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茶的不解之緣

       唐代名僧諗禪,常住趙州觀音院,尊稱“趙州古佛”,每說話之前總要說一聲“吃茶去”,留下了“吃茶去”的典故。據(jù)《廣群芳譜·茶譜》載:“有僧到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日:‘吃茶去。’后院主問曰:‘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喏。師曰:‘吃茶去。’”
佛教與茶的不解之緣
 
  茶與僧自古以來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天下名山僧占多”,“名茶出在我山中”。確實,名山出名茶,名山多寺院。如著名的蒙頂茶、武夷巖茶、黃山毛峰、華頂云霧、雁蕩毛峰等名茶,無不出自名山寺院。甚至古代向皇帝進貢的名茶,有些就是產(chǎn)于名寺高僧之手。清朝乾隆皇帝,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又嗜茶如命,因此他遍游江南,嘗盡名茶。
 
  茶與僧為什么會如此相關(guān)呢?原來,這是佛教坐禪的產(chǎn)物。據(jù)《晉書·藝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在后趙都城郵城(今河北臨漳)昭德寺修行時,不畏寒暑,晝夜不眠,誦經(jīng)40余萬言,經(jīng)常用飲茶來防止瞌睡。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曰:“(唐)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仿效,遂成風俗。”可見佛教飲茶最初是為了坐禪修行,驅(qū)除睡魔和疲勞,以利清心修行。
佛教與茶的不解之緣
 
  僧侶們愛飲茶,還認為茶有“三德”、“十德”。所謂“三德”:一是坐禪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輕神氣;三是為“不發(fā)”(抑制性欲和平心靜氣)之藥物。“十德”是唐代劉貞亮總結(jié)出來的,即以茶散郁氣、驅(qū)睡氣、養(yǎng)生氣、驅(qū)病氣、樹禮仁、表敬意、嘗滋味、養(yǎng)身體、以茶修道、以茶雅志??梢姡畟H們在飲茶的同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茶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了。唐代名僧皎然在《飲茶歌》中吟道:“一飲滌昏寐,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據(jù)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載,唐大中三年,東都一僧侶年130歲,宣皇問他服什么藥長壽,其僧稱:“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到處惟茶是求,或出亦日遇茶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飲茶成為保健長壽之舉。
 
責編: 紅666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