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時代源流考:餅茶起源于三國?別開玩笑了……

  
 

  《茶經(jīng)·七之事》引:“《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因《廣雅》成書于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故歷來都據(jù)此而認為中國餅茶起源于三國時代。然而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餅茶并非起源于三國時代,而是產(chǎn)生于盛唐時期。


  一、餅茶非產(chǎn)生于三國時代


  歷來認為餅茶產(chǎn)生于三國時代,依據(jù)便是《茶經(jīng)》所引“《廣雅》云”這段文字,但這段文字不見于今本《廣雅》。筆者經(jīng)過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一,從《茶經(jīng)·七之事》的撰寫體例看,“《廣雅》云”這段文字并非《茶經(jīng)》正文,而是衍文;第二,從《廣雅》撰寫體例看,“《廣雅》云”亦非《廣雅》正文?;蚴恰稄V雅》注文,抑或是張冠李戴,根本與《廣雅》無關。(詳見《〈茶經(jīng)〉“〈廣雅〉云”考辨》,《農(nóng)業(yè)考古》2000年第4期)“《廣雅》云”既非《廣雅》正文,依據(jù)“《廣雅》云”所得出的餅茶產(chǎn)生于三國時代的結(jié)論就不能成立。此外,除“《廣雅》云”這條孤證外,并無任何茶史材料足以證明餅茶產(chǎn)生于三國時代。所以,有充分理由說,中國的餅茶并非起源于三國時代。

  二、唐代以前無餅茶


  自漢迄初唐,茶史籍中未載茶葉加工方法。據(jù)推測,可能是將鮮葉經(jīng)日曬、烘干后以收藏。


  晉代郭璞《爾雅》“槚,苦茶”注云:“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可見在晉代,人們是用茶樹鮮葉或干葉烹煮成羹湯而飲用。


  隋代陸法言《廣韻》載:“荼,春藏葉可以為飲。”到了隋朝,人們在春季將茶樹鮮葉經(jīng)過日曬、火烘成干葉貯藏起來以備飲用。

  中唐楊華膳夫經(jīng)手錄》記:“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晉宋以迄初唐,吳人以茶樹鮮葉烹煮成“茗粥”而飲用,吃“茗粥”也即是郭璞所說的“葉可煮羹飲”。茶樹鮮葉未經(jīng)加工不能稱“茶”,只有到了唐玄宗開寶年問,始有經(jīng)過加工制作而成的“茶”,建中以后(中唐)“茶”才盛行。


  晚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記:“自周以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皮日休認為陸羽之前的飲茶,以茶樹鮮葉或干葉“渾以烹之”,如同喝蔬菜湯一樣。皮日休實際上與楊華的看法一致,即認為在唐玄宗開元之前(陸羽生于開元21年),所謂茗飲主要是用茶樹鮮葉或干葉烹煮成茗粥、羹湯而飲啜。


  總之,在唐玄宗開元之前,或直接用茶樹鮮葉烹煮而飲,或?qū)⒉杉牟铇漉r葉經(jīng)日曬、烘干后再烹煮而飲,未聞有茶葉加工技藝,更遑論餅茶了。


  三、仙人掌茶乃餅茶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序云:“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余茶數(shù)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茶餅以片論,故餅茶又稱“片茶”。鄭谷《峽中嘗茶》詩有“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有“綠芽十片火前春”,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有“手閱月團三百片”。“數(shù)片”、“十片”、“三百片”,是指茶餅數(shù)個、十個、三百個。僧中孚給李白的“茶數(shù)十片”,意為茶餅數(shù)十個。


  唐代餅茶中間有孔,烘干后往往用竹絲穿成串,一串餅茶從數(shù)片到數(shù)十片不等。茶餅穿成串后片片相疊,如同人握拳時手指相疊一般,故謂“拳然重疊”。唐代詩人李群玉《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詩有“圭璧相壓疊”,圭指方形餅茶,璧指圓形餅茶。無論方茶還是團茶,成串餅茶都是片片“重疊”的。


  唐代餅茶,以圓形、橢圓形為主,也有少量方形及其它形狀的餅茶。單片圓形或橢圓形餅茶,有似人的手掌,亦象仙人掌的肉莖,故謂“其狀如手”,文人李白遂雅稱其為“仙人掌”,一語雙關。所謂“仙人掌茶”,實際上是一種圓形或橢圓形餅茶。


  李白《仙人掌茶》詩有“曝成仙人掌”,可知仙人掌茶加工時采用日光干燥。按陸羽《茶經(jīng)》,餅茶成熟的制造工序有“蒸、搗、拍、焙、穿、封”,干燥采用炭火烘焙。仙人掌茶采取自然的日曬干燥,則應是餅茶加工的初始階段。所以說,仙人掌茶應屬早期的餅茶。待中唐餅茶普及之后,玉泉仙人掌茶便無聞了。

  四、餅茶產(chǎn)生于盛唐


  李白《仙人掌茶》詩有“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詩序則稱:“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李白一生漫游天下,見多識廣,卻認為仙人掌茶——餅茶“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舉世未見之”,這足以說明仙人掌茶——餅茶確系新出,前無此茶。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755年)。由此可知,餅茶當產(chǎn)生于盛唐時期。


  孟詵《食療本草》載:“茗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氣,除好睡,消宿食,當日成者良。蒸搗經(jīng)宿,用陳故者即動風發(fā)氣”。“茗葉利大腸,去熱解痰”,“茶主下氣,除好睡,消宿食”,“茗葉”與“茶”功用不同。“茗葉”是指茶樹鮮葉,可煮成羹湯、茗粥,而“茶”是指經(jīng)“蒸搗”而成的餅茶。《食療本草》約撰了八世紀前期,當唐玄宗開元年間,說明盛唐時期就有隨采隨制、蒸之搗之而成的餅茶。


  陳藏器《本草拾遺》載:“茗,苦荼,寒,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食宜熱,冷即聚痰。荼是茗嫩葉,搗成餅,并得火良”。將“茗嫩葉”,“搗成餅”,“得火”以制成餅茶。《本草拾遺》約撰于八世紀上半期,當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該書也說明盛唐時期已有餅茶。


  楊華《膳夫經(jīng)手錄》認為晉宋以迄初唐,吳人直接采茶樹鮮葉烹煮而飲,無“茶”。“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此始于開元、天寶,多于至德、大歷,盛于建中以后的“茶”,主要指流行于唐代的餅茶。


  盛唐詩人儲光羲(公元707一約760年)有《吃茗粥作》詩,是因為盛唐時期餅茶初起,還未普及,許多地方仍保留著直接用茶樹鮮葉烹煮成“茗粥”而飲啜的習慣。


  綜上所論,中國餅茶并非是過去所認為的產(chǎn)生于三國時代,而是產(chǎn)生于盛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當然,對于盛唐之前有否餅茶,現(xiàn)在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在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盛唐之前已有餅茶的情況下只好存疑。


  參考資料:

  (1)陳祖粱、朱自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1。

  (2)陳彬藩、余悅、關博文《中國茶文化經(jīng)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

  (3)錢時霖《中國古代茶詩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丁以壽,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委員,安徽省茶葉學會副秘書長,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常務理事,吳覺農(nóng)茶學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