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百年經(jīng)典:下關沱茶

壓茶凳
壓茶凳
  下關沱茶是我國云南的名牌之一。在國內(nèi),尤其是四川、西藏,提起下關沱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下關沱茶三次榮獲國家銀獎和“世界食品金冠獎”、被評為“中國茶葉名牌”,產(chǎn)品銷往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qū)、港澳臺地區(qū),并出口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

  種名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的形成、發(fā)展有著長期的歷史文化的底蘊,在邊疆民族地區(qū),有民族文化的底蘊。在大理,是白族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的一種智慧的結(jié)晶。

  一、沱茶是漢字記白族語,意為用模型加工出來的茶

  現(xiàn)在,沱茶很有名氣,但為什么叫“沱茶”解釋不清楚。有一種流行的解釋是什么“沱江的水泡大理的茶”,因此稱為沱茶。對此,我卻有著另一種不同的解釋。

  我家是大理喜洲白族人。民國初年來到下關開茶廠。后來,廠設在仁(人)民街下段。廠名叫“元春茂”。我家以生產(chǎn)沱茶為主。沱茶,我們白族人稱為“tuazao”,“tua”,意為用模具托出來的東西。如,模具托土基,稱“tuatuzuai”。“zao”為茶葉。“tuazao”就是用模具壓出來的茶。它有別于散茶。白族語的“tua”字不好寫,就用漢字記錄為“砣”,又考慮到,茶葉要用水來沖泡,故雅化為用三點水旁的“沱”字。就寫成了今天的“沱茶”二字。一句話,沱茶二字是漢字記錄白族語,用模具壓出的緊壓茶的意思。

  二、緊壓茶的出現(xiàn),是順應“滇藏茶馬古道”和“蜀身毒道”運輸?shù)奶厥馇闆r而產(chǎn)生的。

  緊壓茶,即下關沱茶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它是為了適應長途運輸之需要而出現(xiàn)的。我們知道,散茶服用是比緊茶要方便得多的。那么為什么要花大力氣做緊壓茶呢。

  這要從下關所處的地理位置來思考。

  下關從古至今都是滇西的要塞,是交通樞紐。下關,白族語稱之為“耳國”,意為下面的關口。下關一名,因關隘地形取義。又稱為龍尾關,唐?樊綽《蠻書》卷五載:“龍尾城,閣羅鳳所筑,縈抱玷蒼南麓數(shù)里,城門臨洱水下。河上橋長百余步。過橋分三路: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東白巖城路。”

  元·郭松年《大理行記》載:“河尾橋之西有關焉,北入大理,名龍尾關,即蒙氏所筑也。西扼蒼山,東屬洱水,其高壁危構(gòu),巍然猶存。”在唐宋南詔大理時期此地與上關遙遙相對,是扼守大理的重要關隘。故有“六詔雄關”之稱。又是與緬甸、印度交通驛站之一。成為東南亞各國進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門戶。自古以來兩道重要的古道在這里交匯。

  一條稱“蜀身毒道”,另一條稱為茶馬古道。

  “蜀身毒道”的歷史很長,它的發(fā)現(xiàn)比我國西北的絲綢之路還要早得多。西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時就發(fā)現(xiàn)這條道早就開通了。

  現(xiàn)在學術(shù)界稱此道為“川滇印緬古道”,或“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大理的下關是其咽喉之地。四川成都至滇池的朱提道(含五尺道)及經(jīng)成都到臨邛、雅安、西昌、大姚、祥云的靈關道都在大理的下關會合,由下關過永昌,抵緬甸北部,達中亞。

  博南古道為“蜀身毒道”的咽喉,朱提道和靈關道的匯合處即今祥云縣,經(jīng)彌渡、下關、漾濞、永平諸縣(市),西接永昌(保山),全長500多公里。漢元封年間(前110-105年)修筑,因其主要路段盤繞永平縣之博南山而得名。

  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明帝拓修博南古道。有的地段用石板輔砌,直通瀾滄江邊,通過著名的霽虹橋,進入永昌(保山)境內(nèi),故又稱永昌道。博南古道為歷史上最早的商道。

  下關四通八達,是滇西交通樞紐。

  東路:從大理城出發(fā),經(jīng)觀音塘、太和、荷花村、到龍尾城(下關)過西洱河,東行經(jīng)飛來寺、趙州(今鳳儀)、白塔寺、小哨、石門關、白巖、加買鋪、倚江鋪、清華洞、青海營、高官鋪至云南驛。繼續(xù)沿朱提道東行,經(jīng)普棚、沙橋、沙卻館(今南華)、呂合、楚雄抵中慶(今昆明)。元代至元年間行巡使郭松年正是從這條路線由中慶到大理的,在他的《大理行記》中對途經(jīng)州縣的山川風物都有詳細記錄。

  另一條是自云南驛匯合處向北,經(jīng)弄棟(今姚安)、永仁江邊渡口,渡金沙江至會理,抵西昌。這兩條都是通往內(nèi)地及四川的通道。

  東北路:自大理城向東北行,經(jīng)挖色、長邑村、雙廊、黃坪、鴨子莊、金江、渡金沙江至永勝;另一條是自下關向偏北行,經(jīng)石龍、華營、賓居、州城、牛井、力角、熱河、金江、渡金沙江至永勝。這兩條在元代都是通往四川的干道。

  北路:自大理城北行、過銀橋、灣橋、喜洲、周城、龍首關(上關)、沙坪、鄧川、右所、三營、牛街、甸南、劍川城、甸頭、三河、達九河(今白漢場),(這是元世祖忽必烈進攻大理的路線之一,但是是逆行。由北往南行。)。至此又分三路,一是東行到麗江,轉(zhuǎn)達四川鹽源;二是北行經(jīng)龍蟠、中甸、轉(zhuǎn)到西藏;三是西行經(jīng)石鼓、巨甸、維西轉(zhuǎn)抵西藏。

  西路:自下關西行,過西洱河,經(jīng)塘子鋪、平坡、三塊田、金牛屯、漾濞城、跨云龍橋(漾濞江),經(jīng)太平鋪、打牛坪、勝備江至黃連鋪,經(jīng)新白土鋪、菖蒲塘、梅花鋪、永平城、曲硐、大花橋、越博南山,經(jīng)杉陽、大禾鋪,過“霽虹橋”(瀾滄江),經(jīng)水寨至永昌,再經(jīng)蒲縹到騰沖。此條為“博南道”。

  另一條自漾濞跨云龍橋后西北行,經(jīng)沙坡村、沙壩村、天耳井、石門井、過砥柱橋(跨江)至云龍州城寶豐,經(jīng)上哨、馬鞍山,過飛龍橋(瀾滄江)至橋街,再經(jīng)水井村、筆峰哨、老窩至六庫、片馬,是通往緬甸的又一通道。

  南路:自下關南行,經(jīng)瓦房哨、大倉、巍山城、金頂莊、南澗、阿克塘、新街、石佛、下鼠街至景東及普洱。經(jīng)普洱進入西雙版納地區(qū)。這一條和以下的都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

  另一條自下關經(jīng)大倉南行,經(jīng)甸中、廟街、巍山城、白塔、熱水塘、茶克塘、樂秋、三臺哨、鳳凰山、石箭、公郎、一碗水,過神州渡(瀾滄江)至云縣達臨滄。

  再一條自下關經(jīng)巍山城南行,經(jīng)熱水塘、五方坡、大坪坡、菖蒲塘、平安哨、橄欖墉、南澗、阿克塘、虎街、羅莎塘、牛街、新馬街、下鼠街至景東及景谷等地。

  以上道路多為山路,或為高山或為深谷,異常艱險,行走極為不便。以人背馬(牛)馱為主,都是茶葉運輸?shù)耐ǖ?。要走通了,短的十多天,長則三至四個月。散茶是很能難適應的。只有緊茶能防壓、防潮、耐磨、節(jié)約空間,一句話能經(jīng)得住長途馬幫運輸?shù)目简灐?/p>

  什么叫“茶馬古道”?一般來說,古今用騾馬馱運茶葉為主的多種商品行走的交通路線就稱之為“茶馬古道”。我國從唐代開始,歷史上有記載的主要有三條。從唐王朝的首都長安通向拉薩的文成公主進藏之路,稱唐蕃古道。從四川省省會成都通往拉薩之路,稱川藏道。從南詔大理國的國都——陽苴咩城即今天的大理通向拉薩等地稱南蕃道,即南詔與吐蕃之間的道。后人又稱滇藏道。

  滇藏道起于云南茶葉的主產(chǎn)區(qū)思茅普洱,向北行到達下關,幾乎所有從產(chǎn)地運來的茶葉在下關都要經(jīng)過檢選加工后又分路運出。有一部分繼續(xù)向北行。經(jīng)劍川或鶴慶到麗江、中甸運抵西藏、印度等地。這樣的運輸是十分遙遠而艱難的,緊壓茶就是為了適應這種長途運輸而產(chǎn)生的。

  這是大理白族人民為了長途運輸茶葉的需求的一種發(fā)明和貢獻。

  三、下關在一百年前就是云南乃至全國緊壓型普洱茶生產(chǎn)的重要基地。

  下關自古以來是白族聚居區(qū),遠的不說,在清代后期,下關已發(fā)展成為滇西白族商貿(mào)重鎮(zhèn)。曾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商號云集于此,熱鬧非凡。在清末至民國年間,在此逐漸形成了“騰沖”、“鶴慶”、“喜洲”三大商幫稱雄的局面。前兩幫后來受了挫折,喜洲幫實力大增。這些商幫,主要是喜洲幫的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家都大都在下關起房建屋,興建茶廠,大做緊壓型普洱茶即沱茶。這些商幫,騰沖幫主要是漢族,鶴慶幫大半是白族,喜洲幫全是白族。其他中小工商戶多數(shù)是白族,他們在下關請的做沱茶的技師和工人絕大多數(shù)是白族。所以說沱茶是白族的名牌產(chǎn)品。

  經(jīng)我們實地調(diào)查,現(xiàn)下關鎮(zhèn)的中丞街、龍尾街一帶,從明代以來,上百人家,幾乎家家都是前面開店鋪,后面設工廠。加工各種手工業(yè)產(chǎn)品。其中茶葉是大宗產(chǎn)品。清初以后向關外發(fā)展,正陽片區(qū)即老下關的四方街地區(qū)包括啟文街、振興街、正陽街、新文街、朝陽街、子河巷、西大街等交叉地段,是一片商貿(mào)經(jīng)濟區(qū)。尤其是啟文街、子河巷一直到黑龍橋東是下關鎮(zhèn)最繁華的市場經(jīng)濟區(qū)。這里從早到晚,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商販雜貨菜蔬齊全。這些地方,有很多的堆店和加工沱茶的工廠。

  如:西大街東起福慶巷口,西至市農(nóng)機廠止。是下關西通博南古道的起點站。也是茶馬古道、川滇緬印古道上重要的驛站。20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這里每天有1000多匹馱馬路過。街上建有騰沖幫的“洪盛祥”、鶴慶商幫“福慶店”等十多院堆店?,F(xiàn)街的東排已拆除得差不多了,西邊還有石家的一個大院子和其他的五六家小院子。僅此條街就有加工沱茶的工商戶二十多家。

  抗日戰(zhàn)爭以后,今天的人民街一帶成了“新市場”。僅此條街上就有加工沱茶的大一點的工商戶就有“成昌”、“錫慶祥”、“元春茂”、“復春和”、“鴻興源”等十余家都是白族商幫。

  當時的茶葉主產(chǎn)區(qū)思茅、普洱一帶是不加工沱茶的。為此,我問了一些老人。老人們說,那些地方雖然出產(chǎn)茶葉,但是天氣熱,潮濕度大,不利于茶葉的加工和儲存。而下關是有名的風城,空氣流通量大,天氣很干燥,在沒有電器烤干設備的年代,是全云南省最適合加工茶葉的地方。在這里加工的茶葉,只要方法得當,一般不會發(fā)霉變質(zhì),因而質(zhì)量有保證。有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有文獻名邦的高素質(zhì)管理人才和有較高文化的生產(chǎn)工人,日積月累,不斷的總結(jié),不僅創(chuàng)出了名聲,而且贏得了顧客和廣大的市場。百年來下關成了云南乃至全中國沱茶生產(chǎn)最大的基地。沱茶是白族人民向漢、藏各兄弟民族獻上的一份厚禮。它用一團團緊密的一天比一天成熟的普洱茶向世界證明:白族和各兄弟民族,大家永遠緊密的連系在一起,越來越親熱,誰也離不開誰。

  作者:張錫祿(著名白族史學家、大理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