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另類傳奇—訪寧洱老茶人湯謨

  普洱茶膏的另類傳奇—訪寧洱老茶人湯謨,該文轉載自2010年的《普洱》雜志,如有看過就當懷舊!作者:黃雁!

  考古茶膏貢皇帝,擁軍抗敵兒時忙。

  今作此補茶都譽,八秩甘操爐灶旁。

  這是一位八旬老者的自勉詩,最初看到這首詩是在一年前,我去一個朋友的茶店喝茶。見一紅木托盤中存放著幾張名片,我一眼就看到了這首詩。詩印在一張兩指寬的名片上,小小的名片還印有一位老者的照片,照片上的老者白發(fā)如雪,長須垂胸,頗有些古風。

  我承認,我正是被照片所吸引,之后才伸手從托盤中拿過名片來仔細賞讀那詩的。從古體詩寫作的角度來看,此詩說不上工整,特別是詩詞的起句和第二句,看起來有點讓人費解。朋友為我大致作了介紹,我依稀知道了一點個中緣由,原來老者是一位擅長做普洱茶膏的民間茶人。

  不久前,我想寫一篇生活在普洱市井中的民間茶人故事,我突然想到了那張二指寬的名片。循著名片上的地址:寧洱東街三幢一單二樓東,我輕輕地敲了敲門,不曾想到,就在這一天,我叩開了一位85歲老人與普洱茶膏的另類傳奇。

  一個沉睡了60多年的

  普洱茶膏記憶

  這位老人的名字叫湯謨,退休之前是寧洱縣獸醫(yī)站的一名畜牧獸醫(yī)。那么,一位獸醫(yī)怎么會和茶膏扯上了關系呢?這還得從2005年的一個夏天說起。

  那一天傍晚,80歲的湯謨老人前往一位老友家串門聊天,無兒無女的他每到日近黃昏之時總會感到無限的寂寞。于是,與老友品茶喝酒聊天成為了他打發(fā)時光的方式。

  來到老友的府上,一番寒暄之后,老友為他泡茶倒水,還隨手遞給他一本厚厚的雜志。湯謨老人接過雜志,不經(jīng)意地看了看封面:《農(nóng)業(yè)考古》2005年第2期。他心下有些奇怪,自己又不懂考古,老友為何要他看這本書?正要開口問,只聽老友說:“你看看334頁的那篇文章,我們的普洱茶現(xiàn)在火得不得了。”

  按照老友的提示,湯老很快翻倒了334頁,只見上面刊登著一篇題為《普洱魅力》的文章。作為普洱茶故鄉(xiāng)人,一見到這個標題當然會激動,快速瀏覽中,突然,文章里的一段話將他深深地吸引了:

  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久負盛名的茶人林榮坤先生給我們沖泡的普洱茶膏,這種茶膏市面上幾乎沒有流通。它曾以3克茶膏拍出了1.2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據(jù)林榮坤先生介紹,此茶膏乃清朝年間制造,制造這種茶膏要用一百斤茶加入三百斤水,慢慢熬制,最后也只能熬出二十斤左右的茶膏,而且沖泡茶膏的方法與沖泡其他普洱茶不同,他利用兩個茶碗,一只碗中放3克左右的茶膏,然后直接注入開水,茶膏在水溫作用下開始溶解,稍過片刻再把放茶膏的茶碗疊入另一個茶碗。再在另一個茶碗中注入100度的開水,再次利用高溫促使茶膏溶于無形。在茶膏的溶解過程中,可明顯觀察到,茶湯由淺入深再到黑,有色無茶。湯面上漂浮著一層形狀變化莫測的金光紋線,確屬奇景。

  我問林先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金光線紋呢?他說這種普洱茶膏中加入了野生的珍珠粉沫在內。林先生還稱贊普洱茶膏為:“會動的茶,可以喝的古董”。

  細細地研讀著這段文字,湯老心中涌起了陣陣熱流。普洱茶膏,這個在自己的生活和記憶里已經(jīng)久違了的名詞,此刻竟然會在心中如此輾轉反側。3克茶膏竟然可以賣到1.2萬元,這是自己兒時熟悉的那個東西嗎?抑或是自己看花了眼?

  老友見他如此癡迷,就笑著說:“我就知道你會喜歡,拿去慢慢研究吧!”湯老將那本雜志帶回家。明亮的燈光下,他將那段文字看了又看,這段幾乎沒有一個華麗詞藻的簡樸的文字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每一個字都猶如一顆石子,在他記憶的古井里激起層層漣漪。

  湯老想到了自己在父親身邊的點點滴滴,想到了父親教自己熬制茶膏的每一個細節(jié),漸漸地,父親為了讓他迅速掌握熬制茶膏的程序和訣竅而專門為他總結的十六字要訣清晰地浮現(xiàn)在記憶中:

  水作載體浸潰加溫

  汲出茶精過濾脫水

  這十六字要訣,是父親手把手地教會他融會貫通的,想到父親,湯謨不禁老淚縱橫了。
[page]

  一段塵封了六十多年的

  感人故事

  湯謨的父親叫湯國祥,生于光緒三十三年,畢業(yè)于云南省第四師范,曾是縣中學的一名教師。湯國祥與思普區(qū)共產(chǎn)黨的先驅者楊正元是同學,兩人過往甚密。1930年底,楊正元被捕。之前,他曾將部分地下黨的檔案資料托付給湯國祥代為保管,并囑咐他想辦法和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取得聯(lián)系,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將材料燒毀。

  隨著“白色恐怖”的加深,國民黨開始清黨,清除跨黨分子以及與共產(chǎn)黨有過交往的人。湯國祥擔心楊正元托付的檔案放在家里不安全,想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將材料藏起來。

  這天夜里,湯國祥來到校園中的一棵老樹下,因為白天他看見老樹桿上有一個很深的洞,他決定將材料藏進樹洞中。當湯國祥將手伸進洞中探查時,被躲在洞內的野貓狠狠地咬住了手腕,湯國祥不禁驚叫起來。聞聲而來的一群學生打死了野貓的同時,也盯上了他手中的包裹,其中有幾個學生是國民黨的激進分子,他們要求查看湯國祥手中的包裹,湯國祥堅決拒絕了。第二天他燒毀了檔案,向校方請了假前去報考思茅海關。

  湯國祥考上了思茅海關后被派到江城任海關分所所長,就這樣,13歲的湯謨隨父親離開寧洱去到了江城。

  那是1940年的事了,那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持久階段。在江城,湯國祥認識了省立江城小學的校長謝庸,這位有著強烈愛國熱情的昆明人與湯國祥很是投緣,不久他們就成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天,謝庸與湯國祥講起抗戰(zhàn)局勢,他無限感慨地說,江城邊地多勇士啊!你看那些扛槍打獵的年輕人是何等的驍勇,如果能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激情,上前線打鬼子,那我們也算是為抗日作了一件大好事了。湯國祥非常認同謝庸的想法,于是,兩人商定組織一臺節(jié)目,到縣城附近演出,鼓動人們的愛國熱情。

  這天晚上,湯國祥連夜創(chuàng)作了一個獨幕劇,劇名為《國破家何在?》,講述一位老人帶著他的小孫子四處流亡的故事。湯國祥自己扮演那位老人,小孫子就由兒子湯謨扮演。

  在謝庸的精心組織下,一臺以激發(fā)邊地青年愛國熱情為主題的文藝演出首先在縣城拉開了序幕。

  由于海關緝私的關系,湯國祥在江城與那些粗獷豪放的獵戶過往甚密,為了對付那些武裝販運鴉片的馬幫,湯國祥曾得到了獵戶們的幫助。聽說他和兒子要上臺演戲,獵戶們紛紛前來助興觀看。

  演出開始了,湯國祥一手擊鼓,一手打竹板,聲情并茂地控訴了日軍慘無人道的罪惡,而湯謨唱的是父親教的《松花江上》,當凄涼無助的歌聲響徹夜空時,全場一片唏噓。

  第二天,就有三十多個青年報名參軍了。面對即將上前線保家衛(wèi)國的熱血男兒,湯國祥很想送點禮物給他們以聊表寸心。可是送什么好呢?思索良久,湯國祥決定親自熬制普洱茶膏饋贈壯士。

  其實在從前的歲月里,普洱茶膏除了上貢以外,在寧洱民間也是廣為食用的,因為茶膏更易于存放,而且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民間很多人家都會自己熬制茶膏。湯國祥兒時就從母親那里學得了熬制茶膏的方法。說干就干,湯國祥帶著兒子湯謨,從農(nóng)戶家收購了很多茶葉,他們與一家茶葉作坊說好,借用人家蒸茶制茶餅的鍋灶。

  湯國祥很清楚,茶作坊蒸茶時只是用蒸汽,而他則用鍋中的水。作坊里的開工時間是早上四小時,下午四小時。湯國祥就帶著兒子利用其他的空閑時間加緊熬制茶膏,每次最多只能熬出兩公斤,更多的時候,湯國祥還要工作,他就讓兒子一個人承擔起了熬制茶膏的工作,為了讓兒子盡快地掌握技術,他為兒子總結了熬制茶膏的十六字要訣。很快,14歲的湯謨就熟練地掌握了制作普洱茶膏的技術。

  水作載體—浸潰加溫—汲出茶精—過濾脫水。

  莫湯牢記父親的叮囑,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敢馬虎,熬好之后,再將凝固的茶膏切成每塊一市斤大小的方磚形狀交給了父親。

  就在這三十多個人要離開江城上前線那一天,湯國祥帶著湯謨,抬著三十多塊普洱茶膏前去送行。

  直到今天,已經(jīng)85歲高齡的湯謨說起那天的情形之時,依然是熱淚盈眶,他永遠也忘不了,父親握住每一個戰(zhàn)士的手,將每一塊普洱茶膏放在他們的手中時說的那番話:“這是我們家鄉(xiāng)的好東西,一定要隨時帶在身上,送給你們有三個用處,行軍口渴時含上一點,解渴,讓你健步如飛;站崗放哨時,含上一點解乏,讓你一崗通宵;不幸掛花了,用唾液化開一點,涂抹傷口,消炎,使你盡快康復。”

  湯國祥帶著兒子送別那些壯士之后,就再也沒有熬過茶膏了,湯謨自己后來也沒有再涉足此行。

  一位耄耋老人的

  質樸心愿

  就在那個尋常的傍晚,一本雜志,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機緣巧合地開啟了湯謨記憶的大門,也讓這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終于能夠在自己的耄耋之年,與承載著那段特殊歷史的普洱茶膏再續(xù)命定的情緣。

  湯謨決定按照銘刻在心的十六字要訣熬制普洱茶膏!

  消息不脛而走,有人笑說:普洱茶膏的制作早已失傳了,湯謨已然是癡人說夢!有人說:如果茶膏是這么容易就熬出來的,那三克一萬多的天價,豈不是人人都發(fā)了!

  轉眼就到了2006年的春天。那是一個春雨綿綿的日子,寧洱縣老干局召開了一次“老有所為成果展示會”,就在那次展示會上,湯謨精心熬制的普洱茶膏作為老有所為的成果和大家見面了。茶膏成圓餅狀,一亮相就引起了轟動,大家圍著那塊傳說中神秘至極的普洱茶膏一睹為快,此茶膏黑如新漆,細如凝脂,泛著耀眼的光澤,在這之前,還沒有哪個企業(yè)或是哪個人已做成普洱茶膏的相關報道,湯老熬制的茶膏無疑是這些人所見到的第一塊真真實實來自民間制作的普洱茶膏。

  湯謨火了!他所熬制的第一塊普洱茶膏送進了檔案館;記者們來了,作為古老的民間工藝展示,他和他的普洱茶膏制作上了中央電視臺;每天都有人到他家參觀訪問,拜師學藝;有人還將他稱為寧洱茶膏第一人。

  火了的湯謨老人卻也不保守,迄今為止已有近三十人從他這里學會了熬制茶膏。湯老說:其實普洱茶膏的制作哪有那么玄乎?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學會的。每每遇到有人問起其中的奧秘,他總會將父親傳授的十六字要訣告訴人家,說好東西應該人人分享。

  湯謨老人在向我講述自己的故事時,正值他大病初愈剛剛出院。不久前,他因突發(fā)腦梗阻昏倒在熬制普洱茶膏的爐灶前。如今的他佝僂著身子,拄著拐杖,但好在思維清晰,表達清楚,但卻失卻了我在他那印著自勉詩的名片上初見的古風??刹恢獮槭裁?我卻覺得此刻的他在我的眼里更為真實和親近,就像他送給我的那一塊泛著陳香的茶膏。那時我突然想起了他的那首詩,那之前讓我不太理解的句子此刻卻清晰地幻化成了一個老人所走過的漫漫長路,我想,那詩就是湯老一生的寫照啊!
 

責編: 小吉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