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與綠茶之間有什么區(qū)別

  碧螺春是綠茶,產自蘇州吳中區(qū)洞庭山的東西兩山,除此之外,別無他處,所以,綴以“洞庭碧螺春”,才可算是正宗。作為中國名茶的碧螺春已有千年歷史,早入清宮貢品之列,東山(東洞庭山的簡稱)自古就是碧螺春的原產地,2002年,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總局又將西山劃入茶葉的原產地保護區(qū),相關的介紹如下!
 碧螺春與綠茶之間有什么區(qū)別
  碧螺春屬于綠茶
 
  碧螺春在古代的時候又被稱為功夫茶、新血茶,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名茶,屬于綠茶類,唐朝時代已經被列為貢品。碧螺春產于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干茶條索緊結,卷曲如螺,白毫遍布,銀綠隱翠,滋味醇厚鮮爽,它的制作過程包括:采摘、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和炒制。
 
  碧螺春的制作過程
 
  1、采摘
 
  碧螺春茶采摘于每年的春分、谷雨前后,通常采摘芽葉初展的原料,采摘回來以后還要精心揀剔,綜合來說就是,碧螺春茶要摘得早,采得嫩,揀得干凈。
 
  2、殺青
 
  利用平鍋或者斜鍋,當鍋的溫度在190度和200度之間時,放進大約500克的芽葉,以抖為主,雙手翻炒3到5分鐘,必須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沒有紅梗和紅葉、沒有煙焦葉。
 
  3、揉捻
 
  鍋溫降到70到75度左右的時候,采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大約10分鐘以后,繼續(xù)降低鍋溫,大約15分鐘以后,進入到搓團顯毫過程。
 
  4、搓團顯毫
 
  這是最關鍵的制作過程。當鍋溫降到50到60度左右的時候,一邊炒一邊用雙手用力地把全部茶葉揉搓成數(shù)個小團,持續(xù)抖散,反復如此,直到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大概15分鐘過后,轉到烘干過程。
 
  5、烘干
 
  采用輕揉、輕炒手法,來達到固定形狀、繼續(xù)顯毫、蒸發(fā)水分的效果。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一起放在鍋上,使用文火烘干。
 
  6、炒制
 
  必須做到手不離開茶葉,茶葉不離開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xù)操作,最后起鍋。
 碧螺春與綠茶之間有什么區(qū)別
  碧螺春的功效與作用
 
  1、使血管軟化、防止肥胖
 
  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后,血管會出現(xiàn)硬化現(xiàn)象,如果同時或在食后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含有的茶氨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在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中有一定效用。
 
  2、預防心臟病
 
  一般碧螺春的嫩芽,含茶氨酸較豐富,適應于冷開水浸泡半小時左右使其茶氨酸溶出,常服對腦中風和心臟病效果滿意。
 
  3、抑制癌細胞
 
  碧螺春采摘在生長后期,日曬時間長,價格也低廉,含兒茶素較多些,而兒茶素溶出率隨水溫升高而增多,適宜開水沖泡飲服。兒茶素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癌癥防治有益。
 
  4、提神健胃
 
  螺春除兼具龍井茶之功效外,其提神健胃優(yōu)于龍井,對上呼吸道傳染病及消化道疾病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碧螺春與綠茶之間有什么區(qū)別
  碧螺春的誕生與命名
 
  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最早記載碧螺春的是《隨見錄》。該書散失,史料引自清陸延燦《續(xù)茶經》(公元1734年):“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為‘口下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另據(jù)金有理(洞庭東山人,清代地理學者)編纂的《太湖備考》(1750年)卷六飲饌之屬稱:“茶出東西兩山,東山者勝。有一種名碧螺春,俗呼‘嚇煞人香”味殊絕,人贊貴之。然所產無多,市者多偽。”
 
  從以上資料可見,碧螺春俗稱“嚇煞人香”,因產于碧螺峰,并經康熙帝題名而聞名全圍,以后,東西山采制的各茶,都漸改制碧螺春。
 
  陳琿、呂國利在《中華茶文化尋蹤》一書中指出:“在茶史研究中一向當作‘唐時已有散茶’的重要證據(jù),即唐代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寫的,就是洞庭西山,并且說如此,從唐時就已有的卷曲狀‘西山蘭若茶”到北宋時的‘西山水月茶”再到如今的東西山‘洞庭碧螺春”可以說是一脈相承而早已定型的,而其散狀之貌,更是自古已然。”
 碧螺春與綠茶之間有什么區(qū)別
  綜上所述,洞庭碧螺春屬于綠茶,產地占盡天時地,所產者最為上乘。這里太湖煙波滋潤,茶樹與果樹間植,以半野生狀態(tài)生長。每個月,不同品果樹次第開花、結果,枇杷、桔樹、楊梅……一年四季芳香物質彌漫,都被茶樹吸收了去。

責編: liuzhiyan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