堺市的茶文化發(fā)展史淺析

堺市茶文化是日本茶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堺市茶文化的發(fā)展和貿(mào)易形式、歷史變遷、禪宗僧侶有著十分緊密的關(guān)系。我們不妨先對堺市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作一個概觀。

一、“亞洲海都” 堺市的概況

堺市素有“亞洲海都”之稱,是一個建于14世紀后期日本南北朝動亂時期的國家貿(mào)易港城市。據(jù)考古發(fā)掘,中世紀至近代的堺市遺址(代號為SKT-)是一個南北約3公里,東西約1公里的環(huán)濠城池,地處沙丘之上,自然排水性能好,抗震能力也比較強。堺市距離當時的國都京都較近,加上對面與淡路島相望,港灣的兩個入口處都是海峽,形成一個天然的屏障,因此,作為亞洲地區(qū)的國際貿(mào)易城市曾發(fā)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脊虐l(fā)掘資料告訴我們,從1596年慶長伏見大地震層到1615年大阪夏季之戰(zhàn)火災燒土層是“亞洲海都”堺市的全盛時期。

二、“茶人之都” 堺市的茶文化發(fā)展史

堺市茶文化是日本茶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堺市茶文化的發(fā)展和貿(mào)易形式、歷史變遷、禪宗僧侶有著十分緊密的關(guān)系。我們不妨先對堺市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作一個概觀。一般來說,堺市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可分為如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4世紀后半葉。這一時期因南北朝戰(zhàn)亂而有許多達官貴人和禪宗僧侶從京都移居到堺市。在參與遣明船貿(mào)易的海會禪寺(建于1332年)等禪宗寺院頻繁地舉行禪院茶禮是這一階段堺市茶文化的主要特征。

15世紀的后50年是堺市茶文化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的堺市茶文化受到了因應(yīng)仁之亂(1467—1477年)而來堺市避難的達官貴人和禪僧的影響。在堺市海商借1469年遣明船的首次入港和1476年承包遣明船貿(mào)易之機開辟了繞道土佐的東海太平洋貿(mào)易航線之后,堺市海商便獲得了直接從寧波吸收中國茶文化的機會。1567年明朝政府解除海禁之后,中國的民間貿(mào)易船來堺市港貿(mào)易,同時也給堺市帶來了中國的茶文化。這一階段是堺市大茶人武野紹鷗、津田宗伯和北向道陳為代表的時期。

第三階段從1580年代前期到千利休、豐臣秀吉死亡的1591、1598年。在這一階段,使用天目茶碗的禪院茶禮已日趨消亡,把茶碗置于榻榻米之上的“近世茶湯”的茶道形式開始萌芽。引領(lǐng)“近世茶湯形式”①發(fā)展的大茶人是千利休、山上宗二、今井宗久等有政治靠山的商人。

第四階段是集茶道文化之大成的“近世茶湯形式”得以確立的階段。1596年到1615年是堺市作為國際貿(mào)易都市的全盛期,這一時期堺市茶文化的主角不是諸侯茶人古田織部,而是堺市的被稱為“堺眾茶人”的富商茶人和被稱作“堺町人茶人”的小商人茶人。

這一時期有三種形式的茶室。一種是大茶人和“堺眾茶人”所喜歡的草庵茶室,另一種是“堺町人茶人”的“三階藏茶室” ②。第三種就是和“三階藏茶室”相連接的書院茶室。堺市的草庵茶室和“三階藏茶室”的樣子,我們可以從1605年繪制的《堺住吉祭禮圖屏風》窺知一二。

1577年來到日本的耶穌會傳教士羅德格里斯在他的《日本教會史》中,對堺市的被稱作“市中之山居”的草庵茶室有所描述。文中所描述的“草庵茶室”、“市中之山居”以及“侘”或“寂”的理念,應(yīng)是從寧波通過堺市海商傳入日本的中國茶文化。

堺市的草庵茶室的源頭在寧波。繪有草庵茶室的繪畫,主要的有元代錢選的《浮玉山居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元?趙原《陸羽烹茶圖》、明?文征明《惠山茶會圖》、《品茶圖》、《林榭煎茶圖卷》以及明代唐寅的《事茗圖》和《品茶圖》。

這一時期的堺市茶文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抹茶法,一種是煎茶法。據(jù)《南方錄》記載,大德寺第117世古溪宗陳禪師曾向千利休提議能否進行“茶湯形式”的煎茶法。考古發(fā)掘也曾出土過仿宜興窯的備前茶注2個、福建廣東窯的茶注1個和景德鎮(zhèn)窯的小碗,為我們了解堺市的煎茶道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jù)。堺市的“茶湯形式”的煎茶法,作為“風爐飾” ③或“爐壇飾” ④的形式一直傳承至今。

第五階段是日本為了避免中國明末清初的混亂局勢的影響而采取閉關(guān)鎖國政策的1630年代。這一階段的堺市茶文化的情況,可由描繪有抹茶制茶法的1630年代前期的《茶道畫屏風》(堺市小谷城鄉(xiāng)土館所藏)見其一斑?!恫璧喇嬈溜L》是祖籍京都相樂郡,后移居金澤的中黑家作為嫁妝而傳到堺市南區(qū)豐田的小谷家的。

三、遣明船的東海太平洋貿(mào)易航線

1465年從日本出發(fā)的遣明船于1468年到達寧波。返程為避應(yīng)仁之亂所造成的混亂局勢,1469年繞道經(jīng)土佐(8月13日到達),首次駛?cè)雸懈弁2础4撕螅?476年、1483年、1506年?、1520年從堺市港啟航的遣明船,都是通過這條繞道土佐的東海太平洋貿(mào)易航線駛往寧波的。

1469年以前,遣明船的經(jīng)營實權(quán)是掌握在博多海商和大內(nèi)氏手中的。自從1469年遣明船第一次進入堺市港以后,遣明船的經(jīng)營權(quán)便為堺市海商和細川氏所掌握。1476年4月11日從堺市港出航的三艘遣明船于1477年到達寧波,并于1478年返回堺市港。承包這三艘遣明船的是堺市海商湯川宣阿、小島三郎左衛(wèi)門,以及和泉海商小島林太郎左衛(wèi)門尉等人。乘1483年的遣明船前往中國的金子西,于1485年坐民間貿(mào)易的商船回到堺市。此外,還有從中國回來的民間貿(mào)易船于1485年的5月15日和8月9日返回日本的記錄(《蔗軒日錄》)。

《蔗軒日錄》中也有關(guān)于寧波府的記錄。

1486年3月14日條:“……寧波府南門金湜家有日本等揚所畫《三笑圖》、《商山四皓圖》,壁之左右掛之。”

1486年4月26日條:“……金子西至。寧波府者,古之鄞也。鄞江,浙江。豬肉之內(nèi),重其頭。日本人‘ブタ’ト云也。”

1486年6月2條:“……寧波府南門金湜(集曰《皇華》),以詩鳴天下。以文鳴者,洪大人也(在寧波府也)?;枵忻肥陶撸侠碜游魇?。”

1486年7月6日條:“……話及了庵之語、唐人作之事,寧波府之大人作之云云……”

在1567年明朝解除海禁以后,明朝的核心貿(mào)易國由琉球國轉(zhuǎn)向了臺灣。在堺市SKT3遺址出土的16世紀后期的“三階藏茶室”墻基磚上刻畫著海禁解除后來堺市的兩艘中國船的形狀。

四、甬堺之間的貿(mào)易商品

如前所述,寧波和堺市之間的遣明船貿(mào)易始于1469年。在此之前,博多海商進口的是龍泉窯的青瓷,但是,堺市海商掌握了遣明船貿(mào)易權(quán)以后,便轉(zhuǎn)而開始進口景德鎮(zhèn)的青花。1483年從堺市港啟航的遣明船于1484年抵達寧波,1486年7月4日上午11時至下午1時之間回到堺市港。船上所載貿(mào)易商品,見于堺市臨濟宗東福寺派海會禪寺的季弘大叔禪師于1484年至1486年所記日記《蔗軒日錄》。茲摘數(shù)則如下。

1486年正月8日:“……,皈舟多載醫(yī)昏云云,圣徒(明麟)之塔……”

1486年7月9日:“……寅上主投以唐紙、唐筆、唐墨,可喜可喜。精公投以火筋一雙云。……紫色北絹一端半、四角之墨一挺、筆三管之內(nèi)一挺。”

1486年7月12日:“……,東歸墨一挺、鍮盞子十枚、達公墨。”

1486年7月13日:“……,是藥屋五郎次郎送以北絹一端(色黃)、大茶碗皿二十個。”

被禁止從寧波運往堺市的商品之中應(yīng)該是有茶葉和茶樹的。當時,茶葉是貴重物品。

《蔗軒日錄》1485年2月29日條有“以茶二十包為贈與”、“又送抹茶一器于仁木次郎殿”的記載。根據(jù)《大乘院寺社雜記》的記載,日本瀨戶內(nèi)海沿岸運往寧波的主要是銅、硫磺等物資。

以長崎為貿(mào)易港的《河盛家世界地圖屏風》(繪制年代為1591至1615年之間)上,明代的貿(mào)易港被標記為“南京”、“福州”、“障(漳)州”和“天川”(即澳門港——譯者注)。筆者認為,地圖上所標記的“南京”應(yīng)為明代帝都之名,其貿(mào)易港應(yīng)是寧波。屏風上有以下題字:

大明國之內(nèi),南京,此國ヨリ白絲、綸子、縮緬、紗綾、緞子,色色卷物、染付皿碗、ついしゅくり、花入、萬手之□物并藥種書籍出。日本ヨリ銅藥鑵水風□渡也。

文中所說的“染付碗皿”指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青花瓷器,是作為茶道的果盤或“懷石料理”器皿用的。堺市海商從景德鎮(zhèn)購入瓷器時,是整窯整窯地購買的。堺市出土的景德鎮(zhèn)窯白瓷墊餅為我們提供了證明了這一判斷的根據(jù)。

屏風上還記有從漳州月港出口的物資。其文曰:

障州…白砂糖、黑砂糖、皿、茶碗之手之惡物出。

所謂“皿、茶碗手之惡物”,即漳州窯系的陶瓷。由此可見,制作茶道用的點心所使用的砂糖和懷石料理用的器皿、聞香用的香盒、點心盤、插花器等漳州窯陶瓷曾是堺市進口的主要商品。還必須一提的是,堺市海商伊勢屋在1592年就獲得了豐臣秀吉的朱印船貿(mào)易的許可。

五、甬堺之間的禪林組織網(wǎng)絡(luò)

中日兩國的海商之所以要歸依禪寺,是為了通過中日禪林的組織網(wǎng)絡(luò)獲得有關(guān)國際信息和國際信譽。

眾所周知,寧波是中國的“東南佛國”, 而堺市在日本則有“泉南佛國”之稱。從堺市到寧波之間的東海太平洋貿(mào)易航線上的沿線港口,禪宗寺院猶如燈塔般地一個接著一個。從堺市南下,阿波的撫養(yǎng)港有勝瑞館的見性禪寺,土佐的浦戶港有吸江禪寺、雪溪禪寺,日向的油津有安國禪寺,坊津有海印禪寺。這些禪寺均為臨海濟宗。

在寧波港附近,有被稱為“東南佛國”的寧波臨濟宗天童禪寺、舟山地區(qū)的普濟禪寺和杭州徑山萬壽禪寺。日本的圓爾辨圓禪師于1235年至1241年7月在徑山萬壽禪寺師從無準禪師學禪,回國后創(chuàng)建了京都臨濟宗東福禪寺和博多承天禪寺,并把京都萬壽寺改成禪宗,更名為“萬壽禪寺”。

1465年由兵庫起航的遺明船于1467年抵達寧潑,同船的日本僧有臨濟宗的桂庵玄樹和同為臨濟宗的相國寺畫僧雪舟等楊。雪舟乘同船于1469年回到了堺市港,而1473年乘民間貿(mào)易船回國的桂庵玄樹卻于1478年接受了承包了琉球貿(mào)易的管理權(quán)的薩摩、島津氏的邀請。琉球的禪宗寺院圓覺禪寺,是1458年8月8日到達琉球的京都臨濟宗南禪寺禪僧芥隱承琥,在琉球國王尚真皈依佛門后于1492年創(chuàng)建的。

《蔗軒日錄》還記裁了海會禪寺參與遣明船貿(mào)易的情況。包括堺市港在內(nèi)的東西約321米,南北約856米的范圍內(nèi),土地都是海會禪寺的廟產(chǎn)。乘坐1476年由堺市港出發(fā)的遣明船前往寧波的堺市海商金子西,曾是臨濟宗建仁寺天潤庵掌管事務(wù)的禪僧,法名宗悅。他和海會禪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坐1483年堺市港出發(fā)的遣明船的禪僧東歸光松、東曜利寅、光精待者和堺市海商藥行老板五郎次郎,都和海會禪寺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五郎次郎的兒子出家在建仁寺福聚院當和尚。由此可見堺市海商和禪宗僧侶之間的盤根錯節(jié)的關(guān)系。

禪宗僧侶之所以能代替海商來撰寫貿(mào)易文書,是因為日本當時處于冊封體制下的漢字文化圈的緣故。1391年生于堺市的瑞溪周鳳曾以京都臨濟宗相國寺禪僧的身份起草過外交文書。另外,據(jù)《蔗軒日錄》1486年2月7日條,在堺市海商中,有人往來于堺市和九州平戶之間,能“妙解唐里之語音”。

六、亞洲的大茶文化圈

東海海域是海商貿(mào)易和茶文化交流的平臺,在這樣的交流中,寧波和堺市的禪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臨濟宗禪僧的作用尤為重要。受到中國茶文化影響的堺市海商,既是被稱為“茶人”的文化人,又是從事海外貿(mào)易的經(jīng)濟人。堺市的大茶人都是有政治靠山的大商人,是他們在堺市普及了茶文化。這就是在明代被禁止的抹茶的茶文化之所以能在日本得到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梢赃@么說,寧波和堺市在構(gòu)筑亞洲的大茶文化圈中,具有重要地位。

注釋:

①近世茶湯形式,指和現(xiàn)代茶道那樣把茶碗直接放在榻榻米上的一種新的茶道方式。中世茶湯形式繼承了禪院茶禮的做法,是把天目茶碗放在天目茶碗托上飲用的。

②三階藏茶室,本是商店用來存放商品的三層樓瓦房,后轉(zhuǎn)用為一樓準備茶水,二樓飲茶,三樓吃“會席料理”的茶樓。

③風爐飾,指的是煎茶道中用風爐和鐵制茶釜燒水的方法。

④爐壇飾,是煎茶道中用地爐和鐵制茶釜燒水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蔗軒日錄》(大日本古記錄),巖波書店,2001

2.伊藤幸司:《中世日本的外交和禪宗》, 吉川弘文館,2002年。

3.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辦公室、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科學出版社。

4.森村健一:《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堺市的煎茶的出現(xiàn)》,(《喜谷美宣先生古稀紀念論集》), 喜谷美宣先生古稀紀念論集刊行會,2006年。

5.森村健一:《15世紀后期的福建海商和日本堺市的貿(mào)易商人》,《海交史研究》,2006年第2期。

責編: apple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