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解禪,清心淡雅,茶禪一味


  茶的品格是潔凈,清雅,脫俗,歷來為清修的山僧道流和品性高潔的雅士所鐘情,他們從茶中感受到一種“明心見性”的意境。品茶的最高境界不是用口舌而是用心神去品味的。喝茶的要義是身無晦濁之氣,心無鄙俗之念,清虛恬淡,和寂泰然,在“白瓷甌甚潔”,“竹爐火初紅”的精心烹泡中,自然升華出一種幽清的氛圍,一種恬靜和通達的心境??梢哉f,品茶就是在隨緣任化、反璞歸真中品出一份清爽、一份平靜。品茶,品的是自然,這種心無塵染的境界十分微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佛曰:“不可說”,這是禪學(xué)的境界,也是品茶的意境。自唐代法海禪師始有“茶禪一味”之語,喝茶也就成了佛門解禪的一種形式。喝茶喝出滋味來,不僅是感官得到的物質(zhì)性的味,更是一種精神體驗,人們稱之為“禪味”。禪宗更是將茶美好的特性,運用得淋漓盡致,從日常飲茶養(yǎng)生、提神,作為精進坐禪修道的良方,到最後將心與茶完全相融相會,將茶匯入禪宗修證體系,以禪來展現(xiàn)茶的極致,展現(xiàn)最圓滿的生命境界。

  吃茶去

  趙州“吃茶去”的公案

  有二位水僧參訪趙州,請教佛道。趙州禪師問他們,你們以前曾來過嗎?一僧答,不曾到。趙州禪師說:“吃茶去!”另一僧答,曾到。趙州禪師說:“吃茶去!”立在一旁的院主滿腹狐疑地問道,怎么來過的跟沒來過的都要去吃茶呢?趙州禪師叫院主的名字,院主隨即應(yīng)諾,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這個禪林稱為趙州茶的公案,千載以來,讓無數(shù)禪人徹底開悟。

  一句“吃茶去”,代表著趙州禪師的禪心。所謂的禪心,就是平常心,千言萬語,不外乎“吃茶去”,這一句“吃茶去”,也就是從日常的吃茶吃飯中,尋求自覺。所以不管是已經(jīng)來過的、不曾來過的,或是發(fā)問的,都該自己從吃茶中找答案。吃茶去,是平等心,現(xiàn)現(xiàn)成成,一切圓滿。超越一切悟與未悟等差別相,大家歡歡喜喜,自自在在,喝一杯好茶。

  禪宗有頌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南泉普愿也曾就趙州所問的“如何是道?”答曰:“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嚥中;道,亦在生活中。道,無所不在茶道是禪生活化的表現(xiàn),也就是“茶”、道”合一,以茶人道,從生活中去體會禪;以道道人茶,將禪落實在生活中。

  近世佛界名人趙樸初為了這樁禪門公案,特待別題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干偈,不如吃茶茶去。”這首詩膾炙人口,也從另一種角度闡釋了“吃茶去”的公案。
[page]

  夢幻泡影

  在佛經(jīng)中,經(jīng)常以各種譬喻來比喻萬事萬物無常變化,自性為空,無法執(zhí)著。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金剛經(jīng)》》中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其中將宇宙萬象以“夢”、“幻”、“泡”、“影”、“晨露”、“閃電”來譬喻其無常。

  以“夢”譬喻,以夢中事實無所有,在夢中卻很真實;以“幻”譬喻,是指像魔法師能做種種幻術(shù)變化,聲色明白可見,宛若真實。“泡”是指水泡,轉(zhuǎn)眼即逝;“影”是指像影子一樣,有光的時候才會顯現(xiàn),是因緣聚合所成,不可捉摸;“露”是指朝露,存在短暫,太陽出來就消失了;“電”是指閃電的電光,剎那即消逝。

  而《維摩詰經(jīng)》則是以夢、幻、泡、影等十個譬喻,采比喻人身的空幻無常,是智者所不應(yīng)執(zhí)著。

  南唐諸主喜歡參訪清涼寺,經(jīng)常避暑其中,他們不只景仰法眼文益禪師的道風(fēng),也常親近參謁。有一日,文益與南唐元宗李璟論道之后,共同觀賞牡丹花,李璟請禪師作偈。文益就賦了一首詩: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fā)從今日白,花是去年花。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fēng),

  何須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毳是鳥獸的細毛,在古代只有貴族穿得起這樣的錦衣。身著豪裘,對著牡丹芳叢吟詩,看來是繁華的六朝金粉了。但是法眼文益禪在此不只點出了生命不同的旨趣,也為李璟指出華麗之后的空幻無常。時光如矢,發(fā)從今日開始白了,而花卻跟去年一樣紅。艷冶的濃情,隨如朝露而逝,馥郁的馨香也逐晚風(fēng)而飄空,善知者徹見了法界中,無常的實相,何須再等待宛如生命的花艷零落之后,才知道一切皆空呢?李璟頓悟了這個意旨,但事實又能如何?后來的南唐后主李煜,也只能空唱著“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了,原來一切還是如夢,何時能醒呢?
[page]

  茶知識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淬煉,形成了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獨特文化。唐朝茶神陸羽的《茶經(jīng)》,是人類懂得喝茶以來,第一本茶的專書?!恫杞?jīng)·一之源》里記載著:“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其實早在《詩經(jīng),谷風(fēng)》里,就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之句,這個“荼”字,就是茶的古字,不過學(xué)者多半認為這里的“荼”指的是苦菜,而不是茶;“荼”在古代是個多義詞,并不專指茶。蘇恭的《唐本草》里首見茶字出現(xiàn)。陸羽的《茶經(jīng)》面市之后,才把具有茶含意的“茶”字去掉一橫,成為茶字。

  茶樹與茶葉的分類

  茶樹在植物分類學(xué)上,是山茶科,茶屬,拉丁的種名為Camelliasinensis,常綠灌木,葉光滑,末端尖銳,邊緣鋸齒,富含單寧;花單生,白色。據(jù)記載,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二十三屬,三百八十余種,在中國的土地上就有十五屬,兩百六十多種,大都集中在黃海以南地區(qū)。臺灣南投埔里海拔700米到1400米的眉原山中,也有野生茶樹存在。中國可以說是茶的原鄉(xiāng)。

  自古以來,茶葉就依不同的形狀、色澤、制法和產(chǎn)期而有不同的分類。最早的分類是晉朝郭璞在《爾雅注》里所寫的:“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歷經(jīng)唐、宋、元等時代的推移,茶又分成了磚茶、團茶、餅茶、片茶、散茶、末茶等等。到了明朝,乃至清朝,各類制茶技術(shù)均已甚為發(fā)達,分類系統(tǒng)更明確。到了近代,又有依發(fā)酵程度、茶形、季節(jié)和烘焙程度來分別茶。

  制茶一般需要經(jīng)過采摘、萎凋、作青、殺青、揉捻、干燥、烘焙等過程。其中作青的作用就在于讓鮮葉互相摩擦,破壞部分葉緣細胞,讓空氣進入茶肉組織,加速發(fā)酵作用的進行,產(chǎn)生一定的顏色與香味,并且借由控制發(fā)酵的程度,呈現(xiàn)不同的色香味。

  依發(fā)酵程度

  茶依據(jù)發(fā)酵程度不同,可以分成不發(fā)酵茶、半發(fā)酵茶、全發(fā)酵茶和后發(fā)酵茶。不發(fā)酵的茶叫做綠茶,如碧螺春、龍井、珠茶、眉茶、煎茶等。半發(fā)酵茶叫做青茶,如包種、烏龍茶、鐵觀音等。全發(fā)酵的茶則包括了各種紅茶。至于普洱茶則是所謂的后發(fā)酵茶。有人說綠茶香氣清揚,猶如含苞待放的少女;青茶風(fēng)華絕代,猶如嫵媚的窈窕淑女;不溫不火的紅茶則像笑看人生百態(tài)的熟女。

  依烘焙程度

  依烘焙程度來分的話,茶有生茶與熟茶。熟茶又依火候之輕重,分為輕火茶、中火茶與重火茶。如果你想喝清香的口味,就挑輕火,口味重就要挑中火或是重火。烘焙可以降低茶葉內(nèi)的水分,去除雜質(zhì),改變茶的品質(zhì),增加茶的甜味。通常在茶山制好、經(jīng)過初次烘焙的粗制茶,到了茶商手中,會經(jīng)過二度烘焙,來管控茶葉的品質(zhì)與口味。許多人喜歡向特定的茶行買茶,就是因為暍憤茶行的獨特口味。師傅焙茶的技術(shù)是每家茶行的獨門秘笈,也是維持茶葉品質(zhì)穩(wěn)定度的要素。茶會因為每一季氣候和溫度的不同,呈現(xiàn)不同的風(fēng)味,這時就要靠師傅的焙茶技術(shù)來微調(diào)。至于存放不當(dāng)?shù)年惒瑁部梢钥勘翰瓒鹚阑厣?/p>

  依茶類形狀

  各種茶類因為制造揉捻及采摘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外觀,常見的有條形、半球形、球形、扁茶、碎形茶等。

  依采摘季節(jié)

  若以季節(jié)來分,一棵茶樹有特定的采摘期。一般茶氏園依四季來分的話,一年可采四至五次茶葉。臺灣因為氣候適宜種茶,少部分地區(qū)如臺灣中南部中低海拔地區(qū)的名間、竹山、鹿野等茶區(qū)一年可采收六次。這些地方因為氣候夠溫暖,采收完冬茶后,茶樹上還是不斷冒出新芽,因此在冬至到立春之間,還可以再采一次茶,這時采收的茶就叫做“冬片”。冬片茶芽葉較小,一般萌芽到二三葉就停止生長,芽葉肥厚,累積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甘甜耐泡,被茶人視為極品。由于產(chǎn)量少,價錢當(dāng)然也高。臺灣以春茶和冬茶兩季的茶最優(yōu),而夏、秋兩季次之。以前在中國大陸買茶,常會看到茶莊里的招牌寫著“三前摘翠”,這“三前”就是指的春分前、清明前和谷雨前,大概是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之間,這時采的茶都是茶樹的嫩芽。茶農(nóng)有句掛在嘴邊的話說“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指的就是采嫩葉的重要性。
[page]

  中國六大茶系

  除了依上述四種分類法,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六大茶系”,分別是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

  茶醉

  綜合茶人的經(jīng)驗和中醫(yī)的研究可知,身強體健的年輕人,飲茶有益無害;氣虛脾胃惡的老弱,不可過度飲茶。老年人宜飲紅茶、普洱茶或老茶。綠茶是不發(fā)酵茶,茶多酚含量最高,刺激性較強;紅茶和普洱是全發(fā)酵茶,經(jīng)過熟化的過程,茶多酚較少,刺激性較弱。

  高血壓和體重過重者可以借烏龍茶和普洱茶降血壓、膽固醇和血脂。糖尿病患者可多飲烏龍茶和緊壓茶??崭购炔枰讉?,影響胃液的分泌,嚴重的還會引起心悸、頭痛等“茶醉”現(xiàn)象。茶醉現(xiàn)象也容易發(fā)生在平常很少喝茶的人身上,如果喝茶后有心悸、頭昏、血糖降低、四肢無力之感時,立刻吃點甜食就可以消醉,所以這個時候配茶的茶點就很重要了。如果是喝茶晚上會睡不著覺的人,可以選全發(fā)酵或重焙火的茶。

  心跳太快的人,不宜喝濃茶;神經(jīng)衰弱的人夜間不宜多喝茶。紅茶里加點奶,有暖胃的作用。只要記住這幾個大前提,并且了解茶,知道如何泡茶,慢慢培養(yǎng)出自己對茶的鑒賞力,就可以享受喝茶的樂趣了。
[page]

  放松喝茶,用心生活

  茶是生命驚喜的邀請,而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美麗的茶宴。

  茶既古代又未來,有靈性也有個性。它最絕妙之處就是能跟人、水、周遭,還有茶器之間產(chǎn)生微妙互動。只要有些微的元素改變,就會改變一泡茶的滋味,甚至連氣壓改變,也會影響一泡茶的風(fēng)味。

  茶與人類心靈更有深刻交會,茶品與人品相應(yīng),而發(fā)展出“人品即茶品,茶品即人品”的特殊文化。

  茶的品格是潔凈,清雅,脫俗。對于蕓蕓眾生而言,今天的人越來越忙,但在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中,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放松一下繃緊的神經(jīng),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坐下來靜靜喝一杯茶,暫時拋開煩惱,體味閑適之樂,享受片刻的寧靜和一時的純真,以此得到一個好心境。正所謂“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滌煩”。洪啟嵩在《喝茶解禪》一書中,以茶喻禪,以茶悟禪,同時,也以禪解茶,從一杯茶,體味平淡而幸福的美好,享受當(dāng)下的生活。書中的文字,以及與茶相關(guān)的題字和畫作,仿佛輕輕地呼喚著人們:放松喝茶,用心生活。這本書不是一本宣教佛教禪學(xué)的書,也并非是一本單純的茶學(xué)書,而是從茶禪一味的角度,闡述了茶與禪對于人的內(nèi)心、對于人的生活品質(zhì)的影響。對于許多壓力甚大的都市人而言,是一杯清新的茶,一種心靈的慰藉。

  心生活,從喝一杯心茶開始

  茶者,心之水,

  朋友來訪,大家一起歡喜喝茶。

  有人來了,心情不好,吃茶去;

  有人來了,心情好,吃茶去;

  有人來了,沒事,吃茶去。
 

責(zé)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