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川茶馬古道行

  滇川茶馬古道行
  作者:徐玉玲
  茶馬古道沿途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qū)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滇、藏、川之間流淌著濃濃的茶香古韻,其中滇藏線:西雙版納→思茅→普洱→大理→麗江;川藏線:雅安→瀘定→康定→巴塘→昌都→洛隆→拉薩。這兩條線路在拉薩匯合后繼續(xù)南下,經江孜、亞東出境后入錫金,下印度,直達噶倫堡,并且延伸到加爾各達以及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通道。

  我們此行的路線是昆明向外省延伸的茶馬古道路段——長江兩岸,一路的艱辛,一路的花絮,一路的感悟與發(fā)現,演繹著21世紀的新茶馬路……
        

  從普洱茶開始

  古往今來,西藏藏族同胞由于地理環(huán)境形成吃糌粑,喝酥油茶的飲食習慣。而酥油茶必須是用普洱沱茶沖泡的茶湯打出來才算味美,才夠營養(yǎng)。于是普洱茶便成為藏民族賴以生存的必備飲品。早在“茶馬互市”時期就形成市場認知和市場需求,之后又被達官貴人、皇親國戚所青睞而名揚四海。隨之產生了普洱貢茶、國禮普洱茶等等。到了19世紀末期被逐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老百姓認識并接受,直至從熱衷變?yōu)闊釢q。

  普洱茶可以成為百姓生活的主流飲品,并伴隨著茶馬古道那一串串遠去的聲聲馬蹄、鈴兒悠悠的歲月向我們走來,與這個充滿物質追求的時代一起流動,這種流動的色彩豐富且又不斷變化。讓喜歡品飲普洱茶的人群生活和思想情感也隨之流動,像普洱茶的本質一樣,隨著年輪的堆積因變化而有滋有味,因變化而美麗地生活。

  北大教授陳保亞指出:早在兩千多年前形成的鹽運古道和銅運古道——滇僰古道,是茶馬古道的早期形態(tài)!滇僰古道成為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而晚一千多年形成的茶馬古道文化因為普洱茶而穿越了歷史,滲透了現實生活,成為世人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這正是普洱茶作為健康飲品備受人們推崇的魅力所在。看似一雅一俗的“路”,并存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讓現代云南人無法辨別雅與俗……

  茶馬古道——古人因生存需要與外界溝通走出來的路。鑒于云南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山高路險狀況,生活在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各民族同胞多用馬和騾子馱運貨物,便自然形成人和馬一起走出來的通道。

  古道上晾曬愛情

  我做了多年的四川兒媳,兒子都快談戀愛了,老公從沒帶我去玩過四川的好山好水。他非常喜歡竹子,常在我面前夸耀四川如何比云南好,尤其是長著竹子的農家小院,雨霧時川西壩子特有的田園風光。每每聽他嘮叨這些我就想:他老了,思鄉(xiāng)情結越來越濃了。鬼火起的時候就沖他吼:四川好你自己回去,呆在云南干什么?這些年云南養(yǎng)你(他當兵就來昆明),你娶云南的老婆,享受云南的四季春天,還說云南不好?老這么一來二去,表面上說過就過了,內心卻深藏不斷積累的沮喪和遺憾。嘆息我和他有風有雨有太陽,如彩虹般絢麗的愛情,讓很多朋友念叨和羨慕!時過境遷,怎么就變得紛繁瑣碎,寡淡無味了呢?心里的感覺甚至是隨著時間的流失消逝了。難道我曾不顧一切追求的愛情,得到的就這樣?充其量是一個四川男人和一個云南女人生活在一起的糾結!

  無奈我只好自拷自答: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云南普洱茶區(qū)的鳳尾竹很多很漂亮,但都是長在壩子里,普洱茶樹則生長在原始森林里。然而四川人在竹林里種上層層茶園,讓人看竹子的同時還收獲了茶葉。但這些茶都是小葉種,還不到發(fā)秋芽的時候,光禿禿的不見茶葉的風姿,沒有普洱茶樹挺拔好看。

  茶園竹海成山的地方便是章子怡拍《十面埋伏》在竹尖上跳舞的林子,遠遠看見坡面狀的楠竹真是竹海濤濤,在晚霞中翻滾著經典的畫面。我們吃著土雞,到竹林聽雨,大雨過后竹葉如洗,不見月亮,于是拿著手電筒,在竹林的小路上散了一回夜步,只可惜沒遇上竹仙。

  離開永川的茶園竹海到宜賓,途經隆昌。車在沱江岸邊穿行,時左時右,一路蜿蜒。變得恬淡的心體會著沿岸的四川人生活,不確定是愛家鄉(xiāng)山水的情懷,還是世代泡茶館的悠哉生活方式,享用普洱茶的同時還自以為是地把“坨茶”改名“沱茶”了。但我覺得挺好,從中國文字“會意”的理解:普洱茶又不是一坨泥巴,是需要凈水煮沸沖泡才能喝出茶味!

  自古以來,川滇兩省之間無論歷史人文還是地理環(huán)境,都交叉相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扯不斷,理還亂的古往今來。由此聯(lián)想:我這個云南老婆和四川老公的愛情,困惑我很多年,忽然間了然了。愛情不會消失,只有停止或繼續(xù)。也沒有對錯,但會變化。像普洱陳茶一樣,在靜止中也會變幻無窮,變深或變淺,變濃或變淡。滋味有共性的東西,也有個性的味道。所以當愛情出現陳茶味道的時候,不需要說清錯對,更無需深究愛情還是親情。需要像老普洱茶一樣,用煮沸的沱江水沖泡出層次和新意。如此這般地晾曬一番,讓彼此用心品味著領悟人生如茶的道理:最初的嫩綠誘人和清香鮮亮,濃郁霸道的茶氣都會在過往的歲月中發(fā)酵氧化,最終變得味混合,色透亮,口感也陳香潤和……

  如此說來,我的昨日愛情推陳出新也多余了!

  李莊的思戀

  李莊古鎮(zhèn)沒有吊腳樓,建筑物均是四川特有的土木結構的四合院,呈灰色調子,巷子里都是青石板,讓人感覺風韻古樸,有年輪歲月。
        
        圖為四川宜賓李莊古鎮(zhèn)

  下著小雨,小鎮(zhèn)很安靜。我們一行五人自由游蕩,東張西望,各自尋找感興趣的東西。有的像貓一樣盯著那些青石板鋪成的小巷,皺著眉頭非常凝重地拍著喜歡的照片;有的看著有英文的石碑犯愁,還好有人救急,給她流利地一氣讀完,驚得她大加贊嘆。

  順著臨江的街逛到頭,同濟大學舊址面江靜默(現在的李莊中學),不見了當年從昆明遷來西南聯(lián)大的萬千學子!覽入眼中的是李莊當下的市井民風:穿著大短褲乘涼的、喝茶聊天的、抬著大碗坐在門坎上或街邊吃飯的,無不悠然自在,讓人羨慕不已。

  我喜歡看壯觀的滔滔江水和兩岸風景,于是下江上船吃江魚,等得小雨變成了大雨。這江心漁火的夜晚大家坐在船頭,對著滿江渾水七嘴八舌,清談閑論,頗有幾分古時文人的意味。三斤紅燒江魚上來了,喝了幾杯小酒后,笑魘如花,眼睛烏溜溜轉個不停,但是想的絕對不是梁思成或林徽因,也不是書寫《發(fā)現李莊》的作家岱峻。是岱峻讓很多不讀書的人知道李莊曾經的重要,激情與熱烈,譜就了國民革命時期的光輝樂章,與昆明、重慶、成都一同成為中國的抗日文化藝術中心。1948年中華民國81位首屆院士,李莊出去的就有9位,占了人文組三分之一,創(chuàng)造了李莊的神話。

  今天李莊人安靜的守候,是對以往的不舍,還是珍惜這份安居樂業(yè)的日子?現代人生存壓力太大,活一百歲也不如古人在李莊活四十年,古人過四十年心理年齡可能是八十年或者一百二十年。一江緩緩流動的大水也仿佛看見了對岸的馬幫遍布山坡。馬鍋頭點起篝火,架起銅鍋,舀起長江水,沖泡出的普洱茶陳香飄到了對岸的李莊……

  遺憾我在李莊古鎮(zhèn)沒看到也沒喝到普洱茶!

  作為一個云南人,我心里有點不服氣,擁有茶馬古道交通網絡的云南,出滇的貨物從茶馬古道連接起的南絲綢之路,滇商不僅交易出數不清的普洱茶沱,還有云南種類繁多的土特產,尤其是老普洱縣的巖鹽,包括從泰國緬甸進滇的百貨等,不可能沒有一個集居地。

  這個疑問到宜賓的滇南會館才一目了然。滇南會館在宜賓市的老城區(qū)中心,建筑雄偉,是云南特有的走馬轉角樓帶戲臺的連院古建筑。云南馬幫、商人以前就在此卸貨交易、休息娛樂!20余畝幾百間房子的云南商會會館,現在只留有前院和戲臺,后院被單位蓋成宿舍樓,經營文藝節(jié)目的大眾茶館。據說宜賓方面正準備拆除那些單位宿舍樓,恢復滇南會館的原樣。留給人們一個夢:滇南會館重生了,雕龍畫柱、馬幫壁畫、流金溢彩、一院連著一院……

  那時會有更多的人來宜賓尋根問祖,我也想來這個會館里開一間與之相應的真正普洱茶樓。中國普洱茶網首發(fā),轉載請注明來自www.idolook.cn謝謝!

責編: 小吉
普洱茶品牌推薦
?