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知:一片樹葉上的跋涉與問道


  應該說,方一知老師是第一個引我進普洱茶大門的人。
 
  2014年進入方一知外腦工作室,正值普洱茶山頭熱之時。那兩年隨工作室團隊幾乎走遍了云南三大茶區(qū)的知名茶山村寨,用腳步在心中勾勒出了一幅茶山地圖。這樣的經歷,成了我從茶路上最為珍貴的財富。在工作室茶聊,方老師常告訴我們要知行合一。另一句更接地氣的話是,用腳量市場。知識更多源自于書本,而扎扎實實地做企業(yè)診斷、市場調研、戰(zhàn)略咨詢,方一知和工作室始終不知疲倦地用腳步尋找解決辦法。
 
  進入工作室之前,我在新聞、雜志、廣告行業(yè)輾轉,對咨詢策劃有一些淺表的理解。談及策劃,似乎就離不開國外的里斯、杰克·特勞德、科特勒,以及國內的王志綱、葉茂中等人。那時認為的策劃是指點江山、縱橫捭闔、天馬行空、高不可攀的。而與方老師接觸后才發(fā)現,原來策劃也可以低入塵埃,緊接地氣。方老師常自謙為“笨人”,笨人做策劃就用笨辦法:用腳行走,用腳丈量。他就這樣老老實實地在一片樹葉上跋涉與問道,絲毫沒有讓自己停下來的意思。
 
  多年前在博客讀到方老師的一篇散文詩《在路上》,開篇就決絕地為自己定位:他是一個行者,一個走在路上的人。讀《一知在說》書稿時,又一次看到這句話,內心一陣感慨。終其一生,我們有多少人敢并愿意將自己交給一條看不見的路?我不知道有多少夜晚,方老師一遍遍催著自己上路,別停下。
 
  在路上,此行就耗去了他20年。
 
  卡夫卡有篇短文《出門》,文中仆人問他的主人:“您騎馬上哪兒去呢,我的主人?”主人回答說:“我不知道,只是離開這兒,離開這兒向前走,向前走,這就是我達到目標的唯一辦法。”從國企毅然辭職,打馬南下,方老師做了最早出門的人,懷著一腔熱血向前走。這或許也是他達到目標的唯一辦法吧。
 
  辭職后,在文與商兩條道之間,他選擇了第三條:文化與市場兩相結合的策劃,并在國內首先提出“企業(yè)外腦”服務理念與實戰(zhàn)理論。方老師非市場營銷科班出身,但就憑著一股倔勁在這條路上摸爬滾打,所以很多外腦理論實際就是一個人不斷破繭的獨門心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一個想法的提煉都是他在黑夜里嘔心瀝血的結果。
 
  初接觸這些毫不洋氣的理論、法則,我總覺得方老師小題大作了,每一個點不都是顯而易見的嗎?多年后,當進入普洱茶自行創(chuàng)業(yè),也在同一片樹葉上摸索,跌跌撞撞時,我才明白那些“土氣”的理論背后的邏輯。方老師一直貫徹的“外腦十八法則”,終歸指向的其實就兩個問題:幫企業(yè)解決問題,為企業(yè)實現盈利。
 
  但要實現這兩個目標談何容易!很多時候我都感到慚愧,方老師總是那個自己跟自己拼狠勁的人,他比我們年輕人都要勤奮。剛接觸一個新的企劃項目,他就開始在內心的高速公路上飛奔,大腦一刻不停地運轉著。因為太專注于事情本身,他身上就少了些趣味。
  2015年,勐海帕莎。蘇維(左一)、趙家鵬(左二)、方一知(左三)、巖文(右三)、白馬非馬(右二)、游賢用(右一)。
 
  方老師常說,做市場就是和人打交道。其實做策劃、做咨詢,也是和人打交道。很多時候從早到晚他都在和不同的人進行頭腦碰撞,其中不泛行業(yè)高手,甚至刁鉆之人。方老師的應對之法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飛速運轉,見招拆招。一整天下來,人已困乏至極。盡管如此,他也不愿在人前表現出自己的疲憊。
 
  但坐上車后,他不小心就睡著了。
 
  離開工作室,大概有一年時間沒再見到方老師。再見時,他依舊清瘦,但心態(tài)稍許放松了下來?,F在他愿意為自己留下點時間,訪訪朋友、喝喝茶、讀讀書。他說自己是幸運的,親歷了普洱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但使命未完,還想再干五年。而我想說的是,請時光善待這樣一位南行者,少添他白發(fā)。
 
  2019年1月5日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