(qū)茶葉公司,成為產、供、銷一條龍實體單位,專門為全區(qū)各個茶廠服務。同時還幫助公司茶葉技術人員和工人,在試驗車間里,進行各類茶葉試驗,其中普洱茶繼茶科所為重點試驗,經過多批生產試驗,初步獲得成功,并在全區(qū)推廣生產普洱茶。?

1989年他調到云南省農業(yè)廳下屬單位省農工商實業(yè)公司任經理。1990年省農業(yè)廳準備自己辦茶廠,他被抽調籌辦,在農業(yè)廳生產基地大普吉,建立簡易廠房400平方米,購置了茶葉機械設備,在一年內籌備基本就緒。1991年茶廠正式成立,他被任命為廠長,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產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與云南農業(yè)大學周紅杰教授合作,進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從事生物化學變化與普洱茶的品質的關系研究,該廠成為云南農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學基地,茶廠提供生產工藝研究,農大對普洱茶工藝中微生物參與進行分析試驗研究,經過多批次反復試驗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藝得到了很大提升,為生產高品質普洱茶奠定了基礎。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業(yè)外腦聯(lián)合曉德書號一行,到昆明幾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廠采訪老茶人楊行吉。
楊老師師承茶界黃埔軍?!不辙r學院,陳椽前輩嫡系,60年代建臨滄茶科所,70年代自發(fā)研究發(fā)酵熟茶,80年代籌建花園茶廠,德高望重,成績斐然。

采訪中任你茶界敏感疑問尖銳話題,楊老師毫無忌諱,有問必答,他說:"所謂專家,除了理論學問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專長幫助企業(yè)發(fā)展。"
向心懷坦蕩正直無私的老茶人致敬!

83歲高齡的楊行吉老師

以下是訪談內容:



新茶媒刀哥采訪楊行吉

【問】:我們了解到楊老師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臨滄,請問那個時候臨滄當?shù)刈龅氖鞘裁床??【楊】:曬青茶,也有少量的紅茶。但制茶工藝極其不規(guī)范,一家一戶做的茶,工藝基礎整體較差。?

【問】:那時,當?shù)睾鹊氖鞘裁床枘兀?/p>

【楊】:也是曬青茶。但是我對現(xiàn)在一昧強調的老式做法(傳統(tǒng)工藝)有些看法,當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當然有云南茶濃強度過高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因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藝。那個時期的云南茶區(qū)普遍現(xiàn)象是:條件艱苦、設備簡陋、工藝簡單,經常見到農戶背著娃娃上山采茶,回來后搭一個三腳架煮完飯就開始用這口鍋殺青了,殺青完后開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腳搓?。〈晖旰蠓诺紧せ?,有太陽的時候就拿出去曬了!這樣的環(huán)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問】:那其它茶區(qū)比如版納、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樣?

【楊】: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較落后。?

【問】: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沒有普洱茶的概念?

【楊】:有了,當時勐海茶廠也想做,因為香港澳門那邊有需求。當時做綠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積壓在簡陋的臨時倉庫里拉不回來,經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來顏色都變了,檢驗一下也是可以賣到港澳一帶的。但這種茶只能算是自然發(fā)酵,也不叫普洱茶,壓成餅的話叫青餅,泡出來的湯色也顯紅。當時勐海茶廠的廠長是唐慶陽,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試了一下這種茶,發(fā)現(xiàn)霉味很重,我說這茶怎么能喝呢?唐廠長答:小伙子,要學一下!我們要把這種人工發(fā)酵的普洱茶研究出來,意義很大呢!但當時我很不感興趣,就一直沒在意。

?

新茶媒刀哥采訪楊行吉

【問】:當年的茶區(qū)大樹茶多不多?

【楊】:很多?。〔贿^那個時期砍樹現(xiàn)象就很嚴重了,就像勐庫的小戶賽,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樹的氣候、土壤和品種都一樣,為什么現(xiàn)在中寨的茶價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說:以前他們寨子的漢族人想增加產量,把樹砍了發(fā)的就多,我們不想賺那么多錢,就沒砍,結果現(xiàn)在我們的茶比他們的值錢了!?

【問】:說到大茶樹,想請教下楊老師,樹齡大的茶樹和樹齡小的茶樹,哪一種茶的口感會好一些?

【楊】:我認為,在同一塊地方,樹齡大的茶樹口感上要比樹齡小的好。還要注意,茶樹周圍有沒有水果樹,比如2002年有茶農給我推薦一棵很大的茶樹,我買了他的鮮葉,但是做出來的茶并不好吃,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棵大茶樹周圍有很多核桃樹,核桃樹對茶樹影響很大,這種環(huán)境下的古樹茶,甚至不如臺地茶好喝!此外,還要看茶樹的朝向,像冰島,周圍也有很多大茶樹,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還有茶樹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

企業(yè)外腦方一知采訪楊行吉


【問】:當時臨滄有沒有做緊壓茶的?

【楊】:當?shù)鼐褪亲龀缮⒌淖约撼裕绻鑿S要調貨,比如下關茶廠要貨,就必須用馬幫馱,散的體積太大,就灑一些水壓在籮筐里馱運。那個時候馬走的慢,天氣又熱,馱到茶廠要十多天,茶湯的顏色都開始變紅了。當時下關茶廠的原料用量,臨滄茶占的比重還是很大的,如果要1萬擔,臨滄這邊起碼要供應六千擔。下關主要是做邊銷茶,所以臨滄供應的料也是以老葉子為主。下關做的緊壓茶,苦澀味下降了很多,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后來臨滄這邊覺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關茶廠討價還價,談不攏,就決定自己生產。茶做出來后送到迪慶,結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澀味重!我們這才知道,下關做的緊壓茶,是經過發(fā)酵的,此外還摻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問】:請楊老師介紹一下1980年籌建臨滄茶科所的情況?

【楊】:當時是為了研究紅碎茶,一開始是省茶葉公司提議,在風慶茶廠搞,幾次試驗下來沒有成功。臨滄地委決定自己搞,我們就建了臨滄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葉公司和外貿局又出面了,說是得打省里的牌子,這才投了科研經費。?

【問】:89年籌建的茶廠是哪一個茶廠,是省茶葉公司的嗎?

【楊】:那個是花園茶廠,是農業(yè)廳下屬的一個茶廠,我之前在臨滄茶葉局,因為我和外貿部的出口公司比較熟,方便辦理出口許可證,所以89年調我到農業(yè)廳在昆明大普吉籌建花園茶廠,主要是生產普洱茶,也就是現(xiàn)在的熟茶。?

【問】:熟茶工藝中,原料的老和嫩對發(fā)酵出來的熟茶有什么影響?

【楊】:原料嫩的話,發(fā)酵出來的茶滋味比較單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葉子,發(fā)酵的熟茶滋味豐富一些。一般較嫩的料如單芽做的熟茶比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這個土司磚,用的原料就比較粗老,很受廣東一帶茶友的歡迎。


【問】:在昆明發(fā)酵熟茶用的時間有多少天?

【楊】:在哪里發(fā)酵時間都差不多,主要還是看原料的狀況,一般在昆明發(fā)我們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會到80多天。?

【問】:用古樹茶為原料發(fā)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區(qū)別大不大?

【楊】:區(qū)別還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來的,主要是成本高,價格也貴些。?

【問】:云南有很多茶區(qū),臨滄就有勐庫、永德、鳳慶等,哪一個片區(qū)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質上有優(yōu)勢?

【楊】:我們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濃淡,不管哪個茶區(qū),如果發(fā)酵出來的熟茶濃強度高,我們就認可它。?

【問】:楊老師對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楊】:今年茶行業(yè)市場很不好,但我們的熟茶還是供不應求的。熟茶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養(yǎng)胃,這個保健功能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業(yè)外腦方一知采訪楊行吉


【問】:楊老師研發(fā)熟茶有多少年了?

【楊】:我在60年代也就開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規(guī)模的嘗試,真正大規(guī)模做熟茶,還是從花園茶廠開始的。

【問】:楊老師對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楊】:我沒做過這方面的科學研究,所以堆味怎么產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樣避免堆味,在發(fā)酵過程中從技術上就可以解決,我們可以做到剛出廠的熟茶就沒有堆味!熟茶發(fā)酵的規(guī)律,至今沒有人成功做過較為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

【問】:楊老師對現(xiàn)在的“小堆發(fā)酵”、“木框發(fā)酵”怎樣看?

【楊】:這是做樣子,做宣傳樣子!我試過了,效果不好!

【問】: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還是工藝的因素?

【楊】:是倉儲的因素,主要是濕度!

【問】:普洱茶在云南哪幾個地方存放適合一些?

【楊】:臨滄、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錯的。?

【問】:楊老師如何理解勐海味?

【楊】: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與原料無關,主要還是人和工藝的問題。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發(fā)酵出好的熟茶!

?



【問】:楊老師做熟茶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藝最大的技術改進在哪方面?

【楊】:就是原料、溫度、濕度、空氣、水這些因素的合理調配!

【問】:當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較混亂,特別是茶區(qū)的毛茶制作,有很多專家說法都不一致,有沒有必要統(tǒng)一管理?

【楊】:現(xiàn)在我們很多地方的技術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會講空話,那些所謂的專家,連一款像樣的茶都出不來!我認為作為專家,應該憑借自己的專業(yè)專長,幫助企業(yè)、茶農做出讓大家都滿意的產品,這才是專家!生茶和熟茶還是應該分開,統(tǒng)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屬性,大米和米飯畢竟不是同一種食品。?

【問】:曬青毛茶的手工殺青和機器殺青,楊老師怎么看?

【楊】:別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殺青的茶我是不會要的!


企業(yè)外腦、新茶媒團隊和楊行吉老師合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曉德書號團隊和楊行吉老師合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體采訪人員和楊行吉老師合影

文:刀哥

圖:王磊

資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廠、企業(yè)外腦、新茶媒團隊、曉德書號團隊



普洱第一名山——布朗山

 

布朗山的茶,是做普洱、喝普洱的人不得不面臨的主流茶,正如屠龍刀與倚天劍、南拳與北腿之分。

 

 

布朗系與易武系,就是這樣的代表例子,因為有了易武系的陰柔似水,就必然會有布朗系的剛猛霸氣,大自然就是這么的和諧,而把布朗山列為普洱第一名山,是大滇的個人看法,理由如下:

布朗系的幾個茶,班章,名聞天下;曼娥,苦絕人寰;章家三隊,臺地茶最佳。連帶附近的賀開、勐宋、那卡等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無數(shù)好茶,叫人眼饞。最最關鍵的一點,大滇認為,最佳的熟茶,乃是用布朗茶發(fā)酵出來,生茶、熟茶都有如此表現(xiàn),實乃普洱第一名山也。

當然啦,有幫書呆子跟我掉文了,翻出書一查,說什么這個第一,那個第二,我只說,無論說生茶,還是熟茶,綜合下來誰最牛?就規(guī)模而言,布朗系的產量規(guī)模大于易武系很多倍,做熟茶,易武系做熟茶,我肚子都要笑痛了,絕對是劃時代。

 

 

我們來回顧下歷史,云南“六大古茶山”最早指瀾滄江北岸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江北六大古茶山。這個就是所謂的江北古六大茶山,在貢茶時期,非?;鸨?。易武系屬于香柔水滑的類別,故而 ,當年新茶貢給皇帝,當然龍顏大悅,我曾放言,如果進貢的是老曼娥,估計可以誅九族了,所以所謂貢茶的歷史,實際上是易武系的歷史。

而清朝后期,出現(xiàn)了江南六大古茶山,清朝后期,南糯山、勐宋、巴達、布朗山、南嶠和景邁,這個時間段,走的是大眾茶,后續(xù)的說茶中,我們會繼續(xù)講到這些茶山。

我們簡單來了解下布朗山,全鄉(xiāng)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勐海縣最為地廣人稀的一個邊境民族鄉(xiāng),全鄉(xiāng)有53個村寨,總人口1.6萬人,其中布朗族1.1萬人,其余為哈尼族、拉祜族和漢族,因為面積較廣,所以茶的特點也會有所不同。

 

 

布朗山能產多少茶?我估計全年在1500-2000噸,布朗山生茶總的特點,香氣比較充實,茶汁滑度高,湯色明亮,缺點是苦底重,有的化的較慢,有澀味留存,但這些可以通過泡茶手法,如投茶量,泡茶器皿選擇,出湯時間等來控制。陳化后的布朗茶保留了茶湯濃厚的特點,香氣有所損失,澀味較輕。對比新舊布朗山茶,可能很多新人較愛新茶,但老茶客卻忽略香氣,只愛布朗茶的濃釅。

下面,我們從布朗山腳下,走進第一個寨子,從左邊看起,大家找到結良,這樣的寨子分別大家要熟悉,是民族不同的,我們經常在勐海聽到**傣寨 **漢寨 等詞語,同樣的地名,按民族分居的,這個地方的茶,價格屬于布朗山系最便宜的茶,當然,因為海拔較低的緣故,種植面積比較大,相對去收茶的人也多,小樹茶我就不說了,大樹茶的口感,我簡單的描述,就是進去喝了一口,坐了半個小時,然后要離開了,才感覺到回甘,茶苦,非???。。??喽换?。。。

沿著路往前走吧,看見曼囡了,左邊還有個曼囡老寨,千萬要習慣,因為后面班章老寨和班章新寨,完全是同樣的概念,就是山間平地比較面積小,住不下了,就在附近再找個地方住,原來的就稱為老寨了,此寨屬布朗山布朗族文化保護寨,有南傳佛教寺廟可參光,有佛教白塔可參拜,還可以泡洗溫泉,你可以在這里住一晚的。

 

 

 

布朗山很大,山路又很難走,這樣曲曲折折的路,全是土路,我記得從勐海出發(fā)的時候是8點半,沿途逛了幾個寨子,到布朗山鄉(xiāng)gov-ern-ment,已經花了4個小時,就在這里吃中午飯了,在這里吃飯,朋友約來了邊防武警,因為要出國,這邊邊防派出所的所長政委,居然都是中校! 副的都是少校!呵呵,在這里吃個飯,很簡陋的木棚子,軍人酒量很棒,幾斤酒,人均5大碗飯,所有飯菜全吃光,這里是一個轉折點了。

看見這么多班章,口水就流了吧,所以,時間如果很倉促的朋友,就直接奔過去吧,別在鄉(xiāng)gov-ern-ment喝酒,先到老曼娥,具體的茶,我們后續(xù)過程講述,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種茶歷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老曼娥寨子共有128戶614人,現(xiàn)存古茶園3205畝,分布在該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該寨還有新茶園852畝。

這個是屬于班章村委會的第一個大寨了,然后是新班章,然后才是老班章,地圖上看起來距離不大,開車加上耽擱,估計至少要5個小時才走完,我們是在新班章住了一晚,才去的老班章,老班章、新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為一個村,遷到布朗山建寨定居已有200多年。

 



 

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樹,班章古茶園是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園,現(xiàn)存5870畝,樹齡200多年。這片古茶園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圍及附近的森林中,海拔l700米~1800米,森林植被保存較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樹基圍1.73米,樹高4.35米,樹冠直徑6.24米。老班章有新茶園720畝,新班章也有新茶園320畝。

看看這些數(shù)據(jù),是很多人引用的,關于樹齡,是非常大的爭議,為此,大滇曾經請教過很多人,有說千年的,有說幾百年的,說200年左右的很多,理由是哈尼族人那個時候才移居到班章寨子,后來,云南農大曾有人去研究,用儀器探測最老的超過1300年,最后給出的結論是,班章的茶樹,是老曼娥的布朗族人種的,汗一個。

所以牽扯這些樹齡的事,就姑且一聽吧,總之,大家記住了,老班章和新班章都有古樹茶園,新班章大約1000畝,老班的比較多,老曼娥的比較老,布朗山的小樹茶,老班章和新班章的都是最近20-30年種植,外形根本不可能混于古樹茶,價格都很低的,2010年賣到70-80一公斤,沒人要,寧愿要章家三隊,今天內容大致到這里,明天我們開始分解,普洱第一寨 老班章的暗戰(zhàn),告訴你真正的老班章茶以及收購細節(jié)中的。

 

 

 

 

云南省古樹茶面積與產量真相調查

一、古茶樹定義

2005年3月在中國召開的古茶山國際研討會上通過的《云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建議稿指出:古茶樹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中的茶樹。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主流的看法是只要百年以上就可稱為古樹,少數(shù)玩家認為要樹齡300年以上才算。但我的觀點是,即便按百年來算,云南古茶樹面積也非常稀少,應該將古樹茶的種植年限放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也就是1950年之前種的茶樹都可以算古樹。

?

二、宣傳數(shù)據(jù)

以下為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政府部門外宣的主旋律數(shù)據(jù):

西雙版納現(xiàn)有古茶園8.2萬畝,現(xiàn)存的古茶樹資源絕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樹僅有零星分布。

普洱市境內古樹茶面積達83187公頃,約合124萬畝。其中野生茶樹居群78633公頃,是普洱茶產區(qū)中最大的;古茶山12123公頃。

? 臨滄市因臨瀾滄江而得名。境內共有茶園總面積130萬畝,其中,野生古茶樹群落40萬畝,栽培型古茶園65萬畝(百年以上古茶園9萬多畝)。

通過數(shù)據(jù)看,版納州的水分較?。黄斩袠O大地夸大了野生茶面積,栽培型古茶面積也非常水;而臨滄過于吹牛(所謂的“栽培型古茶園65萬畝”,其實是將大量的老茶園以及用古茶籽育種的小茶苗算進去,而其提到的“百年以上古茶園9萬多畝”水分較?。?/span>

?

二、實際數(shù)據(jù)

云南現(xiàn)存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樹30余棵,占全國的40%以上,100畝以上連片古茶園面積達20余萬畝。

(一)西雙版納州(這是版納州對外宣傳的主流數(shù)據(jù),還是有許多水分,只是相對于臨滄與普洱要誠實許多)

1、行政區(qū)域分布

西雙版納州現(xiàn)有古茶園82 234畝,分布于兩縣一市的19個鄉(xiāng)鎮(zhèn)100個村寨之中。其中:勐 海縣古茶園面積最大,有46 216畝,分布于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的37個村寨;勐臘縣有古茶園面積27 793畝,主要分布于該縣北部的象明、曼臘、易武三個鄉(xiāng)的46個村寨;景洪市古茶園面積較少,有8 225畝,分布于基諾、勐龍、勐旺、景洪四個鄉(xiāng)鎮(zhèn)的17個村寨。

古茶園大都分布在經濟較落后、交通不發(fā)達的山區(qū)、半山區(qū)鄉(xiāng),分布區(qū)域內居住的民族主要有漢、基諾、布朗、傣、哈尼、彝族、拉祜等。古茶園分布面積較大的鄉(xiāng)鎮(zhèn)有:格朗和鄉(xiāng)15 000畝,象明鄉(xiāng)9 721畝,布朗山鄉(xiāng)9 505畝,易武鄉(xiāng)8 279畝,勐混鎮(zhèn)8010畝,勐龍鎮(zhèn)5 170畝,基諾山鄉(xiāng)2 900畝。全州古茶樹樹齡從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數(shù)在200~500年之間。

2、地理環(huán)境分布

西雙版納州古茶園分布面廣。古茶園分布區(qū)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為紅壤、磚紅壤.pH值在4~6.5之間,茶園中大都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

古茶園海拔分布從。760米到2 060米,海拔高差較大,有1 300米。最低海拔在勐臘縣曼臘鄉(xiāng)曼乃新寨.最高海拔是勐??h勐遮鎮(zhèn)、巴達鄉(xiāng)、打洛鎮(zhèn)交界處曼摞黑山。

3、茶資源分布

西雙版納州茶樹品種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既有野生型古茶樹,也有栽培型古茶樹;既有大葉種古茶樹,也有小葉種古茶樹;樹型有高大喬木的,也有小喬木的;有樹高23米以上的,也有1米以下的;葉形有大葉的,也有小葉的;有圓葉的,也有長葉的;芽葉色澤有綠的,也有微紫的;葉腋色澤有綠的,也有紅的等等。

總的來說。西雙版納州古茶資源的分布特點是:一、現(xiàn)存的古茶樹資源絕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樹僅有零星分布。二、栽培型古茶樹中,絕大部分為大葉種,僅在勐臘縣象明鄉(xiāng)、景洪市勐旺鄉(xiāng)有部分小葉種茶園或單株。三、從樹型來看,勐臘縣古茶樹多為喬木型,勐海縣和景洪市古茶樹多為小喬木型。如勐臘縣曼臘鄉(xiāng)曼灑村委會楊家寨森林中生長著一株高為23.5米的大茶樹,可諶稱為至今世界所發(fā)現(xiàn)的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樹中最高的大茶樹。所發(fā)現(xiàn)的古茶樹資源,其數(shù)量之多,分布之廣,類型之豐富,為世人所屬目,它是生物資源多樣性的重要體現(xiàn)。依據(jù)中山大學山茶屬分類學家張宏達教授的分類,西雙版納州分布的茶組植物初步可分為普洱茶(C.assamica)、茶(C.sinensis)、勐臘茶(C.manglaensis)、多萼茶(C.multisepala)、大理茶(C.taliensis)、苦茶(C.var.Kucha)、滇緬茶(C.irrawadiensis)七個種或變種。普洱茶在全卅茶區(qū)均有分布,其他茶種僅零星分布。

(二)臨滄市

1、栽培型古茶園:臨滄市有百年以上樹齡的栽培型古茶園約有23160畝,其中鳳慶10600畝、云縣5460畝、臨翔區(qū)5000畝、雙江縣2000畝、滄源縣100畝、耿馬、永德、康鎮(zhèn)等均有分布。(這個數(shù)據(jù)是臨滄早年對外公布的數(shù)據(jù),水分較少)

2、臨滄市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園(除了鳳慶數(shù)據(jù)水分較大外,其他茶山數(shù)據(jù)比較真實):

鳳慶、云縣一帶岔河村古茶園群、漫灣白鶯山古茶園群、石龍村古茶園群;臨翔區(qū)邦東古茶園群、大石古茶園群;雙江勐庫芒洪至冰島一帶古茶園群;永德古茶園群。

?? 鳳慶古茶園:鳳慶小灣鎮(zhèn)3200多年的香竹箐古茶樹身邊,56000畝古茶樹再揭茶鄉(xiāng)神秘,鳳慶15 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野生古茶和栽培型古茶樹分布,成林成片,隨處可見。2005 年普查結果表明,這些古茶樹主要分布在小灣鎮(zhèn)香竹箐、大黑龍?zhí)?,腰街鄉(xiāng)星源,大寺鄉(xiāng)路山、清水,勐佑鎮(zhèn)新林,詩禮古墨,永新鄉(xiāng)團結、龍竹山、羊頭山,三岔河鎮(zhèn)柏木和雪山鎮(zhèn)的黃竹林山等地。全縣有大小野生古茶樹群落17個,有野生古茶樹群落面積31000多畝。連片野生古茶樹生長在詩禮鄉(xiāng)古墨后山,永新鄉(xiāng)團結村大尖山、羊頭山、魯史鎮(zhèn)古平后山、三岔河柏木和雪山鎮(zhèn)黃竹林箐等地。栽培型古茶樹 6 個群落,面積 3000 多畝,分別生長在永新鄉(xiāng)團結村、大寺鄉(xiāng)平河村等地。全縣有百年以上到五百年之間古茶園 8 大片,分別生長在小灣鎮(zhèn)香竹箐、大寺鄉(xiāng)平河村等地。

?? 勐庫大葉茶因產于云南省雙江縣叫勐庫而得名,亦有稱雙江勐庫種。勐庫種系兩百年前,由西雙版納大茶山移苗引種繁殖的。由于引種時,經過挑選,引種地區(qū)比較集中,因此品種純度高,以致目前勐庫種還保持著較高的品種純度,品種純度達到80%左右。茶樹為有性品種,能保持如此之高的品種純度,在我國茶樹品種資源中,實屬罕見。勐庫種,在云南又稱勐庫大葉茶,屬于有性群體品種。植株喬木型,主干明顯,分枝部位高,樹姿開展,生長勢強。

冰島村古茶園: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雙江勐庫土司派人引種200余株,成活150余株,1980年調查時尚存首批引種30余株。據(jù)2003年3日調查,冰島村古茶園先后種植的茶樹1000余株,形成勐庫大葉茶群體品種,成為向鳳慶、云縣等地古樹茶的傳播源頭。其后代在臨滄繁衍60多萬畝的規(guī)模,是名符其實的勐庫大葉種的發(fā)祥地。

?? 白鶯山古茶園:往于云縣漫灣鎮(zhèn)白鶯山古茶樹類型多,規(guī)模大,栽培時間長,分布于白鶯山村、哨街村委會周圍,海拔2217m,分布面積近3000多畝的近2千株古茶樹,有的樹齡超過400多年,顯示了從野生型到栽培型的進化過程,是茶葉栽培史的縮影。白鶯山及其周圍地區(qū)的古茶資源被專家定義為銀生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種質資源庫。白鶯山原為布朗族世居之地,茶從古至今都是布朗族的主要生活來源。

?? 邦東古茶園:位于臨翔區(qū)東部、瀾滄江西岸、臨翔大雪山東面,北面是大朝山水電站,由于氣候的關系,這里茶樹并不十分高大,但是頗具滄桑感。邦東多石頭,而且巨大無比,茶樹就在滿布巨石的環(huán)境中生長,構成一種奇異無序的自然群體。

大石古茶園:位于云縣大朝山西鎮(zhèn)南部,與臨翔區(qū)邦東鄉(xiāng)沿瀾滄江連成一線,因石頭多而大,故名。茶樹就散種于滿布大石的山坡上。這里有臨滄市獨有種大苞茶,茶樹高11米,胸徑0.76米,樹齡約210年。

?? 永德古茶園:德黨、明朗、勐汞、勐板、烏木龍、大雪山、崇崗、班卡等鄉(xiāng)鎮(zhèn)海拔在1700米至2200米之間的地區(qū)都有古茶樹生長,比較連片集中的古茶園在烏木龍鄉(xiāng)新塘村境內,面積約1500畝,古茶樹樹齡最長的已有上千年歷史。

(三)普洱市

2007年普洱市的對外公布數(shù)據(jù)顯示:普洱市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喬木古茶園36萬畝。這個數(shù)據(jù)還是有水分,但比現(xiàn)在宣傳的124萬畝要真實太多。

至于古茶山,以前宣傳思茅八大茶山,現(xiàn)在宣傳“普洱市26座古茶山”。

26山為:老倉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灣古茶山、御筆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烏山古茶山、田壩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馬鄧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黃草壩古茶山、聯(lián)合龍?zhí)凉挪枭?、團結古茶山、須立貢茶古茶山、龍壩古茶山、通關古茶山、壩溜古茶山、迷帝古茶山、景星豪門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國慶古茶山、景邁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東古茶山。其實許多古茶山沒多少古茶,最多只能算古茶園。

?

三、古樹茶種植面積與產量分析

(一)云南的五代茶園隱藏的種植區(qū)域、年份、密度與面積的秘密

以下關于五代茶園的介紹,引用自云南著名茶葉專家張順高先生的文章。

這五種茶園就是:混林茶園、滿天星式純茶園、等高條植茶園、速成高產茶園和生態(tài)茶園。

1、混林茶園:

這類茶園建立于漢末至清代中葉,是最古老的茶園結構模式和最古老的茶樹栽培農藝技術,茶樹與其他一些林木混種,同時長成,茶樹間距1.67m見方,挖穴單株種植,每畝100—200株。西雙版納、普洱市等地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屬于這種類型。這類茶園以多種植物成分、動物成分、微生物成分組成了生物多樣性,保持了良好的環(huán)境。它帶有采集農業(yè)的印記,由于生產的需要,先民們把茶樹從森林中遷移出來,在茶樹原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種植,反映出在栽培技術上持有謹慎態(tài)度。

2、滿天星式純茶園: 

在云南的鳳慶、臨滄、云縣、景谷、景東等地都是這種模式,這些茶園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國時期,它們的成分結構單一,除茶樹之外,別無其他;棵對棵,順山坡栽種,3~5市尺一株,每畝200~600株。這種茶園產生之初,或許是一種技術進步。它的產生根源是商品生產的巨大發(fā)展,經營者要求更高的經濟效益,混林茶、混農茶作為副業(yè)性的商品生產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了,必須向主要副業(yè)和專業(yè)生產轉變,茶樹必須從林子里走出來,茶園中的其他效益低的植物必須清除出去,為在單位面積上少投入、多產出,勢必要增加種植密度,提高管理水平,于是純茶園就出現(xiàn)了。純茶園在我國東南文化與商品發(fā)展較早的地區(qū)出現(xiàn)較早,在西南較晚。純茶園與大茶區(qū)應是同時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茶區(qū)產生,由于制茶燒柴對林木的消耗,造成區(qū)域生態(tài)退化;純茶園以其單一結構天生的生態(tài)脆弱和經濟不穩(wěn)成為致命的痼疾,是茶園結構演變史中偏離生態(tài)目標最遠的模式和技術。

3、等高條植茶園:  

這種茶園和技術早期可能是在中國東南形成,在新中國誕生后,輸入西南,它是現(xiàn)代茶園結構和農藝的開端。20世紀50年代以后,國家把大量科技人才輸送到云南,特別是在毛澤東的“農業(yè)八字憲法”的指導下,在60年代開始發(fā)展等高條栽、合理密植的新式茶園,這種茶園,從茶樹本身改善了茶園種植結構,第二次提高了密度,每畝種800~1300株,與坡向垂直,等高排列。有的還開了梯臺,提倡在茶園種遮陰樹、防護林,設排水溝,修建道路等,加強了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了單位產量和效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國包括云南所建立的茶園都是這種模式。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專業(yè)茶場。在云南,這種茶園有70萬畝。

4、速成高產茶園:

隨著全球人民生活水準的迅速提高,社會需求不斷推動茶葉生產的發(fā)展。上世紀50年代萌芽、60年代醞釀、70年代研究形成成套理論與技術,80年代推廣應用的速成高產茶園,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茶葉生產的落后面貌,縮小了我國與先進產茶國的差距。這種茶園是在等高條栽的基礎上,以土肥為基礎、以密植為中心,把握好修剪養(yǎng)蓬采摘的技術關鍵,進一步把種植密度提高2.5~4倍,每畝3000~5000株,以高標準、高質量作建園指導思想,以高投入、快速高產出作建園原則,在云南推廣120萬畝,在川、黔、江、浙、瓊等省區(qū)亦大量推廣,這些茶園,是現(xiàn)在提供產量的主體。速成高產茶園在設計中提出了多樣性結構要求,但主要目標是快速高效。

5、生態(tài)茶園:

  1986年,作者根據(jù)農業(yè)發(fā)展趨勢和茶葉生產現(xiàn)狀,在自己多年的實踐基礎上和膠茶人工群落的啟發(fā)下,提出了生態(tài)茶園的思想。以《生態(tài)學學習筆記》為題,發(fā)表在《云南茶葉》1986年生態(tài)學專輯上,以后又在“亞洲森林農田系統(tǒng)研討會”、中國茶葉學會成都年會、《西南農業(yè)學報》上交流,得到了許多同行的贊許。這種茶園結構的出發(fā)點就是,在進一步發(fā)展茶葉商品生產的大趨勢中,在追求更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如何使茶園結構穩(wěn)定,經得住自然的考驗和市場的波動,如何讓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統(tǒng)一起來,如何使環(huán)境質量不再下降,生態(tài)有所改良,資源能永續(xù)利用,茶區(qū)人民能長樂久安。這既牽涉到茶園的結構,也牽涉到茶區(qū)的生態(tài)經濟結構,于是就提出了生態(tài)茶園與茶葉經濟生態(tài)園這兩個概念。從1986年開始,在云南省茶葉綜示區(qū),勐海、瀾滄、雙江、騰沖、潞西等出口茶基地縣建立起七千多畝的示范園,帶動周圍約一萬余畝,估計現(xiàn)在以這種模式建立的茶園至少在15萬畝以上。這種茶園,在云南叫第五代茶園,這種農藝稱為第五代茶園技術。綜上所述,各種茶園結構形式均取決于不同時代的農業(yè)生產水平,是不同時代社會生產力的反映,在它的變化的背后,都有社會需求在控制。茶園是一種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它由以茶樹為主體的生命系統(tǒng)和由光、熱、水、氣、土、生物等因子結合在一起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所構成,它的結構演變由從事茶葉生產的人通過生產經營活動來導向,真正的制導因素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與人們對三大效益的認識。茶葉生產是一種社會經濟活動,受經濟規(guī)律的嚴格支配。當人們的認識受到社會生產力水平與科學知識的限制,尚不能深刻洞察生命系統(tǒng)對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依存關系時,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經濟效益)表面上高于重于生態(tài)效益的現(xiàn)象,會誘導生產活動偏離生態(tài)穩(wěn)定性的運動軌道,最后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崩潰。這一原理可以為某些文明消亡作出解釋,也是茶園歷史結構演變的認識根源。

(二)通過五代茶園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

1、云南古樹茶主產地有:勐海、勐臘、瀾滄、雙江、臨翔、云縣、鳳慶、永德、昌寧、景東、景谷、鎮(zhèn)沅。其中,勐臘、勐海與瀾滄的景邁早在明清時期就大面積種茶,雙江的勐庫西半山種茶很早,但真正大規(guī)模種茶始于清朝道光以后,勐庫東半山、鳳慶、臨滄、云縣、景谷、景東都為滿天星純茶園,這些茶園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國時期。

2、云南種茶歷史悠久,種植區(qū)域廣,但長期以來商品化程度低,都是作為副業(yè),以自用為主,交易為輔,都為零星種植,成片的古茶園少。云南最早的商品茶基地誕生于明朝后期的古六大茶山,但其真正大規(guī)模種植始于清朝雍正年間以后。清朝光緒以后的清末民國,云南茶產業(yè)真正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商品化時期,其標志就是滿天星純茶園與藤條茶采養(yǎng)法的出現(xiàn),瀾滄江中游兩岸的景東、景谷、鎮(zhèn)沅、雙江、鳳慶、臨翔、云縣的古茶園大都是在清末民國發(fā)展起來的。

3、云南樹齡幾百年成片的古茶園極少,現(xiàn)存古茶園大部分是清末民國種的,也就是以樹齡70年到150年的居多。

4、古茶的樹齡如果一定要百年以上,其數(shù)量非常少,我的觀點是放寬到新中國成立前,即1950年前種的茶樹都算古樹茶。

5、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云南種了70萬畝等高條植茶園,這就是現(xiàn)在所謂的老茶園。

6、目前,全省包括野生型、過渡型與栽培型在內的古茶園有27萬畝。據(jù)我估計,栽培型古茶樹最多15萬畝,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最多3萬畝,其余的為樹齡66年到99年的古茶。

古樹茶畝產方面,要看茶園的商品化種植程度,采用滿天星純茶園結合藤條茶采養(yǎng)法的茶園,一年畝產可達30—50千克,而自然放養(yǎng)的混林茶園產量極低,過度采摘與管理的混林茶園產量可達20公斤,取平均值為20公斤。

按15萬畝栽培型古茶計算:年產量=150000畝*20千克/畝=300萬千克(3000噸)

按畝產春茶8千克、夏茶7千克、秋茶5千克分別計算:

春茶=150000畝*8千克/畝=120萬千克(1200噸)

夏茶=150000畝*7千克/畝=105萬千克(1050噸)

秋茶=150000畝*5千克/畝=750萬千克(750噸)

按3萬畝百年古茶計算:年產量=30000畝*20千克/畝=60萬千克(600噸)

?

?

文/白馬非馬???? 請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

找到約36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