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談普洱茶的純料與拼配一

  普洱茶也是如此,雖然普洱茶相比綠茶、烏龍茶工藝相對簡單,但也絕對沒簡單到把毛茶蒸壓成餅即為成茶的程度。如果那樣的話,純料普洱茶將是最為容易...

  在品茶這個行當里,有這樣一個說法,原話記不清楚了,大概就是把品茶人的級別分為上中下三等,叫做“下等水品有所貴像,中等水品有所賤相”,意思就是一個人剛剛接觸茶,對茶感興趣之后,由于以前沒接觸過好茶,因此每當品嘗到一個新的茶品或者提高一個檔次的時候,都會感到興奮快慰,發(fā)出“原來還會有這么好的東西”的感嘆,這是對造物主的感激之情,因此說“有所貴像”;而當達到一定層次、品嘗到越來越多的好茶之后,品茶的目的就發(fā)生變化,開始一味追求極致,不惜重金四處搜羅好茶,然而,人但凡到了這個地步,其追求的已經是一個虛幻的東西,已經跟茶無關,故此每當花費重金找到一款所謂好茶品嘗以后,都會感覺“不過如此”,品茶成了挑毛病的過程,每一款茶都能準確指出其缺陷,茶已經不能給他帶來任何快慰,帶來的只有不滿,也就談不上感動,因此說“有其賤相”。

  有的人進入中等水品之后,可能永遠也退不出來,用心的可能會探索茶業(yè)行當,比如茶樹栽培、土壤環(huán)境以及制作工藝對茶本身的品質影響,并且在品茶過程中不斷驗證、完善相關方面的經驗積累,最終成為專家級的茶葉品評師;但更多的達不到這個層次,只能一天到晚四處吹噓自己喝過若干好茶,抱怨這個世道找好茶真難。那些號稱“非XX年老茶不喝”的高人大多如此,當然我說的是高人,那些喝著用倉茶冒充老茶而怡然自得的大款們不在此列--絕無貶義,因為這些人當中相當部分人正處于“下等水品”的階段。

  在普洱茶這個世界里,玩到一定層次的人肯定會在某一個時期面臨“純料/拼配”的階段,進入這個階段在相當程度上標志你進入了“中等水品”,不過要明確一點,這里所謂的水品與品茶評茶的能力是無關的,僅僅表示在心態(tài)上已經達到了一個向更高層次追求的愿望而已。

  玩茶玩到這個層次的人,對于普洱茶的香氣、層次、醇厚等等特點已經有過比較深的認識和體驗,對于茶品的選擇也從大廠普通產品轉向高端產品或干脆選擇小廠甚至作坊產品,原因在于到了這個階段,茶的特色已經成為玩家追求的目標。大廠產品,尤其是普通產品,無論從原料使用上還是制作工藝上都由于成本的原因需要作出一定妥協(xié),況且普洱茶的大樹原料有限,而生產普洱茶的廠家多如牛毛,大家彼此爭搶原料導致真正的大樹原料不可能形成大廠的產品線,而作為一個大廠,帶來利潤靠的是大量的產品。故此,大廠的大宗產品肯定是各方面平衡的結果?;谶@一點,無論是易武正山還是班章老樹,使用臺地茶青或者其他地區(qū)的茶青進行拼配也就不可避免,也正因為如此,進入中級水品的玩家想嘗試真正的“易武正山”“班章老樹”到底是何種滋味,自然就想到正山純料,畢竟,就茶而言,無論是綠茶還是烏龍茶,肯定是原料越純越好,最好是獅峰的十八棵龍井跟九龍窠的鐵觀音母樹才好。所以,純料情結也就不足為奇了。

  按照這個理論,所謂純料應當是樹種與生長環(huán)境結合的產物,也就是說,把九龍窠的母樹用扦插栽培方法弄到云南,產出的茶葉也不會是正宗鐵觀音的味道,所有茶樹莫不如此。然而,有個問題出現了,根據清代雪漁《鴻泥雜志》記載,“普洱有六茶山,為攸樂,為革登,為倚邦,為莾枝,為蠻專,為曼撒。其中惟倚邦、蠻專者味較勝。”,《道光普洱府志》中對茶味評判類似記載云“茶味優(yōu)劣別之,以山首數曼磚、次倚邦、次易武、次莽枝。其地有茶王樹,大數圍,土人歲以牲祭之。其曼灑,次攸樂,最下則平川產者名壩子茶。此六大茶山之所產也,其余小山甚多,而以蠻松產者為上……”。這一大堆所說的意思是,六大茶山最好的茶當以蠻專、倚邦為首,并且曼撒、攸樂有大茶樹,并且被當地人保護起來,每年都要祭拜;六大茶山之外的小山頭(指產茶規(guī)模),以曼松的茶最好云云(看來曼松自古以來就形不成產量,怪不得王子山的茶死貴)。比照鐵觀音等的純料理論,普洱茶的純料就有些問題,因為六大不同于九龍窠,九龍窠就一個地方幾棵樹,六大茶山一個山頭的樹也不止幾棵;那么,按照普洱茶與龍井比較,龍井也有獅峰與梅家塢之分,普洱茶當然也可以分為倚邦、蠻專等等,可是,道光皇帝賜扁“瑞貢天朝”的車家卻是在易武,而不是那個“味較勝”的曼磚和倚邦,同時,今天身價百倍的號級茶當時采用的是哪個山頭的茶青原料,恐怕也沒有人分得出來。即使是后來的印級茶,恐怕也沒有專門標注采用的是哪個山頭的原料。我們今天能用于分辨的標準只有“同慶號”/“宋聘號”或者“紅印”/“黃印”,而不是易武/蠻專之類。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