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茶介紹

  白茶是中國的特種茶之一,主銷香港、澳門、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等國家和地區(qū),它以清涼解暑的藥效和清幽素雅的品質(zhì)風(fēng)格,深受海內(nèi)外人們的喜愛。閩東白茶的加工制作始于清光緒年間(187—1908年)(實際上時間可能更早),為福鼎縣茶農(nóng)首創(chuàng)。傳統(tǒng)白茶產(chǎn)品有“銀針”“白牡丹”“壽眉”3種花色。白等初制工序看似簡單,但要制成好茶不容易。福鼎市等農(nóng)總結(jié)出白茶制作工序中關(guān)鍵性的5個字“嫩度和氣侯”。嫩度指白茶采摘一定要按標(biāo)準(zhǔn)采。氣候因素決定萎凋效果,氣溫與白茶制作質(zhì)量關(guān)系重大。福鼎茶區(qū)流行“天冷變黑,天熱變化的說法。1968年,福鼎白琳茶廠在傳統(tǒng)白茶制作基礎(chǔ)上,應(yīng)港商要求制成‘新工藝白茶”。1985年,省茶科所又開創(chuàng)一種名叫“白雪芽’的白茶新產(chǎn)品。

  白茶初制工序為:鮮葉--萎凋--干燥--毛擦痕

  萎凋系白茶初制的主要過程。多采取室內(nèi)自然萎凋方式。技術(shù)要求與紅茶制作工藝流程中的自然萎凋相同。其整個萎凋過程分開青、拼篩、揀剔3道小工序。

  干燥多采用陰于(涼干)或烘干的方式。

  銀針白毫

  又稱銀針、白毫銀針。產(chǎn)于福建福鼎、政和。在清嘉慶初年(1796年),以有性茶樹群體--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大約在1857年,福鼎縣選出福鼎大白茶良種茶樹,1885年便以福鼎大白茶的壯芽制造;大約在1880年,政和縣也選出政和大白茶良種茶樹,1889年開始以其壯芽制造。1891年已有外銷,1912~1916年為極盛時期,1917~1921年因歐洲戰(zhàn)爭影響,銷量一落千丈。1949年后,產(chǎn)量僅幾百千克,行銷港、澳地區(qū),出口德國、美國。1982年和1986年被評為全國名茶。

  一般在3月下旬至清明前采摘,標(biāo)準(zhǔn)為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制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先剝后曬,即將真葉、魚葉向下拗?jǐn)?,剝離出"茶芽",俗稱"剝針"。動作要領(lǐng)是輕捏、快剝、小停留。剝出的茶芽均勻地薄攤于水篩上,勿使重疊,置通風(fēng)處的涼青架上或在微弱陽光下曬,不能翻動,以免茶芽受傷變紅,待曬至八九成干時,再用焙籠以30℃~40℃文火慢焙至足干。如果天氣好,也可日曬至全干。

  另一種是先曬后剝,也稱"曬毛針"。將采下來的芽葉薄攤在微弱的日光下,曬至八九成干時移入室內(nèi),用手剝?nèi)フ嫒~和魚葉(俗稱"抽針"),然后用文火焙至足干或日曬至足干。曬針以北風(fēng)晴天最好,曬場要開闊通風(fēng)。精制工藝較簡單,焙干后的毛針用六號或七號篩過篩(篩上為上品),再分別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稱銀針腳),剔除葉片、雜質(zhì),篩去碎片、輕片,然后勻堆,最后用文火焙干,真熱裝箱,俗稱"熱裝"。茶性寒涼,有退熱、降火、解毒之功效,被視為治療麻疹良藥。

  泡飲時,將約3克左右的茶葉置于沸水燙過的透明玻璃杯中,沖入沸水。剛泡時茶芽浮在水面,五六分鐘后,一部分茶芽落在杯底,一部分懸浮杯中,此時茶芽上下交錯,有如鐘乳石,蔚為奇觀。10分鐘后,邊品飲邊觀賞,意趣盎然。

  銀針性寒涼,有退熱祛暑解毒之功,在華北主銷港地區(qū),也銷往德國及美國等地。在歐州有的在泡飲紅茶時,于杯中添加若干銀干銀針,以示名貴。

  白牡丹

  為歷史傳統(tǒng)名稱,其產(chǎn)區(qū)分布在政和、建旭、松溪、福鼎等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以綠葉夾銀白色毫芽,形似花朵,沖泡之后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綻而得名。

  白牡丹兩葉抱一芽,葉態(tài)自然,色澤深灰或暗青苔色,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背遍布潔白茸毛,葉椽向葉背微卷,芽葉連枝。

  湯色杏黃,葉底淺灰,葉脈微紅,湯味鮮醇,長期飲用有退熱、祛暑之功效,為夏日佳飲。

  新工藝白茶

  簡稱新白茶,乃福建為適應(yīng)香港地區(qū)消費需要于1968年開拓的新產(chǎn)品。

  新工藝白茶外形葉張略有縮摺呈半卷條形,色澤暗綠帶褐,香清味濃,湯色味似綠茶但無清香,似紅茶布無酵感,濃醇清甘是其特色。

  因其條形較貢眉緊卷,湯味較濃,湯色較濃,而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責(zé)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