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區(qū)茶商們——茶山四人幫(27)

文/wkrcn
  “這個問題大概理解了,我們接著討論下剛才的那個問題”王學普將相機塞進包里,接著說:“你說臺灣人早期在易武制作的那片茶那有沒有可能是故意殺青不透呢?我記得有些言論是這樣說的,酶的活性在曬青毛茶的制作過程中僅僅是暫時的鈍化,若是殺死了,那就失去了活性,就沒有什么后續(xù)陳化可言了”

  “呵呵,若是連這種想當然的言論都會信的人,還有可能是業(yè)界人士嗎?”

  “也倒是,那么廣東人做的茶為什么會好一些呢?”

  “之前的廣東人其實就沒有怎么參與初制,僅僅是選擇了一下原料而已,但是他們很認真”

  “你的意思是,廣東人沒有自己在做茶嗎?”

  “茶葉從樹上摘下來,不炒就會紅變,炒得溫度過高則會產生焦片,茶農只需要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做出在相對范圍內既不紅變又不焦片的茶。雖然這個范圍很寬,但是可以通過選擇使其相對縮小一些,再加上一些常規(guī)方面的指標,譬如季節(jié),嫩度等等,廣東的茶商經營普洱茶也有很長時間了,什么樣的茶四五年后會怎么樣基本上是有些認識的。”

  “廣東來易武收茶的應當也是茶商居多吧。”

  “對,但是廣東的茶商和臺灣的茶商側重點不一樣”

  “怎么講?”

  “臺商主要靠文化效應,品質很大意義上屬于文化的從屬關系,所以首先得符合文化特征,廣東人呢,務實但是缺少文化效應,他們總是在一味的強調口感問題。”

  “但這個和具體的品質差異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在哪里呢?”

  “臺商的售茶言論體系中關于一泡茶的品飲體驗部份,主要靠聽起來比較深入的讓人們不太容易能夠理解的那些東東為主,他們通常不會去描述一泡茶給人的比較直接的體驗,而老是在講一些甘韻如何轉移啊,層次如何漸進啊,不太直觀的東東,再扯上一些八桿子打不著的原因,加上一些不太恰當?shù)男稳菰~,一來讓人們感覺很玄,造成一種吸引力又樹立了自身形象,二來引發(fā)人們在精神層面的共鳴,而廣東茶商的言論就剛好相反,常常只有很實際的部份,感覺很不豐富但是聽上去很真實。”

  “我還是不太明白。”

  “一個成天老琢磨如何將問題弄的很玄乎的人,其邏輯思維部份就會很欠缺,因為他需要一種和邏輯背道而馳的思維方式并且長期應用,這樣他在透過現(xiàn)象尋找具體原因方面就會差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通常沒有學習的機會,因為他們需要一種大師形象來配合銷售。而一個注重事實的人通常采用的學習方法就是不停的實踐,即使在沒有任何科學知識作為理論基礎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得到很多成果。”

  “那如此說來,還是廣東人技高一籌了?”

  “銷售上,感覺還是臺灣人要高明得多,臺灣人是非常敢于發(fā)言的,他們的言論非常講究沖擊力,不論是感情色彩還是一本正經的描述,在程度上都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像。”

  “原來我常在網(wǎng)絡上看他們炒作一些茶的帖子,的確對人的眼球很有吸引力,而且他們炒作一個東西的過程通常是設計好的,一切仿佛看似漫不經心,其實連上場秩序都是彩排好的”

  “呵呵,其實也不是所有的臺商都這樣,廣東也有比較玄的,臺灣自然也有注重事實的。就好像易武的大樹茶中也有很苦澀的,而勐海茶區(qū)也有不太苦澀的一樣。”

  “那現(xiàn)在易武還有很多臺商嗎?”

  “不僅僅是臺商,各個地方的都有”老k頓了一下,接著又說“易武現(xiàn)在的情形也許和你想象中有很大出入,這個你得有心理準備。”

  “當然,兄弟早有準備”王學普的表情很有意思,從正面看去就像準備上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從側面看又象一個吃了下午飯后心情愉快的正準備喝一泡熟茶的老伯,這種表情,在很多初次到踏上易武這片熱土的茶客們臉上都能看到,只是,王學普的更加純粹和深刻一些。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