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毛峰歷史悠久

  云、松、石的統(tǒng)一,構(gòu)成了神秘莫測的黃山風(fēng)景區(qū),這也給黃山毛峰茶蒙上了種種神秘的色彩。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高山的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50度。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層深厚,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這特殊條件下,茶樹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jīng)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極品。

  黃山是我國景色奇絕的自然風(fēng)景區(qū)。那里常年云霧彌漫,云多時能籠罩全山區(qū),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島嶼,故稱云海。黃山的松或倒懸,或愜臥,樹形奇特。黃山的巖峰都是由奇、險、深幽的山巖聚集而成。

  黃山毛峰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400多年前,黃山所產(chǎn)茶葉就已經(jīng)非常著名了?!饵S山志》中稱:“蓮花閹帝就石隙養(yǎng)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腭,謂之黃山云霧茶。”傳說這黃山云霧茶就是黃山毛峰的前身。明代許次紓也在《茶疏》中記載:“天上名山,必產(chǎn)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若歙之松蘿,吳之虎丘,錢墉之龍井,香氣濃郁,并可雁行。住郭次甫亟稱黃山……”清代江澄云《素壺便錄》中記述:“黃山有云霧茶,產(chǎn)高山絕頂,煙云蕩漾,霧露滋培,其柯有歷百年者,氣息恬雅,芳香撲鼻,絕無俗味,當為茶品中第一。又有一種翠雨茶,亦產(chǎn)黃山,托根幽壑,色較綠,味較濃,香氣比云霧稍減,亦軼出松蘿一頭。”《徽州府志》中也記載道:“黃山產(chǎn)茶始于宋之嘉佑,興于明之隆慶。”

  不過,真正的黃山毛峰茶何時創(chuàng)制,據(jù)《徽州商會資料》記載,黃山毛峰起源于清光緒年間(1875年前后),當時有位歙縣茶商謝正安(字靜如)開辦了“謝裕泰”茶行,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清明前后,親自率人到充川、湯口等高山名園選采肥嫩芽葉,再經(jīng)過精細炒焙,創(chuàng)制出了風(fēng)味俱佳的優(yōu)質(zhì)茶,由于該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所以取名叫做“毛峰”,又因為它產(chǎn)自黃山一帶,所以后來冠之以地名稱其為“黃山毛峰”。陳彬藩的《茶經(jīng)新篇》中稱黃山毛峰為烘青綠茶的珍品。

  黃山毛峰的品質(zhì)分為特級和一、二、三級,以特級為代表,三級以下則是歙縣烘青。“好茶貴在及時采”,特級黃山毛峰都是在清明至谷雨前后采制,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的芽葉,一般選用芽頭壯實茸毛多的制高檔茶,當?shù)胤Q之為“麻雀嘴稍開”,黃山毛峰采摘及時,加工精細。采摘期在“清明”至“谷雨”之間,特級茶采摘初展的一芽一葉;一級茶采摘初展一芽一葉和一穿二葉;二級茶采摘開展的一芽二葉和初展的一芽三葉;三級條采摘開展的一穿二葉和一穿三葉。采摘回的鮮茶,制作前要嚴格揀剔,剔去老葉、莖之后,攤晾,爾后進行加工。加工采取烘青綠茶的制法,要求嚴格,經(jīng)過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規(guī)定,殺青要求鮮葉下鍋,撒得開,翻得快,手勢輕,使茶色均勻、殺青透徹。揉捻采取邊炒邊揉的方法,加以整條,不能把芽葉揉碎,白毫不能受損,條索卷曲緊實。烘烤主要是控制火候,要求溫度適當,勤炒勤翻,以免烘焦而破壞香味。黃山毛峰外形細嫩扁曲,白毫顯露,形似雀舌,色澤油潤光滑,芽葉肥壯、綠中徽黃。沖泡后,水色清澈明凈,清香味醇,入口醇香鮮爽,回味甘甜,沁人心脾。

  黃山毛峰條索細扁,翠綠中略泛微黃,色澤油洞光亮,尖芽緊偎葉中,形狀好似雀舌,并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茶筍”或“金片”,是區(qū)別于其它毛峰的顯著特征之一);茶芽肥壯、勻齊、白毫顯露,色似象牙;沖泡后香氣清鮮高長,馥郁酷似白蘭;湯色清澈明亮帶杏黃色;葉底嫩黃肥壯,勻亮成朵;品飲時感覺滋味鮮濃、醇厚,回味甘甜,可用“香高、味醇、湯清、色潤”來形容。

  用來沖泡黃山毛峰的水溫以90℃左右為宜,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均可,一般可續(xù)水沖泡2-3次。不過,優(yōu)質(zhì)的黃山毛峰即使中總督包達5、6次時,余香猶存、沁人心肺,不愧為茶中佳品。

  黃山不僅盛產(chǎn)名茶,而且也多有名泉。據(jù)《圖經(jīng)》中記載:“黃山舊名黟山,東峰下有朱砂泉可烹茗,泉色微紅,此自然之丹液也。”用黃山的泉水沖泡黃山毛峰,其滋味更加醇厚,而且據(jù)說用泉水泡出的茶,即使茶湯經(jīng)過一夜,第二天茶碗上也不會留下茶痕。名山、名茶、名泉,真是相得益彰。

責編: 彼岸花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