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性系原始群體大葉種名品邦東普洱茶

  邦東古茶三奇

  一奇:根深葉茂的古茶樹與巖石混生共存

  二奇:高山海撥,奇山險峻,云遮霧罩

  三奇:原野花香、爽口甜美、滋味醇厚

  孕育出邦東古茶獨具“巖韻花香”的地域風韻
邦東古樹茶春芽

  邦東古茶樹根深葉茂,其裸露于土壤外的粗壯根系,充分張顯著令人感慨的強壯生命力。這就是古茶樹征服大自然的密秘所在,沒有如此這般的根深葉茂,何以扎根于這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殘酷大自然之中。壯碩肥美的邦東古茶樹鮮葉,其豐富的內含物質張顯無余。

  邦東系云南茶葉的老產區(qū),其邦東大葉種與勐海大葉種和勐庫大葉種并列為云南三大有性系原始群體大葉良種,其品質早已聲名遠波。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記述:“其地,上者生爛石。......陽崖陰林,紫者上。”邦東古茶樹與亂石混生在一起,充足的陽崖光照,形成了當地俗稱"紅茶"的紫紅葉徑的變異葉。邦東土壤含銅礦物質,其邦東原生古茶樹為適應生存環(huán)境,根系越長越粗壯,并深深扎根深層土壤下,吸取深層土壤里的養(yǎng)份和有機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其葉片中小而厚實,歷經數百年的不斷演進,以適應當地的生存環(huán)境,從而形成了邦東茶品其獨特的優(yōu)良品質。

  名品“邦東茶”

  戴鳳書(來源:網轉)

  邦東鄉(xiāng)地屬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qū),位于臨滄城東面,鄉(xiāng)政府距臨滄城公路里程64千米。東與思茅市的景東、鎮(zhèn)沅、景谷隔江相望,西南與忙畔鄉(xiāng)、馬臺鄉(xiāng)毗鄰,北與云縣大朝山西鎮(zhèn)接壤。全鄉(xiāng)國土面積223.86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429.6米,最低海拔750米。鄉(xiāng)轄7個村委會,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18.4%??偢孛娣e1.6萬畝,森林面積21萬畝,森林覆蓋率52%。茶葉資源十分豐富,有樹齡幾百年的大茶樹,古茶林保存完好,傳統(tǒng)老茶園面積5000余畝,近年新種植高優(yōu)生態(tài)茶園10000余畝。邦東馴化大葉茶列為全國大葉良種茶之一。境內有被譽為滇西南的綠珠的大雪山,遠古時代的新石器、近代的古鎮(zhèn)、古驛道、渡口、造紙古作坊等遺址。有早在民國時期就享名的特產忙麓茶。

  一、歷史文化背景

  追溯濮人歷史悠,千年石器遍山溝。

  佳茗忙麓今猶在,嘎里瀾津自可留。

  古道悠悠無歲月,馬幫隱隱沒鍋頭。

  偶經古鎮(zhèn)石街路,敢問邦東幾度秋。

  1、新石器遺址

  老邦東遺址:位于海拔1230米,距邦東鄉(xiāng)政府東北公路里程7千米的老邦東街營盤山。出土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錘等。出土器物還有陶片、炭屑,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文化層堆積面積1萬平方米。

  昔歸遺址:位于邦東鄉(xiāng)政府東公路里程28.7千米的瀾滄江邊,東連瀾滄江,西接邦東鄉(xiāng)至昔歸的鄉(xiāng)村公路,北距渡口2千米,海拔810米。遺址文化堆積厚度約1.5~2米,面積1萬平方米。出土遺物有炭屑、黑陶片,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錛、石斧。屬忙懷型文化,打制的石器如有肩石斧,制作工藝和形制特征相似而又區(qū)別于忙懷類型。

  有關資料記述這一類遺址的居民可能是一種夏處高山、冬居深谷的半定居、半農牧、半漁獵的社會經濟生活,大致認為是臨翔區(qū)最早的人類氐羌系、白濮系、百越系先民。史載2200多年前的濮人就開始種茶。

  2、茶馬古驛道“明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今瑞麗)土司思倫法率眾10余萬人攻景東,打通臨滄地區(qū)通往景東等地道路”。緬寧(臨翔)至景東的驛道(東北線)由縣城起,經丙兔、五臺坡、璋珍、邦包,到邦東街,過瀾滄江嘎里渡入景東,沿途有新石器遺址、邦東古鎮(zhèn)遺址、嘎里渡遺址等古跡,境內古道東端并是緬寧佳茗忙麓茶的產地。從邦東街往北,經大石(云縣大朝山西鎮(zhèn)),到勐麻(云縣大寨),再到云州(云縣城),是當時鹽茶等大宗貿易往來的主要干道。雖然山川險阻,萬水千山,途中行旅艱難,既無舟楫之利,又無車馬之便,交通運輸僅靠人背馬馱,然商業(yè)貿易尚稱發(fā)達,流通亦暢。內、外貿易均備,國外運至緬甸臘戌、仰光;省內到云縣、耿馬、景谷、墨江、昆明諸地,向國外輸出茶葉,蟲膠等產物。當時馬幫盛極一時,擁有騾馬少則二、三頭,多則數百頭,大馬幫并配有武器。密林深處隨時可見“山間鈴響馬幫來”。

  3、邦東古鎮(zhèn)遺址距邦東鄉(xiāng)政府東北公路里程7千米的老邦東街,老邦東新石器遺址旁。民國年間在老邦東街設置邦東鎮(zhèn),是當時緬寧縣除縣城之外的唯一的重鎮(zhèn),集市繁榮。云州、緬寧通往景東的古驛道在此鎮(zhèn)交匯。其開市年代已無據可查,這里的客商以景東、鎮(zhèn)沅、云州、緬寧等地為主,其次是外地大宗商運馬幫偶有在集市上歇腳貿易?!毒拰幙h志》記載:本縣市集“又次為邦東鄉(xiāng)之邦東街,以甲寅日為集,以鹽茶為大宗,上至勐麻大寨,下至戛里江渡,市場較為繁盛”。古鎮(zhèn)的街面至今可見百年來馬幫遺下的痕跡。詩曰:

  緬寧古鎮(zhèn)老邦東,貿易繁榮四時同。

  開市明清多旺盛,經商世代總興隆。

  街頭古道交叉過,山腳商船往返中。

  老店馬幫時聚首,殷勤小二盛情濃。

  4、嘎里古渡位于邦東鄉(xiāng)政府東10千米的瀾滄江邊,近鄰昔歸新石器遺址。清朝始設擺渡,渡口設店子,往來客商可歇腳休息住宿?!毒拰幙h志》載:“《云南通志》瀾滄江上渡,即本縣之嘎里渡。距城東140里,為通景東要津,設船以渡”。渡口是緬寧至景東、云州至景東兩條古驛道在邦東古鎮(zhèn)交匯后過瀾滄江的重要交通要塞,清光緒、宣統(tǒng)年間,縣內外,省外客商在此設鹽號。民國時期,邑人楊來卿、邱月樓設長興號,景東人蘇三保設允豐號,邑人邱歧山、嵩玉三設同慶號,景東人王義貴設義興號,先后在嘎里渡經營以鹽茶為大宗的水上營運,是當時兩地貨運的重要通道。1986年改設昔歸渡。詩云:一水過山川,緬寧幾道彎。

  大清開擺渡,嘎里造商船。

  鹽號滄江過,茶商古道穿。

  5、造紙古作坊遺址遺址位于邦東鄉(xiāng)政府以北10千米,雪山主峰東麓。清末民初,有幾戶人家到這里開辦造紙作坊,以竹、石灰、滑皮水為原料,開創(chuàng)緬寧(臨翔)造紙業(yè)先河,并世代相承。至今造紙作坊保存完好,尚有一、二戶人家繼續(xù)經營。

  二、邦東茶溯源

  史載約2200多年前,臨滄最早的人類濮人就開始種茶,從“老邦東新石器遺址”和“昔歸新石器遺址”的考證看,大致認為其中一種就是臨滄最早的人類濮人。臨滄是世界大葉茶種的原生地,早在大葉茶馴化種植之前就有大量的野生茶。臨滄大雪山邦東古茶樹成林成片,臨翔區(qū)在馴化栽培野生茶的同時,于清雍正年間由邦東、馬臺一帶生意人引進景谷、思茅茶在當地種植。

  宣統(tǒng)元年(1909)通判房景東大力倡導,購茶籽分發(fā)各鄉(xiāng)栽種,成活數十萬株。民國年間,實業(yè)局長邱裕文又倡導推廣種植,全縣各區(qū)鄉(xiāng)均有人戶種植,共計六、七千戶,邦東鄉(xiāng)以忙麓、昔歸尤為突出。幾年后茶樹成活千萬,年收茶葉萬余馱,遠銷保山、大理、昆明、西藏,以及緬甸臘戌等地,特別是西藏,茶運頻繁,每次馱運千余馱。《緬寧縣志》載:“茶葉行經云縣、蒙化至下關、西藏。茶葉市場以縣城江西會館門前廣場為最大,三月春茶上市,萬商云集,人山人海,萬頭攢動,摩肩接踵,市場極為繁榮”。

  三、專家考證

  1982年國家農科院茶科所,云南省茶科所到臨滄縣幫助調查茶葉品種資源,證實臨滄茶葉品種均屬云南大葉種群體,邦東鄉(xiāng)大葉茶被國家茶科所列為優(yōu)良品種。筆者曾采集到的大葉茶葉片標本中,葉最長25.5厘米,寬11.5厘米。

  由云南省標準化研究所提出,云南農業(yè)大學園藝系負責起草,1987年12月15日,邦東鄉(xiāng)曼崗村云南大葉群體,被云南省標準計量局批準為云南省地方標準茶樹地方品種:邦東黑大葉茶DB/5300B35009—87。其種籽性狀為圓形或扁圓形,棕褐色;植株性狀為喬木型,主干明顯,樹勢高大,樹姿半開展,分枝密;葉片形態(tài)為葉闊橢圓形,葉長19厘米,寬8.7厘米左右,葉面隆起,葉質柔軟,葉身平展,葉尖稍下垂,葉脈12~14對左右;花乳白色,花瓣6~7瓣左右,花冠直徑4.3~3.9厘米左右,柱頭3裂,雌蕊高于雄蕊,盛花期十一月下旬左右,結實性強。采摘期一般二月底三月初萌芽,十二月初休止;芽葉性狀為綠色、肥壯、茸毛多;該品系抗寒性較強,在年平均溫度15℃以上,絕對最低溫度-3℃,年雨量1000毫米以上可以種植;適制工夫紅茶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滋味醇、鮮,制紅碎茶滋味濃、強、鮮,制青茶外形顯白毫,味清香回甜;化學成份一芽二葉蒸青含茶多酚32%左右,咖啡堿3.6%左右,水浸出物40%左右;產量比當地群種增產15~20%。土壤:在滇西、滇南、滇中山區(qū)、丘陵地帶的紅、黃壤土中種植,PH4.5~6.5之間,亦可在廣西、廣東、福建及四川南部、貴州南部相似于原產地的氣候類型地區(qū)種植;培育壯苗、適時定型修剪、加強肥培管理、合理采摘;因地制宜適當增加密度每畝3000株左右,可以提早投產成園,提高茶農的經濟效益。后人有詩吟“大葉茶”:

  最喜臨滄大葉茶,春來老樹綻新芽。

  摘回制就清香溢,遠渡重洋進萬家。

  四、史志記載

  《臨滄縣志》在茶葉篇中對邦東茶有詳細的記述,云南風物志叢書《臨滄風物志》將邦東茶列為名茶記載:臨滄大葉茶原生地茶,產于臨翔區(qū)邦東鄉(xiāng)。邦東鄉(xiāng)有野生、馴化、引進三類。野生茶有紅花油茶、紅山茶、小紅花茶、小白花油茶、大樹茶、香果葉茶、小葉種茶、牛皮茶、小山茶、老苦茶等10余種。所有茶樹品種中以邦東曼干大箐地一株茶樹為最大,高9.94米,樹幅60.5平方米,基部干圍1.45米,樹齡約250多年,年平均采摘鮮葉250千克。……邦東茶馴化茶為大葉茶或稱長葉茶,含氨基酸32.91%,咖啡堿3.61%,水浸泡物40.49%。用邦東茶制作的功夫茶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滋味醇和鮮美,湯色紅艷帶金圈;用于制作青茶,外形顯白毫,茶葉清香回甜。邦東馴化的大葉茶被列為全國大葉良種茶之一,……。

  有詩詠“邦東茶”:

  名茶增產數邦東,優(yōu)良風候四時同。

  飲過一杯深記憶,健身解渴顯神功。

  臨滄史悠久,樹王在邦東。

  良種育高產,園林繞山中。

  五、采摘加工

  民間傳統(tǒng)的青茶制作方法,在鮮葉采摘后,用鐵鍋烘炒殺青倒在篾笆上,用手工搓揉成條狀,曬干即成青茶。1957年臨滄縣茶廠建成后,為滿足茶廠制茶的需要,政府號召并扶持農民因地制宜推廣茶葉生產,各區(qū)鄉(xiāng)相續(xù)建立茶葉初制所,從江西、安徽、湖南和鳳慶聘請技術人員20人,分赴各區(qū)鄉(xiāng)進行技術指導。邦東各村先后建立茶葉初制所,就地收購鮮茶加工成紅毛茶,引入揉茶機械,代替手工操作,鍋炒鮮葉變軟,攤晾散發(fā)熱氣,再放入揉茶機中揉捻成條狀,曬干或烘干機烘干,再交臨滄茶廠。

  以后一段時期,當地生產的主要茶葉產品為曬青綠茶、炒青綠茶、烘青綠茶,其次制作過紅茶,再加工產品有沱茶、蜂蜜茶等。

  1990年后,縣外客商參與投資在邦東鄉(xiāng)邦包村建立茶葉加工廠,出產雪山牌忙麓系列蒸酶茶,其特點是外形圓潤緊結,茶晶微霜顯露,湯色鮮綠明亮,滋味清香可口,鮮爽回味,一度受消費者青睞,近來以茶農初制曬青綠茶、烘青綠茶出售為主,其次是小規(guī)模私營加工精制茶芽向外銷售。

  六、名品忙麓茶

  忙麓茶產于邦東鄉(xiāng)邦東村境內的忙麓山,是臨滄大雪山向東延伸靠近瀾滄江的一支山脈,海拔在740~950米之間,背靠昔歸山,向東延伸至瀾滄江,山腳便是昔歸渡口(原嘎里渡口),附近有昔歸新石器遺址,是人類先民居住、生活過的地方,忙麓山的村民在1970年前后的“集村”運動時陸續(xù)搬到昔歸集中居住。

  茶園主要分布在半山一帶,成片成林間雜在森林之中。較大的茶樹基圍在80~90厘米左右。茶園屬傳統(tǒng)采摘自然生長,樹枝盤曲宛延向上,經百年的人工無意造作,形成的造型嶙峋古怪,似臥龍、似飛禽展翅,既易攀援采摘,又有觀賞性。如能親臨體驗,實為一種享受。

  忙麓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使得它在歷史上一度享有盛名。清末民初,《緬寧縣志》記述“種茶人戶全縣約六、七千戶……邦東鄉(xiāng)則蠻鹿、錫規(guī)尤特著,蠻鹿茶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茶區(qū)。”既然“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茶區(qū)”,可以想象當時忙麓茶在臨滄應有的地位,成為緬寧縣不可多得的名品。這自然就成為縣內要員和富豪們以及文人墨客品茗的首選,同時也是接待嘉賓的首選,招待省府官差、禮儀往來便必不可少。

  1970年前后,昔歸村每年精制100千克忙麓茶上交縣上。當時茶農們稱之為“縣委茶”。縣上選中忙麓茶,莫不是因為眾人公認的“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茶區(qū)”。這個年代中,有機會品嘗到忙麓茶的會是些什么人呢?不僅僅是縣委里的職員吧。這就讓忙麓茶從深山里走出來,交上好朋友,見到大世面,甚至走向全國各地。雖然當時人們對忙麓茶的贊嘆已成為歷史,其輝煌的年代永遠流傳下來,在《臨滄縣志》記述中,對忙麓茶的評價也是最為突出的:“較名貴的初制青茶是忙六茶和曉光山茶,忙六茶產于邦東鄉(xiāng)忙六村,茶水的濃度高,清澈,經久耐泡,飲后爽口回味”。由于有過輝煌時期,被后人傳為“貢品”并非沒有根據,據有關資料記述:“宋代大理國時期,勐海、雙江、臨翔、云縣、鳳慶等著名的‘御茶山’,除供大理國作為‘御茶’,還作為‘貢茶’進貢給皇帝”。忙麓茶是臨翔區(qū)舊時的名品,進貢當然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云南文物》雜志、《云南集鎮(zhèn)》、《緬寧縣志》、《臨滄縣志》、《臨滄風物志》、《臨滄縣林業(yè)志》、《臨滄縣文史資料》、《茶鄉(xiāng)吟》、《緬寧佳茗—忙麓茶》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