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暗動縉云幽

下關紅印503
  五月中旬的時節(jié)已是初夏,重慶理當有了炎暑之氣;而今天,縉云山的氣候卻是如毛絲雨,與若隱若現(xiàn)的山嵐交融,——“像雨像霧又像風”,讓氛圍迷離,仿佛縉云的靈幽親近得讓人信手拈來。

  這天候應該是一種契合。茶性的陰柔沉寧豈不正應合了這山間細雨的清幽,這種應合也著了茶的禪意,得了天時,致茶聚未始,氣場已妥。

  縉云雖非名山大川,而佛、道古剎也散落其間,常年香火不斷,其裊裊青煙應在這山間延綿了幾百年。這是所有樹木都葳蕤的時節(jié),春發(fā)的嫩綠未及深沉,晚發(fā)的芽苗更是被細雨潤得如汁欲滴,使本就蔥蘢的山林又平添了生機。古剎多隱山間,是便于僧道們遠塵而靜修;而上好的茶也自靈山而生,且茶之醒神功用,可助僧道們打坐念經(jīng)。所以茶與佛、道的緣分自然天成,茶也就自然而然附著上如佛、道的清靜德行。

  ——這山間的茶聚,仿佛是順應了茶的輪回,每一次的沖泡,也仿佛是見證茶葉在水中的涅磐。在山間,與茶而席,我們難得這樣清靜一回。

  德軒龍好客,茶事清雅,不但以下關沱茶為禮,且未因清雅而忘填肚皮這等俗事,中午好飯菜一通,這才有力氣行雅。

  下關的唐總、蔣總以主人身份熱情致辭后,便開始了“縉云論茶”的主題活動。

  有女童的聲音傳來,這是蔣總的女兒在吟誦《茶之賦》,童聲的稚純,傳達出茶的清靈,引人入境。

  以資深茶人魏自健先生始創(chuàng)的重慶江楓茶道,秉承傳統(tǒng),發(fā)掘中國博大茶文化之底蘊,通過對茶道的演繹,傳達出茶的幽古、茶的雅致、茶的審美、茶的悠韻。

  紅唇綠紗,烏髻彩飾,搖曳著漢服的女子踏著“高山流水”的古韻而來,這是江楓茶道的女弟子們,她們將用傳統(tǒng)的蓋碗工夫茶方式演繹下關沱茶的沖泡。——焚香,以敬賜茶于眾的神農(nóng),兼以清新茶事氛圍;擺盞迎客,將下關特制的醴陵紅釉茶盞精心置于茶盤;溫壺滌器,以沸水沖滌茶具,致其潔而溫;普洱入宮,即攝茶于蓋碗;游龍戲水,即以壺中沸水快沖入碗,使茶隨水翻滾,令其充分釋放真味;鳳凰行禮,即將蓋碗中茶湯拂去浮沫,以“鳳凰三點頭”之勢倒入公道壺中;普降甘霖,即將壺中茶湯均勻倒入品茗杯中;齊眉敬奉,將品茗杯置于托盤,舉杯齊眉,一一敬奉于客。柔婉之姿中,將行茶與傳統(tǒng)文化、禮儀交融,也將茶之滋味在細調(diào)慢弄中發(fā)揮極致,并賦予飲茶以雅致的品格。

  除了女子于茶的柔婉,還有江楓茶道男弟子帶有巴渝地方特色的陽剛表演。長嘴壺斟茶,是流行于巴渝茶館中的一大地方特色,我想也該算作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吧。江楓茶道將其藝術化的提升,演繹出許多富于文化性和觀賞性的招式。——激昂的音樂聲中,一身白衣短打的“茶博士”手執(zhí)銅質(zhì)長嘴壺抖擻出場,壺隨音樂在手中上下左右的翻滾,翻滾中,蘇秦背劍、高山流水、烏龍出宮、大鵬展翅、游龍戲鳳等招式一一亮相,無論那種招式,水如一線,注入碗盞之中,滴水不漏。

  接下來,把茶韻與佛境交融的,是魏大師的禪茶演繹。

  魏先生篤信佛教,深諳佛理;一襲布衣,須髯于頜、光亮于頂,一架黑框眼鏡,有僧的仙風,也有士的儒雅。他將禪宗理義與茶道結合,把行茶置于佛家的語境之下,禪茶交映,念不著意,自然渾成。

  ——“焚香禮佛”,僧人治茶,即用于待客,亦用于禮佛,故必先浴手焚香。

  “法輪常轉”,亦即洗杯。在水盂中轉動杯盞,使其潔凈。

  “拈花微笑”,亦即示茶。佛祖靈山傳法,手拈金菠蘿花,眾皆漠然,唯迦葉破顏微笑。此借“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典故,向眾人展示茶葉。

  “漫天法雨”,亦即醒茶。佛法天邊,潤澤眾生,醒茶時沖水如漫天法雨,使人如“醍醐灌頂”,心萌善念。

  “涵蓋乾坤”,亦即泡茶。“涵蓋乾坤”典出禪宗經(jīng)典《圣燈會元》,寓意佛法佛性無處不在,在一個小小的茶器中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佛理禪機。

  “偃溪水聲”,亦即分茶。“偃溪水聲”典出《景德傳燈錄》,寓意泡茶器中盡為三千功德水,分茶細聽流水聲。

  “普渡眾生”,亦即奉茶。佛的講究“普渡眾生”,我們以茶為媒,使受茶者在茶的苦澀中感受人生百味,從而達到參禪悟道,眾生普渡。

  品飲。聞其香,五氣朝元,三花聚頂。啜其湯,隨緣接物,隨波逐浪。回其味,圓筒妙覺,心生靈光。輕輕的苦,淡淡的澀,茶禪一味,蕩氣回腸。

  記得小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搪瓷盅,這就是那時的下關沱茶的泡茶器皿,早上撥下一塊放入搪瓷盅里,茶底整天也不用換,喝干了沖水,沖了又喝,也覺滋味無窮。于是有人嘀咕,用搪瓷盅喝茶多簡便,何必這么繁縟。然而,除了物質(zhì)性的茶,還有文化性、精神性的茶;當溫飽無虞,這行茶也自然而然從“粗放型”提升至“集約”型了。茶隨時運,也應了茶之“和”的秉性,如何事茶,因人隨緣,所以有佛的茶、道的茶、儒的茶、雅的茶、俗的茶,一切盡在“和”字之中。

  “水為茶之母”,茶水交融,“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所以,得好茶,還得先品水。

  于是便有這品水的競猜節(jié)目。用井水、礦泉水、純凈水、自來水沖泡下關紅印503沱茶,以試眾茶友品水的功夫。行茶于趣,能優(yōu)勝者,有獎品鼓勵;未能勝出者,也有幾杯好茶喝,氣氛無不其樂融融。

  茶友得緣一聚,很多茶友便各置茶席,與眾分享。

  得茶滋味并非僅在味蕾之上。事茶之趣有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于閑情之間息心養(yǎng)氣,藉茶之靈性與天籟相親與自然相契。

  茶席隨人意,性情各異,其風格也就紛呈。一席精致,席主將平日所藏一一精致羅列,茶席上什物皆心愛,細置悠列,無不期望攝人心魂;一席溫情,席主女性,便注重茶具形制與色調(diào)的搭配,使茶席的氣息無不散發(fā)著女性的溫馨;一席古雅,席主雖男士,而布衣漢服著身,璣珠環(huán)項,佛珠護腕,一氣沉息,靜若處子;各式器具從形制與色澤,皆樸拙深沉,其質(zhì)感無不附著有悠遠的年代氣息;竹席之上,或斑駁的銅香爐與一枝殘荷映趣,或青花瓷瓶上斜插一株閑草,或原木殘板上著一精致木雕頑童,還有,一串席上佛珠便把整個茶境著了禪意。席境無邊,都乘著席主精神的翅膀遨游,這是對現(xiàn)世的一種掙脫,了無烽煙;寄情的俯瞰,應是村暮炊煙與生機的雞鳴犬吠,精鶩八極,無非是循了如茶性一般與自然的應和。

  流連茶席之間,不覺暮色襲衫,而茶氣與悠韻綿長,于茶的體悟遠不啻當下的一聚。有所依戀,是為情之所致,有情所寄,終無妨天涯路遙。

  一聲謝,也為下關紅印503的氣韻綿長。
作者:冉隆劍(重慶鶯花渡茶藝館館主)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