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話】易武的滋味

  坐車從景洪出發(fā),沿瀾滄江一路向南,沿途風(fēng)景和云南許多山間的景致別無二致。晴朗的午后,我從車窗看出去,滿目起伏的群山,以及特有的藍天白云和慵懶氣息,易武就在路的那端。這個很容易被別人等同與“義烏”的地方,對于普通游客而言,路途中要經(jīng)過的橄欖壩和植物園或許更有吸引力。但對于我這樣一名茶癡來說,這是一定要去的朝圣之所。這次,我準備住上兩個月。
 
  觀察易武,最好是在清晨。這時,鎮(zhèn)上唯一的市場就熱鬧起來,因為種茶的緣故,易武人現(xiàn)在很少種糧食和其他蔬菜,因此第一車新鮮的蔬菜總是在這個時候,從景洪以及別的地方拉運過來。在陣陣討價還價聲中,易武人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這里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套制茶理論。聽老鄉(xiāng)說,他們的祖輩來自紅河州的石屏,當初第一批石屏人抵達這里的時候,是否是為了茶葉而來,又或許是為了生機與衣食不得以的一種選擇,已經(jīng)無法考證。不過在很多易武制茶人家里,他們都堅信自己的祖輩們當初就是身懷制茶絕技而來。石磨古法是易武制茶的最大特色,也是易武人以及所有喝茶人、做茶人、講茶人津津樂道的內(nèi)容,但這樣的歷史有過中斷,從上個世紀的90年代開始,這樣的手工制茶工藝才又“重新復(fù)活”,如今隨便走進易武的一戶人家,都可以看到晾茶,揉茶,蒸茶,壓茶、包茶的勞作場景,而最能吸引外來者的當然就是站在石磨上扭動身體的壓餅環(huán)節(jié),很難想象,幾百年前的易武古人是否也是在經(jīng)過了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后,將自己壓制出來的茶葉送上京城的,而那時的易武茶和現(xiàn)在的易武茶又有何區(qū)別,是沒有任何人可以講得清楚的,正是這樣的無法言說和難以言說,才讓易武茶更增添了一種神秘色彩,這也讓當下的一些茶人有了發(fā)揮演繹的空間,我們也習(xí)慣的把這樣的發(fā)揮和演繹通俗的稱為:忽悠。
 
  我可以肯定的說,人們被吸引的原因除了在各種茶書當中被反復(fù)描寫的貢茶的因素之外,抵達易武就是抵達歷史與文化的感覺也一定在發(fā)揮著作用。
 
  走在易武現(xiàn)在尚存的老街石板路上,不斷有易武當?shù)厝酥更c說:當初他們的祖輩就是將茶從這條石板路上一路趕著騾馬到達京城的,有石碑為證,但那石碑上清晰的寫著的不過是不久前現(xiàn)代人的一次商業(yè)炒作而已。站在易武有名的公家大院里,客觀的說,要追尋與易武茶相一致的歷史文化的神圣感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此地此時留下的只是一些殘破的記憶,連同那些在書中曾經(jīng)輝煌的一個個古老商號,現(xiàn)在看起來只可能是一個個文字符號而已了。這是已經(jīng)到達或即將到達的朝圣者所要面對的真實感受。
  那么是什么讓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小鎮(zhèn)一直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的呢?
 
  在春茶剛剛開始采摘的時候,操著各地方言的生意人充斥在易武的各個地方,在這個時候,你會驚訝的發(fā)現(xiàn)開旅社的易武人,開餐館的易武人,教書的易武人,甚至走路的易武人一下子都離開了生活中常態(tài)的自己,說著、做著與茶有關(guān)的事情。在我看來,這才是易武人真實生活場景,這樣的場景與易武的文化無關(guān),與易武的歷史無關(guān),與種種對易武茶的忽悠無關(guān)。
 
  隨便走進易武人家喝茶是件很快樂的事情,主人隨手從身邊的編織袋里抓出一把毛茶,“剛炒出來的,嘗嘗。”在易武,用紫砂壺泡茶的人家不多,他們基本上只用飄逸杯,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飄逸杯絕對算得上是對易武最大的貢獻了。我不知道用紫砂壺與用飄逸杯泡出的易武毛茶究竟有什么樣的區(qū)別。但對于我而言,易武茶的滋味絕對比易武的歷史和文化來的更真實些。
 
  第一次喝到傳說中易武春天的大樹茶,我指的是那種剛剛從茶樹上采摘下來,經(jīng)過殺青(在鐵鍋里翻炒),揉捻,晾曬之后的毛茶,味道實在難以接受,是白菜腐爛后的怪味,因為沒有人引導(dǎo)所以從心里不喜歡??酀兜雷圆槐卣f,其實這也是舌頭和鼻腔帶給我的真實感受。很多時候我們對食物的喜愛與否往往由這樣的體驗決定。但兩周后,一喝到這種味道,我的經(jīng)驗就會下意識的告訴我,這就是易武春茶的滋味。而普洱茶的奇妙之處就在于,一年后,這種青白苦菜味道就會消失,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還對第一次舌頭的感受留有記憶的話,你喝到的更多的是茶作為一種植物必然會帶有的草味,苦澀味,當然還有回甜。除此之外,還有那些更加奇妙的味道,比如橄欖味,梅子味,蜂蜜味等等。別以為這些味道都是喝茶人臆想出來的,這樣的味道的確存在。只喝幾口就能說出這些味道的大有人在,不是他們的舌頭有多厲害或是想象力有多豐富,在我看來,只是他們喝的茶足夠多而已。
  在很多人的引導(dǎo)下,易武茶那股特有的梅子香味我已然可以捕捉得到,有一位臺灣茶人把易武茶這樣獨特的茶香很形象的比喻做:平和的書生氣。我知道他的這種感受來自他自身的性格特點和他對其他山頭的茶的比較。因為喝得少,缺乏更多比較,我不敢說易武茶就一定最好喝,最適合自己。
  六大茶山中,每一座茶山的茶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每一座茶山都有自己的擁護者。在今天的普洱茶世界里,除了六大茶山之外,還有很多茶來自不同的山頭,如同金庸筆下的門派林立。作為一名普通的愛好者如果可以對每一個門派都能有所了解是件很愉快的事情,當然在眾多門派中,也必然會有自己最喜愛的一派。但這絕對不應(yīng)該成為自己獨樹一幟而打壓別人的理由,自己始終認為,由喜愛而走向極端和偏執(zhí)是喝茶人愛茶人最大的忌諱。古代文化人在品茗前要做的是焚香,掛畫,營造一種平靜平和的氣氛,除了感性的體會茶水帶給自己舌尖的感受之外,還要理性的將舌尖的種種感受上升到精神層面,所以也才有了“茶禪一味”,我的理解,在這種綠色植物面前,寬容與包容是我們應(yīng)該體現(xiàn)出的精神氣質(zhì),我想,這是在當下如此瘋狂的普洱茶的世界里,我們所應(yīng)該追求的目標。這些就是易武茶所能給我的全部體驗。
責(zé)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