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知識(shí):銀針白毫

  又稱銀針、白毫銀針。產(chǎn)于福建福鼎、政和。在清嘉慶初年(1796年),以有性茶樹群體--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大約在1857年,福鼎縣選出福鼎大白茶良種茶樹,1885年便以福鼎大白茶的壯芽制造;大約在1880年,政和縣也選出政和大白茶良種茶樹,1889年開始以其壯芽制造。1891年已有外銷,1912~1916年為極盛時(shí)期,1917~1921年因歐洲戰(zhàn)爭(zhēng)影響,銷量一落千丈。1949年后,產(chǎn)量?jī)H幾百千克,行銷港、澳地區(qū),出口德國、美國。1982年和1986年被評(píng)為全國名茶。

  一般在3月下旬至清明前采摘,標(biāo)準(zhǔn)為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制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先剝后曬,即將真葉、魚葉向下拗?jǐn)啵瑒冸x出"茶芽",俗稱"剝針"。動(dòng)作要領(lǐng)是輕捏、快剝、小停留。剝出的茶芽均勻地薄攤于水篩上,勿使重疊,置通風(fēng)處的涼青架上或在微弱陽光下曬,不能翻動(dòng),以免茶芽受傷變紅,待曬至八九成干時(shí),再用焙籠以30℃~40℃文火慢焙至足干。如果天氣好,也可日曬至全干。

  另一種是先曬后剝,也稱"曬毛針"。將采下來的芽葉薄攤在微弱的日光下,曬至八九成干時(shí)移入室內(nèi),用手剝?nèi)フ嫒~和魚葉(俗稱"抽針"),然后用文火焙至足干或日曬至足干。曬針以北風(fēng)晴天最好,曬場(chǎng)要開闊通風(fēng)。精制工藝較簡(jiǎn)單,焙干后的毛針用六號(hào)或七號(hào)篩過篩(篩上為上品),再分別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稱銀針腳),剔除葉片、雜質(zhì),篩去碎片、輕片,然后勻堆,最后用文火焙干,真熱裝箱,俗稱"熱裝"。茶性寒涼,有退熱、降火、解毒之功效,被視為治療麻疹良藥。

  泡飲時(shí),將約3克左右的茶葉置于沸水燙過的透明玻璃杯中,沖入沸水。剛泡時(shí)茶芽浮在水面,五六分鐘后,一部分茶芽落在杯底,一部分懸浮杯中,此時(shí)茶芽上下交錯(cuò),有如鐘乳石,蔚為奇觀。10分鐘后,邊品飲邊觀賞,意趣盎然。

  銀針性寒涼,有退熱祛暑解毒之功,在華北主銷港地區(qū),也銷往德國及美國等地。在歐州有的在泡飲紅茶時(shí),于杯中添加若干銀干銀針,以示名貴。 

責(zé)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