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過無數(shù)紅茶烏龍茶,但你見過這樣的茶葉么?


  ▼
  烏龍茶龍須
 
  據(jù)茶葉專家姚月明考證,龍須茶早在清初即有文字記述。
 
  龍須茶又名“束茶”,系用條形茶葉以彩色絲線捆扎成一束一束的茶條。它的外形壯直墨綠,很像龍須,因此而得名。
 
  清陸廷燦在《續(xù)茶經(jīng)》中記載:“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洲茶名色有蓮子心、白毫、姿毫、龍須、鳳尾等茶。”并簡述其采制之法云:“摘初發(fā)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鳳尾龍須。”由此推斷,龍須茶至遲在清初就有生產(chǎn)。
 
  龍須茶原產(chǎn)于崇安和建甌,以武夷山麓八角亭所產(chǎn)品質(zhì)最優(yōu),且為龍須茶集中產(chǎn)地,故而又名“八角亭龍須茶”。
 
  清末民初,崇安茶葉進入全盛時期,龍須茶產(chǎn)量很大,當時主要運銷美國舊金山及新加坡等地區(qū)。由于龍須茶做工精巧、外形美觀、飲用方便,一向頗受海外僑胞的歡迎。
 
  龍須茶具有工藝品的性質(zhì),它對外形的要求極高。茶束的外觀形狀,必須像滿蘸墨汁而立的毛筆,色呈墨綠,長約二寸八分,每束周圓約二寸半,不宜過大或過小,四十至五十個干茶束約重一斤。茶束分單束和雙束兩種,均扎以鮮艷的紅、綠絲線。
 
  由于經(jīng)過萎凋和長時間低溫烘烤及多次攤晾回潮,芽葉中多酚類化合物經(jīng)過一定程度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其內(nèi)在品質(zhì)特點介于烘青綠茶和烏龍茶之間。
 
  龍須茶沖泡后,湯色清澈明凈,呈橙黃色,帶烏龍茶香型,優(yōu)異者亦帶花香,滋味醇厚,極耐沖泡。
  ▼
  紅茶龍須
 
  崇安龍須的歷史知名及大量產(chǎn)銷,亦會可能傳播到臨省江西,然后在當?shù)馗淖冎品ê凸に嚒?/div>
 
  寧紅龍須茶,在江西修水縣漫江鄉(xiāng)于道光年間和“寧紅工夫”茶幾乎同時創(chuàng)制。只是江西龍須茶,已經(jīng)不再是烏龍茶的工藝,而是紅茶的工藝制作,外形仍然是和束形龍須一致。
 
  寧紅龍須茶,又稱“寧紅束茶”,屬于紅茶類,特型,工夫紅茶。制作時將一枝枝芽葉用彩色絲線呈網(wǎng)狀困扎成一束束的茶條,因“身披紅袍,形以須”而得名。
 
  “龍須茶”采用獨特工藝創(chuàng)制而成的特種工夫紅茶,選料特別講究,制作更精細,風格獨特,品質(zhì)優(yōu)異。以往在江西漫江鄉(xiāng)各茶廠行每年要在出口的第一批優(yōu)質(zhì)“寧紅”茶箱里放5-24個龍須茶蓋面,作為彩頭和標記,產(chǎn)品暢銷蘇俄及歐美各國。該茶亦有以精制的小木盒盛裝、單獨出口的,每個售價曾達一塊銀元。
 
  制作之時,對鮮葉原料要求較高,要所謂的“雀舌”和“龍牙”,要采生長旺盛、持嫩性強、芽頭肥壯的,以一芽一葉(約占50%)、一芽二葉(約占30%)為主,少量一芽三葉初展。
 
  經(jīng)采摘、萎凋、揉捻、“發(fā)酵”、過紅鍋(如今已略此工序)、扎把、干燥、扎花而成。難點在于“干燥”過程,用先高后低的文火徐徐烘干,時間長達28-36個小時,溫度太高,外干內(nèi)不干,茶葉易霉變,并且一般都不會一次干燥完成,而是還“回潮”,再烘干等反復工序。所以,其茶具有紅茶的濃強鮮滋味之外,更加醇順甘甜,很少苦澀。
 
  工藝獨特在“扎花”,在基部扎白線,茶身用白、黃、綠、紅等絲線困扎成網(wǎng)狀。所以,沖泡之時,就要從外紅、綠、黃、白逐層輕輕去除絲線,只留基部的白線與茶一起沖泡。
 
  寧紅龍須茶,形如紅纓槍之槍頭,挺秀顯毫,外披五彩花線,香氣鮮爽馥郁,滋味甘醇爽口,湯色橙黃艷麗明亮,葉底嫩勻有光法,可連續(xù)沖泡十多次,風味不減。
 
  適宜在蓋碗或玻璃杯中沖泡,以欣賞其優(yōu)美外形。整個龍須茶在茶湯基部成束下沉,而芽葉向上散開,宛若一朵鮮艷的菊花,若沉若浮,新穎美觀,因而又有“杯底菊花掌上槍”之稱。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